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姐姐的強力推薦下,去看『陣頭』這部片的,不知全台有多少人跟我一樣,以致這部宣傳不夠給力,沒有大製作大場面,據導演自嘲,連口碑場都只有一個觀眾的小品電影,竟能突圍而出,賣到超過三億票房,成了近期國片的大黑馬,令不少最初看衰它的人跌破眼鏡。











[碎碎念二] 雖然這麼說有點失禮,但看完電影真心認為三太子好可愛呀!也好想買一個三太子娃娃放在桌上喔!
照片來自開眼電影網。
『盛夏光年』是台灣七年級導演陳正道(1981年生)2006年的作品。當初上映時已經看過一次,雖然因為劇情轉折交代不清,給人不太融貫的感覺,有些部分也處理得挺彆扭(結尾兩場高潮戲),不足以稱之為經典,但衝擊人心兼情感豐沛的配樂、淡藍憂鬱的畫面色調、優質的新生代演員等,仍讓我留下難以抹滅的印象。這次旁聽某堂文學課時,意外重溫了這部片,感覺就像與老友重逢似的,讓我又驚又喜。
[難以言傳的感情關係]
要窺知這部片的故事核心,看海報就能一目瞭然。兩男一女交疊躺著,暗示他們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關係。一般來說,照公式寫的編劇會把這種三角關係處理成:兩個好朋友的友誼,因為一個女孩的介入而產生裂痕;或者用同性戀的角度來寫,會是:暗戀同性好友的男孩,因為好友談戀愛而黯然神傷。但這部片不同,這段三角關係遠比我先前看過的任何一段更複雜。不但觀眾理不清楚,或許連這些角色自己,也處於不明所以的渾沌狀態中。
它的混亂來自一個二選一的遊戲──是友情或愛情?對誰的愛更多一點?
我想這部片之所以能引起那麼多共鳴,就是因為它觸及這種複雜的人心/人性探討。一個不是家人卻比家人更親密,被自己全心信賴依靠著的人,對自己而言到底有什麼意義?對那人的眷戀是出於友情還是愛情?這種疑惑,不只是正行或守恆,很多青梅竹馬,無論同性還是異性,想必都有過。在這種情況下,又該怎麼區分生命中宛如呼吸般的存在,和突然闖入生命中的熾烈情感,那邊比較重要?
人世間很多東西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有時甚至連意會都不可能,因為太複雜微妙了。它會讓你哭也會讓你笑,會讓你痛也會讓你甜。就像這部片所要表達的青春,誰又能真正給它一個定義?
[編導糾紛導致美中不足]
即使電影所要表達的是這種曖昧模糊的灰色地帶,導演也在訪問中表示他想拍「無分性別之愛」,但就電影給我的感覺來說,劇情上存在不少漏洞,也看不到什麼「無分性別之愛」的部分。原以為是編劇的問題,後來才發現是導演搞不清楚狀況,或者誤解了編劇的原意,擅自把很多重要的轉折點刪除或改編,才會出現這種讓人一頭霧水的狀況。
關於這點,其實我很為編劇許正平叫屈(查相關資料的過程中,我才知道他就是這次文藝營的講師之一,也是才華洋溢的作家),從他發表在印刻文學雜誌的原版小說《光年》及電影刪除畫面看來,原先的版本應該是更完整的,很多情感及事件的轉折都交代得比較清楚,沒有現在引起種種爭議和討論的問題。(比如守恆那句「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及他的「酒後亂性」到底是啥意思)
或許導演是基於種種考量才做了修改,但從許正平的文章中,感覺這位年輕導演似乎很不尊重創作者,曲解人家的原意、不事先知會一聲也就算了,還不好好找編劇討論一下修改後的結果,導致劇情出現前文不對後語的「卡卡、怪怪的」現象,讓這部美麗的電影有了瑕疵,也累得編劇被人罵「爛」,因此,我對導演的觀感一下子從佩服轉為不以為然。
不過,不管編劇和導演,或者導演與幕後(配樂似乎也有「被導演染指」的問題)有什麼摩擦,純粹論電影本身,它是部帶有淡淡傷感的青春電影,對於感性發達、容易為美感折服、較不重視邏輯的觀眾來說,會是個很大的驚喜;但對凡事講求理性的觀眾而言,這部電影的觀影過程可能就會比較像災難了。
關於編導糾紛的事件,若想了解更多,可以看看下面幾篇文章:
『盛夏光年』編劇回應與說明~編劇漫長而痛苦的抗爭惡夢(可惜許正平的部落格關了,很多相關回應文章全看不到,包括原劇本中的結局)
從《光年》小說看『盛夏光年』的原貌──伍諾韻(香港女作家)
半生熟的『盛夏光年』I──一些八卦 by 伍諾韻
半生熟的《盛夏光年》(II) - 無性別的愛情故事?
半生熟的《盛夏光年》(III) - 浪費掉的兩個角色(這篇很精彩,把人物分析得太精闢了,一定要看!)
[自成星系的角色]
簡而言之,編導將三個主角設定為恆星、行星、慧星,三人自成一個星系,在某種意義上,也被封閉在這個星系裡。所有其他人物(父母、同學、朋友)都只是過客,面貌模糊,和三人的交流有限,也看不出太大影響。因此,當三人的關係失衡時,給人的感覺就像整個世界隨之崩解,也使三人周遭總是瀰漫著一股寂寞的氛圍。
雖然仔細想來似乎有些狹隘,但就情感飽合度來講,它絕對有本事造成餘韻不絕的效果,其中一個關鍵就在於出色的演員。
張睿家憑這部片拿到金馬獎最佳新人,我一點也不意外。他把康正行內斂、成熟、壓抑,宛如走在鋼索上的那種瀕臨崩潰邊緣的感覺拿捏得很好,纖細哀傷憂鬱的眼神讓人看了心痛,比電視劇中的他更加魅力四射,可見比起小螢幕,張睿家更適合大螢幕。加上外型出色,我很看好他將來的發展。(爆雷看到小說版康正行的結局,讓我難過得不得了,因為在我心中,康正行已經和張睿家劃上等號了)
張孝全先前在『孽子』等片已經演過同志,算是這方面的「前輩」,不知道金馬獎評審是否因此對他的審核標準比較嚴厲,以致他在獎項上鎩羽而歸。(普遍看到的說法是角色設定連累了他,若是如此,可以說他也是陳正道亂改劇本的受害者)但無論如何,他的表現相當亮眼,把守恆這個外表活潑直率,實則內心脆弱敏感的大孩子演得活靈活現,行為雖霸道幼稚卻不令人討厭,反而覺得他很可愛。只可惜張睿家的表現太出色,正行這角色又太引人同情,加上守恆「太讓人有想像空間」,角色不夠圓滿,張孝全的光芒才會被遮蓋了。
題外話,看到康正行,我老是想到『霸王別姬』中悲劇的程蝶衣,而陷入「他終究會自我毀滅」的錯亂與預測中;看到余守恆,我想到的則是『春光乍洩』的何寶榮,那種任性得可愛,我行我素卻脆弱孤單,渴望被愛被重視的感覺,實在太一致,以致我始終認為守恆是愛正行的。(關於這點,在角色分析上再談)
至於來自香港的楊淇,對我而言她是個生面孔,在這部片之前,她也只演過『見鬼10』。由於戲份不多,杜慧嘉這角色的心理狀態是個謎,很多抉擇(為什麼明知正行的心意還答應和守恆交往等)一不小心就會惹人反感。但楊淇本身帶有的獨特氣質彌補了杜慧嘉的不足,讓人對她的舉止多了很多想像和解釋空間。很多時候我覺得與其說是演技,不如說是這個女孩給人的感覺讓人喜歡上她。
小童星的部分就尷尬多了,因為無論老師、同學還是父母的表現,都有種不夠真實的違和感,好像是照刻板印象來拍的一樣,進展也公式化了點。但我還是要為選角豎起大姆指,那三個小孩簡直就是成人版的化身啊!而且無論那一個都很上鏡、很有戲感,小女孩陰沉的表情則讓我聯想到『白夜行』的福田麻由子。
最後一定要提一下的就是……這部片的情欲戲真是惹火 尤其男男的部分,令人佩服兩個年輕演員的敬業。但他們的表現真的很自然,要不是後來海邊那幕太突兀,這場床戲的唯美指數很高,它背後代表的意義也令人心碎。
延伸閱讀(影評欣賞):
蘋果愛電影評『盛夏光年』
盛夏光年:台灣新光年
金桔粒的不負責任影評
詳細可看公視官網的介紹(內容很豐富哦,還有各集預告片可看)。
(共三集,每集一小時,分別是"常勝將軍"、"悲劇將軍"及"再見將軍"。)
會看這部《孫立人三部曲》,完全是老姐大力推薦所致。由於我對政治類題材(歷史除外)向來興趣缺缺,即使公視製作的紀錄片品質有保證,仍提不起多大興致,想不到看著看著,竟然越看越投入,越看越喜歡、崇拜、尊敬這位在歷史課本幾乎從來沒現身過的常勝將軍。於是,對這段恩怨糾纏不清、複雜多變的台灣近代史,也就在旁觀孫立人大起大落的人生故事中,第一次有了較為深入的認識與體會。
就這部紀錄片呈現出的形象,孫立人簡直就像漫畫或武俠小說才見得到的人物,想來古代豪情萬丈、把酒當歌的英雄也不過如此,只是斯人已逝,徒留悲劇一生供人欷歔,想到這裡就有些難過。
孫立人從普渡大學畢業後,毅然棄文從武,轉至維吉尼亞軍校學習軍事技能,之後在抗日、國共戰爭中屢建戰功,百戰百勝,「常勝將軍」之名便是由此得來。連著名的當代外國名將,如麥帥,都非常欣賞他。看到這裡,我已經是萬分佩服,但他更值得佩服的是卓越的見解與率直的個性。他官階雖高,卻能體恤部屬,和他們同進退、共甘苦,不像很多將領根本對士兵生死不聞不問,閱兵還要人家特別為他們準備酒席,以做足面子。孫將軍不但行事作風與這類人相反,每次和上級吵架,也一定是為了替下屬爭取福利。
然而,功高震主的人,永遠沒有好下場,孫立人當然也不會例外,加上他不喜歡政界的交際應酬,美國又有意扶持他取代蔣中正(據美國機密文件披露,他們似乎已經把老蔣當作「扶不起的阿斗」了),致使他被捲入政治鬥爭中,被幽禁了33年。直到去世前一、兩年,才由他以前收的義子揭鈞教授協助他伸冤,獲得久違的正常生活和自由。但那時他已是90高齡的老人了,壯年已逝,徒有壯志卻無處投報,內心的痛苦可想而知。
看這部紀錄片,心情變得好沉重,深刻體會到社會與人心的黑暗,利益相關時之勾心鬥角的可怕。令我不平的是,孫立人一些著名的戰役,比如幫助美軍從緬甸脫困並撤退,在教科書中即使提到,也只是輕描淡寫地以「國軍助英如何如何」一筆帶過;對當年孫立人來台練兵,建立許多沿用至今的重要兵制、安定台灣等功勳,也隻字不提,完全抹煞他所有價值,甚至他的存在,完全沒給他應得的評價,怎能不讓人心寒呢?
直到現在,台灣已漸漸民主化,許多疑點還是有待釐清,比如當年被找來當替死鬼的郭廷亮死亡真相等等。但即使過了這麼多年,政府當局仍不肯面對現實,不敢把真相曝光,面對公視派出的記者質詢,一律以「我不清楚」、「這個不方便講」回應,讓我心頭不禁蒙上一層陰影。
總之,這是部很棒的紀錄片,裡面除了孫立人的生平介紹外,也收錄了很多他部屬等人對他的追憶,能夠從他們的言談拼湊出「孫立人」這個人的真實樣貌,對台灣那段不曾見於教科書的「隱藏」歷史,也能有所認識,其它好壞是非的判斷,就看個人怎麼去解讀、運用這些呈現出來的資料了。
圖片來自開眼電影網。
衝著一直蠻欣賞的彭于晏,這次的金馬觀摩影展我唯一報到的就是這部『六號出口』---台灣導演新秀林育賢的第一部劇情長片。之前他導過較有名的片子有紀錄片『翻滾吧 男孩』。
由於學校誠品只售兩廳院的票,要到金石堂才有年代售票,從學校走過去有點遠,因此雖然11月4日就公開售票了,我卻隔了將近一星期才去買票,以致票幾乎售鑿,只剩下第一排的位置還有幾個。雖然我極度厭惡坐第一排那種仰著頭看斜掉畫面的痛苦,但想看電影的念頭還是勝過一切,最後還是狠下心給它買了最接近中央的八號和十號(給友人Z的)位置。
昨天說真的很驚險,友人Z在騎機車到西門町六號出口(哈哈,真符合電影情境)跟我會合途中,迷路到板橋,繞了一堆路不說,還被警察開了罰單,因此我們六點的飯局被迫臨時取消,連她能不能趕在七點開演前到場都是個問題。幸好最終她還是趕在七點整滑壘到場,即使如此仍把我的全身細胞嚇死一大半。想不到更考驗心臟強度的還在後面!一進場,就感覺到現場「氣勢非凡」,氣氛不太對,充滿緊張氣息,也坐滿拿著特大號鎂光燈的媒體。原來因為今天是『六號出口』的世界首映會,因此導演和演員全都會出席!
天啊!長這麼大還是第一次「無意」中參加首映,以為只是單純看電影,一點準備都沒有的我,此刻真是懊悔不已,竟沒帶相機出門。然而,先前很倒楣地購得第一排的票,此時反而讓我和友人Z得以在最近距離和演員們面對面。由於戲院設計的關係,第一排離螢幕非常之近,看電影時很痛苦沒錯,和站在螢幕前方的演員卻變得只有幾尺之遙,他們的表情什麼的都清楚到不行,瞬間我真是又興奮又不可置信,覺得這些螢幕上的演員這麼近看起來反而不像真的…
之前看彭于晏上節目的時候,已隱隱約約感覺到他本人有點悶悶的,似乎不太習慣直接面對群眾,今天一見果真如此。他的表情一直放不太開,蠻ㄍㄧㄥ的,講起話來總是很害羞、不好意思多講什麼,因此相較於螢幕上收放自如的活潑模樣,他本人沒什麼光彩,感覺蠻容易被忽視的。
相較之下,另一男主角阮經天就沉穩多了,聽他講話感覺很誠懇也蠻親切的,笑起來很溫柔,一直沉靜地站在台上,偶爾和彭于晏笑鬧一下。本來我對他沒印象,因為之前從未看過他任何演出,想不到他也是個不錯的演員,而且蠻有戲味的,感覺戲裡的角色跟本人很不一樣,看到本人不太意識到他就是電影裡的Vance(基本上演小薇的女演員也是如此)。
友人Z似乎很喜歡阮經天的樣子,一知道他也有參演,就滿是驚喜的表情,後來知道我和阮經天有一度四目交接,阮經天還對我笑了一下(真是令人如沐春風的笑容啊!好可愛!讓我羞了一下),還狠狠地捏了我一把洩憤咧!哈哈…老實說有此意外的經驗,我自己也很得意~~^__^ 總之,就私下給人的感覺來說,阮經天比彭于晏帥很多,是個又高又帥的大男孩。(他竟然比彭于晏還高耶!)
至於其它演員,演小薇的女生本人看起來比較成熟溫柔,相較於電影角色,本人給人的好感度大多了,但稱不上美女;演竹野內豐(中年警察)的大叔(?)因為已是老戲精,在現場完全是一派前輩模樣,游刃有餘地搞笑、發言、帶動全場氣氛,和戰戰兢兢的年輕演員們明顯不同,是個有趣的人;演員群中唯一的韓國女生(忘了名字了)則一看就是韓國人,長得蠻清秀討喜的。
開演前導演跟演員們主要是出來跟大家打聲招呼、自報姓名角色,真正的發言都在片子結束後的座談會進行。雖說可以自由提問,但看了片子後我腦中出現的盡是一些尖銳問題,問了導演應該也很尷尬吧,索性就全吞回肚裡去了。而其它發問者對電影本身似乎不怎麼感興趣,問的多是演員演這部戲的感覺、最喜歡那幾幕戲、韓國女演員學中文的過程、怎麼拍那幕「蜜桃夾爆竹」之類的問題,老實說我覺得都是些比較空洞、不值一提的問題啦。不過這些問題對fans而言才是最重要的吧…(說真的今天會場最多的就是Fans,再來是記者吧,散布各處耶)
總之,開場前導演和演員們作了簡短會話後,就要我們好好欣賞電影,先退場了。(接下來是我痛苦的開始啊~~我的脖子~~~>__
這部電影主要以西門町為背景,描述一群以范達音(彭于晏飾)為中心的幾個青少年,遇上綑綁老妖、少女失蹤事件等,在解決同時,帶出友情與青春的課題。
電影的描述方式很Kuso、誇張化、漫畫化,有點在真實與虛構間遊走,比如有次范達音因為路見不平,被一群不良少年盯上,為求脫身,他飛身跳過有9公尺之隔的大樓空隙,而贏得「西門飛俠」稱號的情節,就很誇張;後來為了找出失蹤的女友(?)小薇,范達音透過人妖鄧麗君找到什麼天波指的大師老蔣,並和他在屋頂決鬥的情節,又加入武俠和電玩元素,極盡誇張搞笑之能事。老實說,這樣的表現方式讓我有點吃不消;過度刻意經營的結果,反而讓我難以從劇情中找到笑點,總覺得導演有點在譁眾取寵,以這樣誇張的情節吸引青少年的注意。
再者,如果真的要走Kuso路線我也不反對,偏偏導演太貪心,什麼元素都想加進去調味一下,因此搞笑搞一搞會突然劇情一轉,變成家庭倫理通俗片,看到Fion(小薇的好友,台灣韓僑)在家被強勢的父母勉強和陳董的兒子吃飯(變相的相親),讓她產生一段文鄒鄒宛如愛情小說的感觸(詳細內容記不清了,但聽到時不但不感動,反而有點起雞皮疙瘩);或者突然轉為綑綁老妖綁架少女的驚悚虐待情節。
這一大段我實在搞不懂導演的用意為何,因為一來它的手法真的很變態,二來,它跟後面劇情其實沒什麼大關聯,小薇並非因為被綑綁老妖綁架而失蹤,如果只是為了增加懸疑度,實在沒必要拍得這麼「逼真」,反而有點噁心。
而最後,故事一轉,又變為網路相約集體自殺、感人煽情的友情戲碼。然而這一切跟最前頭那一大段范達音的生活方式八竿子打不著關係,導演花那麼多篇幅在描述范達音和麻吉Vance以「挑戰極限」為樂、四處打混把妹、找警察(竹野內豐)麻煩的生活細節,感覺就不是那麼必要。或許導演是為了真實呈現西門町青少年的生活樣貌,但加上過多誇張元素後,反而失去純粹的感動,且真的過於冗長,以致我好幾次看不下去,老是閃神…
再者,我也不懂為什麼這部片要起用韓國演員。雖然她很努力,中文已說得不錯,但要用不熟悉的外語台詞來表達劇中感情,畢竟還是太難了。因此聽著她生澀的中文語調,我總是難以入戲,如果能盡量安排她說韓語就好了…
整體而言,男演員的表現比女演員好,可能因為女演員們多是第一次演戲的新人之故,演技相對之下青澀很多,不像『盛夏光年』那樣演員水準劃一,讓人可以很快融入劇情和角色的心理世界。因此就這方面來講我覺得不甚成功。
總覺得導演一方面想衝破社會、現實的藩籬,以非主流的方式敘述故事;一方面卻脫不了老套巢臼,許多地方草率地以社會刻板印象加以處理,如Fion的父母、記者等,使這些人物都很平面,劇情的演進也相對之下失了新意。到最後全劇唯一令我感動的只有最後一句范達音的獨白:
「如果說青春就是要不斷向前進,那我們到底要到何時才能找到自己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