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歐美翻譯小說 (10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稻香渡 
 
一般人談到兒童文學,都覺得是寫給小孩子看的,而難免有幼稚的印象,起初我也因為如此,對於要不要把曹文軒的這本『稻香渡』從圖書館借回家,有些猶豫不決。但想起小時候無意間發現這位作者所寫的另一本短篇小說集『紅葫蘆』,當下那種如獲至寶、苦苦央求媽媽讓我買下的心情,又不禁好奇,這位作者的文筆和故事是否真有如記憶中那麼好?十幾年後再看他的作品,我還會不會那麼感動?
 
基於上述兩點,最後我還是把書借回家了。
 
一開卷,我的心就被作者所營造出的興奮、緊張、期待的氣氛所擄獲。稻香渡,這個負責轉運稻米的傍河小村莊,所有村民正聚於渡口,懸著心在等待滿載女知青的船來到。「知青」對台灣人來說或許陌生,卻是經歷文革的中國人再熟悉不過的詞彙,指的是被分派到各鄉村從事勞動工作的知識青年。
 
作者用淺白易懂但不失詩意的文字,勾勒出這群純樸憨直的鄉下人翹首期盼的各種樣貌,藉由這場撩撥人心的等待,一方面製造讀者對女知青的期待,透過「遲遲不來」的焦慮感,讓這份期待逐漸升溫,讀者也跟著迫不及待一睹女知青的廬山真面目;一方面在過程中,將主要登場人物介紹完畢,諸如紅藕與細米間兩小無猜的情誼和信任,細米的膽大固執與調皮機靈,三鼻涕的迷糊傻氣,以及小七子的野性狠勁,各人物形象鮮明,讓人一開始便留下深刻印象。
 
然後,就在連我都忍不住懷疑這場等待是否會落空時,終於,載著女知青的船姍姍來遲,來自蘇州城的嬌嫩姑娘們一個個出現在眾人眼前,壓軸登場的是彷彿水雕出來的靈秀女孩梅紋。由於有了先前的鋪陳,作者無需贅筆描述,一個可人兒的形象,已在所有讀者心中根深柢固。而她,也是往後整本書中,與細米建立起亦師亦友亦姐關係的靈魂人物。
 
曹文軒曾在訪談中直言自己最愛梅紋這種柔弱溫婉的女孩,她代表的是一種完美理想的形象,比熱情奔放的女子更富有含蓄美,動人心弦。與她相較,先出場的青梅竹馬紅藕完全無招架餘地,在情路上必輸無疑。年紀較長的梅紋對細米那無微不至地關懷、提攜與照顧,像煦煦春風般溫暖心房,又不失長輩的威嚴與引導,那種成熟的韻味格外吸引人,青春期未脫稚氣的男孩,應該是誰也無法抗拒吧。
 
這本書畢竟是文學小說,戲劇化的成份在書中難得一見,每個事件都像人生中的短暫插曲,無預期地出現,然後又悄然而逝,很難有一個事件被完整交代。但這些零碎片段所交織醞釀出的情緒,後勁卻十分驚人,像一杯香醇的酒,細品後餘味無窮,豐富的滋味令人難忘。
 
細米與梅紋間的羈絆與情誼最令人感動。當梅紋發掘出細米雕刻的才能,帶他進城報名參展卻遭無知的館員輕忽冷落時,脾氣溫和的梅紋第一次出口罵人,歸程上一路流淚,這份反差更能襯托她對細米的諄諄愛護;而細米為了安慰父母雙亡而病倒在床的梅紋,不顧氣候嚴寒,跑到冰封的河上釣金鯉魚,這份真摯的情意也令人動容。正處於情竇初開年紀的兩人,一個對愛情懵懂無知,一個心無雜念從未多想,兩人間發於情止乎禮的互動,往往讓我內心騷動不已,究竟這段感情能發展到什麼地步,已成了吸引我看下去的最大重點。
 
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曹文軒要寫兒童文學,要將主角設定為一群半大不小的孩子。或許他是藉由這樣的寫作過程來追憶童年。鄉村出身的曹文軒對田野風光有著難以割捨的眷戀,在他的故事裡,寫景的片段絕不可少,四季的美麗景致,除了烘托人物心境,也形成一個提供情感交流的溫柔空間,令人不禁心生嚮往。另一方面,或許也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正站在大人與孩童間的十字路口,既保有一顆純潔的心,又背負著成長的困惑與苦澀,最能呈現曹文軒心目中理想的世界觀與愛情觀吧。
 
那個年紀,對異性和自己的身體變化都充滿好奇,還有一種隱隱的自卑與羞怯,對細米這樣一個骨子裡倔強彆扭又聰慧纖細的男孩來說,特別容易感到不知所措。小說的優點在於把這種心境鋪陳得生動真實,而且越是深入細米的內心世界,就越是被他的多面性所吸引,不知不覺間被這個男孩的喜怒哀樂給牽動情緒。
 
整部小說都洋溢著濃濃的人情味,著重於人性良善面的顯現,雖然文革時期的傷痛還在,難免為故事注入一抹哀傷的成份,但整體而言,給人的感覺是光明美好的,讓人心頭一暖的。就連小七子憤世嫉俗的控訴,也由於他最後的哀哀鳴哭,而讓人不由得心生憐憫,原諒他用卑鄙手段發洩怒氣的可惡。曹文軒的文字功底與說故事的手法之高明,令人折服。
 
一口氣把這本小說看完,我確信自己當年的眼光沒錯,反而是現在的刻板印象錯了。所謂兒童文學,並非與幼稚的筆法、故事畫上等號,其可讀性非但不遜於成人文學,與某些作品相較,甚至猶有過之。不僅青少年能從這樣切身的題材中找到共鳴與認同,成人也能從中憶起兒時的純真,得到某種啟發,或者僅被故事吸引而讀得津津有味。我一下子成了曹文軒的書迷,像他這樣不愛咬文嚼字,文字卻耐嚼耐讀,同時兼顧故事性的文學作家,實在太難能可貴了。
 
唯一的遺憾大概是結局吧,並非寫得不好,而是我的期待完全落空。或許「不盡如人意」才反映出真實人生,才能反襯出青春的淡淡惆悵,才能給故事留下難以釋懷的餘韻,但對於看完這故事已深深喜歡上細米的我來說,這樣的結局也未免太令人傷心了。但無論如何,不可否認的是,『稻香渡』會是一本我想買回家收藏,一讀再讀的好書。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流星之絆

大哥,那丫頭是認真的。她愛上我們殺父仇人的兒子啦...
                                               ──摘自《流星之絆》

近年來因電視電影的推波助瀾,在亞洲各國掀起一股「東野圭吾」熱,舉凡「東野出品」的小說,幾乎本本大賣,還因此衍生出近期中國盜版猖獗,東野一怒之下決定終止發行所有中文版權的事件。其實東野圭吾出道不算早,看他的寫作資歷,已可歸入推理界的老前輩,然而自投身寫作以來,他一直沒有受到太大的關注,影視改編作品有之,提名文學獎有之,最後卻總是與獎項擦肩而過。作為一名有才華、有抱負、決心往文壇發展(還因此辭職)的作家,沒有什麼比這更難受的了。
 
之前我已拜讀過幾本東野的大作,比如『嫌疑犯X的獻身』、『白夜行』、『手紙』等,但一直沒能成為他的書迷,原因無他,這些作品大多後座力極強,讀完能讓人低迴良久,閱讀過程中,卻不太能激起我的熱情,往往擱置大半天才有興致繼續讀下去。有一兩部甚至到今天都沒讀完。因此翻開『流星之絆』時,雖說是慕名而讀,我最初其實也沒想過,自己竟會一發不可收拾,欲罷不能地把它火速拚完。
 
吸引我的,首先是兄妹情。三個小孩偷跑出門看流星雨,回到家卻發現父母慘死家中,這一個「開場」契機,一般來說,都只有過場的功用,作者卻未草率以對,而是在有限的篇幅中,將三人的羈絆盡可能表現出來,使之後的聯手詐騙、報仇等情節,得到最有力的支撐。
 
在這一段裡,我們可以看到,儘管還是孩子,大哥功一已指揮若定,像兩弟妹的避風港般,全力支持保護著他們;二哥泰輔相較之下比較不可靠,對小妹愛護有加的慈愛哥哥形象,仍使他顯得親切可愛;小妹靜奈戲份最少,但已帶有我見猶憐、人見人愛的氣質,無怪乎長大後會成為萬人迷。
 
我一直主張,一個成功的故事,一定要有成功的角色,否則詭計再完美、佈局再精密,讓人看得再緊張刺激,知道謎底後,也不會想再看一遍。也只有引起讀者或觀眾興趣的角色,接下來他們的遭遇和命運,才會讓人忍不住關心。這部作品之所以能打破我閱讀東野小說的「慣例」,關鍵就在於角色。
 
雖然以兇殺案揭開序幕,故事卻沒全力圍繞著案件發展,而將許多篇幅用在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描寫,因此調性意外地明亮,無時不洋溢著互相關懷的溫情。每個登場人物都不令人討厭,討喜的更多,從頭到尾沒有扭曲變態、醜陋黑暗的角色讓人搥心肝。直到真兇現身,我在意想不到之餘,心中也僅是充滿惆悵而已,還稱不上沉重。
 
因此閱讀這本書時,心情除了緊張,就只有愉快。
 
作為給報仇計劃投下變數的愛情故事,雖說是愛上「仇人之子」的老梗,東野仍處理得不落俗套,給人清新的感覺。特別是男方(行成)的個性,冷靜理智又不感情用事,對事業投入又懷抱理想,魅力度和大哥功一有得拚,一看就是個有肩膀的可靠男人,因此我完全能夠理解靜奈為何會無可自拔地愛上他(反觀行成就比較難理解,他愛上的究竟是靜奈扮演的千金小姐,還是真正的靜奈?關於這方面的心境轉折,我覺得多點著墨會較好)。
 
而這個一心發展事業,無暇兼顧愛情的單身漢,在不由自主墜入愛河時,那種不知所措又患得患失的心情,東野也刻劃得入木三分。
 
泰輔和靜奈在日劇版分別由錦戶亮和戶田惠梨香飾演,後者在我的感覺裡,並不若北乃紀伊或澤尻英龍華來得亮眼,但任性自信的漂亮寶貝本就是她的戲路之一,應該能勝任愉快;錦戶亮就比較難想像演出來會是什麼樣子,畢竟他的外型氣質偏向憂鬱,帶點陽光和樸實大男孩氣息的生田斗真感覺上比他更適合這個角色。
 
至於身手敏捷頭腦清晰的功一,感覺上就非二宮莫屬了。閱讀時,我腦中老是浮現他的臉,真的很喜歡這個凡事深謀遠慮、不管何時都不失冷靜的大哥。其實真要探究的話,這個帶領弟妹走偏鋒的大哥並不可敬,完全是自家腳踏車被偷,就去偷別人家的腳踏車取代,再振振有詞地說社會經濟彼此流通的偏差人物。作為一心希望弟妹幸福的大哥,此舉顯然是自打嘴巴。
 
但有什麼辦法,像他這麼有責任心又有自制力(絕不貪得無厭),懂得見好就收,必要時甚至願意自我犧牲(此乃東野最愛的獻身路線)的犯罪者,實在太少見也太帥氣了,我的道德判斷機制在他面前完全失去作用,只能在看完書後勉強冒出來嘴炮兩句而已(苦笑)。因此,功一依然穩坐我最愛的角色寶座。
 
其實看到最後,心情有點複雜,覺得東野圭吾好詐。不斷釋出各種資訊,激起我的無比鬥志(來猜劇情),滿心以為是為後文埋伏筆,卻原來都是煙霧彈,只是誤導讀者用的。比如有明太太的出身背景,以及靜奈與兩位哥哥並無血緣關係的事實。反而是真正的破案線索,從頭到尾都被我視而不見,果真映證了推理偵探小說中,「最可疑的犯人\線索,絕對不是最後真相」的特色。
 
就佈局而言,東野的確是個天才,縝密曲折又能保證閱讀順暢,一方面吸引讀者的目光,一方面又讓他們猜不到結局。
 
不過,相較前半部的緊湊有趣,中後部的確弱了一些,自報復計劃開展後,好幾個橋段都沒有想像中精彩。因此雖然這部小說破天荒地以溫暖感人的形式結束,在東野小說中相當獨樹一格,論後座力,卻反不如他其他有名的作品了。或許這又映證了另一句話:悲劇比喜劇更值得回味……吧?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灰色愛情
 
要我形容『灰色愛情』,我會說,它是一本不斷推翻先前預設的小說。
 
作者一開始就丟出一個「耳熟能詳」的場景──主角「我」(跟作者一樣叫「阿傑」,加上後記的描述,我不由得聯想,這或許是一部自傳小說?)正躺在手術台上,在瀕死的人生走馬燈中,回顧一切的發生與原由。
 
我只能說我打一開始就被這樣的情境所騙,一腳跨進作者設下的陷阱,被刻板印象引導到錯誤的方向,因此一路看來,除了驚訝還是驚訝,只差沒跌破眼鏡,對作者的匠心獨具不由得萬分佩服。加上文字自然流暢,節奏有張有弛十分吸引人,我竟像搭上雲霄飛車似的,無法自制地一口氣熬到半夜四點把書啃完!
 
對此,老實說我挺意外的,儘管拿到試讀本時,充滿質感的封面設計已讓我眼前一亮,我對這本書的預設,仍不脫「文字高於情節」,因此並沒有太多期待,更缺乏恨不得先睹為快的熱情。不能怪我先入為主,放眼台灣小說界,除了玄武、科幻或輕小說等娛樂類別比較大眾化,其他小說幾乎都「很文學」,大概因為作者絕大多數出身自文學獎的關係。因此我從書名直覺認為這本書也會是優美辭藻堆疊出的精緻菜餚,外表可口,卻不好下嚥,得焚香沐浴後再來祈禱自己意識夠清醒,不會看到一半就恍神睡著,忽略了作者隱藏在字裡行間的深意。
 
事實上正好相反,這本書無論文字風格還是故事情節都輕鬆易讀。雖然主角是個混蛋,自私濫情,但至少他敢做敢認,勇於接受他人的反撲,而且衷心懺悔。那種一副天下人都對不起自己,永遠不知檢討的人,我才最看不起。
 
因此,這個混蛋在我眼中還是可愛的。我頂多對他的一錯再錯搖頭嘆息,最後還不小心被他騙到幾分同情,基本上沒到想摔書的地步,我想這也是我喜歡這本書的關鍵。若你正好與我相反,對這類人生無所事事、終日泡妞劈腿的角色嚴重難以認同,或許就不會這麼平心靜氣,而會極端厭惡,甚至感到噁心反胃了。
 
(但我得說,一個混蛋的形成,是需要種種因素的配合。正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有人要打,就要有人願挨。若阿傑的女友莉亞不是一味忍氣吞聲,若阿傑周遭那些被他泡上的女生不是那麼輕浮隨便,他這種人也不會那麼吃得開。所以我不認為這是他一個人的責任)
 
用老套一點的角度來看,這其實就是個「愛情成長」的故事。一個完全不懂愛情、有承諾恐懼症的混蛋,是如何從混亂的性生活中發現愛情、理解愛情?是如何從自我中心,變得願意自我犧牲?最後看阿傑蛻變成長,我不禁有點鼻酸,因為這成長來得太遲,使他失去了人生中很多重要的東西,使這成長多少顯得沉重。但或許它還是個happy ending,因為即便公主不是嫁給王子,每個人也是各得其所,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快樂。
 
特別想拿出來一提的是馬桶工人大強。其實我不太喜歡作者把大強塑造為一個渾身髒臭的大叔,這未免太刻板印象了,好像馬桶工人就該是矮胖醜陋,不可能高大帥氣似的。而且在一部書寫「愛情並不完美」的小說中,塑造這樣一個除了外型之外,簡直稱得上情聖的人物,也讓人感到有些吊詭,但大強的金玉良言,仍時刻給我一種醍醐灌頂的感受:
 
每個人心中都有個馬桶,專門負責沖掉不愉快的事,如果不愉快的事太多了,馬桶就會塞住,那麼就要想辦法修好,否則人就會生病。」
 
馬桶壞了,有時候可以自己動手修,不過壞得太嚴重的時候,自己修不好,就需要找人來維修,所以我告訴她,試著去修好心中的馬桶,如果自己一個人做不來,可以告訴我,我會願意幫她,因為這是我的專長。」
 
我是修馬桶的,又髒又臭,坐電梯的時候,大家都會站得離我很遠,但是當他們的馬桶壞了,卻比誰都需要我,恨不得我馬上到他們家。所以說人與人的相處,沒有分好與壞,只有是不是對的時機,還有對的人而已。」
 
過去的事情,就像馬桶沖掉了的東西,你難道要把它挖出來,然後每天看著它嗎?這樣不是憨人嘛。」
 
能用馬桶來為愛情作比喻,這樣的聯想也夠絕了,光是這點就不能不佩服作者。
 
看到最後,與其說我是被阿傑的領悟感動,不如說是被「打動」了,當頭棒喝那種:
 
這些日子,我回顧自己的人生,我發現自己從來沒有為誰付出過,我真的好自私,往往只會想到自己好不好、快不快樂,卻沒對誰付出過,或是為誰帶來快樂。」
 
並不是說我的人生就像阿傑那麼糟,只是反省自身,我也常因為「自己」想做或不想做什麼,而用無謂的情緒去影響、期待或要求他人配合;在我自以為寂寞孤單的時候,其實也有很多人在包容關愛著這樣任性的我……
 
想到這些,就覺得自己不該再動不動就傷春悲秋、自哀自憐。人生可以過得很快樂,也可以過得很充實,只要走出心中的象牙塔,多想想別人為自己做了什麼,而不是不斷從別人身上渴求更多,換個心態,一切都會煥然一新。這也是我從阿傑身上看到的。
 
看小說就是這麼妙。一句話,對大多數人來說或許沒什麼,看在有相關苦惱的人眼中,卻獨具意義。也因為這樣的領悟重擊我的心靈,看完後的滿足感才會那麼深吧。
 
總而言之,這是部酣暢淋漓的愛情小品,描述的或許不是你我心目中理想的愛情,甚至有些不堪入目,但就像作者形容愛情時說的:它不像白色那樣純潔,也不想黑色那般深沉,它在黑與白之間拉扯,在深與淺之中掙扎。它的動人之處不在呈現希望或者絕望,而是在夾縫中掙扎,那一點人性幽微處所不經意散發的光芒。 
 

感謝明日工作室提供試讀機會!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鴨川荷爾摩
 
好像很多人對『鴨川荷爾摩』感興趣,都是受作者萬城目學的另一部小說『鹿男』或由它改編的日劇『鹿男與美麗的奈良』所影響:因為『鹿男』太讓人驚豔,看完書還意猶未盡,索性回頭找來這部同樣「戰績輝煌」──一出版便囊括《書的雜誌》2006年度娛樂小說第一名、「KING'S BRUNCH」BOOK大賞新人獎、第四屆Boiled Eggs新人賞、入圍2007年日本全國書店店員推薦票選【書店大獎】──的小說解饞。
 
我從未接觸過萬城目學的其他作品,也沒看過『鹿男』的日劇,之所以被這本書吸引,只因為它的改編電影是由山田孝之主演。不過看完電影後我非常失望(心得容後再敘),論創意,論感動,論對「青春」二字的理解,電影的改編都遠不如原作,完全曲解了原作構築出的美好世界,但也正足以說明,類似的故事框架,處理得好與不好,帶給人的感覺就會有天壤之別。
 
「荷爾蒙」在日語中,除了生理激素,也可以指豬牛內臟的燒烤。但「荷爾摩」跟這兩項定義完全八竿子打不著關係。它指的是一種聞所未聞、前所未見的特殊競技──分據京都東西南北四方位的四所大學內,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為名的社團,夾其千年傳承的歷史,率領成千上百長得像「茶巾絞點心」的迷你小鬼(或稱式神),展開兩年一度的淘汰決勝戰。
 
雖然是處女作,但『鴨川荷爾摩』無論故事編排還是文字風格,都毫不給人生澀的感覺。作者運用天馬行空的超凡想像力,為這個匪夷所思的競技活動,設計了各種趣味盎然的規則與細節,在生動流暢的敘述中,一點一滴填上血肉,使它更趨立體、飽滿、真實,讓人情不自禁信以為真。不僅如此,作者說故事的技巧堪稱高明,舒緩有致的敘事手法時刻抓緊讀者的心,不時來點懸疑,在章節開頭無預警地丟出一兩顆震撼彈,也吊足讀者胃口,一不小心就泥足深陷,到達手不釋卷的地步,轉眼間就是書頁盡頭,令人大呼過癮!
 
但是,若只有刺激的攻防對戰,我想我不會這麼喜歡這本書。
 
就像標榜「青春熱血」的運動漫畫,或者慷慨激昂的武俠小說一樣,深深打動人心、讓人回味無窮的「熱血」,永遠不會僅來自比賽或決鬥本身。「不為什麼」的義氣、互相包容的友誼、酸甜交織的初戀、互相理解的愛情、心智的成長與成熟,所有與「人」相關的豐沛情感與個性,才是真正吸引讀者的關鍵。
 
──回首這一年來自己的毫無作為,一股令人咬牙切齒的遺憾就席捲而來。我一再責怪自己,不管結果會有多難堪,都該表明自己的心意。更好笑的是,在我內心深處竟然覺得自己失去了她。其實,那談得上失去呢?我根本連嘗試得到她的決心和勇氣都沒有。我的心破了一個洞,泡在苦汁裡的悔意不斷從那裡溢出來。
 
──所謂虛無,不就是什麼都沒有嗎?而空也是什麼都沒有。但是,我認為空的思想應該比什麼都沒有包含了更深的意義。就像藍天,實際上看起來什麼都沒有,卻存在著讓生命運行的所有要素。
 
──我要讓所有的事付諸流水,讓我冥頑的心隨波而去。我要原諒所有的一切。我仰望天空,讓蒼天填滿我的心。
 
作者把一項虛構的競技寫得精彩紛呈,毫不給人故弄玄虛或浪費生命的感覺,固然令人驚嘆,能視情況把高深的兵法引入青春小說,也很不簡單,但最讓我心折的,還是角色間的互動與情誼。萬城目學的文字流暢易讀,看似樸素簡單,毫不花俏華麗,寥寥數筆勾勒出的人物圖像,卻總能精準呈現社會上某一類人的樣貌,對人心的敏銳觀察發人省思,卻絕不沉重。幽默風趣的敘事風格貫串頭尾,直到最後都不減趣味。
 
──現在,我的心正與「不被束縛的心」對峙中。我的心被早良京子和她的鼻子五花大綁,動彈不得了。
(中略)以實際狀態來說,我跟早良京子已經形同訣別,所以剩下的是「我的心」的問題。是我自己願意被鎖鏈綑住的,現在我要自己砍斷鎖鏈。若從高村所說的「空」的教諭來看,我現在需要的絕不是用來砍斷鎖鏈的大斧頭,而是放鬆力量,等待鎖鏈自行脫落的「不被束縛的心」。
 
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看去,加上個人的解讀,就會呈現不同的面貌。『鴨川荷爾摩』的故事其實再簡單不過──自我中心的主角為了心儀對象,糊裡糊塗加入詭異社團,經過種種挫折與失敗,終於找到真愛和自信,也開始懂得為人設想。起承轉合其實都是遵循舊有套路,之所以仍引人入勝,主要是拜作者看事情的獨特角度所賜。舊瓶裝上新酒,也能帶來十足的新鮮感。像是主角容易「愛上」女生的鼻子,受到打擊便在家裡「閉關淨化」,與所有「不潔的外界事物」隔離等,往往看著看著忍不住被他的怪堅持逗得噗哧一笑,非但不厭惡他的自私,反而覺得他有趣又可愛。
 
(我猜安倍應該是作者萬城目學的分身吧?記得之前看過一篇電影相關報導,描述作者去片廠探班,他當時就特別提過山田的鼻子,認為山田又高又挺的鼻子和側顏無懈可擊之類XD)
 
在我看來,與其說是「荷爾摩決賽」營造出全書高潮,不如說是安倍的心理,是他的心境轉折與頓悟,帶給我無上的感動與滿足。
 
不只如此,一些出奇不意的發展,也不時讓我感到驚奇、驚豔,甚至驚嚇。比如喊叫「荷爾摩」的真正意義,以及「荷爾摩競賽」的真正目的。乍看之下十足卡通化的可愛小鬼,其本質卻是不可小覷的可怕神明,表面上祂們受人驅使,實際上人類只是提供祂們娛樂消遣的工具,稍一不慎便會有滅頂之災(看到那段我毛骨聳然,事後害怕了好一陣子,綜觀網路書評,會這樣的好像只有我,是我想像力太豐富了嗎?);而看似安倍出於個人因素所引發的事件,其實是冥冥中的安排,是早已注定的「命運」。
 
種種謎底的揭露,為整個故事添上一層神秘的色彩,不再如開頭所見的那般單純,而有些日本傳統神話的陰森味道。
 
豐富多變的層次,也是『鴨川荷爾摩』的迷人之處。
 
看完這本小說,我不禁感慨,為什麼在日本,這種既有娛樂價值又不失內涵的大眾小說,可以得到各種獎項的肯定,在台灣,大眾或奇幻題材卻注定與文學獎無緣,非社會寫實、非複雜技巧、非抽象藝術的作品,就難以得到眾評審的青睞,以致文學獎與大眾口味隔了一道鴻溝,賣得好的(比如九把刀)往往被某些文學作家斥為淺薄,得了獎的則被一般讀者譏笑為不知所云。難道在台灣,這兩者就沒有相互融合理解的一天嗎?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我得老實承認,剛翻開這本『私家偵探』時,是有點難以下嚥的。
 
開頭的戲謔諷刺風格,隱含憤世嫉俗的強烈語氣,以及一大串主角的自白──包括十九歲起得了恐慌症,得按時服藥才能避免失控;充滿銳角的犀利言論導致眾叛親離;與妻子呈感情疏離的分居狀態;辭去大學教職工作,搬到不起眼死巷內打算以「私家偵探」的身份重新省視人生──讓我分神,始終無法好好地融入劇情。
 
我猜是我清醒地意識到,像這類帶有社會道德觀察與批判的小說,大都是作者文以載道的媒介,稍微處理不好,給人的感覺就像在說教,不是用小說來呈現道理,而是為了講述道理而硬編出一個故事,勉強的成份很重,前陣子剛看完的『浪淘沙』就不時給我這種「倒置」的感覺(不過它意不在說教,而是呈現所謂的「史實」就是了)。
 
因此,我以為這部『私家偵探』也是這種混合半自大與小聰明的作品(請容我用這種傲慢的形容),對它下意識地反感。何況,一個在劇場界曾混出名堂,但從未幹過警察或特種部隊,毫無犯罪或心理學背景,不會武術反有一身病痛,別說槍,連先進設備都付之闕如,更沒有相關跟監或竊聽經驗,只憑一雙手一雙腳,一對眼睛一支手電筒,外加閱讀過大量推理小說的腦袋,就能出門查案?!作者是在說笑是吧?
 
於是,就跟大多數人一樣,我起初也對這個名叫「吳誠」的傢伙缺乏信心,雖然他破的第一個案子讓我稍微對他刮目相看,但怎麼也無法產生半點好感,反而覺得他自以為是、愛耍帥,厭惡他不時來一下的傷春悲秋。更無法想像接下來還會有什麼大案子等著他偵破。一言以蔽之,我對這個故事和這個主角,都不抱太大期望。
 
沒多久,我就發現我錯了,大錯特錯。
 
所有我以為在無病呻吟、東拉西扯、抒發心志的「閒雜」內容,舉凡吳誠的過去,吳誠的心路歷程,吳誠對佛法或台灣社會、案件、兇手的觀察,其實全都是作者匠心獨具的安排,環環相扣地指向最後的真相。作者一點一滴在故事中埋下伏筆,卻如話家常般不讓人輕易察覺,待時機成熟,才稍露線頭讓讀者去拉,而且一次只肯呈現一點線索,絕不急躁求進,因而吊足了讀者胃口。
 
有時我沾沾自喜,自以為已看透後續發展,心情甫一放鬆,卻立刻發現眼前所見不過冰山一角,真正的事實仍有待推翻。
 
讀者與主角,就這樣不斷在預期與推翻的拉鋸中起伏。
 
可以說,閱讀這本小說就像坐雲霄飛車,在極端的高低間倏忽來去,還來不及作出反應,便又到了下一個境界,直到一口氣衝到終點,仍半晌回不過神來。那種神奇的感覺,我幾乎沒在其他推理小說裡感受過(不過我看的推理小說不算多,或許沒什麼參考價值),只能豎起大姆指,由衷地給它一聲:
 
真的讚。有些推理小說太「高深」,壓根兒超出我的智商,在閱讀過程中懶得作推理,只等著看真兇現身,真相大白;有些推理小說則太「樸實」,所有高潮僅在結尾迸發,中間鋪陳卻平靜無波,需要極大的耐心才能撐到那餘韻不絕的一刻。但這部小說很特別,從頭到尾一直在活性化我僵直的腦袋,看似好猜,實則總讓我落空大半,但又著了魔上了癮似的忍不住繼續猜下去。每個發展幾乎只能用「意料不到」來形容,雖然只要找到一點蛛絲馬跡,我便迫不及待地翻到前面求證,但猜到了兇手,猜不透動機,最後仍有充分的意外空間,不得不說,作者的驚人創意與縝密佈局,在在令人驚嘆!
 
越講究秩序的社會越容易出產計劃性連續殺人犯。秩序為脫序之動力,理性助長非理性;人命越有價值,越有人想要人命。
 
身為台灣人的我,也為難得看到一部在地化的推理小說,感到無比親切有趣。經作者娓娓道來,我才驚覺台灣在犯罪上,的確有它與眾不同的「特色」。以往只是感嘆台灣法治亂、街道亂、社會亂,從未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它:亂,也有亂的好處。台灣的犯罪案件往往脫離不了謀財情殺,單純地直指人內心的本能欲望,那些強調法治與秩序,層次井然的國家,比如美國或日本,卻是一拖拉庫精密謀劃酷好凌虐的變態連續殺人魔。
 
所謂物極必反,說的或許就是這個道理。
 
明白這一點後,突然覺得以往所厭惡的東西,都不那麼值得厭惡,甚至在意了。追求極端只會變得偏激,無論要的是光明還是黑暗,任何東西吞嚥太多總不是好事,良藥都會變成毒藥。如果能換個角度這麼想:一個社會、一個人的醜惡,都是為了平衡它的美善而存在的,不急著褒揚美、貶抑(或掩飾)醜,或許焦慮與煩躁就能得到減輕,內心也能獲得少許平靜吧。
 
清醒的心會告訴我,一個充滿了自稱佛教徒的世界,不見得會是一個更好的世界。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小說中不只針對台灣與國外現象做了種種深刻的觀察剖析,也不露痕跡的引入許多佛教思想,卻不讓人感到突兀或枯燥(我是說,在故事輪廓開始清晰之後),手法之高明,正如『達文西密碼』中談及基督教文化。我本人對佛教思想,隨著年歲增長越來越有興趣,看到一部通俗小說能這樣不動聲色地將它穿插在劇情中,以淺顯的方式幫助讀者消化,對作者除了佩服,也多了一份敬意與謝意。
 
而到最後,不可思議的是,我不但不再厭惡吳誠這個人,反而挺喜歡他的,他與那票充滿台灣道地人情味,讓人暖到心裡的可愛朋友們的情誼與互動,與警察間由敵視到攜手作戰的微妙關係,作者也都刻劃得生動自然,入木三分。無論故事設計還是人物塑造,這部作品都十分成熟,加上特殊的題材和話題,若那天拍成電視劇或電影,一定也很有看頭!
 
總之,大力推薦這部『私家偵探』,如果大家不相信它會讓人眼前一亮,就請親自驗證一下吧!
 
 

P.S. 感謝印刻文化提供試讀機會。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告白(電影書腰版)

看『告白』這部小說,腦海中不時浮現電影『殺殺人跳跳舞』中的一句台詞:

沒有人是無辜的(No one is innocent)。

痛失愛女的中學女老師發現女兒的死不是意外,而是班上的兩個男同學所預謀殺害,為了讓他們嘗到和女兒同樣的痛苦,她以「借刀殺人」的方式展開報復,讓他們在巨大的精神折磨下,一步步走向毀滅。

加害者、受害者,在這樣的迴圈中,界限似乎模糊了。

我上課時,要是小朋友打起架來,問起原因,說是誰先動手打他,我會這麼說:「你喜不喜歡被打?你覺得打人對不對?如果你不喜歡被打,也覺得打人不對,為什麼他打你,你就要打回去?這樣你不就和他做了一樣的事嗎?」

那兩個男學生的所做所為確實令人髮指,身為母親,女老師內心的痛苦與怨恨也可想而知。但就像漫畫『風火英雄』所說的,若沒有人在某處斬斷仇恨之線,仇恨的漣漪就會逐漸擴大,最後一發不可收拾。冤冤相報何時了?女老師像男學生毀了她最重要的女兒一樣,毀了男學生心愛的人,若男學生一輩子走不出這陰影,在她好不容易找到第二個幸福時,無所不用其極地加以破壞,最後,又是誰成功報復了誰?

小說『卡瑪俱樂部』中,女主角認為報應遙遙無期,因此決定像美少女戰士一樣「代替上天施加懲罰」,好讓傷害自己的人沒有好日子過。但是,施行各種報復,其實就等於在做壞事害人,若因果真有報,最後終會報到自己頭上來的。既然對方做錯了事該受懲罰,我們又何必自己往這渾水裡跳,陪那人一起下地獄呢?

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看完兩個少年的「告白」,我有這種感覺。他們也是大人不當的生養方式所造成的可憐產物,內心恐懼不安,卻找不到適當的管道發洩,只能用殘忍的罪行來肯定自己的存在。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們不是加害者,而是被害者。那麼我們該同情他們,認為他們的所做所為都是情有可原,值得原諒的嗎?

每個人都有內心的「罩門」,都有必得單獨面對的人生關卡。誰該同情?誰該譴責?本就沒有絕對。就連法律也只是個相對的概念。因為人性兼具善惡,為了懲惡揚善,才制訂一套大家都得遵守的規範,以保障大多數人的權益。因此,無論是誰,無論出自何種動機,只要選擇成為加害者,就該受到譴責,我是這麼認為的。


善惡不是絕對

剛看完這本書時,我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沉重。就連看完『白夜行』時,都不曾感受到這樣強烈的黑暗。仔細推敲起來,或許是因為作者將重點放在人們的黑暗面,集中探討人性中醜惡的部分,光明面卻略過不提之故。

書中每個角色,無論是前述的女老師與男同學,還是急於膨脹自我形象的菜鳥教師、宛如審判女巫般群起棒打落水狗的全班同學、明知真相卻秘而不宣以致釀成悲劇的女班長、溺愛兒子是非不分的母親,人人都或多或少助長了罪惡,在這起悲劇中,沒有人可以徹底置身事外,聲稱無辜。

所以我覺得看這本書不只需要很強韌的神經,同時觀念也要清楚,否則一不小心就會被這股黑暗所影響、誤導,甚至吞噬。

什麼觀念要清楚?就是世上沒有絕對的惡,也沒有絕對的善這一點。正如書中所述,沒有人是打出生起就認為殺人是種罪惡,都是被教導而來的。所謂是非對錯都是在「情境」之下的判斷,這判斷又是受當時的社會風氣與道德觀念所左右,隨著時代演變,不斷在變化。因此,設法從這樣的制約中跳脫出來,從上方俯瞰一切,不斷地思考、質疑,才不會在巨大的時代潮流中迷失自己。

人都是複雜而矛盾的,就像女老師將道德掛在嘴上,卻做出反道德的報復行動;班長陳述是否該對殺人犯進行審判的見解,卻一邊在策劃恐怖的毒害行動;男學生左一句笨蛋右一句笨蛋地瞧不起身邊的人,卻忘了自己正是受到這些「笨蛋」的庇護和幫助才能活在世上。

我們沒有必要把目光放在書中描述的邪惡與不堪,變得絕望、消極、悲觀,而應該反過來,把這樣的負面能量轉為自身的正面能量,不重蹈角色們的錯誤,過得積極、快樂,那才是一種收穫。


大部分的人多少都希望受到別人的讚賞,但是做好事做大事太困難了,那最簡單的方法是什麼呢?譴責做壞事的人就好了。話雖如此,率先糾舉的人,站在糾舉最前線的人還是需要相當勇氣的,但是跟著打落水狗就簡單了。不需要自己的理念,只要附和就好,這麼做除了當好人,還能發洩日常的壓力,豈不是一舉數得的樂事麼?而且一旦嚐過甜頭,一次制裁結束後為了獲得新的快感就會找尋下一個制裁對象吧。一開始的目的是要糾舉壞人,漸漸地就變成強行創造出制裁對象了。

            ──節錄自『告白』


書中的男學生十三歲,介於大人和小孩間的敏感年齡。

小五、小六到高中,是一個人的人格形塑時期。這段時間,人的思想漸趨成熟,開始會去思考何謂自我、何謂生存,找尋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是最為脆弱徬徨,也最為高傲勇敢的時期。青少年不像大人會瞻前顧後,他們勇於逐夢、追求與眾不同,同時又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同。

從外表看來,他們已具有大人的雛形,卻不是完全的大人;天真稚氣,卻硬要充成熟;能夠侃侃而談自己的見解,許多觀念卻又似是而非;不屑於大人的現實世故,卻又經不起跌倒的挫折。特別在現代少子化社會裡,在父母寵愛下長大的孩子,一方面急於脫離父母保護的羽翼,一方面又容易依賴父母無限的付出,動不動就設法逃避。
這樣的巨大矛盾,正是罪惡絕佳的溫床。

於是,許多半生不熟、充滿不確定感,又容易憤世嫉俗的青少年,為了向父母師長證明自己,就這樣犯了罪。

在現階段,或許他們毫無悔意,因為在他們看來,有充分的理由做這種事。但十幾二十年後,當他們在社會上經過一番歷練,見識到學校和家庭以外更廣大的世界,思想觀念有所改變,對於自己所犯下的罪行,或許會有不同的體悟也說不定。

就是因為這樣,政府才會制定少年法,給他們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吧。

但是,一味用少年法來保障無所顧忌的青少年,是不是反而會助長他們犯罪的風氣,違害了其他人「生」的權利呢?

我認為書中的女老師說得對:與其因為犯罪手法越來越殘忍,犯罪年齡漸趨下降,而在輿論壓力下,把少年法的保護範圍從十六歲下修到十四歲,還不如減低對犯罪事件的討論與報導

越是煞有其事地報導兇手的家庭背景、成長經歷、分析他的心理狀態,用長時間大篇幅的報導弄得舉國皆知,就越容易給青少年一個錯誤的觀念:只要犯罪,而且是越殘忍的罪,就能受到越大的矚目,成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明星」。如果做好事只能搏得一個小小的報導欄位,壓根兒沒有人注意,何不轉而犯罪?這社會就像嗜血的蒼蠅一樣,只對血腥味有所反應。

這,難道是我們期望的結果?

我們要的是一群經過媒體渲染後,盲目崇拜犯罪者的青少年?還是一群眼見所有人都把犯罪者當成蠢蛋,不屑一顧,因此也跟著爭先恐後與這種人撇清關係的青少年?

我們要的是那一種呢?



不甘平凡

書中綽號「維特」的菜鳥老師,因為崇拜轟動全國的「熱血教師」,渴望追尋他的腳步,忽視了學生的心情,一味追求自我滿足,反而給學生帶來更龐大的壓力。

對此,我頗有感觸。

或許我們都在無意識中,渴望成為別人的「救贖者」也說不定。因為想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生存的意義;因為想被別人需要、得到別人的肯定;因為缺乏自信、感到寂寞、不甘於平凡,而希望自己至少在某些人心目中,是個難以取代的偉大存在。

但這樣的想法是不是錯的呢?越是從各種角度切入,試著讓自己面面俱到,就越是徬徨無所適從。小說中譴責熱血教師向來的作為:為少數問題學生停下課業,對全班說理,等於是賠上了大多數同學求知的權利。但若老師一律不理會學生內心的苦惱與問題,不做任何心與心的交流與溝通,只求順利趕上課程進度,滿足大家求知的部分,這,不會太冷漠了一點嗎?

無論如何,每個人都希望成就一番事業,做一個重要的人物,至少是無庸置疑的。書中的男學生認為一般人老愛說犯罪者「內心黑暗」,試著找出他們黑暗的源頭,都是老掉牙的「陳腔爛調」,這些台詞已經聽膩了。但當他將過去娓娓道來,卻又正符合這樣的論述。

這讓我想到,或許他對「分析內心」的反感,只是不願承認自己到頭來只是個庸俗的平凡人,一點也不特別,這個事實而已。



結語

最初翻開這本小說,原本只想當做吃早餐時的調劑,看看是什麼原因讓它名利雙收,無論原作還是改編電影都掀起一股話題熱潮。想不到接下來幾個小時,我就這樣無可自拔地陷了下去,竟一反最近「同時讀好幾本書,一次只讀一點」的模式,一口氣看完了。好在看過電影的朋友願意撥空跟我討論了近兩個小時,讓我的情緒得以平復下來,換個方式去冷靜思考,否則接下來幾天真不知該怎麼度過。

其實書中不少論點我都很喜歡,也很贊同。諸如對犯罪、對青少年、對人生的省思,都給我醍醐灌頂的感覺,提供我各種嶄新的思考角度,激發更多想法出來。它的書寫方式獨樹一幟,每章都是一個人物的「告白」,雖然描述的是同一段時期的經歷,卻因為人物的個性立場不同,而有全然不同的風貌。

也就是說,這故事最大的懸疑和謎題,不在於事件本身,而是「人心」。只看表面所呈現的事實,很多事只能靠推斷,但當真相透過各種人的「告白」逐步揭露,先前的想法不斷被推翻(比如男學生想殺人,不是為了滿足虛榮心,而是為了引起母親注意),那種驚訝與震撼,不亞於看見一個複雜的神秘案件被偵破。

只是,看到「好」與「壞」在書中不斷重新洗牌,我把這本書買回家收藏的衝動也逐漸平淡,等我看完毫無救贖、寬恕或光明可言的結尾後,便徹底打消了這個念頭。對我而言,這本書是值得一看,但不值得一看再看。近乎病態的人心,實在也無需過度關注咀嚼(除非個人興趣是研究人性暗黑學)。


最後我很好奇,男學生(渡邊修哉)的母親究竟對女老師說了什麼?似乎也是她的話,使女老師下了最後的決心。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老師如何跟學生說話-親師與孩子的溝通技巧

表現優秀的老師都有一個共同傾向:他們都不相信霸道,不會說教,也不會抬出倫理道德,他們沒有散播罪惡感或要求承諾。他們沒有對輕微的不當行為分析來龍去脈,或對意外事件追根究底。他們不會對學生的過往經歷或長遠未來抱著成見。
                                     ──摘自《老師如何跟學生說話》
 
記得有一年升學考試,媽為了不給姐太大壓力,一反平時嚴厲的態度,對她和顏悅色地說:「盡妳的力去考就好,分數不重要。」以為這麼說可以讓她放鬆一點,卻想不到適得其反,姐非但沒有消除緊張,反而非常傷心,認為媽一點都不重視她。
 
這件事結合其他生活經驗,讓我對「人際關係」自此抱著一種悲觀的想法,那就是人心難測,無論怎麼說、怎麼做,都有可能傷到別人。除了順其自然,好像就沒有其他條路可行了。
 
直到看了這本《老師如何跟學生說話》,我才恍然大悟,原來說話也是一門需要磨練的技巧,甚至可稱之為一門藝術。先前那些失敗的經驗,並不是因為人太難伺候,而是因為說話者忽視了說話技巧,給予對方錯誤的聯想罷了。
 
比如上面那個例子,媽媽這番體貼的話,聽在姐耳裡就像在宣告:「我知道妳能力不足,考不好也是理所當然,我不會對妳抱太大期望的。」這麼一來,就會造成姐額外的心理壓力,更覺得自己非考好不可,否則便不足以向母親證明自己。
 
這種出於善意卻造成惡果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別緊張,以你的聰明才智,一定沒問題的!」「這題目其實很簡單,你是個聰明的孩子,一定會的!」「這沒什麼好怕的,做了就知道其實沒什麼!」乍聽之下好像百分之百光明歡樂,毫無問題,但對聽話者而言,卻是造成焦慮不安的來源,他們會聽成這樣:
 
「要是做了還是不會,我不就是無可救藥的大笨蛋嗎?」「他說很簡單,但我一點也不覺得,他說我聰明一定只是在哄我、騙我的!」「大家都不覺得可怕,只有我,那我一定是個懦夫。」
 
於是,為了隱藏自己的害怕、不安、無力,聽話者不是百般作亂轉移對方注意力,就是變得畏縮不前,滿腦子盤算著該如何逃避現實。
 
作者這番見解,完全顛覆了我們以往的認知。過去我們總認為,所謂「愛的教育」就是沒有體罰、不批評謾罵、改採鼓勵方式的教育,若老師以此原則循循善誘,孩子依然不肯受教,那是他們被父母寵壞或者生性頑劣,不是老師的問題。於是,在無法獲得學生合作的時候,這些好好老師所受到的打擊更大:怎麼我對學生好,反而被他們騎在頭上?難道這些孩子非要人打他罵他,才肯聽話嗎?

於是,原先胸懷大志的,最後熱情消磨殆盡;原先滿懷希望的,最後一個個陷入絕望深淵。其實,真正的問題不在於讚美本身,而在於如何表達。這其間的分寸若拿捏不好,就會自掘墳墓,造成壞結果。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都會深受其害。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想,連講句話都這麼麻煩,乾脆閉嘴不講好了。其實不必急著心灰意冷,要把話說對,並非那麼遙不可及。只要把握住重點,慢慢練習,就能越來越熟練了。

所謂重點,就是「就事論事」,用體諒、同理的角度出發,訴諸對方的感受,不針對他的品格或個性發表言論,對方累積的負面情緒自然能得到消解,進而得到面對問題的勇氣。
 
比如我們可以用「考試的確很難,我想你現在一定很緊張吧。考完我陪你去大吃一頓,你喜歡那家餐廳?」取代上面那種空泛的高帽子,無論稱讚還是批評,都針對自己喜歡或認為需要改進的地方,用誠懇的語氣明確地表示出來。對方感覺到你的用意不在人身攻擊,就比較能接受你話中的內容,繼續努力或設法改進,而不是被壓得喘不過氣,轉而逃避或就此自暴自棄,甚至為了報復而百般作亂。
 
而為免流於說教,讓對方聽到恍神或者心生反感、下意識排拒,如何把話講得簡明扼要,也是一大學問。作者認為,居於領導者地位的人,更應該設法讓自己言簡意賅,因為話說得越少,越給人權威的感覺,話也越可能被聽進去(特別是對方期待你長篇大論時,你卻輕描淡寫一句帶過時,還能造成驚喜與感激)。
 
同樣地,控班也應該把握重點,不旁生枝節。對許多老師來說,把重心放在處理沒完沒了的糾紛和爭執,而不是課業的教授上,本就是苦不堪言的差事,事實上老師的確無需花太多心力去處理學生的狀況,一有人掉了筆、忘了帶作業、上課不專心、偷傳紙條,就將課程中斷,苦口婆心地開始訓話,導致事態擴大,想認真聽課的學生因此失去受教權利,不認真的學生索性有樣學樣,輪流惹出一兩件事讓老師疲於奔命,最後的結果很可能是有人被退學,有人辭職不幹,兩敗俱傷,嗚呼哀哉。
 
先前我看另一本書《教室管理》,裡面就提過,跟學生說話時,要盡量採取「正增強」,而不是「負增強」。也就是說,講「上課時要記得帶課本來」這種肯定句,比講「下次別再忘記帶課本」這種否定句來得好。因為同樣的話講多了,會在學生心裡留下深刻印象,若一味說不要做這個、不要做那個,學生就會忍不住照本宣科,掉入錯誤的輪迴中。
 
有些熱心教育的老師可能會質疑:不對學生講道理,無論稱讚還是批評都三言兩語帶過,他們怎麼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怎麼知道該遵循那些美德呢?

另外一些人會問:說話時瞻前顧後,不是不夠坦誠嗎?以這種態度與人相交,好嗎?
 
作者基諾特博士對此表示:真正的美德,是無法透過言語教會的,只能以身示範,讓孩子自己去感受。孩子的感覺敏銳,學習力和模仿力也強,若父母師長嘴上說要仁慈、謙虛、有禮貌、體貼別人,講求公平正義,實際展現在孩子面前的卻是殘忍、無情、惡毒、口不擇言、墨守成規,而且極度偏心,這些孩子長大後,會成為那一種人?
 
至於坦不坦誠的問題,其實不必太鑽牛角尖。重點只是在於「學習」。我們不會認為順從天性任意妄為是正確的,因此孩子稍為懂事,就開始教他各種待人處事的道理和規範,說話技巧也是一樣,它只是讓我們能更順暢地與他人溝通的技巧,就像彈鋼琴或拉小提琴,剛學習時可能無比生澀,一旦被身體牢牢記憶,就會成為一種反射動作,無需多想也能信手拈來。
 
說穿了,每個人要的都只是被尊重、被重視的感覺,都希望自己能被他人所愛。如果父母師長不改變高高在上的態度,將孩子也視為一個會獨立思考的個體,一個跟自己一樣的「人」,處處採壓制、怒罵、諷刺的激烈手段,孩子便會以無止盡的搗蛋與叛逆來回敬。即便一時屈服了,也會心懷怨恨,將這內心的傷痕背負二三十年仍難以放下。
 
作者在書中一直保持幽默輕鬆的語調,沒有沉重的說教,也沒有過於嚴肅的探討,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個又一個充滿信服力的實例,讓人從中自己學習。書末有一篇是大學生回憶教過自己的老師,那一段除了照例令我捧腹大笑,同時也有些心驚,一個人幼年的教育對他的影響竟是如此之大,無論好壞,都能教他永生難忘!

身為教師,又怎能不步步為營,期許自己別成為孩子一生的惡夢呢?

可惜,在心理教育這方面,社會給予的關注一直不多,國中以下的師資培訓,也尚有不足,因而造就許多本身心理就不健全的恐龍教師。
 
這本書當年甫一推出,便蟬聯銷售排行榜,在台灣出版時也造成轟動,我想它之所以大受歡迎,不外乎它觸碰到了問題核心,讓人一方面心有戚戚焉,一方面又能藉此摸索到正確的方向。無論讀者是老師也好,家長也罷,或者兩者皆非,讀一讀這本書,相信都能帶來不小的收穫!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雖然身邊有好幾位親友對繪本感興趣,希望能投入這方面的創作,但因為繪本於我仍停留在「高貴」階段,也就是像畫冊一樣小小一本就動輒兩三百塊的書,別說荷包不夠大買不起,就是家裡空間也容納不下,因此平時逛書展或書店時,繪本完全不在我的採購範圍之內,對優秀的作品或作者,自然也就一問三不知。

這回會接觸田中宇佐小姐的繪本,主要是托了工作的福,有幸在她的新書發表會裡擔當一個小小的螺絲釘,因此在發表會前,就先拿到她過去在台灣出的三本繪本作品:『禮物』、『暖綿綿的禮物』、『紅線』,以及這回重點宣傳的新書──『謝謝你,小花』。

小心翼翼地翻開來,第一眼,我就被畫中溫暖的色調與可愛的動物所吸引。就連夜晚在田中小姐筆下,都流動著溫柔透明的氣息。她的故事雖然簡單,卻充滿人文關懷與對地球的愛,讓人能夠徹底放鬆心情,帶著愉悅的微笑闔上書本,油然產生面對困境的勇氣。



在發表會之前,我已先上網做了一些功課,比如狠攪色在2009年所做的專訪。我非常推薦各位去看看這段專訪,不長,總共不到二十分鐘,卻非常發人省思。雖然我不太贊同田中小姐說她不畫人的理由,因為就我看Discovery的粗淺認知,動物其實也有許多所謂負面的特質,諸如群起攻擊敗者、弱者,卻對強者勝利者趨之若鶩等,只不過牠們的能力不像人類這麼高,做不出掀起戰爭這類舉動而已。就本質而言,牠們與人類沒有兩樣,我們只能說人類獸性未脫,卻不能說動物一定就比人類來得善良美好。我寧願從正面的角度來看這些負面特質,把悲傷殘酷化為樂觀積極,而不是一味歌頌光明。畢竟假裝看不見黑暗,並不代表黑暗不存在,更不代表它就會就此消失。

(再者,其實戰爭也是一種抑制人口的機制,讓地球上生物的數量保持平衡,由這角度來看,壞的東西又變成好的了。死亡也一樣,雖然大家都不喜歡死亡,但要是人人都不會死,地球不是很快就要人口爆炸了嗎?)

不過,我還是被田中小姐對生命的熱忱和理念深深打動了,比如她說「最堅強的不是那些剛硬的東西,而是柔軟,是能包容所有人的真心」,以及「不要覺得自己的力量太微薄,看似渺小的力量,只要累積起來,也會變成非常強大的力量」。大概是因為田中小姐本身就在以身力行,因此這些話說出來,更加具有說服力。



田中小姐本人就跟看影片給我的印象一樣,皮膚黝黑健康,笑容爽朗陽光。雖然個子比想像中更嬌小,卻充滿源源不絕的活力,在她身上映證了「年齡不是看外表,而是看內心」,我完全看不出她比我大上十幾歲,她就像我的好朋友,不帶半點架子,跟她相處很快就能放鬆心情和戒備,連帶地連工作上的緊張都忘了(因此我老是忍不住跟她哈啦起來,害老闆得不斷提醒我們時間,對老闆真不好意思!)她說比起山,她更喜歡海,而她的確是個海洋般的人,好像能包容一切的感覺。



她最讓我佩服的地方是她的認真。以往我對簽書會的印象,往往是粗獷豪邁,為了爭取時間,少有人願意在簽名上精雕細琢的。但田中小姐希望每個來捧場的人都能盡興而歸,因此她很用心地為每位簽書者畫上一隻小白兔(新書因為主角是猴子,所以畫的是猴子),沒有一本是偷工減料的,使大家看到自己手中的書,都綻放出滿足與驚喜的笑容。



發問時間所提問的,大都是關於繪本創作方面的問題,主要是因為現場有不少創作者,希望能從田中小姐身上得到一些經驗的傳承。在此依我的記憶整理如下:

Q:請問妳是怎麼設定角色和故事背景呢?

A:每個人的創作習慣不同,有人是先畫好圖再寫文字,有人是先寫文字再畫圖,我是畫與文字同時產生的,它們就在我的腦中像動畫一樣播放。當我看到生活上的一些事物,產生了靈感,角色和故事就會自己冒出來,並不會特地去做設定。比如『暖綿綿的禮物』中,兔子把毛送給其他動物,讓大家可以做出暖綿綿的床,這個構想就來自我家的兔子(註:田中小姐養了兩隻兔子「福」和「雪」)。因為兔子常會脫毛,有一天我在掃那些毛,把它彈到窗外去時,見到乘風而去的毛被一隻小麻雀叼走。當時我很好奇,不知道這隻小麻雀要拿這撮毛來做什麼,觀察了一下,我發現牠把毛叼回去,鋪在自己的巢裡,給自己的小鳥當床睡。

這件事給了我啟發,有些我們以為沒有用、想丟棄的東西,其實只是對我們自己沒用,對其他人或者其他生物而言,卻是能拿來重新利用的東西。因此我想把這故事畫出來,把這樣的觀念傳到更多人的心中。

Q:請問妳是如何堅持繪本這條路的呢?對於想從事繪本創作的人,是否能給點建議?

A:首先就是熱情,如前所述,我不是專科出身的繪本家,完全是因為自己很喜歡畫而畫下去,要畫繪本,沒有這樣的熱情是不行的。還有就是要確定自己的方向,看自己適不適合走這條路。如果自己很介意經濟能力之類的部分,還是希望有個穩定的工作,或許就不要嘗試比較好(註:田中小姐現在為了維持生計,還有在外面打工。不過她的打工很有趣喔!是考古挖掘,這也是沒有相關背景,只是看到報上徵人的廣告,很有興趣就衝去毛遂自薦而得到的工作,可見行動力和熱情才是決定成功與否的關鍵)。

至於怎麼得到出版機會,我也跟一般人一樣,在日本國內就拿自己的作品到處投稿,然後每年都會去義大利的波隆納繪本展,在那裡認識的人,往往能夠促成作品在國外出版的機會。總之只要有熱情、個性適合,又有行動力的話,就能當一個繪本家了。



新書發表會在兩個地方舉行,下午兩點到三點在新北市圖書館地下一樓,四點到五點則在東區的花栗鼠繪本館。



這是一家很可愛的繪本書店,佈置得像童話世界一樣溫馨可愛,營造出一個讓人能夠靜下心來看書的空間。



田中小姐的座位(喔喔,木桌也好可愛!)。



書店特別做了一個田中宇佐作品專區,不過右邊那幾本書(『下雨了!』等)不包括在內XD 田中小姐走過來看到了,指著最上方的介紹牌子說:「哇,好用心,畫得比我還要好!」我這才發現那是店員比照書裡的圖案手繪上去的,以假亂真耶!真是太厲害了!



田中小姐才走到店外就開始驚呼,進了店更是讚嘆連連,拿著相機四處拍照。



這裡的店員和店長個個都慈眉善目,笑容親切又溫柔,一進門就給人回家的感受。她們有幾人似乎也是田中小姐的粉絲,其中一人跟我聊了一下,她和我一樣,最喜歡田中小姐的成名作『禮物』,這本書是在最多國家發行的,描述一隻黃金鼠撿到一個從天上掉下來的彩色球,將這顆美麗的球到處拿去送給其他動物,讓動物們實現內心的願望,最後則把這顆球送給每個閱讀這本書的讀者,希望大家都能得到幸福。

田中小姐說她畫這本書的動機,是想激發大家的思考,想想自己的幸福是什麼、自己又希望得到什麼。然後當大家接過這顆彩色球,也不要忘了把它送給自己身邊的人,讓他們也能心想事成。

雖然整本書完全是由圖片來呈現,第一次看或許無法查覺作者的苦心,但多翻幾次,就會有不同的體會。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原來繪本不一定需要文字輔助,只有圖片,也有很豐富的故事可說,因為這時故事取決於每個翻開它的人,是由他們自己去發現、去創造的。這也是田中小姐一再強調的「創造力」。當沒有了文字的限制,只有一幅又一幅的畫面時,讀者的注意力會完全放在畫面上,去注意每一幅畫的細節、彼此間細微的差異,從而得到各式各樣的驚喜,想像力也能在這樣的過程中無限延伸,肆意揮灑。



說了半天,好像都沒進入正題?接下來趕緊就來談一談這次的新書『謝謝你,小花』吧!

台灣讀者應該會感到特別親切,因為書中的主角就是高雄柴山裡的猴子。田中小姐熱愛登山,之前到高雄宣傳開展時,私下曾跑去爬了三次柴山,在這三次當中,她體會到各種在柴山生活著的生物,都有各自的生命週期,有的長,有的短,但無論他們的生命是長是短,都一樣重要,也一樣有價值。因此她想藉由這個故事,傳達自己對生命、對愛情的一些想法。

我很喜歡她藉由這個故事所表達的東西,雖然平實簡單,卻讓人感動。看到一半的時候,我曾以為最後會有奇蹟出現,但是沒有,田中小姐想畫的不是一個童話故事,它的本質是真實的,可是動人的地方也在此,她讓讀者看見,生命與愛都會不斷傳承下去,這就是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大自然本身就是一個奇蹟。



田中小姐的簽名(放大版),右下角是她的日文簽名「うさ」,是不是很可愛呢?



結束在花栗鼠的新書發表會後,接著我們又馬不停蹄地趕往王朝大飯店。那裡正在舉辦第三屆國際當代藝術發表會,當天正巧是最後一天,時間只到六點,田中小姐的作品也有參展。雖然我不是工作人員,但因為有讀家出版社的老闆和田中小姐帶我進去,因此我很幸運地免去三百元的門票,有機會來參觀一下這個特別的畫展。



它的展出形式很特別,不是如以往我們對畫展的印象那般,在一個明亮寬敞的畫廊展出,而是在飯店的小房間內。



這層樓的房間大概都是畫展的展示間。



田中小姐的單幅畫作表現的是她的心境,同樣寧靜而溫柔。



她說作畫時之所以最常用壓克力,是因為它相較油畫,較不會污染環境。這份時時考慮到環保的心,特別讓我感動。



每幅畫上都有標價,喜歡的人當場就能把畫買回家。看了看標價,每幅都要上萬,難怪這活動會選在王朝大飯店舉辦。畢竟會被畫展吸引來的,除了內行人,就是房客,而能住在大飯店裡的,不是名流,就是富豪。放眼望去,那些參觀者的穿著打扮大都入時高雅,和街上的路人截然不同,出手大方也在意料之中。



這件T恤是田中小姐手繪上去的唷!能製作自己獨一無二的T恤,真是酷斃了!



前後還有用特殊顏料做成的兔子腳印。



量販的T恤。



田中小姐的周邊展示櫃。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jpg] 

「人們不自主地擠入人潮,是由於他們缺乏自信,認為跟著人跑總沒錯。一個人能夠自主自己的前途,才能享受生命的確實滋味。一個人能夠獨自闖蕩,才能到處冒險,到處為家,才能充分體會生命的躍動。」
                 ──摘自『拒絕聯考的小子』
 

吳祥輝這本『拒絕聯考的小子』很薄,拿到試讀本時,我自信滿滿地想,不一會就能把它解決了。卻想不到零零碎碎花了三天左右才全部看完。

一方面,這本書的內容比我想像中更有深度,不是純粹一本青年勵志書或自傳,而有很多思想性的東西在裡面;另一方面,我自中途便刻意放慢速度,捨不得一口氣看完,想讓這本書帶給我的勇氣與鼓舞,能多陪我一會兒。
 
書中最常提到的兩個字,是「孤獨」。我想我能體會這種孤獨的感覺。就像有些書我覺得無聊至極,或者水準平平,卻能在試讀者之間引起廣大迴響,相反地,有些書我驚豔不已,卻被人冷嘲熱諷或批得一文不值。我不知道究竟是別人有問題,還是我自己有問題?之所以我和書中的青年吳祥輝一樣感到孤獨,或許是我們都在乎身邊的人,都渴望共鳴和溫暖,因此無法率性地忽視這一點吧。
 
不過吳祥輝比我自信理智得多。在書的開頭,他說話的態度常讓我覺得「這小子很欠揍」,一副語不驚人死不休、非要鋒芒畢露、表現與眾不同的模樣。這點倒有點像『多情劍客無情劍』裡的李尋歡,充滿稜角,雖然可能很容易樹立敵人,但相反的,也會有許多崇拜者誓死追隨。
 
但是越看到中後段,我越發現吳祥輝在堅強的外表下,其實也藏有脆弱,並不是那麼一意孤行。比如他會覺得愧對家人,會在親友的質疑反對或溫情攻勢下感到不安與自我懷疑,會念念不忘甩掉他的前女友。但我佩服他的地方是,無論精神上遭到怎樣的挫折,他都可以樂觀面對、自得其樂,能很快找到讓自己開心起來的方法。在他筆下,只有立場或觀念不同的人,沒有讓人打心底討厭的傢伙,就算是攻擊他誤解他的人,也不會惡言相向,只說「我不喜歡他,但他是個好人」。
 
因此,雖然這本書難免偶爾自哀自憐的調子,卻充滿正面積極、善良溫暖的氛圍,人們互相關心、提醒、扶持,無論是家人朋友之間,還是師生之間,這也是我喜歡它的一個原因。在我看來,吳祥輝最大的勇氣不是拒絕聯考,而是堅定自己的方向,便朝這方向義無反顧地走,敢做敢當。就像他文中說的:
 
當我和老師爭論的時候,我早就下決心要接受處分。我衛我的道,他衛他的道,這是皆大歡喜的事,我哼都不會哼一聲的。
 
儘管周遭的不理解、不諒解令他感到孤獨,他也不會因此掉轉頭來,為了得到他們的認同,而照他們要求的方式去走他們認為正確的路。他知道自己要什麼。
 
雖說如此,我還是忍不住為他抱不平。太多人斷章取義,存著棒打落水狗的心態;太多人見到與自己不同的「異類」,便急著觀望他的失敗,為此額手稱慶。
 
有人冷笑:當年他自己拒考聯考,只不過怕考不上,後來他還不是照樣要求三個小孩上大學,而且還是送去日本、美國留學哩!
 
我懷疑這些人是不是認真地看過這本書,或者認真地體會過他書中所表達的意思。他真正要反抗的,並不是聯考本身,而是它對許多青年學子所造成的戕害。他不希望大家為讀書而讀書,成了一個個思想僵化的書呆子,讀書好像只是為了文憑,為了出門受人尊敬,為了將來工作更好找、更輕鬆,為了能向他人炫耀。
 
他不希望在社會大眾的認知裡,念書不是為了求知,目的只是考試:
 
「這麼用功,是不是要考試了?」豆漿店老闆的招呼使我很彆扭,如果我跟他說我喜歡讀英文不是為了考試,他一定以為我是愛面子、愛吹牛的傢伙。我不願對他說假話,因此,我只衝著他微笑。
 
當然,我們可以批評吳祥輝是有了經濟無虞的家庭環境,才能做這種大膽的嘗試,他自己也承認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很大,不只是他,林懷民和白先勇也是因此才能放手逐夢。但換個角度想,以他集萬千寵愛於一身,背負全家人巨大期望的背景,要不顧一切地遵循自己的信念而活,不也需要很大(甚至更大)的勇氣?
 
他大可以規規矩矩地考一間好大學,進一間好公司,過舒適優渥平步青雲的生活。既然他可以苦讀兩個月後從師專考上建中,能在班上擔任班長,能當上『建青』與『建中人月刊』的主編(沒誤解文意的話),又能兼顧足球隊,想來絕不是個平庸之人。以他的聰明才智,我相信他可以。
 
但這不是他要的人生。他要的是勇於面對自己,不斷冒險挑戰,做一個不畏任何風浪的人。他說:「書念不好沒關係,路多得是,像荒山野郊的颱風夜,一紙文憑能擋風、阻雨嗎?人生變化無常,誰敢把握那一天不會淪入荒山野郊的風雨中?」「雖然大學文憑可以使許多人日後的生活容易,但是我寧願沒有,沒有了可依靠的鐵卷券,可以多磨練自己的頭腦和體力。
 
因此,拒絕聯考在他的定義裡,並不是什麼「反傳統」。「有人愛打抱不平,有的愛譏笑多管閒事的人;有的很樂觀,有的很悲觀;有人做小工,有人做大老闆;有人殉道,有人殉情;有人只管現實,有人追尋理想;有人量力而為,有人不自量力;有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有人冒險做很不可能做到的事。人類永遠是這個樣子的,這就是人類的大傳統。我自認是這傳統中的一個人,我要做這種傳統中的某種人。
 
當然他認為聯考有許多弊病,他也很不以為然,但去改革教育體制並不是他的目標,自然也不會在書中提出什麼建設性的意見。
 
他用的譬喻很有意思:
 
一座現代化的鋼筋大橋,由於車輛,人群長年的累增,而發生擁擠的現象,或是車禍等意外事件是不足為奇的。我們不能因為這樣就要毀掉橋,只要生活在這地區的人們都自認有維護橋的責任,各人用各自不同的方式、交通警察勤奮地指揮、疏導,可以走別條路的人繞道,不要同樣到這條路上跟人擠。特別富有的人可以開直升機、開汽艇過去。沒有汽艇、沒有直升機的人不妨縱身入河,憑著自己的體力游泳過去。當他疲倦地爬上對岸的草叢,也許不會像橋面上的人那麼整齊乾淨,但是他也許會比他們更先達到目標。
 
把這座鋼筋大橋想成聯考,河對岸想成出人頭地,或許就能稍稍了解,他真正想宣揚改變的不是制度,而是人們面對它的態度。對於種種作弊手段,他反而顯得很寬容。雖然一直引用文章實在有灌水之嫌,但因為很少看到有人從這種角度來看待「作弊」、「偷跑」這種事,對於「公平」有這種另類清新的解讀,因此還是忍不住摘錄出來與大家分享:
 
只有勇者、強者、智者喜歡公平競爭。不勇、不強、不聰明的人公正了就贏不了,因此他們反對公正。從另一個角度說,暗棋是挺適合人玩的,假如勇敢、聰明、強壯的人穩操勝算,那麼對不聰明、不勇敢、不強壯的人不是太不公平了嗎?如果愛情、財富都給了智慧的人,缺乏智慧的人又有什麼活著的希望、樂趣呢?
 
也就是說,吳祥輝不喜歡聯考壓搾掉學生的生活樂趣與活力、創造力,不想要隨波逐流,但仍尊重同學朋友報考的選擇。甚至若有人想跟他一樣不考,他也會根據對方的性情和家庭條件,勸不適合的人打消念頭。
 
他朋友這麼跟他說:「你要非常小心,不要隨便使用你的影響力、震撼力。不要使你的理想變成一些人逃避的藉口
 
當時他很感激這好友的苦口婆心,也深自警惕。既如此,他又怎麼可能鼓吹所有人起而效尤呢!特別是沒有他這種清醒的覺悟、理念和志氣的人,他更不願隨便慫恿而害了人家。他不想做盲目的追隨者,更不想別人做他盲目的追隨者。
 
因此,若笑他不上大學卻要兒子去上簡直是自打嘴巴,那是根本沒搞懂他的意思。
 
不過,就算他後來真的改變了想法那又如何?有那麼罪不可赦嗎?他爸爸知道他不考試時罵他:「如果不念書,你應該初中畢業就不要念了。既然高中念了,就是要念大學。」他如此回應:「假如沒經過那些過程,我怎會是今天這個樣子呢!
 
他說:「假如我的想法和三年前讀師專的時候一樣,表示我沒長大。一個人永不長大,他的想法才不會變的。今天的我已不是三年前只曉得拚命往前衝,卻不知衝什麼東西的傢伙了。
 
人的想法是不斷在變的,就像三年前師專時期的吳祥輝,絕不可能出現三年後建中時期吳祥輝的想法,誰又知道再過三年,吳祥輝的想法會隨人生際遇出現怎樣的變化?何況,不只吳祥輝在變,時代在變,制度也在變,現在的聯考和教育制度,跟當年我們父母親的時代根本不可相提並論了。當年的台大,簡直是菁英中的菁英才讀得了,現在呢?當年走在街上沒幾個大學生,現在呢?
 
若你有機會翻開這本書,請不要帶著太多預設的成見,也不要用「後來的吳祥輝」來做為批判「青年吳祥輝」的標準,平心靜氣地享受它吧!吳祥輝的確如他周遭的人所點評的,是個很特別的「瘋子」。若把他當成小說人物的範本,那一定怪得很有看頭吧!他可以一天到晚唱歌,可以玩得放浪卻有節制,可以動不動就對正妹想入非非卻又只鐘情一人,也可以在苦悶的時候滴酒不沾,只在高興時喝酒。他實在是個很有意思的人。
 
而他對身邊眾多紅粉知己、死黨、知交,以及親戚家人的觀察,同樣多彩多姿、各有特色,在寥寥數語的點評裡,這些人生動鮮明躍於紙上,個個都讓人充滿好奇,產生探究他們人生故事的欲望。儘管只是驚鴻一瞥,也能在腦海裡留下深刻印象。這樣的書寫功力是很了不起的,就連很多線上的小說家都沒做到。
 
我沒看過吳祥輝近年來名聲大譟的作品『芬蘭驚豔』等書,我只希望他這種充滿畫面與熱情的文字,沒有因為年歲增長而消減。
 

P.S. 感謝遠流出版社提供試讀機會,這真是本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馬克斯之山.jpg
 
日本小說,特別是文學名著,很多都不是在讀劇情的,而是在讀它的文字。因此舉凡村上春樹、太宰治、夏目漱石等名家的作品一旦搬上螢幕,若導演無法將文字營造出來的氛圍具象化在螢幕上,只顧著講那些毫不吸引人的故事,往往最後就會以票房慘淡收場。
 
『馬克斯之山』雖然不是文學名著,而是比較商業的推理小說,但由「日本三大推理女王」之一的高村薰以帶有社會關懷的筆觸寫來,給予讀者的並不只是血腥、犯罪和破案帶來的感官刺激,也有深刻的人文省思。
 
她字裡行間所流露出的淡淡哀愁,散文似的氛圍,令人在閱讀過程中,不知不覺被一股悲傷的霧靄所包圍,就像身處在嚴冬中的南阿爾卑斯山一樣,眼前所見盡是一片迷茫,被一股罩頂的黑暗壓得喘不過氣來。
 
因此,從書中,我們看不見外國同類小說的瀟灑俐落,也看不見英雄主義的強悍,而是被生活壓逼的狼狽與無奈。書中的角色對種種不合理,往往同時存有憤慨與漠然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就連自己的不幸,都像別人的事一般冷冷地觀看著。但那份故作蠻不在乎的堅強,有時露出底來,又是傷痕累累、令人不忍足睹。 

最後我忍不住想,所謂「馬克斯之山」指的究竟是什麼呢?每個人心中,是不是都有一座交替出現的明山與暗山?
 
<之一>
 
起初翻開這本書時,我委實納悶了一會。兇殺案不是一開始就偵破了嗎?就算要追查,也不至於花這麼厚一本書的篇幅來鋪陳吧?
 
讀下去之後我才漸漸明白,原來這故事所要陳述的不只是一個案件,說穿了,它呈現的其實是這個人世間。這人世間基本上就是沒什麼章法可循,好壞的界限模糊不清,道德與正義也只是觀看角度的問題。
 
有的好人會在沒有惡意的情況下造成壞結果,比如護士小姐,她出於「同病相憐」的心理,對病患產生了「愛情」,想要庇護他、幫助他,但結果,她的所作所為只是加速了他的毀滅。
 
有的好人雖然想做好事,卻在無意間姑息了犯罪,比如書中的佐野和合田警官,他們都是最有機會在悲劇發生前便加以阻止的人,卻因為事務繁忙、私事造成的心不在焉等原因,使犯罪的種子得以發芽、成長、開花。
 
至於由官僚加諸於基層警員的調查阻力就更不用說了,這種涉及權力階層的利益糾葛,往往才是最恐佈的,比殺人本身還要恐佈。因為主事者殺人既不用刀,也不見血,坐在辦公室裡一通電話,就能輕鬆決定他人生死。表面上他們沒有犯罪,但這樣的冷酷與自以為是更令人不寒而慄。相較之下,殺人的「馬克斯」反而單純得像個天使。這些所謂的社會菁英,才真正體現了我心目中最不堪的邪惡。
 
因此,這部小說泰半的篇幅,並不是在描寫警察與犯人鬥智鬥力的過程,而是制度與權力的濫用、腐化。讀者會深刻地感受到,警察也是人,就像日劇『大搜查線』所說的,不過就是個公務員,也有自己的生活和情緒,不但要小心應對上司、下屬、同事,私下還有家庭要顧。當他們無法百分百為工作付出時,可能就無法徹查犯罪;但當他們百分百為工作付出,又得犧牲自己的私生活,成為除了工作就一無所有的人。
 
為了找到持續下去的尊嚴與自信,與同事互較長短、互耍心機,也就成了天天必然上演的戲碼。
 
難怪前面幾年的時間跳得很快,到了案件最後那幾天,卻是鉅細彌遺地描述。光是看到那不食人間煙火的長官一而再,再而三地開那些無意義的會,發佈那些無意義的聲明(所謂無意義就是第一線人員都會當馬耳東風),扼殺部下們的正義感、休息時間和查案時機,就有一股無以名狀的焦慮和煩躁充斥心頭,讓我很想把這些煩人的長官通通掐死!
 
因此,如果作者的動機是想讓讀者看看,許多警察的熱忱和衝勁就是在這種重覆且疲勞的例行公事中消磨殆盡,那我只能說,她的確成功了!
 
<之二>
 
這部小說老是讓我想起東野圭吾的『白夜行』。
 
第一,它的時間跨度很大,從主角(呃……這部勉強算啦)小時候開始寫,一直寫到十幾年後。
 
第二,犯罪者的內心世界幾乎是空白的。雖然這部小說比『白夜行』多一些犯罪者獨白,讓讀者可以直接碰觸到他們的內心,但到了某個關鍵點後,讀者看見的就只有他的「行動」,而不是「想法」或「感覺」了。他是為什麼而做?做了之後有什麼感覺?沒有人知道。
 
這樣的寫法,留下充足的想像空間,也帶來餘韻不絕的效果。
 
我最在意的地方是,馬克斯後來為什麼要殺死自己的養父母?我想應該不是因為他這時已瀕臨崩潰邊緣,否則後來侵入民宅時,他大可以把那對夫妻也殺了,但他沒有,他只把他們綁起來而已。可見促使他殺死養父母的,還有其他原因。
 
至於原因是什麼?大家心中都有一套說法,但永遠也找不到標準答案。
 
<之三>
 
老實說,比起主角合田雄一郎,我更喜歡看「馬克斯」與他的情人的故事。
 
馬克斯很健忘,因此當我看到他連「她」是誰都想不起來,仍潛意識裡記得她最愛吃什麼、住在什麼地方,就覺得特別感動。因為馬克斯很瘋狂,就像一顆定時炸彈,不知何時會爆發,因此看到他竟關心「如果有錢,她最想做什麼?」,我也忍不住跟她一起流淚。
 
越看到後面,我的心情就越複雜,雖然知道這對苦命鴛鴦的行為是錯的,又不忍去苛責他們。若不是這個世界先推開他們,他們又何以會淪落至此呢?
 
<之四>
 
為了不爆雷,以免剝奪各位閱讀的趣味性,關於劇情,我就不透露太多了。只能說這的確是個構思獨特、思慮縝密的推理故事,至少要看到四分之三,才能把結局推算個八九不離十。看完後,很難說清楚是什麼感覺,一半沉重,一半悲傷,不過更多的是一種戰慄,人與人之間,無論認不認識,都在有意無意中影響了彼此的人生,這種感覺真的很奇怪,也有點恐佈。
 
小說是採多線敘事,但基本上都是水澤和合田警官的觀點在交替著。合田警官身邊的角色,個個性格鮮明,也有針對個人特色而設計的綽號,但「每個人都性格鮮明」其實也意味著「每個人都不突出」,因此那些人的名字不斷出現時,只有一兩個我大致分得出來,其他都是面目模糊。反而開頭佐野警官的部分,連戶田這個小角色我的印象都比較深(其實我比較喜歡佐野那條線,可惜它的功用只有開場和過場而已)。
 
 
P.S. 感謝獨步文化提供試讀機會!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懸疑第一部:葬玉琀蟬(上)
 
「真是一部盛世奇書!」
「『大懸疑』之後再無懸疑!」
「榮獲盛大文學全球寫作大展『百萬交易金大獎』!」
 
我承認自己是個俗人,看見這種充滿煽動力的文宣,再加上作者王雁傲人的家庭背景(藝術大師的甥女、祖上可追溯至清朝皇族),就受不了好奇心的驅使,幾乎想也不想就報名了這次試讀。拿到的紙本份量不厚,畢竟只是整部架構龐大的小說中,第一部的〈上〉篇,閱讀起來難免有意猶未盡、難窺全貌的遺憾,忍不住在心裡埋怨出版社的不近人情,怎麼不一開始就將〈上〉〈下〉篇合併成一本,要這樣來折磨讀者、考驗他們等待的功力與耐力。但無論如何,就整本小說的閱讀經驗來說,我認為基本上是無愧於那些褒美之辭的。
 
(之所以用「基本上」這個保守說法,主要是因為小說據說還在寫,不知道最後會不會虎頭蛇尾、雷聲大雨點小)
 
近來連續讀了好幾部中國新進作家的作品,深深覺得他們最大的優勢,在於他們保有泱泱大國「以本國文化為傲」的特色,除了自幼深受家學薰陶,中華文化傳統的底蘊足,對歷史文物等各項知識的涉獵,也是目光同時投向歐美、日韓、中國等「一心多用」的島國──台灣──的年輕一輩作家,所難以望其項背的。
 
『大懸疑』的作者王雁,同樣以這門優勢擄獲無數讀者的心。她有足夠的本錢像金庸一樣遊走於真實歷史與虛構情節,將知識與想像融於一爐,因此能冶煉出令人難分真假的華麗舞台。有些小說純粹是讀氣氛、讀想像的,王雁的小說卻能同時讓人長知識。比如盤玉,我從沒想過從古墓裡掘出來的古玉,也能經由人為的力量,讓它重現靈性的光澤,更沒想到如何盤好一塊玉,也有那麼多的學問。閱讀過程中,不斷嘖嘖稱奇,也就成了一種習慣。
 
從王雁的介紹中,知道她愛玉、識玉、懂玉,又因為家學淵緣,喜歡研究歷史、收藏器物。因為是興趣所在,因此她更能將相關資訊信手拈來。除了運用本身優勢,增添故事色彩,使它更富血肉,也能將自己喜歡的東西介紹給讀者,讓讀者因為喜歡小說,進一步對這些不算熱門的知識產生興趣,為它們帶來更多關注的目光。這樣的寫作策略,無疑是十分聰明的。
 
由此也可得知,真正的高手,能將最冷門的主題,炒成最夯的流行趨勢。重要的不是「寫什麼」(主題),而是「如何寫」(包裝)。能用讀者最感興趣的元素來呈現自己想表達的,就是一個有本事又成功的作家。同樣的例子,可參見『達文西密碼』及『交響情人夢』,應該很少有讀者在看這些作品前,就對基督教文化與古典音樂有著深厚的興趣吧?
 
王雁敢於把故事命名為『大懸念』,又在小說中置入一個又一個的懸念,交織出無比龐大複雜的架構,就表示她是個頭腦清晰、善於邏輯思考與分析的人。有些懸疑故事喜歡丟出一堆疑問,又沒有能力解決,索性製造更多疑問來留住讀者。王雁的作法顯然高明多了,她巧妙地在解決前一個懸念時,丟出下一個懸念,看似離真相越來越近,卻又牽扯出更多疑點,教人捉摸不透。檯面上的證據,究竟是真正的線索,亦或只是真兇的故佈疑陣,也就十足引人遐想了。
 
因此,稱這個故事為「大懸念」不是沒有道理的。當閱讀過程中,連線索都可以變成懸念,讀者不知道該相信什麼、該懷疑什麼時,作者的目的便達成了──讀者已經被收進他撒出的大網中,不可自拔。接下來,只要繼續放出更多的餌,就會有更多好奇的魚群上鉤。
 
有些小說比如『哈利波特』,將解謎的線索不動聲色地安插在劇情各處,讀者不易覺察,最後一舉公開,就會帶來無比震撼的效果。『大懸疑』就目前看來,似乎是反其道而行。線索接二連三地攤開在讀者面前、兇手打一開始便大方現身,甚至連身份背景都直接開誠佈公了,究竟還有什麼好猜的?
 
有!而且仔細推敲起來,還真不少。兇手用什麼作案手法?衝著什麼動機作案?背後含有什麼更大的愛恨糾葛或利益衝突?從「葬玉琀蟬」的主題衍生出離奇命案,似乎暗示這只是冰山一角,還有更大的懸念等著讀者去挖掘。玉蟬背後「一屍二命」(懷孕者逃不過死劫)的死亡詛咒,想起來也令人不寒而慄。
 
這部小說很特別的一點,還有它的人物關係。很少看到那部小說像它一樣,所有角色幾乎全是「老相識」的。要是替它畫個人物關係圖,那鐵定很妙,尤其是戀愛關係的部分,會覺得這幾個家族到底是怎麼回事,是打算近親結婚嗎?怎麼戀愛和結婚的對象,輪來輪去總是那幾個人?
 
不過,耐人尋味的地方也在這裡。既然所有人的命運都牽扯在一起,人人在這場陰謀中,也就脫離不了關係,沒有一個是純粹無辜、能夠徹底置身事外的。這樣的認知,為每個角色帶來神秘感,好像他們個個都有不為人知的身世或秘密,事情還遠非目前所見的這般簡單。究竟兇手是所有矛頭都指向的反派,還是看似無辜的好人,即與主角家族有愛恨情仇的其他配角,是我最好奇的地方。
 
說了這麼多,好像全是讚美的話,其實我對這小說還是有不盡滿意之處。因為作者是新人,文字的功力還不夠深,除卻吸引人的懸念與有趣的知識,便不足以引人入勝,缺少高手那種逼人的鋒芒與耐嚼的魅力,是比較可惜之處。但對照前後的內容,會發現流暢度和分句分段的掌握,都逐漸脫離生澀,變得精煉起來,因此,或許發展到後來,這缺點就不復存在了。
 
只是我還是忍不住想嘀咕一聲,我實在看不慣那泛濫到有點誇張的北京土話,基於我個人的口味,若之後的文風能朝「更書寫體」的方向發展,那就太好了。
 
 
P.S. 感謝究竟出版提供試讀機會!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上課

自從開始教兒美後,每到書店,我就會特別留意相關書籍,比如親子教養、教育、兒童身心發展介紹等。《愛‧上課》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我挖到的寶。剛開始其實是被書名所吸引,因為「怎樣讓學生愛上課,也讓自己愛上課」,而不是師生雙方一想到上課就頭痛,一上課就期待下課,是我追求的其中一個基本目標。
 
不過,這本並不是所謂的「教學指南」,告訴菜鳥老師該怎麼經營班級,該怎麼活潑教學。或許這也是內容中的一環,卻不是中心目的。它說的是一個出身老師家庭,曾最痛恨「老師」,也壓根兒沒想過自己會成為老師的叛逆青年(所謂叛逆就是舉凡抽菸喝酒飆車打架翹課通通幹過),如何在因緣際會下,從廣告設計轉戰教育界,成了大受學生歡迎的台灣GTO(Great Teacher Onizuka,出自日本漫畫『GTO麻辣教師』)。
 
這位學生口中「宇宙無敵帥的阿倫老師」(因為本人如此自稱),留著一頭綁成馬尾的長髮,打了九個耳洞,穿著皮衣皮褲,一派黑道大哥打扮。光看造型,教人怎麼都難以想像他是以講究紀律著稱的中學老師。我不禁暗自佩服當初聘他進學校的校長有這份魄力與遠見,他想必跟『GTO』那位開明的女校長一樣,是想藉阿倫老師這種驚世駭俗的反傳統人才,為呆板沉滯如一灘死水的校園注入新活力,來個師生共同的震撼教育吧!
 
宛如「不良青年」的外表,讓「老師」不再是神情肅穆、保守傳統的代名詞,也可以是學生的朋友,或他們能衷心信賴與依靠的避風港。阿倫老師才剛進學校,就因不按牌理出牌的強勢作風,嚇到一票半生不熟的「不良少年」,把他傳成與黑道、警方都有「掛勾」的超級大咖,對他「敬愛有加」,不敢在他眼皮底下鬧事,甚至他經過時,還會自動分流成兩排,對他喊:「大哥好!」
 
 
※   ※   ※
 
 
看到這些逗趣的描寫,我忍不住笑了。其實這些讓老師頭痛不已的問題學生,並不是什麼牛鬼蛇神;在倔強反叛的外表下,藏著的是一顆單純的心。再怎麼裝成大人,其實都只是孩子。
 
但周遭的環境沒有體諒他們的成長背景,甚至從來不曾去了解他們的心。因此,他們背離老師和父母,走向同儕的懷抱,為了充英雄而打架、欺凌、飆車、翹課,用武裝來保護自己,用叛逆來取得認同。
 
有些人特別幸運,遇到了阿倫老師。創意行業出身的背景,及曾經瘋狂的少年時代,讓他特別了解這些學生的心情,而且喜歡挑戰、打破常規。他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學生。他可以為一個總是莫名其妙搞失蹤的同學,跑遍全校每棟樓每個樓層(包括操場);可以使盡一切方法把躲債跑路的家長找出來;可以為了一個學習遲緩的學生買下一套課外書;可以天天加班到十一點才回家、天天打電話和家長溝通,以致手機費每個月都打爆,還因此拿到優惠價……
 
這就是為什麼看這本書,我從頭到尾都熱淚盈眶;明明每段只有寥寥數行,內容稱不上厚重,卻花了將近一個晚上才把它看完。
 
我看到一個老師,教書不是為了薪水,不會去衡量領多少薪水做多少事,不會「公私分明」──下了班就不理學校的事,而是用他的整個人、整顆心在付出。也看到他的學生們,對於他這樣的付出,是怎樣地給予滿滿的回饋。不良少年答應了他不打架,就算被同學笑沒種,也絕不出手;曾被全校稱為「天下第一班」,意思是「最恐怖的放牛班」的學生,在他要從導師轉訓育組時,聯合署名一張大卡片到校長室,上頭寫:「我們以前或許很壞,但我們以後一定會很乖,請老師留下來好嗎?」……
 
近幾年校園問題浮上抬面,學生欺負老師、公然和老師嗆聲、上演追逐戰,甚至打架的新聞屢見不鮮。每當這些事件引起軒然大波,總免不了出現感嘆或批評的聲浪,諸如現在的孩子有多難教、多自我中心、被父母寵壞、一代不如一代、前景多麼堪憂云云。曾經,我也是這樣的一群,但這本書讓我改變了想法。
 
當我們指責孩子有問題時,首先,是不是該檢討自己是不是也有問題?當我們拚命指責孩子錯了,是不是該同時想想,我們的教養方式是不是錯了,以致他們離我們所期望的越來越遠?
 
我的國中老師跟阿倫老師類似,行事作風強勢又勁爆,我的舅媽則是國中的英文名師。他們不約而同地告訴我,家庭有問題的學生,就算再努力去拉他們一把,當他們畢業進社會,最後往往還是向下沉淪。這是任何一個有心的老師都無力改變的事。
 
或許阿倫老師面對的這些「問題學生」也一樣。離開阿倫老師的強壯臂彎,獨自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後,大多只有被風浪吞噬或隨波逐流的份。但無論如何,我都祈禱阿倫老師不會被這些令人喪氣的事實所擊敗,在二三十年後,依然能夠保有和現在同等質量的熱情。因為,或許他的學生一生中唯一感受到的溫情,就來自於他。
 
 
※   ※   ※
 
 
鬼塚老師最讓人流冷汗的一點,是他上課都在亂搞,心情不爽就直接宣佈下課,在教學上一點都不負責任。
 
阿倫老師就不一樣了。他的教學方式雖然另類,最終還是追求學習成效。在他的課,要做什麼都可以,就是不准睡覺;他希望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而不是被訓練成一批考試機器。因此,他會運用各種活動和方法,讓學生牢牢地記住知識,比如心智圖、推理法(自己推出答案)、將資訊跨科整合等。
 
就連處罰考不好的同學,作法都很別出心裁:喝苦瓜汁(結果以出乎意料的爆笑結局收場,至於過程如何就由各位看倌自行去翻書了XD)。
 
像阿倫老師這麼有想法、特立獨行的人,最難能可貴的,是他不但知道自己要什麼,也能屈能伸。剛開始實施他那套教學方法時,有個資深老師私下語重心長地跟他說:「我知道你很有才華,也知道你很有能力,但家長要看的是成績,要是學生考出來成績不好,他們就會把責任推到你身上的。」
 
換作其他人,或許會想:「像你們這種食古不化的人,那能了解我這麼做的苦心!」接著就陷於抱怨與不平之中。阿倫老師卻是設法調整,想出讓學生一邊快樂學習,一邊能考到好成績的方法,先照別人的規則去玩,但暗自決定:總有一天,我要你們也照我的規則來玩!
 
我想,這樣的積極、樂觀,正是他面對學生們拋出的種種疑難雜症時,能夠見招拆招的主因吧。
 
 
※   ※   ※
 
 
看這本書,我會特別感到心安。
 
原因說起來有點笨,當我在課堂上看到學生心不在焉、趴在桌上無精打采、顯得意興闌珊的時候,往往直覺認為他們是不喜歡上我的課,甚至,不喜歡我。
 
但是看到阿倫老師即使贏得所有學生的心,學生還是會出現各種狀況,可能是因為男友劈腿,心情不好而跟他頂嘴,或者因為家人管教過於嚴厲而出現自殘行為,他依然要使盡渾身解數來應付,可見教學絕對沒有所謂「因為經驗或與學生的感情累積,而可以教得輕鬆一點」這回事。身為一個教師,每天最大的課題,就是面對這些不可預知的挑戰。
 
真的推薦大家去看這本書,看了之後,對教育、對孩子、對現代這個社會,相信都會有不一樣的想法。有人說現代的孩子變可憐了,科技日新月異,又炫又酷的媒體、商品太多,使他們從小就處在一種資訊爆炸的焦慮中。同時因為少子化,被整個社會的大人們關注,打出生前就被當菁英一樣培養,擔心他們出事的父母,也不可能任他們像脫韁野馬般,在街上玩官兵捉強盜、紅綠燈,因此他們的人生幾乎只有家裡、學校和安親班、各種才藝班。
 
但是,我始終不相信有那個時代勝過那個時代這種事。每個時代都有它獨有的煩惱與問題要面對。我們應該像阿倫老師一樣,見招拆招,化抱怨和不平為前進的動力,先照這個時代的遊戲規則去走,再想辦法讓這個世界照自己的規則去玩!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拿起麥克風就能說:年薪上億講師教你風靡全場的說話之道

書、自然、音樂,我打從心底慶幸世上有這三樣東西,讓我在人際關係遇到瓶頸,生活不順遂的時候,從緊繃無助的狀態中放鬆下來,找回自己,重拾平靜,並能開啟視界的另一扇窗。

好比今天在書店裡發現了這本書──《拿起麥克風就能說:年薪上億講師教你風靡全場的說話之道》,作者大谷由里子從家喻戶曉的藝人經紀,轉為專業講師兼作家,以自己的親身經驗出發,給立志成為講師的人種種實用建議,無論標題還是內容都相當吸引人(而且名副其實)。

我不但從中學到不少說話技巧、演講時應該注意的事項,也得到一些反省。能夠對昨天在工作上遇到的不快釋懷,並換個角度想,或許別人不尊重我,是因為我先在不知覺中惹火了別人(但我並不因此認為那個沒敲門就一語不發闖進來干涉我學生的女老師,所做所為是正確的。相反,我認為為人師表者,教人一套,自己做一套,非常之不可取),這也是意料之外的豐富收獲啊!

最近我對書的興趣越來越濃,十幾年來,我欣賞喜愛的重心一直擺在影視上,直到這兩年因為想嘗試寫作,才開始大量接觸書籍。而且不像以前只看小說,也會多多涉獵實用工具書。不分類別,幾乎只要看標題,覺得:「好像蠻有趣的!」就會拿起來翻翻看;跟我感興趣或工作需要的領域相關的書,更是多多益善。結果因此發現不少好書,而且深刻體會到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是什麼意思:

只要你願意,願意忍受書店裡硬梆梆的椅子,或圖書館破爛的書籍狀態;願意花上一些時間,無論是一個週末還是一個下午,不必花錢報名參加各種心靈成長課,也能免費學到豐富的知識與人生道理,因為書就是我們現成的老師!

比如說話術,我對它之所以深深著迷、想多下苦工鑽研,不是因為我從小就立志當講師或推銷員,而是我知道它能多麼深刻地影響我們的人生

想想看,我們有多少時候「需要」上台面對聽眾?──學生可能要上台報告,上班族可能要對老闆、贊助商,或者一群同事報告;學生參加社團,學長姐要把知識技能傳承給學弟妹,同樣需要上台報告。再想想看我們有多少時候「需要」說話(或「推銷」)?──看到一部好看的電影或一本好看的書,迫不及待要介紹身邊的人去看;求職面試時,試著讓老闆相信,雇用你絕對是正確的選擇;買東西時,想辦法說服老闆算便宜一點;追女友(或男友)時,盡力以三寸不爛之舌,表達你的愛意與欣賞...

我們的人生,是不是很多時候都是由說話來決定的?(如果不會說話,你甚至不能為你的小孩說床邊故事!)

所以我始終相信,要改善自己的人生,首要之務就是加強說話技巧,讓自己敢於表達,善於聆聽,樂於溝通,這樣無論做那一行業,想追求事業還是愛情,都能手到擒來,無往而不利(當然,前提是不能光嘴炮,行動上,以及最重要的──人格上,也要能加以配合才行)。

這就是為什麼我會翻開這本書。而且我想說的是,它真的寫得很棒!書本身並不厚重,字體大,行距字距也大,如果縮小或縮短,應該會更小本(對我來說這是個缺點:佔空間。我會比較猶豫要不要買下它),但每字每句都是精華,是作者經由每年平均兩百場演講的經驗中得到的,簡直就像蚌殼裡的珍珠,簡短有力又切中要害。

當一個講師所需要注意的每一項每一點,都扼要易懂而幾無保留地展示在讀者眼前。

就算不是專業講師,而是教授一般科目的老師,或其他因各種理由需要上台面對聽眾的人,都能從中學到很多東西。

誰知道將來會不會派上用場呢?先讀了,總不會是損失吧。

至少,我還發現了一個跟「說話」無關的好建議。它可以幫助我們增進人際關係、拓展人脈、得到更多機會。

而做法其實很簡單,就是隨身在包包裡放一些貼心禮物,依場合,在適當時機拿出來送給別人。如此不但加深別人對你的印象,那印象一定也是充滿美好與溫暖的!


作者:大谷由里子
譯者:林佩儀
出版社:究竟
出版日期:2010年09月30日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本來以為我是老虎,但其實我只是驢子,我只是馱馬或牛,任何一種吃苦耐勞,乏人賞識的動物。
                ──摘自『畢業後』
 

畢業後,該有多麼光明的大好前程在等著自己?相信很多畢業生,都曾雄心萬丈地這麼夢想過吧。

這部小說的女主角蕾登也不例外。她從小就很清楚自己要什麼,而且精心規劃好了未來的每一步,堅信以她的能力,必能如願以償地登上成功的頂端。然而,很快地,她就發現事與願違。有些時候,不見得比自己強的對手,就是有辦法拿到自己夢寐以求的機會;有些時候,費盡千辛萬苦才圓的夢,不見得就和當初預想的一樣美麗。

面對這人生的交岔路口,該如何選擇?

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堅持下去,還是另闢蹊徑?

『畢業後』份量不厚,用充滿現代口吻、輕鬆詼諧的文風,透過女主角的獨白來發展故事(這種風格最近很常見,並不令人陌生),易懂易讀,就像一部小品電影(它也的確改編自某同名電影)。不過,這也代表,它跟大部分好萊塢愛情喜劇一樣,起承轉合很清楚,女主角最後的選擇也在意料之中:開始懂得珍惜身邊被她忽視的人事物,拋開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的空想,把握看起來平凡卻陪她一路走來的幸福。
 
這樣的命題看多了,差不多翻開第一頁就能預見最後一頁的發展。老生常談看或聽得太多,本來就容易變得一文不值。到最後,觀眾往往下意識認為,這樣的劇情只會在小說或電影中出現,因為它們不切實際。就算舞台設定在現代,還是免不了童話式的夢幻色彩。因此,儘管每回看電影或小說,都期待故事朝這方向發展,卻也不曾真的把它當成一回事,套用那些老生常談的領悟在自己的人生中。
 
但是,靜下心來一想,所謂「老套」,就是流傳了許多年,依然被視為真理的話,是許多人跌倒受傷後血淋淋的心得。若非如此,它也不會被一說再說、一演再演了。正因為大家都愛說愛演,才證明了它有價值呀。
 
因此,雖然這個故事平凡到旁人問我:「妳在看什麼書?」我都擠不出幾句充滿吸引力的大綱介紹,而且覺得書中對女主角一家人古怪行徑的陳述,有些太跳tone,有點譁眾取寵的味道(大概我對法國人式的繞彎子反諷及挑三撿四還是不太喜歡,儘管它讓行文更生動活潑,而且作者其實是美國人),但整體來說,我認為一部溫暖可愛、讓人笑中帶淚的小說所需的元素,它都具備了──甜美聰明的女主角、帥氣深情的男主角、特色鮮明的女主角一家(負責搞笑與製造溫馨效果)、粗獷英俊的男配(負責讓女主角發現真愛何在),作為一部處女作,作者可謂交出了一張中規中矩的成績單。

順道一提,女主角一直擁有全世界,但她渾然不覺自己手中握著滿滿的幸福,反而把言行舉止異於常人的家人,當成麻煩兼丟臉製造機,也不曾正眼看過默默守候自己的青梅竹馬,總是想向外追求那些看起來光鮮亮麗的事物,認為那才是幸福。我忍不住回顧自身,是不是我也這樣輕忽了我所擁有的幸福呢?跟不喜歡打扮的爸媽出門,總是有些為他們邋遢的穿著或不按牌理出牌的舉止抬不起頭來,無法抬頭挺胸地向人介紹:這是我的父母。我想我最需要的,也是這種洗盡鉛華(和虛榮心),注視本質的眼光吧。

就算外頭的天氣陰雨綿綿,只要心裡陽光普照,世界看起來也會充滿色彩,無比美麗。只要換個角度去看,陰雨的反面,或許正是海闊天空。
 


作者:艾蜜莉.卡索
原文作者:Emily Cassel
譯者:黃宇瑩
出版社:八正文化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掏摸
 
我感覺到從這裡看不見的鐵塔,感覺到永不停歇的雨,意識到降下雨水的巨大雲朵,以及走在雲朵之下的自己。
                  ──節錄自『掏摸』
 
無可救藥的寂寞。
 
這,就是我看這本『掏摸』時,最強烈的感覺。
 
據說人類最早的三種職業是:殺手、扒手和妓女,這三種人都遊走於法律和道德邊緣,活著只是為了求生,生存只是為了活著,生命彷彿是一場虛無的遊戲,食之無味又棄之可惜,緊抓不放的同時,也感到空虛。對他們來說,正常社會所歌頌的美好價值,就像書中所描繪的遙不可及的高塔,隨著他們背棄良知、出賣自我,與它的距離就越來越遠。
 
若將書中以操縱他人為樂的山崎視為「殺手」,這本書可說是三項職業全包。這種以社會邊緣人為描寫重心的寫法,讓我聯想到古龍,他也喜歡探討這些向來被「正常社會」所唾棄不恥的人們的內心世界,給他們一些為自己發聲的機會。這些人在他筆下,總是有著雙重面孔,人前或賣笑或冷漠,深沉的寂寞與痛苦,只留在無人處獨自品嘗。無惡不作的壞蛋,背後或許也有令人同情的故事可說。
 
日本文壇廣受矚目的新秀‧中村文則,同樣對這些陰暗角落的生命投注關懷與理解(但絕非認同)。他不做廉價的道德批判,只是將社會看似文明的外衣一層層剝開,展現出底下不堪入目的傷口,引發讀者的省思。書中主角「我」年幼時的遭遇,似乎就暗示著:當「好人」高聲疾呼要打擊犯罪,對「壞人」給予毫不留情的重擊時,無形中也將他們無助的手一把推開,任他們自生自滅、向下沉淪。教室裡老師和同學交相指責的雜音,就彷彿是比刀槍更鋒利無情的兇器。
 
──立花說完就笑了。對頭頂上的陽光在意得不得了。
──在高聳的雜居大樓上,有根閃著銀光的避雷針,垂直向上延伸,碰到高空中的陽光。我別過視線再次混入人群中。
──如果無法控制光線射進眼中,那就往反方向低下頭吧。……我覺得偷越多東西,自己就能遠離那座高塔。
 
作者不只一次提到「高塔」、「鐵塔」、「陽光」等意象,這些一方面象徵正面的道德價值,比如良善、友情、愛情、羞恥心等,一方面也宛如對弱勢的壓迫與傲慢。因為將之視為卑賤骯髒,而不以為然地排斥、譴責。高塔越高,活在底層的「我」(及他身邊的朋友)就越自覺渺小卑微,極欲逃離。
 
為了躲避偷竊帶來的羞恥感(或破碎家庭帶來的貧窮),「我」盡一切努力讓這座塔消失不見。他「需要的也偷,不需要的也偷,不需要的一到手就丟棄」,表面上,偷的是錢,丟的是沒用的皮夾;實際上,偷的是物質和金錢,丟的是精神上心靈上的事物,連最親密、以死相挺的朋友,都對他的真名一無所知。但「我」成功了嗎?偷到有錢老夫婦的皮夾時,看見他們和孫子合拍的幸福大頭貼照片,他「把皮夾扔進郵筒,卻感到自己特別用力,似乎極欲把皮夾丟棄」。
 
其實,不是不在乎,只是無法在乎吧。既然隨時都可能失去,倒不如一開始就不去爭取。掌握那些能實實在在握在手中的東西,來得實際多了。
 
這整個故事,由「我」的獨白展開,詳細描述了他扒竊的手法,描述他不見天日的生活,就是鮮少描述他的心境和感受,一切只是淡淡帶過。沒有灑狗血的含淚控訴,也沒有自哀自憐。他就像個外人般冷眼旁觀自己,所有情感都是內斂而壓抑的。但也因此,更讓人感受到那股深沉而沒有宣洩出口的悲傷。
 
最後,當「我」陷入瀕死邊緣時,「在縫隙外頭,遠處的那片迷濛領域中,我看到了高塔,在遠方靜靜地高聳著。」之後,「高塔」的意象又出現了一次。這是否意味著,在「我」的內心深處,其實仍戀棧渴望著「愛」與「情」?那怕是一點點的羈絆,都能成為活在人世間的理由?(這樣的人生,是尋常人難以想像的;活在這樣悲哀絕望的人間地獄裡,卻還不放棄活下去的希望,同樣令人費解。想到這裡,心就忍不住刺痛起來)
 
──沾著血跡的硬幣遮住了陽光,彷彿期待著任何一絲誤差的可能性,在空中閃著黑色光澤
 
只是,最後這句話,是否也意味著即使「我」想重頭來過,也已經太遲?又或者,在求生的同時,他也在潛意識裡求死?
 
這類氛圍的小說,在日本並不少見,我想,大概只有日本人寫得出這種小說吧。日本這個社會,一直以來給我的感覺,就是過度壓抑、潔癖的,宛如肅穆簡單的和室房間、一絲不茍的切腹儀式,古老殉道式的武士精神與追求一瞬燦爛的櫻花美學交纏入骨,到科技日新月異的現代,過於求「和」(團體表面的和氣與禮儀)及畏於發表個人意見的生活態度,依舊陰魂不散,使日本這個民族帶有一種宿命的悲壯。好似被丟上岸的魚,呼吸不到新鮮空氣,只能在鮮花裡腐敗。也或許牠們根本是自己跳上岸的。
 
看完這本書,有一股濃濃的寂寞揮之不去,無論是與「我」有過一段情的有夫之婦佐江子、「我」的最佳拍擋石川,還是淫蕩醜惡的母親、倔強無助的小孩,甚至以主宰他人命運為樂的山崎,都帶有這種無可奈何的、令人窒息的、幾近發瘋的寂寞(我忍不住想像,究竟是什麼塑造出今日的他們?)。
 
《聖經》裡有個故事,講述賣淫的女人被眾人押到耶穌面前,說要將她依法亂石打死。耶穌說:「認為自己無罪的人,就可以拿石頭丟她。」結果人群無言地一個個散了。此刻,我跟他們一樣,也丟不出手中那粒石頭。
 
 
作者:中村文則
譯者:葉韋利
出版社:台灣商務
出版日期:2011年01月01日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餃子

當初向朋友借『胭脂扣』和『霸王別姬』小說版,好對照比較一下小說和電影的異同時,朋友一併帶來了『餃子』。這是李碧華比較近期的短篇作品,在2004年曾由李碧華擔任編劇,拍了一部同名電影,由楊千樺、白靈、梁家輝主演,放在《三更》系列之二。
 
由於我對這系列電影的印象,基本上不脫「鬼片」與「嚇人的海報」,因此直覺認為這本書肯定是恐怖小說,嚇得當場就想跟朋友「退書」。但朋友向我拍胸脯保證:這絕不是鬼故事,安一百個心吧!我才半信半疑地收下。
 
她的確沒有騙我,論情節,『餃子』壓根兒就不恐怖,沒有張牙舞爪樣貌淒厲的鬼胡亂殺人尋找替身,也沒有邪惡嗜殺精神失常的老闆夜半磨刀,打算殺死投宿旅客做成人肉餡,上演在月黑風高的夜晚於荒郊孤店血腥追殺的戲碼。
 
但是,朋友的話也不完全正確。因為這故事裡的確有鬼,最大的鬼,就存在人們心裡!
 
兩個主角,一個為了抹去歲月痕跡,挽回花心丈夫,不惜化身為吃人的阿修羅;一個感情失意後,領悟到女人終需靠自己,從此遊走於法律與道德邊緣,成了人間地獄的一縷遊魂。作者的筆鋒在兩個女人兩種心情、過去與現在間交替轉換,敘事雖然簡略卻十分扼要。勾勒出輪廓,細節就交由讀者自行想像。每一章節,都像電影裡的一幕。雖然場景跳躍,卻不雜亂惱人,像偵探在抽絲剝繭,一層層讓人體會到那種非得藉由墮落才能得到幸福的扭曲與可悲。
 
我並不同情這兩個女人。被男人甩了就要背叛良心?難道她們不能用更有價值的方式來證明自己?人對外貌的迷思是註定的,尤其是越有錢的男人。入眼的太多,反而貪得無厭,不懂得珍惜。給他再多,對他來說都如過眼雲煙,永遠不會滿足。如果思考的方向只是如何把自己保持得最新最漂亮,或者把其他更新更漂亮的東西在那男人見到前毀掉,根本不是長久之計。把貪念和欲望暫時壓抑住,也不能保證不會有爆發的一天。
 
就因為她們追求的是表面,所以內心都很空虛。其實她們都天真純潔過,都曾對愛情和人生有過美麗的幻想,只是一念之差,踏錯一步,就再也回不了頭。最後的結局,頗有「新教父/ 魔鬼接班人」誕生的感覺,或許也意指人性中的自私一日不消失,「月媚閣」的餃子就會繼續存在下去吧。
 
李碧華用了很多篇幅來寫餃子,無論是外表、口感,還是製作過程,都描述得活靈活現。這樣的詳細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一直覺得很不舒服,好幾次都快吐了。不是因為那些餃子的來源讓人感到噁心──它們畢竟不是為了逞人們的口腹之欲遭殺害的──而是它們的死,追根究柢都滿足了某些人的私欲:讓一胎化政策下的父母,達成生男的願望;讓失去彈性的衰老肉體,再度變得青春誘人;讓不可告人的家庭悲劇,得以永遠冰封在黑暗之中。
 
當一切變得殘暴混亂不可收拾,突然鏡頭又拉回那個還是純潔無垢的時刻:一個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美麗女孩,在出嫁前滿懷希望地許下三個簡單的願望。誰能預料得到,這個曾讓丈夫驚豔、像天使般可愛的女孩,未來竟會走上滿身腥臭的成魔之路?但我並不為這個女孩的命運難過,只是難以承受這種殘酷,不忍再看。「別無選擇」而走的路,畢竟也是一種選擇。
 
李碧華的敘事口吻,冷靜而平穩。她筆下的人物,不是什麼能人異士,也沒有超乎尋常的性格(無論是絕對的壞人,還是絕對的好人)。所鋪陳的情節,既沒有裝神弄鬼的懸疑或詭奇,也沒有狂灑狗血的高潮,無論是事件的發生還是結束,都不會讓人跌破眼鏡。說它平順也好,平淡也好,這種慢火煲出的濃湯,味道卻更叫人一試難忘,餘味無窮。就好像我曾以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循環終會應驗在兩個主角身上,最後卻發現,最可怕的並不是報應,而是無可救藥沒有救贖的永世沉淪(所以它真的不是悲得很美,讓我想看第二遍自虐的那種故事)。
 
話說李碧華應該是有點反共傾向的,她的小說在這方面的批判總是不遺餘力。因此我很好奇,這樣的小說,在中國會不會也「胎死腹中」呢?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霸王別姬(全新版)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
 
忘了在那看到的文章,說人有種奇怪的傾向,喜歡追捧明星,但更樂見明星隕落,在他們聲勢不再時,或是落井下石冷嘲熱諷,或是幸災樂禍隔岸觀火。對於別人的不幸,尤其是(自己並不著迷的)明星的不幸,抱著莫名的狂熱態度。
 
觀察許多人世間的現象,這樣的點評並不誇張,否則為什麼專門醜(丑)化明星或名人的報章雜誌銷路總是那麼好。更奇怪的是,無論這個標靶生前受到怎樣的欺壓或中傷,若他在生命還璀璨的時候過世,人們反而會一改態度,轉而對他歌功頌德起來。
 
或許是每個人心中多少有隻撲火的飛蛾,雖然本身像蠟燭般一點一滴地燃燒殆盡,卻不免嚮往自天際一閃而逝的流星。末路英雄的悲劇,總是格外動人心魄,令人唏噓感懷。若楚霸王項羽沒自刎於烏江畔,而是在兵敗後逃到某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平凡卑微終老,或許就不會有那麼多人那麼深刻地記住他了吧。
 
所以說,霸王別姬的結局固然令人傷感,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保持尊嚴地死去,也算一種幸福。至少,更勝屈辱地活著,以不堪的姿態茍延殘喘。
 
這就是為什麼讀『霸王別姬』小說,比看電影版還讓我難受。我以為電影裡對時代變遷的刻劃已夠令人揪心的了,想不到小說更勝一籌。論情節,基本上小說和電影的發展如出一轍,同樣由1929年的民初,經軍閥割據、日軍進佔,到國民黨到解放軍到共產黨的朝代更迭,描述扮演霸王、虞姬的戲子──段小樓、程蝶衣,以及橫亙於他們之間的妓女菊仙,在時代動亂中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糾葛。
 
但小說和電影不同,電影中的程蝶衣從一而終地為戲瘋魔一輩子,在最後弄假成真,以那把串連他與小樓感情的寶劍自刎,為這段牽扯大半個世紀的情緣劃上句點,也使它因此保持永遠的純潔無垢,因為秘密,而顯得美麗。小說裡,蝶衣在四面楚歌的文革期間用破碗自殺,卻怎麼也死不成,他的求死因而顯得滑稽。到事隔多年,與同樣垂垂老矣的小樓再度演出《霸王別姬》時,戲中那場絢爛的死,已成他心中追求的夢。夢醒,就該散場了。

於是絢麗歸於平淡。看到這裡,忽然覺得真正的殘酷,是活著面對殘缺的一切。紅衛兵作為毛澤東政治鬥爭的工具,曾經橫行霸道,到後來上山下鄉,逃的逃,死的死,命運固然不比當年被他們鬥的人好多少,但,物換星移,新一代的人們還能重頭來過,把過去的悲劇拋在腦後,當它們從未發生;上一輩的人,卻只能默默湮沒在歷史之中,多麼令人傷感呀!
 
這種喧嘩之後船過水無痕的沉靜,感覺上比瘋狂的文革更淒涼。就像輝煌一時的京劇,到了今天,已從大眾娛樂轉成小眾才懂的「藝術」,三四十年後,現在流行的電影電視,難保不同樣被大眾視為「老舊過時」,好似被時代遺忘、拋棄似的。這種孤獨,才最令我惶惑害怕。

也因為如此,程蝶衣(虞姬)所選擇的與段小樓(霸王)訣別的方式──不是鮮血,而是一句淡然的再見──給我的震撼和衝擊,更強更深。
 
※    ※    ※

李碧華寫這個故事,每一章節都刻意安排過,處處呼應對照「霸王別姬」的主題。現實中的段小樓,正好似戲中意氣風發飛揚跋扈的楚霸王,在歲月與環境的摧逼下,一步步走向「君王意氣盡」的屈服折腰。唯「賤妾何聊生」的虞姬,究竟是最終心灰意冷、選擇放手的程蝶衣,還是為愛豁出一切、用情激烈的菊仙,就不得而知了。
 
第一次看『霸王別姬』的故事時,我跟絕大多數人一樣,把目光都放在程蝶衣身上,一心一意地同情他,厭惡菊仙的橫刀奪愛,對段小樓的粗枝大葉不能釋懷。但多看幾次,到這次連原作小說一併看了,感覺卻完全不同。我變得更同情菊仙、段小樓,甚至一些無足輕重的小人物,比如抱持不打不成材理念的關師父、不得不拋棄程蝶衣的母親等。他們就像岸邊的沙子,被浪頭捲來帶去,沒有多餘的稜角去抗拒琢磨,同是天涯淪落人,又如何分出高下好壞。
 
「婊子無情,戲子無義」,是開篇第一句話。看完整部小說,我忍不住異想天開地想,李碧華會不會是為了顛覆這句話,才寫這部小說?因為,婊子如果無情,菊仙怎麼會在以為被小樓拋棄時懸樑自盡?戲子如果無義,小樓怎麼會一直盡其所能地照顧蝶衣?可惜被兩人深愛著的小樓,一直沒有真正理解他們,反而以為他們會理解自己。所以他明明是為菊仙好才說要休了她,卻讓菊仙走上絕路,也在文革的批鬥中,和蝶衣一度互相狠狠傷害,形同陌路。
 
有評論說段小樓優柔寡斷、懦弱無能,並不是一個真霸王。我覺得這話說得未免太苛刻。堅毅果斷如菊仙,都會在愛情面前低頭,何況是重情義的段小樓。
 
段小樓其實挺類似電影『盛夏光年』的守恆──明明一直明白正行對自己的心意,卻裝作不知道,因為他怕一旦說破,正行就會離開他,不再做他的好朋友。這部片最耐人尋味之處,在於看似「被愛者」的守恆,其實比正行依賴得更深,段小樓或許也一樣。不把一切說清楚,或許是因為他自己也搞不清對蝶衣是怎樣的感情(依他大剌剌、直來直往的性格,應該也不會去深究這種細膩的問題),索性就任身邊最親的兩個人鬥來鬥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算了。說狡猾自私,的確也夠狡猾自私的,但菊仙和蝶衣又何嘗不自私呢?
 
此外,李碧華讓程蝶衣的母親不只是個窮到養不起孩子的女人,還是個為了孩子下海當妓女的女人,也頗值得玩味。到頭來,程蝶衣一生的愛恨,都跟妓女脫不了關係:母親的離開,讓他轉而把感情寄托在小樓身上,這寄托卻被菊仙奪走,於是他費煞苦心與菊仙互鬥,設法讓自己成為小樓的唯一,卻累得兩敗俱傷。
 
關於這兩人的關係,其實我比較喜歡電影「似敵似友」的安排。在蝶衣戒毒事件後,電影中的菊仙對他有了一份出於母性本能的關懷與理解,蝶衣對菊仙的感覺也明顯地複雜許多,不再是純然的憎恨。小說中他倆的關係卻幾乎沒有挽救的餘地。為了恨菊仙,蝶衣可以理直氣壯地把她的流產當成報應,可以把文革的批鬥當成救贖,甚至菊仙屍骨已寒之時,他還不願放下這份恨意。恨有多深,就代表愛有多深。這樣的愛,也實在太沉重、太令人心酸了。
 
剛好今天發現了一首超好聽的歌──康康的「你不愛我」,歌詞正彷彿是蝶衣的心聲,就用這首歌作結吧。
 


你不愛我

詞:李焯雄 曲:薛忠銘 
 
 
習慣被拒絕的人會先拒絕 這一次至少是我先說離別
有一些痛楚看不見淚水 有一種防衛叫做我無所謂
要讓你快樂原是我的心願 可是你從不在意我的傷悲
丟給我一些喜悅的碎屑 卻帶走我一切
你不愛我 是我捨不得 是我不配 為你再狼狽
你不愛我 你真的不愛我 盡力而為我拚命給也是浪費
你不愛我 是我捨不得 是我不配 和命運作對
你不愛我 你真的不愛我 一直以為我是後衛 原來只是那後備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胭脂扣

認識李碧華是從哥哥的『霸王別姬』開始。她是這部片的原作兼編劇,香港有名的風格獨特的暢銷女作家,從不公開照片,為人低調,只能從她的小說她的文字去認識她、猜想她,蠻令人好奇的一個人。加上她後來又和哥哥結為好友,種種特殊身份實在很難讓我不注意她。
 
在網路上查她,出現這樣的答案:奇情才女,這封號一點也不誇張。她的作品,就我看過的『霸王別姬』、『胭脂扣』、『餃子』來看,總是「情」意真摯,在大時代背景襯托下,或可歌可泣,或令人黯然生出今非昔比、歷史變遷的蒼涼感。其中又有「奇」的成份,或觸及神怪,或與顯得妖異的人性結合。而情節發展不煽情、不濫情、通俗中有創新,在簡短的篇幅內,帶出深厚的感情與事件,文辭秀麗但下筆犀利,諷刺強烈,兼且包含引人深思的、感懷的、知識性的內容,她的才氣,自是不言而喻了。
 
李碧華的小說是詩意的,讀起來一氣呵成,沒有負擔,但是逐漸醞釀出的氣氛和情感,綿綿密密,一旦陷入,便沉溺其中萬劫不復,為根本不存在,卻又讓人覺得「可能有過這樣的人」的角色們,重重欷歔感嘆。
 
就像『胭脂扣』中淒豔的女鬼如花。過去塘西最紅,最懂得逢場作戲,將男人捏在手心把玩的紅牌阿姑之一,真正決心投入一場愛情,卻是不顧死活,不惜血本。說是痴心,其實也夠恐怖的。情人為了她,寧願放棄大少爺的身份,紆尊降貴去學戲,不見容於社會,不見容於家,不可謂犧牲不大。但這樣的犧牲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十二少苦悶之餘,只好抽大烟,頹廢荒唐度日。若是真正為他好,這時如花就該勸他回頭,但因為她自私,所以選擇忽視了。後來,他再也無法繼續這樣的生活,她為了力挽頹勢,不把他讓給另一個女人,又用上最自私極端的手段留住他。死後,她依然不肯放手,還要追上陽世來。
 
可以說這樣的痴情很令人同情,大多看過這小說或改編電影的人,或許也都同情如花,譴責十二少的薄情寡義。但感情本來就是你情我願的事情,無論基於怎樣的理由,是個性不合也好,是感情變質、父母阻撓也罷,只要一方覺得走不下去,想要分開,應該就有這樣的權利。十二少沒有義務愛如花到天荒地老,也沒有義務陪她一起死。尤其事後得知她的機心,換作是我,嚇都嚇死了,還會想「隨她而去,以報她對自己用情之深」嗎?
 
太過痴情,有時壓根兒就不可敬可愛,反而很可怕。
 
最近看TVB的96’版『西遊記』,我對此頗有感觸。裡面有一段,描述蜘蛛精與人類相愛,但人妖相戀注定沒有結果,最後男的死於非命,女的五百年來苦苦找尋。好不容易盼到重逢,男的卻成了邪惡的百毒蜈蚣精。愛到走火入魔的蜘蛛精,雖然明知對方已非當初那個心地善良的人,仍不顧一切地包庇他、幫他、維護他,結果,親妹妹和許多無辜的妖精因此而死,她母親及一路上義不容辭幫助她的唐僧一行人,也差點遇害,但她毫不在乎。直到最後一刻,她都還在為愛人求情,爭取最後一點相處的時光。
 
看的時候我差點沒氣炸肚子,巴不得把這女人抓起來,狠狠甩她幾巴掌。我完全無法理解編劇給她這麼多催淚、悲壯、煽情的配樂和畫面,目的何在?鼓勵大家都跟她一樣「痴情」嗎?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在她深情兼悲情的外表下,我只看見一顆自私自利、忘恩負義的心。除了自己的愛情,沒有其他人其他事是重要的。所有人都必須幫助她、配合她、為她「偉大」的愛而犧牲。愛情是盲目的,而像她這樣愛到無可自拔的人,連心都盲了,簡直無可救藥。這樣的愛有什麼感人的?它值得人們大書特書去歌頌、讚揚嗎?
 
「什麼叫情?什麼叫意?
還不是大家自己騙自己?
什麼叫痴?什麼叫迷?
簡直是男的女的在做戲。
……
你要是愛上了我,
你就自己找晦氣。
我要是愛上了你,
你就死在我手裡!」
 
因此,當這段歌詞在小說尾聲出現時,格外令人警醒,有那麼一點毛骨悚然的意味。但李碧華並無意譴責這樣的痴情。小說與電影不一樣,採取報社員工袁永定的觀點敘事(電影由萬梓良飾演該角),他不只一次在心裡點評如花為「可怕」,卻也對她的處境和痴心十分同情,甚至差點愛上她。這是我欣賞李碧華的一點:她從來不用傳統通俗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來處理人物,她只負責呈現塵世中的眾生相,是非對錯全交由讀者自行論斷。但看完她的小說,其實分不出什麼誰對誰錯,更多的是感到深深的無奈──宛如蝴蝶困於「情」網掙扎打滾;飛蛾明知不智,仍身不由己地朝燭火撲去──或許愚蠢,卻讓人笑不出來。
 
或許李碧華也是矛盾的。她一方面講述如花的城府之深、手段之辣,一方面又佩服她毫無保留的付出。小說中用許多篇幅,藉如花的回憶,介紹當年塘西大寨妓女們的生活型態(這部分令人大開眼界)。她們經過嚴格訓練,無論氣質,舉手投足的風情,還是本身的涵養才藝,都不亞於大家閨秀,放在現代來看,甚至比任何一個走在街上的女人更含蓄、更淑女。而如花對感情的態度,似乎也跟她的這種特質一樣「稀有」,在講求速食主義的現代,已經很少人這麼認真地去談一段感情了。李碧華寫如花,說不定正是想拿她來對照今昔的香港,對照那種人文和環境的變遷,緬懷一去不回頭的風華歲月吧?
 
電影給了如花一個明確的結局,小說則留給讀者許多想像空間。或許她追尋了那麼久,終於在那個黯淡的夜晚,在污穢嘈雜的拍戲現場,終於領悟到人生不過是一場戲,美麗只是皮毛,一切皆是虛妄,也無謂再等。她究竟見到十二少沒有,見了是否上前相認,心情是釋懷還是痛不欲生,就無從得知、考究了。雖然看到這裡,跟袁永定一樣,我也驚訝「竟是這樣的!」但想想又覺得,或許這樣收場最好。就把一切停格在最美的回憶吧。
 
李碧華的文字,寥寥數語就能勾勒出一個畫面,其實很像在看電影,影像感強烈。記得之前去參加聯合文藝營時,有一課在講畫面的重要性,也就是藉景抒情、敘事,比直接講出角色的心情或狀態來得高明。因為講白了,一切就固定下來不能推翻,留白卻能讓讀者自行想像,回味無窮,層次也更豐富。
 
僅以書中十二少向如花提分手時,如花的反應為例:
 
如花水蔥似的手,正在搓著麵粉團。她正學習一下,怎樣弄一鍋湯圓。捏出一小粒一小粒的粉團,然後一粒粉團包一粒片糖餡。圓是不怎麼圓,怎麼搓都不圓。有時,片糖的方角,竟會滲了出來,於是可以預料得到,不消一刻,糖在沸水中溶了,便緩緩地漏掉,混在水中,糖的芳蹤,杳不可尋,那湯圓,成了一個空心的物體,在水中漂漾。」
 
李碧華並沒直接寫如花當場的心碎、絕望、悲傷,但這樣簡單一個場景,卻能讓人深刻感受到如花內心的無助和失措,以及這段愛情的無望。接著,李碧華又寫:
 
一顆湯圓,來回往返的,恨不得碎屍萬段,誰知它又那麼黏膩,糖也半溶了,在手心,一切都混淆,漸漸地變成黯灰色的白粉團。良久良久,依舊是一顆湯圓。橫看豎看,都可算是湯圓,但,卻不可以吃了。」
 
以此作結,大局已定。任誰都看得出,這段感情再難有挽回餘地。讀罷這段文字,盡在不言中的無奈,跟著充斥心頭,久久不散。拿搓湯圓來比喻失敗的愛情,真虧李碧華聯想得出來,實在令人拍案叫絕啊!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食夢者的黑暗書

翻開『食夢者的黑暗書』不久,我就驚訝地發現,故事的調性和上集明顯不同。上集結尾給我一種浩劫餘生、苦盡甘來、撥雲見日的輕鬆感,雖然經歷一場死鬥,血流成河,愛恨交織,苦澀感傷,但繆小姐跳下海往前游去的那一幕,讓我看到了希望,覺得這一切還不算是灰暗的悲劇。天大的困難,有繆小姐、小張主教、史文生大夫在一起,一定能攜手克服。
 
但是,續集開頭卻完全變了調。雖說依舊是劫後餘生,繆小姐的心境卻不一樣了。更多的反省、悔恨、痛苦,使故事怎麼也開心不起來。接二連三的謎題、兇殺案、猜疑、背叛和分離,更讓這部續集名副其實地「黑暗」,一如接觸歐岡茲伯爵死前那本玻璃書的人們,帶有死亡的腐朽氣息。
 
本來我期待看到三人組一起面對邪惡組織,看他們微妙的三角關係會如何進展;加入與史文生大夫互相有意的艾洛依絲後,他們的同盟又會激起怎樣的漣漪。可惜的是,抱著跟我同樣想法的人要失望了。作者在寫作上,沿襲了第一部的懸疑法,三人在書中始終聚少離多,大多是各自冒險,再以彼此發現的線索拼湊出整個真相,根本沒什麼交流可言。
 
再加上,這次無論是事件發生的地點、登場人物,還是敵我關係,都更加複雜混亂,繼續採用這種寫作手法,即講述完繆小姐的經歷,再講小張主教、史文生大夫的,時間順序不斷重來、分割,就容易讓人混淆。若沒有清醒的頭腦、邏輯推理,以及最重要的,良好的記憶力,就無法把這些瑣碎的脈絡好好重組,根本分不清那裡是那裡、誰是誰、誰在跟誰對抗,對讀者而言,負擔不可謂不大。
 
相較之下,我反而喜歡前一部的寫法。不僅主角間的情感歷程描寫得真切動人、互動給人想像空間,令人萬分期待後續發展;敵我陣營一劃而分,也比較容易咀嚼消化。雖說敵我關係曖昧、各派勢力互相利用、壓制、消長,照理說比黑白分明來得有意思;首腦級的反派與主角們為了求生而達成合作協議,得以讓人一窺這些壞人平凡脆弱的一面,也會使他們的形象更立體、更接近一個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魔鬼。但我覺得既然作者堅持要用這種輪流敘述的手法,勢必就得在兩者之間取其一,故事才不會太亂、太難懂,把讀者的耐性給磨光(我就意興闌珊地啃了一個多禮拜,才把這本書啃完)。魚與熊掌,畢竟不可兼得,否則一逕貪心下去,畫虎不成反類犬,豈不得不償失?
 
不過,雖然續集不如前一部那麼引人入勝、精彩紛呈,反派陣營的人物形象也不如前一部那麼鮮明,魅力度大打折扣,但它還是具有一定的可讀性。最主要的原因,是它收尾震撼有力,饒富懸念。鬼哭神號般的血戰、令人惶恐的真相(不只是玻璃書的,也包括那些腐朽的富豪世家不堪的秘密)、轉瞬間突如其來的死別,在在營造出悲壯氣氛,對心臟的衝擊度及後座力不可小覷。
 
(我真的好喜歡小張和繆小姐這一對,希望作者行行好,下一部讓他們多一點對手戲;就算沒有對手戲,至少最後一定要在一起)
 
再來談談我覺得很有意思的點。在上一部,作者鋪陳了「記憶」的可收存性,也就是利用神奇的藍玻璃吸取記憶,做成包羅萬象的書,比如充滿各式性交的慾念之書,集知識與智慧之大成的學術之書,或者由野心、貪婪、絕望所交織成的死亡之書。
 
而在這一部,作者發揚光大這層設定,進一步挑戰記憶的可信度:先抽空一個人的記憶,使他腦子呈現一片空白,進入「無我」階段,再將別人的記憶輸入,讓他徹底變成「另一個人」。吊詭的是:當所謂的「另一個人」早已死去,這樣的「重生」是否代表了永垂不朽;被抽空記憶的人,雖然肉身還活著,是否也算是一種「死亡」?(或者沒有人會真正死去,只要他們的記憶能被保存在玻璃書內,就能隨時在別人體內「復活」)那麼,每個人是否都只是記憶的容器,每具肉身是否都沒有個別的意義,能被隨興取代?
 
若果真如此,是什麼構成了「我」?這個「我」,不就脆弱到極點,定義糢糊到極點了嗎?

而且,若這復活壓根兒就不是自己想要的,只是為了達成某人私慾的媒介,根本沒有人會去考量當事人的感受,管他目標對象是什麼阿貓阿狗,只要能成功移轉、達成目的就行,這樣活著,不也如行屍走肉,生不如死?

難怪書中一再提到「腐化」、黑色膽汁一類的字眼,全然沒有重生理應具有的歡騰喜悅。這種生死界限的崩壞,代表的其實是一種更殘酷、更可悲的毀滅──當個人對自己的意志和身體不再享有自主權,人人隨時可能淪為野心家的奴隸,無法痛快支配自己的人生,又怎能算是活著,不就只是一種工具、一具機器而已?
 
對於下一部,除了眾人的感情歸屬(包括繆小姐與某人間淡淡的同志情愫),我最好奇的,莫過於繆小姐內心受到玻璃書污染、腐化後,會對她的性格──或更正確地說,人格──產生什麼樣的致命影響。讀過女伯爵的性慾之書,與歐岡茲伯爵的知識和死亡之書後,她難道不會逐漸步上他們的後塵,產生同樣的野心和慾望?如果歸根究柢,形塑一個人的必要條件就是記憶,那麼承繼了如此多負面記憶的繆小姐,或許也正走在無法回頭的瘋狂之路上。
 
不知在最終的第三部曲,作者達奎斯會給我們怎樣的答案(交代),又會丟來怎樣震撼的炸彈呢?我拭目以待。
 
 
P.S. 感謝皇冠提供試讀機會,更感謝編輯大人體諒我父親的狀況,允許我延後交稿,感激不盡!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帝の剣 1 (BEAM COMIX)
由渡海操刀的漫畫版,看起來蠻有味道的。

那時下著一場豪雨。
指頭粗的雨滴,從天上傾瀉而下。
地點是長滿杉木的原生林。
頭頂上綠蔭蔽天的杉葉,早就快承載不了過重的雨滴了。
森林裡的斜坡上,有羊齒蕨覆蓋。
在那羊齒蕨的葉片底下,早已形成幾條小小溪流。是豪雨造成的小溪。
時間是深夜時分。
森林裡一片漆黑。
在那一片黑暗裡,有個男人正踽踽獨行。
…… 
 
翻開『大帝之劍』第一頁時,我正百無聊賴地坐在捷運上,對於這本書將會帶給我多大的樂趣與啟發,還沒有半點頭緒。
 
之所以報名這次試讀,說穿了,只是為了見識從沒接觸過的日本時代小說。夢枕獏之前最膾炙人口的奇幻大作『陰陽師』,我「只聞其名未讀其書」,至今沒拜讀過,因此對他的文風可說是毫無概念。看文宣寫「充滿妖怪、神獸、奇異事件」,只好奇他要怎麼把「發生在幕府時代的武俠風時代劇」結合這些天馬行空的元素,寫得引人入勝而已。
 
正因我不是一個書迷,因此翻開第一頁,看到上面引述的這段開頭時,並沒有抱著任何預設或期待。
 
還記得當時我的心情是這樣的:分段有必要分得這麼瑣碎嗎?看起來好累……
 
雖說這種寫法不是前無來者,當年古龍就是用這招來騙稿費創立新派武俠,但翻譯小說和華文創作畢竟不一樣,不是作者直接和讀者對話,中間還多了一個譯者,作用類似房屋買賣的仲介商。要是採取的溝通手法不夠好,原文充滿氣氛的描寫,及字裡行間的音律、節奏和美感,就會蕩然無存,給人細數流水帳的瑣碎感。『大帝之劍』試讀本多少就給我這種感覺。
 
幸好,自稱擅長「暴力、色情與神秘學」的夢枕獏大師,不一會就以他爆發力十足、如電影畫面般歷歷在目的超寫實殺人場面,及令人呼吸為之停頓的另類情色描寫,一把將我拉進他精心設計的kuso情節裡!這時,他簡潔而不拖沓的敘事風格,反而是個良好媒介,讓我得以順利且快速地融入多線敘事的場景中,專心關注新角色面臨的新發展。


出色的人物設定
 
而若你問我,這部小說最大的亮點在那,我衝口而出的絕對是:人物設定!
 
沒錯!在這個內臟亂噴、腦漿四溢、戰況詭譎莫測的超華麗(?)舞台上,由隕石、外星人、人獸XX(別想歪!)、妖怪、超能力者聯合演出的一幕幕戲碼,沒有一個登場角色令人感到乏味。就連一個不出幾秒就被宰掉的雜魚,都能在短短幾句對話裡,充份展現獨一無二的個性,令人留下深刻印象(尤以死前還能有那種願望的某人最令人難忘XD)。
 
很多讓人提不起勁看第二遍的小說,問題往往在於:情節設計得夠精彩,夠曲折,就是人物少了靈魂。寫來寫去,差不多就那幾種範本在交替,嚼之無味,面目模糊,看完了根本記不住誰是誰。但夢枕獏在這方面十分獨到,他會打從出場,便賦予各角色某些鮮明的特點,一找到機會就加以強調,這麼做,不但使角色形象飽滿,躍於紙上,也讓這些特點在讀者心裡生了根,之後只要稍微提起,不消點出姓名,讀者也能一眼認出作者講的是誰。
 
比如,穿著繡有牡丹的鮮豔服裝,嘴唇豔紅的美麗劍士,肯定是「牡丹」;渾身散發野獸體味,說話令人不寒而慄的獵人,肯定是「權三」;臉上掛著柔和微笑,這抹笑意卻像被貼在臉上般毫無變化的僧侶,肯定是「破顏坊」……每個角色都有他的獨門商標,因此能被讀者牢牢記住。
 
再說到主角源萬九郎,他也不是什麼英俊瀟灑風流倜儻,夜晚站在屋頂,眼睛還會反射月光的夢幻俠客,而是一個身材高大,背著大劍,頭髮會亂掉頭皮屑,長著兩片厚嘴唇的謎樣「便利屋」(意思是只要付他錢,什麼差事他都幹)。這樣的主角形象,因為有別於傳統認知,因而一眼見到,就會讓人產生一探究竟的興趣,想知道他是個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樣的過去、腦袋裡在想什麼、遇到什麼情況會怎麼做……而不光想知道故事會怎麼發展。帶給讀者的樂趣,無形中便豐富許多。


滾雪球般的劇情
 
至於它的劇情,簡而言之,就像在「紡紗」。夢枕獏先用多線敘事的方式,介紹不同角色登場,分頭交代他們不可思議的遭遇,再讓他們逐漸交集,使乍看之下毫不相關的人生,慢慢有了緊密的連結性。當整體輪廓逐漸成形,讀者才恍然大悟,原來這畫卷竟是如此龐大複雜而豔麗!
 
目前可見的只有冰山一角。依夢枕獏自己的說法,他越查資料,發現一些有趣的東西,想加入故事的元素就越多。想當然爾,新登場的人物、新開的支線就會越來越多,使整個故事的走向更難控制,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連夢枕獏自己都無法預測它會滾成什麼樣子。不過他在後記中,倒是很樂觀地拿作曲家為例,期許一切能「水到渠成」、「亂中有序」啦XD
 
我現在最擔心的,反倒不是夢枕獏會步上古龍後塵,線放太多收不回來;而是他能不能把這故事好好寫完。這全是因為他的維其百科資料裡說,他的作品通常會演變成超長系列,而且舊系列還沒寫完,新系列就不斷地開,因此除了少數一冊完結的中篇,他大多小說都是「自己也沒把握能在有生之年寫完」的恐怖狀態……
 
總之,只能祈禱了。我實在很想知道,那隻水母最後到底把它的目的想出來了沒啊!XD


P.S. 感謝皇冠提供試讀機會!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