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得不說,梁朝偉這短短一場戲演得真令人驚豔!他表現出來的阿飛和張國榮正成對比:哥哥是飛揚外放,又帶著自戀味道的,眼神帶著侵略性,梁朝偉則相對地內斂,一舉一動卻無不流露灑脫漂撇的味道。看他從容不迫地在鏡前梳頭、一一將打火機等物品收入口袋,最後熄燈飄然而去,影片隨之戛然而止,梅豔芳清亮低迴的嗓音緩緩響起,我被震懾得坐在椅上無法動彈,久久無法回到現實。

:李焯桃
--旗未動 風也未動 是人的心自己在動--
你越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忘記的時候,你反而記得更清楚。
我曾經聽人說過,當你不能夠再擁有,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記。
──出自『東邪西毒』
【影片介紹】
照片來自網路,若有侵權煩請告知。
『東邪西毒』是王家衛的電影中,難得一部我看第一遍就懂的片子。大概是它跟我特別有緣吧,那些令許多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的人物關係,在我眼中是清晰明瞭。若把人物關係理清楚,這部片其實再容易理解不過,就像王家衛所說的,它只是在探討一個拒絕與被拒絕的故事。
其實我挺好奇若成本足夠,能讓王家衛照原本的構想拍,這電影會呈現怎樣的風貌。他提出的概念其實是很有趣的,當一個人追尋著某種信念,費盡千辛萬苦也要達到的時候,可能過程中經過了十幾二十年,等他有機會達成這個信念,最初的動機可能早已模糊淡忘了。這讓我聯想到『通靈王』,葉特訓的目的原本是當上通靈王,能為大家帶來幸福,但特訓到後來,特訓本身反而已經變成他的目的了,這在現實生活中不是常發生嗎?但很少有人想到並主動將這個概念具象化。因此,這部片沒朝這方向拍,還挺可惜的。
另一個讓我感到可惜的是哥哥演東邪的畫面,竟然連這次新出的Redux都沒收錄,或許永遠不見天日了。早前一直跟別人開玩笑,說在哥哥已逝的今日,最有資格幫哥哥出紀念特輯而不會讓資深粉絲因為重覆購買而懶得再掏腰包的,就只有王家衛,畢竟他手上的都是人家沒有的,還是以幾萬英呎為單位!只是從王家衛的發言看來,當年在底片的保存上並不怎麼細心,這次要出Redux版都很辛苦了,更別提那些廢棄不用的膠卷,令我白期待一場,想到這就覺得很遺憾。
1. <張國榮歇斯底里的一次> 電影雙周No. 405 (1994)
2. <劉嘉玲談金枝玉葉> 中國時報 1994/08/12
3. <張國榮袁詠儀 金裝愛情賣錢> 明報 (11/6/1994)
4. <因為張國榮不正常才有《金枝玉葉》> 一本便利
5. <新童話年代 --專訪《金枝玉葉》導演陳可辛> 金枝玉葉電影寫真集
6. <《金枝玉葉》星光燦爛的匯聚> 電影雙周
看哥哥談顧家明的性向問題,我心有戚戚焉。忍不住聯想,現實中的哥哥是否也是一樣?從許多哥哥的訪談和報導可以感覺到,哥哥應該不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同性戀,甚至搞不好連同性戀也稱不上。畢竟哥哥早期的緋聞女友,除了公開承認且求過婚的毛毛外,數來至少有三、四個,後來哥哥也一再對張曼玉表示欣賞。許多人因此把哥哥當作雙性戀,我卻覺得哥哥基本上是喜歡女生的,只是他和唐先生的感情太深,而唐先生剛好又是男性,在一起就難免被視為同性戀而已。換作其他男性,哥哥不見得會感興趣。當然這只是我的片面臆測之詞,不過是看到許多有心人士用哥哥的性向來攻擊他、毀謗他、看輕他,有感而發而已。
另一個令我感慨的是哥哥對劉嘉玲家的評語。一直以來我都覺得要做一個成功的演員,甚至任何領域的藝術家,都要有一顆敏感纖細的心,如此才能對「美」有更為敏銳的感知度,從平凡的事物中看見一般人看不見的細膩幽深之處,並將它用各種方式呈現出來。但這種特質意味著他們無法太豁達,因為理智無法說服感性,也無法凌駕於感性之上,即使知道人生要看開一點,內心深處還是免不了鑽牛角尖,因此會比較容易帶有傷春悲秋的情懷,陷入惆悵、失落、空虛、寂寞的情緒中。或許這就是為什麼優秀的天才藝術家總是早死,要不就是自殺。
對哥哥來說,童年失歡應該是心裡永遠無法填補的大洞吧,他在外人面前表現出來的開朗、外向、花蝴蝶般的個性,或許正因為他害怕寂寞。就像古龍總是得呼朋引伴到家裡大開筵席,就連半夜也興沖沖地把朋友挖來家裡聚會一樣。
顧家明是樂壇舉足輕重的當紅唱片監製,與他一手捧紅的女歌手玫瑰是演藝圈令人稱羨的金童玉女。但事實上,喜愛平凡生活的家明,和不可能回頭過平凡日子的玫瑰,感情已經逐漸冷卻。就在此時,男扮女裝闖盪歌壇的林子穎住進家明家,使兩人表面上的恩愛關係面臨崩解…
關於導演
陳可辛被譽為當今電影界最出色的「包裝人」。「一部好電影若沒有經過妥善包裝,未必好看,就算賣座也是僥倖。但如果在包裝上有完善計劃,則會成為一部叫好又叫座的作品。」陳可辛侃侃而談:「要拍一部賺錢的電影,故事需要有爭議性的重點,除了演出,還要搭配精銳的後製人才,這是電影包裝最基本的條件。」
陳可辛將自己比喻為成功的「包裝者」,而不是成功的導演。在陳可辛心目中,成功的導演應該是任何題材都可以發揮,但他只拍自己喜歡的題材,因此他一直擔心自己不能在電影圈長久生存。但事實上,自《風塵三俠》開始,他的作品基本上已有一定市場,《新難兄難弟》、《晚九朝五》的成績有目共睹,看來他的擔憂是多餘的。
金枝玉葉的誕生
最初是許願(著名音樂監製)有個「女扮男裝的女孩與一個男人談戀愛」的構想,陳可辛覺得這與傳統「梁山伯與祝英台」式的愛情故事截然不同,是個頗新的題材,便產生拍攝《金枝玉葉》的興趣。決定題材後,接著就是為故事設定背景。陳可辛想到當時的香港樂壇一直是男性的天下,70年代有許冠傑、羅文,80年代有譚詠麟、張國榮,90年代又有四大天王,女性在樂壇的地位總是略遜一籌,便利用這個特色來發展故事,劇本則以《窈窕淑女》(My Fair Lady)為骨幹來創作。
至於英文片名,為了表現「現今社會的道德觀念有所改變,沒有真正的男人或女人,當傳統枷鎖失去時,女性特質會在男性身上出現,同樣地,男性特質亦會在女性身上出現」的性別概念,陳可辛選擇了” He is a woman,she’s a man” 這個顛覆性別的片名。
導演眼中的金枝玉葉
陳可辛透露:「這次是先有張國榮,後有劇本,跟我以往先有劇本才選角的情況不同。以前我們『度』的劇本都在寫小男人、小人物,但這些都不適合 Leslie(張國榮)。因為Leslie的螢幕形象是不平凡的人,都比較深沉、古怪,不像梁家輝、梁朝偉那麼 down to earth(腳踏實地),太有巨星味,所以我們為 Leslie 量身打造一個角色,以樂壇做背景,也可以順便反映現在頗瘋狂的樂壇。但我們只有輕輕地『玩玩』樂壇,而不是諷刺它。」
《金枝玉葉》雖然是借靚人(張國榮、劉嘉玲、袁詠儀)、靚衫、靚景(樂壇)來描述一個美麗的童話,但它與傳統的童話很不同。「從前的愛情童話總是“HAPPY ENDING”,王子與公主會永遠開心地生活下去,但其實金童玉女是很難長相廝守的,他們對本身的吸引力和觀點很有自信,容易造成意見分歧與磨擦,加上外界帶來的壓力,金童玉女反而成為現實中非常罕有的狀況。例如片中的張國榮和劉嘉玲,一個是樂壇最出色的監製,一個是樂壇最紅的女歌手,兩人在一起正是童話的美滿結局,那知兩人一起生活一段時間後,已經互相厭倦,外界壓力和傳統童話觀念卻像金剛箍般困著他們,舊童話有時反倒害人不淺。」
「但我認為,每一對情侶都有甜蜜的開始、深愛過的時刻,分手後互相怨恨是很可惜的事,試想:一對愛侶因了解而分開,分手後仍能成為好友,互相關懷幫忙,那是多麼美好的結局。我認為這才是九十年代愛情的“HAPPY ENDING”,因此我想借《金枝玉葉》去啟示-個『新童話年代』的開始。而張國榮與劉嘉玲之間關係變化的過程,就是我最想在片中表達的其中一件事。」
片中除了袁詠儀會以「林志穎造型」登場,《金枝玉葉》的出品人曾志偉也會演出同性戀,男女界限相當模糊,對此,陳可辛表示:「其實打從女性在社會冒出頭後,性別的分界已經逐漸消失,我們可以發覺周遭很多女人具有傳統觀念中的男性特徵:堅強、進取、野心大;同時我們也會發現很多男人具有傳統觀念中女性的缺點:小器、婆婆媽媽、優柔寡斷,男女性別角色已經混淆不清,沒有100%的男人和100%的女人。可是男人女性化,或女人男性化,都不代表他們是同性戀。」
因此,片中加入張國榮懷疑自己是不是同性戀的情節,便是陳可辛對這種現象的探討。「我試著用有趣的一面去闡述這個狀況,帶出笑料,也希望帶出一點現今男女對性別分界感到疑惑、苦惱的訊息。」
陳可辛也在片中保留了對男性的一貫自嘲:「我常在戲裡講男人的罪惡感:想做個好男人,事實上卻不是。例如片中嘉玲的名字叫玫瑰,又好喜歡玫瑰花,家明為了做個負責任的男友,就送玫瑰花給嘉玲,但他一見玫瑰花就敏感得打噴嚏。」
豪華打造金枝玉葉
這次我並不是拍一部現代愛情小品,而是一個基本上很傳統的、童話式的愛情故事,會有一種很豪華、很好萊塢的感覺。
~導演 陳可辛
顧名思義,《金枝玉葉》是一部以美和豪華為基礎的電影,主演是張國榮、劉嘉玲、袁詠儀,美術指導是奚仲文,配樂由許願負責,陳可辛擔任導演及監製,個個名頭不小,與戲名非常貼合。不只如此,無論是搭建還是借用的佈景場地、道具、服裝等,都極盡精美之能事,頗有好萊塢電影的味道。例如片中張國榮的家用中西方藝術品來裝飾,所有傢俱都是英國進口的古董貨,地板也都鋪上雲石。
對此,奚仲文表示:「陳可辛要求很高。他在想故事時,心中已有類似的畫面出現,有自己的偏好。他喜歡英式、古典的東西。做現代的風格容易古舊味太重,尤其在香港做景很難,心中想要的未必一定有,所以許多東西都是租來的,每件都很貴。最困難的是時間,太緊迫了,只有一個月,根本沒時間去思考。」
這是2006年為了幫哥哥辦影展而整理的資料,po上來前有再次修改、精簡過,使它變得更有條理。『金枝玉葉』是我個人非常喜歡,也很經典的電影,就算用今日的眼光來看,依然劇力萬鈞,因此希望藉這些幕後報導的整理,讓沒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對它產生興趣、喜歡這部電影的人對它有更深入的了解。
令人疑惑的部分不僅於此,當守恆對正行大喊「康正行!你真的是我最好的朋友!」時,正行為什麼要露出感動的表情?是因為守恆即使知道他的心意也把他當朋友?還是因為守恆這麼說,是種迂迴的暗示,暗示守恆也非常喜歡他?(就像哥哥張國榮對外一律稱唐先生是「好朋友」一樣?)
接著我又想到,望著這一幕的慧嘉,為什麼表情和正行一樣(感動)?
託台北電影節主辦單位之福,總算看到這部令我望穿秋水的電影。打從聽到終極版(以下稱新版)即將問世的消息,我就一直抱著高度期待,期待王家衛用當年拍的四十萬呎底片剪出一部全新的故事,或者釋出更多從未曝光的畫面。雖然後來聽說新版無論故事還是畫面幾乎都與舊版無異,但衝著它被重新製作、上色、加特效、配音,我的期待依舊不減,至少,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它重新在電影院上映,已經很幸福了。
由於上一次看,是三、四年前的事,細節我忘了很多,因此觀影當天,我很驚訝,我竟然不如想像中激動,甚至沒有從前看DVD時的感動。我以為是事過境遷,觀影心態變了,後來拿出舊版重看,才發現,我不是不再愛『東邪西毒』,而是不愛這個新版。
我不想討論王家衛是不是江郎才盡,畢竟重新詮釋經典,或許本來就不可行。當然舊版不免有缺點,但也造成一種殘缺的美,硬要去填補這份殘缺,讓它變得完美,反而多餘了。
題外話,當天電影院幾乎坐滿,男女一半一半,讓我感到很溫馨。有些片段我自己看的時候,根本不覺得好笑,但大家笑成一片(比如洪七說「如果我死了,你不用帶人來看我,我不想做一條會說話的死屍」),突然間自己也覺得好笑起來,之後每次看到那些片段都會微笑,這種感覺真好!
[配樂]
和許多『東邪西毒』迷(不分中西)一樣,我還是喜歡陳勳奇配樂的舊版。它的音樂性很強,時而氣勢磅礡、詭譎迷離,時而情濃意長、蒼涼哀傷,且節奏抓得極好,忽動忽靜,張中有弛。光聽音樂,就能充份感受到劇中人濃烈扭曲的情感。我尤其喜歡有人聲吟唱的部份。
馬友友重新配樂的新版則相對地弱,沒能和畫面相輔相成,有各說各話的感覺,以盲劍客之妻摸馬(影射自慰?)、慕容嫣摸歐陽鋒等場面為最,使原先具有的奇異兼無奈的美感盡失。此外,新版配樂稍嫌平淡,盲劍客出戰馬賊,不再有「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悲壯,結尾亦不夠有力,舊版給人餘韻不絕的感動,新版則是「這樣就沒了?」的錯愕;一些靜態、沒台詞的畫面,也因此變得沉悶。
結果新版我喜歡的配樂,大都是沿用舊版的那幾首。
這時我才了解,為什麼看新版我看到很想睡覺,看舊版我卻是一眼就愛上;我也再次體認到配樂對於電影的重要性。同一個片段,採用不同配樂,給觀眾的感覺就會全然不同。合適的配樂能為電影畫龍點睛,造成加分效果;不合適的,則會讓好片失色不少。
[呈現方式]
新版加入許多風景畫面,此外,幾個舊版只用幾秒就帶過去的場景,新版都延長了,比如歐陽鋒的情人新婚之夜那段。但這些片段拉長,對理解劇情絲毫沒有幫助,只是拖慢敘事步調而已(王家衛可能會說他是在「醞釀氣氛」),加上弱掉的配樂,讓人更覺冗長。因此,雖然新版的片長比舊版短,實則沒有比較緊湊明快,只是刪去一些舊版中經典或沒必要刪的戲,反而減低了新版的價值。
另一方面,舊版大量運用前後呼應的手法,比如開頭及結尾都有歐陽鋒對付丐幫的片段,許多畫面甚至重覆出現,比如歐陽鋒的表情(饒富趣味的是,兩次對手不同);另一個很明顯的則是歐陽鋒以殺手經紀的身份,挑撥別人復仇的片段。可惜新版只保留了後者,嚴密對比的感覺淡化許多。
王家衛說新版要為哥哥張國榮致敬,但我沒看到幾個新增的哥哥鏡頭(這說明就算有增加,也是讓人查覺不出來的程度),倒是我心愛的畫面被剪掉不少。媒體報導時,常提到結尾停在歐陽鋒的畫面,似乎這就是「致敬」了,但這也是舊版原本就有的,只是把在那之前出場的其它人(交代後續部份)刪掉而已,這樣做有什麼意義嗎?
不知道將來出DVD,有沒有可能把舊版和新版裝在一起?聽說日版DVD畫質不錯,表示有一些現有素材可以運用,能不能想辦法讓舊版看起來更好,而不是把全副心力放在新版上呢?連原聲帶我都比較想收藏舊版啊...
下面是我後來用網路低調新版對照舊版,所找出來的差異,雖然我已經盡可能小心留意,還是可能有疏忽之處,歡迎眼尖的網友幫忙指正、補充。
1. 片頭片尾樣式不同,舊版是白底黑字,新版是黃底黑字加潑墨效果(且開頭增加演員名單),兩種我都喜歡,各有特色。
2. 歐陽鋒與黃藥師對打時,新版加了幾幕巨大的太陽畫面。
3. 歐陽鋒與丐幫打鬥的場面被刪:
據說這段是當年上映時,為了爭取觀眾而加的,參展時好像有被拿掉,但我覺得加了這段,更有前後呼應的感覺──開頭歐陽鋒獨力大敗丐幫,片尾再次與丐幫對陣,相似的場面再現,歐陽鋒的對手卻變為洪七(因為前幫主已死在他手裡?),獨具意義,刪去可惜。
4. 黃藥師對付馬賊的畫面被刪:
個人覺得沒必要,因為如此一來,之後提到馬賊,觀眾就不會知道前因後果,還不如刪去黃藥師和歐陽鋒打鬥的場面,畢竟這兩個朋友為何會打起來,故事中並沒交代,稍嫌突兀。不過我也承認,黃藥師一劍就搞得山崩地裂、人倒馬翻是誇張了點,不知王家衛是不是為此才刪掉它。
5. 刪去一大段令影迷津津樂道的歐陽鋒經典獨白:
「任何人都可以變得狠毒,只要你嘗試過什麼叫嫉妒。我不會介意其它人怎樣看我,我只是不想別人比我更開心。我以為有一些人永遠都不會嫉妒,因為他太驕傲。」
刪去這段實在太可惜。這番話除了帶出歐陽鋒是西「毒」的原因(因嫉妒而狠毒),他對黃藥師的看法,到了最後也有對比之效,因為事實上黃藥師也會嫉妒,而且他最嫉妒的人,就是歐陽鋒。
6. 新版以時序牌示不同季節,意圖把結構弄得清楚易懂一些。但我偏好舊版,讓觀眾自己去拼湊整個故事,想像空間大,樂趣也多。
7. 林青霞的聲音用原文(國語)配音:
雖然這樣比舊版搭軋,因為舊版配音實在抓不到林青霞的特色,但在一群說粵語的演員間,突然出現一個說國語的,感覺也有點怪。好在後來洪七和他老婆對戲時有出現家鄉話,顯示武林各地方出身的人都有,倒也解釋得通。
8. 慕容嫣砍中黃藥師時,舊版有貓被驚起(還是死在牆上?),新版刪去,改加一個金色燈影的水波畫面。這畫面在回顧黃藥師開玩笑說要娶慕容燕的妹妹時,也有出現。
9. 慕容嫣/ 慕容燕站在湖上練劍時,新版刪去了大叫的畫面。
10. 歐陽鋒對孤女的註解,舊版一氣呵成,都在孤女剛開始求他的時候說:「我不知道她是不是真的要為弟弟報仇,還是沒別的事可做。每一個人都會堅持自己的信念,在別人看來,是浪費時間,她卻覺得很重要。從這裡看下去,她好像一個人。」新版則把中間那句挪到孤女再次去求他之後才講(當時洪七已經來了),中間改留一段空白,催眠度攀升。
11. 歐陽鋒因孤女而夢見舊情人,新版加入兩個畫面:桃花盛開,及後面會出現的過去歡樂片段。
12. 盲劍客對付馬賊一節,新版刪去盲劍客衝上屋頂打鬥的畫面,並用模糊影像表現盲劍客看不見馬賊。此外,舊版用雄壯配樂搭上合聲來表現這一戰的慘烈,新版則盡可能將配樂減到最低,並加入盲劍客的呼喝聲。雖然在電影院看新版時,這一段我也看得很投入,回家翻舊版來看,卻發現還是舊版的剪接、配樂、整體呈現較佳,至少我個人較喜歡。不過盲劍客中刀瞬間,新版的呈現方式較有感覺。
另外,新版也加入一個沙子快速流動的畫面。
13. 盲劍客死後,舊版有一幕黃藥師坐在酒館喝酒,獨白:「那晚之後,我的那個朋友再也沒來過,我是為他而來,但他到死也沒原諒我。」新版則刪去。
14. 舊版洪七病重時,跟孤女說了一番話,「別做傻事」之後有一句:「記住,總會有個人在等著妳。」孤女聞言哭倒在病榻上,新版皆刪去。
15. 舊版是洪七在妻子照顧下康復後,孤女才離開;新版則是孤女沒等洪七痊癒就離開(真不合理),洪七妻子餵他喝粥的畫面也被刪了。我很喜歡這一幕,且這幕可以解釋洪七戰勝病魔的原因(愛的力量?),不懂為何要刪?
16. 歐陽鋒情人成他大嫂那天,在屋子裡找歐陽鋒的片段拉長,處理方式也很不一樣。舊版鏡頭較近且比較隱晦,情人都在畫面角落不明顯之處,很少整張臉、整個身體入鏡,新版則拉遠鏡頭,看到的是她的整個舉動。
此外,新版多加了兩人面對面的特寫畫面(歐陽鋒突然冒出來,嚇她一跳,兩人僵持著)。
17. 黃藥師獨白喜歡桃花時,加入桃花畫面。
18. 結尾刪去歐陽鋒與洪七雙雄正式對立的場面。這段我非常喜歡,被刪掉真是太揪心了!已成丐幫幫主的洪七酣戰一陣,才發現對手竟是舊識。我很愛洪七那個驚愕的表情,更愛歐陽鋒鎮定如昔,卻慢慢流露的張狂微笑,好像在說「我早知道有一天我們會對上!」
19. 眾所皆知,本來有一秒的王祖賢沒了。老實說,這次要不是特別仔細看,我還是不知道王祖賢在那。原來她在是結尾交代黃藥師後續時登場的,那一秒就是和黃藥師相對的鏡頭,但不是正面,又一閃而逝,難怪以前看都沒發覺。
慕容嫣的後續也被刪,她還是半男半女地出場。慕容燕的部份是打鬥戲,慕容嫣的部份是在坐一堆紅辣椒上,半痴半狂的模樣。
[寫在前面] 這是2006年要幫哥哥張國榮辦五十歲生日會時剪的,當時用三首歌名有「情」字的歌剪了「情字三部曲」──濃情、心中情、當年情,每首歌代表一個主題。濃情代表的是哥哥當年來台點滴,有八零年代末~九零年代上節目、參加金馬獎等活動片段,還有整理一些年表。因為要在一首歌的長度內塞下這許多內容,難免有匆匆忙忙的感覺,文字部份可能得停格才能好好看清楚,是美中不足之處。但我盡量放入可看性高的畫面,像哥哥一些有趣的動作或可愛的小表情(我最愛他扮酷廚師,結果被火嚇到那邊XD),希望能引出大家心中對哥哥的濃情啦。
值得一提的是,MV中出現在哥哥周遭那些驚鴻一瞥面孔,大部份都來頭不小喔。有些是現在依舊當紅的,比如陶子(當年超級青澀)、小燕姐、董志成(扮成小妹在哥哥背後作怪那個)、張菲、黎明(衝出來抱住哥哥)、林志玲(混在一堆名模中,應該認不出來吧XD)、雪歌妮薇佛、張曼玉(遠遠的身影)、歐陽菲菲等,也有些是我小時候紅過一時,現在已經消聲匿跡的,比如王祖賢、方芳,都很令人懷念呢~尤其是方芳,我記得我小時候很愛看她的節目,不知何時她就消失了,巴戈也是...@__@
至於「濃情」,它是哥哥和紅姑八零年代主演的電影『殺之戀』主題曲,雖然電影本身比較偏驚悚,歌曲倒帶著一種溫馨夢幻的氛圍,我個人非常喜歡,聽了心情會跟著平靜起來,是首很好聽的慢歌。
濃情
曲:林敏怡 詞:林敏聰
濃而暖的情 蓋在柔弱的生命
一剎的安祥
是我在聆聽著你輕震的心境
緣盡似飄雲 那樣無助地相認
可變的將來
可會仍是我 因你變得更起勁
理不清多歡欣 多少高興
在腦內在各環境跳著未停
殺不清分不開的戀愛 直到未來
雖消失還更堅定
濃而暖的情 注在疲乏的生命
可變的將來
可會仍是我 跟你愛火裡交並
理不清多歡欣 多少高興
在腦內在各環境跳著未停
殺不清分不開的戀愛 直到未來
雖消失還更堅定(還更豐盛)
濃而暖的情 注在疲乏的生命
可變的將來
可會仍是我 跟你愛火裡交並
這點愛可會得勝
張叔平 / 美術指導:奚仲文 / 配樂:黃霑、戴樂民 / 動作、武術指導:程小東
◎ 獲第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美術指導獎(奚仲文)、 最佳音樂獎(黃霑、戴樂民)、 最佳電影歌曲獎(《黎明不要來》黃霑詞曲;葉倩文主唱)、 柯達傑出技術獎
◎ 獲第24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阮繼志)、 最佳服裝設計獎(陳顧方)
◎ 獲第16屆法國科幻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
◎ 獲葡萄牙科幻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張國榮──飾寧采臣
王祖賢──飾聶小倩
午馬──飾燕赤霞 (獲第24屆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獎)
劉兆銘──飾姥姥
窮書生寧采臣前往郭北縣收帳,由於帳本不慎被雨淋濕,帳收不回,不得已只得投宿蘭若寺── 一個傳說鬧鬼、連野狼都不敢靠近的荒山廢寺,在那裡,他遇上法力高強的避世道士燕赤霞,邂逅了神秘女子聶小倩。原來小倩乃是城內員外的女兒,死後元神遭樹妖姥姥控制,被迫以美色引誘路宿男子,以供姥姥吸取精氣。小倩明知人鬼殊途,仍情不自禁與善良單純的寧采臣相戀。兩人真情感動了燕赤霞,決定幫助小倩逃離姥姥魔掌。然而此時姥姥已將小倩許配給黑山老妖, 為了救出小倩,讓她能重新投胎轉世做人,寧采臣不惜和燕赤霞同闖陰府,與黑山老妖展開一場大戰....。
電影解析:
本片改編自清朝文人蒲松齡的小說《聊齋誌異》中的『聶小倩』一節。1960年,香港導演李翰祥首次將之搬上大銀幕,由有古典美人之稱的台灣金馬影后樂蒂飾演聶小倩,轟動一時。樂蒂是邵氏電影中,唯一一位演遍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的演員,她將受鬼母控制的可憐女鬼,演得清秀幽怨,具當時極含蓄而深沉的「文人電影」風格,很難讓人聯想到鬼魂的恐怖。可惜她年僅31歲便以安眠藥結束一生。這版本的《倩女幽魂》成就非凡,曾入選第十三屆法國坎城影展,是邵氏兄弟影片公司當年進軍國際市場的第一部作品,深得法國影評人好評。
1987年,由徐克監製、當年尚為新銳導演的程小東執導的新版《倩女幽魂》,則由張國榮、王祖賢取代趙雷和樂蒂演出書生和女鬼角色。搭配香港電影界最出類拔萃的人物們---武術指導程小東、造型設計張叔平、配樂黃霑和戴樂民等人---的聯手打造,加上當時最先進的電影特效,使這部徐克電影工作室的創業作品,不但掀起一股古裝鬼片的跟拍熱潮,如《畫中仙》、《射日》、《千年女妖》、《陰陽法王》等(但它們無論製作水準還是票房成績都不能與《倩女幽魂》相提並論),還創造當年香港電影票房神話,名列當年十大賣座片第三名,在藝術性與娛樂性方面都得到很高評價。先後當選1987年港台十大佳片冠軍和八十年代港台十大名片之一,並多次參加國際影展與得獎,論成就更甚前作。至今已被喻為難以逾越的經典。
《倩女幽魂》的成功,很大因素來自選角的成功,特別是王祖賢,她的確是「小倩」這個角色的不二人選。那幕她獨立窗外,衣袂髮絲隨風飄然的形象深入人心,使她成為淒豔女鬼的最佳代言人。其實徐克原本屬意由日本紅星中森明菜飾演小倩,直到看見王祖賢一襲定妝照,為之驚豔懾服,這角色才落到王祖賢身上。而她確將女鬼那股空靈之氣拿捏得入木三分,蒼白、美豔又難以捉摸,正是蒲松齡筆下那位「千里柔魂」。而張國榮飾演的寧采臣,雖文弱但憨厚正直、重情義,亦相當討喜可愛,背著竹簍子的模樣則成了古代書生的經典形象。其它如午馬飾的道士燕赤霞、劉兆銘飾的身著宮裝、忽男忽女的姥姥,也都是形象鮮明、有血有肉的角色,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除了選角及新穎別緻的造型設計,片中運用的特效即便在今日看來,依然奇幻多姿、效果奇佳,把武功推向神奇境界。在電腦科技尚不發達的80年代,僅能以最陽春的方式拍出科幻效果,如姥姥那根能鋪天蓋地、到處伸縮糾纏的舌頭,便是以兩塊海綿加帆布做出來的「特效」,簡直令人難以置信。但它拍得有動感,因此看來仍十分逼真、活靈活現。
也因該片實在太成功,即使影視界早已存在為成功的影視拍續集的風氣,徐克及程小東仍不敢貿然拍續集。隔了三年,到1990年才推出第二部《人間道》,不似之後同樣出品自徐克電影工作室的《英雄本色》、《黃飛鴻》、《笑傲江湖》,都是在首集大賣後馬上開拍續集。而作為續集的《人間道》及《道道道》(拍自1991年,主角變成梁朝偉演的小和尚十方,和名字已由小倩變為小卓的王祖賢演出)雖然票房亦不俗,但論口碑及成就,仍遠不如第一部。
或許是徐克本人對這部片寄予深厚感情,1997年,他再一次重拍《倩女幽魂》。耗時四年、耗資四千萬港幣,將之改編為動畫《小倩》,在平面動畫的基礎上嘗試加入3D立體效果。而該片成績亦不俗,獲得第3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動畫片、第43屆亞太影展最佳卡通片等多項殊榮,是國產動畫片的佳作。
慕後製作:
徐克 (監製):
我在八十年代有個奇怪嗜好,就是重看小時候愛看的影片。這方面的西片有錄影帶,但唐片則十分難找,要在香港國際電影節才看得到。方逸華小姐很客氣,那時跟她說一聲,就能看邵氏的影片,也就看了李翰祥的《倩女幽魂》(1960)。小時對該片的印象是,樂蒂這樣斯文,竟能演富魅力及誘惑性的角色;及至長大,她的演出仍歷歷在目。那片亦將《聊齋》拍得賞心悅目。《聊齋》故事以鬼神為主,少談人性。八四、八五年重看該片,覺得可能以後沒有機會再看,便考慮重拍。李翰祥與邵氏都同意我重拍《倩女幽魂》,但還未確定下來。到了八六年,程小東找我跟他合作,我提議拍愛情片,但他說觀眾不太受落他剛拍完的《奇緣》(1986),我覺得只需改變手法就行,況且我們本來亦少來探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倩女幽魂》正適合他將古裝動作拍得輕逸、細膩及浪漫的風格。那時《英雄本色》尚未上畫,新藝城覺得拍這個題材很冒險,但《英雄本色》成功,一切都變得好辦。創作《倩女幽魂》時,題材太舊,便想到將之變新,但我認為從來沒有所謂新題材,只要把舊題材與現世的血脈相連,就能達到一定效果。
(節錄自徐克訪問,1996年12月10日,訪問者余慕雲、周荔嬈、黃淑嫻、蘇芷瑩、廖昭薰;『劍嘯江湖—徐克與香港電影』,香港電影資料館出版)
導演(程小東):
《倩女幽魂》劇本已很完整,我只是著眼於每一場戲的設計。影片其實是童話式的浪漫愛情故事,我們重新包裝,揚棄從前的拍法。因此我們找歌星來演,而王祖賢也有新鮮感,此外還加上浪漫、愛情、動作,再有特技元素,整體組合成新的包裝。浪漫是我自己的喜好,我覺得浪漫情義的東西必須存在,光是「由頭打到尾」是不好看的。
(『劍嘯江湖—徐克與香港電影』,香港電影資料館出版)
編劇(阮繼志):
初時大家也想不出怎樣重拍《倩女幽魂》(1960)。後來我說:這故事最有趣的其實就是「人鬼殊途」,這題材很好寫。人鬼戀,明明不能開花結果,但我們可怎樣鋪排?故事就是根據這意念寫的。
當時八十年代,西方鬼片早自《驅魔人》(The Exorcist,1973)都已用上特技。要是我們拍只有「人鬼殊途」的鬼片,卻沒有驚嚇場面,又沒有給程小東發揮的動作場面,著實說不過去。於是,徐克便想到用特技效果做「鬼」,當時意念十分籠統。我們便朝著這個方向,想到乾屍、可活動的骷髏和一丈長的巨舌,當時來說都是很新穎的,因為之前的鬼片如《凶榜》(1981),只利用噁心場面製造驚嚇效果,卻沒用上特技。
我們想找一些日常生活細節,一經放大,便能帶出恐怖效果。例如走在路上,牆上突然出現怪手,很快又縮回去。要是怪手不消失,便是賣弄恐怖,但它一瞬即逝,幻象便留在腦海,便很恐怖了,這是《鬼玩人》(Evil Dead 2,1987)給我們的靈感。又如樹枝像有生命般把人抓住,卻很快鬆開,好像沒動過一樣,但包圍著你,使人覺得很恐怖。
導演程小東也是武術指導,所以現場一聽,便知道某個效果能否辦得到。可是,過了他這一關,未必能過特技一關。徐克熟悉特技,一問便知是否可行。因此,必須他二人同時首肯的特技,我們才會研究。
我們又想到姥姥該怎樣才最恐怖。要是不知是男是女,根本不知是什麼的話,便最恐怖了。我們先從外形入手,但發現不行,所以便在聲音下工夫,使姥姥時男時女,總之不知道是什麼。
我先寫出一些橋給徐克看,然後一頁頁地談劇本。驚嚇、動作都談好以後,才給小東解釋一遍。前前後後寫了很多稿,從開拍到看完舊的《倩女幽魂》,到決定起用張國榮,已有四、五稿,後來邊拍又邊改,也不知改了多少遍。例如拍蘭若寺,可能搭好的景與劇本有出入,便要改劇本,牽一髮會動全身。演員埋位時不對頭,又得改。
徐克的世界觀很廣,腦海裡有很多東西,可是他不能花時間研究,所以只得告訴我,例如說:這兒放些儒家東西似乎不錯,於是我得花時間慢慢嘗試,找資料塞進去,試到合適為止。找材料時要參考很多書籍,我看母親的佛經,發現每本經書首句總是「般若波羅密」。真正佛家不會說這句話,但我覺得燕赤霞施法時念這句話也挺有趣。
郭北縣那段其實是「光棍戲」,那年代很盛行,較容易創作。要是我們現在再創作,可能不會這樣子寫了。我想這是潮流使然,也是市場需要,說的是當時一窩蜂的社會,說得好聽點便是諷刺時弊。
(節錄自「編劇的謬思---四個系列」之"《倩女幽魂》系列---人鬼殊途與六四陰影"一節,何思穎整理;『劍嘯江湖—徐克與香港電影』,香港電影資料館出版)
場景設計 (奚仲文):
《刀馬旦》之前在青衣搭了個舞台,徐克拍《倩女幽魂》時廢物利用,改建了這個景,原來看戲地方是天井,一邊的舞台變為兩層的蘭若寺,支柱變成枯樹,另一邊變成燕赤霞的房間,再加建瀑布。門口石獅子,在西貢三杯酒拍的,再運用接景造成的。(『劍嘯江湖—徐克與香港電影』,香港電影資料館出版)
角色服裝設計 (奚仲文):
徐克最初跟我談時,我說自己不懂做古裝。可是他立刻給我一個方向:「你大可當作時裝片處理。」這實在是很大的啟示,至少知道他會讓我自由創作。程小東拍很多動作場面,我們便把衣服設計得較飄逸,亦參考時裝設計,用皺布、雪紡以至剪裁方法,使衣袖走動時動感較大。雪紡看來較輕、較軟,我們大量運用,過去是很少有的。寧采臣的則用洗舊的麻和錦,他風塵僕僕,衣服總不會很光鮮,就是內衣,也改用軟的。徐克說「時裝」,我們則覺得必需是舒適的服裝。(『劍嘯江湖—徐克與香港電影』,香港電影資料館出版)
姥姥的造型設計:
雷楚雄 (亦為美指):八七年《倩女幽魂》服裝指導陳顧方設計姥姥的造型 (見右圖,點選可放大),考慮到老樹成精,理所當然用綠色和樹的外質作設計重點,反覆試驗下,總欠神采,徐克導演適時拋出一句:「試用金色!」因為「金色」,陳顧方就在設計上擺脫「樹」的概念束縛,設計出高冠華服、富麗堂皇的老妖造型,在連場黑夜樹叢中,因為金色的選擇,其形象依然鮮明獨特,那不是綠色可以替代的。其後九十年代美國影片《吸血殭屍驚情四百年》(Bram Stoker’s Dracula,1992)的殭屍伯爵,那頭髮髻髮飾,那身閃金華服,靈感會否來自《倩女幽魂》姥姥的造型?遙遠西方的一個回響,頗堪玩味(《驚情》的服裝指導是日本人石崗惠子)。
(節錄自「撒下幾片甘草」一文,『劍嘯江湖—徐克與香港電影』,香港電影資料館出版)
奚仲文:我覺得設計姥姥造型,要很有威勢,因為她既是妖精,也必需有大王、女王的氣勢,故特地給她造了一件斗蓬,只要擺出架勢,單看剪影已覺得很有威勢。(『劍嘯江湖—徐克與香港電影』,香港電影資料館出版)
特效:
阮繼志(編劇):徐克有一個特技小組,約五至六人,專責《倩女幽魂》的特技。我們要求會動的乾屍、骷髏。那群小伙子便將骨頭逐小逐小移動,一格一格拍。拍好後,再在黑房加工幾次。他們並非專業人士,做的時候需要不斷嘗試…樹枝的戲全靠小東,我們依劇本畫好分鏡草圖後,便製造特别的樹枝、樹幹,由小東決定如何吊威也。拍的過程常有失敗,百次失敗之中才找到一個成功的,花了很多資源。老闆肯支持,因為徐克。小東那時當武指成名,導演地位尚未奠定,全靠徐克應付投資者,讓我們繼續搞下去。(『劍嘯江湖—徐克與香港電影』,香港電影資料館出版)
XXXX
(訪問中提到《倩女幽魂》裡的模型,例如鬼怪的拍攝方法)
徐克 (監製):噢,呵呵!那更誇張呢。我到美國碰到Peter Kuran,就是在《星際大戰》拍motion control、拍飛船的特技師,看到他在桌上拍《華盛頓末日》,方法是縮小光圈,然後打燈,搭一個光學背景。我利用這個方法,回港後叫人造了些很小的模型,扭它們的手腳,放在書桌上,用紙和飛機木作背景。記得那時用兩張辦公桌,中間橫放一塊玻璃,地上放紙板充當地面,在上面打燈。光圈縮得很小,就可以拍景深。那實在挺有趣,當時來說,放上螢幕效果也不錯。後來我把這種技術延伸到其它拍攝,效果亦不俗。 (節錄自徐克訪問,2001年6月29日,訪問者何思穎、傅慧儀;『劍嘯江湖—徐克與香港電影』,香港電影資料館)
配樂 (黃霑):
我一聽到徐克搞《倩女幽魂》,馬上自動獻身。我看過李翰祥的《倩女幽魂》,而synthesizer那些電子組合當時剛剛面世,作聲音無懈可擊,能試驗很多特技聲音,鬼片作得怎詭秘都可以。但徐克說小東找了人,半年後我再問,仍然說已找了人,如是者問了三次都給拒絕了。我喜歡做的事情就會求人家讓我做,幾乎不要錢都願意。據說那人寫了歌,但他們全不喜歡,便來找我。我著他們理好和人家的糾葛,便開始寫,很愉快。記得張國榮唱的主題曲『人生路』(即電影同名主題曲『倩女幽魂』),便是那年隨他們初次到康城時寫的,寫好旋律填過詞便馬上獲通過。『道』是跟徐克在回程飛機上,兩個醉漢邊呷酒邊寫的,歌詞也一併寫好,回來後覺得太長,刪了些。最初本想找林子祥唱,但他在美國,找不到,再想到找樊梅生,但他去了北京醫治腳傷,沒辦法下唯有自己唱。
還有一首『黎明不要來』,後來添加的。其實初時只有『人生路』,『道』也是後加的。康城回來後徐克說多作一首,我說趕不及了,但我有一首舊的旋律,沒出版過,是過去替嘉禾的戲《先生貴姓》(1984)寫的,鐘鎮濤當男主角。那旋律講述曾慶瑜演的高級應召女郎,很怕黑夜,因為一到晚上便要接客。我做過資料搜集,妓女都說她們真的怕黑夜,黑夜便會給男人蹂躪,所以晚上不睡覺,那劇本也是我寫的。後來她遇上年輕的硬照攝影師,在一閃一閃的燈塔下、開蓬的福士車廂內造愛,畫面響起『黎明不要來』,那是她頭一回不怕黑夜,反而想黎明不要來。我在電話唱給徐克聽,便通過了,所以合作非常愉快,用了原作少許歌詞,中段是新加的。其實很好笑,其中一句歌詞「不許紅日教人分開」,是有別人不曉得的意思。那時我親友全沒有了,都去了加拿大,是因為「紅太陽」照著,大家要分開,很生氣。
徐克的戲隨時有這種味道,《倩女幽魂II 人間道》,張學友唱的『人間道』,歌詞其實是講六四的,沒有人知。我們是很奇怪的,人家不知道不打緊,我們宣洩了便算。什麼「故園路怎麼盡是不歸路」,是六四後我們都過不了的關口:幹嘛會這樣子?幹麻還是「血海滔滔」?但歌又很配合戲的內容。徐克常有這樣的東西,是他給我靈感的,相信沒半個觀眾明白他說什麼,但我們心裡著實想把這個情感放進去。(中略)
《倩女幽魂》雖是(程)小東的戲,徐只是做監製,但他由始至終和我一起在錄音室作音樂,我逐段問他,做了十二日,還在那兒睡。他覺得那兒不行便馬上跟我說,我自己用synthesizer馬上改,他要加音由我來加,用我的方法加。那次合作是最愉快的,以後都沒有這樣子的了。(中略)
徐克其實是個很有情的人,但不知為何他在戲中卻很怕醜,情都沒法講出來,點到為止。譬如十三姨和黃飛鴻的影子一場,我覺得仍可再加以發揮。我看過《黃飛鴻》的毛片,有一場拍李連杰突然知道有槍這東西,且打死了很多人,那夜他拿著一顆子彈,外面下著雨,房內都是藍色燈光,他只一個人對著槍彈在想:怎才可以打贏子彈?這場戲很有中國人的感受,因為我們有拳術,卻突然發現有洋槍。我配上箏彈的『將軍令』,彈得非常之好,是單音的。如果他按初時那樣子有這樣的一分鐘,戲的層次便很好了。他是拍了的,但剪去了。我覺得他要表達這種情懷時便好像很怕醜,但他其實是有情的,有情才拍得到這些場面。《倩女幽魂》的『黎明不要來』也是一樣,整首歌一分半鐘,畫面很美,但最後他要剪掉後面,歌沒有唱完,沒有了餘韻。你造完愛,仍需要跟女孩親一親,摸一摸她的頭髮。他就是欠缺這些東西,造完愛便完了。
(節錄自「愛恨徐克」;『劍嘯江湖—徐克與香港電影』,香港電影資料館出版)
片場花絮:
摘自" 姊妹雜誌第307期" ‧1986年
首先,從張國榮的樣子說起。汪汪(記者名)覺得他臉黑黑的,個樣「好殘」,好疲倦!
「我好疲倦呀!一日拍兩組戲,從早拍到晚,沒有一覺好睡。」汪汪知道他正在青衣島的友聯船廠,日日趕拍《倩女幽魂》,連忙追問:「何來兩組戲拍?」
「早班、夜班都是拍這部戲。」張國榮說:「我們為它改了一個片名,不是《倩女幽魂》,而是《倩女煙塵》,即是拍戲時,全個廠沙塵滾滾,撲口撲面都是灰塵,空氣十分混濁。」
汪汪看見張國榮一邊聊,一邊吩咐侍者拿香菸,順口說:「不是戒了嗎?」
「不拍戲時,可以戒的,一旦拍戲,無法戒去菸癮。」他說:「在片廠,等候的時間甚長,缺乏香菸在手,更提不起勁!不過,近期數量已減少,以前吃(抽)兩包,現在一天才吃(抽)十幾枝。」
「我看過王祖賢在《倩女幽魂》的造型,你的又如何?」
「幾好啊!」他賣花讚花香說:「有書卷氣!」
《倩》片是由程小東執導,徐克間中也會拍一、兩場戲。
張國榮告訴我:「不要以為這部戲,像以前趙雷、樂蒂的那一部,你聽到《倩女煙塵》就知道,這部片很看重特技部份,反而感情戲不多。」
他又說:「前晚,我在片場拍戲,坐在椅上,突然有一份很失落的感覺。」
「啊!為什麼?」
「徐克拍一場戲,我覺得自己NG第二次演得最好,徐克卻一直NG,當時我已麻木了,直到第五次,我已有點機械化演出時,徐克卻說:『OK!』和我的理想有距離。」
他就坐在椅子上發呆、失落!
對徐克,張國榮是很尊敬的。在他心目中,徐克非常地有才華。
張國榮無論拍戲多辛苦,絕不會在中途打瞌睡,他怕瞌一會兒,臉也會睡了!所以,拍兩組戲他也堅持到底。
參考資料:
世紀前線/ http://www.fifid.com/subject/1358273/ 等網路、書籍資料
:威禾/ 導演:關錦鵬 / 編劇:邱戴安平、李碧華/ 配樂:黎小田 / 同名主題曲『胭脂扣』 (由梅豔芳主唱。)
首映:1988.1.11
『胭脂扣』歌詞
誓言幻作煙雲字 費盡千般心思
情像火灼般熱 怎燒一生一世 延續不容易
負情是你的名字 錯付千般相思
情像水向東逝去 癡心枉注 願那天未曾遇
只怕相依 那管見盡憾世事
漸老方華 愛火未滅人面變異
祈求在那天重遇 訴盡千般相思
祈求不再辜負我 癡心的關注 人被愛留住 (問那天會重遇)
◎ 法國第10屆第三世界影展金球大獎
◎ 獲1989年第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關錦鵬)、最佳女主角(梅艷芳)、最佳剪接(張耀宗)、
最佳電影配樂(黎小田)、最佳電影歌曲(「胭脂扣」);張國榮獲提名最佳男主角
◎ 獲1987年第24屆臺灣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梅艷芳)、最佳攝影、最佳美術設計、最佳改編劇本獎
◎ 獲1988年 獲義大利都靈青年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獎
◎ 1988年 南特三大洲電影節 Golden Montgolfiere
◎ 獲1989年 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梅艷芳)
為一風流倜儻、外型俊俏的紈絝子弟,又稱「十二少」,但這並非暗示他在家中排行十二 (事實上他排行第二)。1930年代流行於望族之間的習俗中,取這種別名是為了聽起來人丁旺盛一點。
如花 (梅艷芳飾):為香港30年代石塘咀的紅牌妓女。對十二少一往情深,為情不惜一死,死後亦念念不忘舊情人而苦苦
等待五十多年,是一感情激烈、專一的女子。
袁永定 (萬梓良飾):在香港報館任職的正直男子,同情如花的遭遇而傾力幫她尋找十二少。
凌楚絹 (朱寶意飾):永定的同事,事業心強的現代女性。和永定一同幫助如花,在發現如花和十二少殉情的真相後一度
無法諒解。
三零年代的香港。紈絝子弟十二少深深迷戀上名妓如花,使盡追求絕招,終於擄獲美人心,兩人以一個胭脂匣定情。然而因十二少父母的反對,兩人情路坎坷,最後只能攜手走上殉情之路。
八零年代的香港。一位欲刊登尋人廣告的冷豔女子,四個承諾再見的「密碼」,揭露一段歷經五十多年等待的愛情真相…
王力宏希望章子怡不要太在意被偷拍一事,圖為《色,戒》劇照。
2009年1月11日
來源:中新網
王家衛:張國榮像花蝴蝶
來源:新民晚報
王家衛昨晚帶著《東邪西毒(終極版)》,在萬裕影城舉行觀眾見面會。自發組織前來悼念張國榮去世五週年的榮迷成為最主要的觀眾群。
現場的提問也多是圍繞著張國榮。王家衛說:“與張國榮合作的三部電影《阿飛正傳》《東邪西毒》《春光乍泄》,恰恰代表了張國榮從影的三個階段,而《東邪西毒》正是張國榮決定重返影壇的重要作品,西毒這個角色也是張國榮三個角色中難度最大、最出彩的。”對比梁朝偉,王家衛說這是兩個個性不同的優秀演員,“張國榮非常敏感,很喜歡照顧人,也很需要別人的照顧,而梁朝偉比較沉穩、個人一些。”王家衛特別提到張國榮在拍攝時對張曼玉、楊採妮等演員都給予了很大的幫助,他總結:“張國榮就像花蝴蝶,在片場所有人都能聽到他的聲音,而梁朝偉在片場一點聲音都沒有。”
這次《東邪西毒(終極版)》使用的是從北京調來的原聲帶,就是為了讓榮迷更清楚地聽到張國榮的聲音。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
||
|
張國榮逝世六周年前夕,導演王家衛透露「哥哥」(張國榮在圈內的暱稱)和偉仔當年在阿根廷的一段情。王家衛說:「那時張國榮染病腹瀉,梁朝偉不但煮粥餵他吃,還當他的護士照顧他。」
王家衛帶梁朝偉、劉嘉玲、楊采妮、攝影杜可風等去大陸宣傳「東邪西毒終極版」,該片重映是紀念張國榮逝世六周年(4月1日)。大陸「新浪網」報導,王家衛受訪說著說著,就憶起當年在阿根廷拍「春光乍洩」的往事。王家衛說:「當時張國榮不慎感染,每天都會腹瀉,搞得臉色很慘白,梁朝偉每天都為他煮粥,還餵他喝,所以他們在電影裏的感情,才會那麼貼切自然。」
其實從「阿飛正傳」合作以來,張國榮對王家衛的付出,可以說把整個人和心都交給了王家衛。「阿飛正傳」一拍再拍,張國榮無怨無尤;「東邪西毒」在大陸偏遠的榆林取景,張國榮被毒蠍子咬,林青霞光聽就嚇壞了,他當啥事都沒發生過;「春光乍洩」遠赴阿根廷拍攝,張國榮生病每天拉肚子,當地醫生治不好,他自掏腰包搭機往返香港和布宜諾斯艾利斯,瘦了一大圈,還擔心影響拍片。
如今王家衛終於說:「『東邪西毒』裏雖然有8個大明星,但張國榮是真正的主角,因為你無法把目光從他身上移開。」所以王家衛自資上千萬港幣重新修復,把最後一個鏡頭留給張國榮。原本一些在香港片庫裏意外泡水的底片還有張國榮,但失去聲音,王家衛覺得沒有人可以為張國榮配音,寧可不用。杜可風每次談到張國榮都會紅了眼眶說:「我和王家衛已經把他的真、善、美留在電影裏了。」
向來不想比較演員的王家衛破例坦言:「張國榮在片場像蝴蝶,到處都能聽到他的聲音,他需要別人關注,也很會關心別人;梁朝偉比較自我、安靜。」不過在活動上偉仔被大陸媒體問「為何沒帶婚戒」?偉仔微笑妙答:「我不但不喜歡戴婚戒,也不喜歡戴手表,因為我覺得很重。」
看到這新聞總覺得有些感傷,因為哥哥生前跟王家衛常因意見不合鬧彆扭,想不到王家衛對哥哥這麼有感情,不但特地從北京調來原聲帶,以呈現哥哥的原音,也不願用沒有聲音的底片。雖然很感念他這麼做,但還是很希望王傢衛可以考慮把這些畫面放在幕後花絮裡,讓每個欣賞哥哥的人都能多見到一些哥哥的身影。(如果是東邪畫面就更希望了,因為哥哥演東邪實在帥到爆)
可能是因為四一快到了,最近多好多哥哥的新聞,找這新聞時一連看到好幾篇,就一併放上來了。今年因為第一年上班,不能請假去香港參加活動,就只能用這種方式來緬懷哥哥了...
![]() |
張國榮主演的「東邪西毒終極版」何時在台灣公映備受矚目。 本報資料照片 |
「東邪西毒」當年是台灣學者公司投資拍攝,王家衛曾說基於道義,將來「東邪西毒終極版」的台灣部分仍將交由學者公司發行,但學者公司老闆蔡松林表示,今年農曆年去香港和王家衛見面尚未聽他提及此事,王家衛的澤東台灣分公司昨天表示,王導尚未確定台灣檔期。
![]() |
王家衛(左起)、林青霞、攝影杜可風去年去紐約電影節宣傳「東邪西毒終極版」。 本報資料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