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生太短暫,不應該活在黑暗中。」

這句話出自書中主角—珍妮佛‧杭特,一個從事「忠誠調查員」這個前所未聞的奇特職業,專門為懷疑另一半不忠的女性提供服務,以臥底身份「艾雪琳」進行調查的獨立女性。造成她這麼做的動機,主要是童年時親眼目睹父親外遇,為了不傷害母親,多年來拚命隱藏這個秘密,卻在父母離婚後,驚訝地發現母親需要的不是善意的謊言,而是一個真相。

雖然將珍妮佛推入這一行的,是一個無心插柳的事件,但正是這份震驚與領悟,促成她毅然辭職,步上揭發真相的漫長路途。期間,珍妮佛有時面對難以抗拒的誘惑,有時承受他人無情的批判眼光---畢竟這份工作,乍看之下只是在破壞他人感情---有時無意間淪為政治鬥爭的工具,有時遭到男方卑劣的報復。儘管有這許多挫折,也儘管為了投入這份工作,需要對最愛的家人朋友撒謊,為了堅持「追求真相」的理想,珍妮佛不曾猶豫。

故事發展至此,似乎全書最具可看性的部份,就在於珍妮佛如何智取色誘這些守不住貞操的男人並全身而退。然而,作者並未滿足於這些刺激有趣的情節描寫,將它塑造成一部正義對抗邪惡的英「雌」故事;她選擇丟出一些思考性的問題給讀者,讓人在輕鬆大笑、熱血沸騰的同時,也能靜下心來省思「忠誠」及「謊言」的意義。

作者在書中佈置了幾個衝突,比如好友蘇菲的要求、父親的再婚、母親的秘密等,一步步讓珍妮佛將眼光從他人的事件,轉向自己身上,首度嘗試去面對而非逃避自己的問題,並開始過去從未有過的思考:站在當事人的立場來設想。過去的珍妮佛只負責將事實提供給她的客戶,一概不提供任何建議與意見,也從不思考自己所做的一切會為對方帶來怎樣的衝擊。可以說她雖懷有高尚的目標,卻活在自己的象牙塔中;雖然追求著真相,卻只看得見(或說願意去看)部份的真相。切身的問題逼迫她正視這一點,也終於讓她有所領悟。

但最關鍵的部份還是在此---珍妮佛不但違反自己的原則談起戀愛,打算放棄「艾雪琳」的身份,還發現自己深愛的人也隱藏著一個秘密。這次事件進一步迫使珍妮佛正視那個她一向選擇忽視的問題:什麼是不忠?是「有肉體關係的意圖」,還是「愛上他人的念頭」?作者在書中雖回答了部份,其實仍是將問題丟給每個讀者去回答,因為重要的不只是找出真相,還有學習面對真相,與評估真相對自己的意義,從而決定該如何反應,而這些是難以尋得一個標準答案的。

另一方面,作者為珍妮佛安排了一個矛盾的狀況:她為了保護母親,才隱瞞父親不忠的事實,事後發覺這只會傷母親更深,而以「追求真相」為畢生職志;但她卻又落入同一個迷思,為了保護年幼的姪女、逃避親友的反對,而選擇以編造的故事來隔離那些她認為殘酷的事實,結果不但讓自己疲於奔命,生活也變得一團混亂。

雖然珍妮佛在「說出真相」與「隱瞞事實」間擺盪的過程,描寫得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卻也帶出無論出於善意或惡意,「謊言」本身就具有荒謬性與傷害力的事實。最後,珍妮佛的領悟是:自己編造的故事,「其實是基於一個錯誤的觀念或假設,以為謊言好過冰冷殘酷的事實」,但其實「兩者一樣深具毀滅性」,為這一連串事件下了一個最好的註解。

在這個離婚率高、速食愛情盛行、傳統愛情觀失去立足點的時代,人人講究的似乎是效率與物欲;對於忠誠的定義,也比以往更為模糊。但在這種社會潮流與變遷中,仍有一些事物是不變的,只是被人們忽略了。這本書以不同角度切入愛情、忠誠、信任等面向,透過珍妮佛的故事,指出愛情的脆弱與不可靠,卻也肯定人性的光明面與真愛的存在,使全書充滿積極樂觀的氣息。

正因這種兼具娛樂性與教育性的特質,讓這本書既不淪於說教,也不流於低俗;緊湊有趣的故事發展、輕鬆的調性,更讓人一拿起便捨不得放下。雖然在一些議題的發展上,它只有點到即止,未作更深一層的探討,但此篇並不是整個故事的完結,因此整體而言還是相當令人期待與肯定的。



[寫在後面] 作者這幾天有寄信給我們,說"忠誠檔案"確定要由動畫特效公司Curious Pictures的Marina Grasic拍成電視影集。我上網查了一下,這個執行製片之前製作過2004年奧斯卡最佳影片《衝擊效應》、備受好評的電影《紐約我愛你》及《Copying Beethoven 快樂頌》等,應該是個挺有品質保證的製片,看過作者自己弄的影片預告就挺希望它影像化,感覺很適合而且好像會比書好看,期待到時的成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