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好久沒分享心情了。其實年紀增長之後,我發現我對分享心情和感覺這回事真的有點恐懼症,我敢保證我有一票朋友都以為他們了解我,但仔細回想起來對我的了解都很表面。其實我對我的朋友也是,因為不敢投入太多,怕將來感情疏離、變質,甚至出現鬧翻或背叛,所以不敢將自己攤開在別人面前,任人閱讀,同時為了避免別人問我的事,我也不去探究別人的私事,結果變成就連多年好友也像泛泛之交一樣。這也算一種心理病吧。

前陣子和一個朋友聊MSN,因為當時的情境使然,談了比預期中更多的事,那種感覺就好像在心理醫生面前剖析自己的心理病是從那裡來的,感覺真的很怪,過程中也很不安,而且之後我甚至出現想跟這朋友斷絕聯繫的念頭,因為「已經被看光了」(不過事實證明就我一個人在怕,那朋友下次見面早把我的話忘得一乾二淨),但是那種碰觸到傷口的感覺讓我變得清醒一點,我覺得自己到了這個年紀,該開始想著面對問題,好好把它解決,而不是繼續逃避下去,這使我開始產生分享自己的念頭。

然後為什麼我會想講雨天呢?其中一個原因是看了吳祥輝的『拒絕聯考的小子』,這本書今天就得交心得,我還在看,不過因為書很薄,晚上應該就能K完開始動筆。這本書促使我寫一些私密的心情,大概是因為裡面的文字真的很有魅力吧。

我不知道大多數人是怎麼想的,但就我來看,大部分拿在手上的試讀,不含翻譯文學,那些被貼上光環大肆褒揚的小說,大都缺乏耐讀的文字。不是說作者的文字本身不好,他們(很多中國作家)往往用一堆我看都沒看過的冷門字,詞藻也寫得很華美(一個特點就是筆劃都很多),照理說應該是飽讀詩書的人才寫得出的文章,我卻無法從中看到幾個佳句。那些字分開來看都很美,合起來看卻一點韻味也沒有,不適合一遍遍反覆咀嚼。

吳祥輝的文字就挺有意境,他沒有用什麼精雕細琢的詞句,但是他筆下的親朋好友個個形象都很鮮明,很能引起我的好奇心;我也喜歡他句子的節奏,舒緩有致,長短把握得恰到好處。看著他的文章會讓我湧現寫作的欲望,光憑這點我就覺得他絕對是當作家的料,他可以激起我的好勝心和鬥志。

就在看他的書時,我聽見窗外的雨還是一波波地降下,嘩啦嘩啦的,就好像我住在瀑布旁邊似的。雨的味道自窗戶飄進來,雨滴從屋簷一顆顆成串地往下掉,這時我突然沒來由地想起很多關於雨的回憶,大概是因為這本年少輕狂的書寫的是高中生活,我很自然地想起我的高中同學,其中一個長頭髮有氣喘病的女孩,記得她跟我說過,她喜歡雨,而且不是只喜歡雨降下的樣子,她還喜歡奔入雨中,在雨裡面奔跑,享受被雨淋得一身溼的感覺。

那時我只覺得她是個怪人,對於只喜歡陽光卻討厭雨的我來說,雨就是種黏答答,讓人出門興致全失,弄得全身怪不舒服的東西,但是這時改變了心境去回想,竟然覺得她挺詩意的,就在那麼多人深鎖著眉頭,用厭惡的表情瞪著大雨,埋怨地說:「要下到什麼時候啊!」的當口,就她一個人懂得雨天的快樂,樂在其中,於是就連雨天都成了她個人的小秘密。這雨天是她一個人的舞台。

我想起我高中時期也曾是個多愁善感、憤世嫉俗的人,看待事物總是用偏激的眼光,有那種非要爭一個理不可的執著。但是漸漸地,我體會到事物總是有它的兩面,光背後就是影,乍看之下好像有點無奈,因為沒有人不想當光,也沒有人想要當影,可是換個角度來看光和影,會發現它們都有好與不好的一面,比如一直照光會口乾舌燥、會覺得刺眼,而影的出現讓人可以稍微喘息,閉上眼安心地休息,獲得片刻清涼。

雨天也一樣,雖然山林在雨天裡顯不出那種光彩,葉子不會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碧綠,而是灰濛濛的沒有半點精神,但是它被洗得更乾淨,更清新,隱藏在葉裡的芳香也隨之迸放出來。我常說,雨天的山,才有台灣真正的味道,才顯出台灣的迷人來。山在雨的洗滌下,好像煥然一新,也好像換上一副淡雅幽靜的面孔,靜如處子,從中又感受到一股昂然的生機,好像中國的水墨畫,雲霧造成的留白,使它更激起人們一探究竟的心。

換作幾年前的我,一定不會這麼想,不過我衷心喜歡能這樣想的自己,這讓我稍微安心了一點。現在接觸很多年輕自己六七歲的「小妹妹」,她們很多都很有見地、想法,有時會懷疑自己真的比他們多活了六七年嗎?只有在這種反省和獲得的時刻,我才會覺得自己終究還不是那麼原地踏步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yo 的頭像
    Lyo

    雜草哲學~Lyo的點點滴滴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