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看來看去,還是萬盛當年出版的版本最好,內容不灌水,設計簡單素雅,看著令人舒服。不像現在風雲時代的版本,才翻幾頁我就快昏倒了!)

一、溫瑞安其人
 
為了寫這篇書評,上網搜尋了一下溫瑞安的資料,才發現溫瑞安原來是個如此富有傳奇性的人物。
 
照片中的溫瑞安,少年時期便戴著厚重的黑框眼鏡,圓圓的臉蛋,清秀的五官,笑起來溫文爾雅,一派儒生模樣,神采氣質卻有幾分俠客的英氣(感覺有點像鄭國霖)。後來幾張較為年長的照片,他摘下眼鏡,留起兩撇鬍子,看上去更為從容瀟灑,神色顧盼間,藏不住傲視江湖的氣概與自信。我就這樣,被這幾張照片中的溫瑞安給迷住了。
 
知道溫瑞安是很早的事。對武俠小說僅有淺薄認識,甚至只讀金庸的人,可能會對他感到陌生,但若像我一樣從小看武俠劇及武俠小說長大,就絕少有沒聽過這名字的。也忘了是先看連續劇,還是先看小說,總之,一部『四大名捕』讓我認識了這個文風酷似古龍,卻又自成一格的新派作家。一般而言,武俠小說家無論以前還是現在,描述風格以傳統派居多,像溫瑞安這種敢承襲古龍創新路線的,並不常見(雖然我看過蠻多批評溫瑞安走火入魔的意見),使他格外引人注目。
 
在馬來西亞出生長大的溫瑞安可謂文武全才,不只對醫卜星相、音樂電影、武術氣功等多所涉獵,且從小就是文藝青年。五歲開始涉獵家中藏書,試著以所知的有限文字做各種創作;八、九歲就在學校以同學為範本,寫自繪插畫的長篇小說,全校高低年級爭相傳閱「自己的下場」,還有過在班上連續講武俠長篇故事八小時,放學後再講八小時的紀錄。除此之外,從小學開始,溫瑞安就熱中於成立文藝社團、投稿、創作及舉辦文藝活動,發表作品涵蓋新詩、散文、評論、雜文、小說等,光是這段期間的經歷,列出來就是洋洋灑灑好幾段,令人眼花繚亂。
 
到了十八、九歲,溫瑞安到台灣就讀台大中文系,期間又浩浩蕩蕩地成立了成員達數百人的「神州詩社」,寫詩作曲填詞演戲,排練古典及現代舞蹈,發行各類刊物,聲勢一時無兩,直如他筆下振奮熱鬧刺激快意的江湖。
 
好景不長,溫瑞安與曾相知連袂十六年的才女方娥真,於1980年雙雙被誣陷「為共匪宣傳」而入獄,三個月後遭台灣政府驅逐出境,飄泊至香港。這事件除了使溫瑞安的思想與文風隨之一變,與方娥真也逐漸走上不同的道路,最終只能當一輩子的好朋友,令人無限欷歔。雖然自言生性樂觀自信的溫瑞安回憶起往事,已是雲淡風清,對於當年其他詩社成員跟著指控自己的行為,原諒多於怨憤,但年少時的豪情與純真,卻是一去不復回的了。忍不住想,或許就是經歷過這段冤屈與困頓,之後溫瑞安才有『逆水寒』的創作靈感吧?書中那個被官府逼至走投無路的戚少商,不就是溫瑞安本人的寫照嗎?那個即便不認同戚少商過去的作為,卻在他遇難之時堅決相挺,不離不棄,最後仍沒成眷屬的女中豪傑易大娘,不也正是方娥真的化身?
 
二、四大名捕
 
在談武俠小說發展史時,通常會溯源至唐代傳奇,乃至『水滸傳』等俠義小說。但這些書中的綠林豪傑,無論是梁山泊的一零八條好漢,還是七俠五義,幾乎只要入了官場,在官場打滾一久,就會滾到靈氣盡失,令人悵然若失。就連金庸筆下的英雄俠客,要是衝著為國為民的立場跑去當官,當到忘了退休(攜佳人隱居),也會越來越顯得「無趣」,看得提不起勁。畢竟吃公家飯就得看皇帝或上司的臉色,做起事來綁手綁腳,怎麼還能快意恩仇、仗劍江湖呢?因此,「不讓角色跟功名扯上關係」幾乎已成為武俠小說界不成文的共識了。

在這種情況下,溫瑞安敢於打破共識,將當官的俠客照樣寫得神采飛揚,魅力十足,自然是他過人之處。
 
所謂四大名捕,指的是皇帝(並未明言那一朝的那個皇帝)跟前的大紅人──文武雙全的諸葛先生麾下的四個徒弟「無情」「鐵手」「追命」「冷血」。這是江湖人根據他們的行事與辦案風格為他們取的綽號,由於綽號名頭太響,他們的本名反而不怎麼為人所知(反正也不好聽,溫瑞安取名字跟古龍一樣隨興)。這當中,無情年紀最輕(後來溫瑞安又改稱是冷血)但跟隨諸葛先生最久,因此排行第一,擅長暗器、輕功及機關,人殘心不廢,看似無情實則多情;鐵手機智穩重,個性溫和仁厚,正字招牌是一雙宛如鐵打的手及充沛的內力,每次出場都給人可靠又如沐春風的感覺;追命人如其名,最擅長追人的命,一雙腿不只會追蹤還很會踢壞人,喝了酒更見功力,在四人中年紀最長,滄桑中帶著不羈的氣質令人傾倒;冷血外表似冰內心似火,武功最弱,但最會拚命,就算輸,也要對手拿命來賠,絕不讓人佔上半點便宜,溫瑞安最偏愛的似乎就是他,替他寫了最多故事。
 
這四個各有特色的名捕,雖然忠於朝廷,秉持王法行事,主要目的卻是利用職務之便仗義助人,不讓奸臣貪官專橫於前。因此,他們往往比武林中人更能為黎民百姓謀福利。這是以往將官府無限弱化、淡化(就算鬧市酒肆出人命,衙役捕頭也不會出面維持秩序),獨立於現實之外的武俠小說所看不到的。主角不因官場污濁便敬而遠之,避世隱居,反而積極入世的態度,也頗有幾分「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胸襟。見了他們的俠義事蹟,在心生痛快之餘,不禁對這些官方的正義守護者多了幾分信心,有幾分『大搜察線』或『警察故事』武俠版的味道。

不過,四大名捕之所以能享有一定自由,不必擔心奸臣欺壓,主要還是靠諸葛先生在朝中掌有大權,地位難以動搖。要是諸葛先生和歷代忠臣一樣,難逃遭人嫉恨,挑撥陷害,大起大落的命運,四大名捕大概也很難瀟灑得起來。這是這系列故事的一項隱憂。
 
三、四隻手
 
話說回小說本身。這部『四大名捕會京師』是當年使溫瑞安一炮而紅的作品,由五個短中篇故事構成,分別是冷血緝兇的『兇手』(1974),追命查武林奇案的『血手』(1975),鐵手追朝廷欽犯的『毒手』(1975),無情除江湖魔頭的『玉手』(1976),及四大名捕合力除害的『會京師』(1976)。故事結構由四大名捕的排行節節往上推,最後合而為一,層次井然,在高潮激昂處戛然而止,令人看完後仍有滿腔熱血在胸中奔騰,難以止息。
 
這部作品是我讀小學時看的,當時租書店裡一二集都缺貨,只剩第三集,買也只買得到第三集,前兩集都是近年透過網路拍賣找到的,因此,『玉手』之前的故事我都很陌生。由於已隔了這麼長的年月,剛翻開『兇手』時,見它文字累贅、情節差勁、兇手昭然若揭,我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當年令我百般著迷的四大名捕,是我除了金古之外最欣賞的溫瑞安寫出來的東西。而且,它筆法拙劣也就罷了,最要命的是故事中處處可見古龍的影子,卻只是東施效顰,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照抄過來的。比如冷血自創快劍、善於拚命、外冷內熱、性格堅忍等設定,就是『多情劍客無情劍』的阿飛翻版;「神捕」柳激煙抽煙時一明一滅的場景,也像直接套用自天機老人。
 
幸好,溫瑞安並非朽木不可雕,也不需要大把時間開竅。姑且不論他年僅十六七歲初試啼聲寫的《追殺》(1970)和《亡命》(1971)到底品質如何,光看『四大名捕會京師』裡這四隻手相隔的創作時間及進步的幅度,就知道溫瑞安不僅進步快,創意夠,也有時時超越自己的企圖心。到後來幾篇,雖然仍能看見古龍的影響──敘事口吻有古龍的幽默,對白有古龍的機鋒,氣氛營造有古龍的懸疑,武打描寫有古龍的電影感──卻已能走出自己的路,不再是純然的模仿了。
 
以追命為主角的『血手』,從一個鬼影幢幢的武林怪談開始。據聞,只要入了幽明山莊,不管你武功有多強,照樣得替莫名其妙一夜死盡的幽明山莊陪葬。然而,越是奇詭的傳說,越吸引高手前去一探究竟,尤其是武林中人垂涎的秘笈又牽涉其中。結果,當然是傷亡慘重血流成河,也驚動了四大名捕中的追命前去調查。這種曲折離奇的開場方式,及最終證明一切都是人為陰謀的設定,正是古龍小說的一貫模式;「雪地追兇」一段,更差不多是『武林外史』的「死神夜引弓」整段照搬。但這篇無論文字還是鋪陳都比前篇來得好,懂得利用層層堆疊的事件和景物描寫來營造氣氛,吸引讀者的注意力,激發讀者迫不及待想知道真相的好奇心。除此之外,溫瑞安駕馭角色的功力也越趨成熟,試圖形塑的氣質和神采,都能精準地透過言行舉止呈現出來,因此,出場的角色雖多,基本上並不面目模糊,讓讀者看得一頭霧水。
 
這篇最讓我欣賞的是主角追命的登場。溫瑞安花了大把篇幅描述屈奔雷為了減少秘笈的競爭者,一一挑戰前往幽明山莊必經酒店之內的人,戰得不亦樂乎,雞飛狗跳,到這場淘汰賽步入尾聲,屈奔雷才赫然發現,追命竟已坐在一旁喝到趴了!但從他入店到喝酒到醉倒,場內高手竟無一人查覺,追命的輕功之高(及缺乏存在感?)可想而知。這種透過側寫來烘托主角的手法:先一一展現眾高手的武功,對決,讓人見識到他們的本事,再讓追命從容登場,不消多費唇舌,就能讓追命的厲害一下子在讀者心裡生根,不可謂不高明。
 
到了『毒手』,溫瑞安的文字功力更上層樓,人物出場雖多,卻因為描述得當而不顯得紛雜難記,個個形象鮮明;高低潮的安排、場與場的切換,也都舒緩有致。高潮部分固然令人看得驚心動魄,就是節奏慢下來的場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隱性壓力依然存在,令人不敢有絲毫鬆懈。加上敘事明快緊湊,以劇情的推演為主,繁瑣的細節一概不提,自然更不容易讓讀者看到恍神或不耐煩。
 
除此之外,溫瑞安寫武打,能擷取古龍與金庸的優點,既充滿畫面與速度感,一招一式也打得毫不含糊,寫意的層面有之,白描的層面有之,既能讓讀者盡情享受武打場面帶來的刺激,也不必擔心繁瑣的招式會把自己搞得頭昏眼花,恨不得像閱讀古典小說中的詩詞一樣整篇跳過。每次閱讀,都能令人血脈賁張,緊張得不願釋卷。儘管故事裡不乏強得不像人的神級人物,溫瑞安依舊能不慌不忙地交代所有決戰場景,絕不草草帶過,古龍常見的毛病,諸如「出場人物一個比一個強的無限膨風」或「看起來超強的角色原來是不久就會被秒殺的草包」,也不會在他的小說中看見,強就是強,弱就是弱,就算是非大哥級的人物,依著他們自己相應的水準,也能打得精彩。三不五時打出的惺惺相惜,更是書中非看不可的亮點。私以為溫瑞安非常擅長「化敵為友」,不管寫再多遍,篇幅再短,都能讓我感動。『毒手』中,鐵手一群人與連雲寨打到後來似敵似友的微妙情誼,就是整篇故事最令人動容的一段。
 
只是,看到這裡,大致上已摸清了溫瑞安的脾氣,就知道他雖然群架戲寫得好(反正打大魔頭不必管江湖道義,圍歐就對了),卻偏好全軍覆沒的模式,幾篇下來,除了情侶檔和主角外,幾乎無人能逃過一劫。偏偏情侶檔剛好都沒啥討我喜歡的特質,就算死了,也不覺得太可惜,反而幾個轟轟烈烈的好漢,怎麼也不希望他們死,見他們一個個陣亡,就算魔頭被解決了,心頭依舊沉重。再說,這種大群鬥及嚴重死傷看多了,難免生膩,魔頭都是眾人合攻才殺得死,也過於少漫風格,看到後來當然不會有任何驚喜,除了心臟隨眾好漢的死一遍遍刺痛外,基本上已接近麻痺狀態。溫瑞安實在是太會折磨人(及筆下角色)了啊!(泣)
 
整體而言,『四大名捕會京師』是武俠迷不可錯過的佳作,喜歡看兄弟之間不容分說的義氣,及英雄惜英雄的人,絕對不會失望(事實上,我很想建議『艋舺』的編劇來看),只是,該說是缺點嗎?它的文戲少,陽剛味重,愛情部分只有驚鴻一瞥(其中之一還是騙局),沒什麼浪漫色彩可言,女性讀者或許會比較難消化吧。
 
最後順道一提,溫瑞安先前的設定,到了『會京師』有部分被徹底翻盤:四大名捕中最年輕的由無情變成冷血;無情的十三個滅門仇人從臨時起意變成早有預謀,且是受人指使;魔頭薛狐悲從砍斷無情雙腿,變成一腳把他踢到草叢裡,跟無情的斷腿沒有關係……這些變更都造成了一些前後矛盾。有些設定則本身就挺牽強,比如無情自小就有哮喘,加上童年那場劇變,身體虛弱,不能練武,既然如此,他是怎麼發出超強的暗器,能與內力強的對手打平,甚至擊落其武器的?冷柳平個性那麼孤傲正直,實在也很難想像他會跟其他幾個魔頭同流合污,做那些見不得人的勾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