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讓我覺得挺好笑的是,直到文藝營即將結束,也就是活動的第二天晚上,我們C班才完成所有人的自我介紹。其實想來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第二天早上的課用在看電影及討論,大家自我介紹時又會引發老師一些感觸,產生一些討論,因此每個人都會佔去十分鐘左右的時間。當然啦,還要看是誰在講、講了什麼內容,如果當事人簡單兩句就介紹完畢,老師又沒什麼意見想說的時候,就會進展得很快速。

對於這樣的程序我基本上沒什麼意見,因為透過這種方式激盪出來的話題很多,也很有趣,比如老師透露寫詩和寫小說、散文是兩碼子事,寫詩是一瞬間的靈感,需要維持赤子之心;寫小說和散文則需要漫長的鋪陳,因此很少有人能兼顧。聽到這裡我有鬆一口氣的感覺。這陣子思考該投那幾個項目時,每次想到要寫詩,總是一行也擠不出來,要不就是完全抓不到感覺,讓我很自卑,這下這股沒來由的自卑感總算能稍稍彌平了。

雖然沒意見,但還是覺得挺好笑的。大家都要說再見了,這時才認識彼此有什麼用?

總之,這天早上的導師課總算可以換個主題了。由於前一天老師聽我們說想知道更多關於寫作的資訊,便特地拿『松鼠自殺事件』的寫作歷程(正確地說是花絮)來跟我們分享。有幾個點我覺得很有意思。比如老師第一次挑戰寫劇本時,曾去找許多劇本來觀摩,後來發現大家的風格都不一樣,越查越頭昏眼花,最後索性決定自己發揮;比如這部劇本其實是不擅長長篇小說的老師,為了構思長篇小說而寫成的「劇情骨架」。

我這才知道,原來專業作家也有自己的框架。

對我來說,短篇小說是個很難的領域,因為短篇意味著沒什麼筆墨可以好好鋪陳細節,只能靠創意和印象取勝。誰有別出心裁的創意,誰能讓讀者留下深刻印象,誰就贏了。長篇可以東拉西扯一堆有的沒的,可以透過細節來設計故事的背景、營造故事的氛圍,這些在短篇都受到限制。字數越短,狀況越明顯。因此,我一直覺得要寫出好短篇,需要很深的功力。也覺得能寫好短篇的人就是個厲害的作家。

想不到,從老師的角度出發,卻覺得長篇難極了,用帶著憧憬的口氣談著會寫長篇的人。

所以這證明了人各有所長,有的擅長短篇,有的擅長長篇。一旦跨出自己熟悉的領域,就算是專業作家也會感到不安。

其實這不能算什麼天大的發現,以前我就一直約略感覺到這件事,只是聽到老師親口說出來,還是難免有一點點震驚。同時也有鬆了口氣的感覺。


(老師的臉好小啊!!)


『松鼠自殺事件』的創作源頭,是老師十年前左右開車橫跨美洲時的一些體會。她在某條公路上看到難以數計的松鼠屍體,那一帶的松鼠簡直像自殺的神風特攻隊一樣,拚命衝向車子,讓她感到很不可思議。後來問了一個朋友,那朋友說松鼠的確有可能自殺,就像北歐旅鼠一樣,或許是因為要壓抑繁殖過度的鼠口,也或許還有什麼未知的原因。

不過據說吳米森導演把劇本做了一些更動,讓整體呈現有點魔幻的風格,視覺上非常強烈,因此我不確定他還有把松鼠自殺這個元素放進去。據看過的人說,他們沒印象有談到松鼠自殺的事。

另一個花絮則引發我不少感觸。老師和她當時的男友不小心把車鑰匙鎖在車裡,在沙塵滾滾的筆直大路上,根本無計可施,只好沿路向過路的車求救。可是美國人都很保護自己,一聽說他們想借東西打破車窗,都委婉拒絕了,就怕無端惹來什麼麻煩,因此最後只好由老師搭上一對好心老夫婦的車去打電話求援。

當時,老師坐這這對不認識的夫妻的車,從車窗往外望,看到她當時的男友獨自一人被留在荒涼的道路上,跟那台鎖著他們所有家當的車一起,隨著車子不斷前進而變得越來越小,到最後終於看不見了。一瞬間,她有種奇怪的感覺,好像再也見不到他一樣。當然,後來老師有和男友成功重逢啦!但這件事促使她安排故事中的女孩後來人間蒸發,男孩拚命找尋的橋段。



「文學裡的圖像思考」由目前擔任聯合報副刊組主任的宇文正老師主講。本來我對這堂課興趣不大,一度考慮翹去B班聽「嫌疑犯X的獻身~小說的黑暗之心」,但是轉念一想,小說中經常需要對景物作相關描寫,偏偏我在這方面很不在行,聽了這堂課,說不定會有什麼啟發,或學到一些訣竅也說不定。因此,最後我還是留下來了。

好加在。

因為,我真的愛死這堂課了。事實上,這天的每堂課都是物超所值!依我個人淺見,文藝營的精華差不多都是在這天出現的。

宇文正老師很會抓講課的節奏,在舉例與講解間取得良好的平衡,不會在前面章節花過多時間,以致之後不是草率講完就是直接跳過;而且她舉的例子都很棒,有的出自某篇小說的某一段,有的是聯合報副刊的投稿,那種一百字說一個故事的功力著實令我佩服,比如這則『舅舅的故事』(by 晶晶):

她喜歡纏著舅舅說故事,今天也不例外。
「從前從前有一個男孩,撿到了一枚錢幣,他就把錢幣放在桌上轉動把玩。」
「然後呢?」
「然後他又把錢幣轉了一次。」
「然後呢?」
「然後他又把錢幣轉了一次。」
「唉唷!你直接說他把錢幣轉完之後的事啦!」
「之後,他又把錢幣轉了一次。」
她覺得這個故事很無聊,於是自己跑去看幼幼TV。
現在,他終於可以一個人靜靜地哀悼失戀了。


老師說,在小說中運用嗅覺、觸覺、聽覺、視覺的描寫,就是為了像上面這篇小故事一樣,營造難以言喻的感覺,讓人自己去體會,這樣才能真正打動讀者的心、讓他們感同身受。太過直接的形容詞,只會破壞讀者的想像空間。小說最重要的就是細節,要表現這些細節,圖像就是其中一種很好的方式。

總之,這堂課讓我受益匪淺,對於該怎麼寫才能寫出好小說,不會充斥讓人心煩的廢話,也多了點認識。我決定有機會一定要找老師的大作《台北卡農》來看看,因為它的寫作手法我很喜歡。比如﹝地下鐵﹞描寫電車裡形形色色的人,但在描述A的時候,畫面可能會出現B,而C可能會因為B的舉動而產生某些感觸、作出某些決定....整段極具電影感,又完全切合真實的人生。

唯一讓我不怎麼信服的,是老師對鄭愁予那首知名的『錯誤』的解讀。前半部老師都分析得很棒,我這才知道那些看似簡單的詩句,竟然蘊含這麼多深意,那種透過寫景來表現等待情人的女性心理的手法,實在太強了。

問題出在最後一段:「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以往我一直以為它指的是「她把我的馬蹄聲誤認為情人到來,最後發現是空歡喜一場,其實我不是她等待的歸人,只是偶然路過窗前的過客」因此它才會是「美麗的錯誤」,但老師卻說它代表「大男人主義」,即「我就是她等待的人,但我只是她人生的過客。之後,我就會『揮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了」,說的是一個花花公子的形象。

對我來說,這樣的解讀就一點也不美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yo 的頭像
    Lyo

    雜草哲學~Lyo的點點滴滴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