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照片來自博客來

這是曾為哥哥張國榮在日本出過兩本寫真集---慶&所有---的總編輯志摩千歲女士,紀錄她與哥哥在1998~2001年間共事與相處點滴的回憶錄。

看完這本書,心裡的感覺稱不上澎湃,只是有種淡淡的、難以言喻的感覺。或許是因為,我是在哥哥死後才開始注意到他、喜歡他、慢慢去"追溯"他過往的戲和音樂,看到的都是哥哥在鏡頭前活躍的樣子,因此對哥哥的死總有種不真實感,覺得這人應該還好好地在某處活著才對...
                                                                               
看這本書,再一次加深我這種感覺。
                                                                               
本來我對這本書完全沒興趣的,因為我雖喜歡哥哥,也欣賞他的歌,但我對寫真集和私下的哥哥不若電影來得有興趣(因為一向會讓我深深著迷的都是演員,不是歌手);可是越接觸哥哥的電影,越對他感興趣,就越想多了解一些哥哥的其它面貌,再加上之前在批踢踢的張國榮版逛精華區時,無意中看到一些這本書部份內容的翻譯,很喜歡志摩女士"旁觀者"般冷靜客觀卻又不失感性的筆觸,才決定找這本書來看。

我覺得日本人寫作的方式真的跟台灣或香港人很不同,就跟他們文化中帶有的特色一樣,簡單乾淨不花俏,看起來很舒服,是一種樸實的美感,光是以白色為主的封面設計、俐落的排版風格已令我心儀,真的很希望哥哥的紀念書籍--The One and Only及盛世光陰也能以這種風格製作(老實說上述兩本書頗讓我失望)。
                                                                               
正因身為日本人的志摩女士具有這樣的寫作風格,讓我蠻想找日文原版來看看的,有很多東西經過翻譯難免失真,不過大致上這本書翻譯流暢,感覺很不錯。
                                                                               
說回對內容的感想,有一個感覺是不可思議,明明志摩女士自己也說,她跟哥哥談不上深交,翻翻他們的來往史,的確,也只有在製作"所有"跟"慶"的時候有交集;雖說認識了三年,但中間只憑伊媚兒聯絡,甚至斷了聯絡的時候居多,但在這樣的交往前提下,志摩女士對哥哥的描述卻生動又貼切,彷彿兩人已是深交多年的老友一樣,字裡行間充滿諧趣與溫馨。

比如哥哥明明說要戒煙卻偷抽煙,還把煙塞到她手裡裝作若無其事;以及她幫哥哥安排住另一間旅館,問哥哥意見時,他竟然可以機關槍般講個沒完等,哥哥透過她細膩的筆觸活生生躍於紙上,我甚至懷疑由哥哥的至親好友來寫,都沒法寫得這麼生動,如果說這一切只是出於志摩女士異於常人的觀察力,我只能深表佩服。
                                                                               
老實說,雖然我已經變成哥哥的fan,但我不太喜歡那些太感性、太神化哥哥的文章,志摩女士的文章正好避開令我反感的毛病,只是忠實地呈現出她眼中的哥哥(在此想補充一句,真的很佩服志摩女士的記憶力啊,連三年前到哥哥家吃飯,哥哥穿什麼樣的衣服都記得。看了這本書後,我努力回想三年前發生的事,印象居然都很模糊...真糟糕);而且她的筆觸是冷靜且盡量客觀的,對哥哥的意見及感想,不管好壞都會提出來,而不會一味讚揚哥哥,讓讀者得以窺見哥哥真實的另一面,這點我很欣賞。例如哥哥竟然把簽名會消息事先透露給媒體知道,當時她心裡的震驚及不快,從字裡行間都感受得出來(不過,她的不快是跟朋友有爭執誤會那種,有些看了覺得蠻有趣的^^)。
                                                                               
志摩女士的觀察有一點我覺得和其它人都不一樣,就是她眼中的哥哥並不認為自己帥,有時甚至對外表有些自卑;但其它人談哥哥,多是說他知道自己美、也愛美,且有些自戀。或許哥哥的自戀跟別人想的不一樣,並不是對外表,而是對自己在鏡頭前的表現吧


說到這,後記(編者寫的)有一段話我覺得說得很對,一般大眾對哥哥的印象,往往跟認識哥哥前的志摩小姐一樣,把他和高傲不羈、醉生夢死劃上等號,以為他就是蝶衣,是旭仔,是何寶榮。或許因為哥哥的代表作是"霸王別姬"及王家衛的電影,大家公認這幾個角色他演得最好,再加上王家衛能夠挖掘出演員潛在的特質又是出了名的,大家會做這種聯想無可厚非,但無論哥哥是否具有這種潛在特質,那終歸是戲,哥哥還是哥哥。

就像張叔平說的一樣,私下的哥哥其實不像何寶榮,還比較像井然有序的黎耀輝,因此這種聯想、由此產生的誤解及對哥哥的反感,實在沒有道理。至少和哥哥相交後的志摩女士,就印證了這個成見是錯的。

有一點想特別提出來說,就是令人火大的香港媒體。其實台灣媒體也好不到那去,我是指娛樂新聞之類的,那些主持人在提到哥哥的新聞時,講話都有點半嘲諷的感覺,聽起來不很舒服;不過香港媒體的行徑,看這本書的描寫尤其令人反感,難怪哥哥會想搬到日本。如果日本人會英文,或者哥哥會日文就好了。也許搬到日本去,哥哥就不會有今天這個結局,誰知道呢?
                                                                               
還有一點想講的,就是看哥哥身邊的人對他的回憶,最有趣的一點是:雖然有本質上的相同處,如:優雅、要求完美、親切...等,其中又有些微不同。像之前看某個和哥哥合作過的工作人員回憶哥哥的文章,他眼中的哥哥很有巨星光彩,以致他跟阿倫及張學友都能像哥兒們相處,和哥哥卻總有份距離,覺得哥哥帶有天生的威嚴與高貴氣質,讓他面對哥哥都不免緊張;但在志摩女士面前的哥哥,卻像個淘氣的大男孩,不是巨星,只是個普通人,會任性會撒嬌,不高興時也會沉默不語或發脾氣,感覺志摩女士筆下的哥哥最像個"正常人"---一個普通的、有血有肉的人,這也是這本書吸引人的地方。

                                                                             
最後,跟志摩女士一樣遺憾的,是那本他們討論得熱烈無比的"高級篇"寫真集終究沒拍成,哥哥的導演夢也胎死腹中(唉唉,我大概一輩子都不會去看"20 30 40"吧,一看就會想到當初如果由哥哥來拍會怎樣@__@),不過現在我對"所有"及"慶"越來越感興趣了,只是得等我變有錢人才買得起...哈哈,扯遠了,總之我覺得這本書寫得很好,相當值得推薦。
                                                                               
多麼希望志摩女士能再寫更多更多啊...


首稿寫於2006.1.1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yo 的頭像
    Lyo

    雜草哲學~Lyo的點點滴滴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