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敕勒歌(ㄔˋ ㄌㄜˋ ㄍㄜ) -北朝民歌



慷慨歌謠絕不傳,穹廬一曲本天然。
中州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
                           ──元好問 

◎ 最早見錄於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雜歌謠辭》,誕生於429~472年,即北魏中期。
◎ 歌詠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
◎ 原本是北齊時敕勒人的鮮卑語的牧歌,後來被翻譯成漢語。


敕勒川
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
 
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牛羊。
 



【逐句詩解】
 
※ 敕勒川,陰山下: 

【譯】遼闊的敕勒平原在陰山山腳下。
──草原以陰山為背景,給人壯闊雄偉的印象。
 
敕勒川是敕勒族居住的平原,大致在今內蒙古土默特地區一帶。明代以前,這裡是茂盛的草原和河谷森林,大青山(陰山餘脈)阻擋了乾冷的北風,黃河在河套地區的迂曲給敕勒川提供難得的四季用水,因而,這一地區乃是遊牧民族十分嚮往的冬夏兩宜的肥美牧場。包括鮮卑、敕勒等民族在內的許多古代遊牧民族,都曾經深受敕勒川的滋育。《敕勒歌》所描述的,就是那個時候的敕勒川最普通的景象。 

參考圖片:
 

敕勒是中國古代北方一支龐大的遊牧民族,亦稱丁零、丁令、釘靈,正確讀音應為顛連,所以又成為狄曆、敕勒、鐵勒等,居住在今山西北部和內蒙古南部一帶。漢代主要駐牧在貝加爾湖以南的廣大地區,早先在大漠建立過高車(註)政權,是民族血緣組織與初期國家行政、軍事「三位一體」的宗法統治形式。後在鮮卑多次征伐打擊下,其中歸附於北魏鮮卑的數十萬高車人被遷徙到了陰山山脈一帶,範圍廣大:「皆徙至漠南千里之地……竟三千里」。其後,敕勒人逐漸鮮卑化,並在中原北魏王朝的影響下向封建化、漢化過渡。南北朝期間大部分融入了中原各民族之中。後來稱霸一時的薛延陀、回紇、突厥及蒙古族中的汪古、克烈等部,現代維吾爾族、俄羅斯聯邦薩哈(雅庫特)共和國境內的雅庫特人,都是敕勒族的後裔。 

:因為原駐牧地草茂而高,積雪深厚,且多沼澤的關係,為了減少阻力、順利通行,敕勒人普遍使用高輪大車,因此晉以後的中原人稱他們為「高車」。現今在呼倫貝爾盟巴爾虎三旗,還保留著使用高輪大車的習慣,當地人稱之為「勒勒車」或「大轂輪車」。在一般情況下,用牛挽車,一牛一車,各車首尾相連,由一人駕馱即可。 

延伸閱讀中國歷史上的少數民族──丁零互動百科──敕勒人



(圖片是從一個不知那一國文的網頁找到的,因為那頁好像是在講敕勒,就把圖轉過來了,若有錯請指正)
 
<小補充>「勒勒車」的車輪直徑最長者達一點四米左右,超過了當地牛身的高度,與馬的身高相差無幾。原料多為樺、柞木烘烤之後,使其彎曲,幾段彎曲的樹幹連接在一起就是車輪了,因此有些車輪不夠圓,車轅也不求直。車幅多在十五到二十根之間。每戶牧民至少有四輛「勒勒車」,用來運水、搬家和運輸燃料等,有時還會把車輪連在一起擺放,當作柵欄。

勒勒車

陰山是綿亙塞外的大青山,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大青山以北保留了許多北魏時代的鎮戍城址。包括懷朔在內的所謂六鎮,就是呈東西分布於陰山山脈的北麓。高歡年輕時從低級軍官轉為「函使」,長年往返奔走於懷朔與洛陽之間,每一次他都要翻越大青山,取道敕勒川,再經平城南行,這可能是他熟悉敕勒川的原因。

 
※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譯】天空就像奇大無比的圓頂氈帳,將大草原整個籠罩起來。

古音「亞」
穹廬是遊牧人住的圓頂氈帳,形狀像蒙古包。
 

 
※ 天蒼蒼,野茫茫:

【譯】天空是青蒼蔚藍的顏色,草原無邊無際。
 
蒼蒼:深青色。
茫茫:遼闊無邊的樣子。
 
※ 風吹草低見牛羊:

【譯】微風吹倒了牧草,露出藏在草中的牛羊。
 
應讀「現」,呈現。
 
──詩的前六句寫平川,寫大山,寫天空,寫四野,涵蓋上下四方,意境極其闊大恢宏。但是,詩人的描寫全從宏觀著眼,作總體的、靜態的刻畫,沒有什麼具體描繪,使人不免有空洞沉悶的感覺。但當讀到末句――「風吹草低見牛羊」,境界便豁然改觀。草原是牧民的家鄉,牛羊的世界,但由於牧草過於豐茂,牛群羊群統統隱沒在那綠色的海洋裏。只有當一陣清風吹過,草浪動盪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閃現出來。那黃的牛,白的羊,東一群,西一群,忽隱忽現,到處都是。於是,由靜態轉為動態,由表蒼一色變為多彩多姿,整個草原充滿勃勃生機,連那穹廬似的天空也為之生色。因此,人們把這最後一句稱為點晴之筆,對於「吹」、「低」、「見」三個動詞的主動者――「風」字,倍加欣賞。
  
敕勒族人用穹廬――圓頂氈帳來比喻草原的天空,對「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色謳歌讚美,這樣的審美情趣與他們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穹廬是他們的活動居室,牛羊和牧草是他們的衣食來源,對這些與生活和命運相關的事物,他們有著極深厚的感情。所以我們說,他們謳歌草原、謳歌牛羊,就是讚美家鄉、讚美生活;我們並且認為,這首民歌具有濃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原因也在這裏。
 
這首詩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風格,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宋詩人黃庭堅說這首民歌「倉卒之間,語奇如此,蓋率意道事實耳」(《山谷題跋》卷七)。因為作者對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點,不必用力雕飾,藝術效果就很好了。

 
【民歌《敕勒歌》一歌成名的背景──玉壁之戰】

 

西元534年,高歡建立東魏(北魏由此分裂為東魏、西魏,西魏於次年在今西安建都),自任大丞相,雖然將都城設在鄴城(今河北臨漳縣),但其統治中心仍在山西。在此近150年的時間裏,敕勒族與鮮卑族大融合,共同生活在黃河以北,以山西中、北部為中心的土地上。 

西元546年,東魏孝靜帝武定四年秋,高歡率領十萬大軍,從晉陽(太原)南向進攻西魏的軍事重鎮玉壁城(今山西南部稷山縣西南),黃軍服的東魏大軍,在玉壁城下遭黑軍服的西魏守軍頑強抵抗,他們面對的是後來威名遠播的西魏大將韋孝寬。韋孝寬善於隨機應變,以積極的進攻來強化防守,甚至奪取了東魏軍隊在城北築起的土山。戰事拖了將近兩個月,東魏軍隊損兵七萬,七萬人埋進同一個巨大的土坑,軍營上空籠罩著絕望、悲傷和精疲力竭的氣氛。 

英雄高歡面臨他的末路了。他一生經歷過無數戰場拚殺,光榮的紀錄連他自己也難以詳述。在與西魏死敵宇文泰的長年戰爭中,他經歷過沙苑之戰的慘敗,也曾品嘗過河陰之戰的大勝。當年,一起從懷朔出來的老弟兄,要嘛戰死,要嘛衰老,已經不再能奮騎前驅了。

高歡這年五十一歲。天意也越來越明白了:一顆流星墜落在高歡的軍營中,所有的驢都一齊長鳴,悲涼的驢鳴使黃河兩岸都震動起來。大軍撤退,高歡終於病倒了。 在十一月的寒風中,高歡回到晉陽。這時,西魏散布謠言,說高歡身中弩箭,以動搖東魏人心。高歡勉力支撐,出來與重要的軍政權貴會面,這是他最後一次出席類似的宴會。他讓隨他四處征戰多年的斛律金唱歌。這位年過六旬,兩鬢斑白的老將軍嚴肅地站了起來,用鮮卑語唱出了這首膾炙人口的民歌,他那「音調遒勁,勢動蒼穹」的歌聲,使在場將士無不動容,人們彷彿看到了家鄉的大好河山、富饒的草原……

高歡當時的表現,據史書說,是「自和之,哀感流涕」。走到生命終端的他,被這首歌帶回他的生長之地,帶回他生命中最樸素、最卑微的起點。從少年時起,他就渴望離開懷朔,離開只有牛羊和戰爭的草原,到南方去,到麥粟遍野的中原,到繁盛如同天堂的洛陽。而今,一切都已實現,他甚至成了實際上的皇帝。可是,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的目光投向了塞外,投向他情感和夢想的源泉。

雖然高歡及時抓住時機,在軍心振奮的時候,率領大軍順利撤退,保存了軍隊的主力,但兩個月後便病逝了。他的慷慨奇崛的生命傳奇,以《敕勒歌》的悠遠長調,清清淡淡地終結。 
 

【將《敕勒歌》唱紅的將軍──斛律金】


 
斛律金(西元488—567)生於南北朝北魏時期,他的高祖是當時敕勒有名的部落首領倍侯利。《魏書》記載說:「倍侯利質直,勇健過人,奮戈陷陣,有異於眾,北方人畏之。」敕勒民間則有這樣的歌謠:「求良夫,當如倍侯利」,倍侯利儼然成為敕勒人心目中的英雄典範。後來他率部落投奔北魏,斛律金的祖父、父親都在北魏政府任高官,並屢建戰功,斛律金自己則曾經被北魏政府任命為「第二領民酋長」,秋天到京城晉見,春天又回到部落,號稱「雁臣」。

斛律金善於騎射,長於用兵,在北魏是有豐富軍事經驗的名將。在戰場上,他只要觀察一下地面,就可以判斷出敵軍的遠近,望一望飛塵,就大致知道敵軍騎兵、步兵的多寡。有一次,他奉命護送柔然的首領阿那環,途中射獵,阿那環為他的騎射技藝驚歎不已,但他不僅自己精於騎射,對兒孫們也要求得很嚴格。他有兩個兒子,每次他們打獵回來,斛律金一定要看看兄弟二人射中的獵物。大兒子斛律光獵物不多,卻得到了他的誇獎;小兒子斛律羨獵物不少,他卻嚴厲斥責。別人問他原因,他說:「明月(斛律光)射的箭都在獵物的背上,而豐樂(斛律羨)卻是隨便射箭,數量雖然多,技藝卻比他哥哥差多了。」有一次,他把兒孫們召集來聚會射箭,看完後竟然哭了。他說:「明月、豐樂射箭不如我,諸孫兒又不如他們,我們家這樣下去會衰敗的。」
 
西元537年,西魏的宇文泰率大軍進攻東魏,高歡集二十萬大軍迎擊,斛律金也隨軍出發。東魏大軍強渡黃河和洛水,與西魏軍會戰於沙苑。西魏軍隊鐵騎精銳,以逸待勞,出其不意地將東魏軍隊攔腰截斷,以致東魏軍隊大潰。高歡到了這時還要再戰,他派人拿著軍士名冊到各營去點兵,結果無人答應,斛律金在旁勸他:「將領離心,士兵潰逃,不能再打下去了,應該立刻收拾剩餘的部隊向河東撤退。」騎在馬上的高歡聞言仍猶豫不決,但敵軍這時已經準備要截斷退路,斛律金知道形勢萬分危急,便當機立斷,用馬鞭狠抽高歡的坐騎,才一同迅速撤退。這次戰鬥,東魏軍隊共損失八萬多人,要不是斛律金當機立斷,恐怕就要全軍覆沒了。

斛律金隨高歡征戰多年,屢立戰功,他為人正直、心胸坦蕩,深得高歡的信任。高歡經常告誡他的兒子說:「你任用的漢人很多,如果有人詆毀斛律老將軍,千萬別相信。」臨終時還不忘囑咐兒子:「斛律老將軍為人正直,忠貞不二,要信任他和其他老臣。」

高歡的兒子高洋於西元550年建立了北齊,斛律金被封為咸陽郡王,不久又加封太師。後來,北方另一個遊牧民族柔然進攻北齊,斛律金親自領兵抵禦,取得勝利。回師以後,他又被封為丞相。高洋晚年昏暴,任意殺人。有一次高洋騎馬捉矛,三次欲刺斛律金,斛律金強忍悲憤,巋然不動,毫無懼色,高洋只好縮手。

斛律金一家在北齊可以說榮華顯貴之至。他官居丞相,大兒子斛律光為大將軍,二兒子斛律羨和其他孫子都是鎮守外地的大將。他的孫女有的當了皇后,有的當了太子妃,他的孫子娶公主為妻。斛律金不識字,沒有文化,但他詳知歷代興亡之事,對自己富貴已極的家族很是擔憂。他曾對兒子說過:「我雖然不讀書,但也知道東漢外戚梁冀等一時得勢,最後傾滅的歷史。女兒當了皇后、貴妃,如果得寵,會招來其他貴妃忌妒;如果失寵,便會遭天子嫌棄。我們家是靠忠心為國、建立功勳而取得富貴的,怎麼能依靠女孩子們呢?」

西元567年,這位一生戎馬倥傯、八十高齡的敕勒名將與世長辭了。他死後五年,由於奸臣進讒,皇帝昏庸,遂使忠良遭誣,斛律金家滿門被害。從此,斛律金父子的事蹟不再為一般人所知,但斛律金慷慨高歌過的《敕勒歌》卻是中國古代詩歌寶庫中的一顆明珠,至今還閃爍著光輝。 

延伸閱讀
互動百科──斛律金


引用資料
:百度百科、互動百科、「另一個勅勒川:讀《北齊書》隨想之一」(作者老冷)、
                  「藝苑」(Udn部落格)、http://mingren.zkwsx.com/ny/48379.html

參考
北史演義- [攻玉壁高王疾作據河南侯景叛生] 



[寫在後面] 本來就很喜歡詩詞(尤其是詞)了,最近突發奇想,開始想把一些具有代表性,主要是自己喜歡的詩詞,做個系統性的整理介紹。因為目前市面上看到的詩詞介紹書,呈現方式我大都不是很喜歡,就想按自己覺得方便閱讀理解的方式來編排。資料主要來自網路,內文也不是我寫的,只是把查到的資料過濾後,刪修增減、排列整理一番而已,如果有侵害到版權,還請來信告知,會把那部份刪去的。(照片部份,按一下就會連到原網頁去了)

話說越古代的東西越是眾說紛云,查資料途中看到不少不太一樣,甚至完全不同的說法,把我這個非專業的人搞得一頭霧水,尤其是敕勒族這部份,我看到的說法最多變,因此如果有誰知道更正確的資料,煩請告知,小女子我感激不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yo 的頭像
    Lyo

    雜草哲學~Lyo的點點滴滴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