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去旁聽中文系朋友大推的方瑜老師的「文學概論」。這堂課果然精彩,雖然邁入第三週後,看起來進度也不多,才開始講文學的定義而已,目前似乎還學不到什麼足以用在創作的東西,但方瑜老師的聲音清晰動聽,說話沒有贅字、無意義的停頓或惱人的結巴,也不具有太多催眠效果,就算是閒聊也言之有物,因此我依然聽得津津有味。而且,她是到目前為止,第一個下課時會迎得全班同學掌聲的講師。(令我印象深刻)
「你們平時可以多看得諾貝爾文學獎作家的得獎感言,裡面都是精華。比起吸收一堆東西,還得努力吐出沒用的渣子,喝下精華液就能一次吸收最有用的部分,對我們最有幫助。」老師還風趣地補充一句:「像這堂課也是廢話很多。」
老師以高行健得諾貝爾文學獎時的感言為例。他是目前唯一一個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卻和米蘭昆德拉一樣,為了躲避政治迫害遠離祖國,而不被祖國的人民承認、喜愛。他們不約而同到法國發展,但高行健創作時依然是寫中文。他致詞時有感而發地說:
「對一隻鳥來說,最重要的是能自由飛翔的空間,而不是牠從何處來。」
這句話講得很辛酸,但也不無道理。他還說:「語言....穿透人的感知,將人這感知的主體與世界的認識連繫起來。」這話可以搭配本間久雄(日本文藝理論家,曾任早稻田大學教授)的話來看:「(文學的價值)在於使我們的生活深化,生活意志格外強固,體味到生活有味的幸福感。」
若沒有老師下的注解,我想上面這段話,一定會被我輕易略過。老師說:「大部分人都是從生活的表層掠過,我們對周遭的一切視若無睹,總是被習慣驅使,而忘記去領略、去體會想像、去感覺。所以我們往往要等到失去,才會懂得珍惜。你們每天在台大校園裡行走,但是你們有因此對它比較了解嗎?你們知道第一朵杜鵑花什麼時候開,最後一朵杜鵑什麼時候謝嗎?你們知道校門口那株流蘇盛開時是什麼樣子嗎?它是我在台大最愛的花,平時看起來平凡無奇,開花時卻美不勝收。之前它有一半枯死,後來一批人努力救活它,它現在又繼續開花了。」
聽到這裡,我慚愧地想到即使自己從來不思變化,總是依固定路線出門回家,卻很少仔細觀察周遭事物,街上商店開了又關,對我而言只是街景稍稍改變罷了,先前它是什麼面貌怎麼都想不起來,更別提學校校園的種種細節了。之前有一次在路上被問:「這附近那裡有公共電話?」我完全答不出來,之後留心,才發現捷運裡、附近Seven前都有,我每天經過卻一無所知,真的是「視若無睹」。
我的人生中,又有多少事物,是被這樣無心地掠過了呢?
這星期四處旁聽,整個校總區除了外觀,幾乎都和畢業時差之千里。新功能、新桌椅、新設備、新裝潢...只有站在同一間教室的講台上,講解同一門課的老師不變(但外表似乎滄桑多了)。一下子,舊的回憶衝上腦海,卻又顯得模模糊糊,曾經讓我深惡痛絕的,現在反而令我感到懷念。
方瑜老師說,創作,尤其是詩,很多題材就是來自這種「昨是今非」的追憶。正因為活在當下時,一切都顯得那麼理所當然,從來不曾好好去留意,因此失去的時候,回想起來才會格外心酸、悲哀。席慕容有首詩在講「詩的成因」,說的大概就是這種狀況。
詩的成因
整個上午 我都用在
努力調整步伐好進入行列
(卻並沒有人察覺我的加入)
整個下午 我又要為
尋找原來的自己而走出人群
(也沒有人在意我的背叛)
為了爭得那些終必要丟棄的
我付出了
整整的一日啊 整整的一生
日落之後 我才開始
不斷地回想
回想在所有溪流旁的
淡淡的陽光 和
淡淡的 花香
重覆上面的話,如果沒有這堂課,即使這首詩的內容很白話,比喻也還算好懂,我一定還是看不懂這首詩所要表達的。它說的是一般人都為了充份融入社會,而努力讓自己和他人一樣,結果只是變成隨時可被替代的小螺絲釘,少了也沒有差別;於是為了讓自己產生價值,開始去追求自我實現,但同樣沒人在意自己去留與否。於是,為了死亡那刻帶也帶不走的名利、金錢、地位,人就這麼蹉跎掉一生,到了晚年,才開始追憶起人生中美好的片段。
結果,到頭來能感動自己、留在心頭的,就只是途經的那些溪流旁,淡淡的陽光、淡淡的花香。
就是這層感慨產生了詩。
很多歷史上有名的詩詞都是回憶性質。有的感慨國破家亡,有的感慨時光不再、佳人已逝、青春已杳,有的感慨家道中落、壯志消沉,差別只在所回憶的時間是遠是近而已。記得上次文藝營,郭強生和郝譽翔老師也提到過,很多作家寫的都是過去的經驗,比如張愛玲一生的小說,寫的幾乎都是她的童年。
正因如此,所有一切都要好好去體會過,在不得不放手的那一刻,才不會有遺憾。
- Oct 02 Fri 2009 19:49
席慕容「詩的成因」~用心去體會,才不會有遺憾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