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昨天早上第一次參加劍橋舉辦的美語師訓。先前參加過的免費師訓,大都以教材的介紹為主,推銷的成分比較大,因此對這次劍橋的師訓,老實說,我本來並不抱多大期望。想不到上完課,感覺竟還不賴,主題剛好都是最近讓我困惑的地方,比如,中師該不該在課堂上用母語?主張No Chinese,對學習來說是好是壞?

講師的切入點很有意思:只問「有沒有效」(useful or not),不問「對還是錯」(right or wrong)。重點不是自己任教的美語教學機構是否提倡全美語教學,而是這麼做究竟能不能幫助小朋友學到東西。
 
在場的老師們各形各樣,有些年紀看起來跟我差不多,有些比我年幼,大我一兩輪的資深老師也有。她們的英文口說程度各異(我多少安了點心,表示口語不流利跟會不會教並沒有直接關聯),主張也各不相同。我原以為經驗豐富的老師,應該會主張全英語教學,而且認為一切困難都可以透過經驗和技巧補足,比如其中一個女老師就以遊戲輔助,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熟悉抽象的文法,絕對禁止小朋友說中文,免得讓他們養成用中文思考的習慣。但聽其他老師發言,贊成中英兼用的,也大有人在(畢竟,這就是中師的優勢所在啊)。
 
[Chinese Corner]
 
在諸多意見中,我最喜歡講師提供的方法:在教室設一個Chinese Corner(中文園地),想說中文的人得先取得老師的同意,才能站到那裡去,包括老師自己。

雖說平時老師最好避免用中文開口,但有些抽象的文法,比如完成式,光是用中文都說不明白了,何況是英文。每當有這種情況時,或者有非用中文不可的重大事項要宣佈時,老師就站在那裡說,學生見狀,自然知道該豎起耳朵認真聽。

至於他們自己,因為大多人都嫌麻煩,久而久之,就不會在課堂上滿嘴中文了。
 
若教導對象是高年級,可以改為「Chinese Chair」(中文椅),在教室前方放一張椅子,想講中文的人就坐上去。起初大家好像覺得很新鮮,都搶著去坐,但漸漸的,大家都不喜歡成為全班的焦點,就不會那麼熱中了。
 

[活動設計]
 
接著,講師花了一段時間跟我們分享該怎麼設計活動。她提供我們的參考都讓大家熱血沸騰,最常見的是同樣的講義有兩份,分為A、B,兩份講義裡的資訊不同,因此拿到A和B的人要去找同伴,互相問對方的講義裡的資訊,完成自己手上那份。
 
這樣的活動,正好可以練習到speaking、writing、reading、listening中的二~四項,而且趣味十足。就算沒有獎品,也不是比賽,最後根本不算分,大家還是「玩」得很投入,講師在時間到時不斷喊卡,大家都意猶未盡,非多問幾題才肯停止。
 
因此,講師說多帶入這樣的活動,不但可以讓小朋友「玩」得忘了自己在上課,也能同時練習到各方面的技能。作為一個老師,最重要的就是時時問自己:「What can I do more?」如何把一個活動運用到淋漓盡致?如果上一個活動只用到兩項技能,該怎麼透過下一個活動補足,才能不浪費上課時間的每分每秒,保證小朋友能透過這些活動加強英文技能?
 
雖是短短的一早上課程(九點半到十二點半),收獲卻十分豐富,令人恨不得留下來多跟幾位老師交流一下,偷師一些有用的技巧。可惜大家都趕著去吃飯,後來我只能跟另兩位談得來的老師一同去吃飯聊天而已,連劍橋在會場外擺攤販賣的教材都來不及多看兩眼,選購適合自己的書籍,真是太遺憾了!
 
好在聽一起去吃飯的老師說,劍橋現在提供給各老師一個很大的福利,就是每個月定期舉辦的免費師訓。我暗自決定,下個月千萬得提早到場,否則到時可是自己的損失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