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歐美電影 (7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若只看『來自硫磺島的信』,不去查背景資料,很難想像這部八成以上的演員是日本人,半數以上說的是日語對白,風格與日片接近,流露淡淡含蓄之美的電影,竟是出自一個美國導演之手。他是科林特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同年早些時候,他還拍了一部『來自硫磺島的英雄們』,藉著兩部電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從美日雙方的角度,描述二次大戰末期的戰略要塞「硫磺島」,所上演的最後攻防戰。
 
硫磺島上的駐軍,處境是困窘的。天皇一方面要他們守住這通往日本本土的最後防線,一方面又放棄了他們,不在海空軍上給予支援,讓他們孤軍奮戰。一批僅兩萬多人的軍隊,竟要與八倍之多的精良美軍對抗。打一開始,我們就知道,日軍沒有任何勝算,注定要敗。因此電影的重點已不是日軍能否奇蹟似地扭轉戰局,而是每一個兵士面臨死亡時,所選擇的姿態。

 
從史實裡,我們知道這群日軍的確創造了奇蹟。他們以寡擊眾,讓美軍的傷亡數字唯一一次超越日軍,佔二次大戰的總傷亡三分之一左右;他們讓原預估五天拿下硫磺島的美軍,苦戰四十天才終於達成任務。但這部片無意渲染、強調這部分的事蹟,因為它的目的不是歌頌戰爭,而是譴責。所以我們看不到好萊塢大片向來必備的超級英雄,看不到灑狗血的起承轉合,更遑論振奮人心的熱血決戰。我們看到的,是日軍內部的矛盾與苦澀,是習慣傳統壕溝戰的將領,不服總指揮官栗林中將「挖掘地下通道」的決策,與「保留有用之身」的命令,失守後不肯撤退,反而命士兵自殺謝罪的人力浪費;是潛伏於地底的士兵們,如何日復一日忍受美軍的空襲轟炸與彈盡糧絕,在漫長的煎熬中,等待死亡。

 
整部電影的敘事節奏舒緩,甚至令人窒息,正如日軍在地底下彷彿漫無止境的等待。就連配樂都沒有一絲慷慨激昂的成份,在平靜中透著一股蒼涼無奈,以及,悲壯,彷彿這群死士最後的輓歌。
 
或許最令人畏懼的並不是死亡本身,而是等待。人類擁有豐富的想像力,也不乏強烈的情感,驅使他們在黑暗無望的地底,深深懷念美麗的故鄉與溫暖的家。也只有在回憶的鏡頭裡,這部片呈現略為光明的彩色,而不是宛如泛黃老照片的暗淡色調。

 
對渡邊謙飾演的栗林中將,與伊原剛志飾演的西竹一軍官而言,足供緬懷的部分,相較他人又複雜了一些。他們都是曾與西方文化接軌的人物,前者曾在美國受訓並獲頒勳章,後者曾在洛杉磯奧運拿到馬術冠軍,與許多名流都有來往。對中村獅童飾演的伊藤上尉、二宮和也飾演的小兵西鄉、加瀨亮飾演的前憲兵清水等人而言,美國人是被刻意醜化的野蠻人,死不足惜,對他倆而言,卻是曾經的朋友。昨日之友竟成今日之敵,怎不叫人欷歔慨嘆。

 
因此,雖然西竹一拿僅存的醫藥救助戰俘,在戰場上顯得太天真而理想化,畢竟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但就人道主義的眼光來看,他的舉動卻彌足珍貴。當他念出那名戰俘所攜帶的母親的信,不只在場的西鄉和清水等日本兵,觀眾也從中了解到,無論日軍也好,美軍也罷,背後都有一個關懷慈愛的母親,都有一個等著他們回去的家。歸結到底,戰場上的選擇其實無關乎國籍或立場,而是每一個個體的性格與觀念。正如西竹一救了美軍戰俘,美軍卻把投降的日軍給殺害一樣。


 
這部片雖叫『來自硫磺島的信』,片中的信件,紀錄的卻都是些心情瑣事,對劇情沒有關鍵性的影響,反而經常拖慢敘事節奏,中斷劇情累積下來的緊張或悲壯情緒,刪去似乎也無不可。但為什麼導演堅持要插入這些信件片段,並以之為電影命名呢?我想信件在此的作用,除了表現出軍士對平凡幸福的渴望、對比戰爭的殘酷無情,也象徵著反戰的意念。來自硫磺島的訊息所要傳達的,是戰爭的可怖與不可取,以及諄諄告誡:千萬不要重蹈覆轍,再讓悲劇上演,以致唾手可得的日常幸福,竟成了遙不可及的夢



小兵西鄉vs栗林將軍
 
栗林中將與小兵西鄉,地位懸殊,性格相左,怎麼看都打不著關係,卻在命運的安排下有了交集。前者兩次救了後者,又說「無三不成事」,將最後存活的機會也給了他。兩人的互動不僅是全片一大亮點,就角色本身而言,西鄉也像是栗林中將的對比。一個無心戀戰,毫無傳統日本人對天皇效死的固有觀念;一個忠君愛國,為了軍人的榮譽,上刀山下油鍋亦在所不惜。這樣天差地別的兩個人,看似相反,卻又奇妙地有共通之處。

 
比如,他們都在和盲目的愛國主義相抗,都是軍隊中的異類,他人眼中的「懦夫」。栗林中將就結果來看最為聰明的決策,卻被其他主張正面殺敵的將領譏為「貪生怕死」;西鄉不願隨便了結生命、不肯奮勇殺敵,只想活著與妻兒團聚的想法,也被觀眾評為「膽小懦弱」。栗林中將的勇敢自無需多提,但就算是西鄉,我也從不認為他是個膽小鬼。

 
從頭到尾,西鄉甚少表現出瑟縮恐慌的失措神態,至於嚇得屁滾尿流的畫面,更是付之闕如,有的只是對大日本軍國主義的輕蔑,與對天皇至上觀念的嗤之以鼻。既然對他人而言無比崇高的事物,在他看來都毫無意義,他自然也不可能在槍炮之前,爭先赴死。

 
作為對硫磺島戰略地位一無所知的小人物,會有「這種鳥不生蛋的小島,美軍想要,送他們不就得了?」的想法,也無可厚非。所謂「天皇的恩澤」,對西鄉而言,不過是戰時政府對小老百姓的物資搜括而已。他在乎的不是國家的榮耀,只是個人的幸福。

 
在很多人眼中,或許這太自私,太渺小。確實,在國家面前,「個人」根本不值一提。「沒有國就沒有家」的論調雖嫌激進,但仔細一想,一旦戰敗,下場不是淪為戰勝國附庸,以次等公民的身份不平等地活著,就是國力一落千丈,只能到他國從事基層勞力換取微薄工資。可以這麼說:想保家,就得先衛國。然而,當一群所謂「愛國婦女」義正辭嚴地對西鄉的妻子說:「我們的丈夫和兒子都為國捐軀了,妳憑什麼可以例外?」那種尖銳的語調,扭曲的神情,看在眼中卻令我感到不寒而慄。腦中突然浮現一個念頭:所謂國家主義,會不會只是一種被美化的操控與洗腦,讓多數人,甘願為少數人的利益犧牲奉獻?

 
當西鄉藏起滿腔憤慨,平靜地說:「能為國出征,我感到非常榮幸」,我不禁對小老百姓不得不隨波逐流的無奈,感到萬分同情與哀傷。

 
一路逢凶化吉的西鄉,在電影最後,眼見栗林中將的佩槍落入美軍之手,卻將「明哲保身」的原則拋到九霄雲外,發了狂似地與美軍拚命。我不認為那是愚蠢徒勞的掙扎,或者懦弱小兵的勇氣終於獲得激發。這一刻西鄉的不顧一切,在我看來,是因為這對他而言是有價值的。比起虛幻縹緲的天皇,眼前的栗林中將更值得他尊敬、效命,因此他豁出性命,為維護中將的尊嚴而戰。這份夾雜愛戴與感恩的情義,令人動容,也為之鼻酸。

 
相較於西鄉,栗林中將的擔子沉重多了。身為總指揮官,打從接下守衛硫磺島的命令那刻起,就沒有一絲生還的希望。但他不能在部下面前示弱,更不能表現出憂鬱絕望的樣子來,只有在同樣掛心家庭的西鄉面前,才能稍稍流露一絲落寞。而他的悲劇性還不只如此。正因為他的戰術精妙,造成美軍莫大損傷,並由此推估,要攻下日本本土還需要十萬以上的兵力,美國政府才會決定投下原子彈結束戰爭。好與壞的互為表裡,在此得到最殘酷的映證。

 
精彩紛呈的演技
 
這部片的演員個個表現精彩,一臉正氣的伊原剛志與渡邊謙自不必說,光站出來就有一股令人望之生畏的威嚴,與不失文雅的紳士風度。特別是渡邊謙,從內裡散發的熟男魅力令人難以招架。中村獅童也將兇狠霸道、帶點神經質的伊藤上尉演得可怕又可悲。他想自殺攻擊而獨自衝入戰場,卻茍活到最後,與想求生而投降,卻被美軍無情擊斃的清水,構成另一幅戰場上的可嘆對比。



 
飾演清水的加瀨亮,戲份雖少,卻令我相當驚豔,甚至在某程度上超越了渡邊謙。這主要歸功於他的演技爆發力。剛開始,他的演出一直是內斂、壓抑的,臉上看不到太多表情,直到同袍一一拿手榴彈自殺,他壓抑至今的情感一口氣爆發,令他幾近瘋狂,這個角色的形象才一下子鮮明起來。當時他舉槍對著西鄉那崩潰的眼神與抽搐扭曲的臉龐,讓我留下深刻印象。後來他聽了美國大兵母親的信,對西鄉吐露投降的念頭,那無助又心痛的哭泣,也在我腦中盤旋不已。

 
但在我看來,全片最大的亮點,還是二宮和也。無論歐美還是日本觀眾,本來就認識他還是對他一無所知,看完電影都很難不記住這個演員。有些評論甚至說,他才是這部電影的靈魂人物。當然,之所以如此,部分來自劇本設定。作為反戰思想與一般百姓的代言人,西鄉的確比身為軍人的栗林中將來得有說服力,至少更為符合現代觀念。但不可諱言,這部電影確是二宮最精彩的演出之一,也無庸置疑的會是他的生涯代表作。他將西鄉這個刀子嘴豆腐心,有些憤世嫉俗,必要時果敢堅毅,散發人性光輝的平凡小人物,演得生動、靈活而可愛,教人過目難忘。

 
天生長著一張娃娃臉,即便在硫磺島上被塵土攪得灰頭土臉,依然掩不住清秀稚嫩的五官。但他的好演技,與角色的背景設定,恰恰彌補了這個弱點,使西鄉遊走於少年的衝動純真,與成年人的世故穩重之間。其實最開始二宮參加試鏡時,爭取的是清水一角,但導演一見到二宮,看過他的演技,便認定這是他心目中的西鄉,為此更動西鄉的年齡設定與劇本細節,好讓他更貼近角色。而二宮也不負所望,將西鄉詮釋得淋漓盡致,使日本國內外的觀眾都深受感動,對他的表現持高度肯定。



 
二宮的聲音演技在這部片,依舊發揮得很徹底,印象最深的是對同袍訴說自家麵包店被憲兵隊搜刮一空的戲。在那場戲中,二宮的表情並沒有太大變化,聲量也很低,但從逐漸加重的抑揚頓挫中,可以感覺到他胸中的怒火越燃越烈,連帶地周遭的空氣也變得凝滯壓迫起來,令人喘不過氣。他視線的盡頭──獨自低頭吃飯的清水,西鄉和同袍眼中擔當間諜身份的「憲兵大人」──查覺到異狀,侷促不安地抬頭望了過來。西鄉仍目不轉睛地盯著他,目中帶著冷冷的敵意。但說到最後,僅自嘲:「我想我該去當漁夫」,便結束了這次談話,宛如對現狀的妥協。
 
這段表演一氣呵成,雖沒有鮮明的情緒起伏,卻讓我眼前一亮,直覺西鄉和一般小人物的角色,很不一樣。能把一個平凡人物演出特色,並把一場輕描淡寫的戲演出深度,就是二宮最大的長處。因此,或許他的演技不是最流暢自然、最無懈可擊的,卻肯定是存在感極強,總能留下幾幕教人津津樂道的經典,深刻雋永的。

 
不可不提的是內心戲與哭戲。感覺上西鄉越是被逼入絕境,二宮所展現的戲劇光芒越是耀眼。比如西鄉見到清水的屍體時,顫抖著伸出手,將清水母親縫給他的防身腰布蓋在他臉上,哀哀悲泣的場景。那是西鄉在片中頭一次哭,也是最後一次。他從頭到尾沒說一句話,甚至發出一個字,我們無從得知他對此作何感想,是認為自己投降的提議害死了朋友,還是為朋友奮力掙扎,最終仍難逃死路的命運而哭?無論出於什麼原因,他那哀慟又絕望的無聲哭泣,遠比聲嘶力竭的哭喊,更令人揪心。 

 
另一場戲,西鄉與栗林中將在洞穴要塞中談話,栗林中將誇獎西鄉是個好軍人,西鄉斷然否定:「不,我只是個麵包師傅。」栗林中將笑了笑:「麵包師傅啊?有家人嗎?」西鄉的表情瞬間變得複雜,目中有淚光閃動,但他仍帶著笑意說:「一個妻子……和去年夏天出生的女兒,雖然我還沒看過她。」
 
栗林中將聞言,沉默一會,傷感地說:「真是諷刺……為了保護我的妻子兒女,我曾誓死捍衛硫磺島;但也因為有家人,信守承諾變得無比艱難。」

 
西鄉被這句話所觸動,原本盡力壓抑的情感,瞬間彷彿要傾洩而出。但他拚命眨著眼睛,別過頭去,不想讓中將看見自己的眼淚。這一段,二宮和渡邊謙演得實在好,以致看著看著,眼淚也不受控制地流了出來。我突然發現我最缺乏抵抗力的,就是這種含蓄的場景,沒有過激的情緒波動,一切看似淡然,卻蘊含最深刻最強烈的感情,就像濃郁香醇的酒,淺嘗即止,滋味反而盤據心頭,久久不散。

 

栗林中將舉槍自盡時,值得注意的是,西鄉一次都沒垂下眼簾檢視,或者號叫哀泣過。他目中雖有清淚落下,卻只是直視前方,像下定某種重大的決心,一臉堅毅的,忠實執行自己最後的任務。或許早在目睹清水的屍體時,西鄉就已見識到戰爭真正的殘酷,知道它並非想像中那麼簡單。但直到這一刻,我想他才真正明白,什麼叫做死而後已的武士道精神。

 
至於西鄉躺在擔架上,望向鏡頭的戲,本來的設定是攝影機接近時,二宮睜眼望著上方。但二宮說,既然閉著眼,怎麼會知道攝影機接近了沒,便在睜眼時,忍不住轉頭看了一下,正巧與攝影機對上眼,就這樣將錯就錯了。剪接出來的效果,彷彿西鄉望著岸邊的潮起潮落,頓生無限感慨一般。雖是歪打正著,但我非常喜歡這一幕二宮的神情。它只出現短短幾秒,眨個眼便會錯過,但見畫面中憔悴虛弱的西鄉,目中毫無生還的喜悅,卻是滿懷哀悽,鼻翼微微翕動,無聲地哭了。那歷盡滄桑的沉痛眼神,令螢幕彼端的我,心也不禁變得沉重起來。

 
電影結束在硫磺島逐漸暗去的海景。寧靜的波濤起伏,好似什麼都不曾發生過。見到這一幕,腦中不覺浮現『三國演義』開頭那闕我一直很喜歡的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成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前幾天推薦表妹看電影『畫皮』,我叫她一定要看導演剪輯版,因為戲院版把很多有趣的畫面都剪掉了,表妹問我片長差多少,我憑網路上查來的印象回答:「十幾分鐘吧。」她不當一回事地說:「這麼短,有差嗎?」

十幾分鐘,對看慣兩三小時片長的觀眾來說,想必就跟路上掉的十元零錢一樣,渺小得不值一提吧。要在兩三小時內把一個故事說完、說好已不容易,何況十幾分鐘?這樣短的片長,能清楚交代劇情、介紹角色、讓觀眾看懂,最後拍案叫絕嗎?

抱持這種懷疑的,也包括多年前的我。

直到幾年前參加影藝學苑舉辦的「西門町拍片取經記」,我才了解,短片就像短篇小說,正因篇幅有限,無法完整刻劃人物和故事,因此它選擇專注在一個焦點上,像流星般瞬間震撼觀者的心靈。它可能很kuso,可能完全不合邏輯,可能根本超乎現實,但它就是會讓人過目難忘。

那次的成果發表會上,每組交出的十分鐘作品,都充滿令人驚豔的創意,把愛情、友情、親情、魔幻寫實等風格,玩得淋漓盡致,質感不輸專業的影像工作者。觀影時我很感動,原來短片也可以有這麼豐富多變的內容,也逐漸對短片產生了興趣與信心。


這次會報名第一屆『噶瑪蘭國際短片節』的特派員,就是出自這份興趣與信心。獲選為特派員的福利不薄:除了一張可以在兩個放映場地──宜蘭演藝廳(從宜蘭火車站徒步十~十五分鐘可達)及羅東高中(從羅東火車站徒步約二十分鐘可達)看片看到爽的通行證,還有一個4G的隨身碟當作禮物,實在揪感心。

只是因為宜蘭、羅東都離台北有段距離,不塞車也要一個多小時才到得了(得先搭捷運到市政府轉首都客運),平時也要上班,只能趁假日衝去玩個一天半,行程緊湊,在放映場次有限的情況下,想看的片不一定能看,我索性不在事前研究影展冊子,省得越看越揪心,能看多少算多少。

影展開幕第二天,我一口氣跑了兩場,前天又跑一場。本來傻傻的以為一場就十幾分鐘,不明就理地抱怨每場放映時間相隔兩小時實在太不近人情,行程不好安排,想不到原來是一個專題的幾部短片一起放映,最少也要一個多小時才看得完。都怪自己平時在各影展的短片單元涉獵太少,才會連電影怎麼放映的都搞不清楚。

到達時,正逢三點的《尪仔畫:世界偶動畫選粹》開播,由於是偶動畫,不少家長攜著自家小朋友買票入場(單場五十,五場套票199,算合理價)。我對人偶頗有興趣,小時候就喜歡看布袋戲或皮影戲,加上朋友在玩「Stop Motion」,好奇心驅使下,便也順勢入場一探究竟。


然而,這些父母和我都錯了。它們並不是什麼洋溢童趣、青春可愛的作品,相反,六部短片中,除了『攝影師的復仇』帶有成人繪本的趣味外,都是色調晦暗、氣氛陰沉詭異,幾乎沒有對白或旁白的故事,十分考驗觀眾的耐心和(保持清醒的)毅力。

我自己就在強力冷氣放送下,忍不住嗑睡蟲侵襲,睡了將近十五分鐘,後來離場時,隔壁的觀眾也睡得正香,由此可知,它們的「藝術片特質」有多強。

我不是很喜歡動不動就將富含哲學思考、憑氣氛取勝的作品歸類為「藝術片」或「文學小說」,對它們敬而遠之,但我也不喜歡將繁複的技巧凌駕於故事之上,脫離現實與群眾,孤芳自賞晦澀難懂的作品。因此觀影時,內心不時掀起陣陣憤慨,為什麼我要浪費時間在這種不知所云的片子上,既無法單純享受一部電影,又要承受「看不懂是不是我程度太差」的焦慮與困惑?

我很想問主辦單位,辦這活動的用意是什麼,目標群眾是誰?如果是為了讓更多觀眾欣賞在國際上得獎的短片,是否需要更多說明性的文字輔助,比如在每段影片播映的空檔加入賞析或討論,或至少在影展冊子加入「選片指南」之類的建議?(這次選片指南是以講座的形式舉辦,不見得每個人都有空參加)

畢竟,這些短片並不適合每個人觀看。以「偶動畫選粹」為例,比起一般大眾,它更適合藝術科系的學生。因為比起電影的表現手法,一般觀眾看電影純粹是為了「娛樂」,劇情越淺顯易懂越好,太過沉重抽象的主題,只會對他們造成困擾。

反觀藝術科系的學生,因為具備相關背景知識,能夠超越劇情,看出影片本身的藝術價值,從而得到符合期待的感動與收穫。像是『夜天使』,沒接觸過幕後製作的人,應該很難體會它「革命性地結合偶動畫與針幕動畫兩種技術」的可貴吧。

因此,個人淺見,若能將影片按照內容的普及性事先做好分類,一開始就在影展冊子上註明清楚,力求吸引「對的觀眾」入場,並將較大眾化的片子安排在週末播放,把偏藝術的作品留到平日,應能避免不少因為期望落空而產生的失望、卻步,甚至驚恐等負面感受,為下一屆的影展鋪路。

畢竟一部電影能否在票房上告捷,除了本身品質要好,宣傳方向也要正確,才能迅速累積好口碑。吸引功夫迷進戲院看浪漫愛情片,就和吸引喜劇愛好者看悲劇一樣不明智。影片再好,也有可能招來噓聲。

也就是說,與其把影片介紹寫得引人入勝,或者預告剪得精彩萬分,給觀眾不實的期待,為了單場人氣而輸了口碑,倒不如據實以告,將目標群眾設定清楚,才能得到皆大歡喜的結果。


 

不只「偶動畫選粹」,我看的另一專題「童樂園焦點導演:山村浩二的狂想曲」也有目標觀眾不清的問題。明明是成人都不見得看得懂的動畫,卻因為「童樂園」三個字而吸引不少兒童進場,因此連導演本人在上台致詞時都不禁苦笑說「不知道給小孩子看到好嗎?」(深有同感的我,認為播映過程中沒聽到半點哭聲是一種奇蹟,想當年宮崎駿的『魔法公主』上映時,戲院裡是多麼的哀鴻遍野啊)

雖說如此,倒也不代表成人看了會感到沉悶的片,就一定不適合小孩。我個人認為,只要內容不血腥、扭曲、暴力,會給小孩不好的影響或恐怖的回憶,很多影片他們說不定比大人更能看出味道來。之所以有這種想法,一來是被二十幾年前,甚至更早的作品『魔手』和『夜天使』懷舊的畫面和角色造型,激發不少童年的回憶和感受;二來看山村導演的『孩子的形而上學』時,我還在苦思每個鏡頭有什麼樣的涵意,一旁的小朋友早就被拉上嘴巴拉鍊有口難言,或者腦袋裡伸出兩隻手打自己臉頰的怪異場景逗得格格亂笑了。

孩子的心是單純的,不會太計較劇情或角色的完整性,一點小事就能帶給他們滿足。之前看過一句話,很讓我感慨:小時候幸福很簡單,長大後簡單很幸福。是啊,如果能用孩子般單純的眼光來看世界,世界或許處處充滿著美好與趣味吧。

雖然我頗遺憾這次的短片沒能像『西門町取經記』的成果展那樣打動我,但其中也不乏令人驚喜的佳作。比如山村浩二導演改編自法國繪本的『老鱷魚』,描述依照生存本能而活的老鱷魚,為了口腹之欲吃掉子孫,連對自己一片赤誠的章魚朋友(情人)也忍不住吃了,但滿足物質欲望後,精神世界又破了一個大洞,感到了無生趣,甚至一度打算餓死自己。但是最後,他還是「很本色」地在一個荒謬的情境裡活下去了。真是從頭到尾都出乎意料,既能窺見動物生態,又幽默殘酷的黑色寓言啊。

(我也不禁反思自己,在這世上,有多少人能夠憑理智和意志,堅持去做「正確的事」,而不是放任欲望縱容自己,以致後悔莫及呢?)


這次看的三部專題中,我最有好感的是『國際競賽短片B』,每部都有些可觀之處:

『微蕉少年痣』雖然拍攝上尚不成熟,鏡頭轉換有時顯得混亂,但本是歡喜冤家的男女同學在吵吵鬧鬧中逐漸喜歡上彼此,許多甜蜜又充滿青春氣息的清新橋段,仍令我不禁會心一笑,頗有近期超夯的國片『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影子。

『穿越原野』的故事比較抽象,結尾頗為耐人尋味:原本在原野中跑步的男孩,最後轉而看別人在透明水球(?)裡跑,看那人不斷試著前進,跌倒,站起,重覆這彷彿漫無止境的枯躁過程卻樂此不疲,彷彿暗喻人生的徒勞無功與盲目堅持──不問意義,只是抱著不肯放棄的心持續下去。

『愛神的飛鏢』宛如「現代邱比特生成過程」的故事,在無厘頭的幽默中洋溢溫情,是看上去十分舒服的小品。愛情固然是由愛神之箭射出來的,沒有緣份卻也走不長久,這樣的想法突破傳統巢臼,挺有創意。

『天文學家的兒子』雖然篇幅短,也沒有台詞,但看到最後會油然生起一股感動。起先聽片名,先入為主地認為天文學家一定有段悲傷的過去,比如因事故而失去兒子,想穿越時空挽回之類,看到後來才明白,他手中的相片,代表的是兒子對父親的思念,而不是父親對兒子。機器泰迪熊為了幫助主人達成心願而奮不顧身的身影,也讓我心頭一熱。


排隊等候給山村導演簽名的人潮。

不過,總的來說,我最喜歡的還是『情遇小畫家』,它只比『天文學家的兒子』長三分鐘,總計八分鐘的片長,卻將一個簡單的故事說得無比動人。小女孩生長在爭吵不休的家庭,她的聽力障礙反而能幫助她得到平靜,將助聽器的音量調到最小後,她活在一個單憑視覺來認識的世界中。某天她無意間發現好幾個地方都有相同的塗鴉,它奇特的形狀引起她的好奇心,便將它畫在每個可能的角落,想不到卻引起大人們的一片驚恐……

故事最後在恍然大悟的小女孩,與告知真相的小男孩純真的笑聲中結束,非常非常可愛的結局。短短一個小故事,完整訴說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必然遭遇到的兩性關係與困惑、摸索,題材特別,表現手法毫不拖泥帶水,順著看下來不禁會心一笑,看完心裡暖洋洋的,真是一部非常令人驚豔的小品。如果這次的每部短片,都像這部那麼簡單直白、樸實自然,那就好了。

總之,這次的短片節雖然只看到三部專題,還有很多想看的無緣一見,比如『翻滾吧!林育賢』、『跨越東西的靈魂偶師川本喜八郎』、『環境紀錄片大師柯金源專題』、『童樂園短片精選』等,不能說毫無遺憾,但就算是在戲院內看得一頭霧水,還是對下一部專題充滿期待,想盡可能抽時間多看一些。很感謝宜蘭政府願意花時間人力來辦這樣的活動,順道也讓我找到藉口去觀光了幾天,由衷期待明年的第二屆短片節能夠更加盡善盡美,朝更加精緻化、普及化之路邁進!


影片播畢後,在場外為大家簽名拍照的山村導演。本人親和度一級棒!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


圖片來自開眼電影網


『四個傻瓜』(4 Lions)乍聽之下,讓人聯想到在台熱映四個月的印度勵志片『三個傻瓜』(3 Idiots),其實它們是完全不同性質的兩部片,後者雖名「傻」卻絲毫不傻,更正確地說,是一種「大智若愚」;前者雖不名「傻」(就原名而言),卻傻到一個讓人無言以對,甚至忍不住心生悲憫的程度。
 
這部片是朋友約我去台北電影節看的,上網查了資料,發現它的題材很特別,竟然敢挑戰一直以來少人敢碰的「回教自殺炸彈客」,而且還是以一種嘻笑怒罵的方式來處理。憑此劇情長片一鳴驚人的英國導演Christopher Morris曾說,拍攝這部作品的靈感來源是一則真實的烏龍新聞,有點類似Discovery介紹的那種笨賊一籮筐的內容:聖戰士在出擊美國戰艦時,裝滿炸藥的小艇竟然在出海時一路沉到海底。一個對穆斯林來說無比神聖,在世人看來無比恐佈的攻擊行動,就這樣以令人捧腹的結尾收場了。

 
也就是說,聖戰士之中也存在著與我們的想像全然不同,十分生活化,甚至有些蠢笨的一面?導演的目的,就是把這樣的思考化為真實。
 
我很好奇像這樣一部片要怎麼拍。拍得太過火,十之八九會引來回教徒的不滿;拍得太避重就輕,又搔不到癢處。很明顯的,在英國廣播電視界以諷刺時事聞名的導演,很懂得拿捏這類題材的分寸,他不是把四個立志為聖戰獻身的回教徒拍成滑稽的小丑,專門以各式各樣的無厘頭笑料來譁眾取寵,這是黑色喜劇,不是無聊通俗搞笑片。若只是純搞笑,這部片也不會那麼值得回味了。

 
導演無意濫情惡搞,他賦予四個角色(事實上是五個,不過有一人出師未捷身先死,在高潮戲就「燦爛」落幕。看過電影就會知道這話什麼意思)一種人性化的特質。雖然蠢笨,以致鬧出不少超囧的笑話,卻和一般人一樣,愛護家人、熱愛音樂、懷疑人生、玩鬧爭執。他們不是世人想像中徹底冷血無情的恐佈殘殺者,或者為了消減這種恐懼而刻意製造的滑稽形象,而是真實存在於這世界的「人」。所以在搞笑之中,電影又有一種嚴肅的調性在內,很難單純地一笑置之。
 
看過一篇評論,提到電影中的英國回教徒雖然高舉打倒資本主義的旗幟,卻拿《獅子王》來對孩子解說聖戰士的神聖任務,或者用饒舌音樂來表達內心訴求,已經深受資本主義的影響而不自覺,這是很有意思的一點。更諷刺的是這幾個人到最後都搞不清楚自己的攻擊對象究竟是什麼,死有重如泰山,他們實施起來卻是輕如鴻毛,在滾雪球般逐漸失控的脫序演出中,就連死亡看起來都像事先排練好的笑料。雖然仔細思索,會發現它們其實都很殘酷、沉重、無奈,觀看時還是忍不住要哈哈大笑。
 
這是否就是人生呢?太過荒唐無稽,反而顯得不真實,宛如一場笑話。

 
值得玩味的是,片中的傻瓜可不只他們幾個,警察和主角的同事也不遑多讓。最妙的地方在於:他們都是很認真的。最後導演用雲淡風清的形式收尾,由新聞主播或調查人員針對監視錄影畫面及傻瓜們事先拍好的威嚇影片進行分析,回顧這整起事件,那種嚴肅的態度與蠢得可愛的畫面對比,更是妙到毫巔。正因為是在很認真的狀態下鬧出的笑話,所以才特別好笑,這樣的發現讓我驚訝了一下。
 
總之,雖然是部喜劇片,背後卻有讓人笑不出來的沉重元素;雖然許多場景理應令人感到無奈,看的過程中卻無法自制地爆笑出聲;雖然笑了出來,某些時候又忍不住溼了眼眶。出其不意的死亡不時帶來驚悚效果,讓人錯愕震驚(最妙的是你絕對猜不到它會在何時出現),『四個傻瓜』就是這樣一部讓人難以定義,說複雜又簡單,說簡單又深刻的特別電影。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照片來自開眼電影網

 
對詹姆斯柯麥隆的印象,主要來自風靡全球的『鐵達尼號』。打從開拍前他力求完美,不顧周遭質疑與不看好的聲浪,堅持投入超高成本製作,我就對他為實現夢想不遺餘力的精神感到萬分欽佩。後來該片在全球刮起超級旋風,不但讓詹姆斯柯麥隆名利雙收,也成了影史最賣座的電影,我更是打從心底為他高興,慶幸他沒有中途放棄。
 
事隔十多年,柯麥隆再次發揮拚命三郎精神,不惜血本地拍了這部全以特效構成的『阿凡達』。跟『鐵達尼號』一樣,這是一著險棋,不是讓他輸到傾家蕩產,就是贏回無比的榮耀。結果,事實再一次證明,抱著熱情和信念去拍的電影,絕不愁沒有知音,這次電影的熱烈迴響與引起的全球效應絲毫不遜當年的『鐵達尼號』。雖然觀影人次仍然沒『鐵達尼號』高,至今將近十九億美金的票房數字,卻已超越十多年來無「片」能破的『鐵達尼號』紀錄。
 
老實說,當初看到海報時,我對這部片並沒有太大興趣,比較期待小勞勃道尼和裘德洛合作的『福爾摩斯』。但『福爾摩斯』上映後反應兩極化,『阿凡達』卻是一面倒的好評,且熱潮持續發燒,姐和男友看過之後,激動地鼓吹我們一定要看,因此,最後我沒為『福爾摩斯』進戲院,反而先看了『阿凡達』3D版。

 
不過,滿懷期待不見得總能得到百分百的滿足。即便這部片結構完整、簡單易懂,卻沒帶給我太多驚喜。不是說簡單、老梗就不好,『天外奇蹟』證明這類電影同樣能引起無數人的共鳴;宮崎駿的『天空之城』、『風之谷』、『魔法公主』等經典,也映證寄寓教化意義的電影,一樣可以不流於說教,帶給觀眾省思與感動。有人說,『阿凡達』類似喜劇結尾的『與狼共舞』,我卻覺得前頭應該加上「商業娛樂化的」比較妥當。因為『阿凡達』的成功,大半來自昂貴特效的包裝,論劇情,卻遠不如『與狼共舞』來得細膩深刻。
 
『與狼共舞』最出色之處,在於對印第安蘇族的完整呈現與理解。觀眾透過男主角的眼睛,了解到這個被外人視為「野蠻殘忍」的族群,其實單純而善良,對萬事萬物充滿敬畏與尊重。他們珍惜上天的給予,感謝獵物帶給自己溫飽,與自然相依相生,以無比的智慧面對生活。因此,我們會跟男主角一樣,打從心底渴望守護這個宛如烏托邦般純樸可愛的世界,也能理解男主角為什麼認同他們,願意成為他們的一份子,甚至不惜與原本的同伴為敵。 

 
但『阿凡達』並沒給我同樣的感覺。或許因為光是介紹潘朵拉星球的環境與生態,就得用去大半篇幅的緣故,除了男主角傑克和女主角奈特莉外,其他角色,無論人類還是納美人,彼此的感情線及個性都很薄弱,很多東西只能自己靠想像補足,無法從電影中看出端倪。像是陸戰隊員楚迪何以不惜與同袍為敵、不惜犧牲性命也要幫助傑克與納美人,納美人何以如此信任傑克等,都缺乏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後者似乎一半是靠神蹟力挺,一半是靠納美人對托魯克瑪托傳說的崇拜,但這麼一來,打動納美人的始終是神蹟、是傳說,而不是傑克本身的人格特質與作為,並不是傑克「這個人」。
 
而傑克對納美人從存心利用到全心守護的轉折點,也鋪陳得不很明顯。除了奈特莉,他跟部落裡的人並沒有太多交集。沒有生死與共的朋友,沒有施與智慧之言的長老,沒有齒唇相依的緊密連結。他與納美人一直是疏離的,互不了解的。當人類大舉進攻時,願意站在傑克這邊的,竟只有奈特莉一個人,可見傑克與納美人之間,並沒有穩固的信任與感情基礎。
 
最後那場納美族人先是佔了上風,接著被人類強大的火力轟得節節敗退,在即將滅頂的絕望時刻,盟友出現,一整個扭轉情勢的慘烈決戰,則令我直覺想到『魔戒』。但或許是受篇幅限制,或者上述情感線薄弱等問題也有影響,那種看『魔戒』時,因敵方壓倒性的戰力而背脊發寒,被看不見希望的苦戰壓逼得幾近喘不過氣,因援兵到來而激動到熱淚盈眶,及胸中鬱悶一掃而空的暢快,這次都沒有出現。一切都是那麼地意料之中,以致迸現不出多餘的驚喜。

 
因此,我覺得比起劇情,這部電影最具可看性的,是幾可亂真的特效。除了3D影像逼真到讓我和同行的爸媽不時不由自主地閃躲朝自己飛來的物體,看導演如何憑空架構潘朵拉星及納美人,本身也是種樂趣。比如宛如恐龍時代般巨大的昆蟲鳥獸,在夜晚會幻化為一片七彩炫麗的螢光森林,能與人類毛髮的神經末端相結合的動植物等。各色稀奇古怪的自然景觀與生命現象,在在令人目不暇給,嘖嘖稱奇,難怪不少人看完電影都產生憂鬱傾向,恨不得移居到潘朵拉星。但我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一踏上潘朵拉星就會被秒殺,因此完全沒有非份之想(笑)。

 
這部電影的演員大多名不見經傳,想來替詹姆斯柯麥隆省了一些演出成本(或者也是為此考量才不找大明星?)。男主角看海報有幾分像伊旺麥奎格,使我直到踏進戲院,都以為是他主演的。這演員有雙冷靜的漂亮眼睛,把傑克這個像是活在自己的世界,既純真又調皮,我行我素,行事難以預料的個性,演繹得十分迷人,給人又好氣又好笑的感覺,個人特色很強烈。變身為阿凡達(人類與納美人混血後製造出來的肉體)後的模樣,乍看其貌不揚,看久了卻覺得越來越帥,我身邊的朋友還覺得阿凡達比人類帥呢。 

 
但最令我喜愛的還是女主角。由於她一出場就是納美人的模樣,不清楚演員本人長相如何,但她純真的笑容令人難以忘懷。全片大概只有她對傑克的感情是最水到渠成的,從每一次的相處,都能感受到他們之間越來越深的羈絆。可惜後來成為酋長的泰楚太沒存在感,毫無個人魅力,以致這場感情戰呈一面倒的情況。若這角色能塑造得跟『與狼共舞』中的「飄髮」一樣動人,鹿死誰手就很難說了。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圖片來自開眼電影網

上個月和朋友看了『天外奇蹟』3D版。3D版果真價值不菲,早場,而且不是華納,就花了我270元大洋。實際看完片子,卻發現看3D才能感受到樂趣的片段不算多,而且像我這種眼鏡族,要再套上一層3D眼鏡實在費事,為了預防H1N1,我當天還戴著口罩,使情況雪上加霜。

儘管如此,我完全不後悔。不只因為它是皮克斯25年來首部3D影片,足具紀念價值,最重要的是,這部電影真的打動我了!

這陣子困擾我的其中一個寫作問題,是該怎麼推陳出新?該怎麼寫出曲折離奇的劇情,以避免陳腔爛調、公式化?但現在我發現,就算是簡單的故事線,只要能扣緊人性的主題來發揮,間或穿插幾句警世格言或人生感觸,照樣能感動人心、引起共鳴。這部電影就是最好的例證。

「不論什麼題材,感情才是最重要的。」皮克斯和迪士尼動畫工作室的首席執行官,約翰拉薩特說。「我們的作品核心就是故事。每部作品在發展過程都曾是大爛片,但我們不放棄改寫,一定要故事夠好,才會開始製作。」

難怪皮克斯出品的動畫,無論長片,還是穿插在電影前的短片,都充滿天馬行空的創意、令人會心一笑的幽默,及溫馨感人又發人深省的劇情,差不多已等於「品質保證」的代名詞。原來在這些看似簡單的劇情背後,都是一段複雜而漫長的思考,不知是多少人以千萬個腦細胞的代價換來的。

換句話說,要把簡單的東西寫得不簡單,才真正不容易。

開頭短片『Partly Cloudy』是個很可愛的故事:地上的小寶寶,都是天上的雲捏出來,再用法術變成的。每朵雲都有專屬的送子鳥,將變出來的小寶寶宅配到家。但有一朵雲專門變兇猛的動物,不是電死人不償命的電鰻,就是刺蝟、鯊魚等,累煞了負責的送子鳥。在其他雲和送子鳥繞著小狗小貓和樂融融地呵呵笑時,牠卻被慘電得不成鳥形,這景象兩相對照,說有多淒涼,就有多淒涼。

座位上的我,情況也好不到那裡去。眼淚抹糊了兩層眼鏡,口罩乾了又溼,看電影正片前就哭得稀哩嘩啦。正因如此,觀影過程中,我從頭到尾都很不舒服。但無論是這部短短十分鐘的影片,還是『天外奇蹟』電影本身,都讓我感動得無以復加,即使流淚,也是那種流完後心情會變得很爽快的淚。

走出戲院的時候,我是帶著微笑走出去的。突然間,覺得這世界真是美好,有個衝動想擁抱家人,甚至感到勇氣倍增。

然後我覺得,寫一個老少咸宜的故事,不要強調世界的黑暗,用樂觀和夢想去激發人性的光明面,不也很不錯嗎?



和『Partly Cloudy』一樣,電影本身的故事同樣不複雜。從小嚮往冒險的卡爾,和志同道合的艾莉共結連理後,發現兩人無法生育。為了讓艾莉重新振作,卡爾提議一起實現兒時夢想──尋找傳說中的仙境瀑布。然而,現實因素逼迫兩人一次次低頭,直到艾莉先走一步為止。年老的卡爾死守著充滿回憶的房子,孤身對抗在四面蓋起新大樓的大亨收購計劃。一次意外的攻擊事件,卻讓卡爾即將被迫離家住進安養中心。於是,在動物園賣氣球的卡爾替房子綁上數以萬計的氣球,打算憑一己之力完成對艾莉的承諾。就在一切看似順利時,先前被他唬走的童子軍小羅,一個正在收集童軍徽章的八歲小孩,竟意外地出現在門前…… 



開頭導演用了很長一段篇幅,描述卡爾與艾莉相識相戀的經過。除了童年的初遇外,全部只靠畫面和音樂來呈現。但這段無對白的敘述性內容,不但沒有拖垮故事節奏,讓人感到枯躁不耐,反而拍得真切動人,透過一幕幕巧妙的轉場與對比,細膩地表現出時間的流逝、夫妻間情感的累積,及人事已非的無奈。比如年輕時在山坡上等卡爾氣喘吁吁地爬上來的艾莉,年老時卻虛弱得再也走不動了;兩人一裡一外擦著窗戶,微笑對看的畫面,到後來卻徒留一片空景。這類今昔對照不只讓人感慨,也讓我的胸口從頭到尾揪得緊緊的。 



也因此,當故事的核心要角──天真爛漫的小羅、熱愛巧克力的大怪鳥凱文,及戴著說人話裝置項圈的小狗小逗──一個個登場時;當卡爾不惜讓凱文被抓,也要拚命守護那棟房子時,觀眾不會責怪卡爾的無情。因為我們深切體會到那棟房子對卡爾的意義,也知道「去仙境瀑布」為何對卡爾而言,比任何事都重要。到後來見到卡爾終於決定放手,開始真正意義上的冒險時,也才會深深震撼,因為我們知道那些東西對卡爾而言,不只是單純的傢俱,而是最難割捨的羈絆。 



當然,電影免不了有些誇張的成份,比如平時要靠輔助拐杖才能慢吞吞行走的卡爾,竟然能和一個年紀少說大他二十歲的老人在飛船裡決鬥,做出種種武打演員才能勝任的激烈動作(死命奔跑是家常便飯)。但看電影的時候,我們很自然地就會選擇忽視不合情理的部分,一心祈禱好人們快點設法脫離險境。 

──「好人們」,這麼說不能算完全正確。因為這部電影其實沒有所謂「邪惡的壞人」,有的只是一個被迫離開家園,為了挽回名譽而賭上一切,偏執到近乎瘋狂的可悲老人,或說,垂暮英雄。而英雄在某種程度上,本來就是冷血無情形塑出來的,只看他的對象是誰而已。因此,雖然他變臉時著實把我嚇了一跳,甚至為此不寒而慄,對他的感覺仍是同情居多。 



最後一個讓我很想提出來的點,是小羅。其實他是個典型的城市死小孩,做事不瞻前顧後,覺得對了就去做,因此有時會惹事生非,讓人一顆頭兩個大,但他也能輕易打動別人的心,很快地發展出友誼;對事物抱持著美好幻想,破滅時雖然失望,但很快就能轉移注意力,找到讓自己一頭栽進去的事情投入。這些特質讓他顯得既可愛又有趣,有時還讓人很同情他。

若卡爾遇到的不是這樣一個小孩,或許就不會回想起童年對冒險的憧憬,也就無法拋開心底的感情包袱了。

由此可見,好萊塢喜歡安排老少配,讓一個衝動的菜鳥搭配世故的老鳥,讓他們擦出火花、互相影響不是沒有道理的,這樣的搭配的確迷人,可說是魅力四射。到了『天外奇蹟』,儘管這一老一少年齡差距更大,而且都不具備警察、律師、菁英之類的技能,他們的忘年情誼同樣扣人心弦,讓人不由自主地希望這種如父子般的溫情能持續到永遠。

最後我想以小羅的一句話做結。這句話相當耐人尋味,是小羅向卡爾自述成長背景時提到的、和爸爸邊吃冰淇淋邊數車子的事。「真的很無聊,但不知道為什麼,就是這種無聊的平凡小事,我一直都記得。」

回顧自己的人生,事情不總是這樣嗎? 



精彩影評:

《天外奇蹟》老人與孩‧帶著微笑的催淚片  火行者
《天外奇蹟》之六大「最」  膝關節
《天外奇蹟》裡的奇蹟  膝關節
《天外奇蹟》與【PARTLY CLOUDY】  mimibao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有「德國盧貝松」之稱的新銳導演──湯姆提克威(Tom Tykwe)編導、配樂,得獎無數的『蘿拉快跑』,不但被譽為德國影史上最棒的電影,也是當年德國最賣座的電影。雖然是1998年的舊片,但拜今年台北電影節以德國為主題之賜,我終於得以在大螢幕觀賞到這部名片,實在是一大收獲。

看這部片精神需要保持在最佳狀態,因為節奏明快、劇情緊湊,許多關鍵畫面一閃而逝,又有三段相類似的劇情出現,不聚精會神地看,很容易就會錯過重要線索。而就算觀看時毫不鬆懈,不到最後一刻,也不會看出這部片的精華所在,因此它可說是後勁無窮、值得深思、應該多看幾遍的好電影。

故事說起來很簡單/單純,頂著一頭鮮豔紅髮的蘿拉,由於一連串偶發事件,沒有照約定接到男友曼尼,以致曼尼把要交給黑道老大的十萬馬克忘在地鐵上,被流浪漢撿走了。如果曼尼沒在十二點前(也就是二十分鐘後)湊到十萬馬克,他不是狗急跳牆去搶超商,就是被黑道老大幹掉。

看到這裡,任誰都會認為故事重心是蘿拉如何在短時間內湊得十萬馬克?這對情人最後能不能安全解除危機?某程度來講,這的確是貫串電影的懸念,卻不是真正的重點。電影其實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透過電玩不斷重來的情境,呈現所有事件與人物間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係,探討「盡人事聽天命」還是「試圖掌控命運」的選擇所帶來的結果。

導演一開始就把故事設定為一場「90分鐘的遊戲」,一旦進展到某個階段,覺得結局差強人意,就擲硬幣重來一遍,使同樣情節上演到圓滿收場為止(正如電玩中每個關卡都是固定的,只看玩家怎麼修正應對方式,以順利闖關),因此我們看見的是蘿拉不斷修正自己的反應,直到如願以償的三種人生。 



既然片名叫『蘿拉快跑』,除了暗示有燃眉之急外,照字面意義解讀,當然就是蘿拉在跑。事實上,全片很大篇幅都是蘿拉跑步的情景。她從腦中當下浮現的名單中,選出任職銀行的老爸為求救對象,然後就為愛拚命向前衝,沒事先打電話預約、確認老爸行程,也沒考慮老爸會有什麼反應,正如所有瞻前不顧後的衝動年輕人一樣。

在這段路程中,她與各形各色的人擦肩而過,有樓梯間牽狗的男孩、馬路上推嬰兒車的婦女、一群修女、騎腳踏車的男生、偷錢的流浪漢(大家看到這裡都忍不住驚叫出聲!)、她爸爸的生意對象麥爾先生等;在銀行裡會遇到對她有意的警衛、正在影印的黑髮女郎、正在和情婦談話的老爸;離開銀行後,則會遇到救護車,及抬大片透明玻璃過馬路的工人。

這部片最耐人尋味之處,就是蘿拉與他們的互動方式,及遇到他們的時間點(比較早或比較晚),竟會對他們所有人──包括蘿拉在內──接下來的人生造成重大改變(導演用快鏡頭簡單交代那些人之後的遭遇)。不提跟此事件無關的單純路人,就是牽涉其中的人也一樣。比如蘿拉開頭如果沒有被牽狗男孩絆住,就會害麥爾先生撞到黑道大哥的車,無法如期去銀行載走她父親;她就會當面被父親拒絕,最後不是陪曼尼搶超商就是憤而搶銀行。而蘿拉到達銀行的早晚,也會影響父親能否得知情婦懷的孩子不是他的。

這種種因果關係不看到最後無法連成一線,也就是說,如果真實人生在第一或第二段就結束,誰都不會知道A會給B帶來怎樣的影響,人生之詭秘複雜莫過於此。如果不知道,我們自然也不會感到遺憾或痛惜,更不會後悔,這是多麼悲哀的事。 



除了提出這種「難以覺察的人生網絡」概念,導演多少也置入了一些個人對命運的見解。在他看來,積極透過種種行為試圖掌控命運,似乎最不可取,就像一、二段中的蘿拉,口中喊的是「曼尼,等等我!」,腦子想的是如何透過主動作為幫助曼尼,結果這些行為不是讓她死,就是讓曼尼亡。反而第三段她改口喊「上帝幫幫我,好嗎?我會盡力跑,我等你,我等你。」將一切交託給命運,卻陰錯陽差地成功,甚至為她和曼尼多賺了十萬塊錢(代價是老爸出車禍)。

這樣的安排,是否展現出導演反對「人定勝天」、「創造命運」的思維呢?值得探究。

不過,我更好奇作為過場的兩段談話──蘿拉與曼尼躺在床上時,對彼此的問話──代表什麼用意。蘿拉問曼尼到底是不是真的愛她,又有多愛她,而曼尼只能反射性地回答,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這讓蘿拉非常不滿意,因而認為「就這樣為曼尼犧牲,根本不值得,不是我想要的」;曼尼則問蘿拉若有一天他不幸死了,蘿拉會怎麼辦,蘿拉說她不會讓曼尼死的,曼尼回答「但若我真的死了,妳一定會『堅強地活下去』,然後遇到另一個不錯的對象,決定展開新的人生」。 



這兩段過場分別交代了蘿拉與曼尼不甘如此結束,決定重來一次的動機。在此揭露的似乎是愛的脆弱與不可相信。諷刺的是,愛正是蘿拉所做一切的根源。因此,導演是否想暗示無論怎樣強烈的愛,到頭來都不值得拚命爭取呢?雖然蘿拉不顧一切地要解救曼尼,但三段結局中的蘿拉都不是開心的。第一段就甭提了,第二段蘿拉因曼尼之死痛不欲生,第三段苦盡甘來,蘿拉本該像曼尼一樣燦爛地笑,但她沒有,反而帶著若有所思的神情。那時的蘿拉,是否也在思考著愛的命題?

總而言之,這部電影雖然只有短短81分鐘,卻充滿極為豐富的元素,很能激發觀者的想像與思考。雖然乍看之下並不好懂,不同人就有不同解讀,沒有一個標準解答,但無論如何它都是很有意思的電影。至少當時在電影院內,不乏看完後帶著笑,說「真是怪片,但是我喜歡」的人。 


此片得獎紀錄:

英國學院獎提名25獎項,12項入圍
德國巴伐利亞獎最佳製作
班比獎最佳女主角
日舞影展最佳觀眾緣獎
威尼斯影展入圍金獅獎
歐洲電影獎入圍最佳影片
1999德國電影獎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Herbert Knaup)、最佳女配角(Nina Petri)、最佳導演(Tom Tykwe)、最佳攝影、最佳剪接


電影詳細資訊可看這裡


延伸閱讀:

後現代、電玩、機運觀──蘿拉快跑(分析得非常詳盡,大推薦!)
觀影:蘿拉蘿拉快快跑
蘿拉快跑

蘿拉快跑(簡明扼要地解說)
蘿拉快跑&& 關於選擇這件事(提出一個很有趣的論點,就是蘿拉的三次選擇反映出人生的不同階段)



[花痴一下]

演出蘿拉的Franka Potente,雖然稱不上令人驚豔的大美人,卻挺耐看的,看久了自有一種說不出的韻味,讓我對她頗有好感。許多人會認識她,都是透過『神鬼認證』(演出薄命女主角TOT),我卻比較「另類」,是因為一個八卦注意到她的,那就是──她曾是『魔戒』佛羅多(不想這樣給他定型,但不這麼講人家不知道) Elijah Wood的女友!說真的,娃娃臉的Elijah和熟女Franka無論從年齡還是外表都是姐弟戀,或許也是因不被人看好而導致破局,但當時看到他們私下被拍的照片,老實說我還挺支持這一對的^^;;; 因為Elijah其實是個很成熟的人啊,Franka私下看起來也很有小女人的氣息~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會對『八卦歡樂吧』感興趣,是因為讀了網路上看到的一篇評論。裡面提到,導演在拍這部片時,採取類似王家衛的「隨性拍攝法」,沒有事前寫好的劇本,只有導演腦中的「情境」,導演把這情境轉達給演員後,台詞就由演員即興發揮。有些場景還不是為了劇情發展而拍,而是感覺不錯就拍下來,有合適的再插入片中,比如片中的拔牙就是真實發生的事,所謂「戲如人生」,這導演實在是它最忠實的實踐者。

這部片的劇情嚴格來講,完全稱不上「歡樂」。兩對互為密友的夫妻,因為彼此的感情生活亮紅燈,變得枯躁乏味又無激情,而逐漸演變為A家丈夫與B家妻子外遇的情況。其中最有趣的是四個人面對這段外遇的態度,有的由隱忍到忍無可忍,有的憤怒卻始終試圖挽回,有的失去後才發現真愛,有的雖然戀情不成,卻再也無法回頭。

看到尾聲時,我一度以為故事不是(一)外遇成功,鼓吹真愛的重要;就是(二)外遇失敗,兩家各自回歸正軌,想不到都不是。導演並沒有明白揭示四人的結局,但從一些暗示看來,或許會是樂觀的。比如曾迷途的鸚鵡,最後會自己找到回家的路;原本聽膩的街頭音樂,最後讓B丈夫化反感為接受,進而眾人同樂。

雖然劇情要探討的東西很嚴肅,手搖鏡及特寫多的呈現方式,也讓人看得頭昏眼花、幾近窒息,類似難懂的藝術電影,但導演不時穿插在片中的幽默,稍稍可以彌補這樣的沉悶,讓人不時會心一笑,甚至哈哈大笑,因此我很難明白地說喜歡或討厭這部電影。不過它的確夠特別,真的。

最後要提一下演員。導演似乎只是隨便找四個人來演這兩對夫妻,因此他們的外貌和我們在街頭看得見的平凡人沒兩樣,拉近了電影與觀眾的距離;加上這四名演員表現得出奇自然細膩,導演呈現的方式有時又類似紀錄片(四人會對鏡頭說話,談論另一半或婚姻、人生,卻不知聽話對象是誰),因此很多時候感覺並不像在看電影,而像在看四個真實的人真實的人生,或許這才是讓我時有窒息之感的真正原因。畢竟「現實」才是常讓人想別過臉去的對象,戲劇就算有些殘酷的描寫,總也比不上真實人生來得戲劇化。

我想導演或許一開始就有這種「擬紀錄片」的企圖,才會讓演員自由發揮,也才會用那麼多手攝鏡頭(像家庭攝影機拍出來的東西)與特寫,因為還有什麼比這些看起來更真實的呢?開頭兩對夫妻看自家拍的照片,似乎就是一種很有趣的對照啊。 


題外話,四個角色中,我喜歡男角勝過女角(不代表男角演技高過女角)。克里斯(A丈夫)悶騷內斂又帶點神秘的氣質,和Uwe(B丈夫)粗勇卻質樸可愛的性格,恰好成為對比,都有他們的討喜之處,反之女角就沒什麼取得我認同或喜愛的特質了,就連外貌也不是耐看型的。

不錯的延伸閱讀:http://pupilinblow.blogspot.com/2009/06/grill-point.html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自Taipei Walker / 2008/10/16 

電影介紹:開麥拉驚魂

一群自溺的演員打算拍一部史上耗資最鉅的戰爭片,但由於每個人都爭相耍大牌,使得製作成本不斷飆高,眼看金主決定喊停之際,氣急敗壞的導演卻不肯放手,甚至還帶劇組前往東南亞叢林,最後遇上真正的叛亂份子。

影史上最搞笑戰爭鉅片        耍大牌演員誤闖真戰場

由班史提勒自導自編自製自演的喜劇大作「開麥拉驚魂」,基本上是一部揶揄好萊塢許多現象的戲中戲。劇情描述一群愛耍大牌演員湊在一起拍史詩戰爭片,結果卻因為事前沒做功課一直突槌,導致預算超支,電影面臨停拍危機,氣急敗壞的導演於是便決定帶劇組進入東南亞叢林,以打游擊的方式拍攝超寫實戰爭片。沒有助理、手機與隨扈人員,這群演員很不幸地還遇上當地的犯罪集團,陷入一場真正的槍戰火拼……這下可有得瞧了。

有別於一般喜劇片規模,本片除了在演員陣容上表現地極盡搶眼,找來班史提勒、傑克布萊克與小勞勃道尼等好萊塢A咖,詮釋難搞的明星群,甚至還請來了國際頂尖的幕後工作團隊助陣,包括「神鬼奇航2:加勒比海海盜」製片艾瑞克麥可李歐德、「變形金剛」美術指導,以及「搶救雷恩大兵」的軍事顧問。全片不僅真實呈現出戰場上的槍林彈雨,進而讓觀眾能對劇中演員們的處境感同身受,重點是到最後還能很搞笑!

過氣巨星史塔克(班史提勒 飾)

主演的「魔鬼燃燒者」系列電影票房不斷下滑,被外界譽為票房毒藥。

喜劇演員卜傑夫(傑克布萊克  飾)

因低級喜劇片「你很肥耶,豬頭」成名,希望有天能證明自己不只會搞笑。

實力派演員賴寇克(小勞勃道尼 飾)

曾贏得5作奧斯卡獎,不斷尋找新的挑戰,為了拍戲甚至願意整形成黑人。

為了呈現本片獨特的影像風格,劇組拉隊至「侏羅紀公園」的拍攝場景-夏威夷可愛島,從各種叢林、河流、瀑布,模擬真實的東南亞國度。大牌演員被迫捲入一場真正的戰爭,這齣戲最後是否能順利殺青?「好孕臨門」傑巴魯契飾演的認真菜鳥演員,沒想到也是唯一會看地圖和用槍的人。

(呵呵,之前在澳洲有看過電視台的訪問介紹,當時隨便瞥了幾眼,還以為小勞勃道尼在片中演黑人,就不怎麼感興趣^^;;; 想不到這部片似乎還挺有意思的!! 改天找來看看~)



(補放一則在網上看到的去年舊新聞... 可憐的小勞勃道尼,被電視台拿來當飆高收視的籌碼...)

阿湯哥 麥可貝搶當跪人 尬泰迪熊裸男

自由時報 / 2008/06/03 

2008年美國MTV電影獎昨天揭曉,強尼戴普一舉拿下兩項大獎成為最大贏家,威爾史密斯、艾倫佩姬則贏得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影片則由「變形金剛」拿下,導演麥可貝向女主角梅根福克斯下跪獻獎,炒熱頒獎典禮的氣氛。

強尼戴普雙喜     又壞又搞笑

強尼戴普今年拿下「最佳反派」與「最佳喜劇演出」兩項大獎,領獎時強尼戴普非常嚴肅的表示,「認識我的人都知道,其實我一點也不好笑」,當場把場子搞冷!

布萊克秀肥肚     山德勒超光榮

還好整場典禮在其他明星的努力下,依然笑聲不斷,其中剛剛迎接第2個兒子的傑克布萊克大方露肚讓小勞勃道尼作畫,笑翻全場觀眾;頒發「最佳接吻獎」的男星瑞恩威爾森則是僅以一隻泰迪熊遮住重要部位頒獎,也引來全場掌聲。

今年的MTV電影獎由麥克邁爾斯主持,亞當山德勒以他「多年來持續不斷的低級搞笑」拿下「時代榮譽獎」,湯姆克魯斯還單腳下跪頒獎給山德勒,讓他非常不好意思,表示「這大概是我一生中最光榮的時刻。」

賽斯抽大麻     鋼鐵人變啞巴

今年的頒獎典禮有個意外插曲,「好孕臨門」的男星賽斯羅根竟然在舞台上演出「抽大麻」的喬段,讓全場觀眾錯愕,由於應變不及,電視台也全程播出,造成不小的爭議,此項演出也讓隨後登場的小勞勃道尼非常尷尬,因為他才走出吸毒陰影,以「鋼鐵人」翻身成功,沒想到又在典禮上遇到吸毒話題,差點讓他致詞時說不出話來。賽斯羅根事後表示大麻是假的,「腳本是電視台寫的」。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片來自開眼電影網

"看看我,聽聽我(Comme une image)"是法國演員夫妻檔尚皮爾巴克希(Jean-Pierre Bacri)及艾格妮絲夏薇依(Agnes Jaoui)繼"遇見百分百的巧合愛情"後,共同合作的第二部片,由尚皮爾巴克希擔任編劇,艾格妮絲夏薇依擔任導演,兩人也都在片中軋上一角,分別飾演女主角的父親及聲樂老師。

在看片子以前,我曾以為這是部關於聾啞人士的片子,看了電影才知道,它其實是以一種輕鬆幽默的手法來談被忽視者的寂寞心聲。故事中的女主角蘿莉塔是個其貌不揚、苦於肥胖、對人生感到茫然的女孩,她雖有付好歌喉,卻對自己很沒信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她的自卑感除了來自肥胖,最主要還是大作家父親的長期忽視,及身邊人藉著接近她來討好父親的勢利現象。她已經習慣"喜歡"自己的人,是為了接近父親,或者因為父親而對自己另眼相看,因此,她總是用一種無所謂的消極態度來面對人生。



看了開頭,原以為故事會以"解決蘿莉塔人生窘境"為主題來發展,結尾不是她以歌聲讓父親對她刮目相看,就是她善良的心打動了父親,並在歌唱上獲得成功,想不到編劇並未採用這種公式化的寫法,讓它在感人的高潮中收場,而是用一種更為淡漠的方式來處理。雖然到了結局,蘿莉塔還是沒有憑歌聲得到父親的肯定,也沒有因此得到戲劇化的成功,但她終於了解後母及男友對自己真心的愛,也得到聲樂老師的真心對待,這也是另一種意義的happy ending吧。我想人生有趣之處也像電影表現出來的一樣,一直拚命追求某種東西,到頭來得到的可能是另一種東西,卻同樣能給自己向前走的勇氣。

這故事有趣之處還在於,它並不全以蘿莉塔為中心,極力描寫她被周遭忽視的狀態,而會巧妙地帶到她周遭的人的心境,藉幾個眼神、幾個場景來表現他們內心同樣面臨的窘境,比如美麗的後母因為丈夫的冷言冷語、教孩子的歧異、與蘿莉塔的難以溝通而失去信心,認為自己不受重視;聲樂老師跟丈夫貌合神離,因丈夫忽視自己、嫌自己囉嗦而難過;蘿莉塔的男友雖然自尊心高,卻因窮困、力量不足而只能對種種不平忍氣吞聲。此外,聲樂老師的丈夫、丈夫的經紀人、蘿莉塔父親的好友文生,甚至蘿莉塔那個老是無心傷到親友的父親...這些人也或多或少對自己的人生沒有信心,每個人或許都在內心吶喊著"看看我,聽聽我!",這讓故事更符合現實,也更耐人尋味。

或許,他人給予的救贖並不存在,因為救贖是不假外求的。蘿莉塔或許一直在期待周遭的人給她救贖,但這只是一種自我中心的想法,只有把眼光從自己的世界轉移,不再一心自怨自艾、用悲觀的眼神來解讀一切,才會發現自己得到多少愛、多少關心,也才能真正地開心起來。因為每個人都感到自己某個部份被忽視,同時卻也在某方面試著關心它人、試著給予,只有懂得開啟自己內心的接收器,才能互相取暖。



這部片高明地用最簡單的篇幅帶出每個角色,支線雖多卻未給人描寫不足的感覺,每個場景都有充份發揮;此外,劇情中穿插的台詞犀利幽默,有時也發人深省,連諷刺都帶給人一種優雅有趣的感覺,毫無美式笑料的低俗感,不愧是法國人寫出來的東西,拐彎罵人都能罵得這麼有深度XD 因此,我能理解為何這部片會在各影展得到高評價,奪得2004年坎城影展的最加劇本,並被英格蘭導演協會選為年度歐洲電影最佳導演。

除了編導優秀外,片中一干演員的演出也不容忽視。雖然沒幾個俊男美女可養眼,但每個人的演出都恰如其份,蘿莉塔雖悲觀但善良豁達的可愛、賽巴提昂的抑鬱不得伸、聲樂老師帶人性化的勢利等都有充份發揮,讓每個人物顯得有血有肉,雖具有人性弱點,卻有他可愛可憐之處。其中,我最欣賞演蘿莉塔父親的尚皮爾巴克希,他把這個"天才老爹"演得真是太可愛、太有特色了! 片中有一半以上的笑料都來自他。(蘿莉塔和聲樂老師其次) 我覺得真正的搞笑境界就要像他,淡淡幾句話、輕描淡寫幾個眼神和表情,就能使人發笑,同時又能充份表現角色個性,內斂但具喜感的演出令人眼前一亮。

總的來說,這部片並沒有所謂高潮迭起的劇情起伏,就連最後蘿莉塔的歌唱表演,也未拍得驚天地動鬼神,乍見之下頗為平淡,但所有情感都在幾個眼神交流、幾個溫馨的場景中緩緩流動,讓人在不經意中感受到溫暖,情感不經意地被牽動。因此,我想它是部頗值得細細品味的人生小品。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報圖來自開眼電影網

“The Wisdom of the Crocodiles”(台譯:吸血情聖,2000)之所以會在出租店吸引我的目光,除了裘德洛帥到不行的劇照外,還有一看就是悲劇的劇情介紹:史帝芬以無比的魅力吸引女人,再吸取她們的血,但當他遇到真愛,他究竟該如何選擇?對於這種男主角最終會走向悲劇性毀滅的故事,我最沒有抵抗力了,加上它的片名很耐人尋味,就決定租回家看。
 
結果,它跟我想像中的劇情發展都不一樣。我以為會是浪漫的吸血鬼情史,想不到是透過吸血鬼來探討人性和哲學,一切都不照愛情戲碼的公式發展,處處出人意料,看完後感受到的是深深的低迴惆悵,讓我的情緒久久無法從劇情中抽離。
 
我沒辦法看懂所有台詞,一來英文字幕對我來說本來就有難度,二來香港導演梁普智(作品有”等待黎明”)在片中放入許多東方哲學思想,都是需要思考的東西,兩者相加就更艱深了。但我很喜歡一些片中的比喻跟對白,以及角色設定。在這部片裡,善與惡並不是那麼絕對,吸人血又殺人的吸血鬼並不是絕對的邪惡,而帶有更多人性的複雜與脆弱。正如片中說的”分隔善與惡的線,就存在心裡,硬要切割善惡,就等於切割自己的心。沒有人會想切割自己的心吧?”諷刺的是,追查史帝芬的警察卻對他說”You are a good man, at heart.”這樣的對比更耐人尋味。
 
史帝芬這個角色,可說是我看過最有人情味,卻最難解讀的吸血鬼了。好幾次想對他寄予同情的時候,他化身為讓人恐懼的冷酷惡魔;當我為他身邊的人擔心時,他卻又在這些人遇險時,屢次出手相救。史帝芬的善,在於他無法坐視身邊的人遭遇危險;史帝芬的惡,則存乎他出於本能的求生意志。本來他打算為愛犧牲自己,我以為結局會是他死在女主角---安懷裡,但最終他還是無法獨自面對死亡,仍放手一搏地掙扎。對他這樣的選擇,老實說剛開始有點失望,但看到最後又為他感到悲傷。我不太懂最後史帝芬為什麼要跟安說”不管我錯在那裡,也不會是殘殺”,好像就是這句話,讓安放棄他的。這是他在自我說服?還是他只是想說,他殺人只是為了生存,因此他不覺得這樣有錯?
 
但是,最後的最後,史帝芬還是沒有怨懟。當他真正要面對死亡時,他寧願出手救安最後一次。聽他呼應開場的最後旁白,就有種濃濃的悲哀:”當我是個小男孩時,從樹上掉下來。(中略)…我忘不了拚命抓住樹枝的痛苦,及終於放手時的輕鬆快樂。”這段話讓我直覺想到”阿飛正傳”中旭仔那段無腳鳥的故事,雖然內容沒什麼關係,但那種諷刺性是一致的。

 
其實我不太能理解為何史帝芬會被安吸引,在我看來,安只是個性有點強的小女生罷了。史帝芬至少曾為愛努力過,試著冒生命危險去愛安;安卻無法抱著犧牲生命的覺悟去愛史帝芬,即使她願意陪在史帝芬身邊,我也覺得這只是在自我滿足而已。畢竟史帝芬已經快死了,她既然沒有救他的打算,照顧他有什麼實質幫助嗎?如果在史帝芬對她自白的那刻,她就讓史帝芬安祥地死,或許最後史帝芬也不用死得那麼淒慘、那麼淒涼了。因此我對她總有種說不出的憤怒,即使我知道她跟史帝芬一樣,只是不想放棄活下去的機會。
 
我不太懂史帝芬跟安說的那段馬與鱷魚的故事,對於安提到小時候偷錶的事,我也不懂裡面的喻意在那,不過安對史帝芬講的筷子的傳說,倒讓我挺有感觸的:”在天堂跟地獄,都有吃不完的食物,但是一定要用五尺長的筷子吃。天堂跟地獄的差別,就是只有在天堂,人們才會互相拿筷子餵對方吃。”或許就是安這段話觸動史帝芬的心吧,然而悲哀的是,最後這兩人還是選擇留在地獄。

 
其實片中最感動我的,不是史帝芬與安的關係,而是史帝芬跟警察那段若有似無的友誼。這段關係描繪得很動人,也很出乎我意料,因為我完全沒想到史帝芬跟警方那條線會朝這方向發展,但我很喜歡這安排。
 
這部片中文翻作『吸血情聖』,我覺得翻得很差,不但表現不出電影本身的意境,還降了格調,完全是商業取向,真讓人失望。(而且電影網的故事簡介跟實際上的內容完全不同,害我懷疑自己看的真的是同部片嗎?) 我覺得它是部很棒的電影,不知為何在IMDB評分並不高,但這完全無損它在我心中的評價,有機會一定要找中文版來看看。
 



P.S. 裘德洛在片中表現得太出色了!看完這部片,不迷上他也難。可能是他淡綠色的眼睛本來就有種勾魂的魅力,演起不存於人間的「生物」極具說服力。不只是出色的外表,他也能透過眼神流轉,精準地表現出迷惘、魅惑、誠懇、威嚴、絕望…等各種感情,把史帝芬這個獨特的吸血鬼演得魅力四射、過目難忘。片中最帥的時刻莫過於施展靈活的身手,從地下鐵流氓手中救出安,那場跟頭子的對決真是精彩絕倫啊!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片來自開眼電影網

『史密斯任務』(Mr. and Mrs. Smith,2004)是少數幾部我在戲院看的電影。當初跟姐笑癱在戲院椅子上,甚至差點跌到地上的情景記憶猶新,這次重看,每個笑點依然能夠準確地擊中我的笑穴,讓我一個人坐在電腦前笑個不停。這部電影果然是黑色幽默中的經典之作啊!
 
約翰史密斯跟珍史密斯,是對不論外型、經濟能力都相當匹配的夫妻,但結婚五年(還是六年)的兩人,卻開始對這段婚姻產生質疑,主要原因跟許多夫妻一樣,都是對彼此不誠實。只是他們的謊言比其它夫妻驚人多了,因為──他們都是職業殺手。當這對殺手界的頂尖高手同時被上層派去刺殺同一個人時,史密斯夫婦的婚姻關係同時也面臨了全新的挑戰與考驗。
 
雖然電影將這對夫妻設定得比較超現實,也把兩人的關係推入極限邊緣,以製造戲劇衝突,但我覺得這故事最終只是想透過史密斯夫婦來呈現現實生活中常見的夫妻(代溝)問題,這讓故事更富趣味──-特別是編劇的觀察入微的時候。許多細節正因為真實,所以好笑,使電影不致流於純娛樂性的商業動作片,還有一些讓人看後能細細咀嚼、思考的地方。
 
珍堪稱現代走入職場的女性(完美版)典範。雖然深愛著丈夫,卻不甘做個「成功的男人背後的女人」,處處想證明自己的能力在老公之上。兩人還在約會階段時,她就曾因為約翰打玩具時無往不利,一時忘了曝露身份的顧慮,拿出真功夫贏了一個更大的玩偶;婚後,無論大小事,她也往往不和約翰商量就自己決定。就連吃飯,她問約翰「要吃豆莢嗎?」也是參考用的,因為約翰說不要,她還是照樣夾到約翰盤裡。這種經驗相信很多老公都有過,在家裡被媽媽姐姐妹妹吃得死死的男生應該也心有戚戚焉,至於那些居於「欺壓者」角色的女生們不必說,嘴角想必都跟我一樣露出了曖昧的笑容。因此,看到這些場景卻無動於衷的,我想應該沒有吧。
  
唯一比較可惜的是,這部片的最後決戰拍得有點誇張過頭了。或許是編劇不夠聰明,不知道除了把戲拍得很熱鬧外,還能用什麼方式把一切結束;也或許製片和大老闆需要這種場面來刺激觀眾的感官,順便刺激一下票房,不過整體而言,這部電影還是相當成功。尤其是布萊德彼特跟安吉莉娜裘莉的配對,正如《Empire》雜誌的影評所指出的:「完美的化學作用貫串全片」,擦出全片最大的亮點,若換成其它組合,或許就不會那麼經典,也不會那麼令人難忘了。

因此,雖然安吉莉娜裘莉是布萊德彼特婚姻中的第三者,以一個影迷的角度來說,我仍非常慶幸他們的緋聞不是純為電影宣傳而產生,在現實生活中也走在一起並共組家庭。畢竟這兩人可是繼湯姆克魯斯及妮可基嫚之後,第二對讓我覺得匹配到不行的金童玉女啊!(雖然後者的婚姻已經告吹了@__@)
 
最後忍不住要怨念一下,世界上怎麼會有像安吉莉娜裘莉這麼完美的女人呢?嫁了個帥到不行的金童,自己也多金,心腸還不錯,又是天使臉孔魔鬼身材,連懷孕照拍起來都像沙龍照一樣美,這這這還有天理嗎?!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片來自這裡

下午跟朋友一起去看『鋼鐵人』。其實我原本沒啥興趣的,之前會注意到這部片,純粹只是因為在電影海報上,看到一向讓我欣賞的小勞勃道尼(Robert Downey Jr.)。但他最近幾年新作頻繁,幾部電影『晚安,祝你好運』、『索命黃道帶』、『心機掃描』等,都還沒機會看,更別提這種我一向不怎麼感興趣的美國漫畫改編的英雄題材電影了。(唯一的例外是『蜘蛛人』)而且老實說,它的片名跟海報設計有點俗,要不是看到電影版一片好雷,我想我就算之後找DVD來看,也完全只是衝著小勞勃道尼,想把他參演的片子看完整而已吧。

因此,當朋友提議去看這部片的時候,雖然我有點捨不得花錢看電影(一張票就要$12),但想想或許這會是唯一一次在澳洲看電影,索性就當體驗的一種,而答應了。

鋪陳了這麼多,聽起來好像接下來要說我看完電影有多震撼多熱血之類的,其實也不至於,但並不是電影本身的問題,主要還是自己英文造詣不夠,聽得不夠明白的關係。而且我們晚五分鐘左右進戲院,有一小段沒看到。 雖然劇情大綱都了解,但最讓網友們拍案叫絕的機智幽默對白及隱藏其間的笑點,好幾個沒當場聽出來,回家後爬文看影評,才把這些有趣的對話搞懂,這就大大影響我看完電影的熱血度了。(這現象有點類似『Crows Zero』,因為兩部電影都是以清新的笑點及自然的幽默深得人心)

不過,我還是再一次為Robert Downey Jr.的出色演技折服。就像很多網友說的,他演的Tony Stark,因他而有了光采、有了靈魂,這部片子也是。如果選角錯誤,就算編導再出色,也不會令人如此印象深刻。有趣的是,剛釋出這部電影的相關消息時,很多網友似乎都對這部電影及選角缺乏信心,懷疑Robert Downey Jr.有沒有能力詮釋好這個角色,對照之後的一片好評(不分男女全拜倒在他鋼鐵裝下),更不難看出演員表現的優劣,能如何巨大地翻轉觀眾的觀感。因此,我還蠻為Robert Downey Jr.高興的,星海浮沉多年,人生路因酗酒吸毒而數度坎坷,老天爺卻始終沒遺棄他,一直賜給他好機會與貴人,特別是讓他徹底下決心改變的愛妻Susan,讓他的人生更添傳奇性,也終於獲得現在的名利雙收、幸福美滿,真是個幸運兒啊!

雖然之前只要有影評提到他,都會對他的演技讚不絕口,以「天才」、「戲精」之類的字眼來形容他,卻很少在電影版聽網友討論到他;想不到這次『鋼鐵人』的熱潮剛好將他的人氣推到頂點,不分新舊粉絲都冒出來,異口同聲地稱讚他帥或演技好,我這才猛然驚覺他的粉絲群之廣大,對此,我還蠻驚訝的。尤其跟我一樣,覺得他和Al Pacino很像的人不在少數,這點也讓我驚喜!只是我並不覺得這兩人是「越來越像」,反而覺得Robert Downey Jr.打從年輕時期就跟年輕的Al Pacino很像了。因此,我一直覺得如果『教父(The Godfather)』開拍少年Michael與哥哥們的故事,Robert Downey Jr.絕對是詮釋Michael的最佳人選。只是現在Robert Downey Jr.自己都邁入四十歲了,要演少年版也不可能啦。

話題拉回電影。雖然這部電影英雄色彩很濃,耍帥耍酷鏡頭不少,但既然Tony Stark本來就是個低調到不行的人,劇情如此鋪排似乎也合情合理,甚至給人一種「有趣」的感覺。畢竟『蜘蛛人』中的Peter獲得超能力時,雖然一度自大到迷失自我的程度,老愛耍帥耍酷,但那完全是符合人性根本的描寫,和Tony這種出於「個性」的自大不同,而這種自大的性格一向是配角的專利,很少見主角有除了陰暗過去與過人正義感以外的這類性格「缺陷」,因此Tony倒是同類英雄電影中相當特別的一個主角,或許也是因此才讓他得到如此大的迴響吧。老是看同一類主角,觀眾也是會膩的。

令我驚嘆不已的是片中優異的特效,逼真地營造出一個『鋼鐵人』的誕生與進化過程。從第一代土法煉鋼的鋼鐵人,到之後有高度科技加持而改良後的進化版,在在真實得分不出實虛,有種「劇組真的製作出這種盔甲」的錯覺,真的很厲害!! 這種資金也只有好萊塢大片商湊得出來吧。

突然很感嘆,明明亞洲電影人也有許多優異的科幻或神怪劇本,卻總是輸在科技資金不如人,拍不出好萊塢那樣優秀的效果而顯得劣人一等,只能靠氣氛與故事取勝。如果日本、台灣、韓國也有足夠資金讓電影人去發揮,拍出來的作品該是多麼驚人啊!!(畢竟日本漫畫的題材給我的感覺更多元、更有創意)

話說Tony及秘書小辣椒之間的感情,也是片中一大看點。雖然兩人到最後連吻都沒接過,但這份既像愛情又像親情,也有點像友情的關係,到後來反而更令人玩味。因此我並不覺得小辣椒只是個花瓶,每次出場,她都有很大的存在感;她的作用,也不僅止於幫助Tony打倒壞人,而更多地加深影片中情感方面的層次與濃度,並豐富了Tony這個角色的個性。

題外話,葛妮絲派特蘿真的老好多喔!! 因為我事先完全沒作功課就來看片,根本沒預料到她會出場,因此見到小辣椒時一直懷疑她到底是不是葛妮絲。總覺得神韻很像,但臉看起來老太多了,讓我不敢確定。直到後來看網友影評,才真正確定是她,頓時真有點感慨歲月不饒人。但就像Robert Downey Jr.一樣,雖然歲月在他們臉上都留下痕跡,卻也增加了他們的人生歷練、醞釀出年輕一代身上感受不到的氣質,一舉一動都充滿韻味,因此也不是那麼讓人難以接受就是了。何況她已經36歲了,又是兩個小孩的媽,身材還辣成這樣,我已經很佩服她了XDDD

總之,等之後出DVD,我一定要找來重看一遍,才能真正享受這部電影!

有關Robert Downey Jr.,網友Lizzy寫了篇很棒的介紹文,看後會更欣賞Robert Downey Jr.>////介紹"鋼鐵人"的文章也很不賴喔!!

P.S. 在看這部電影的相關推文時,才意外發現希斯萊傑已於今年一月去世的消息,真的超級震驚的!! 想不到我一直待在澳洲,竟然不知道這位我相當欣賞的澳洲演員去世的事,實在丟臉啊~~~>___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劇照來自這裡

『Mysterious Skin』(神秘肌膚,2004),是日裔導演Gregg Araki震驚各大影展的作品,所有找得到的影評無不對它大肆讚譽,充斥著「美麗」、「令人心碎」、「感動」等形容詞。然而,我怎麼也無法愛上這部片。即使看完影評,對電影想表達的主題更為了解,它本身仍給我一種極度不舒服的感覺。

電影透過兩個男主角──Neil及Brian的視點來描述一切。他們同樣在八歲那年,遭遇了或離奇或詭異的事件,因而改變了一生。Neil首次體驗到性的滋味,從此自我放縱在男性的性欲情潮,不可自拔;Brian則失去五個小時的記憶,為了拼湊一切,不斷努力尋找任何可能的記憶碎片。十年五個月零七天後的聖誕夜裡,這兩個人生宛如平行線的男孩交會了,結果卻是令人難以想像的殘酷、悲傷。

看這部片,我一直覺得很煎熬,很沉悶,很焦躁,來來去去的性愛場面也讓我感到厭倦。我喜歡悲劇,就算看不懂故事所要表達的,只要它能給我帶來一點感覺,一點觸動,就能讓我愛上它。『霸王別姬』和王家衛的電影都是如此。然而,『神秘肌膚』的悲劇對我來說並不美,只令我窒息。片尾發生在Neil身上的性虐待,更是不忍足睹,我實在不願以「美麗」來加以形容。
 
很多人都說他們會一再重溫這部片,但我想,我應該不會再看第二次了。

 
 
雖說如此,它仍是部有意思的電影。安排「性虐待」結合「外星人綁架」的議題,還讓我覺得有點好笑,彷彿導演有意惡搞,諷刺一下那些自以為被外星人綁架的人一樣。

追究起來,Neil和Brian這兩個不論外表還是個性都南轅北轍──Neil黑髮、Brian金髮;Neil狂放不羈、Brian溫和乖巧──的男孩,其實都受了傷。只是Neil為了安慰、補償自己,在潛意識裡編造一個理由,讓自己以為「我不是唯一受害者,而且我樂在其中」而已。這讓我覺得Neil很悲哀,比遺忘一切卻潛意識裡一直記得那種恐懼的Brian更悲哀。雖然他是性侵Brian的共犯,仔細推敲,卻比Brian更令人同情。

正如Neil的死黨為他下的註解,Neil的心就像一個無底黑洞,若不小心被吸進去,就會跟著一起沉淪。他其實和Brian一樣,一直在追尋,一直在搜集記憶碎片,只不過是用一種不堪又自殘的方式,直到確認這麼做,只是強迫自己去面對那個殘酷的現實為止。

 
片中出現過幾幕Neil與母親在一起的場面,每次母親都會告訴他:「我最愛你,你要記得,你是我的。」這時Neil就會露出複雜得難以解讀的表情,既像回應並渴求母親的愛,也像在排拒著它,帶著深沉的悲傷。或許Neil八歲那年目睹母親和同居人做愛的場面,帶給他的不只震驚,也有「失去母親的悲哀」。因為在眼前放縱性欲的,已經不是他的母親,而是一個普通的女人,一個陌生的女人。

因此,Neil一直在追尋他相信是「真愛」與「唯一」的感覺;一種他母親屢次告訴他,他卻無法感受到的「唯一的愛」。

由於加了這部份,這部片要探討的便不光是虐童、性侵,也包括了單親兒童的議題,脈絡更加複雜。

和Brian一樣堅信自己被外星人綁架,且次數高達二十次的女孩,或許也一樣。從片中點到為止的畫面看來,這女孩和父親之間,似乎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搞不好她遭遇到的是比Brian及Neil可怕一百倍的事。把責任推給外星人、相信自己很「特別」,只是用來撫平內心傷痕的手段罷了。

童年被Neil「虐待」兼「性侵(?)」的艾瑞克,也是另一個對照組。成年之後的艾瑞克,不僅不責怪Neil,反而成為他的死黨,甚至不由自主地被他吸引,整個人變得女性化,與Neil迷戀教練的心態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遺憾的是,Neil一直在找尋「被愛、被珍視的感覺」,其實他已經得到了,只是感受不到而已。一直陪在他身邊的兩個死黨、他的母親,不就深深地愛著他、珍惜著他嗎?
 
電影結局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平和。以這類片子的一貫手法來看,最後Neil不是得愛滋、招惹危險而喪命,就是聖誕夜不能如願回家。想不到劇情完全不走這種狗血路線,這點頗令我驚訝。雖說如此,那幕讓很多人深受感動的輕輕相擁,鏡頭拉遠,內心獨白,仍沒能打動我,我只是漠然看著故事結束……

 
Joseph Gordon-Levitt在這部片中,真的是「大膽演出」。雖然那些演他男伴的演員也很有勇氣,但Joseph當時才二十出頭,要背部全裸、露臀入鏡,演出多場性愛場面,不多做點心理建設應該辦不到吧。不過,雖說他徹底演出了Neil的美與放、歡樂與悲傷,我卻無法像片中的角色們一樣,被他吸引、魅惑。片中的他,還是不如『Brick』來得有魅力。反而演他童年的小男孩更讓我震撼。那個小男孩漂亮的藍眼睛,彷彿混合了善良與邪惡,美麗與黑暗,純真與世故,就和電影海報所呈現出的感覺一樣,既神秘又驚悚,的確很有「深沉的黑洞」之感!
 
另一個男主角表現也很棒,而且童年版和成人版的相似度高達九成,令人不得不佩服劇組選角的用心及演員細膩的詮釋。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照片都來自這裡)

「你聽過愛爾蘭一個傳說嗎?有個小精靈為了追逐裝著黃金的鍋子,一直追到彩虹的盡頭,但當他追到的時候,他才發現裡面裝的不過是玉米片。」
 
這個故事是貫串全片的中心主題,感覺有點類似『North』那種黃梁一夢的寓言;但相較於『North』並未點明夢境便是現實的作法,『Click』在最後清楚地讓主角Michael及觀眾知道,先前發生的一切都不只是夢,而是死神(或其實是天使?)Morty見Michael最後願意用命為交換來警告兒子千萬別重蹈自己覆轍,願意給他一次新的機會而已。相較於前者,雖然後者點明一切好像比較沒創意,但仔細一想又會覺得這樣反而比較好,因為它能達到真正的警惕效果。
 


一直很喜歡亞當山德勒的喜劇片。他演的喜劇大概是美國笑片中唯一讓我看得下去又會喜歡的(其它不是讓我笑不出來就是覺得誇張得很沒意思),金凱瑞雖然也不錯,但他的演出方式太誇張,像亞當山德勒這種冷面笑匠型的比較得我眼緣。不過他和金凱瑞類似,都會在喜劇中加一些劇情片元素,大都帶有寓言式的效果,讓觀眾笑中帶淚,又能思考、領悟些什麼,不會只是看完片笑笑就算了,『Click』也是如此。
 
它的故事構想很有創意:Michael是個忙碌的建築師,雖然他希望多抽點時間給兩個孩子及妻子,卻分身乏術,每天疲於應付愛炫耀自己財富的惡質鄰居、小氣又慣於剝削的老闆、永遠忙不完的工作,甚至連家裡各式搖控器是針對那項用品都搞不清楚,完全沒時間好好過自己的生活;在工作和家庭間,他總是選擇工作,因為他以為等自己升格為合夥人、經濟狀況比較寬裕後,就會有自己的時間陪家人。某天他在一個大賣場內發現一個神奇的攤位『Beyond』(超乎想像的商品),並在那裡遇到一個神秘人物Morty,願意將一個世上只有一支的未上市產品萬能遙控器送給他,藉著這個遙控器,他可以自由操控自己身邊的一切:將討厭的噪音音量轉小或調成靜音、喜歡的場面用慢動作播放慢慢欣賞、討厭的事物都用快轉帶過…原本他以為自己掌控了一切,想不到之後一切卻逐漸失控…

老實說,這部片給我的感覺有點複雜。一方面我喜歡它的構想,也覺得它的結局夠衝擊;一方面我又覺得它的笑點沒有預告片剪的那麼好笑,或說真正好笑的就那幾幕而已,其它很多都冷到我笑不太出來,甚至有些玩笑一點也不好笑,反而有點過份。(比如Michael老是踹Bill那裡)因此在看到結局之前,其實我都看得有點意興闌珊,好在結局多少補救了一點它在我心中的好感指數,讓我看完後不會覺得剛才在浪費時間。我最喜歡最後Michael躺在雨中,被家人們圍繞那段,特別是他掙扎著跟兒子班說:「Family comes first(家人優先)」那幕,格外讓我感動。可惜後來編劇畫蛇添足地讓他繼續對女兒、Bill及前妻Donna交代遺言,就沖淡了這份感傷,唉…不過Michael的兒女真的很愛他、包容他耶,雖然以自動模式行動的Michael對家人總是愛理不理,永遠以工作優先,甚至連自己父親最後一面都沒見到,孩子們還是永遠把他視為敬愛的父親,從不曾因此厭惡或嫌棄他,真是難得。(我原本以為在那種氣氛中長大,孩子們一定會叛逆或和他的關係降到冰點)說到Michael父親那段,它也讓我不禁熱淚盈眶。就因為一切都照自動模式來,Michael到最後都無法好好對父親說句「我愛你」,只能用遙控器一遍遍地把父親說「我愛你,兒子」那段倒帶後重播,然後把父親定格,對不可能聽見這句話的父親說「我也愛你」…那種說不出的遺憾真的讓人看了很難過。
 
這部片其實相當真實地描述(或說諷刺)許多以工作為優先,抱著和Michael相同心態的人,總以為現在拚一點,將來就能補償身邊所有親人。其實在拿到遙控器前,Michael的人生就已經在快轉中度過了,他對身邊的事總是心不在焉、掛念的永遠是工作。就算沒拿到遙控器,那種某天赫然發現孩子已經長大了,想陪他們看『龍的傳說』卡通,孩子卻早已在看『CSI犯罪現場』;想好好陪妻子,妻子卻早已受不了寂寞與代溝而和別人在一起;想陪父母,父親卻已去世…這些想必都會真正發生在Michael身上吧。但Michael比較幸運,至少他可以把這些可能發生的事實先體驗一遍,深深了解到與其把目光放在將來而錯過更重要的事物,不如珍惜此刻,好好對待身邊重要的人們…
 
看了這部片,我也想到自己。雖然我不像Michael在追逐黃金,但我也不曾好好珍惜和爸媽、阿公阿媽相處的時間不是嗎…

 
言歸正傳,演Michael妻子的凱特貝琴薩,大概是先前『決戰異世界』及『凡赫辛』給我的印象太強烈,總以為她只適合那種兇悍不好惹的女英雄角色,想不到這種溫馨喜劇中的平凡女性,她也能演繹得很好,且越看越美(尤其是她的笑容),有種相對於打鬥片女英雄的溫柔神采,讓我相當驚訝。而飾演Morty的Christopher Walken則看起來相當眼熟,查了他的演出表,那一大長串的電影中,我看過的只有『神鬼交鋒』(他飾演Frank的爹),但不知為何就是覺得他相當眼熟,後來想想可能是因為他有點神似James Spader的關係,難怪我同時還對他很有好感,自然而然就喜歡上這個角色。
 
至於飾演Michael一雙兒女成人版的Jake HoffmanKatie Cassidy則都是俊男美女,不過演技上來講,感覺前者略勝一籌,後者比較像花瓶。但因這個花瓶相當美又養眼,因此蠻希望她能好好磨練自己演技、將來成為一個演技派女星。



題外話,亞當山德勒的老妝意外地好看耶。而且非常神似年老的Al Pacino...

 
P.S.想不到Sean Austin也有演這部,角色就是後來娶了Donna的Bill,不算討喜,而且在片中老是被亞當山德勒踹下體,超可憐的,但能看到他我還是很驚喜!不知是不是上次合作『我的失憶女友』後,兩方都覺得合作愉快,才促成這次再度合作?該不會之後Sean會變成亞當山德勒電影的固定班底吧?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照片來自這裡)

晚上放”Sweet Jane”(可愛的人兒,1998)來看,這是前兩天才透過奇摩拍賣入手的DVD,之所以會想看,當然是衝著Joseph Gordon-Levitt。不過因為這部蠻冷門的,又是差不多十年前的片,我本以為不可能找到,想不到相較一些較有名的電影,如『魔幻大聯盟』、『對面惡女看過來』,這部反而比較好找。不過可能也是我運氣好,畢竟它是在奇摩拍賣偶爾發現的,而在google不管查詢它的中譯名還是英文原名,都沒看到DVD的相關介紹或拍賣文。
 
不過因為是新生代出的片子,這家公司代理的總給人一種盜版的感覺,幕後花絮什麼的是不可能包括在內了,就連螢幕都是4:3,畫質也粗糙,因此雖然含運費130,我都有點嫌貴,如果在一般商店看到,應該99元以內就能買到吧。
 
言歸正傳,這部由Samantha Mathis及Joseph Gordon-Levitt主演的電影聽說當初上映時票房奇差,好像首日上映只有59美元左右的票房,但它曾獲最佳精神獎之類的肯定。也難怪,這部由Joe Gayton自編自導的電影,雖然故事不能算創新,但拍攝手法蠻特別的,尤其是幾幕Samantha Mathis演的女主角Jane處於吸毒快感及戒毒痛苦的場景,都給人一種介於虛幻與現實間的迷離感;導演拍出來的城市也有點類似王家衛,色彩燈紅酒綠卻讓人感到黑白、人與人間的關係疏離冷漠,給人一種莫名的焦躁與悲哀感。而且這部最讓我聯想到『春光乍洩』,可能因為主角就只有兩個人,從頭到尾導演也都以他倆為中心來敘事,在他們周遭的一切都顯得失焦且無關緊要之故。
 
它的故事很簡單,出身良好家庭、上過大學也做過正常職業的Jane,不知何故墮落到社會最底層,為了買毒品不惜去偷去搶、去當夜總會裸舞女郎。就在她的人生處於不可能見到光明的時刻,Jane被醫生告知她為HIV陽性(這似乎意味著她被傳染了愛滋病),為此Jane逃出醫院,繼續她的墮落生涯;然而在她離開醫院的時候,無意中看見Jane的另一個年輕病人---15歲的Tony深深被Jane吸引,而一路跟隨她,即使Jane對這個「小弟弟」始終不屑一顧,Tony對Jane的所作所為也無法認同,然而他還是繼續幫助陪伴她,直到Jane下定決心自己脫離毒癮的那一刻。就在Jane走出黑暗的同時,Tony的病情卻漸漸加重…
 
(下有劇情雷)
 
老實說,會買這片除了想看Joseph Gordon-Levitt,另一個主因是它的題材及Joseph的角色。雖說有些暴力悲傷到極點的戲我碰都不想碰,但不知為何,對這種男主角會死在女主角懷裡,或只是受重傷、生重病而顯得虛弱痛苦不已的劇情,我就是沒有抵抗力。不過還是要視情況而定啦,有時我就比較希望男女主角快快樂樂在一起,什麼風浪都別遇到,雖然這片並不適用那種標準。
 
Joseph的確是個很娃娃臉的男生,演這片時他都已經18歲左右了,看起來還像個小孩子,因此演起年僅15歲的青澀Joseph顯得說服力十足。不過就片中設定來看,Jane和Tony至少差十幾歲,兩人在一起簡直就是小鄭與莉莉的美國版,因此雖然Jane和Tony的一夜情對Jane來說沒差,反正她早已得到愛滋,根本不必擔心被傳染,我還是希望他們的關係維持在曖昧階段,一種真正在心靈支持對方,卻不含肉欲的愛。可惜導演就是希望來這段,也沒辦法。
 
直到最後還是沒正面說明Jane墮落的理由,或許她純粹像『天人交戰』中那個政治家的女兒一般,只是受不了這個社會訂下的種種規範與大人世界的虛偽,選擇用自毀的方式作無言的抗議;也可能只是交了損友或引她墮落的男友,到最後不可自拔。但相較Tony,她真的幸福多了。讓她衣食無缺又送她上大學的父母、可能擁有的光明未來,對Tony而言都是奢求,因為打從出生那時起他就註定不可能擁有這一切。因此雖然面對Jane一團糟的生活方式,他總是表現出光明與正面的形象,用道德來說服Jane脫離;在遇到Jane之前,他卻也是個懷有莫名憤怒、反叛與毀滅傾向的少年。可以說這兩人都在某種程度拯救了對方,若要說這片那裡感人,大概就在這裡吧。
 
我很難想像Tony這15年是怎麼活過來的,就好像『太陽之歌』的薰一樣,他們從小就被宣判死刑,只能等待不知何時會降臨的死亡。薰還好,有愛她的父母、音樂和朋友,最後還遇到孝治;Tony卻幾乎是孤身一人與這種恐懼搏鬥,一輩子待在醫院,在這種孤獨無助的狀況下等死。因此,看到他即使知道逃離醫院、不照醫生的囑付吃藥會加速死亡,還是堅持不回醫院,且希望能死在Jane記憶深刻的湖邊,我突然想到『喊愛』中那個偷逃出醫院、冒著生命危險也想去烏魯魯的亞紀。忍不住會去思考生命的價值到底是什麼,究竟該為了什麼而活著。
 
Tony和亞紀一樣,待在醫院或許可以延命,但是那樣有意義嗎?面對著醫院的天花板,甚至不知自己是死是活,這樣就算活著嗎?有些為了夢想不惜冒生命危險的人,比如火山研究學者與戰地記者,或許最後都因夢想而死,我們聽到他們的事蹟都會由衷感嘆他們很偉大,能為夢想做到這種地步,那Tony和亞紀應該也都不是輕言放棄的膽小鬼,而是勇敢的生命鬥士吧。他們只是想活出自己,自己選擇死亡的場所、不想留下遺憾而已,這和那些為夢想而死的人有差別嗎?如果說生命只有一次,為何不能自己作選擇,而要受身旁親友的要求所束縛?
 
其實打從看完『喊愛』,我腦中就一直思考著這件事。雖然知道這是無解的問題…
 
P.S. Joseph在這部片裡真的真的好可愛喔!我最愛他洗澡玩泡泡玩得很開心那幕,看起來一整個天真無邪~^__^ 雖然在幫助Jane脫離時,Tony一直處於長者型的勸導角色,顯得比較成熟,但當Jane恢復正常、換他需要幫助後,Tony就像個小孩子一樣了。這種轉換還真有趣…

話說Joseph還真喜歡接一些邊緣型的角色,這種情況越長大越明顯。不過看了『Brick』後深深覺得他的氣質本身就適合這種帶點野性、狂放不羈與悲劇性的角色,堅強與脆弱兼具。有預感我會越來越喜歡他說~~~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此篇文章的圖片都來自這裡)

多虧HBO首播,我終於得以見到『神通鬼大』導演剪輯版(The Frighteners Director’s Cut)。其實它跟戲院版差不多,要真正比較差異所在,可能得把戲院版拿出來重溫一次。不過目前憑印象來說,我覺得中後段好像比較多差異。
 
話說導演版果然有差,很多當初被我視為bug或不合理處的劇情及設定,現在都得到合理的解釋。(也不知道翻譯是不是有影響。因為這次看真的有完全懂了的感覺)比如開頭Patricia之所以會在屋裡被John追殺,是因為他們有互相虐待的癖好,並以此為樂;Johnny雖死去多年,但直到五年前才再度現身殺人,是因為Patricia入獄,五年前才獲得保護管束之類的假釋,在母親的監視下禁足家中。而Patricia可能就是利用出獄期間去偷出Johnny的骨灰,讓他再度現身人間(不過Patricia究竟是怎麼拿到骨灰的,以及Johnny為何死後沒馬上下地獄,這就無解了);或許這也是為何Patricia一直沒殺死母親,否則她絕對是頭號嫌疑犯,鐵定會跟Johnny一樣被處死,這對兩人來說比較不利(而且活著的Patricia可以盡情用刀捅Johnny,兩人的虐待遊戲也可以玩得更開心…orz)。但是後來John的惡靈真身被Frank視破,Lucy又誤以為Patricia是被母親的妄想症迫害的受害者,打算帶她逃離那棟房子,才會讓兩人決定把Frank和Lucy,甚至Patricia的母親一起殺掉,我覺得是這樣。
 
至於死者的選擇,Patricia和Johnny的態度似乎基本上是「順其自然」、隨機式的,因此雖然他們殺了Frank的妻子,卻放過Frank;只有某些例外,比如調查此事的兩個記者。或許他們此時已經打算要嫁禍給Frank了吧?畢竟雖然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Frank是連續害死28人的兇手,但FBI探員已經開始懷疑Frank了。

 
說到那個FBI,他真的很白痴耶~~每次看他出場我都會笑得半死,我想他一定是PJ想惡搞或取笑某類型的人而設計出來的角色。不過他片中說的話其實也有道理,畢竟很多雙重人格的殺人犯似乎都是創造一個「死神」型的虛假人物來替他們除掉看不順眼的人,只是Frank的情況並不適用而已。只是看到後來我還是不太懂,他究竟是不是納粹黨啊?還有他為什麼說加入那堆邪教而受到淒慘的對待,是為了他的黨?

 
話說回來,雖然導演剪輯版還是沒有交代Frank是如何交上那幾個鬼魂朋友的,不過這次我倒搞清楚PJ關於鬼魂的設定了。他們似乎比較類似「意志體」,也就是憑意志和靈魂能量來活動,因此如果他們加以練習,可以移動現實中的東西,比如杯子之類的;同時他們也能穿越東西或人體,但若還不習慣或能力不夠,就會被夾在那個東西裡動彈不得。比如才剛死的Ray被困在自己的墳中出不來,差點被埋了;也比如Stuart老是會穿不過門,需要同伴拉他一把。不過像Frank若被他們「穿越」就會覺得不太舒服,因為他所具有的超能力不只可以看見靈魂,也可以摸到他們。

 
這次釐清的還有一點,就是Frank原本失去五年前那場車禍的相關記憶,就跟他對警察說的口供一樣;他之所以招搖撞騙,應該只是因為自此事故後,他就再也無法振作,卻又不想失去和妻子的這棟房子。而在女記者被殺的時候,他正好開到當年和妻子出事那條路,勾起他關於整件事所有的回憶,才會變得完全無法接受現實而頹廢喪志。之前我還以為他打從一開始就記得一切,只是不想對警察說真話哩。不過我想他一定是打從首次見到Lucy就對她一見鐘情,Lucy對他八成也是這樣,兩人之後才會那麼快建立起感情。還好結尾Frank到另一個世界的時候,之所以能再度回到凡間,是因為他陽壽未盡,而不是他太太美意成全,雖然她的確有要他「Be happy」,至少那可能是因為Frank這五年來為她所做的一切她都看在眼裡,因此希望Frank能繼續幸福地活下去吧。

 
總而言之,或許因為這次看導演剪輯版釐清了各疑點,我突然覺得這部電影其實很棒很有創意,反而變得很喜歡它呢!而且隔了這麼久再重看Michael J Fox演戲,還是好喜歡他~~他真的很帥啊。我也很喜歡演Lucy的Trini Alvarado,雖然媽嫌她皮膚蒼白,但我覺得她真是大美女一枚,尤其嘴唇更是性感。可惜她似乎不怎麼有名,作品不多也都以電視影集為主...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這個視頻的照片都蠻好看的,更重要的是裡面有"Brick"的相關劇照。畢竟我怎麼看都覺得Joseph還是在"Brick"的樣子最耐看。不過這也可能是因為目前我只看過這部片...

話說我越看越覺得Joseph長得和Heath Ledger神似,尤其看他們在"10 things I Hate About You"中同台演出,站在一起時更是超像兄弟,怎麼沒有那個導演想到真讓他們做做兄弟呢? 當時合演,Joseph看來還很稚嫩,現在長大了,眉目和一些神情就更像Heath了,就算演的是雙胞胎也不為過...

不過Joseph真的很娃娃臉耶~~ 笑起來會再年輕幾歲。而且他一留短髮,整個人就變得很幼齒,可能今年的短髮照看起來還會比兩三年前的長髮照更小。還好只要一進入角色,這點就不是什麼問題(因為他完全能掌握穩重老成的表情),沒害他戲路變窄什麼的...



這支MV則有部份Joseph小時候演戲的模樣,想不到他小時候超可愛的!!



這則是我苦求不得的"That 70s' Show"片段。而且因為提供者是Topher Grace迷,他放的片段就是Topher和Joseph對戲的場面,讓我又驚喜又開心~~因為能看到自己喜歡的演員對戲,不是件容易事嘛。(可惜它畫質差了點...)

這段真的很爆笑,大致上在說Joseph演的Buddy是Topher演的Eric實驗室裡的新Partner(?),正當兩人變成好友,逐漸變得親近的時候,某天在車裡,Buddy卻突然吻了Eric(現場觀眾瞬間驚叫~兩人犧牲真大),原來Buddy是同性戀~~!!(Joseph怎麼這麼常演同性戀?) 大受打擊的Eric不但嚇到不敢再靠近Buddy(或被他靠近),還趕緊跑去強吻女友(?)平衡一下。這一整段Topher的表情都超超可愛的啦~~~>__< (尤其是不可思議地睜大眼睛的受驚模樣)

後來Eric戰戰兢兢地問Buddy到底"為什麼選我"時,Buddy說是因為他聰明又感性等等,Eric聽了急忙一一反駁,慌張失措的模樣反而被Buddy說"真可愛~",那一段也讓我狂笑不已。兩位演員的演技都好自然喔~~真希望Joseph可以多客串幾集啊~~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Brick的預告。


這是Brick的剪輯MV。我覺得這支MV剪得超讚! 完全把這部電影表現出來了。很酷。作者真的很有剪輯方面的sense呢~~(可惜音樂我不怎麼喜歡) 

還有一支MV也剪得很酷,不過作者好像不希望別人轉載,無法直接放上部落格,但可以到這裡看。


(以下觀後感內含劇情,請慎入)

其實,這是個關於愛情和嫉妒的故事啊。

將片中的男男女女連結在一起的除了毒品,就是感情。雖然不知道Emily那點好,但Brendan,Tug和Dode都深愛著她,Tug甚至由愛生恨而殺起了殺機;Laura則似乎從很早以前就喜歡上Brendan,也很有可能是因為Emily懷了Brendan的孩子而陷害她。打算帶想把小孩生下來的Emily去墮胎、以及明知此舉會觸動Tug的殺意,還是勸Emily騙Tug自己懷的是他的孩子,都可能是出於這樣的動機。(後者也有可能是為了保護Brendan) 因此,與其說這是一個圍繞著毒品發生的懸疑驚悚劇,不如說它是一部圍繞著感情和人性發展的心理刻劃劇。其結局,實在很耐人尋味。

最後Laura對Brendan說了什麼呢?

雖然她嘴上說是要告訴Brendan孩子的父親是誰,但我想Brendan應該早就查覺這點,才會有那幕痛哭失聲的戲,而Laura不會猜不到。總覺得或許她是告訴Brendan:"你把我想成一個不折不扣的壞女人,但我只是想保護你。"

如果Laura所做的一切都是基於這樣的心理,那她真的很悲哀。好不容易進入Brendan的內心,慢慢被他接受,然而Brendan知道Emily的死是她造成的之後,一定不會和她在一起的。我想Laura最後絕不像Brendan所猜測的那樣,想讓他到The Pin的巢穴去送死。因為總覺得她自始自終都只愛Brendan一個人,正如Brendan始終只愛Emily一人一樣。

而看著Laura的背影在當初Emily甩掉自己的同一片草坪上遠去,表面上冷靜如常的Brendan,心裡又有何想法? 他對Laura是愛,還是恨呢?

雖然不知道他們的心理,不過我倒很慶幸導演最終把兩人的床戲剪了,讓他們只有接過吻就了事,否則事情一定會更複雜的...

Emily也是個耐人尋味的角色。我想她絕不像Laura所說的"已經不愛孩子的父親了",只是不想讓Brendan知道太多而連累到他,才刻意要Brendan忘了她,打算獨自面對一切吧。畢竟和Brendan最後一次見面時,她說過:"我還是好愛你,只是我真的不能跟你一起過遠離人群的生活。" 我想到後來,Brendan回想起這次會面,一定什麼都懂了。想到這點,就覺得劇情更悲傷了...

話說原來我昨晚從蠻前面開始看的,錯過的只有一小段。不過這一小段跟後面發展息息相關,沒看過真的會霧煞煞。只是,在看完全片後的現在,我心裡還是充滿疑問,總覺得很多事還是一團謎,沒有解開。不知是翻譯影響理解,還是導演蓄意如此。(不過翻譯不太好是事實,總覺得很多句子似乎只翻出表面意思...如果我全都可以直接聽懂就好了。)

有些疑問是來自劇情本身的安排。我不懂Pin和Tug為何查Brendan過去的時候,會完全不知道他和Emily交往過的事,如果Tug知道Emily兩個月前的男友就是Brendan,應該就能輕易猜出Brendan就是Emily肚裡孩子的爹才是(除非Emily和Brendan交往期間也有劈腿),如此一來,以他衝動的性格,絕不可能放過Brendan的。還有,為何Brendan能夠在完全無人看守的情況下,偷偷潛入The Pin的辦公室/巢穴? 既然The Pin知道Brendan早已發現它的地點所在,疑心病似乎頗重的The Pin怎麼可能不派任何手下嚴加看守呢? 另外,Brendan最後為何要奪槍後,又把槍踢回那個房間? 他是希望藉此讓Tug和The Pin互相殘殺嗎? 但當時的狀況怎麼看都是Tug佔上風,為何最後兩人都死了? 不過昨晚第一次看時,我原以為Dode去找The Pin出價是要掀Brendan的底,還想說為何Dode要一再強調"是你身邊極為親近的人",畢竟此時Brendan才剛加入The Pin,怎麼可能和The Pin極為親近,重看這段才發現,原來他要告訴The Pin的是"人是Tug殺的"啊...害我昨晚看時還為Brendan緊張得要命~ 只是我還是不懂Tug殺Dode的動機在那? 說是為了怕Dode說出真相,讓The Pin對他不爽也不對,因為之後他甚至拿槍指著The Pin,也不怕與The Pin開戰;還是因為他以為Emily懷的是Dode的孩子?

總而言之,雖然有許多疑問,不過就和看"Kiss Kiss Bang Bang"一樣,總覺得雖然解謎是劇情的必要過程,卻不是故事的關鍵或重點所在,因此即使它解謎不能解得讓我滿意(或說我看不出解在那裡),整體而言我還是覺得它是部好片。它的拍攝手法頗特別,節奏很快又有種超現實的感覺(就因如此,昨晚看的時候,我一度以為Brendan有超能力),出場人物也都令人印象深刻,還有和隧道相關的那幾幕色調都處理得很漂亮,這些都是讓我欣賞的優點。或許之後有空去IMDB看看更多影評老鳥的解說和分析,我會對劇情及導演的用意有更多更深的體會,發現那些被我視為缺點的原來都不是缺點,甚至可能是優點也不一定。

題外話,原來Brendan什麼絕症都沒得,他之所以看起來病得那麼重,主要是因為不眠不休地調查+老是被踹被K引起的後遺症,或許還有摯愛的死及其背後真相為他帶來的強大心理壓力在作祟吧。老實說我多少有點失望,畢竟我最喜歡看自己喜歡的角色帶有悲劇性嘛~~ 另外,不知是不是因為Joseph Gordon-Levitt片中戴著眼鏡,總覺得他在片中的外型和氣質跟稻垣吾郎很像說~~看的時候常會不知不覺把他們聯想在一起...

P.S.Joseph Gordon-Levitt演這部片的時候,算算已經24歲了,完全超齡演出。其它演員應該也蠻多這種情形的,看來"Crows Zero"並不是唯一讓一群看來早已不是高中生年紀的演員來演高中生的片,讓我有種安心的感覺。表示只要適合角色,年齡什麼的根本不重要。其實本來就是這樣嘛~~(不過外表一看就完全不像年輕人的另當別論...比如台灣一些連續劇...)

P.S.很意外劇中The Pin向Brendan提到Tolkien及LOTR呢~ 雖然不懂The Pin提它的用意在那,但我還是很高興在其它電影中聽到它的名字~~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照片出自開眼電影網

放學回家後,因為今天實在太累,我就沒馬上開始讀下星期一緊接著要考的名著,而把”Kiss Kiss Bang Bang”(吻兩下打兩槍)放來看。

這部是Robert Downey Jr.跟方基墨前年合作的作品,是那種結合驚悚、動作、黑色喜劇等元素的,難以劃分特定類型的特殊電影。雖然沒提名奧斯卡,也沒在一般觀影群中引起太大騷動,但在喜好電影的一班人間,倒掀起不少驚嘆,許多從不喜歡Robert Downey Jr.的影迷都認為他在片中極富魅力,對他的表現極為讚賞,因此我還蠻為他高興的。

這部片子的笑料從頭到尾都很特別,由於電影本身的步調很快,講台詞快、解謎題快、角色間的關係發展得快…因此有時不回轉還真搞不清楚剛才的笑料在那、謎題到底是怎麼解的等等,它也就成了我倒轉次數最多的電影,光這點就夠讓我印象深刻的了。雖然看到最後,對兩個主角究竟怎麼知道富豪的女兒待過精神病院等問題不甚了解,也搞不清被殺的那個女孩到底是誰,但這似乎不是此片的重點,重點是裡面有趣的人物關係及出乎意料的劇情發展。比如Robert Downey Jr.演的笨賊Harry的手被女主角哈夢妮一氣之下猛關門壓斷、後來被狗誤食,他還被壞人夾住「那話兒」電擊等等,感覺就像一部惡搞爆笑劇,裡面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但編劇就是堅持happy ending,不讓壞人硬轉彎成一個難猜的,也不讓主角們死掉,真是部新類型的可愛童話,令人看了不禁會心一笑。(而且它的片尾曲是”Broken Heart”喔!)



Robert Downey Jr.在片中雖然感覺過瘦了些,臉上的皺紋也稍嫌多,但他的表情和表演都很生動,把一個雖笨卻具正義感的小人物演得絲絲入扣,跟發福發得有些誇張的方基墨一搭一唱起來,簡直魅力無法擋,令人絕倒!



女主角略帶神經質與天真的特色也掌握得很好,跟兩個男主角之間達成完美的和諧,不會有破壞的感覺,之後也有很大發揮(想不到哈夢妮適合走動作片路線),令我聯想到「縱橫四海」中的三個小偷~~~^__^

總之,對喜愛非主流電影的人來說,這部絕對是值得推薦的佳作!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段影片的主題是"跳舞的Al Pacino",只有最前面是"Scarecrow"的畫面。因為我找不到其它更好的影片或照片,只好拿它來充數囉XD 不過作者剪接得很不錯,畫面和音樂很合,本身就很值得一看啦!)

晚上自己放”Scarecrow”(中譯「稻草人」/「流浪奇男子」,1973)來看。這部Al Pacino和Gene Hackman早期合作的電影,之前在市面上一直找不到,想不到在香港竟然有出DVD,真是我此趟香港行最大的收獲之一!由於太過期待,因此我連哥哥的集體回憶DVD都還沒看,就迫不及待地先放這部片來看了。

這部電影一開始,就是Al Pacino飾演的Francis和Gene Hackman飾演的Max同被「困」在一條沙石滾滾、鳥不生蛋的公路上,攔不到任何一台便車的場景。由於這段挺長的,起初我還以為這部電影所有場景都會在這條路上,描述他們這段期間發生的一些改變之類,幸好沒多久他們就從這條路上脫困了,不然我覺得有點悶說…

Francis和Max是完全相反的個性類型:水手(?)Francis的理想是當個會逗人笑的稻草人,正要回家見從未謀面的五歲孩子;Max則是個易怒、動不動就揮拳頭的危險(?)人物,在蹲了六年的苦窯後,打算利用先前存的錢開一家洗車店。

我覺得全片最耐人尋味的是Francis這個人。他表現出來的個性一直很sweet & cute,總是設法利用搞笑把原本嚴肅或暴戾的氣氛轉為輕鬆詼諧,並解決一些困境,比如Max要求他引開店員注意、好趁機偷送妹妹的生日禮物時,他採用連Max都不禁看傻眼、忘了自己原本目的的作法;又比如Max和講話很衝的女人發生口角時,他假裝鼻子被旁邊的人形模特兒夾到,結果演變成Max和那女人喝到醉在床上發生關係…

但到故事後半段,這個看似天真純潔善良的Francis,卻開始展現出個性中複雜矛盾的一面。原來他的「妻子」是被他拋棄的女友,雖然不清楚當時他是基於怎樣的動機拋棄她的,這五年間他也不斷寄錢回去,但這層關係仍讓他回家見孩子的目的蒙上一層不確定的陰影。而到故事中段,被Max連累而一同進牢房一個月的Francis遭受差點被雞姦(還是已經被雞姦?)的無妄之災,可能也讓他發現不是每個事件都可以用搞笑解決(他也有拿這招對付對方,但沒用),因此後來他總顯得有些低落,跟之前明朗輕鬆的他大不相同;而看到Max在他潛移默化之下「青出於藍甚於藍」,他的反應也不是鬆一口氣然後興奮高興驕傲,而是躲在角落帶點憂傷與落寞地注視著把全酒館逗笑的Max…

看了IMDB的評論,有幾片解析得實在好,其中一人認為,或許Francis認為自己可以救Max,藉此讓自己從過去的陰影中解脫,但當他發現Max是個比他更稱職的「稻草人」時,他發現自己根本沒什麼比得上Max的。就在他已開始自我懷疑之際,他前女友報復性的謊言將他一舉打下萬劫不復的深淵,自此他徹底自我否定,再也回不到正常人的生活。

有IMDB網友認為,既然在那種情況下,他前女友說出來的話想當然爾會是為了氣他而說的報復性話語,為什麼Francis還要照單全收、受到重大打擊,但我覺得這原理就像我們都知道吵架是一種短暫發瘋狀態、人無法控制脫口而出的言辭,聽到對方殘酷的毀謗還是會深深受到傷害一樣,Francis本來就因這層過去而對女友懷有歉意,且他完全不清楚女友之後的生活,根本無法用「常理」和「理智」來作推斷,因此他會相信也是理所當然的。而且我們會把一切看得那麼透徹,除了因為我們是毫無關係的局外人外,不也因為我們是「觀眾」,我們親眼看見Francis的五歲大兒子就睜著大眼呆望著他的母親嗎?如果鏡頭未曾帶到他兒子過,觀眾還會那麼確定那女友的話是謊言嗎?而且我覺得,搞不好那女友根本連結婚一事都是胡謅的,或許她五年來一直靠Francis寄回來的錢,抱著一線希望在等Francis也說不定…因為看她激動中夾雜著歡喜與憤怒的矛盾神情,就可以清楚知道她還愛著Francis了。只可惜她的報復太過火,不但親手毀了復合的可能性,也親手毀了Francis這個人。

至於Max,他也是個可愛的傢伙,但看到後來就會覺得比起Francis,他單純多了。從開頭口口聲聲不相信別人,到後來變得不能沒有Francis這個「夥伴兼良師」,即使把睡覺也不肯離身的鞋子裡藏的錢拿出來搭火車、趕到銀行把所有積蓄領出來為Francis治病也在所不惜…其實Francis把自己的價值看得太低了,真希望他能知道他的兒子還在世、女友還深愛著他、Max雖然搞笑「出師」卻再也不能沒有他(而不是不再需要他了),若果真如此,他一定能重拾活下去的理由和勇氣吧…不過影片結束在Max趕搭火車那幕也好,這已夠令我低迴良久、感動不已,總覺得故事再講下去,意境就差了。

這部片最大的優點,可說是兩個好演員的優秀演技所激盪出的耀眼火花。Gene Hackman之前看「各懷鬼胎」,因為影片爛,連帶地讓我對他沒啥印象,到這部片才真正認識到這個好演員。我覺得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實力派,單看外表不覺得有任何過人之處,但演起戲來就是很有戲感,可以鮮明地呈現出一個角色的個性與特色,讓人印象深刻。而Al Pacino在螢幕上呈現出來的形象一直不是內斂就是焦躁狂放(會發表很多激動演說那種),想不到他演起這種熱情可愛的角色也遊刃有餘,看他全片又裝動物、又裝虎克船長的活蹦亂跳模樣,真難以想像這會是我看慣了的那個Al Pacino。而且他最厲害的地方就是他的表情和動作往往沒有太大變化,就像早期看他演「教父」時的製片公司主管的看法一樣,有點「木訥單調」,但在這種表演方式下,他仍能準確地把角色的內心世界傳達給觀眾,讓人深刻地體會到角色深層的喜怒哀樂,並在不經意間,自己的情緒也受到感染與牽動…尤其最後他在噴泉裡崩潰那幕,簡直讓人看了心都要碎了。

總而言之,這部電影是繼「教父」、「熱天午後」後,我最愛的第三部Pacino電影…有買到這部片,真好!^__^

下面是轉錄的好影評:


by italian38stalion (Sat Jun 10 2006 11:31:33 ) Ignore this User | Report Abuse
--------------------------------------------------------------------------------
Both Hackman and Pacino's characters have problems expressing their emotions. In Pacino's case he tried to repress and use humor instead of facing his problems. But this problems was too big to ignore.

Earlier in the film he was talking about how he was happy because he felt like he was heading somewhere. He was also anticipating seeing his son and ex-girlfriend and maybe winning her back or having some involvement in his son's life. Her reaction and the lie caused him to lose it. He pretended it was a boy at first but when he actually went down and started playing with the children he couldn't pretend anymore. It seems to me like he just snapped and didn't know what to do. He was desperate.

by birthdaynoodle (Tue Dec 26 2006 08:40:30 ) Ignore this User | Report Abuse
--------------------------------------------------------------------------------
Lion's (Pacino's) wife lies to him on the phone and tells him that the baby died without ever having been baptized, and that for this reason, the kid's soul would always remain in Limbo without ever reaching Heaven. The ritual of baptism involves immersion in water (or sprinkling water on the person's head), so there's clearly a connection there with the fountain. Carrying an unknown child across the water (towards a "lion" that sprinkles water) may be Lion's way of expressing his sense of loss and the frustration of not even having baptized his own kid.

Baptism represents purification, so it's likely that Pacino's character is also somehow looking for his own spiritual cleansing in the scene of the fountain. Throughout most of the movie, he's hoping to redeem himself by meeting the child that he once abandoned; at one point he says that he owes it to his wife, Annie; but after the conversation with Annie, he probably arrives at the conclusion that his own soul is fated to wander aimlessly (in Limbo) for the rest of his life (or longer).

As far as I understand, Lion first thinks of himself as Max's (Hackman's) savior: he figures he can teach him how to avoid violence and turmoil by being funny and friendly like himself (in other words, by teaching him how to be the Scarecrow). Lion, ever searching for a sense of purpose, wants to help a fellow drifter fight his demons. He accepts it as a personal mission and hangs on to it in quiet desperation. The problem is that later in prison, he realizes that he's not immune to the sometimes brutal nature of life and that Max seems to deal with it better than he can. As a result, Leon begins to doubt himself and his feeling of aimlessness, impotence and frustration only intensify. That's why he looks disturbed when Max -- after mockingly calling him his "taughter", his "teacher" -- performs the striptease at the bar and puts up a funnier show than he could ever even dream of: there's no doubt then as to who the better scarecrow is... In the end, by the time that Leon walks into the fountain, he feels completely dead inside because he believes that he can no longer help save Max, his son, his ex-wife or himself; he's not the savior that he wished he were (the Lion that sprinkles water from his mouth). What's ironic, of course, is that his child actually isn't dead; that his financial contributions DID somewhat help the wife and son that he had otherwise abandoned; and that in reality, he could be partly responsible for having changed Max's attitude in life and for keeping him out of trouble in the future.
I'll add this one more thought: the idea of the car wash may be attractive to Lion because it involves washing away the dirt from other people's lives. ("For every car, there's dirt"). Remember, his role in the company would be "keeping the customers happy". That's his "specialty", he says. In his mind, Max could count the number of hoses and brushes that they'd need to buy, while his part would have more to do with spiritual transcendence. Again, the car wash could easily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symbolism of baptism.

To answer the original question, is he actually going to drown the child at the end? Who knows. I'll just quote one medical website: "Catatonic excitement is a symptom of mental illness rather than a mental illness in itself. It is characterized by disturbances in motor activity such as agitated hyperactivity and movements which have no purpose. At times, the movements may become violent and directed either to themselves or to others."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