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成為「榮迷」的緣由


2005年11月25日,這個日子對我來說有特別的意義。就是在這天的台大電影節,我第一次看了那部十幾年前轟動一時的『霸王別姬』,發現「張國榮」原來是這樣一個兼具魅力與實力的好演員。

由於直到國高中我都醉心漫畫,除了小學有段時間迷過港劇、歌仔戲、國片、國語連續劇,並偶爾在電影台看過幾部爆笑港片外,對華人電影的興趣一直不大,沒什麼涉獵,才會直到此刻才第一次拜見這部大作。(它是首部在坎城影展獲得最佳影片殊榮的華人電影)

觀影時,我對電影所要表達的時代意涵不甚明瞭,之後參考許多相關影評,才對電影的藝術性有較多認識。即使如此,我依然對片中的「虞姬」──那個堅持從一而終,不瘋魔不成活的戲子程蝶衣──留下深刻印象。我不喜歡女性化的男人,但程蝶衣脆弱中帶有傲氣,同時透著淒涼的悲哀眼神,卻讓我久久無法忘懷。張國榮把這個外型陰柔、內心頑強的人物演得入木三分,不光是刻意以高平時兩三度的聲音講話,以表現出程蝶衣的女性化,就連戲中的言談舉止,亦無一不優雅溫柔,幾乎讓人要誤以為他本人就是這樣說話走路的了。

(後來對他有更多了解後,才知道他本人雖優雅,卻絕不女性化,坐姿也從不像蝶衣那樣雙腿併攏)

因此,看完電影後,我對張國榮產生了莫大興趣。以前喜歡過的香港演員大多是商業片、笑料片的常客,例如劉德華、周星馳、張衛健等,張國榮演過的電影,有印象的只有搞笑賀歲片『東成西就』,但他在片中的扮相稱不上英俊,加上搞笑片笑過就忘,我也就不曾特別留意他的其它作品,就連2003年得知他去世的消息,也沒在心裡激起太大漣漪。想不到在他離世後近三年,我才第一次了解他的好,卻為時已晚!

原來張國榮會唱歌?

對很多人而言,即使不是榮迷,張國榮依然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記憶符號。他們看張國榮的電影、 聽他的歌長大。因此,張國榮去世的消息令不少人震驚、難過。但我只看過一部張國榮的電影,連他會唱歌的事都不知道,實在汗顏。其實張國榮就是參加亞洲歌唱比賽進入演藝圈的,也是憑音樂走紅於華人世界。有趣的是,在89'年退出歌壇、專心在電影領域發展前,張國榮雖已參演過幾部膾炙人口的名片,如『胭脂扣』、『倩女幽魂』、『英雄本色』等,一般媒體對他的評價仍是「歌唱高過電影成就」,和現在大多數人對他的評價正好相反(雖然這些評價很多是起因於非香港地區對他歌唱事業的不了解) 。

事實上,喜歡上張國榮後,我才發現很多能隨口哼出、曾紅極一時的歌曲都是他唱的,甚至是他譜的曲。例如曾是80年代汽車廣告曲的「兜風心情」、96'年和辛曉琪合唱的「深情相擁」、被翻唱為台語歌「海海人生」的「沉默是金」、寫給周慧敏的「只有你知我苦衷」(國語版為「從情人變成朋友」)等,更別提那首紅遍華人世界的『金枝玉葉』主題曲「追」了。到現在,很多人到卡拉OK唯一會唱且必點的廣東歌,就是這首「追」,可見它深入民心的程度(「追」在台灣的大紅與歷久不衰,正如張國榮的成名曲"Monica"之於香港人一般)。

話說我雖然在『霸王別姬』之後,想方設法看了不少張國榮的電影,對他的感覺也由欣賞轉為狂熱,但對歌手那部分的他,始終沒有太大興趣,也不打算買專輯來聽,畢竟音樂從來不是讓我迷戀一個人的關鍵。讓我真正開始愛上「歌手‧張國榮」的,是一首「紅顏白髮」。

那是我看『白髮魔女傳』時,當電影接近尾聲,練霓裳無視卓一航的聲聲呼喚,頭也不回地自大門離去,由張國榮作曲、演唱的主題曲「紅顏白髮」幽幽響起,呼應著這部電影無奈、感傷、浪漫卻又令人心碎的氛圍,當下我立刻被深深吸引了,那緩慢悠長的哀怨調子,哥哥深沉纏綿的歌聲,將我的心緊緊揪住,直到電影結束許久還無法從那股遺憾的情緒中擺脫。當下,我立刻決定衝去二手唱片店,尋找收錄這首歌的專輯。我找到的是唱片公司在張國榮去世後出的精選,收錄1995~2003年他復出歌壇後經典的國粵語、甚至英日文歌曲,把整張專輯聽完後,我才知道,原來張國榮不只是個演技精湛的好演員,更是個聲音充滿感情的好歌手!

自此,我對他的音樂生命產生越來越濃厚的興趣,不只他的歌,連他歷年的演唱會都想方設法找來看,連原本不怎麼感興趣的相關書籍、寫真集、新聞報導、生平介紹,都用求知若渴的精神在收集,短短一兩個月間,我就由一個連張國榮會唱歌都不知道的人,搖身一變,成了半個「張國榮專家」,狂熱的程度連自己都嚇一跳(雖說對著迷的東西,我向來如此積極)!



張國榮的音樂之路

1977年5月,張國榮的朋友組了一個民歌性質的樂團,由張國榮擔任主唱,參加過一些當時的公開比賽,還取得了第二、第三名的成績。之後,張國榮和朋友一起報名參加「麗的」電視台(即亞視前身)舉辦的亞洲歌唱比賽,以穩健的台風、出色的外表及前衛的表演一路唱到決賽,並憑一首"American Pie”奪得香港區亞軍。但在亞洲區總決賽時,由於菲律賓裁判徇私,張國榮只得了第五名,這件事讓張國榮「因禍得福」,在「反宣傳」的效果發酵下,麗的電視台不久便與他簽約,讓他做一些綜合性節目;寶麗金唱片公司(環球唱片前身)也簽他為旗下歌手,張國榮由此正式踏入演藝圈。

但這不代表張國榮此後的演藝生涯一帆風順。第一張唱片賣得奇差,甚至被人拿去墊鍋底;歌唱比賽後第一次公開表演就被兩千多人「噓」,要他早點回家休息;還有人寄包裹給他,裡面裝了冥紙。「我好失望也好傷心。得不到禮物,也不會有任何失落感,可是,得到這麼一個包裹--是要我去死嗎?不喜歡我,倒不能勉強他們,但也無需那樣憎恨我。」張國榮事後回憶道。還有一次,張國榮在台上演唱到一半,一時興起將帽子拋向觀眾,竟被人丟回,此事亦讓他直到成名後仍無法釋懷。

在唱片乏人問津的情況下,張國榮只好轉向電視劇發展,並到東南亞登台表演,累積經驗與實力。浮沉多年之後,終於在1983年,憑一曲翻唱山口百惠的『風繼續吹』受到矚目。「現在我可唱至十七度左右,即兩個完整的音域,可是在與黎小田合作之前,並不太懂得運用,而且當時的音域亦未練至那麼闊,所以,在『風繼續吹』之前,我的key唱得頗高,予人較輕浮的感覺。」為張國榮精心打造『風繼續吹』同名專輯的黎小田,認為張國榮的聲線唱低音會很性感,建議他把Key放低來唱,這在當時是一項新嘗試,因為當時的樂壇流行高而清脆的唱腔。想不到改變歌唱路線的張國榮因此初嚐走紅滋味,並在其後的『Monica』大賣後,正式成為撼動80年代香港樂壇的巨星之一。

80年代中期,香港樂壇可說是譚詠麟、張國榮、梅豔芳的天下,尤其前兩者的「譚張之爭」,曾是當年的熱門話題。然而,由於彼此歌迷為捧偶像,互相叫罵事件頻傳,令張國榮感到心灰意冷。繼譚詠麟宣布不再公開領獎後,張國榮也決定在當紅之際退出歌壇,轉往加拿大進修電影。

張國榮對歌唱其實並未忘情,在退出歌壇七年後,終於決定復出。雖然此舉招來一些「自毀諾言」的非議,但張國榮強調,復出只是想做自己喜歡的音樂,不會做宣傳也不會領獎。即使如此,他的唱片依然張張暢銷且得獎不斷,證明張國榮的音樂實力與人氣是不隨年月減少的。
 

多元化的音樂特色

由於13歲曾留學英國七八年,張國榮的英文不但流利且帶有優雅的英國腔,留學的背景也使他的音樂風格趨於前衛。當年參加亞洲音樂歌唱比賽時,張國榮選唱的就是一般華人敬而遠之的英文歌,且在歌手皆以西裝上台演唱的年代,以輕便的T恤、牛仔褲上台演唱,引起相當大的爭議,這也是他早期不得志的原因之一。加上張國榮年輕時,帶著憂鬱、叛逆的氣質,使他儼然成了樂壇的「壞男孩」,人們時常將他與一代叛逆形象經典James Dean相提並論,他當時選唱的也都是些意識大膽的歌曲(有些歌在今日看來依然如此),此種音樂風格使他成為一個爭議性的歌手。

80年代,張國榮基本上走偶像路線,電影發展也因為形象限制,無法作太大發揮,但這時期他唱了不少好歌,至今仍令香港樂迷津津樂道。張國榮的聲線渾厚且帶有一種天生的性感,詮釋歌曲有其獨到之處,很多人都說聽他唱歌可以在腦中感受到「畫面的營造」,就是說他唱歌不但是帶著感情去唱,還能讓人聯想到歌曲的背景與故事。

除此之外,張國榮節奏感強烈,唱起快歌暢快淋漓、熱情奔放,"Monica"、"無心睡眠"、"拒絕再玩"等,都是這時期大hit的經典名曲。但在流行曲之外,個性兼融中西、前衛與傳統的張國榮,卻又對傳統粵曲、黃梅調情有獨鐘,能唱出一種別於專家的韻味來,在演唱會上偶爾的獻唱都令歌迷、評論家驚豔。

90年代中期復出後,由於胃液倒流影響聲線、年歲增長等原因,唱80年代那類快歌已較不適合,但張國榮對抒情歌的詮釋反而更上層樓,英文歌亦能唱出淡淡的滄桑韻味,被加拿大樂評稱為「香港的貓王」;他的樂風亦一轉為華麗頹廢的末世紀風格。直到去世,張國榮都能因應時代,作出樂風上的改變,引領著樂壇潮流,是個不媚俗、獨具一格的音樂人。

曲風之外,張國榮90年代的舞台演出,追求的是「跨越性别界限」,先是在97演唱會上腳踏紅高跟鞋與男舞者共舞,後來在2000年的演唱會上,又穿法國名設計師Jean-Paul Gautier(註)設計的中性服飾,企圖實現藝術不分性別的理想。雖然在當時引起相當大的爭議,媒體無知的躂伐也造成張國榮極大的心理壓力,尤其Jean-Paul Gautier在亞洲明星方面,除了廣末涼子,就只為張國榮設計過舞台服裝,對自己的作品遭到曲解一事很不高興,曾傳真給張國榮,表示以後不會再為亞洲明星作設計,令張國榮感到心灰意冷,但作為一個先驅者,他的精神與勇氣是非常值得敬佩的。他的舞台風格也被同輩或後輩歌手們紛紛「借鏡」,成為現在演唱會常見的形式。 

(註:瑪丹娜轟動一時的內衣外穿舞台造型,就是出自他的創意,是時裝界的大師級人物)



張國榮的電影之路

張國榮的電影處女作出人意表地是部「鹹溼片」。原來當年僅20出頭的張國榮不懂人情世故,糊裡糊塗就被騙去拍了這部毫無劇情內涵可言的電影,使他有段時間相當灰心,曾發誓不再拍電影。多年後,這段經歷仍是他心中的一根刺。這個「污點」如影隨形地跟著他好一陣子,導演爾東陞就曾因此對他敬而遠之,誤以為他是個膚淺的人。直到成名後,才漸漸被人淡忘。時至今日,幾乎已沒人知道這段過去了。

有好幾年,雖然一些導演及製片都認同他的演技,也承認他有出色的外型,但張國榮與生俱來的亦正亦邪氣質,使他在那個重視「白淨乖巧、正直樸實」好人形象的年代,只能接演幾部擔綱反派的青春片,一直鬱鬱不得志;走紅後,又跼限於偶像身份、娃娃臉的漂亮長相,只能接演青春學生片或情聖愛情片,除了一部讓他首次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提名的『烈火青春』外,難以找到值得一提的佳作。

直到關鍵的1986年,因為演出吳宇森的『英雄本色』,張國榮才開始由偶像演員晉級為實力派,接連演出幾部當代經典,如徐克監製的『倩女幽魂』、關錦鵬的『胭脂扣』等,不但逐步累積經驗與實力,也讓觀眾驚覺張國榮是個出色的演員。到了1990年,一部『阿飛正傳』讓他如願以償拿到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也讓他決定由加拿大回港,專注於電影發展,而有之後如『霸王別姬』、『春光乍洩』等名片的出現。

有人認為,張國榮和陳凱歌一樣,事業最高峰在『霸王別姬』,藝術能量都耗盡在它上面了,因此之後無法再創高峰。但我認為,陳凱歌雖然難以再拍出像『霸王別姬』般藝術與商業性兼具的影片,但這部片其實也算是他導演生涯中的異數,畢竟一直以來,他都以小品藝術片見長,之後也偶有佳作,並不能因此認定他拍不出好片了(但若他再繼續拍『無極』一類的片子,可就難說了);而張國榮,後期的他幾乎各類型的角色都接,不斷在求新求變求突破,所拍的電影雖不一定賣座,卻都帶有開創香港電影新局面的意義;而他本人的演技也越來越精化,因此,要說『霸王別姬』是他演得最好的電影,我實在不能認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