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看了麥吉他和小希的部落格"澳洲流浪事件簿"裡的文章---國外就醫經驗,讓我突然興起分享自己就醫經驗的念頭。畢竟就醫在台灣很方便,在澳洲卻是一個夢魘,沒遇到沒事,遇到了叫苦連天。不過我是個懶人,懶得多查資料,所以這方享單純是就我所知來談。
話說出國前才長一顆釘子,出國後不久竟又長了一顆,而且位置很敏感,讓我遲遲不願去看醫生。偏偏拖下去非長久之計,只會越變越嚴重,到後來還是得硬著頭皮去看。問了David,他說在澳洲,大家有病通常都是先去藥局(Pharmacy or Chemist)買藥,真的沒辦法治才會去看醫生,因此建議我可以先去藥局請那邊的小姐幫我看看,那些人雖不是醫生,但在藥局工作久了都有一些經驗,裡面也有對醫學比較清楚的藥劑師可問,這樣會比直接去看醫生來得好。幸好Perth車站一出去就是一家藥局,裡面工作的小姐很多華人,都非常友善,聽了我的描述後,雖然告訴我這樣的狀況還是得去看醫生,也只有醫生可以開抗生素(biotics)給我,但她們很詳細地向我解釋我的狀況前因後果,也要我不要擔心,看了醫生、拿了藥不久就會好,讓我很感動。
因此,之後我馬上去隔壁的Medical Centre掛號(這家好像是"日本語醫療中心",但事實上裡面的工作人員沒一個日本人啊?)。澳洲的醫療制度基本上和英國差不多,都是有事先看GP(家庭醫師),讓他們作基本問診,再決定要不要幫你掛號到醫院的專門科別,相較於台灣除了醫院外到處都是分類精細的診所,真的很不方便。而且通常掛號之後還要等上一陣子,公立醫院甚至誇張到要孕婦在外面等,以致孕婦自己在廁所生孩子,孩子一生下來就死了,根本是以"只要不會馬上翹掉,就算小case"的態度在處理;只有私立醫院比較"人性化"(但想當然爾,價錢和服務成正比)。和澳洲一比,台灣真的像天堂一樣,那些罵台灣健保和醫院有多爛的人,都該出國看看,就知道自己有多麼身在福中不知福了!
言歸正傳,聽Alec說,身為居民的他看醫生通常25澳幣左右,但不知是這家Medical Centre charge比較貴還是因為我不是居民,總之掛一次號就要65元,不含藥費,而且醫生幫我治療完,傷口也不幫我抹藥或包紮一下,就讓我這樣回家了。之後我還得自己花28元左右買最便宜的同類藥品(總共24顆六天份的服用藥。擦的藥是我從台灣自己帶的消炎藥),算算總共花了台幣兩千七左右,真的是貴爆了!! @__@ 但唯一的好處是它不必等,也不要求我是居民身份,當天掛號當天馬上就可以看到醫生,對有急需(比如我)的人來說是一大福音;而且看了小希的經驗就覺得我還算幸運,至少那個女華人醫生沒只看三分鐘就跟我說拜拜,還很耐心地回答我當場絞盡腦汁想得出的任何問題,也沒有什麼看病超過幾分鐘要加錢的規定,比較"人性化"一點。^__^||
經過這次"慘痛的經驗",我才了解到在國外保險有多重要。先前出國看前人介紹文,以為只要不停掉健保、保一些海外險就萬事大吉,想不到這次碰上這個問題,才發現那些海外保險根本沒什麼用,因為通常它只cover意外事故或死亡,像這種門診部份都不會cover到;而且台灣那種一年幾千塊的險,在真正需要住院什麼的時候,根本沒什麼幫助,因為這裡住院一晚就要台幣三千塊左右,之前聽說有對台灣夫妻還是情侶在澳洲出車禍,光是住院費就讓他們幾乎破產,還要靠慈濟幫他們募款,超級悲涼,因此最好還是來澳洲就保澳洲當地的醫療險。(不過像我這種看病的收據、醫療證明等等,在半年內可以向健保申請部份補助就是了)
奇怪的是,上澳洲相當有名、普遍的Medibank網頁查了一下,裡面竟然找不到陳翎先前說她保的那種Basic Visitor's Cover,不管怎麼找,用working holidays visa持有者或visitors的方式進去搜尋,都只找到一個月最少要160元的方案;實際到市中心的Medibank辦公室去買保險,才能取得這方面的資訊,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總之,Basic Visitor's Cover最大的好處就是夠便宜,一個月保費83.5,但意外傷病及門診都有cover,算起來比專為working holiday設的方案划算許多;只是看門診不cover藥費,這點不管保那種險都一樣;若醫生charge的費用超過他們給付的限額,也不會另外補助(不過我不太懂這句話,是指在這邊看病基本上有"公定價",像Alec說的25元;但各醫生可以自己要求收費標準,比如我看的這家是65元,超過的那四十元Medibank就不支付?),且看牙醫或開心手術之類的項目都不包含在內就是了。
總之,不管保的是那種險,最好一入境澳洲就去加保,因為保險有所謂的"waiting period",差不多都是兩個月,在這兩個月內看門診就不能cover,謹慎起見還是越早保越好。
參考文章:給想申請打工度假者們的建議(七)保險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