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照片來自網路,若有侵權煩請告知。
──在印度上映四天即破億(盧比),刷新印度最高票房紀錄。
──勇奪印度奧斯卡(Filmfare Awards)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配角等8項大獎。
──獲得孟買電影博覽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配角(波曼.伊拉尼)、最佳劇本等 6項大獎。
──獲得國際印度電影協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情、最佳攝影等16項大獎。
上面的輝煌紀錄及在批踢踢電影版累積的絕佳口碑,是吸引我拉朋友和姐姐一起去看《三個傻瓜》的原因之一,但我之所以對這部電影感興趣,最開始是看了噗友分享的一個片段:主角藍丘在黑板上寫了兩個字,要大家在三十秒內翻書找出它的定義,然後問三十秒後毫無所獲的同學們(包括教授):
「現在把時間倒退一分鐘,當我提出這個問題時,你們興奮嗎?好奇嗎?為即將獲得新知識而激動嗎?沒有。你們只是陷入瘋狂的競賽中。就算獲得第一,這種方式有用嗎?增長的不是知識,只有壓力。」
《三個傻瓜》的超大成功絕非偶然。基本上,改編自暢銷書(註:此電影為印度暢銷小說《Five Point Someone》搬上大螢幕之作)的劇本,本身已有一定的品質保證(除非編劇有化神奇為腐朽的能力),加上印度奧斯卡最佳導演得主拉吉庫瑪希拉尼(Rajkumar Hirani)有一身說故事的好本領,男女主角阿米爾罕(Aamir Khan)、卡琳娜卡布(Kareena Kapoor)又是寶萊塢的當紅明星,編、導、演唱作俱佳,不轟動也難。
有人說這部片是由老梗組成的,這話我同意,熱血、幽默、人生道理、愛情、親情、友情、教育,種種想得到的元素,在片中一樣不缺,有些發展甚至早早就能預測(比如誰會得到院長那支保存了32年的太空筆),但這不代表《三個傻瓜》是部了無新意的通俗娛樂片。事實上正好相反,無論後續發展是否在預料之中,它一樣能讓觀眾感動,讓觀眾又哭又笑又心滿意足地走出戲院。除了演員的演出生動自然、選角恰如其分外,也歸功於台詞的精妙與敘事手法的獨到。
思想觀念迥異常人、勇於挑戰權威,宛如甘地或蘇格拉底這類精神領袖的主角,透過種種不按牌理出牌的行為,帶領身邊的人省思人生、正視夢想,走出務實主義的小框框的故事架構,在戲劇電影中屢見不鮮,但導演運用今昔交錯的敘事手法、誇張爆笑的懸念,將觀眾的目光牢牢吸住;一次只透露一點訊息,在回憶與現在之間適時切換,誘引觀眾探索真相,從現有線索拼湊出事實全貌,又多少受刻板印象的誤導與限制,使答案揭曉時,產生驚喜不斷的效果。
法罕與拉加尋找藍丘的過程,便峰迴路轉,時時給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一下子讓人以為藍丘失蹤五年,最後可能淪落到貧民窟;一下子以為藍丘果真符合老套模式,成了億萬富豪;一下子又以為藍丘是個鬼,或如《美麗境界》般的幻想。究竟真相如何?我只能說,這是最「藍丘」的結局了。
導演掌鏡的功力極具火候,深諳人們的觀影心理,除了把握住觀眾對劇情的好奇心,吊足人們胃口外,也知道煽情戲看多了,會讓視覺及感覺疲乏,使感動度遞減,因此他用靈活幽默的鏡頭(肢體)語言,當作嚴肅主題的調劑,使全片笑中帶淚,情感不致犯濫而顯得過於廉價。
比如藍丘將貧困的拉加家比喻為「五零年代的黑白電影」,每次鏡頭帶到拉加家,畫面就會自動轉成黑白,令人不禁莞爾;藍丘和珮雅(院長學醫的女兒)將拉加的父親緊急送醫時,「漢堡式騎機車」的爆笑畫面,也沖淡了些許悲傷,為本該淒慘灰暗的事件,帶來一線光明與暖意,也讓人充分感受到印度人苦中作樂的強韌生命力。
我對印度片涉獵不多,對它最大的印象,就是和迪士尼卡通一樣,不時會結合劇情,插入一段熱熱鬧鬧的集體歌舞。這部片雖然脫離華美繽紛的上層階級生活,從生活面的平實角度切入,卻也免不了要高歌熱舞一番。
歌詞其實都是老生常談了,就和片中被有些人評為「說教」的道理一樣。可是這些簡單的詞句,卻有說不出的感染力,與悠揚的旋律、熱情的歌聲結合,字字都直擊我的內心,讓我激動澎湃難以自己。珮雅發現自己愛上藍丘那一段,也無需對白,只要一首將電視上每個人都看成藍丘的歌,便能充分展現女孩陷入戀愛時,對意中人朝思暮想的心情。
[Aal izz Well]
儘管這部片將藍丘塑造成集光明面於一身的存在,但我並不認為這種形象就如部分人所批評的,是流於幻想、過於完美不實。如果只是因為看起來遙不可及,就加以否定,不就和法罕及拉加一樣,雖有實現夢想的能力(他們的成功都不是靠藍丘的),卻在做之前就先用「我辦不到」、「這不可能」來限制住自己?
或許藍丘的心之所以能保持自由,是因為他不像拉加承擔著一家的生計,也不像法罕承擔著家人的期望。但他能在每學期都名列前茅,依恃的絕不是高智商,而是心無旁騖的學習熱情。這種人相信在你我周遭都很常見,以前我讀日文系時,系上日文最強的同學,都是動漫迷、日劇迷或電玩迷,他們讀日文是因為興趣,而不是為了拿到好成績,課餘也不忘鑽研,分數自然比只想All Pass的其他人高。
我們往往像片中的一句話:追求解答,好不容易找到一些線索,卻又忘了問題是什麼。當我們忙著擔憂興趣能不能當飯吃、未來能不能光耀門楣,卻忘了學習的初衷時,藍丘正一心朝著夢想邁進,他追求的只是學問上的卓越,因此成功便緊隨而來。
但我欣賞導演並不因此將藍丘拍成一個「什麼都對」的英雄,正如院長告訴藍丘的,有些前人發展出的規則,還是有其必要性,不應一律質疑打破,就像我們看了這部片,也不該因為「主角視點」,而將他們的信念視為至高無上的真理,否定諸如填鴨式教育出廠的「無聲火」查托,或凡事一板一眼傳統守舊的院長。雖然他們無法像藍丘那樣活出自我,至少都積極地開拓自己的人生路,活得快不快樂、有沒有意義之類的問題,就該由他們自己來回答。
未來其實很難說。電影呈現的是成功的那一面,現實生活中,也有可能出現一個鼓起勇氣尋夢卻一事無成、滿心悔恨的法罕;一個沒有相對的能力去實現夢想,再怎麼努力也徒勞無功的法罕;或者一個腳踏實地勇往直前,仍困於現實因素,養不活全家的拉加。
換作十年前看這部片,我可能會二話不說,將片中思想照單全收。那時我還被升學考試壓得喘不過氣來,天天抱怨學校到底是在教人還是機器,在教育學生還是訓練獅子,在測驗學生學會多少還是用考試陷阱來殘害他們。填鴨式教育於我是完全行不通。
但長大後我有了不同的想法。或許我們不該完全拋棄填鴨式學習,投向自由思考的懷抱,而應該將兩者適當地融為一體。因為記憶力最好的階段,用來死背知識最適合不過;到了想背也背不起來的年齡,思想逐漸成熟,則能開始去咀嚼領會其中的道理,這時再談融會貫通也不遲。
總之,人生充滿各種變數與可能性,人的價值觀和想法也隨接觸的人事物增多,隨時可能改變。今天心目中最重要的,可能是明天認為最沒必要的。要如何定義「沒有後悔的人生」,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電影呈現出的只是其中一種選項,以及這種選項帶來的其中一種結果,並不是絕對。在我們的人生中,該怎麼做、做了之後有何後果,仍要由我們自己去決定、承擔。
因此,我覺得與其說這部電影想提供我們一種解答,不如說它旨在提供我們一種態度,一種「Aal izz Well(All is well)」、放膽去做的勇氣。在我們因擔憂或恐懼而裹足不前的時候,哄騙一下自己的心,告訴它:一切都好。
[後話]
這部片的劇本嚴謹,各角色的形象鮮明,大小伏筆俯拾皆是,處處給人意外的驚喜,看得出編導縝密安排的用心。尤其笑點總能從角色的個性和情境出發,清新自然,毫不做作或刻意,有些還成了讓灑狗血橋段變得合情合理、讓人接受的關鍵,設計得別出心裁,沒什麼可挑剔的地方(就算有也瑕不掩瑜)。
但片中有一段,是我覺得刪去不但無傷大雅,反會讓片子更加分的,就是院長兒子的死因。一來,前面兩次類似事件,已經將觀眾的情緒升至頂點,再出現一次,情感過於飽和,情節太過重覆,反而令人麻木。二來,若去掉這一段,後頭院長的孫子誕生時,他會說出那句話,帶來的效果會更震撼,給人的想像(及自由詮釋的)空間也更大。
朋友跟我持不同意見。她認為,第一次出現該事件時,只是一個離院長很遠,他不熟也沒特別感覺的人;但第二次,發生地點就在院長辦公室,他至少難辭其咎;到了第三次,連他最親的人也如此,便讓他徹底反思自己的作法究竟是對是錯。這樣的進展很有層次,也合情合理。
雖說如此,但很多東西解釋得太完善、交代得太圓滿,反而失去留白的美感,讓人多少欠缺一點回味無窮的感覺。不完美有時反是一種完美,或許我是雞蛋裡挑骨頭,但我實在很希望這部電影能多一點不完美,來增添它的色彩。
話說《三個傻瓜》中的每個角色無分正反派,都可愛得要命,一點也不討人厭,大概是因為他們的設定帶有一點動漫的誇張成分之故。比如院長和查托,每次看到他們被主角震驚得無以名狀的表情,我都會忍不住笑出來,很少看到反派像他們這麼討喜的!要不是三個主角太搶眼,各有千秋,說不定我會倒戈支持他們哩。
碎碎念一:男主角竟然已經45歲了!用東方人的眼睛去看,也完全看不出來啊!
碎碎念二:這部片的音效超有趣,總能適時出現,增加不少笑料。
碎碎念三:女主角超美超有氣質,而且和男主角一樣,很有(華人)明星臉。
碎碎念四:印度好多俊男美女喔,連飾演藍丘兒時的童星都是超可愛的正太一名。
碎碎念五:印度的風景怎麼這麼美,看完電影有種去旅行的衝動!
碎碎念六:戲院版的翻譯蠻讚的,將插入曲的歌詞翻得很有味道,後來回家看了中國版的文謅謅歌詞,格外想再衝一遍戲院!
碎碎念七:這麼好的片,全台竟然只有三家戲院上映!雖然去年的片有機會在今年上映已經很難得了,能看到就該心存感謝,但還是想請各位用宣傳攻勢延長它的放映期、增加它的廳數吧!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