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jpg
更多相關介紹請看這裡


要得到你想要的並不簡單,而且得到了並不代表那就是你需要的。
有時候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反而會變得很重要。
                             ──『十六歲的最後心願』文宣



癌症末期、來日無多,要怎麼面對剩下的日子,怎麼面對死亡?這類相關書籍或戲劇多如過江之鯽。最近轟轟烈烈上映的『生命最後一個月的花嫁』就是一例,先前還有讓許多人哭到不行的『一公升的眼淚』、五歲小女孩的抗癌故事『天使遺留的筆記』等,而這本『16歲的最後心願』雖然並非改編自真人真事,舞台劇演員出身的作者珍‧唐漢(Jenny Downham)所要探討的,其實仍是同樣的議題。

如果死亡即將逼近,你已經知道生命的期限,你會選擇做什麼?

我想,這應該是依年齡而異的。不同年齡層的人,會給不一樣的答案。成年人或許多會選擇和心愛的人度過每分每秒、完成每個想做卻因種種理由而耽擱的夢想,活得更精彩、更有意義。但這部小說的主角泰莎年僅十六歲,已經被癌症糾纏近四年,不是一夜之間被告知生命只剩半年。她是在身心持續的煎熬中,逐漸邁向死亡的。

從這點來思考,或許就能理解泰莎為何會表現得如此任性妄為、棄世背俗。

故事一開始,與那些跟時間賽跑,恨不得每天多出門幾趟,好體會人生的患者不同,泰莎只想整天待在床上,沒有任何生命的火花,沒有任何同類型故事的主角身上常見的愉悅、積極、樂觀與光明。尤有甚者,她和家人的關係似乎也不怎麼好,和小弟卡爾老是吵架、對關心她的爸爸不假辭色;媽媽多年前拋夫棄子,連醫院都很少到訪。而她唯一的好友柔伊,雖然答應要陪她完成死前要做的清單,她「無後顧之憂」的作法卻也讓柔伊飽受驚嚇。

至於泰莎的清單,則是讓父親頭痛不已、讓所有大人嚇死的反社會行為:性(一夜情)、嗑藥、偷竊、無照駕駛、完成任何一個人的要求(包括和怪叔叔一起跑進骯髒的河裡)……

由此角度觀之,故事前半部實在荒唐灰暗到一個境界。但如果繼續看下去,會發現不只泰莎,泰莎周遭的人也都因為她的病,及那張瘋狂的清單而逐漸改變:她的父母為了多陪伴她,又走回到一起;她的小弟越來越懂事;她的朋友決定未婚生子;她的男友下定決心到外地求學,開啟不一樣的人生;而我,也在看這本書的過程裡,不知不覺變得積極,開始欣賞身邊的一草一木,用正向思考來調和內心的煩躁與不安,並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事情並不是突然發生,它只是悄悄地來,像雨水滋潤大地一樣,慢慢地滲入、慢慢地影響,到了某個時間點,一切便水到渠成。或許這就是作者選擇平實,而不是充滿戲劇性的筆觸來寫這部小說的原因。她要的不是賺人熱淚,而是表達另一種面對生命的態度:誰說生命走到盡頭,就非得哭哭啼啼?

於是,我們看見,儘管泰莎的親友們同樣活在泰莎病情每下愈況的陰影中,他們仍不忘享受生命,為日常生活帶來愉悅的氣息。他們放煙火、開聖誕晚會、計劃度假、大笑... 這使故事的調性不總是感傷、沉重,而帶有一種奇妙的詼諧。

書中有幾個點我覺得特別有意思,比如泰莎偷竊被抓包的時候,店員一再對來接她的父親強調「請回家好好教育你女兒,讓她知道這種行為有多嚴重」,但是對一個快死的人來說,這還算嚴重到不可原諒的事嗎?有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以為重要到一旦失去就等於世界末日的事物,在死亡面前,是否也顯得微不足道?

以這種邏輯推斷,一切堅持似乎都失去了意義。並不是說因此就沒什麼好堅持的,或什麼事都沒有意義,而是「放手」有時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可怕、困難;放手之後,等著自己的或許反而是另一片更廣闊的天空。(我總是忍不住想起『天外奇蹟』的老爺爺,把屋裡所有充滿回憶的家具丟掉後,綁著氣球的屋子一下子又能飛上天的情景)

而泰莎跑到全家人從前度假的海邊旅館,想找到和母親在衣櫃偷偷留下的「簽名」時,對柔伊說:「我們每幾年就會消失一次,體內所有細胞都會更新。現在我身上沒有一點一滴跟當年在這間房間的我一樣,寫下名字的我是另外一個人,另外一個健康的人。」似乎也印證了上面的說法。既然每隔幾年,我們就會消失,我們所堅持的某些事,或許本身就是虛幻的。我們覺得重要的東西,或許事實上並不那麼重要。

『十六歲的最後心願』是個叛逆、感傷、浪漫,又在不知覺間催動淚腺的微妙故事。有些元素原本就在意料之中,比如故事的發展,看到中途就能猜個八九不離十,但泰莎對生命和死亡所產生的各種奇怪聯想,以及她和周遭親友關係演變的細膩描寫,讓這本小說不失精彩,值得靜下心來細細品味。


P.S. 感謝皇冠文化提供試讀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