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銀行崩壞banner.jpg
關於本書更多訊息,請看這裡


──這個國家並不喜歡變化,它異常地恐懼多年持續的東西發生改變,卻輕而易舉地拋棄重要的東西。
                        摘自《銀行崩壞》
 
 
在日本有百年歷史的老牌銀行「康和」面臨倒閉危機,向來對本土銀行採保護政策的大藏省,這次卻破天荒袖手旁觀。加上經濟評論家的發言效應,民眾瘋狂到各分行要求領出存款,引爆嚴重的擠兌現象。而這一切,似乎都與一個小銀行員的死有關……
 
明石和芹澤是國高中時代的好友。一直以來,都是芹澤在課堂上罩明石,想不到高三聯考,卻是明石上了第一志願。陷入重考低潮的芹澤自此刻意與明石疏遠,得知明石和自己傾慕的女孩結婚後,芹澤更覺得沒必要再見面,就這樣一晃眼過了二十年。芹澤沒料到會在紐約出差時無意間撞見老友,更沒料到,在兩封不解及意的「N.U.H」傳真後,再次聽到老友的消息,竟是透過報紙上一個不起眼的專欄。
 
明石在紐約的飯店跳樓自殺了,就在和芹澤重逢的隔天。
 
芹澤對明石的死自責不已,認為若沒有無視明石的求救訊號,明石或許就不會死。懷著這份歉疚,他決心要找出讓明石走上絕路的真相,只有這樣,他才能從明石的死亡陰影中走出。
 
調查過程中,芹澤意外發現明石與金融界的當紅炸子雞、在華爾街呼風喚雨的州波過從甚密;而種種跡象都顯示,康和銀行之所以邁上倒閉之路,是州波在暗中策劃推動。究竟州波為什麼不惜一切也要讓康和毀滅?她和明石有什麼樣的關係?明石又是為了什麼而死?
 
《銀行崩壞》就是在這一連串懸疑中,發展出的社會批判經濟小說。
 
報名試讀時,其實我並沒想太多。身兼經濟小說門外漢及理財白痴的我,之所以「自討苦吃」,與其說是對故事內容感興趣,不如說是想藉此對金融體系及相關知識多點了解。畢竟這些可是「轉大人」的必要條件啊。然而,才翻開頭幾頁,我就被股票、國債、經濟政策分析逼得頭昏眼花,產生嚴重消化不良症狀,讀得叫苦連天。
 
原以為照這種情況看來,這本書大概會是場可怕的惡夢,想不到我錯了。當情況逐漸明朗(也就是故事背景交代完畢、角色紛紛出場),進入破案、解題、推理步驟,曖昧火花也開始迸現的時候,故事便如倒吃甘蔗般漸入佳境,讓我越讀越欲罷不能,再也捨不得把書本放下。
 
表面上看來,《銀行崩壞》是本火藥味十足的小說。它直指日本經濟及社會的問題核心,抨擊官僚制度的腐化,哀嘆一般民眾的盲從心態,每字每句都讓人觸目驚心。那些揭發及剖析,套在台灣社會其實一樣妥當,尤其是眼前風災甫過,政府官員忙著脫罪,人民和名嘴忙著砲轟的時刻,讀來格外心有戚戚焉,也多了許多省思空間。
 
但看到最後才會知道,作者看似憤世嫉俗,在悲觀的盡頭卻隱藏著希望。她說:「在日本這個國家,只要發生什麼事,就會揪出一個人,把他當成箭靶,簡直就像在獵殺女巫般,眾人圍毆女巫,把她吊起來。把矛頭都指向那個人,徹底加以批判,就可以對內心長期以來荒廢的正義感有一個交代,覺得自己可以這麼大肆批評這個壞蛋,所以是好人。沒有人在意根本的解決方案,也不願意了解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在找到下一個女巫之前,會把眼前這個女巫攻擊得體無完膚。」
 
由此可以推知,作者並不贊成一味的指責與批判。最重要的,還是找出問題所在,加以切除、治療。放任不管只會造成更壞的結果。
 
「每個人都有創傷,對,全日本的每個人都是如此。不,日本這個國家也是傷痕累累,拚命掙扎,努力掩飾自己造成的創傷,假裝視而不見,讓它們不斷惡化。」

「對於末期癌症病人,在某些情況下,與其使用鎮痛劑的對症療法和陳腔濫調的安慰,期待可以達到延長壽命的效果,還不如乾脆進行移植手術,大規模切除有問題的部分。雖然會引起大量出血和疼痛,但反而有助於病情恢復。」
 
顯然,作者從未對國人失去信心。我喜歡這樣的結論,這種意料之外的光明結局深深感動了我。一直以來,面對這些政治或社會的黑暗面,我總是抱持幾近絕望的態度,覺得一切已經無可救藥,憑我一人之力也難以回天。但是,看到州波終於能夠坦然面對創傷,芹澤終於決定不再當個「七分男」,我有種難以言喻的爽快感。或許現實比我們想像中要可愛多了,走出陣痛期,或許就是海闊天空。


 
◎    佳句摘錄:(都是讓我感觸很深的句子,大家有空看看吧)
 
「每次看到日本人,我就想起魚。……或者應該說是魚群。魚群不都是游向相同的方向嗎?即使是可以淹沒整片海的一大群魚,也都像遵循某種遊戲規則似地游向同一個方向。……當有來自外界的刺激,比方說,出現像是鯊魚或船隻時,魚群好像快要散開了,但又立刻聚在一起,朝向相同的方向游去。只要說yes,所有人都說yes,只要有權威的人說no,所有人也都跟著說no。照理說,魚群中至少應該有一條會自己思考,到底向右安全,還是向左安全。」
 
「我相信無論你說什麼玩弄那些聽眾,他們都會盲目順從、忍耐,然後充滿感謝地聽得津津有味。日本人就是這樣。他們接受一切,不會有任何疑問和反對,一開始就放棄自己進行判斷,甚至沒有察覺自己被迫承受莫大的侮辱和忍耐。」
 
「一旦傳出某家銀行有危險,大家立刻把它當成過街老鼠,避之唯恐不及。只要有人說哪一家好,從來不會仔細研究好在那裡,或是到底好不好,就一窩蜂地買進。」
 
「日本賣的蔬菜和水果,無論形狀和大小都一樣,外形都很完美,幾乎看不到彎曲的小黃瓜或是有損傷的茄子,讓人以為日本人甚至想把自然作物放在模型中栽培。」
 
「這家銀行的董事都只關心自己升官發財和明哲保身,缺乏真正關心銀行的未來,同時具有強大領導能力的人。這些人到底還要在這家銀行作威作福多久?高倉在內心感到厭煩的同時,又對自己的無能為力感到心浮氣躁。」



P.S. 感謝經濟新潮社提供這本好書的試讀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yo 的頭像
    Lyo

    雜草哲學~Lyo的點點滴滴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