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了一個學期的電影導演實務,若問我學到什麼,老實說,我有點難答,雖說是「實務」課,但我們連剪接軟體、攝影機都沒碰過,更遑論出外拍戲了。老師說我們很難在一個學期內學到實務,一定要先學基礎,因此花了大把時間跟我們談理論,其實有點投機。畢竟幾年前參加影藝學苑辦的西門町取經記課程,總共才兩個多月,結訓時各組還不都交出十分鐘的短片出來了嗎?

但要說這學期完全沒有收獲,也不盡然。至少分鏡方面的知識,老師提了不少,有些挺有趣的,比如這個上課做的練習:老師先給我們情境「有個人早上起來坐在屋裡吃麥片,邊吃邊看報紙,專心到把一隻鳥都吃下去了」,但是老師又說,為了不引起動物保育協會的抗議,我們不能拍吃鳥的畫面,而且攝影機只能固定架在某個地點,不能搖動、推移、Zoom in或Zoom out,也就是說,要拍旁邊的東西不能把鏡頭推過去,而要直接切下一個鏡頭。於是經全班討論之後,產生如下的分鏡:

1. (建立場景)灑滿陽光的房屋外景
2. 過肩拍桌上的報紙和麥片
3. 鳥停在窗戶上(說到鳥的時候,有人提到要拍鳥停在桌子上,人在桌前看報紙,但老師說實際上非常難拍這種畫面,因為鳥會亂飛。也就是拍攝時,要連這類細節都考慮進去)
4. 人專注(看報)的表情
5. 少了鳥的窗戶
6. 浮著羽毛的麥片
7. 人的背影,發現了什麼似的,乾嘔著的樣子

後來老師要大家用下面三個條件來寫分鏡(10個鏡頭內完成,要寫鏡頭尺寸、拍攝對象):

◎老師在黑板上寫字
◎小明在簿子上把老師畫成一頭豬
◎小明畫完後抬起頭,發現老師站在他面前

全班共分成三組,我們這組採懸疑法,到最後才公開小明的簿子上畫了什麼,另外兩組在小明畫畫時就公開了,不過無論那組,一定會拍簿子上豬頭的特寫。老師藉此要告訴我們,做分鏡時,一定要拍出要表現的重點,別人才會知道你想拍什麼。

之後老師出回家作業給我們,要我們加上另一個配角小華,用上述情境再寫一個分鏡,隔週把全班分成兩組,隨機抽兩個同學出來當導演,用相機一格一格拍下彼此寫的分鏡,再公開播放,看彼此能不能看懂對方的故事。經過這個步驟,我們才發現有些拍的時候覺得理所當然的東西,別人不見得看得出來,比如另一組就反應不知道我們這組誰演小華,誰演小明。

所以說,分鏡時要注意的東西還真不少,除了鏡頭間的連結性必須夠強,也得注意視線問題,比如兩個演員對視,上一個人若是望向左邊,另一個人就要望向右邊,否則視線就沒對到,就是一種bug了。

我們期末的功課也跟分鏡有關,也就是大家要在二十個鏡頭內,用分鏡來講一種「情緒」,比如悲傷、快樂、懷念等,最後一格必須是主角,好讓大家根據前面的發展看出他的情緒為何。正式拍攝前,大家在課堂上已經提出各自的構想或分鏡來討論,看構想可不可行,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等。發表會當天,許多人的成品與原本的構想差了一大截,有的簡化許多,有的保持水準,有的比預想的更精彩。不過,能讓大家從頭到尾都看得懂的分鏡並不多,我的是其中之一,這差不多是我的成品唯一的優點:簡單易懂。



這個成品的成立條件是偷懶,因為無論先前構思的是什麼,一想到實際拍攝時會遇到的困難:找演員、勘景...,就決定放棄,改為較輕鬆可行的版本,事先也沒先跟玩攝影的朋友借專業一點的相機...

無論如何,分鏡不可小覷。有的導演完全以分鏡和構圖為優先,比如希區考克會把鏡頭「度」到最完美才肯拍,認為單憑精心設計的分鏡,就能表現角色的情緒與故事的轉折。像他這種嚴格控管鏡頭的導演,是不可能讓演員自由發揮的。事實也證明,這種拍片方式一樣可行。它類似寫作時,不直接描寫情緒,而是透過寫景寫物來對比烘托,反而更有餘韻、更有想像空間,有時也省去不少導演的麻煩。畢竟拍一個靜止的風景,比等演員抓對表情來得有效率多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