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華語片 (1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圖片來自開眼電影網

我是在姐姐的強力推薦下,去看『陣頭』這部片的,不知全台有多少人跟我一樣,以致這部宣傳不夠給力,沒有大製作大場面,據導演自嘲,連口碑場都只有一個觀眾的小品電影,竟能突圍而出,賣到超過三億票房,成了近期國片的大黑馬,令不少最初看衰它的人跌破眼鏡。
 
「奇蹟」兩字,正巧也是片中的九天團的最佳注解。他們從一個沒沒無名的地方小團體,在誰也不看好的情況下,成長為夠格在舞台上發光發熱的新秀。戲裡戲外,都創造了奇蹟。而我從這份奇蹟中看見,好似已被好萊塢養大胃口的觀眾,真正想看的,其實不是更酷更炫的聲光效果,而是回歸到根本的人性,那份最原始的感動。

 
從電視劇起家的馮凱導演,擁有令人驚豔的說故事能力。從他的鏡頭語言可以感受到,他只是一心一意想說好這個故事,把這個真有其事的勵志故事,用觀眾都能看懂的方式,說得真切感人。也因為他的焦點夠集中,方向夠明確,起承轉合安排得恰到好處,即便是第一次拍電影,也絲毫不顯生澀,反而相當穩健流暢,許多鏡頭都拍出熱血沸騰的效果。比如「陣頭」在廟內「調營」的場景,透過鏡頭,便美得像幅畫,稱之為藝術毫不為過。團員們在廟口陰錯陽差展現出打鼓特訓的成果,在眾人面前揚眉吐氣的一場戲,也拍得霸氣十足,令觀者情緒澎湃不能自己,在我心目中,震撼度更遠勝高潮戲的表演。

 
除了導演,這部片之所以成功,劇本也功不可沒。它雖以一般人(特別是年輕一輩)較缺乏認識的「陣頭」文化為題材,但沒在知識性的介紹上投入太多篇幅,而以最精簡的幾個鏡頭幾句話,便大致交代完畢,只給觀眾一個輪廓,不妨礙對劇情的理解即可。最大的重點,還是擺在角色間的互動與關係上,無論是親情、愛情、友情,還是角色的內心掙扎與轉折,無不貼近生活,讓人感到熟悉;貫串全片的台語對白,又加深觀眾的親切感,使笑料和感動元素,都能徹底發揮它們的功能,達成弄哭與逗笑觀眾的任務。

 
就像主角阿泰對他的父親說:「你心疼他們(九天團員)打鼓打到手破,那時我從台北打電話回來,說我練吉他練到皮開肉綻,你是怎麼說的?你說年輕人要多吃苦,吃苦當吃補!」(只取大意)台灣傳統的父母親,基於望子成龍的心態,或者羞於\拙於表達對子女的愛,只懂得以說教、訓話,甚至挖苦的方式來表達關心,往往對別人家的孩子客氣貼心,對自家子女卻粗聲粗氣,沒事還要巴一下頭以示父母威嚴,使兩代間的關係趨於緊張,鴻溝越來越深,從而造成不必要的衝突與疏遠。
 
又像阿泰對父親大小聲:「你根本不了解我!」母親吼回去:「那你呢?你了解你爸爸嗎?你想過去了解他嗎?」身為子女,從小就活在父母的保護與威權之下,同時品嘗著甜蜜與苦澀的滋味,將父母的付出與理解視為天經地義,卻不曾想過為父母做點什麼,或者試著去了解父母的心情。其實雙方只是欠缺溝通,傷害對方,自己也一樣痛苦後悔,卻又不知該如何改變現狀。

 
阿泰算是這場僵局中,比較積極的一方。他母親說過:「我只是希望你們父子能坐下來,和和氣氣喝一杯茶。」在他心裡,何嘗不想,何嘗不渴望?但他彆扭的個性,正和父親如出一轍,每當問題逼近核心,便用言不由衷的話來逃避,使父親對他的誤解加深。而每當他態度軟化,願意試著放低身段,和父親溝通時,父親的自尊心作祟,與對傳統「陣頭」做法的執著,又會使雙方的衝突加劇,破壞了每一次和解的可能。
 
這樣的情況不只發生在阿泰身上,每一個觀影的人,或多或少也感同身受。當情感逐漸累積,升溫,最終在充滿力道與律動的肢體語言中一口氣釋放,然後掌聲與歡呼退去,一切歸於平靜,每個人都重拾日常生活,卻已不再是原先那個對生命感到無力又憤怒的自己,充滿一種洋溢著活力的從容;當盡釋前嫌的主角與父親,沐浴在夕陽下的小徑上,終於能並肩散步,閒話家常,這一幕一幕,都在我心裡激起強烈的漣漪,即便走出戲院,依然久久不能平復。

 
在此真的要好好誇一下這部片的演員。雖然不是令人眼前一亮、有足夠票房號召力的大卡司,卻精準地傳達出劇情所需要的「切身感」,就像你我身邊會出現的人,毫無距離,看著他們就像在看著自己,看著熟悉的老朋友,因此能很快投入他們的故事,為他們的處境擔憂或欣喜。

 
老一輩的演員就不必說了,飾演父親兼同門師兄弟的阿西與廖竣,將既關心對方,一見面又忍不住要互酸幾句的矛盾演得絲絲入扣,活像一對歡喜冤家,令人忍不住哈哈大笑。但催淚的部分也絕不馬虎,照樣能讓人淚流滿面,收放自如的演技為全片增色不少。飾演母親的柯淑勤也將夾在父子之間的痛苦、盡力居中協調的溫柔,與必要時不遜鬚眉的堅強,詮釋得恰如其分。其他諸如黃鴻升(小鬼)、林雨萱等,無論戲份多寡,都充滿存在感,優秀的劇本加上清新不做作的演技,使每個角色與演員都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形象鮮明,洋溢著蓬勃生氣,令人過目難忘。
 

順道一提,打從林雨萱出場,我就覺得她很眼熟,但直到看完電影好一陣子,才猛然想到:原來她就是『瑰寶1949』裡,那個乖巧文靜的聾妹妹!因為她在這部片裡不但曬出一身古銅色的肌膚,還把身體練得結實精壯,個性也變得恰北北,和『瑰寶』中的形象天差地遠,我一時才沒認出她。這極端的轉變,也讓我更加肯定她的好演技。雖是歌唱比賽出身,但她的演員前途不可限量!

 
比較讓我驚訝的是柯有倫,這是我第一次看他演戲,我實在沒想到他這麼會演,將任性率真又苦悶,雖然言行舉止有時幼稚,但又偶有成熟的一面,帶有男人味的阿泰,演得充滿魅力。就連一般演員最不擅長的內心戲,他也勝任愉快,眼神真情流露,演得層次分明。特別是哭戲,他盡力忍住眼淚,哽咽著嘶吼出心聲的場景,情緒飽滿,不只是到位,而且富有感染力,非常令我震撼,好幾次我都是被他弄哭的。因此我不太懂,為什麼看過幾篇心得文,都說他表現得差強人意?在我心中,他稱得上滿分啊!
 

剛開始看這部片時,我就和片中所有人一樣,幾乎不相信阿泰有辦法撐起一個團,但又期待他能有所作為,像所有戲劇小說的主角一樣,帶來奇蹟。心情上可說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就怕這部分拍爛了,前半的精彩會功虧一簣。結果遠超出我的預期,並不是以複雜華麗的特訓,而是最切中核心的方式來改變一切,就連人際關係也是,我以為再無轉寰餘地了,卻是峰迴路轉,柳暗花明又一村。由此我深切體認到,很多事其實不如想像中困難,能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最簡單,最直接,也最有效,只是自己把事情複雜化了,沒想到而已。

 
總而言之,『陣頭』這部片,既勵志又熱血,沒有勾心鬥角,沒有殺得你死我活,沒有過度的包裝與灑狗血,只有最溫暖真摯的感情,無怪乎口碑會持續延燒,看過的人都豎起姆指叫好。記得我上戲院看時,後面坐了一個流氓樣的兇狠大叔,一度讓我很害怕,想不到觀影過程中,竟不斷聽到這位大叔傳來吸鼻子啜泣聲,因此我推薦這部片時都開玩笑說,這是部連流氓都會感動的電影,不看可惜!後來看完電影去上廁所,也聽到兩個女生在討論,其中一人說:「難怪我妹說她要再衝兩場,真的好好看!」
 
據說它的國外版權已賣出幾部,有些還在談,衷心希望更多人有機會看到這部電影,透過它更了解台灣這個地方,了解台灣這些面臨凋零危機的在地傳統文化,將電影中的奇蹟,繼續擴散出去。

 
[碎碎念一]  要說這部片有什麼缺點,唯一讓我感到比較可惜的,是「師祖」的部分,有點太刻意了,總覺得以編導的功力,應該找得到更好的表現方式才對。

[碎碎念二] 雖然這麼說有點失禮,但看完電影真心認為三太子好可愛呀!也好想買一個三太子娃娃放在桌上喔!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照片來自開眼電影網。 

『龍飛鳳舞』在我眼中,與其說是一部以歌仔戲為主題的劇情片,不如說是一部紀錄片,紀錄在歌仔戲這個圈子裡奮鬥的一群人,於台前台後所面臨的辛酸苦辣。
 
作為唯一起源於台灣的本土戲曲,歌仔戲最大的特色,就是反映了台灣庶民文化的「草根精神」,也就是一種「絕境逢生」的生命力。被打擊,就再站起;遇到困境,就另闢蹊徑。因此,電視電影等新興媒介的興起、日本皇民化運動時期的禁演,都不曾將歌仔戲打得一蹶不振。相反,它四處吸收,將其他戲曲的好處納為己用,舉凡黃梅調、昆曲、京劇、南戲,甚至民間歌謠,都能成為它的養份,而使歌仔戲呈現極為複雜多變的面貌。

 
也是這種適應環境所衍生的「繁雜」,使它在戲曲界的地位相對微妙。有人批評它稱不上一種藝術,因為太粗糙,不夠嚴謹。身段唱腔往往隨興所至,因人而異,就連劇情,在傳統上也是即興發揮,演員在後台只知角色和大綱,之後全憑個人功底「掰」完整齣戲。因此,一來老演員的技藝難以傳承,二來漏洞百出的劇情,也難以吸引新一代的觀眾。如今,歌仔戲正面臨新低潮,正待再一次的轉型,雖然部分有志之士致力於藝術化,將歌仔戲推入國家劇場,各方面都力求精緻,卻反而顯得有些生硬無趣。最能體現歌仔戲頑強生命力的,還是仍在日日與生活打拚的外台歌仔戲。
 
外台戲,即是在廟埕廣場以酬神為主的演出,神明就是它最主要的觀眾。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龍飛鳳舞』開場那個嚇死人的颱風天裡,儘管廟前空無一人,演員都被狂風暴雨整蠱得一身狼狽,也得硬著頭皮把戲演下去,直到神明應允將戲台搬入廟內為止。不熟悉的觀眾可能會覺得誇張好笑,但卻是歌仔戲演員所面臨的真實人生。

 
在外台戲班,劇團就意味著家族,搬戲就意味著生活。集體式同甘苦的「跑碼頭」,容易讓人日久生情,四處漂泊的不安定,卻也容易製造出一個又一個破碎的家庭。像是片中,浪子阿義在元配小晴與新歡詩影之間搖擺不定,小晴自覺這段愛情已然無望,最後選擇帶兒子出走,那無奈中帶著堅毅的身影,便和清潔隊員莊奇米的小旦母親不期而合,道盡劇團中的女性所要獨自面對的辛酸,彷彿無法逃避的宿命。

 
從另一個角度看,受重視、受歡迎的「台柱」既是女扮男裝的小生,歌仔戲團自然便形成如同早期母系社會一般,以女性為中心的結構體系。片中娶了劇團當家小生春梅的志宏,便深受旁人的流言蜚語所困擾,自嘲像入贅的女婿,在妻子背後做「賢內助」。而身為家中經濟重心的春梅,在外受戲迷追捧,內心卻也是壓力重重。過去支持她不斷努力的動力,是讓語帶輕蔑地稱自己為「戲子」的人們刮目相看,但老團長父親突然間的撒手人寰、浪子哥哥的不濟事、獨力撐起整個團的不安與恐懼,終究壓垮了表面堅強的她,使她的腳明明毫髮無傷,卻不良於行,無法再站在舞台上。
 
於是,為免飯碗被其他劇團搶走,不得已的志宏只好找來與春梅神似的清潔工人莊奇米,串通眾人合力演出一場「偷龍轉鳳」的戲。

 
這部份在劇情安排上,憑良心講,是漏洞百出的。就像傳統外台戲的劇碼一樣。但是,不糾結於劇情合理性的話,它又能帶給觀眾無比的歡樂。觀眾會一面指著螢幕沒形象地大笑:「這什麼啊~」一面又佩服歌仔戲演員「什麼都能坳」的即興功力。當後台出了狀況,比如小晴和詩影因阿義爭風吃醋,賭氣誰都不肯上台,台前的演員察覺情況不對,趕緊要退場處理,也不能讓觀眾看出端倪,得找一番符合角色身份的說詞。最後獲得圓滿解決,仍要透過角色之口,給觀眾一個交代。戲裡戲外天衣無縫的交織,令人拍案叫絕,笑得我差點沒從戲院的座椅上跌下來,當真是「台前龍飛鳳舞,台後雞飛狗跳」!不禁要舉起大姆指嘆服:歌仔戲演員,真是「戲如人生,人生如戲」的最佳代言人
 
就在這樣的熱鬧氣氛中,無需贅言,觀眾已能感受到外台歌仔戲逆境求生的蓬勃生命力。

 
那是一種,即便後台已忙得人仰馬翻、愛恨情仇已殺得兵荒馬亂,台前也呈現出鴨子滑水般的餘裕,苦中作樂、樂天知命的台灣草根精神。不管警察送上來的噪音罰單已疊得半天高、不良混混上門找碴收保護費,還是主演的演員忘詞、隔壁歌舞秀吸跑觀眾……戲班成員都能找到一套因應之道,化危機為轉機。儘管有時讓人傻眼:「古裝戲演到一半,還可以找個全身亮片、穿著清涼的美眉上台唱國台語流行歌喔?!」卻也十足親切可愛。因為,我們從中感受到的是俗擱有力的正港台灣民情風俗。

 
這部片最令人詬病之處,莫過於劇情的跳躍與雜亂,但若是了解到歌仔戲本身就存在許多荒誕不經、毫無邏輯可言、不按牌理出牌的劇情套路,一會兒男扮女,一會兒女扮男,令人看得眼花繚亂不知所措,或許就會開始欣賞導演這樣的表現方式。我沒看過王育麟導演的前作『父後七日』,若跳躍與拼湊本就是他的偏好與專長,那我只能說,把他和歌仔戲放在一起,就某種意義上來說,真是再適合也不過!

 
至於找線上當紅小生郭春美分飾女性「春梅」與男性「莊奇米」,讓莊奇米這個「男人」取代由女人扮演的小生,做整個劇團的救火員,是否象徵女人終究要靠男人來拯救?我認為不必想太多,歌仔戲本來就充滿各式匪夷所思的性別錯置。有時由女人扮演的小生,反而要在劇中「反串」女人。那麼由郭春美這個女人,在這部片中演一個男人,再由他來假扮「女人扮演的男人」(說到自己都快混亂了),就像是對傳統歌仔戲致敬一般,帶有微妙的惡趣味,只要是對歌仔戲略有涉獵的人,看了應該都會忍不住會心一笑吧。
 
編導不只在「性別錯置」這點上,幽了歌仔戲一默,也將許多外台戲的人氣劇碼,比如『義薄雲天』、『暗光鳥』等編入劇情,增加戲迷「找找看」的樂趣(堅持去印度出外景,也是為了呼應原戲碼的天竺國),不時與角色們的現實人生交織呼應,比如小晴用唱詞來表明對阿義的愛,詩影的角色唱出愛情無法勉強等,既有笑點,也有哭點,還有一些讓人哭笑不得,只能幽幽一嘆的人生感悟。

 
或許正因為角色們演的就是自己的人生,這部片反映出的就是現實中的外台戲甘苦,因此它在我眼中,並不是一部嘻笑怒罵譁眾取寵的笑劇,哈哈大笑之後,竟有一種難言的心酸。一不小心,淚腺就被觸動,眼淚就像免錢的一樣拚命往下掉,那濃豔華麗的歌仔戲服裝、鑼鼓喧天的熱鬧排場、形形色色的人間男女,在我的淚眼中,便紛紛模糊揉搓成一團了……

 
這是一部紀錄片,紀錄的是堅持、也只懂得在外台戲這個舞台上生存的一群人,人生中的一個小小片段。因此,我們看不到劇情片中標準的起承轉合,沒有清楚交代的現在、過去與未來。就像現實人生一樣,角色們面臨一個困難,試圖去解決,在解決的過程中,出現新的困難,隱約領悟到什麼,但沒人願意釐清或戳破,就這麼朦朧模糊地帶過,繼續過日子。清楚明白的結局,或許留給舞台上的故事就夠了。
 
所以,我看完這部電影時,雖然心裡也充滿問號,卻並不覺得電影的處理方式太糟,也沒有任何不滿,反而看得很感動、很開心(笑得有夠累),也有一點慨嘆。可以說它是一部瑕不掩瑜的電影,放鬆心情去欣賞,會得到很多趣味。

 
在演員的表現上,郭春美的優秀是無庸置疑的。雖然飾演莊奇米時,從身形還看得出女性的影子,但她的演技足以讓人忘記她就是郭春美,她就是春梅,她就是戲台上神氣活現的帥小生。無論是莊奇米的說話方式、一舉一動,還是「歌仔戲外行人」的生澀身段唱腔,都表現得自然生動而不做作,令人驚豔不已。

吳朋奉的阿義和朱宏章的志宏也是兩大亮點,以稱職的綠葉身份撐起電影的旁枝,存在感十足,很想多看到一點關於他們的故事。唯一可惜的大概是,要演出歌仔戲內行人的身段唱腔,對他們還是勉強了些,只有氣質到位,這點和張詩盈的詩影有異曲同工之妙(她聽起來像在唱台語歌而不是歌仔戲)。果然映證一句話: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就算是被評為粗糙隨便的外台歌仔戲,要演得像模像樣,也是需要點功底的。
 
最後說句題外話,歌仔戲演成精了,隨便都能編一段唱詞,拐個圈子吵架或對話,這種專屬於歌仔戲的「生態」,還真是令人羨慕又嚮往啊。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照片來自開眼電影網。
『無米樂』的夫妻檔莊益增、顏蘭權費時五年完成的新紀錄片『牽阮的手』,是弟弟推薦並招待去看的。對電影新資訊向來一問三不知的我,若非如此,根本不知道這部片的存在。起初我對它並不感興趣,踏進戲院時也沒抱著什麼期待,但是,看著看著,我不但漸漸被吸進田醫生夫婦高潮迭起的人生中,跟隨他們的腳步,重新了解台灣從高壓政權走到民主社會這一路來的血淚史,甚至在觀看過程中,忍不住數度流淚,激動得無法自己。
 
這部片讓人憂心的是,政治立場鮮明,也就是台獨。也難怪,田醫生至死最大的訴求,一生四處奔走、參與街頭遊行或演講最大的目的,就是讓台灣獨立,既然紀錄的是他和妻子結褵後的點滴,這在他人生中佔有極重要地位的理念,自也不可或缺。
 
或許持相反立場的觀眾光是聽到「台獨」二字,就會忍不住要起身離開戲院了,但我覺得,不管認不認同片中的立場,都該看看這部片,因為這是台灣確實經歷過的一切。所有關於228、白色恐怖、民主抗爭等的黑白影片或各種報章資料,都不是虛構,它們確實曾大大地影響這塊土地上的每一個人,甚至帶來夢魘似的恐怖回憶。接觸它、了解它,之後是要恨還是原諒,要相信還是不信,找資料來反駁,都是個人的自由了。

 
不要笑它老掉牙,那些「人應該向前看」的話,是以站穩「現在」的腳步,也就是站在以「過去」為基底的地面上的前提來說的。要是沒有過去,「未來」只顯得空洞而脆弱。想像一個失去記憶的人,沒有歸屬的根,隨時都處於不安定感中,這樣的情況下,要如何去追求未來呢?
 
許多人對政治避之唯恐不及,敏感到只要一點風聲,便立刻別過頭去。片中引用年輕網友的話:「別再提什麼228了!」「現在的年輕人不想管什麼白色恐怖好嗎?」這種反感,我想起源或許來自部分政客的不當炒作,導致只要提起相關議題,便帶有該政黨的意識型態,是另一陣營口中「勾起民族仇恨」的籌碼,而引起排斥效應。我對此完全可以理解,但還是覺得,歷史不該因此被塵封,尤其是黑暗錯誤的歷史。試想若德國人絕口不提納粹,日本人絕口不提南京大屠殺,振臂疾呼:「拋棄過去,讓我們邁向光明的未來吧!」即便不是受害者,聽在耳裡也感到不快。

 
在廢除死刑的議題中,大部分人幾乎都持反對立場,把人權團體視為嘲笑揶揄的對象。因為在一般人的認知裡,饒恕殺人犯,特別是泯滅人性的殺人犯,是匪夷所思不可理喻的。那麼聽聽這樣的案例:歹徒在光天化日之下闖入民宅行兇,在六旬老婦身上,包括喉嚨等部位共砍13刀,並刺殺兩名年僅七歲的雙胞胎女童,據知情人士透露,歹徒刺下一刀後,還將刀子往下拉。唯一悻存的九歲女童,身上共有六處刀傷,每刀都乾淨俐落,疑是專業人士所為。當與死者認識的醫生聞訊趕到現場,想到地下室查看傷者的狀況時,警方不但置身事外,態度冷漠,而且堅持不讓這位醫生下樓,理由是不得破壞現場,這位醫生事後憤慨地表示:若能早一步將她們送醫,說不定還有救……
 
這就是當年震驚全台的林家滅門血案,發生在林義雄律師因美麗島事件被捕入獄後一週。看這紀錄片我才知道,原來當時的第一發現者,就是田醫師夫婦的女兒。當如此近地站在受害者及其家屬的角度,我看到的不只是一個教科書上的政治事件,而是家屬失去親人的痛。看的時候我忍不住想,難道只因為與「政治」扯上關係,就要受害者家屬忍氣吞聲,不得站出來要求公平正義,原諒並遺忘一切?假裝什麼事都沒有發生,傷痕就能因此撫平嗎?
 
並不是說,把當年的罪魁禍首一一揪出來清算,才能了結這段歷史。正如鄭南榕先生自焚後,他妻子哭著說的,最重要的,只是希望媒體能正確報導,讓他的死不致白費。把事實公開,還受害者一個公道,避免同樣的錯誤再度發生,就是對死者最好的補償。要做到寬恕,進而超越仇恨,就不能不先把仇恨看清。
 
所謂政治,並不是那麼遙不可及,代表的其實是眾人之事。現在年輕人對政治的漠不關心,換個角度來看,或許是種正面的象徵,代表我們的生活還沒有糟到讓人不得不揭竿而起的地步。然而,幸福的我們,正享用前人披荊斬棘所開創的一切,對這些勇士,我們卻一無所知。比如創辦『公論報』的李萬居、自焚明志的鄭南榕和他的友人,用他們的一生去完成言論自由的理念,至今卻沒有幾人知道他們的名字。
 
想到這份對比,比起他們的功業或節操,我更為這份「不為什麼」的執著而感動。

 
但是,如果這部紀錄片純粹將這些男人的身影拍得無比高大,令人景仰,雖然還是值得一看,或許就不會那麼動人心弦了。俗話說得好,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一定有個偉大的女人。在我看來,與其說『牽阮的手』描述的是田醫生與田媽媽之間的夫妻情,倒不如說是將一個妻子為丈夫犧牲奉獻的情景,那心酸的血淚,苦澀中的甜蜜,一點一滴地展示人前。
 
田媽媽是出身良好的千金小姐,愛上大自己16歲,因為特立獨行的舉止而被視為神經病的田醫生,年僅十八歲便拋棄一切與他私奔。若說這是年少輕狂,那麼之後她勇於隨夫走上街頭抗議演講,容許自家診所作為民主運動者私下溝通聚會的場所,克服丈夫隨時會被抓進監牢甚至殺害的恐懼,則該是她敢愛敢恨的真性情的展現吧。在紀錄片中,田媽媽做健身操、學跳舞、翻譯丈夫的手稿,妙語如珠,豪邁地笑也大聲地哭,雖然已經七十多歲,依舊過著充實的每一天,絲毫不失對生活的熱愛與希望。
 
或許正因田媽媽是這樣的性格,才能一路支持田醫生到最後。換一個纖細敏感的女子,大概早被田醫生「驚世駭俗」的想法(自己沒被抓去關是因為還不夠努力、以絕食表示抗議等)給嚇到神經崩潰了吧。

 
片中沒有太多田醫生的想法,主要是因為開始拍攝時,他已高齡九十多歲,躺在醫院病床上不能言語了。留下來的只有他在各民主運動上高聲吶喊的身影,以及年輕時以日文寫成的日記與小說。回頭檢閱這些手稿,當時彷彿是「為眼前那可愛如洋娃娃的女孩而存在」的田醫生,幾十年後,卻成了憂國憂民的民主先驅之一,妻子的任何舉動,都已無法帶給他任何安慰。
 
看到田媽媽傷心落淚:「以前我明明可以帶給他那麼大的快樂,為什麼現在身為一個妻子,我卻沒有能力讓他開心起來?」聞者如我也不禁心酸。更心酸的是,鄭南榕的妻子明知丈夫在床底下放兩桶汽油,準備隨時自焚,卻不敢將汽油搬走,只因為「我不想讓他一輩子恨我」。
 
男人追求理想可以壯烈成仁,女人卻要活著面對所有艱苦和困難。女人的堅強,就是在這種無奈中焠煉出來的吧?

 
其實我想多看一點關於田醫生夫妻情的片段,至少聽聽婚後的田醫生對妻子有什麼的看法。可惜他沒留下隻字片語,兩人似乎也沒什麼共同旅行的回憶,連合照都沒幾張,他們的婚姻完全奉獻給大眾了,幾乎沒有私密的部分,因此焦點只能放在田媽媽單方面的付出上,這點實在很可惜。
 
可愛樂天的田媽媽,總讓我想起自己的阿媽。她和阿公也是一個熱情外放,一個內斂沉穩的對比。近年來阿公身體大不如前,不但越來越沉默寡言,連基本的生活起居都無法自理。看阿媽為阿公的吃喝拉撒睡從早操勞到晚,原本有些為阿媽不值,看了『牽阮的手』後才了解,對阿媽而言,辛苦的並不是「照顧」這件事本身,而是眼看另一半衰弱下去卻無能為力的難過吧。阿媽看見的並不是阿公的現狀,我想,她面對阿公時,看見的是他們共同走過的幾十年歲月。

 
雖然兩夫妻「轉小愛為大愛」的情操令人敬佩,但在我眼中最不可思議的是,在過去那個傳統保守的年代,像他們這樣出身不同,年紀相差十幾歲的情侶,能夠不顧世人的眼光勇敢追求愛情,甚至不惜私奔,且能堅守這份承諾,一生朝同一個目標奮鬥,在台灣經歷那樣劇烈的政治動盪後,仍能執子之手,相偕到老,實在是可遇不可求的童話。這,也可說是三生修來的姻緣與福報了。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圖片來自這裡

『星空』是『九降風』導演林書宇籌備三年的心血之作,先前在電影放映廳外的小電視看到幕後花絮時,我就對它極富質感的鏡頭,以及色彩鮮豔的畫面留下深刻印象,加上對十三歲少男少女初戀的題材特別欠缺抵抗力,當下就決定上映後要進戲院支持了。
 
我看的是金馬影展放映的第一場。由於算是國內首映(隔壁廳也在舉行特映會),包括導演在內的主要演員通通到齊,在台前一字排開,輪流向觀眾致詞。不過除了較具知名度的劉若英等明星外,幾乎得不到熱烈的歡迎,大概大多觀眾都跟我一樣忙著照相,騰不出手來鼓掌吧。
 
在這之中有個沒得到太多掌聲的少年,叫作林暉閔,是導演千挑萬選才找到的素人演員。導演在介紹他時,用了極度肯定的字眼:「你們現在或許不知道他是誰,但我敢保證,看完這部片後,你們全都會愛上他!」

 
這話果然不是誇大其詞。看完電影,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影后劉若英,不是戲精曾江,不是歌唱天王庾澄慶,不是曾在『長江七號』中讓眾人眼前一亮的童星徐嬌,而是這個初出茅蘆的青澀少年。姑且不論出色且符合角色設定的外型,他的演技也不容小覷,一雙彷彿看透世情的早熟眼睛,令人難以忘懷。
 
這個名為小傑的男孩,為了逃避暴力的父親,和母親四處搬家,幾乎不和他人來往,總是一副桀驁不馴的臉孔,對同齡孩子帶著冷冷的睨視。就像一匹孤獨的狼,固執地不肯敞開心房,只有在繪畫的世界裡,才能得到一絲慰藉。
 
從林暉閔眼中,我彷彿可以看到小傑內心的掙扎與吶喊。明明有那麼多豐富的情感,明明有那麼多想實現的願望,卻只能把它們深藏於心,那種無奈,在他的眼神流轉與無言的凝視中,精準地表達出來,令人對他的粗暴與怒氣感同身受。即便沒有幾句台詞,只要他靜靜站著,周圍的空氣似乎就會跟著寂寞起來,變得澄澈,有時又洋溢著滿滿的溫柔。
 
以一個沒演過戲的素人而言,這樣的表現相當令人驚豔。他飽滿的存在感,使小傑一角充滿信服力而真實。是他讓小傑,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讓這部片,亮了起來。

 
而沉靜叛逆、我行我素的小傑,也以他獨特的氣質,深深吸引了電影中的女主角小美。
 
小美也是孤獨的。她的父母貌合神離,儘管家庭富裕,精神上卻得不到滿足。從前父母會領她拼過一張又一張以名畫為基底的拼圖,如今卻只餘她一人獨坐房內,努力將拼圖一片片嵌回圖板。就連唯一能帶給她溫暖的爺爺,也因病無法留在她身邊。
 
就像在爺爺葬禮那天,她埋頭想完成的那張梵谷的「星空」拼圖,最中央那片理應能溫暖人心的太陽偏偏不知所蹤,就像她的人生也隨爺爺的逝去永遠缺了重要的一角,她終於難以自抑地痛哭失聲。

 
我很喜歡導演拿拼圖來比喻人生的意念。印象最深的是小美病倒時,在惡夢中看見小傑、父母,這些對她來說舉足輕重,卻接連基於現實原因,即將離她而去的人們,也成了一幅幅拼圖,在她的面前流沙般快速剝落、崩塌,任她驚慌失措地想盡力挽留,也於事無補。導演將她努力拼回去的那一塊風景,設定為父母相牽的手,這一幕特別細膩,深深觸動了我。對小美來說,最重要的其實不是父母有一方即將離開,而是他們的失和。她拚命想抓回的,是他們逝去的愛情啊。
 


但是我真正的哭點是在下一幕。當一切都無可挽回,小美深深絕望時,竟然是去世的爺爺出現,拉她一把。看到這裡我忍不住淚流滿面。因為我可以明白以為整個世界都已經崩壞,卻還有一個不會消失的存在,穩穩支持著自己,那種感覺有多麼開心,多麼幸福,令人不禁要放聲大哭。
 
或許在此之前,小美一直不肯承認爺爺的死,到這一刻她才明白,爺爺會永遠活在她心中,成為她走下去的精神力量。已經去世的爺爺,在某種程度上,比尚在人間的父母或者小傑,對小美而言還更加真實。

 
其實我不是很喜歡電影的前半段。無論是小美與爺爺父母間的親情,和同學間的友情、和小傑間淡淡的愛情,還是小美藉想像力逃避現實的特效,都處理得稍嫌青澀,不夠自然順暢,特別是素人同學的演出常讓我出戲;導演有意具象化幾米同名繪本的風格,在畫面上力求溫馨唯美,也使全片充滿超現實的色彩,就算是生活化的描寫也宛如美麗的空殼,難以引起我的共鳴。我無法融入小美的任何情緒,被她的喜怒哀樂所牽動。
 
直到小美和小傑踏上觀星之旅,幾經波折終於踏進久違的爺爺住處,在房裡看到與爺爺一同生活過的軌跡,以及爺爺藉由畫作所表達的思念,我才終於在小美泫然欲泣的表情中,感受到她和爺爺之間強烈的羈絆,第一次溼了眼眶。

 
我也喜歡小美和小傑大費周章地爬上小船,等著觀星,大霧卻始終不散,後來小美發燒,小傑急著背她回小木屋,驀然回首,卻見頭頂上方滿天星空。人生好像總是這樣,拚命追尋時得不到,當你打算放棄了,老天爺又會將希望送上門來。也或者人生就是在追尋、錯過與無意間得到(此時卻不一定需要)之間遊走的過程吧。
 
或許小傑領悟到了,所以他不強求。即使分開,也不曾主動與小美取得連繫。唯一捎來的一封信裡,就只裝著小美遺失的那片拼圖。
 
看到那幕時,我心想小傑要嘛如上所說已經看開,要嘛就是個嚴重的浪漫主義者,否則為什麼不給個隻字片語,甘心就這樣和小美分開呢?但想到他為了這片拼圖,或許要努力存錢買下一整張「星空」(總不能再用偷的吧XD),我就忍不住和小美一樣感動地流下淚來。

 
最後的結局正如部分網友所指出的,其實沒必要燒八百萬,特地跑到法國巴黎取景。那一段情節在台灣的任何地方拍,都不會有違和感。這安排就和片中某些片段一樣,給我一種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感覺,講白一點就是導演自嗨,因為覺得這樣很美,儘管對故事沒啥影響也要放進去。
 
雖說如此我還是挺喜歡這結局的,因為這種少男少女淡淡初戀卻徒留惆悵的情節,我已經看太多了,不懂為什麼初戀就一定只能有遺憾,不能有快樂結局,因此看到長大後的小美那既驚且喜的帶淚微笑,我也不禁咧開嘴,跟著充滿幸福地笑了。
 
 

題外話一:桂綸鎂和徐嬌長得的確有幾分相似,找她來客串長大的小美真是選對人了。尤其桂綸鎂的演技經過這些年的磨練,更加精進,眼神內斂有戲,由她來做ending是再好不過。

 
題外話二:這部片的笑點寫得很成功,每段都很有趣,令人捧腹。特別是小美和小傑之間的感情,因為有這些幽默的小插曲陪襯,越到中段進展得越自然,使之後的離別更加引人傷感(唯一的小缺點是小傑的媽在醫院那段,好像有點反應過度,只能算是讓人驚嚇的惡趣味)。
 
題外話三:五月天演唱的主題曲《星空》實在太好聽了!勵志的歌詞和曲風,在最後搭配幾米的繪本畫面,更能帶來滿滿的感動,有十足的加分效果。可惜石頭客串的班導沒有歌曲那麼好運,我看的那場,只要他出現,觀眾席就會傳出陣陣爆笑,比『艋舺』或『翻滾吧!阿信』的陳漢典還有笑果,令我到後來都忍不住同情起他來了(其實不是很明白為什麼大家要笑)。

 
題外話四:原來片中的景大都是在台灣取的,比如阿里山森林公園、二萬坪雲海、奮起湖隧道、雲林東勢鄉教堂、宜蘭朝陽湖,甚至師大夜市都有。因為畫面太唯美夢幻,我看電影時完全感受不到一絲台灣的氣息,還以為是在國外取景的,知道「真相」時不禁嚇了一大跳,慚愧,慚愧。
 
題外話五:很好奇,現在在台灣的文具店,東西真的那麼好偷嗎?沒有防盜條碼之類的嗎?看那一段我一直思考這個問題,都忘了要專心看電影了。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圖片來自開眼電影網。

在電影版最常看到的文章之一,就是詢問某部電影好不好看、值不值得進戲院觀賞,在某種程度上,別人回覆的意見的確具有參考價值,但我的建議是:如果這部片的某個元素吸引你,就別管那麼多,去看就對了!因為你所看到的、所感覺到的,不見得會跟別人一樣,只有親自用眼去看,所得出來的結論才最真實。

『賽德克巴萊‧彩虹橋』,讓我再次體認到了這一點。

先前看參加特映會的網友心得文,裡面說『賽德克』下集的武戲多過文戲,戰爭場面看到最後有些麻痺云云,讓我有些擔心,就怕對上集的好印象,在下集會被破壞殆盡。

然而事實證明我多慮了,下集的戰爭場面雖多,情感濃度也相對強烈,加上導演的運鏡在寫實中,有一種說不出的美感,比如透過垂死士兵的雙眼,帶出樹林被日軍轟炸的情景,當枝葉被一個又一個的火球吞噬,燦爛絕美如火樹銀花,那士兵不禁發出「好美啊……」的感嘆,似為這場殘酷的戰爭,平添一抹淡淡的詩意。


諸如此類的表現手法,使戰爭場面豐富多變,絕不冷場。我想起日片『十三刺客』,導演三池崇史也是在超長的廝殺篇幅中,盡可能運用各種手法來呈現,使血腥與死亡在大螢幕上看來,也美得像幅畫,儼然成為一種藝術。

我想魏導絕不願把戰爭拍成只是雙方人馬殺來殺去,光是作戰地點和武器的選擇,就有不同的變化。或在湍急的溪流中,或在陡峭的崖壁上,或在崎嶇的山坡間,或以落石,或以弓箭,或以槍砲,或以虎頭蜂。

這樣的煞費苦心,也使得我在觀看時,從頭到尾都屏氣凝神,看得目不轉睛,內心驚嘆連連。


導演對戰爭戲的某些堅持,比如拒絕花俏的武打動作,絕不用丟擲獵刀之類不切實際的作戰手法,講究一擊必殺的實用打鬥,善用賽德克人在高山絕壁倏忽來去、神出鬼沒的本事與台灣地理環境的特色,也為電影營造出身臨其境的真實感,使某些好萊塢的戰爭片,相較之下竟宛如兒戲。

除了導演調度有方,這樣具臨場感的戰爭場面之所以能夠成立,還得歸功於一群優秀的演員。這部片最能打動我的,大多不是職業演員,而是沒演過戲的素人。他們的戲份和台詞不見得多,卻能從眼神裡看見豐沛的情感,那股男兒的血性,使我也不禁為之熱血沸騰。


我最喜歡莫那、達多和巴萬。他們三人的活躍,使下集成了讓我回味無窮的經典。只不過,我喜歡達多和巴萬,是因為他們簡單,正因為簡單,情感的表露直接真摯,因此能夠打動人心。莫那則不同,他就像一本難懂的書,越讀越覺得耐人尋味。

比如被日本統治二十年來,他一直在收集火柴,但知道子孫輩有反抗念頭時,他第一反應是大發脾氣,將提議者痛揍一頓;和日警爆發衝突時,最開始他也選擇親自上門道歉,試圖息事寧人,而不是立刻準備作戰。因此,與其說這場戰役他策畫已久,不如說是被迫為之,先發制人而已。

或許他收集火柴的舉動,一方面是防患未然,一方面也是一種內心的慰藉。當他剝下火柴上的火藥部分,將它們一罐罐小心地收藏於床底下時,或許也正剝下內心那股不甘心的怒火,一點點地隱藏起來。

畢竟身為一族之長,背負的是整族的存亡,是不能意氣用事的。


在這一點上,我想鐵木瓦力斯和莫那觀念一致。鐵木同樣不曾因為對莫那的仇恨,而做出失去理智的行為。答應參戰,主要是不願對向來友好的小島出手,而且深知日軍的武力強大之故。既然他一開始就不抱著趕盡殺絕以報仇之心,後來見到賽族婦女決絕的自盡行動,會那樣深地自責懊惱,便不難理解了。

不過,我還是希望導演多加一段鐵木和族人起爭執的橋段,安排當初勸鐵木參與血祭祖靈的族人,因為發現替日軍作戰有利可圖,且日軍的確堅不可摧,而反過來支持日軍;另一方面,鐵木發現這次的「出草」竟是把獵回來的人頭拿到日軍總部領賞,違背部落的信仰,內心逐漸動搖,繼而反對出戰。這樣的轉折,會比目前的表現方式來得合理許多。


話說回莫那魯道。當巴萬痛失親人,情緒低落時,莫那沒有多餘的安慰,只是摸了摸巴萬臉上的圖騰說:「你已經不是孩子了。」彷彿在暗示:「你長大了,該脫離母親的懷抱了。趕快從悲傷中走出來吧!」雖然這句話一點也不動聽,更遑論溫馨感人,卻隱隱透露莫那細膩溫情的一面。

後來巴萬等少年要求參戰,不願只當大人的傳令兵或後勤部隊,莫那一直沒有正面回應,我想或許在他內心深處,即便明知這一戰的結果只有死路一條,要賠上族中後起之秀的性命,心裡還是糾結不已吧。

再後來,樹林遊擊戰中,他的兒子巴索被子彈打中,在地上翻滾哀嚎,所有的人都不顧一切地圍上前去。莫那臉上雖然沒有特殊的表情,但從他一反常態,沒喝令眾人回歸戰鬥本位,只是獨自拿槍繼續掃射,偶爾抽空回顧,就能看出他內心也正受到強烈的衝擊。

我喜歡莫那,就因為他是一個矛盾的結合體,一個外冷內熱、沉默堅毅的人。因此,每次看見他,心裡都有一種說不出的安心感,彷彿只要有他坐鎮,任何困難都能迎刃而解。


看完電影,我真的很佩服魏德聖導演。不光是因為他能在台灣電影界不景氣的情況下,不惜傾家蕩產也要拍成這部高成本的史詩電影,而且還能在極度困乏的資源及拍片環境下,克服萬難,把電影拍得這麼有血有肉(視為雙關語也行XD)。也因為他寫出來的台詞總是恰到好處,有一種沉穩冷靜的味道。無論是莫那對族人精神喊話,要他們「別急著害怕」,還是二郎對一郎說「一刀切開你矛盾的肝腸吧!」都毫不煽情,不走灑狗血路線,而是淡淡的,像一杯好茶,讓人回想起來滋味無窮。

(我不太喜歡的只有賽族婦女唱歌的幾個場景。或許導演是想藉此表示,並非每個賽德克族都贊成這次的「血祭祖靈」,許多女人小孩只是被拖下水,無端端成了男人的陪葬品。但在悲壯的氣氛已在我心裡萌芽的時刻,聽見這種自哀自憐的調子,就會不由得冒出一股無名火來)


這部片在我看來,帶有很濃的文學氣息。如果是一般商業劇情片,導演或許會設定一條主線,專注在這主線上頭發展,以各種愛恨情仇來豐富它,製造各種情感衝突。但文學作品則不然,它重視的並不是整體劇情,而是感覺,作者所致力的,是營造一種氛圍。他可能會寫出許多零碎的片段,這些片段可能沒有充分的伏筆與發展,給人的感覺是淡淡的,模糊曖昧的,只有一個隱約的輪廓,但是後勁往往很強,給人很大的想像空間,讓人更加渴望一探究竟。

因此,有人批評這部片剪接零碎、人物紛雜等等,但我覺得戲劇小說這種東西,本來就很難界定一個標準,對於各種表現手法,只有接不接受、理不理解的問題,喜不喜歡,也就見仁見智了。


我個人非常喜歡片中不言明的很多含蓄的情感,喜歡賽德克人豁出一切時,那種慷慨赴義的豪邁姿態。正因為角色們為一個理念而死的決絕,讓我看見超越人性的偉大、純粹的部分;也因為導演為他們安排的結局震撼慘烈,各人又死得其所,因此儘管很多人比較支持上集,我還是打從心底熱愛下集。

當然,一些瑕疵在所難免,但整體來說瑕不掩瑜。在我心中,排除支持國片的立場,它已堪稱經典。



太陽與彩虹的交會

很多網友把批評的重點放在特效上,認為動畫做得太假,不過就我個人來說,特效並沒有差到讓我出戲或笑出來的地步(除了最後的彩虹橋,當場是有點傻眼),頂多只能說勾不上好萊塢的高標準。

說真的,拿一部台灣首部戰爭史詩片來跟技術純熟、資金充足的好萊塢相比,我認為是有失公平;比起特效是不是能砸更多錢做得更精美,我更在乎片中的角色和情感戲能不能花點時間拍得更連貫。


在這點上,首當其衝的當推小島源治。我怎麼也想不通,向來被歸為演技派的安藤政信,怎麼會在這部片裡演得這麼綿軟無力?在上集,或許還可以說小島「對原住民友善親切」的角色定位不明顯是導演的責任,因為理解、體恤原住民的戲,導演完全丟給另一位鬍子軍官去發揮了。但到下集,明明就處在痛失妻兒,又差點被自己友善對待的原住民背叛的慘況,小島為什麼還能那麼冷靜,完全沒有被仇恨衝昏頭的跡象?

當他聽鐮田將軍說:「為何我會在這遙遠的台灣山地,見到百年前便失落的武士道精神呢?是這片櫻花開得太豔紅之故嗎?」他只是淡淡回應:「不是的,是櫻花開早了。它本不該在這時節開的。」把一個本能好好表現角色的良機給錯過了。

其實這句話只要換個方式說,用略帶狂亂或銳利的眼神也好,一個字一個字重重地從齒縫間吐出來也好,只要讓人感覺小島這句話似乎在暗喻賽德克人不該掀起這場亂事,他打從心底痛恨且無法原諒,螢幕上補充說他之後煽動道澤人襲擊賽德克遺眷的字幕,也就不那麼突兀,難以和他螢幕上的形象連結起來了。


至於鐮田將軍那段話,就內容本身來看並無不妥。日本武士道本就是一種不成功便成仁的哲學。他們把「榮譽」、「信念」、「忠誠」這些美德,看得比什麼都重。然而事實上,並不是每個武士都能謹守本份,實現這些美德,武士精神也經常面臨變質、淪喪的危機,因此只要出現一批表現這種赴死精神的武士來,就會被傳唱歌頌不已。日本著名的『忠臣藏』故事,就是在講武士忍辱負重,為主公報仇然後集體自盡的故事。

信仰太陽的民族,與信仰彩虹的民族,雖是敵對,卻在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上,微妙地產生了連結。也難怪鐮田將軍會發出如斯感慨。

話說這角色剛出場時,本來是意氣風發、優越感強,認為只要自己出馬,便能手到擒來。在他眼中,賽德克人不過是群未開化的蠻夷,憑動物性本能在與大日本帝國對抗,根本不足為懼。但隨著作戰日趨白熱化,他親身領教了這群「野蠻人」高度的作戰能力,尤有甚者,親眼目睹他們視死如歸的精神,這才逐漸改觀,對這群壯烈的「戰士」肅然起敬。

這樣的心境轉折,並沒有什麼可議之處,
不過,如果可以為鐮田將軍多加一點戲,不必長,每次一兩個鏡頭,諸如鐵木瓦力斯發現婦女集體上吊時,他聞訊來到現場,同樣受到那股強烈衝擊;命賽族婦女帶酒上山招降,卻沒料到達多等人最後仍選擇自盡,最關鍵的莫那魯道則下落不明;清點報告書出爐,賽德克人不是戰死就是自盡,幾近滅族......

這樣的事實明擺在眼前,驕傲如他也不禁產生惺惺相惜之情,於是不由得發出「武士道精神竟在此重現」的慨嘆,應該會比較讓人信服吧。


一郎也一樣。看完上集,一郎給我的感覺是被莫那魯道說服了,而不是反正無路可走,只好照莫那說的做,以免當場就被滅口。但到了下集,他和二郎在牆上留下的遺書內容,以及選擇穿和服切腹自盡等,都顯示出他會協助起事,完全是迫不得已,其實他比較傾向日本一方。如此一來,角色前後便有些不連貫,使我乍看之下十分錯愕。

至於樺澤警官見馬紅醒來,表現得那麼激動,就更詭異了。照理說,眼見自己的同胞不分男女老幼遭到殘殺,戰爭又打得昏天暗地,過去就算交情不錯,此時也該一筆勾銷,轉而厭惡或排斥才是。除非他和莫那魯道一家的感情特別深厚,深厚到能夠超越民族仇恨,或者他是個無比善良正直的人,或許還有可能,但這些從先前的鋪陳根本看不出來,加插這段便會讓人感到奇怪。

總之,這部電影雖然稱不上盡善盡美,稱它為台灣電影史上的里程碑,仍然當之無愧。很多東西換個方式表現會更好,但維持現狀也無損它的精彩。第一次看時,因為整顆心都放在劇情上,無暇顧及其他細節,還沒有太大的感觸,後來又衝一次上下集連映,這才把很多脈絡給理清楚,更能體會到導演與劇組的用心,也才發現某些曾讓我不耐煩的歌舞片段,再次品嘗是那麼滋味無窮。因此就我而言,它是部值得一看再看的好電影。


這回金馬獎入圍名單公佈,我不喜歡將它入圍十一項解讀為台灣意識作祟,或者時勢所趨,我更寧願相信,是這群「明知不可為而為」的電影人奮戰不懈的精神,也和電影中的賽德克死士一樣,深深打動了評審委員們的心。


P.S. 慶幸自己聽不懂賽德克語,若是聽得出演員們講賽德克語就和講日語一樣生澀,說不定感動會減少一些也說不定。語言真是有趣的東西,只有了解它,才會知道演員的口條流不流暢,也才會影響觀影品質。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片來自
開眼電影網

對於『賽德克巴萊』這部片,一開始,其實我並沒有抱著太大期待。
 
幾年前就陸續從新聞裡得知魏導的龐大野心:以對台灣電影人而言近乎天價的七億資金,重現日治時期轟動全台的「霧社事件」來龍去脈。當時的我頗為不以為然,心想魏導才憑『海角七號』打響名聲,腳步還沒站穩,就立馬進行這種不成功便成仁的大膽嘗試,未免太躁進了些。大場面的動作片,別提好萊塢,就是其他亞洲大國,也沒幾個導演駕馭得來,難道魏導甫一成名,就急著讓自己從高峰跌下?
 
因此,買票進場看『賽德克巴萊』的念頭,在一兩個月前,從未在我腦中出現過。
 
偶然一次機會下,我看到這部片的大螢幕版預告。它駕馭有度的掌鏡、流暢逼真的動作、高質感的畫面、充滿張力的故事陳述,在在令我嘆為觀止,直到看完預告仍意猶未盡。我立刻發現自己被它徹底吸引,好奇心與興奮交雜,膨脹不可抑止,當下決定上映時,一定要來戲院一窺究竟!

 
上集『太陽旗』長達兩個多小時,雖然稱不上完美,卻也沒令我失望。觀影過程中我不斷分神,思緒始終無法完全集中在劇情上,倒不是因為導演拍不好,而是因為我不敢置信,這竟是出自一個沒有動作片經驗的新銳導演之手!不敢置信台灣也能拍出不遜好萊塢的史詩電影!
 
就算有國際名導吳宇森坐鎮監製,能拍出這種成果,仍感動到我全身起雞皮疙瘩,由衷為台灣感到驕傲。想到台灣電影工業一度消沉至谷底,如今在幾部叫好又叫座的好片共同努力下,終於再度闖出一片天,贏得高話題與高票房,甚至有機會進軍國際娛樂市場,心裡又是一陣激動。
 
而這復甦的源頭,追溯起來,也正是魏導當年那部『海角七號』。

 
早前不理解魏導堅持挑戰這個困難的題材,只當他不自量力的念頭,在看完電影後,頓時都煙消雲散。相反,我十分佩服他勇於挑戰禁忌、客觀呈現歷史的勇氣。聽說有國外影評在此片角逐威尼斯影展失利後,下了評語道:「只是注重歷史呈現,沒有進一步的訊息帶給觀眾。」對此我感到不可思議,歷史本身,難道不就是人類最好的明鏡、最佳的良師?不重蹈歷史錯誤,盡可能避免悲劇再度發生,不就是歷史給我們的最大教訓?還需要多此一舉,將各種教條穿插其中嗎?
 
包括我自己在內,身邊許多人都在看完電影之後,對這段歷史產生好奇,從而私下查了許多相關資料,見面時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個個彷彿都化身為歷史通,交換著彼此得手的情報。能讓觀眾產生如此的求證與求知心,對台灣歷史更加了解,不也是這部電影的價值之一?

 
對這部電影的批評,大多來自出草場面,認為太過殘忍血腥的有之,甚至認為將這些拍出來是醜化原住民的也有。這樣的思維,在某種程度上,與片中自認為高人一等的日本人其實有點類似。自栩為「文明大國」的日本,不就是眼見原住民「行為野蠻,宛如禽獸」,而要「開化教養」他們,把種種剝削合理化為「施恩」的行為?
 
其實不只原住民,就是早期的漢人,思想作為也與現代大相逕庭,許多用現代思維來看,都能稱之為「野蠻」。那時代,可以毫不留情地打死做錯事的下人,或將出外偷情的女人浸豬籠。爭地盤的械鬥中,更有許多殘酷的悲劇重覆上演。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生活方式,用現代的角度來作批評,其實是不公平的。
 
而就算是同一時代,以一個族群的文化習慣為標準去看待另一族群,排斥鄙視他們的文化習慣,毫無尊重或試圖了解的心,一廂情願地加以「矯正」,而且認為對方應該為此心存感激,不也是一種傲慢?
 
這就是為什麼我喜歡這部片。它沒有妖魔化日本人,也沒有美化賽德克族,把莫那魯道塑造為大英雄。呈現在觀眾眼前的,只是人性。看見與自己膚色不同,生活水準落後的人,難免產生的輕視與欺負之心;處事不公,處處偏袒「自己人」的族群意識;利益產生衝突時,逐漸升溫的摩擦與誤會……這樣的故事,不只發生在馬赫坡社,不只發生在那個古早年代,它就在我們身邊,不斷上演。
 


硬要推舉一個反派,當推吉村莫屬。這個引爆霧社事件的日本警察,嘴臉固然可憎,但也不能說他是為使壞而使壞。易地而處,你我不見得會用更友善的態度來對待賽德克人。
 
試想,要避免步上吉村的後塵,你必須:
 
一,對原住民有親近愛好之心,不會下意識把他們當作未開化的野蠻人,瞧不起他們;
 
二,對工作的態度沒那麼龜毛(這在日本人應該很難做到,因為龜毛就是他們最大的特色,不能說龜毛就不好,否則那來那麼多優質的產品可用),見到自己負責監工的木材被嚴重刮傷表面,也能一笑置之;
 
三,當你憤怒地責罵工人辦事不力,見他們不知反省,還用很衝的口氣回嘴,仍能保持風度和平對話,說話不帶半個髒字;
 
四,沒有潔癖,能克服以下狀況:對方用沾了牛血的手端酒給你喝,你一再拒絕,對方卻硬要灌你喝,最後不慎把血濺到你乾淨的衣服上。
 
如果沒把握做到以上四點,就不能理直氣壯地譴責吉村歇斯底里的處理方式(我跟一起去看的家人討論時,忍不住開玩笑說,這根本是龜毛日本人vs隨興原住民!)
 
至於日本婦女對幫傭的賽德克婦女態度惡劣的橋段,看了雖然讓人心生不平,但與一般人對待自家外勞的態度相對照,似也沒有那麼脫離現實。

 
或許導演刻意不呈現一部分失去理智的日本人惡意對待賽德克族的橋段、不刻意隱瞞賽德克族出草時的血腥與兇殘,在某種程度上辜負了觀眾對善惡對立、邪不勝正模式的期待,使觀影時少了痛快之感,反而時刻有股說不出的沉鬱壓在心頭。但這樣的「平衡」(或說平淡)設定也帶來了複雜的層次,讓人更能深入省思,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了這一場悲劇?
 
看著片中的賽德克族,我不時想起人人喊打的中東恐佈份子。當他們決定採取激烈手段,一方面可說是為了報復所謂的「文明世界」,一方面是否也是為了時刻提醒自己是誰?

莫那魯道有一句台詞說:「如果文明是要我們卑躬屈膝,我就讓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誠然,促使賽德克族起而反抗的一個原因是生活受到壓迫,幾近走投無路,忍無可忍的地步,但更重要的,是他們逐漸失去身為賽德克人的驕傲。
 
祖先的獵場,逐漸被砍伐殆盡;
作為一個「真正的人」的傳統紋面文化,遭到禁止;
下一代受日本教育長大。
 
種種「文化入侵」都使他們意識到,再不起而做點什麼,不只無法維護自己的尊嚴,甚至連靈魂都要消失了……即便如一郎二郎般渴望擺脫蕃人束縛,憑知識能力往上爬的賽德克人,最後也不得不正視自己始終低人一等,永遠無法與日本人平起平坐、公平競爭的事實。

 
這部電影的殺戮場面很多,多到可以用「血流成河」來形容(頭顱亂飛成這樣還能勉強歸入輔導級而非限制級,也算奇事一件了,只能提醒準備帶十五歲以下孩童入場的父母,最好三思而後行)。雖說緊湊的剪接與演員逼真的表演,使動作戲充滿可觀性,拍得張揚俐落,幾乎沒有尋常動作片或戰爭片常見的「雜魚」,每個登場的原住民都殺氣騰騰,強悍勇猛,動作快、狠、準,鹿死誰手的氣氛濃烈,令人不敢稍作喘息。

(我邊看邊忍不住驚嘆魏導是怎麼訓練這些演員的?赤腳還能夠如此俐落地在陡坡和碎石路上奔跑自如,甚至輕盈地爬上樹幹,應該不是過慣安逸生活的一般人能輕易做到的吧?)
 
可惜就可惜在武戲精彩,卻篇幅太長,就像『那些年』的打手槍場景一樣,看到最後反而麻木沒感覺了。若能點到為止,效果應該會更好。不過砸大錢才拍出的大場面,當然想盡可能放進電影中,我也不是不能理解魏導和片商的心情啦。只是觀眾看戲,固然喜歡動作片帶來的刺激,卻還是需要文戲的過場與調劑,這才是電影成功的關鍵。
 
像是開頭那半個多小時,若不只是一幕又一幕的戰爭戲碼重覆上演,而能多撥點篇幅介紹賽德克族的文化生活、思想習俗,讓觀眾更能代入他們的生活,或者多描述一下莫那魯道這個人、他的私生活、在勇猛自信霸道之外的另一面,或許對這部片批評的聲音能夠減少許多吧。畢竟看電影不是寫論文,沒必要事先做功課,一部好電影,應能讓輕鬆踏進戲院的觀眾,也能毫無困難地融入劇情才是。要求每個觀眾自己腦補或回家查資料,是強人所難了點。

 
當然,電影中也不是毫無介紹,但大多都來自詩歌。問題是這些詩歌往往與交代劇情的畫面並行,又寫得不夠白話(因為是詩歌嘛),專心看劇情推展的觀眾,或許就會漏掉一些歌詞中的訊息了。
 
此外,運用詩歌,偶一為之令人驚豔,因為歌詞真的很優美,原住民的歌喉真的很動聽,但用得太氾濫,就多少有些令人心煩了。這也在某程度上拖慢了敘事節奏。我個人最不喜歡最後戰役結束時那一首,因為印象中,它是首次帶入導演主觀意識的一首歌,像是間接在譴責這次的殺戮行動。在我看來,評價還是交由觀眾,導演只要專心講故事就好。



總之,雖然有些缺點,但依舊是瑕不掩瑜。聽說下集的動作場面比上集更多,文戲變得更薄弱,這讓我多少感到不安,畢竟上集的文戲對我來說已經不算多了,要是再刪減,很可能會步上讓中國媒體一致喊打的2.5小時威尼斯版本後塵,連我都想跟著搖旗吶喊,請導演多加一點文戲場面。

雖然不知最後的結果能不能盡如人意,但我想應該不會抹煞我對這部電影的喜愛。對於願意投注一切完成夢想,不是一味向國際靠攏,而是用台灣的題材來走出國際的魏導,我要致上最高敬意!


 
[碎碎念]
 
一,不太喜歡莫那魯道的父親顯靈那段,有點突兀,雖然合唱很不錯聽。
 
二,莫那魯道的女兒突然就冒出來了,前面完全沒鋪梗,害我錯愕了一下。尤其是我原以為進門那個是莫那魯道的兒子,搞半天原來是女婿,不禁再次體認到這部片的原住民演員相貌難辨的事實(好在兩個莫那魯道和一郎二郎這類中心人物都很好認)。
 
三,原住民演員都好會演,眼神銳利有神,殺傷力十足,而且幾乎個個都讓人流口水!但開頭當我發現一個五官端正的帥哥,正在開心地猜他是那個角色時,他的頭部立刻中槍,倒地身亡,瞬間我不禁傻眼。

 
四,難以相信兩個莫那魯道都是素人演員,他們的演技完全值得一座最佳演員獎的肯定,表現得太精彩了!那種震懾全場的氣場與充滿戲感的眼神,通常只能在演出經驗豐富的演員身上看到,不必說一句話,就已能讓人充分感受到他們的份量,說服力十足。尤其是飾演中年莫那的林慶台,看到他的眼神,就會知道片中台詞「我到現在面對他還是會感到害怕,感覺他隨時會拔出腰上的獵刀」(只記大概)的形容,一點都沒有誇張。
 
五,對我來說它算是後勁十足的片。剛看完時,我雖然覺得拍得很好,卻不會想再看一次。但回家後慢慢沉澱心情,卻越想越有再衝一次戲院的衝動。
 
六,台灣的山林好美!蓊鬱壯闊,雲霧繚繞,就像世外桃源一樣,完全不輸國外名山。不知有多少老外會因為看了這部片,就和看了『三個傻瓜』後想一遊印度的我一樣,也想來台灣觀光一下呢? 

七,大概是我不常看好萊塢大片吧,被很多人評不夠逼真的特效,我都覺得能夠以假亂真耶!日韓特效團隊做出的效果,至少能與日韓片媲美。

八,飾演巴萬的小孩好有喜感,有他出現幾乎就有歡樂!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照片來自開眼電影網

這部片叫『大話西遊』,「大話」在廣東話裡並不像中文一樣是「吹牛皮」、「說大話」的意思,而是指「說謊」、「騙人」。
 
這就是一個從謊言開始的愛情故事。
 
開始在一個很模糊的時間。
 
這裡說時間,其實是很奇怪的;所謂前後,也充滿了吊詭。因為這個故事的主角──轉世為山賊至尊寶後的孫悟空,其實是五百年後的人,但是他的人生,最關鍵的時刻卻是在五百年前的時空發生。所以我們該說這個人是活在五百年後還是五百年前?他的人生究竟是一條直線還是一個迴圈?
 
電影分為上下集,上集叫『月光寶盒』,就是巧妙地運用了原著中月光寶盒能穿梭時空的特點,讓至尊寶為了扭轉與他兩情相悅的白骨精白晶晶死去的命運,一遍遍回到過去,卻在接近成功的時候,一不小心跑到了五百年前。

 
結果,歷史因他的介入有了巨大轉變:

蜘蛛精春三十娘和白晶晶不再是師姐妹;
春十三娘和白晶晶沒拜盤絲大仙為師;
白晶晶還沒將孫悟空愛逾生命,因此能夠瀟灑退讓;
唐三藏捨命救悟空的瞬間,被月光寶盒吸到其他時空,消失無蹤。
 
這一切看似是至尊寶無意間造成的「偶然」,卻也是觀音菩薩口中的「必然」(已排定的命運)。至尊寶的確如預言所述,遇見給他三顆痣的人,成就一段『仙履奇緣』(電影下集主題),體會到捨己為人的道理;也在最後決定擔負起西天取經的責任,戴上金箍圈告別紅塵。
 
那麼,究竟是「過去」被至尊寶改變了,還是那本就是注定好的「未來」?

 
紫霞仙子最後對悟空說:「我的意中人是個蓋世英雄,有一天他會踩著七色的雲彩來娶我,我猜中了前頭,可是我猜不著這結局……」
 
猜不著結局的不只是她。若早知道紫霞會死,悟空會戴上金箍圈,還是選擇以至尊寶的身份趕到她身邊,陪她一起死?
 
愛情是個謎,人生也是個謎,這部片的結局安排嘮嘮叨叨喋喋不休起來會讓人很想死的唐僧,變得語言簡潔性格果斷;又笨又愛吵架的豬八戒和沙悟淨,變得和樂融融相親相愛;為愛含恨而死的蜘蛛精和白骨精,變成磨豆腐供相公(至尊寶山寨裡的二當家)進京趕考的平凡女子;有緣無份的紫霞和至尊寶,則變成在城牆上僵持不下的情人。

 
這部片令我回味無窮,也正是因為結局這種如夢似幻的氛圍、這種令人茫然又錯愕的跳躍所帶來的無限想像空間:這究竟是悟空他們在月光寶盒的作用下,跳進另一個全然不同的時空所導致的?是菩薩被悟空的真情感動,特地給他一個完成心願的機會?還是前面種種不過是悟空的南柯一夢? 

 
而片中的愛情,同樣令人茫然、錯愕,只多了遺憾和心痛。

「曾經有一份真誠的愛情擺在我的面前,但是我沒有珍惜。等到失去的時候才後悔莫及,塵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如果上天可以給我一個再來一次的機會,我會對那個女孩子說三個字──『我愛妳』。如果非要把這份愛加上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

剛開始至尊寶說出這串花言巧語,不過是為了騙紫霞仙子心甘情願替他去偷落在牛魔王手中的月光寶盒,好讓他回到五百年後去救白晶晶,誰知他一個勁地追求初戀時,真正刻骨銘心的愛情已經悄悄來臨,又在他不經意的瞬間擦身而過。
 
紫霞仙子為了這個謊,甘心為他犧牲一切,也是這個謊,讓所有觀眾陪他一起心痛。

最心痛的是,為了對白晶晶的愛,至尊寶不惜向紫霞說謊;為了對紫霞的愛,至尊寶又不惜對紫霞說謊。但每一次的自我犧牲,換來的總是無限悵然,和再也無力挽回的痛苦。

看到紫霞不管化為孫悟空的至尊寶是不是在騙她,仍在緊要關頭為他擋了牛魔王的利叉,很多人紅了眼眶。其實這類情節已經是武打愛情片裡的萬年老梗,但是因為故事裡的人與妖,都像飛蛾撲火般傻傻地投入,又傻傻地燒成灰燼,目睹這一切的觀眾,依然很難不為之動容。

 
[碎碎念]
 
1. 周星馳的至尊寶造型真的好帥!他的孫悟空造型剛看雖然不太習慣,因為跟他本人相差太遠了。但看著看著竟然也覺得充滿魅力,不愧是星爺!

 
2. 朱茵好美,她把帶有邪氣、敢愛敢恨的仙子演活了。有人說她給了「巧笑倩兮」一個最佳的例證。但是相對於「五百年前」的紫霞,我最愛的還是「五百年後」的白晶晶,那個雖然恨孫悟空負心薄悻,卻仍甘願以命相護的執著女子。這也是我看過最可愛最惹人愛憐的莫文蔚。

 
3. 這部跟『東邪西毒』有著相互呼應的巧妙連結,畢竟當初導演劉鎮偉和麻吉王家衛一起度『東』片劇本時,本來想寫「東邪」、「西毒」是兩個女人的故事,但最後王家衛棄用了這設定,劉鎮偉便把它移到自己的電影裡。紫霞仙子和青霞仙子共用一個身體的安排,看起來就像『東』片裡精神分裂的慕容嫣和慕容燕。
 
這兩部片還有個共同點,就是人物關係都很錯綜複雜,但一旦搞懂了所有前因後果、愛恨情仇,它們純粹就是令人感動、欷歔的愛情故事,主題同樣包含了「錯過」和「遺憾」。

 
4. 王家衛和劉鎮偉都很善於創造經典台詞,所以他們的電影都餘韻不絕。就算剛看完電影時沒有全看懂,後座力也很驚人。比如『重慶森林』裡王家衛說:「如果記憶是一個罐頭,我希望它永遠都不會過期,如果一定要加上一個期限的話,我希望是一萬年。」
 
到了『大話西遊』,劉鎮偉稍作改編,仍是充滿渲染力:「如果上天可以給我一個機會再來一次,我會對你說三個字『我愛你』。如果非要把這份愛加上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

 
5. 春三十娘孤身闖入山寨,要山賊們頭上頂著錢幣,落地就性命不保的橋段,讓我這個古龍迷不禁會心一笑。這不是『多情劍客無情劍』裡金錢幫的作風嗎?
 
6. 至尊寶利用紫霞的部分,讓我想到『歡喜遊龍』裡的孟小山,後者之所以沒有成為經典,我想差別就在於他到最後都沒愛上被他利用的多羅格格,揪心度大減的緣故吧。

 
7. 其實這部片很多片段都很耐看,很多台詞都很耐嚼,但看的時候(我是在上星期的金馬奇幻影展一口氣看完的)我卻覺得很累,精神很疲勞。說起原因,主要歸咎於過多吵鬧、開黃腔的無厘頭搞笑場面,或許這方面點到為止、再精簡一點會更好。
 
8. 飾演春三十娘的藍潔瑛真的是貌美如花,當年「靚絕五台山」的名號不是封假的,想到她現在的境況,不禁令人欷歔不已。



9. 羅家英真的是太強了,短短的出場戲份,卻光芒四射,一首『Only You』簡直是經典中的經典!不過聽他唱這首歌時五音不全的歌聲,實在很難想像他是名粵劇演員,唯一的解釋就是他是故意亂唱的。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照片來自開眼電影網
 
簡單來講,『趙氏孤兒』講的就是一個復仇的故事。
 
復仇,在各國歷史上、武俠小說裡,都是最常看到的主題之一。它經常與忠義結合,講述忠臣義士如何為了替朋友、兄弟、主君復仇,忍辱負重,最後終於殺了仇敵,大仇得報的故事。由於這類事蹟最能激起人們的滿腔熱血,為主角壯烈犧牲的義氣所感動,因此往往能傳唱千年,一再被戲曲小說所改編。
 
如果陳凱歌導演拍這部片,目的只是喚醒民眾的忠義意識,歌頌忠臣義士的高尚情操,或許我一樣會覺得很好看,但不會覺得它「特別」。可是正因為我從片中看到導演試圖切入的另一種角度,因此觀影過程中,我的心一直被衝擊著,被許多的道德觀、是非價值、人性的複雜所深深震撼,甚至有種迷失了,找不到方向的感覺。
 
這大概也是片中角色們,是程嬰、屠岸賈、趙家孤兒的感覺吧。

 
陳凱歌在處理「復仇」時,一口氣將它複雜化,變得有點類似古龍小說那種充滿戲劇與人性衝突的概念。它不再是單向的,由趙氏孤兒對滅族仇人屠岸賈展開,而成了三條、甚至四條線。有程嬰對屠岸賈的殺妻殺子之仇、韓厥對屠岸賈的毀容之恨,還有屠岸賈因為趙盾父子目中無人、功高跋扈而累積的強烈殺意。
 
到最後,一場悲劇,竟有那麼幾分喜劇的味道。為什麼?因為它荒謬。去復仇的,反倒像是被復仇的;被復仇的,反倒像是求得了解脫。每個人心中都是百感交集,在兩把劍將兩個父親刺成一團這個極端滑稽的畫面裡,似乎也暗示了這場復仇計劃的愚蠢可笑。因為到頭來,沒有人是受益者。參與復仇的所有人,或多或少都在可怕的心機算計中,付出了沉痛的代價。

 
[程嬰]
 
電影有句宣傳標語:「最可怕的復仇不是殺人,而是殺心。」
 
殺的是誰的心?
 
這場「殺心」戲碼的幕後推手兼精心策劃者──犧牲自己的兒子,換得趙家孤兒存活的程嬰──再不是史書記載的偉大節義之士,而是個平凡的醫生。只是因為替趙朔的妻子莊姬夫人看診,目睹了趙家的破滅,而無端端被捲入趙家與屠岸賈的權力鬥爭中。
 
程嬰之所以「獻子」,說穿了,是一連串誤會和巧合造成的,更有點「命中注定」的味道。從這點安排,可以看出陳凱歌看史書中這部分的記載時,應該是不以為然的。電影藉屠岸賈等人之口,也不只一次批判這種行為的荒唐與難以置信:
 
「別告訴他,那個死掉的孩子是你的兒子,說是撿來的吧,這樣他比較可能相信。」
「我之所以相信那個被我摔死的孩子是趙家孤兒,不是因為公孫為他捨命,而是因為你──一個親生父親怎麼可能出賣他的兒子!」

 
莊姬死前託孤時,曾如此交代:「別告訴這孩子父母是誰、仇人是誰,就讓他像老百姓一樣長大。」但是,為了報自己的仇,程嬰背叛了莊姬的信任,設計了一條慘絕人寰的毒計。
 
他說「我是個醫生,我不用毒藥害人,我要讓他生不如死。」誠然,死是一切的終結,剝奪一條生命、切斷他所有人生的可能性,是種極大的罪惡。但設計一場人倫悲劇,假他人之手殺人,難道不是更為狠毒可怕?相較之下,直接毒死對方,反而顯得善良多了。
 
我想最後程嬰之所以不惜一死,也要阻止趙氏孤兒和屠岸賈打鬥,除了因為趙氏孤兒根本不是屠岸賈的對手,也因為他終於明白了,趙氏孤兒不是他復仇的工具,而是他親手養大的孩子,是他的兒子。
 
所以我不太能理解為什麼陳凱歌要在結尾加插程嬰負傷走上大街,在人群中看到死去的妻兒那一段畫面。加插這段不但畫蛇添足,也讓人看得一頭霧水,不懂導演究竟想從中暗示什麼。

 
[韓厥]
 
韓厥在電影中,原本是屠岸賈的手下,奉命到莊姬的住處除根,因為莊姬下跪懇求,一時心軟放孩子一條生路,而被屠岸賈刺傷一眼,在臉上留下鮮明的疤痕。此後,他對屠岸賈就從忠心轉成了殺心,十五年來,一心想著如何殺了屠岸賈,以報那一劍之仇。
 
我想是出於對「復仇」這一概念的反感,加上陳凱歌有意從現代觀點重新詮釋的關係,片中每段復仇都沒有讓人太熱血沸騰、能夠全力支持的地方。程嬰如此,韓厥也不例外。他最後雖然報了仇,卻是利用屠岸賈救了趙氏孤兒、正心亂如麻,失去防備的一刻,用的手法還是暗箭傷人,怎麼都稱不上光明磊落的英雄行徑。
 
導演沒有用多少篇幅去鋪陳這個人物,使他的動機和個性都顯得模糊。照理說,韓厥因為一時良心發現,決定偷偷放走趙氏孤兒和程嬰,最後被主子發現而遭懲罰,是不該心懷怨恨的。要怨要恨,也該把矛頭指向孩子和程嬰,除非他早就對主子嫁禍滅族的做法有所不滿。但這種情緒並沒在黃曉明臉上看到過,不知道是導演設計角色的問題,還是演員表現不佳的問題。
 
結果,韓厥這角色就像趙氏孤兒一樣,淪為程嬰和屠岸賈的陪襯,最多只是推展劇情用的「功能性花瓶」,挺可惜的(謎之聲:但是兼具邪氣和霸氣的黃曉明,真的好帥呀~!)。

 
[屠岸賈]
 
看屠岸賈開頭被國君和趙家父子輪番奚落、污辱的橋段,很能理解他為什麼對趙家有這麼深的恨意,恨到非將他們一族三百餘口殺光不可。但是這角色似乎又太過傷春悲秋,愛莊姬不能愛到無怨無悔,接納她與敵人的兒子;要心狠手辣,私底下又感嘆自己不能做到「不將仇敵視為仇敵」那種天下無敵的境界;告訴趙氏孤兒「世上沒一個可以相信的人」,卻又把他視若己出地疼愛……
 
這種不乾不脆的個性,使他既不像英雄,也不會是梟雄。但真實得就像個平凡人,因此看的時候,我很能體會他內心那股強烈的掙扎與矛盾。
 
屠岸賈死裡逃生後,對趙氏孤兒說:「我終於相信你是程嬰的親生兒子,而不是趙氏的遺孤了」,看到這幕,我直覺認為這安排太蠢,屠岸賈再怎麼樣,都不該把這件事抖出來,好讓趙氏孤兒得知真相,掉轉矛頭來殺自己呀!
 
但是朋友看完後問我:「他是真的相信趙氏孤兒是程嬰的兒子,還是故意那麼說的?」聽她這麼一問,我才恍然大悟。屠岸賈從趙氏孤兒的外表,早就確認他的身份了,之所以在他面前故意說這番話,其實是想做個了結。先前,屠岸賈中毒箭瀕死時,曾迸出一句:「我找到了」,但究竟找到什麼,劇情並沒有直接點出來。
 
對照前面的劇情,我想他是終於找到「天下無敵」的方法了。因為他在趙氏孤兒對自己求救的剎那間,情感戰勝了仇恨,出手救了仇敵的兒子,而不是留他在戰場上,自生自滅。
 
雖然他真正的希望,究竟是放走程嬰和趙氏孤兒、讓趙氏孤兒死在他手上,還是反過來死在趙氏孤兒手上,沒有人知道,但從決鬥時他眼中的淚光看來,他對趙氏孤兒的確有一份難以割捨的父子之情。因此我覺得陳凱歌沒多給這兩人多一點眼神交流,甚至在屠岸賈中劍後,就沒再交代他的後續,實在是結尾最大的敗筆。屠岸賈和趙氏孤兒之間,怎麼說都比程嬰和趙氏孤兒之間更有戲。

 
[趙氏孤兒]
 
這部片在中國創下九億的高票房,是陳凱歌的個人生涯紀錄,在台灣卻票房平平,褒貶不一,而且看情形是貶多於褒,我覺得歸根究柢,是陳凱歌在角色的心境轉折上,處理得還不夠好。這樣一部錯綜複雜的故事,要講得面面俱到,本來就不容易,問題是陳凱歌探討了程嬰的心境,探討了屠岸賈的心境,就是沒探討最關鍵的趙氏孤兒的心境,使這個角色顯得很薄弱,行為也令人費解。
 
比如說,他八歲以前對屠岸賈的認同,一直比程嬰這個名義上的親爹還大,直到他從程嬰口中得知母親死在屠岸賈的兵手上。但是鏡頭一轉,七年後,他對屠岸賈又變得非常信任、依賴了,這樣的轉折是怎麼來的?我想導演有必要交代清楚。
 
此外,當他知道程嬰為了報私仇,利用了他,卻沒有半點怨恨,還拚了命地要幫程嬰報仇(從他說的話來看,他不是想幫趙家報仇),感覺也很不合理。屠岸賈救了他一命,又和他情同父子,難道他對屠岸賈拔劍相向時,心裡就沒有一絲痛苦與掙扎嗎?
 
親手殺死屠岸賈,他難道就不感到驚恐無助嗎?
 
以前我看一些認賊(多是異族)作父,知道真相就不顧多年父子之情,毫不猶豫殺了對方的歷史故事,總是很難理解這些所謂英雄的想法。我一直很想看到一種突破巢臼,更合理也更貼近人性的詮釋,很可惜,這部片也沒有做到。

 
[總評]
 
不過,總的來說,我認為這部片還是很值得一看的。陳凱歌不惜血本精心打造的佈景與服裝,在每個細節都極為講究,很傳神地表達出那個時代的氛圍和生活環境;在劇情的節奏掌握上也恰到好處,很能利用懸念抓緊觀眾的情緒,給人難以預測結局的緊張感。
 
比如導演透過韓厥的口,質疑程嬰的計劃真會成功嗎?趙氏孤兒真能如他所願,先與屠岸賈情同父子地長大,然後毫不猶豫地出手殺了屠岸賈嗎?
 
而屠岸賈讓程嬰接近自己,又當了他兒子的乾爹,是真的相信他拋下殺妻之仇效忠自己,還是另有目的?他對趙氏孤兒說:「永遠也不要相信你身邊的任何人!」難道不是對程嬰的警告與威嚇?這也是十分耐人尋味之處。
 
就連為了幫深交的趙家保留血脈,不惜犧牲自己的公孫大人,因為面無表情、不茍言笑,剛開始我一直不確定他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要程嬰交出嬰兒,究竟是真心幫忙,還是有意背叛,把他獻給屠岸賈?種種懸念,都營造出令人屏息的劇情張力,教人看得目不轉睛。

 
除了懸念設置得好,在填補歷史血肉的改編上,也有許多別出心裁的設計。比如程嬰為了確保計畫不出差錯,從一個樸實善良的醫生,成了神經質的父親,無時不在監視趙家遺孤,要他寸步不離,甚至不許他去上學,使父子間的關係陷於緊繃。一些笑料也很能戳中我的笑點,在嚴肅的劇情中,充分達到調劑的效果。
 
最令人讚賞的是幾個主要演員的演技。葛優和王學圻就不用說了,越到內心戲越見他們的演戲功力,幾個眼神就能完整交代角色的心境。尤其是葛優,他的喜怒哀樂到後來一直牽引著我的情緒,無論我是否認同程嬰的作法,對他都只有深深的同情。演公孫大人的張豐毅,出場雖短,但內斂的眼神表現,也令人印象深刻。

 
還有范冰冰,雖然我自從「吹風機事件」的發言後,對她就沒什麼好感,但她的演技的確精進不少,隨便一坐,就是風情萬種,飾演一代佳人莊姬,說服力十足。就連慘死的戲,都帶有一種殘酷的美感。
 
不過,除了劇情上的缺陷外,這部戲還有一個毛病,就是回憶畫面用得太氾濫,到了不知所云的地步。一方面拖垮故事節奏,一方面又不能帶來畫龍點睛的效果,每回出現還要加上重重的音效,看到後來實在令人厭煩。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照片來自開眼電影網

他問,為什麼妳要當妓女?她問,為什麼你要當兄弟?我很想替他回答是為了一根雞腿,不過正確答案是為了友情。
 
蚊子從小到大不斷在學校被欺負,沒有朋友,也沒有幫手,凡事只能靠自己。多年的挨打/轉學生涯沒有磨掉他一身傲骨,反而為他磨出獨門應變之道。因此,當他為了一根雞腿被班上的小混混纏上,憑著迅捷靈巧的身手,他不但以一敵眾,把對方整得灰頭土臉,也贏得校內最大勢力──廟口幫太子爺一伙人的賞識,就此走上了黑道的不歸路。
 
片中有一幕是蚊子的母親拿著曠課單,怒斥他為何不學好,要跟不良少年混在一起,蚊子回吼:「妳還不是一到這裡就拉攏外省幫?我也一樣,要是沒他們罩我,我在學校根本混不下去!」一番話堵得母親啞口無言。是的,蚊子加入廟口幫有現實考量:為了生存。但同時,他心裡知道,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這是頭一次有人在他生日的時候替他慶祝,有人在他被欺負時替他出頭。蚊子混的不是黑道,是友情,是義氣。他的黑道世界,不是殘忍無情,而是被浪漫化的。

 
看到不少網友質疑蚊子加入廟口幫兩年多,怎麼始終有格格不入的感覺,我想不是趙又廷演不好,而是蚊子這角色的定位就是如此。他根本不是在混黑道,怎麼會有黑道的樣子?蚊子這個人天生就不適合當領袖,他有充沛的熱情,卻沒有理性的頭腦,跟衝動的白猴類似,都是容易遭人利用,推出去當砲灰的類型。趙又廷把蚊子這種有點討打,有點天真,愣頭愣腦的悶葫蘆特質表現得恰如其份。如果私下的趙又廷完全不是這個樣子,那我會說他的演技的確不賴。
 
我不懂的是,蚊子的友情和義氣到底在那裡?事實上,這結拜的五個人,除了和尚對志龍,根本看不出令人動容的情誼,也欠缺「彼此非得在一起」的強烈羈絆。他們的結拜就像在扮家家酒,一旦現實的風浪捲來,就會被打得殘破不堪。
 
最明顯的例子,是和尚替志龍背黑鍋,被老大(同時也是志龍的爸)Geta打得慘不忍睹那次。蚊子他們四個人,包括罪魁禍首志龍在內,除了站在一旁發抖流淚以外,竟沒有一個敢站出來挺自己的結拜兄弟。尤有甚者,蚊子之後照樣毫無疙瘩地和Geta並肩吃雞腿、唱卡拉OK,培養「情同父子」的感情,等Geta被刺殺了,才瘋也似地展開報復,沒有談判也沒有勸說,兼且棄辛苦把自己養大的母親於不顧,令人感到莫名其妙,難不成蚊子真正混的其實是父愛?
 
再說,蚊子原以為和尚打算把他們趕盡殺絕,才先下手為強,還說得過去,但最後和尚說「為什麼你不乖乖上船?為什麼要逼我動手?」,不已明白表示沒有謀害他們的意思,當和尚放下武器與蚊子擁抱時,為什麼蚊子還要背叛和尚?這時再加上那串「和尚就是相信我,才會對我展開雙臂」的內心獨白,非但沒有營造出感傷悲壯的氣氛,反而徒增煽情,毫無道理可言,既諷刺又可笑。
 
我覺得,蚊子根本不懂什麼是友情,更遑論義氣。他追的只是一場空,就像灰狼一樣。
 
灰狼說,「年輕的時候,我們都以為自己是風,等到年紀大了,才發覺自己是草。」好像已了悟人生,選擇隨波逐流,不再徒然掙扎反抗了,仔細推究,卻只看見他不曾消減的野心,與心機算盡的冷酷。表面上,他對舊情人很照顧,以長者的姿態幫忙勸她的兒子回頭,實際上,卻坐在方桌前,為著利益計劃暗殺,奪位,斬草除根。到最後真相大白,後悔也來不及了。

 
然而無論是怎樣衝擊的場景,我始終只有冷眼旁觀,完全不痛不癢。反正每個角色都充滿矛盾,態度曖昧,我又何必跟著哭跟著笑跟著痛呢?這就是這部片失敗的地方。編導究竟想透過這部片呈現什麼?是八零年代艋舺旺盛的生命力,社會底層無奈的生活方式,兄弟間生死相挺的義氣,還是黑道的黑暗,以扼阻青少年去混黑道?好像都有,也好像都沒有。整部片像拼圖一樣拼拼湊湊,焦點模糊,刻意在拍一個美化了的悲劇,詩意化了的殘酷,卻只給人無病呻吟、搔不到癢處的感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無奈,我完全感受不到,還遠不如預告片來得令人熱血沸騰。
 
至於網友們一面倒稱讚的阮經天,演技的確很值得一看。起初我覺得他的氣質太斯文,國語講得太標準,台語講得太沒fu,缺少出來混的狠勁,怎麼看怎麼怪,一直無法入戲,好在中後段他把和尚的內心糾葛演得絲絲入扣,眼神很有戲,扳回不少分數。但我心目中最出色的還是王識賢和馬如龍。看馬如龍一直讓我聯想到曾志偉,他的一舉一動就是黑道大哥的樣子,堅持不用槍、不與外省幫合作的守舊與頑固,表面和藹實則老奸巨滑的雙面人特質,都表現得恰如其分。印象最深的莫過於他邊看報紙,邊把手下剛切下來的斷指挾過來挾過去那場戲,讓人深刻體悟到,打打殺殺已經是他人生中的一部分,別說割手斷腳,就是殺個人他也不見得會眨一眨眼,就算對方是結拜兄弟也一樣。
 
王識賢演的「瘋狗」文謙是另一種驚喜。雖然這角色發展到後來,有點雷聲大雨點小的感覺,跟登場時營造的宛如傳統黑道片以殺人為樂的瘋子形象大相逕庭,不但頭腦清楚,做事也是非分明,但王識賢利用僅有的一點戲份,就把黑道小弟的酸甜苦辣詮釋得淋漓盡致,不能說不高明。論眼神和整體感覺,他也是全片最有江湖味的一個。
 
文謙沒有為狗仔孩的事怪罪和尚。因為他知道,和尚跟他是同一種人。「上面的大哥出了事,下面的小弟就得承擔,我們永遠只是人家的一步棋,下場不是吃牢飯,就是替人家擋刀子」,雖然這段話旨在勸和尚入夥,卻是除了和尚對蚊子說的「結拜兄弟各自當了大哥,下面的小弟見了面勢同水火,大哥們見面,卻免不了一起喝杯酒,唱唱歌」,是全片為黑道所下的,最令人感慨的註解。 

雖然『艋舺』在劇情與選角(或說演員口條訓練?)有不少令人詬病的缺點,選擇以黑道為敘事重點,也引起不少爭議,但無論攝影、美術、運鏡,還是特地請『原罪犯』動作指導所編排的打鬥戲,都十分出色,看得出劇組製作上的用心與野心,在台灣電影史上的確是個嶄新的嘗試。無論成功與否,我都要為他們的勇氣與心意拍拍手,期許豆導能再拍出成功帶動商業票房,又如李安般兼顧藝術層次的電影。

 
一點碎碎念:
 
1.      這群高中生看起來好不像高中生啊。
2.      鳳小岳犧牲真大,演這種膨風的角色,可惜了他帥氣的外型。
3.      最近看『再生緣』,有兩句話正好可以形容我對和尚與志龍的感覺:「駿馬常馱村漢走,巧妻每伴拙夫眠。」
4.      看預告片時沒怎麼期待的柯佳嬿,在片中倒蠻令我驚豔,清新的氣質及清澈明亮的眼睛,很討人喜歡。
5.      白猴和阿伯好沒存在感,到結尾我對他們都沒什麼特別的印象。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浩剛 拍攝的 盛夏光年-海報1。

故事從花蓮某間小學開始。余守恆是個過動兒,老在班上調皮搗蛋而不受歡迎。老師和余媽媽商量後,決定找班長唐正行做余守恆的「小天使」,慢慢糾正他的脫軌行為。兩人就這樣一路從小學、國中、高中走到大學,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但高中時,正行慢慢發現自己對守恆的感情,為此苦惱不已,這時守恆卻開始追求正行的前女友,一個從香港歸國、個性叛逆古怪的女孩杜慧嘉……

『盛夏光年』是台灣七年級導演陳正道(1981年生)2006年的作品。當初上映時已經看過一次,雖然因為劇情轉折交代不清,給人不太融貫的感覺,有些部分也處理得挺彆扭(結尾兩場高潮戲),不足以稱之為經典,但衝擊人心兼情感豐沛的配樂、淡藍憂鬱的畫面色調、優質的新生代演員等,仍讓我留下難以抹滅的印象。這次旁聽某堂文學課時,意外重溫了這部片,感覺就像與老友重逢似的,讓我又驚又喜。 


[難以言傳的感情關係]
 

 

要窺知這部片的故事核心,看海報就能一目瞭然。兩男一女交疊躺著,暗示他們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關係。一般來說,照公式寫的編劇會把這種三角關係處理成:兩個好朋友的友誼,因為一個女孩的介入而產生裂痕;或者用同性戀的角度來寫,會是:暗戀同性好友的男孩,因為好友談戀愛而黯然神傷。但這部片不同,這段三角關係遠比我先前看過的任何一段更複雜。不但觀眾理不清楚,或許連這些角色自己,也處於不明所以的渾沌狀態中。

它的混亂來自一個二選一的遊戲──是友情或愛情?對誰的愛更多一點?

我想這部片之所以能引起那麼多共鳴,就是因為它觸及這種複雜的人心/人性探討。一個不是家人卻比家人更親密,被自己全心信賴依靠著的人,對自己而言到底有什麼意義?對那人的眷戀是出於友情還是愛情?這種疑惑,不只是正行或守恆,很多青梅竹馬,無論同性還是異性,想必都有過。在這種情況下,又該怎麼區分生命中宛如呼吸般的存在,和突然闖入生命中的熾烈情感,那邊比較重要?

人世間很多東西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有時甚至連意會都不可能,因為太複雜微妙了。它會讓你哭也會讓你笑,會讓你痛也會讓你甜。就像這部片所要表達的青春,誰又能真正給它一個定義? 


[編導糾紛導致美中不足]

即使電影所要表達的是這種曖昧模糊的灰色地帶,導演也在訪問中表示他想拍「無分性別之愛」,但就電影給我的感覺來說,劇情上存在不少漏洞,也看不到什麼「無分性別之愛」的部分。原以為是編劇的問題,後來才發現是導演搞不清楚狀況,或者誤解了編劇的原意,擅自把很多重要的轉折點刪除或改編,才會出現這種讓人一頭霧水的狀況。

關於這點,其實我很為編劇許正平叫屈(查相關資料的過程中,我才知道他就是這次文藝營的講師之一,也是才華洋溢的作家),從他發表在印刻文學雜誌的原版小說《光年》及電影刪除畫面看來,原先的版本應該是更完整的,很多情感及事件的轉折都交代得比較清楚,沒有現在引起種種爭議和討論的問題。(比如守恆那句「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及他的「酒後亂性」到底是啥意思)

或許導演是基於種種考量才做了修改,但從許正平的文章中,感覺這位年輕導演似乎很不尊重創作者,曲解人家的原意、不事先知會一聲也就算了,還不好好找編劇討論一下修改後的結果,導致劇情出現前文不對後語的「卡卡、怪怪的」現象,讓這部美麗的電影有了瑕疵,也累得編劇被人罵「爛」,因此,我對導演的觀感一下子從佩服轉為不以為然。

不過,不管編劇和導演,或者導演與幕後(配樂似乎也有「被導演染指」的問題)有什麼摩擦,純粹論電影本身,它是部帶有淡淡傷感的青春電影,對於感性發達、容易為美感折服、較不重視邏輯的觀眾來說,會是個很大的驚喜;但對凡事講求理性的觀眾而言,這部電影的觀影過程可能就會比較像災難了。

關於編導糾紛的事件,若想了解更多,可以看看下面幾篇文章: 

『盛夏光年』編劇回應與說明~編劇漫長而痛苦的抗爭惡夢(可惜許正平的部落格關了,很多相關回應文章全看不到,包括原劇本中的結局)
從《光年》小說看『盛夏光年』的原貌──伍諾韻(香港女作家)
半生熟的『盛夏光年』I──一些八卦 by 伍諾韻

半生熟的《盛夏光年》(II) - 無性別的愛情故事?
半生熟的《盛夏光年》(III) - 浪費掉的兩個角色(這篇很精彩,把人物分析得太精闢了,一定要看!)


[自成星系的角色] 

簡而言之,編導將三個主角設定為恆星、行星、慧星,三人自成一個星系,在某種意義上,也被封閉在這個星系裡。所有其他人物(父母、同學、朋友)都只是過客,面貌模糊,和三人的交流有限,也看不出太大影響。因此,當三人的關係失衡時,給人的感覺就像整個世界隨之崩解,也使三人周遭總是瀰漫著一股寂寞的氛圍。

雖然仔細想來似乎有些狹隘,但就情感飽合度來講,它絕對有本事造成餘韻不絕的效果,其中一個關鍵就在於出色的演員。 



張睿家憑這部片拿到金馬獎最佳新人,我一點也不意外。他把康正行內斂、成熟、壓抑,宛如走在鋼索上的那種瀕臨崩潰邊緣的感覺拿捏得很好,纖細哀傷憂鬱的眼神讓人看了心痛,比電視劇中的他更加魅力四射,可見比起小螢幕,張睿家更適合大螢幕。加上外型出色,我很看好他將來的發展。(爆雷看到小說版康正行的結局,讓我難過得不得了,因為在我心中,康正行已經和張睿家劃上等號了)

 

張孝全先前在『孽子』等片已經演過同志,算是這方面的「前輩」,不知道金馬獎評審是否因此對他的審核標準比較嚴厲,以致他在獎項上鎩羽而歸。(普遍看到的說法是角色設定連累了他,若是如此,可以說他也是陳正道亂改劇本的受害者)但無論如何,他的表現相當亮眼,把守恆這個外表活潑直率,實則內心脆弱敏感的大孩子演得活靈活現,行為雖霸道幼稚卻不令人討厭,反而覺得他很可愛。只可惜張睿家的表現太出色,正行這角色又太引人同情,加上守恆「太讓人有想像空間」,角色不夠圓滿,張孝全的光芒才會被遮蓋了。

題外話,看到康正行,我老是想到『霸王別姬』中悲劇的程蝶衣,而陷入「他終究會自我毀滅」的錯亂與預測中;看到余守恆,我想到的則是『春光乍洩』的何寶榮,那種任性得可愛,我行我素卻脆弱孤單,渴望被愛被重視的感覺,實在太一致,以致我始終認為守恆是愛正行的。(關於這點,在角色分析上再談) 



至於來自香港的楊淇,對我而言她是個生面孔,在這部片之前,她也只演過『見鬼10』。由於戲份不多,杜慧嘉這角色的心理狀態是個謎,很多抉擇(為什麼明知正行的心意還答應和守恆交往等)一不小心就會惹人反感。但楊淇本身帶有的獨特氣質彌補了杜慧嘉的不足,讓人對她的舉止多了很多想像和解釋空間。很多時候我覺得與其說是演技,不如說是這個女孩給人的感覺讓人喜歡上她。 

小童星的部分就尷尬多了,因為無論老師、同學還是父母的表現,都有種不夠真實的違和感,好像是照刻板印象來拍的一樣,進展也公式化了點。但我還是要為選角豎起大姆指,那三個小孩簡直就是成人版的化身啊!而且無論那一個都很上鏡、很有戲感,小女孩陰沉的表情則讓我聯想到『白夜行』的福田麻由子。

最後一定要提一下的就是……這部片的情欲戲真是惹火 尤其男男的部分,令人佩服兩個年輕演員的敬業。但他們的表現真的很自然,要不是後來海邊那幕太突兀,這場床戲的唯美指數很高,它背後代表的意義也令人心碎。




延伸閱讀(影評欣賞):

蘋果愛電影評『盛夏光年』
盛夏光年:台灣新光年
金桔粒的不負責任影評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詳細可看公視官網的介紹(內容很豐富哦,還有各集預告片可看)。

(共三集,每集一小時,分別是"常勝將軍"、"悲劇將軍"及"再見將軍"。)

會看這部《孫立人三部曲》,完全是老姐大力推薦所致。由於我對政治類題材(歷史除外)向來興趣缺缺,即使公視製作的紀錄片品質有保證,仍提不起多大興致,想不到看著看著,竟然越看越投入,越看越喜歡、崇拜、尊敬這位在歷史課本幾乎從來沒現身過的常勝將軍。於是,對這段恩怨糾纏不清、複雜多變的台灣近代史,也就在旁觀孫立人大起大落的人生故事中,第一次有了較為深入的認識與體會。

就這部紀錄片呈現出的形象,孫立人簡直就像漫畫或武俠小說才見得到的人物,想來古代豪情萬丈、把酒當歌的英雄也不過如此,只是斯人已逝,徒留悲劇一生供人欷歔,想到這裡就有些難過。

孫立人從普渡大學畢業後,毅然棄文從武,轉至維吉尼亞軍校學習軍事技能,之後在抗日、國共戰爭中屢建戰功,百戰百勝,「常勝將軍」之名便是由此得來。連著名的當代外國名將,如麥帥,都非常欣賞他。看到這裡,我已經是萬分佩服,但他更值得佩服的是卓越的見解與率直的個性。他官階雖高,卻能體恤部屬,和他們同進退、共甘苦,不像很多將領根本對士兵生死不聞不問,閱兵還要人家特別為他們準備酒席,以做足面子。孫將軍不但行事作風與這類人相反,每次和上級吵架,也一定是為了替下屬爭取福利。

然而,功高震主的人,永遠沒有好下場,孫立人當然也不會例外,加上他不喜歡政界的交際應酬,美國又有意扶持他取代蔣中正(據美國機密文件披露,他們似乎已經把老蔣當作「扶不起的阿斗」了),致使他被捲入政治鬥爭中,被幽禁了33年。直到去世前一、兩年,才由他以前收的義子揭鈞教授協助他伸冤,獲得久違的正常生活和自由。但那時他已是90高齡的老人了,壯年已逝,徒有壯志卻無處投報,內心的痛苦可想而知。

看這部紀錄片,心情變得好沉重,深刻體會到社會與人心的黑暗,利益相關時之勾心鬥角的可怕。令我不平的是,孫立人一些著名的戰役,比如幫助美軍從緬甸脫困並撤退,在教科書中即使提到,也只是輕描淡寫地以「國軍助英如何如何」一筆帶過;對當年孫立人來台練兵,建立許多沿用至今的重要兵制、安定台灣等功勳,也隻字不提,完全抹煞他所有價值,甚至他的存在,完全沒給他應得的評價,怎能不讓人心寒呢?

直到現在,台灣已漸漸民主化,許多疑點還是有待釐清,比如當年被找來當替死鬼的郭廷亮死亡真相等等。但即使過了這麼多年,政府當局仍不肯面對現實,不敢把真相曝光,面對公視派出的記者質詢,一律以「我不清楚」、「這個不方便講」回應,讓我心頭不禁蒙上一層陰影。

總之,這是部很棒的紀錄片,裡面除了孫立人的生平介紹外,也收錄了很多他部屬等人對他的追憶,能夠從他們的言談拼湊出「孫立人」這個人的真實樣貌,對台灣那段不曾見於教科書的「隱藏」歷史,也能有所認識,其它好壞是非的判斷,就看個人怎麼去解讀、運用這些呈現出來的資料了。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片來自開眼電影網

衝著一直蠻欣賞的彭于晏,這次的金馬觀摩影展我唯一報到的就是這部『六號出口』---台灣導演新秀林育賢的第一部劇情長片。之前他導過較有名的片子有紀錄片『翻滾吧 男孩』。

由於學校誠品只售兩廳院的票,要到金石堂才有年代售票,從學校走過去有點遠,因此雖然11月4日就公開售票了,我卻隔了將近一星期才去買票,以致票幾乎售鑿,只剩下第一排的位置還有幾個。雖然我極度厭惡坐第一排那種仰著頭看斜掉畫面的痛苦,但想看電影的念頭還是勝過一切,最後還是狠下心給它買了最接近中央的八號和十號(給友人Z的)位置。

昨天說真的很驚險,友人Z在騎機車到西門町六號出口(哈哈,真符合電影情境)跟我會合途中,迷路到板橋,繞了一堆路不說,還被警察開了罰單,因此我們六點的飯局被迫臨時取消,連她能不能趕在七點開演前到場都是個問題。幸好最終她還是趕在七點整滑壘到場,即使如此仍把我的全身細胞嚇死一大半。想不到更考驗心臟強度的還在後面!一進場,就感覺到現場「氣勢非凡」,氣氛不太對,充滿緊張氣息,也坐滿拿著特大號鎂光燈的媒體。原來因為今天是『六號出口』的世界首映會,因此導演和演員全都會出席!

天啊!長這麼大還是第一次「無意」中參加首映,以為只是單純看電影,一點準備都沒有的我,此刻真是懊悔不已,竟沒帶相機出門。然而,先前很倒楣地購得第一排的票,此時反而讓我和友人Z得以在最近距離和演員們面對面。由於戲院設計的關係,第一排離螢幕非常之近,看電影時很痛苦沒錯,和站在螢幕前方的演員卻變得只有幾尺之遙,他們的表情什麼的都清楚到不行,瞬間我真是又興奮又不可置信,覺得這些螢幕上的演員這麼近看起來反而不像真的…



之前看彭于晏上節目的時候,已隱隱約約感覺到他本人有點悶悶的,似乎不太習慣直接面對群眾,今天一見果真如此。他的表情一直放不太開,蠻ㄍㄧㄥ的,講起話來總是很害羞、不好意思多講什麼,因此相較於螢幕上收放自如的活潑模樣,他本人沒什麼光彩,感覺蠻容易被忽視的。



相較之下,另一男主角阮經天就沉穩多了,聽他講話感覺很誠懇也蠻親切的,笑起來很溫柔,一直沉靜地站在台上,偶爾和彭于晏笑鬧一下。本來我對他沒印象,因為之前從未看過他任何演出,想不到他也是個不錯的演員,而且蠻有戲味的,感覺戲裡的角色跟本人很不一樣,看到本人不太意識到他就是電影裡的Vance(基本上演小薇的女演員也是如此)。

友人Z似乎很喜歡阮經天的樣子,一知道他也有參演,就滿是驚喜的表情,後來知道我和阮經天有一度四目交接,阮經天還對我笑了一下(真是令人如沐春風的笑容啊!好可愛!讓我羞了一下),還狠狠地捏了我一把洩憤咧!哈哈…老實說有此意外的經驗,我自己也很得意~~^__^ 總之,就私下給人的感覺來說,阮經天比彭于晏帥很多,是個又高又帥的大男孩。(他竟然比彭于晏還高耶!)



至於其它演員,演小薇的女生本人看起來比較成熟溫柔,相較於電影角色,本人給人的好感度大多了,但稱不上美女;演竹野內豐(中年警察)的大叔(?)因為已是老戲精,在現場完全是一派前輩模樣,游刃有餘地搞笑、發言、帶動全場氣氛,和戰戰兢兢的年輕演員們明顯不同,是個有趣的人;演員群中唯一的韓國女生(忘了名字了)則一看就是韓國人,長得蠻清秀討喜的。

開演前導演跟演員們主要是出來跟大家打聲招呼、自報姓名角色,真正的發言都在片子結束後的座談會進行。雖說可以自由提問,但看了片子後我腦中出現的盡是一些尖銳問題,問了導演應該也很尷尬吧,索性就全吞回肚裡去了。而其它發問者對電影本身似乎不怎麼感興趣,問的多是演員演這部戲的感覺、最喜歡那幾幕戲、韓國女演員學中文的過程、怎麼拍那幕「蜜桃夾爆竹」之類的問題,老實說我覺得都是些比較空洞、不值一提的問題啦。不過這些問題對fans而言才是最重要的吧…(說真的今天會場最多的就是Fans,再來是記者吧,散布各處耶)

總之,開場前導演和演員們作了簡短會話後,就要我們好好欣賞電影,先退場了。(接下來是我痛苦的開始啊~~我的脖子~~~>__<) 



這部電影主要以西門町為背景,描述一群以范達音(彭于晏飾)為中心的幾個青少年,遇上綑綁老妖、少女失蹤事件等,在解決同時,帶出友情與青春的課題。

電影的描述方式很Kuso、誇張化、漫畫化,有點在真實與虛構間遊走,比如有次范達音因為路見不平,被一群不良少年盯上,為求脫身,他飛身跳過有9公尺之隔的大樓空隙,而贏得「西門飛俠」稱號的情節,就很誇張;後來為了找出失蹤的女友(?)小薇,范達音透過人妖鄧麗君找到什麼天波指的大師老蔣,並和他在屋頂決鬥的情節,又加入武俠和電玩元素,極盡誇張搞笑之能事。老實說,這樣的表現方式讓我有點吃不消;過度刻意經營的結果,反而讓我難以從劇情中找到笑點,總覺得導演有點在譁眾取寵,以這樣誇張的情節吸引青少年的注意。



再者,如果真的要走Kuso路線我也不反對,偏偏導演太貪心,什麼元素都想加進去調味一下,因此搞笑搞一搞會突然劇情一轉,變成家庭倫理通俗片,看到Fion(小薇的好友,台灣韓僑)在家被強勢的父母勉強和陳董的兒子吃飯(變相的相親),讓她產生一段文鄒鄒宛如愛情小說的感觸(詳細內容記不清了,但聽到時不但不感動,反而有點起雞皮疙瘩);或者突然轉為綑綁老妖綁架少女的驚悚虐待情節。

這一大段我實在搞不懂導演的用意為何,因為一來它的手法真的很變態,二來,它跟後面劇情其實沒什麼大關聯,小薇並非因為被綑綁老妖綁架而失蹤,如果只是為了增加懸疑度,實在沒必要拍得這麼「逼真」,反而有點噁心。



而最後,故事一轉,又變為網路相約集體自殺、感人煽情的友情戲碼。然而這一切跟最前頭那一大段范達音的生活方式八竿子打不著關係,導演花那麼多篇幅在描述范達音和麻吉Vance以「挑戰極限」為樂、四處打混把妹、找警察(竹野內豐)麻煩的生活細節,感覺就不是那麼必要。或許導演是為了真實呈現西門町青少年的生活樣貌,但加上過多誇張元素後,反而失去純粹的感動,且真的過於冗長,以致我好幾次看不下去,老是閃神…



再者,我也不懂為什麼這部片要起用韓國演員。雖然她很努力,中文已說得不錯,但要用不熟悉的外語台詞來表達劇中感情,畢竟還是太難了。因此聽著她生澀的中文語調,我總是難以入戲,如果能盡量安排她說韓語就好了…

整體而言,男演員的表現比女演員好,可能因為女演員們多是第一次演戲的新人之故,演技相對之下青澀很多,不像『盛夏光年』那樣演員水準劃一,讓人可以很快融入劇情和角色的心理世界。因此就這方面來講我覺得不甚成功。

總覺得導演一方面想衝破社會、現實的藩籬,以非主流的方式敘述故事;一方面卻脫不了老套巢臼,許多地方草率地以社會刻板印象加以處理,如Fion的父母、記者等,使這些人物都很平面,劇情的演進也相對之下失了新意。到最後全劇唯一令我感動的只有最後一句范達音的獨白:

如果說青春就是要不斷向前進,那我們到底要到何時才能找到自己的出口?」...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