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對這水果不可以太粗暴,要有耐心,輕一點、慢一點。吸吮著新鮮果汁的時候,妳要讓果汁的甘甜提醒自己生命裡所有美好的事物。汁是甜的,籽是酸的,妳都會一併吃下去。這很正常,沒什麼好奇怪的。孩子,苦痛是人生的一部份,嚥下酸楚之後,才能品嘗到真正的甜美。」 

《一片花海的聲音》原名《艾芮雅》,即女主角潔思敏年僅五歲便車禍喪生的女兒。伊朗裔美國籍的潔思敏身為癌症醫生,已看盡生死,也以為自己看透生死,「死亡」對她而言只是稍作修改便可送出的制式慰問卡,直到失去唯一的女兒,她才明白自己其實也是人生路上的門外漢。她踏上西藏、中國、瓜地馬拉的土地,尋求各種方法來平息傷痛,最後卻是在伊朗──這個她從未踏上的母國土地──得到內心的平靜。

全書採書信形式寫成,作者並沒有所謂的「大計劃」,沒有特意安排任何寫作策略及敘事結構,只是順從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而它便是以信件的形式出現。身為家中長女,從小成績優秀,十三歲開始上大學課程,十四歲從高中畢業,Nassim Assefi女士在校內是孤單的,她的朋友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筆友,因而對信件的親密與熟悉便促成她以此敘事。而這樣的成長環境也使她創造出潔思敏的死黨──點點(dot),一個樂觀善良、與潔思敏截然相反的侏儒,成為書中最大的安慰與亮點。

Nassim Assefi女士之所以決定寫《一片花海的聲音》,很大一個原因來自911事件。她看見美國和中東國家之間有著極深的鴻溝與誤解,因此身為一個長年居於美國,但經常為人道救援或醫療工作到訪中東的醫生,Assefi女士期許自己成為兩方的橋樑,透過這本描述伊朗人情與文化的書,讓美國人對伊朗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而不只將中東人士視為「恐怖份子」而已。

在書中,隨處可見溫暖人情緩緩流動,人物沒有所謂正邪好壞之分,即使是撞死艾芮雅的高中女生,也相當程度地為自己的過錯受苦;即使是不認同女兒作為的父母,也以自己的方式愛著女兒。Assefi女士不只寫死亡,也寫人生、人情,正如她在訪問中提到的,不只是身為移民的潔思敏,潔思敏現任男友亞歷山大也相當程度地逃離自己的過去,社會上許多人都有自我認同的困難,她想寫的就是這些人的故事。

《一片花海的聲音》雖然是從一個悲劇出發,但呈現在讀者眼前的是人性的光輝與溫暖,而非黑暗與絕望。它讓我們看見,能消弭誤解與隔閡的是愛,能化解悲傷的是面對自己、面對自己的根;每個人悲傷的形狀都不一樣,走出悲傷的方式也大相逕庭,只有那份愛是相同不變的。死亡並不是一切的終止,有時也是嶄新開始的契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