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飢餓遊戲
更多此書相關訊息,請看這裡


「施惠國」都城為了懲罰並加強控制曾經反叛的十三個行政區(第十三行政區已被殲滅),規定每個行政區每年必須抽出一男一女進行「飢餓遊戲」,在指定地點戰鬥並互相殘殺,最後的勝利者終生榮華富貴享用不盡,其出身地也能獲得莫大榮耀與利益。有些富有的區因此暗中培育「專業貢品」,進行各種搏殺技巧的訓練,將比賽視為名利雙收的途徑;對凱妮絲所生活的十二行政區來說,被選上貢品,卻意味著死……
 
我沒看過日本電影『大逃殺』──和『飢餓遊戲』類似,同樣是把一群年輕人丟在安排好的地點,要他們互相殘殺到僅存一人──但也知道觀眾給它什麼評價:血腥、暴力、殘忍、恐怖。因此,在翻開『飢餓遊戲』之前,我已經先做好心理準備,等著面對一幕幕黑暗的悲慘的、最醜惡不堪最赤裸裸的揭露,以及隨之而來的負面情緒。
 
想不到,讀完這本書,我發現情節雖然緊張刺激,卻沒刻意強調令人作嘔的限制級場面;雖然極端批判並暗諷現實,卻沒有讓人不忍卒睹的變態扭曲。這真是意外的驚喜。整部小說的基調非常冷靜,冷靜且節制,所有批判都是透過故事來表現,讓讀者自己去體會、解讀。讀著讀者雖然有時沉重難過,心口像被塞了什麼一樣透不過氣,卻無法轉移目光,著了魔似地盯著這齣令人不寒而慄又匪夷所思的荒謬劇上演。
 
為什麼說是「匪夷所思的荒謬劇」呢?因為這場「生存遊戲」並不是把「貢品」(遊戲參賽者)丟到一個地方,讓他們殺個幾天就算了,而是要把貢品先小心護送到都城,給他們穿最光鮮亮麗的衣服,吃最美味可口的餐點,住最高級舒適的房間,提供各種求生與戰鬥技巧訓練,讓他們準備周全、容光煥發才上戰場,以期達到「最大娛樂效果」。這遊戲的中心精神,仔細想來,不是和鬥雞之類的殘忍競技差不多嗎?只不過上場的不是動物,而是人罷了。
 
此外,每一區的兩個貢品都會分配到一個專業的個人設計師,由這位設計師及他帶領的小組負責所有貢品的個人行頭,以應付在群眾面前進行的大遊行及電視訪問。若能在這幾個場合裡脫穎而出,則等於掌握了部分勝算,因為這些成功推銷自己的貢品(包括在格鬥技評分上勝出者)能夠爭取到較多資助者,在遊戲期間就能得到外來的武器、藥品、食物等支援,無形中增加生還機會。
 
而隨著遊戲進行至尾聲,都城的賭局也會越演越烈,全程實況轉播的每個轉折都會促進觀眾的腎上腺素。甚至還有專門的遊戲設計師為免觀眾覺得枯燥無聊,刻意在遊戲中安插致命危險,以提高刺激性和困難度;遊戲結束後,製作單位則會將延續數週的遊戲剪接成「精華版」,供觀眾及勝利者「回味」精彩片段……
 
一場殘酷的生存鬥殺,就在都城刻意的營造下,成了比古羅馬競技場裡的角鬥士或人獸互鬥更具娛樂性的年度嘉年華會
 
之所以造成這種結果,都城政客操弄人心的手段固然難辭其咎,那些屏息靜氣期待每個意料之外的小插曲、羅曼史、催淚戲碼而樂此不疲的都城觀眾們,不也是這場謀殺案的幫兇?放眼望去,我們周遭那些最受歡迎的節目之中,不也充斥這類真人演出的實境節目?或許人類天生就有窺探他人隱私的好奇心,及觀看「真實好戲」的潛在欲望吧。
 
而這正是令我不寒而慄的地方。


XXXX
 
《紐約時報》:「女主角複雜而迷人的性格,令人難忘。」
lyo:「除了女主角之外,愛情故事的威力也不可小覷!」
 
正因一切都是一場戲,只有摸熟觀眾心態,反向操作他們的期待,才能為自己爭取生機。女主角凱妮絲所用的「手法」,就是自古以來最令人難以抗拒的「愛情」。
 
我得承認,雖然我曾為凱妮絲和其他參賽者的友情感動,為遊戲驚人的恐怖本質戰慄並思考,這部小說之所以讓我熬到半夜手不釋卷,主因仍是這「愛情」兩字。因為我實在想不出有那部小說呈現出來的愛情故事比它更悲哀、更諷刺、更浪漫、更耐人尋味、更吊人胃口。
 
自願代替妹妹參加飢餓遊戲的凱妮絲,是個感情豐沛,為了生存、為了保護家人而處處壓抑自己,凡事都以理性去衡量計算的複雜人物。她有許多正面特質,諸如勇敢、堅強、獨立等,這些特質在某些時刻卻讓她近乎冷酷。在這場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遊戲中,只有狠下心腸、步步為營、心計深沉才能存活,因此,凱妮絲的所有行動幾乎都是奠基於這樣的前提,包括和比德的愛情。
 
比德是麵包店老闆的獨生子、代表十二區的男貢品,一個心地善良又有高尚節操的男孩,同時,也是凱妮絲永難忘懷的救命恩人。由於他在電視訪問突如其來的當眾告白,和凱妮絲一下子就成了觀眾心目中的「悲劇戀人」,也為遊戲投下一顆令人揪心的震撼彈──對彼此抱持強烈感情的兩個人,究竟要怎麼殺個你死我活

這樣的感情兩難本來就帶有一種殘酷的、黑暗的美感與魅力,吸引每個讀者與書中觀眾持續關心,因此,聰明的作者將這層不確定元素運用到極致,不但讓凱妮絲以此為籌碼爭取生存機會,更讓凱妮絲和比德真正產生曖昧,並出乎意料地在結局製造情感上的衝突與悲劇性,害我看完書久久之後,心裡的激動都還無法平息,恨不得對作者帶淚(?)說一句「有妳的!」


XXXX
 
直到翻至最後一頁,我才發現這只是「首部曲」而已。雖然這代表一切還有轉寰餘地,我還能在內心期待happy ending的來臨,但一想到要再等兩年(兩部曲)才能等到真正的結局,就不免有些焦躁。

老實說,我覺得在此畫上句點是最好的,拋給讀者問題、引發讀者思考等,作者都做到了,戲劇效果已經因為一切戛然而止達到巔峰,再寫下去,就有可能面臨爛尾問題。
 
不過,情感上,我還是很高興它有續集,畢竟我的心臟可沒強到能應付眼前這個結局所造成的強大後座力啊。


XXXX
 
順道一提,除了凱妮絲的感情線外,我最好奇的是黑密契這號人物。他是十二區過去唯一的勝利者,也是凱妮絲和比德唯一的導師(各區歷年的勝利者會以導師身份指導貢品奪取勝利)。剛出場時,他酗酒如命、大出洋相,對此我並沒想太多,只把他當作少年漫畫中常見的深藏不露的高人,也就是平時看起來極不可靠,關鍵時刻卻能大顯神威,教人刮目相看的類型。想不到作者這樣的設定似乎別有深意,因為凱妮絲在遊戲中途曾閃過這樣的念頭:
 
黑密契是個怎樣的人?他原本就這麼吊兒郎當嗎?還是他起初也曾努力過,試著指導之後的參賽者,卻一次次目睹他們死亡,所以只能用酒來麻醉自己?身為勝利者又是什麼滋味?勝利了以後,該用什麼心態活下去?
 
這讓小說進入了另一個新的層次。讀者的思考因此不再只是期待主角劫後餘生這麼簡單,而會開始去想贏了之後怎麼辦?要怎麼面對接下來的人生?要怎麼指導下一任參賽者?要怎麼談戀愛、結婚生子,然後忍受自己的孩子遭受同樣的厄運?
 
有些小說的文宣寫得比小說本身更好,天花亂墜的報章雜誌或名人推薦比小說本身更吸引人,『飢餓遊戲』卻不同,它是少數名副其實的傑作,值得每一個人細細品味。


P.S. 感謝大塊文化提供試讀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yo 的頭像
    Lyo

    雜草哲學~Lyo的點點滴滴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