close


晚上放『在世界中心呼喚愛』最後三話來重溫,結果,又有了不一樣的體會。

老實說,我對這故事的感情有點複雜,大概是因為它雖然拍得很細膩又感人,但有些橋段我不太喜歡,覺得有點累贅或煽情的緣故,比如亞紀的喪禮,比如亞紀和朔在機場(我實在無法忽視看到亞紀倒下去、卻仍僅止於駐足圍觀的路人及機場人員…覺得不太合乎現實);有些劇情則有點不合邏輯,比如一樹差點被車撞的時候,朔手上的骨灰瓶實在沒有理由突然掉下、明希被送醫時明明看起來很嚴重,卻在醒來的隔天就能自己坐起來,沒事似地和朔談話、雖說朔沒參加亞紀的喪禮,但明明在灑骨灰時就有機會見到朔,亞紀的父母卻沒把那本『天空之歌』及早交到他手上,以致讓他陷入迷思17年…等。而且主題曲畫面,老實說也不如『白夜行』做得那麼讓我震撼(雖然歌同樣動人),如果它和『白夜行』一樣,都在最後幾個畫面同步搭配主題曲播放就好了…那樣效果真的很好!結果變成每次看到主題曲,都是我從劇情中冷靜下來的時間,反而不如直接聽主題曲來得讓我感動…

此外,『白夜行』的經典橋段我是百看不膩、甚至越看越愛,這部一些第一次看時讓我很喜歡的片段,重看時卻不太能帶給我同樣的感動了,這也是原因之一吧…(但聽它的原聲帶或光看劇照,仍會莫名地感動)即使如此,我還是好喜歡朔、也好心疼他!感覺他後來真的好悲哀,雖然盡力想為亞紀做什麼,卻無能為力,只能在她看不見的地方痛哭…朔到後來眼睛真的腫得很厲害,精神狀態看起來也脆弱到彷彿隨時要倒下去,讓人看了也跟著一起難過…(我不由得想起山田在訪問時說,他演到後來幾乎整天都在哭,演朔騎腳踏車跌到地上哭泣那幕,他甚至哭到昏過去的事)

有一幕是朔終於受不了,跑去要求亞紀媽讓他見亞紀,這幕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當時他對亞紀媽說:「再這樣下去,我想我要發瘋了。」亞紀媽聽了則低聲回了一句:「我也是。」這段對話觸動了我的心。突然想到,能夠隨時待在亞紀身邊照顧她的亞紀媽,和難得見到幾次亞紀、只能為他祈禱擔心的朔,那一個比較幸福,那一個又比較不幸呢?亞紀媽雖能一直看著亞紀,卻是看著她受病魔折磨的痛苦模樣,她所受的精神折磨,一定不亞於因見不到亞紀而心急如焚的朔吧!唉…想我之前還很怨嘆,覺得朔應該要爭取照顧亞紀的機會,現在卻覺得,到時他會有不同種類的痛苦…其實若論無力感,亞紀媽也一樣呀!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場景是:朔應亞紀的要求,潛入她的房裡為她拿衣物時,面對充滿亞紀氣息與物品、卻獨獨少了亞紀的房間,他突然想到,這也許就是他之後所要面臨的世界,一個沒有亞紀、可能充滿責難和悲傷的世界,而這一切他必須單獨一人去面對。即使有了這層認知,他還是下定決心要實現亞紀的願望、帶她去烏魯魯…這份覺悟真的很偉大!那時的朔,感覺好高大喔…所以我想,朔在亞紀死後會反應那麼激烈,一定不是因為亞紀死了的關係,而是因為他到亞紀死的那刻,都無法為她做什麼…甚至在四五年後,他還發現如果當年亞紀不偷溜出醫院,或許就能接受骨髓移植的殘酷事實,因此折磨著他的,除了悲傷,又多了一份自責…正如朔爸責罵他為何不去參加亞紀喪禮、為何不肯照亞紀的遺願去灑骨灰時,朔回嘴時說的一樣,「你根本不了解我的心情」…的確,我覺得這層心理,或許只有在亞紀和朔將烏魯魯行付諸行動前,就知道一切的谷田部老師,能夠略知一二吧…

媽一直不認同朔為亞紀黯然神傷了17年的事,但我覺得朔的悲傷是埋在心底的,他真正沉浸在悲傷、活得像個行屍走肉的時間其實很短,在他灑完骨灰、決心把亞紀的一切埋藏在衣櫃深處那時起,他就決定用「事業」來療傷,或者說,用「處理人生死的殘酷工作來贖罪」。他採取的是一般人看來很「健康」的手段:專心念書、考上醫大、成為醫生;在明希和一樹面前,他甚至從未露過愁容,永遠是笑嘻嘻的…但事實證明,壓抑根本不能解決問題,他的痛苦一直都在,對亞紀存活的一線希望只能不斷用亞紀的骨灰來捻熄…這不是太悲哀了嗎?正因為他不讓別人看到自己的悲傷,才會在17年後才真正去面對這悲傷吧…因此『一片花海的聲音』提到的「宣洩悲傷」,真的很有道理啊…

「我會一直把這骨灰帶在身邊。」
「為了不忘記廣瀨同學嗎?」
「為了不忘記亞紀已經死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yo 的頭像
    Lyo

    雜草哲學~Lyo的點點滴滴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