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個朋友,非常積極地介紹各種化妝品和保養品給我,只要一發現好產品,就迫不及待分一些給我試用,並隨時不忘叮嚀我要注意保養,比我自己還關心我的皮膚,感覺一整個熱心。問題是熱心一旦過頭,反而常會造成我的壓力。比如說,她最近發現一種超好用的去角質(?)產品,就說昨天下午要送一點來給我試用,因為我昨天只有早上兩節課,她下午下班時我早已回家換好衣服了,如果她送來給我,我勢必得換衣服下樓,可能免不了要跟她聊上一陣子,該念的書可能也念不完(今天要期中考),因此我在電話裡跟她說還是下次見面再拿給我用就好了,結果她顯得很不開心,馬上很冷淡不爽地掛了電話。
這件事讓我聯想到過去每碰到信教的朋友,總會因對方要我跟她一起念聖經、送聖經或傳教小冊子給我、積極邀我去教會,而對在路上巧遇她一事抱著避之唯恐不及的心態;也讓我想到前晚和姐睡前聊天時,她說我前年瘋狂著迷哥哥時,因喜歡哥哥而給全家人帶來困擾,不論吃飯聊天還是聽音樂看電視,無一不充斥哥哥的身影聲音和資訊,抱著一種非要大家接收我希望他們接收的訊息、也跟著認可並喜歡哥哥不可的心態,讓她當時覺得很反感(為此我們曾大吵一架)。
在我看來,這些事有著奇妙的關聯性。
或許很多人都跟我有同樣愚昧的心態和自私的作法,認為非把大家同化不可,卻在這麼做的同時把自己的行為神聖化或正當化,反而認為自己這麼做的出發點是為對方好。比如我那位熱愛美容的朋友,她可能認為身為朋友,她有「義務」告知她的朋友良好的美容資訊;信教的朋友可能怕我上不了天堂(?);而我,則認為像哥哥這麼好的人,應該要讓大家都有機會加以認識並喜愛才對,否則就太遺憾了等等。
問題是,自己認為好的事物,別人有「義務」也認為好嗎?之前學道德與倫理之類的課,總會學到「別把自己那一套標準套在別人身上」之類的道理(比如說自己喜歡聽的音樂就放很大聲,想讓鄰居分享),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因為這些標準都有美好的包裝,反而讓人看不清其真面目,而難以辨認其狡猾性。
當從這種種「執念」(非XXX不可,非XXX不好…)脫離時,我才能看清這種行為的無意義;才會去想,為什麼人非得為自己設許多限,把自己套在一個個框框裡,不肯多去認識外面的世界?或許還有其它更好或同等好的事物存在也說不定啊?像那位喜愛美容的朋友,寧願吃膠原蛋白或學姐推薦的藥品來美白、減肥,也不願多吃蔬菜水果;信教的朋友認為耶和華是唯一的真神;而哥哥的fans,不消多說,因為我曾是他們的一份子,則認為哥哥是「最青春永註、最美麗、最稱得上藝術家、最善良…」的人。
以哥哥的事為例,以前我總會擔心自己「變心」,認為自己要像其它一些死忠fans一樣,喜歡哥哥十年以上始終如一,也認為即使自己以前也迷過許多演員,且依然欣賞不少人,對我來說哥哥還是「最特別的」「唯一」;但現在我想法變了,其實放眼望去,還有很多很多優秀的演員及偉大的靈魂,為什麼要比較誰是最優秀的,把自己和別人都搞得很累呢?而且太過專注於一點,很容易鑽牛角尖,也容易把視線僅集中於此,不再花心思去注意其它美好的事物(我就試過,在最迷哥哥的那段時間裡,我的生命幾乎完全只有哥哥,因此跟不迷哥哥的朋友根本就變得無話可聊),我想就算是哥哥自己,也不樂見這種生活態度吧。何況我始終認為,哥哥只是人,何必把他捧得像神一樣呢?就算他有許多良善面,也有他性格的黑暗面和免不了的人間苦惱,何必免去這些,把他視為一個超然的存在?
再說到基督教,我對它的教義了解不甚深,因此也不敢做什麼大言不慚的批評,但就我淺顯的了解,基督教在傳教時的表現也有種「專制感」,時常散布這種訊息給人:「如果不信神,死後就無法上天堂。信神是唯一的路。」我不否認對這點的反感也是我始終不肯信教的原因,因為我無法接受一個主張寬容、大愛、美好的宗教,如此地心胸狹隘,無法容忍一個不信神的存在。在我看來這簡直是一種天大的矛盾。許多信教的朋友是在人生低潮期認識這個宗教,認為它能給他們自信和力量,因為有個神不管他們變得如何,始終深愛著他們。但我就是無法接受一個始終深愛你的神,只因為你不信祂,即使你一輩子沒做過什麼壞事,安居樂業地過活,死後也跟壞人一樣要下地獄。
不過話再說回來,著迷一件事也有著迷的好處,它可以讓人淨空心思,不多作無謂的思考、自尋煩惱,因為只要執著於一些表面的事就夠了。或許就是因為它夠簡單,才吸引人吧。就像身心殘障者的父母,與其去想為什麼是他的孩子有缺陷而不是別人,不如想想今晚晚餐吃什麼、家裡肥皂沒了,得趕緊去買新的,否則活著就會是一種煎熬…
但另一方面,類似Michael J Fox在他書中提到的概念,一個沒有界限和框框的世界,不一定全然是正面的,因為自由也代表脆弱。框框雖然讓人變得狹窄,卻也能賦予安全感,讓人受到保護,而自由則是一種處於無遮蔽狀態的脆弱,所以何者較好,實在難以下定論。
但不管怎樣,我還是想做一個不受限的人。
突然有種強烈的想法,很希望在此生結束前,任何事物只要有興趣、有機會就去嘗試看看,畢竟人生只有一次,實在不想為了社會的無聊價值觀,就選擇大眾認為有意義的工作、做大家認為值得做的事、信大家認為是真理的宗教…啊。
總之,現在得趕緊找工作才行。
這件事讓我聯想到過去每碰到信教的朋友,總會因對方要我跟她一起念聖經、送聖經或傳教小冊子給我、積極邀我去教會,而對在路上巧遇她一事抱著避之唯恐不及的心態;也讓我想到前晚和姐睡前聊天時,她說我前年瘋狂著迷哥哥時,因喜歡哥哥而給全家人帶來困擾,不論吃飯聊天還是聽音樂看電視,無一不充斥哥哥的身影聲音和資訊,抱著一種非要大家接收我希望他們接收的訊息、也跟著認可並喜歡哥哥不可的心態,讓她當時覺得很反感(為此我們曾大吵一架)。
在我看來,這些事有著奇妙的關聯性。
或許很多人都跟我有同樣愚昧的心態和自私的作法,認為非把大家同化不可,卻在這麼做的同時把自己的行為神聖化或正當化,反而認為自己這麼做的出發點是為對方好。比如我那位熱愛美容的朋友,她可能認為身為朋友,她有「義務」告知她的朋友良好的美容資訊;信教的朋友可能怕我上不了天堂(?);而我,則認為像哥哥這麼好的人,應該要讓大家都有機會加以認識並喜愛才對,否則就太遺憾了等等。
問題是,自己認為好的事物,別人有「義務」也認為好嗎?之前學道德與倫理之類的課,總會學到「別把自己那一套標準套在別人身上」之類的道理(比如說自己喜歡聽的音樂就放很大聲,想讓鄰居分享),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因為這些標準都有美好的包裝,反而讓人看不清其真面目,而難以辨認其狡猾性。
當從這種種「執念」(非XXX不可,非XXX不好…)脫離時,我才能看清這種行為的無意義;才會去想,為什麼人非得為自己設許多限,把自己套在一個個框框裡,不肯多去認識外面的世界?或許還有其它更好或同等好的事物存在也說不定啊?像那位喜愛美容的朋友,寧願吃膠原蛋白或學姐推薦的藥品來美白、減肥,也不願多吃蔬菜水果;信教的朋友認為耶和華是唯一的真神;而哥哥的fans,不消多說,因為我曾是他們的一份子,則認為哥哥是「最青春永註、最美麗、最稱得上藝術家、最善良…」的人。
以哥哥的事為例,以前我總會擔心自己「變心」,認為自己要像其它一些死忠fans一樣,喜歡哥哥十年以上始終如一,也認為即使自己以前也迷過許多演員,且依然欣賞不少人,對我來說哥哥還是「最特別的」「唯一」;但現在我想法變了,其實放眼望去,還有很多很多優秀的演員及偉大的靈魂,為什麼要比較誰是最優秀的,把自己和別人都搞得很累呢?而且太過專注於一點,很容易鑽牛角尖,也容易把視線僅集中於此,不再花心思去注意其它美好的事物(我就試過,在最迷哥哥的那段時間裡,我的生命幾乎完全只有哥哥,因此跟不迷哥哥的朋友根本就變得無話可聊),我想就算是哥哥自己,也不樂見這種生活態度吧。何況我始終認為,哥哥只是人,何必把他捧得像神一樣呢?就算他有許多良善面,也有他性格的黑暗面和免不了的人間苦惱,何必免去這些,把他視為一個超然的存在?
再說到基督教,我對它的教義了解不甚深,因此也不敢做什麼大言不慚的批評,但就我淺顯的了解,基督教在傳教時的表現也有種「專制感」,時常散布這種訊息給人:「如果不信神,死後就無法上天堂。信神是唯一的路。」我不否認對這點的反感也是我始終不肯信教的原因,因為我無法接受一個主張寬容、大愛、美好的宗教,如此地心胸狹隘,無法容忍一個不信神的存在。在我看來這簡直是一種天大的矛盾。許多信教的朋友是在人生低潮期認識這個宗教,認為它能給他們自信和力量,因為有個神不管他們變得如何,始終深愛著他們。但我就是無法接受一個始終深愛你的神,只因為你不信祂,即使你一輩子沒做過什麼壞事,安居樂業地過活,死後也跟壞人一樣要下地獄。
不過話再說回來,著迷一件事也有著迷的好處,它可以讓人淨空心思,不多作無謂的思考、自尋煩惱,因為只要執著於一些表面的事就夠了。或許就是因為它夠簡單,才吸引人吧。就像身心殘障者的父母,與其去想為什麼是他的孩子有缺陷而不是別人,不如想想今晚晚餐吃什麼、家裡肥皂沒了,得趕緊去買新的,否則活著就會是一種煎熬…
但另一方面,類似Michael J Fox在他書中提到的概念,一個沒有界限和框框的世界,不一定全然是正面的,因為自由也代表脆弱。框框雖然讓人變得狹窄,卻也能賦予安全感,讓人受到保護,而自由則是一種處於無遮蔽狀態的脆弱,所以何者較好,實在難以下定論。
但不管怎樣,我還是想做一個不受限的人。
突然有種強烈的想法,很希望在此生結束前,任何事物只要有興趣、有機會就去嘗試看看,畢竟人生只有一次,實在不想為了社會的無聊價值觀,就選擇大眾認為有意義的工作、做大家認為值得做的事、信大家認為是真理的宗教…啊。
總之,現在得趕緊找工作才行。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