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尋找一首詩』是我在好讀網站參加徵文活動拿到的書。當初會參加徵文,是為了對中國古典詩詞多點了解,好加強荒廢已久的國學基礎,想不到我會錯意了。這本書雖然每個章節都會提到一首詩,從先秦民歌、唐詩宋詞講到現代詩,卻不是一本介紹詩詞、對詩詞作深入探究的書,而是以詩詞為軸,延伸出作者對友誼、對愛情、對人生的種種感觸所彙集成的勵志小品文集。
 
雖說它無法滿足我最初的需求,若內容寫得好,我一樣能讀得津津有味,偏偏它的作者介紹欄說作者「文字精煉,技法高妙」,實際上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儘管書中出現不少連珠妙語,除了中國古代名人的典故,還舉了不少西方偉人的例子撐場面,卻像個五官分開來看極精緻,合在一起卻怪異無比的臉孔一樣,大半文章都是各種道理東沾一點、西提一點,有時是段與段之間的連結不夠緊密,有時光是同一段的上下句就不同調了,文章的邏輯不夠好,結構也不夠嚴謹,感覺只是把一堆名言警句拼拼湊湊在一起,缺少一種整體性。往往讀完一篇文,還找不出作者要講的重點是什麼。

因此,我實在忍不住想笑這本書的編輯:牛皮吹太大,小心吹破。
 
別怪我筆下無情,隨手舉個例子作證。比如『要消滅你的敵人,先要知道他的愛好』這篇文章,一開始先舉富蘭克林的例子,說明「要消滅你的敵人,反過來讓他變成你的朋友,就得先知道他的愛好,再投其所好」,並舉秦觀的例子加強論證:「人們對於附和自己愛好的人,沒有抵抗力。」嗯,至此都很正常,想不到作者筆鋒一轉,接下來卻沒頭沒腦地迸出一句:「戒心降低,這其實是很危險的。」什麼?作者的論證立場已經換到「敵人」那頭去了嗎?更令人一頭霧水的是下一句:「利用對方愛好而投其所好,這種人防不勝防,最令人討厭。」這位仁兄,要不然你寫這篇文章,用意是要我們怎麼做啊?
 
更令人無言的是下一句,作者竟然開始探討起「討厭」的問題來了:「令人討厭的人總是不知道自己有多令人討厭;被人討厭的人,他也討厭那個討厭他的人。……你討厭一個人討厭到可以一口氣說出他的十項缺點嗎?想想自己是否完全沒有那些缺點。別人的錯誤使你厭惡嗎?回想一下你自己有無同樣的錯誤。」好吧,既然作者想聊,我就認命地看下去,但他的結論也下得太詭異了吧?「所以下次因為討厭一個人而憤怒時,要這樣問自己:『那個令人討厭的人能不在這個世界存在嗎?』那是不可能的。不可能的是不必強求,否則自討苦吃,自己痛苦。」
 
啥咪碗糕?上面那段話導出的結論,就正常來講,不應該是「既然自己也可能有類似的缺點與錯誤,就不必為這些缺點和錯誤去討厭別人」嗎?
 
好加在,作者繞了一個大圈子,終於想到該兜回原題,好結束文章了,於是他說:「每個人都會被人討厭,但請記住:分析自己的缺點比學習別人的優點更有效率。」嗯,雖然轉得有點硬,但總算轉回來了,問題是直到最後引朱自清的名言來當結論:「知人知面不知心,不看什麼人就掏出心肝來,人家也許還嫌血腥氣呢!」作者顯然都是站在「敵人」那邊,提醒他要小心耶。既然如此,文章的題目就訂得很奇怪了。應該要修正一下,變成「別讓你的愛好/ 弱點出賣你」之類才對吧?
 
因此,看完整本書,再回頭去看作者在文中提到的自我揶揄,不禁感到格外貼切:
 
我的好友兼讀者說我寫的書很難看,我問她那一部分?她說:「有字的部分。」
我的另一位好友兼讀者,說我寫的書跟掛在衣架上的毛衣一樣。
「什麼意思?」我問。
「沒腦袋。」

可惜了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得這麼有fu,卻遠比內容來得更有觀賞價值。
 
【佳句摘錄】
 
◎ 人們在什麼狀況下會故意獨處?改變不了環境時。改變不了環境,一定是妥協,什麼都讓步,一讓步什麼都不在乎,什麼都不在乎,剩下來的,就是跟自己相處了。
 
◎ 落難時得罪人,可以在發達時彌補;發達時得罪人,不可能在落難時彌補。
 
◎ 林肯說你可以像自己想像的那麼快樂,反過來說似乎也可以:「你可以像自己想像的那麼痛苦。」
 
◎ 「求婚的時候最好小心一點。」「為什麼?」「因為,對方可能會同意的。」
 
◎ 對一個真正的登山者而言,任何山都是矮的。
 
◎ 改變男人的心,是女人的特權。她們花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改造,然後說:「你不是我當初嫁的那個人。」
 
◎ 男人也該了解,憤怒的女人比憤怒的男人可怕;惹到不該惹的女人,你雖然不會馬上死,但相信我──你會非常想死。
 
◎ 人只有在對未來沒有信心時,才會一直留戀過去的成就。
 
◎ 可怕的不是墮落,而是墮落的時候非常清醒。
 
◎ 如果上帝要人後退的話,祂就會使人腦後長著眼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