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沖繩民俗文化村,顧名思義就是重現琉球王國17~18世紀以來的建築,順便從中介紹他們的生活和文化。因為我特別喜歡這種歷史性豐富的地方,一發現有民俗村就興致勃勃地拉著大家去逛,但沒多久我就發現沖繩每個時期的建築都大同小異,無論造型還是功能都偏向簡單(說簡陋也不為過),沒什麼讓我特別感興趣的地方;加上各時期的房子座落於各處,我們東逛一間,西逛一間,也搞不清楚究竟孰先孰後,最後索性就放棄照時間順序一一逛過去,體驗它們演變過程的念頭了。



這好像是古沖繩的官吧,看起來有點像韓國人。



到了民俗村入口,大概是因為時間已晚,天色已暗,來海洋博公園玩的人,重點又都擺在水族館、海豚表演上,比較沒人關心文化這部分,因此偌大的民俗村差不多只有我們家在逛,感覺有點冷清。



不過,像這種東方建築,最吸引人的就是那股誘發人「思古之幽情」的氛圍,要是像菜市場一樣吵鬧,到處都是小孩子亂衝亂撞,或者一堆人擠在一個空間裡拍照,感覺就一點也不美了。

我們在這裡就像房子的主人,愛從那個角度照、愛照多久,就可以隨心所欲地痛快地照。我還突發其想地模仿古日本婦女穿著和服,在廊上踩著小碎步走路的樣子,我發現這種感覺很像歌仔戲的小旦在走圓場,但是中國古裝的裙擺並不像日本和服那麼限制動作,難道即使裙擺的樣式已經從窄演變到寬,中國女人走路時還是維持著從前小碎步的方式,以保持姿態的婀娜?



趁沒什麼人,多拍幾張寫真照。



日本文化一直給我一種很特別的感覺,和其他國家的文明完全不一樣。如果現在我是在逛歐美、中國,或者東南亞國家的仿古建築或古蹟,在沒有過多遊客的干擾、天空少了陽光的情況下,我會逛得很盡興、很舒服,而且巴不得在每間屋子裡待久一點。但也不知為什麼,日本建築裡有一種「神聖」、「莊嚴」的感覺,一種特殊的「靜」,總會讓我內心深處隱隱感到不安,而不願久留,因此逛日式屋子時,我反而希望現場的人多一點,多少有點藉陽氣沖沖陰的心態。

這也就是為什麼每間屋子我幾乎都是走馬看花地逛完。



到日本人家裡做客,最基本的禮貌就是在玄關脫鞋,即使時空倒溯個幾百年也一樣。



這樣寬廣的房子,是村長級的人才住得起的。



擺滿竹籃和陶甕的廚房。



民俗村每天有固定時間,示範當地有名的三弦琴、傳統舞蹈等,但我們錯過了表演時間,只能敲一敲放在室內的鼓自娛。



這是架高的穀倉,樓梯是切割出階梯的一段木頭,我們之中,只有我一個人挑戰上去爬。小時候家裡最愛爬高爬低的就是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帶弟弟爬神桌,之後被阿公打了一頓;還有一次跟媽的同事們一起去爬山,在一個乾掉的瀑布(印象中叫燕子口)中途休息,那裡的石壁因為長年受瀑布的水沖刷,變得又扁又脆,還有許多銳角,幾個阿伯就脫了鞋襪跑去挑戰爬上瀑布的洞穴,我見狀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跟著爬,但因為本來就沒期望要爬上洞穴,因此也沒特別脫鞋襪,想不到越爬越高,到後來進退維谷,想到滑下去的後果,還是硬著頭皮不斷往上爬,結果最後還真給我爬到了洞穴裡,創下全隊的紀錄,為我贏得好一陣子的榮耀和掌聲。

因此這回看到這穀倉,雖說身體的活動力已經不如當年,還是忍不住跑去嘗試(大概就像當年那些童心未泯的伯伯一樣吧),結果一口氣爬到上面,往裡面探頭一看,黑漆漆空蕩蕩的,也沒什麼特別的,就跟當年爬上燕子口的感覺差不多。



連續走了幾間建築,因為看起來都差不多,也就沒有心思一一細看,直到走到更古老的房子,全屋都是竹子搭成,才有一絲新鮮感。



睡在這樣的床上,光看就覺得全身痠痛。



這裡的導覽是自助式的,每間房子的牆上都有一個按鈕座,只要選擇適合自己的語言,整間屋子就會響起那語言的導覽介紹。



之前本來擔心逛不完,還打算逛到八點關館再走,想不到最後卻是提早兩小時離開。



搭超長的輸送帶電梯回到大門口。



這時我們才有餘暇注意到這裡的兩隻風獅爺,同樣是門神般一左一右地守護著整個園區,不過這裡的風獅爺造型比較威風嚴肅,不走可愛親和路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