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歐美電影 (7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此頁引用圖片皆來自這裡)

「竊聽風暴」(Das Leben der Anderen, 2006)是德國新秀導演Florian Henckle-Donnersmarck的首部作,他身兼此片的編導,花了四年寫出這部優秀的劇本,並憑此片拿下多項國際大獎。

乍聽台譯片名「竊聽風暴」會以為這是部好萊塢式的動作片,就像乍聽「王牌冤家」會以為是部搞笑愛情喜劇一樣,台譯片名真是害「片」不淺。要不是上網查了它的相關評論,看到有如此多盡力表達心中驚豔之情的文章和滿點的星星,我絕不會對這麼樣一部片產生興趣。(同樣地,被片名吸引而有相關期待的人則可能認為這根本是部不符期望的爛片)還是英文譯名”The Lives of Others”貼近全片主旨。



這是部關於東西德統一前後五年的故事,從1984年的秘密警察訓練學校中,對國家無比忠誠、將「作為黨的盾與利劍」奉為人生準則的Wiesler上尉在學生前展示他有技巧的審問開始。從這場戲可讓人了解到Wiesler機械化的處世態度,亦即不帶感情地實行上級交付下來的任務,像機械般地精確實行,有技巧地達到目的。然而,當他被派去監視一向被視為忠於東德的作家Dreyman,卻發現Dreyman是個比自己想像中正直、富才華的人,而上級真正的目的只是為了鏟除情敵時,他的信念開始動搖了…

之前試寫劇本的經驗,以及讀「劇本寫作指導大綱」學到的知識,都讓我發覺要在一兩小時內交代劇情、留白給觀眾思考、豐富角色個性,並非先前想的那麼容易,因此現在看電影時,我都會多多留意每句對白,這部也不例外。結果我發現它有類似「熱天午後」的感覺,也就是角色台詞經常像回答了一些問題或表達一些意見,卻又存有許多思考及想像空間給觀眾,造成比表面更豐富的效果,而每句對白都非常精煉,沒有什麼不與整部片環環相扣的贅句出現在片中,且其中不乏智慧之言,讓我深深為編劇的才華折服!比如那個腦滿腸肥的文化部長對Dreyman說:「他(被列入黑名單的導演,Dreyman的好友)當然應該抱有希望,人本來就該一直抱有希望,因為希望總是在最後才幻滅。」就是句我覺得很有意思的台詞;此外也有一些富趣味的雙關語,比如飯廳內Grubitz(Wiesler的上司兼老同學)說的那個關於電話與東德總理的笑話等,類似例子在片中俯拾皆是,在在增加了這部片的可看性與深度。(及趣味性?)



Wiesler在專業領域相當有才幹與魄力,從開頭的審問戲、戲院內對Dreyman產生的懷疑、二十分鐘內安裝好竊聽器、從門孔的異狀發覺隔壁太太的視線等,都可看出他有多麼精於此道,以及他有多麼就事論事、公事公辦。然而,在私生活上,他卻過得極端平凡無趣(無權),就連要求一個妓女多停留幾分鐘都做不到…可能是這種潛藏內心的寂寞,讓他初見Christa的表演就被激出內心深處的火花吧。之後,他更是無法抑制地被Dreyman和Christa充滿熱情與真情的愛所牽動。不清楚吸引他較多的究竟是Dreyman還是Christa,總之,當他偷拿Dreyman的「禁書」來讀並為之沉醉;當他聽到Dreyman彈琴哀悼去世好友,忍不住聞之落淚;當他偷偷潛入Dreyman的家,輕輕撫摸那曾有情侶纏綿過的床單,觀眾幾乎可以確定,Wiesler已經無法專業地實行任務了。或許當Wiesler聽到這場「勇者行動」(代號)只是為了滿足上級自私的欲望,完全無關乎社會主義的理念時,他就已經動搖了吧。



諷刺的是,「竊聽者」本是違害人民權益,甚至對Dreyman這伙人而言,可能會違害生命安全的「威脅者」,然而當竊聽者是Wiesler這樣一個心存善意的人時,「竊聽者」反而一變為「保護者」角色,真正加害並威脅到Dreyman的反而是他身邊最親近也最信任的人。

片中有相當多類似這類諷刺的循環,比如豪瑟(Dreyman的激進派好友)為了測試Dreyman家是否有被竊聽,故意安排一場「偷渡西德行」,若Wiesler沒「放他們一馬」,Dreyman就會查覺自家有問題,之後的寫作計劃勢必會跟著改寫,許多事也就不會發生了,因此Dreyman之所以會天真地以為自家沒受到監聽,完全是因為Wiesler出自善意的保護,然而這保護卻多少間接造成後頭的悲劇…;Dreyman之所以會被列為監聽對象,完全是因為文化部長覷覦Christa的美色,發展到最後,Christa卻是因Dreyman刊在「明鏡」的文章事件而死;在Christa出事的瞬間,Dreyman不停對她說「原諒我!原諒我!」想必是因為他將Christa的「自殺」誤認為「以死明志」(或許Christa不完全是自殺,只是想逃離愛人責怪的眼光也說不定),因此自Christa死後,他就再也找不到寫作的理由,他永遠無法原諒曾懷疑過愛人的自己。然而,後來他卻發現這懷疑是非常合理的,因為他的愛人的確背叛了他。

最後一點也是最感人的是,當Dreyman發現自己有個「默默的保護者」時,他不是選擇當面相認並感謝,而是自己也成為一個「默默的守護者/感謝者」。當Wiesler在書店買下「送給好人的奏鳴曲」,店員問他是不是要包起來送朋友,他回答「不,這是給我的」,豐富的雙關語為全片劃下最完美的終止符…一個全片最美最溫暖的循環。

雖然結局比我想的還長,跳躍的年代一下就是八年,但就是結局給我最大的感動。如果不是這樣的結局,故事如果在Christa死亡、Wiesler遭降職後就結束,我可能會覺得這是部不錯的電影,卻不會讓我如此低迴良久。



Christa其實是個相當可悲也具爭議的角色,她和Wiesler的互動也是我覺得最有意思的地方。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一部電影想藉「暗喻」帶給觀眾訊息有多困難(開玩笑的啦),因為當Wiesler受命審問Christa時,他其實拚命想透過暗示,讓Christa為Dreyman保密。看得出他一開始很掙扎要不要讓Christa看到他的臉,之後他彷彿下定決心似地,慢慢地回過身…他不能說得太明白,所以他只能賭下去。他不斷強調「為了妳的觀眾」,為的是讓Christa想起他就是那天在酒館那個「忠實觀眾」,希望她能記起他那天提醒她的:作真正的妳!妳就是藝術,別說什麼該不該為藝術犧牲自己的愛人或出賣自己這種話,因為妳本身就是不可出賣的…然而,Christa的悲劇就在她誤讀了這段話,她真的認為Wiesler只是在告訴她,為了她的觀眾出賣Dreyman有多划算…



這部片的成功,三位主要演員精準的演出功不可沒。尤其是主角Ulrich Mühe。開頭我還有點嫌棄過他的禿頭,想不到不久我就折服於他冰冷且富威嚴的藍色雙眸。就長相來說,如同不少人提過的,Ulrich Mühe和Kevin Spacey從某些角度看起來蠻相似的,但就氣質而言,我覺得他們完全不同。(不過兩者我都很欣賞就是了。)

Wiesler是個不茍言笑的角色,台詞極少,大多時候都只能用眼神表達他的內心情感,難度極高,Ulrich Mühe卻能精準地呈現這個角色的靈魂,將他的內心掙扎與轉變詮釋得合情合理、令人認同,實屬不易,因此打從他出場不久,我就深深喜歡上這個角色及演員了。令人驚訝的是,Ulrich Mühe本人在現實生活中竟也遭遇過前妻背叛,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被秘密監聽了十年,不知他轉而演起監視者的角色會不會感觸良多呢?突然想到哥哥,這大概就像他明明是同性戀者,還得在「東成西就」、「金枝玉葉」中假裝一提到同性戀就起雞皮疙瘩吧…演員的處境有時真的很微妙、很尷尬啊…

總之,看完這部片,我被震驚得坐在椅子上良久都無法移動,只覺得腦中一片空白,需要時間好好沉澱一下思緒,就這樣「視若無睹」地看完了片尾曲,還覺得很恍惚…前半段看得很緊張,一直處於緊繃狀態,深怕Dreyman的行動被發現、怕Wiesler的動機被長官查覺;後半段急轉直下的諸多轉折又看得我喘不過氣,這種感覺真難形容。但很感激編導的是,雖然是這樣沉重嚴肅的劇情,但他們沒讓故事走向完全的悲劇路線,而在片中穿插許多讓人會心一笑的小幽默,以及向上的溫暖與光明。就像最後Dreyman終於得知Wiesler的存在與付出,並為他寫了本書,而不是終生沉浸在失去Christa的悲痛中。



P.S. 突然有個奇怪的想法,前東德一千八百萬的人口中,竟有三十多萬人從事間諜活動,不知這些人是否因為「當間諜自己就不用擔心被監視」才選擇這行業的?(看片中的Wiesler似乎沒被「反監聽」過)另外,演Dreyman其中一個好友的演員長得好像2005年瘦身後的PJ,乍見他時我跟阿民都嚇一跳說…

有個好笑的地方,後來Wiesler坐在地下室拆信時,坐他後面的竟是那個在飯廳講冷笑話的年輕人!當時我覺得他很眼熟,只覺得應該在片中其它部份看過他,卻想不太起來,想到時忍不住大爆笑!雖然當時劇情已經很悲了…





下面是在網路上看到的一篇好文:

February 10, 2007
來源:http://blog.yam.com/jostar2/article/8046314

這一篇影評有爆出《竊聽風暴》的結局,因此最好是先看過這部片再來閱讀這篇影評。再怎麼忙碌,務必要抽空看《竊聽風暴》;這種片可能五年、十年才會冒出來一部。

私生活和切進私生活的國家機器 (La vie privée et l'appareil d'Etat espionnant la vie privée):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一開場,就是 Gerd Wiesler(由 Ulrich Mühe 飾)上尉審訊一嫌疑犯。然後,Gerd Wiesler 上尉居然在 Hohenschönhausen 的教室授課,為學生──未來的「史塔西」探員──解釋審訊準則。兩段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平行剪接依靠錄音帶的聲音作出有意義的連結,而「聲音」將成為《竊聽風暴》後來的劇情最重要的工具──請原諒那個年代的科技。《竊聽風暴》(Das Leben der Anderen) 在某一層次,等於是半部關於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DDR) 的「史塔西」──東德的國家安全部──的紀錄片,但間諜電影的陰影一直存在;雖然它翻轉希區考克的設定,但依舊享有希區考克式的懸疑感。

自足的《竊聽風暴》

希區考克的經典設定是:「如何為一位清白的男士除罪」,但弗洛里安˙亨克爾˙馮˙杜能斯馬克 (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本片的編劇、導演,卻設定:「如何為一位清白的男士定罪」。

《竊聽風暴》一開場超成功的審訊場景,馬上讓筆者聯想到另一個成功的審訊場景:也是把它作為開場的《不可能的任務三》。對比異常明顯:《不可能的任務三》用限定時間的倒數、腦中被植入電子炸彈這肉體折磨逼問「兔腳」下落,《竊聽風暴》則是無限期地盤問、逼成睡眠不足、搞到極度疲倦等這些比較接近精神折磨的手段──正是「史塔西」的行事準則──套出罪證。

《竊聽風暴》異於《後窗》,用聲音監聽別人的私生活,這不是《紅色情深》嗎?神不知、鬼不覺地闖入別人家的客廳、房間,這又是《空屋情人》。用次文本瞞天過海,例子俯拾皆是,比較近的像是《心的方向》偏向「表裡不一」,但真的不能不提「瞞天過海」的《刺激驚爆點》──所有的倒敘畫面全都是掰出來的。請再容許筆者作最後一個聯想:烏利胥․幕爾 (Ulrich Mühe) 的眼神正非常像凱文․史貝西 (Kevin Spacey)。

講出這麼多典故,目的其實是:當所有這一切都在《竊聽風暴》劇情中時,向 DDR 繞圈圈的這些安排全都有現實基礎、具備說服力,因此是自給自足的劇情片。更優的是,導演並非只想玩弄間諜電影的類型,因為在表面上像是歌頌藝術創作自由的這部片,在骨子裡卻是歌頌人性的善良。

精湛的劇本

獲得德國以及歐洲電影獎最佳男演員的烏利胥․幕爾,由他飾演的 G. Wiesler 上尉將代表《竊聽風暴》的中心人物。穿著灰色制服,面無表情,沒有顯著的喜怒哀樂,因為信仰共產主義而將一生都奉獻給國家(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他一出場就告訴觀眾說他是屬於冷血的角色。

他的上司 Anton Grubitz(由 Ulrich Tukur 飾)中校邀請他看一齣戲劇,而 A. Grubitz 中校其實也是奉文化部長 Bruno Hempf(由 Thomas Thieme 飾)之命前來吩咐一個任務:部長認為 Georg Dreyman(由 Sebastian Koch 飾)陽奉陰違,G. Wiesler 上尉必須親自執行監聽 G. Dreyman 的任務。但,G. Wiesler 上尉也被女演員 Christa-Maria Sieland(由 Martina Gedeck 飾)的美色、氣質吸引,她身為 G. Dreyman 的同居人的身份將影響 G. Wiesler 上尉的判斷跟決策。

影片以 G. Wiesler 上尉的觀點進行,除了在一小片段 G. Dreyman 的作家朋友 Paul Hauser(由 Hans-Uwe Bauer 飾)曾經施出詭計矇騙過 G. Wiesler 上尉一次之外,大部分時間觀眾是等同 G. Wiesler 上尉的眼光知悉這一切:所有真相只有 G. Wiesler 上尉(跟觀眾)知道而已,上至部長 B. Hempf、A. Grubitz 中校,下至 G. Dreyman、Ch. Sieland、 P. Hauser 全部都不知道全局。但是,隨著 G. Wiesler 上尉在影片最後二十分鐘逐步被邊緣化,伴隨著柏林圍牆倒塌、DDR 垮台、東德被併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我們見到另外一部驚人的首部作──昆汀․塔倫提諾 (Quentin Tarantino) 的《霸道橫行》它的發展模式:到這個階段,藉由 G. Dreyman 查閱文獻的動作、該向 G. Wiesler 打招呼卻又臨陣縮手,觀眾開始知道的比 G. Wiesler 還要更多。而且,劇本將 G. Wiesler 轉變成發傳單的低階工作者,伴隨著他曾經為 G. Dreyman 伴侶做過善事,這種潛移默化的劇情安排已讓觀眾認同 G. Wiesler 他的卑微處境(因為我們經常是同情弱者),「感人」的結局已成為全球觀眾一致認定的效果;這效果並未被太突兀地人工化過。

《竊聽風暴》其實不缺幽默感:一位和 G. Wiesler 上尉輪班的士官,他的身材、搞笑的方式實在非常像傑克․布萊克 (Jack Black);在電梯中天真、「啥米攏不驚」的金髮小男生斗膽向 G. Wiesler 上尉問敏感問題(回答將令人噴飯)。

回到原點:《竊聽風暴》在獨特的歷史條件下開發出這一虛構的故事,原創性夠高。甚至,以大無畏、百無禁忌的方式揭露無所不在的恐怖、猜疑,精確的考證(諸如「史塔西」的行事準則、針對打字機的分析)都讓人佩服編劇的功力。尤其,在「史塔西」內部餐廳有一段戲,又再讓我想起《月亮上的男人》:當人分不清真真假假,人的情感該作何調整?這一段故意插進的劇情正顯示:在 DDR,您只好恐懼到底。

成熟的場面調度

簡單的布景、簡單的剪接,一切像是回到以前的那個年代;但是,攝影很不一樣。特別的光線(色彩),特別是有非常多的夜景跟室內景,讓氣氛非常緊繃。甚至,某些攝影機運動實在是設計得太漂亮。亨克爾˙馮˙杜能斯馬克第一步做對的事就是選角成功:烏利胥․幕爾可以用一模一樣的表情在片頭說服觀眾他就是一位冷血的史塔西軍官,然後又在片尾搏得觀眾對他的同情。其他的演員也都有優異的表現,但還是別浪費太多文字著墨那些細節。

亨克爾˙馮˙杜能斯馬克有那種敏銳度,刻意著墨 G. Wiesler 上尉的私生活宛如一部紀錄片;除了某一段反映到情慾的公共服務(多驚人!既是私但又是公)之外,其它正是「流理台電影」的處理:平淡乏味的私生活。正像讓本部片急轉成一個大危機的神奇物:打字機,其打字內容在質疑「自一九七七年起,我們的國家就停止統計自殺的人數。」自殺的自由意志似乎牴觸當局的權力意志,或當局的權力意志能輕鬆地扼殺藝術家(劇作家、導演、演員、知識份子)創作的自由意志,「圍繞這主題能夠反覆辯證」這件事就已經被亨克爾˙馮˙杜能斯馬克交代給老劇作家 Albert Jerska(由 Volkmar Kleinert 飾)跟 G. Dreyman 他那一掛人反映出來。更不用說片尾精采的計中計、信任、背叛、自尊、自逐(自我放逐)、謊中謊,能夠壓縮在十分鐘內經歷這麼多的轉折,的確是罕見的才華。

《焦點新聞》中有一句名句流傳下來:「姓什麼?名什麼?做什麼?」(Nom ? Prénom ? Profession ?) 那《竊聽風暴》的名句就是:「您不認識我,但是我認識您。」還有,「你還站在對的邊嗎?」亨克爾˙馮˙杜能斯馬克在三十二歲之年完成《竊聽風暴》,特別還是一部首部作,讓人震驚。非凡、令人想吶喊的傑作。各位是站在對的邊嗎?周星星評價:《竊聽風暴》★★★★

導演: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編劇: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攝影:Hagen BOGDANSKI;配樂:Stéphane MOUCHA 跟 Gabriel YARED;卡司:Gerd Wiesler(Ulrich Mühe)、Anton Grubitz(Ulrich Tukur)、Georg Dreyman(Sebastian Koch)、Christa-Maria Sieland(Martina Gedeck)、Bruno Hempf(Thomas Thieme);片長:2h17

以下附上一些片子的原名,避免干擾到主文章。《不可能的任務三》(Mission : Impossible III)、《後窗》(Rear Window)、《紅色情深》(Trois couleurs : Rouge)、《心的方向》(About Schmidt)、《刺激驚爆點》(The Usual Suspects)、《霸道橫行》(Reservoir Dogs)、《月亮上的男人》(Man on the Moon)、《焦點新聞》(Z)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晚看「大公司小老闆」(In Good Company,2004)到半夜一點半才睡,這部由「非關男孩」導演自編自導的電影,由丹尼斯奎德、Scarlett Johansson、Topher Grace主演。本來我對它沒啥興趣,因為我一向不喜歡丹尼斯奎德,加上看DVD封面,覺得Topher的長相不討喜,故事大綱也不怎麼合我胃口,因此從沒租它的打算,直到前晚看「敲開我心門」時順道看了它附送的幾部電影預告,覺得這部片似乎沒想像中差,且意料之外地有我頗喜歡的Scarlett Johansson和比在DVD封面帥多了的Topher Grace談戀愛,因此衝著Topher Grace和Scarlett Johansson,我昨天還是租了這部片。(along with ”Mean Girls”、”蒙面俠蘇洛”、”I love Hucklebees”)看完後覺得劇情普普,Topher Grace卻因此成為我欣賞的男星之一。

它主要在描述兩個男人的衝突:丹尼斯奎德演的51歲資深主管Dan,及Topher Grace飾演的26歲年輕新主管Carter。當Dan發現自己公司(“American Sports”雜誌)被購併、自己一夜之間成了比自己小一輪的Carter的「副手」,且得幫著Carter裁掉自己雇用的工作夥伴時,人情和飯碗讓他內心掙扎痛苦不已。但衝著老婆即將生下第三胎(很可能是他盼望已久的兒子),大女兒Alex(Scarlett Johansson飾)又轉學到學費較貴的紐約大學就讀,家裡正值急需用錢之際,他怎麼說也不能貿然辭職,只得心不甘情不願地留在Carter身邊聽候差遣。想不到就在此時,他竟發現Alex和Carter已暗中交往了一段時間…

我覺得這部片挺新穎之處在於:不只是描述Dan這個中年危機的主管(一般好萊塢片,這種角色都是百分百主角,故事往往只由他們的視點單線進行,事件都是圍繞著他們發生的),亦同時描寫Carter的生活情況,顯示出一個外表年輕有為、野心勃勃的「新/小老闆」,並不如表面看起來那麼光鮮亮麗、深具威脅。片中的Carter一直給我一種搖搖欲墜的感覺,可能是他本來就有點神經質結合脆弱的特質吧,在妻子離開他後,他內心的寂寞和黑暗就越來越大,讓他隨時都像要倒下或崩潰的樣子。不知是不是因為女性就是比較容易被這種男人激發母性本能,讓Alex對他首先產生感情,然後主動出擊。(說真的,我有點驚訝是Alex主動追求,一直以為會是Carter先追她的…)可惜這段感情隨著Dan的反對,最後無寂而終,反而給我一種「既如此何必來這段」的感覺。畢竟片尾都老套地安排Dan重拾舊職,讓Carter被炒魷魚了,既然Carter不再是Dan的老闆,為什麼他不能跟Alex在一起?若Carter真如Alex提出分手時所說的,只是想找個感情依靠才跟她在一起,那也就罷了,偏偏劇情又演得像他們有培養出真正的感情,因為他們都覺得跟對方在一起有種前所未有的自在,可以盡情地聊天什麼的…

劇情最令我垢病的莫過於結局安排Dan復職。前半劇情稍顯平淡、沒讓Dan和Carter擦出期待中的火花也就算了,這安排更如Carter的同事所說的一樣「讓人感覺被耍了」。不知美國企業互相購併的情況是不是像片中描述的那麼嚴重、頻繁,否則真有種兒戲的感覺…而且我本以為劇情會安排Dan和Carter雖價值觀對立,卻在共事中學到彼此的優點、互相欣賞之類的,想不到根本是一面倒地安排「薑還是老的辣」,在最後那個關鍵兩人事業的「拉大客戶」行動中,Carter可說是毫無用武之地,一切還是得靠Dan來搞定,一切還是照好萊塢的老步調走,讓我好失望…

說真的,比起遭遇事業危機的Dan,我更同情Carter。雖然他出場時感覺有點白目,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內自high,連老婆厭倦他、前方有台車都沒查覺,才導致先出車禍後離婚的窘況,但也不知是不是印證「表現出越渴求某樣東西的樣子,別人越吝於給予」這句老話,在他越寂寞越渴望有人陪的時候,偏偏周遭沒半個人想鳥他,大家像是一致排拒他似的,連好好聽他說句話都不願意,只想盡快遠離。感覺他除了沒家人、失去老婆外,連半個朋友都沒有,工作之外就只能在家邊踩跑步機邊打電話找人,生活超級空虛。Carter唯一有一絲權力的地方就只有職場,除了職場外就沒人願意正面回應他了。像是他不被任何人需要似的。不知編導為何要給Carter這種盡乎極端的設定(或是因為他是個怪咖,所以大家不敢或不想接近他?),但看他這樣,我真的忍不住要同情他,並忍不住埋怨Dan為何明明查覺這點,卻依然不肯給Carter好臉色看。(他看到Carter到後來索性住在公司,也聽到Carter說他青少年時期,父母從未打電話找他過,etc.)除此之外,我也不懂Carter為何會偏愛Dan而不是其它人,是因為Dan給他「父親的感覺」嗎?總覺得打從第一次見面,他對Dan就有種莫名的好感,遠在他知道Dan就是Alex的父親之前…

不過撇開劇情面不談,演員的表現倒相當令人激賞。最亮眼的莫過於Topher Grace。他的長相略嫌稚氣,跟陶比馬奎爾氣質很類似,都是娃娃臉、膚色很白、文弱書生的類型,但他的演技有種英國演員略帶神經質的感覺(很難形容,可能是因為他常常高揚的禮貌語氣讓我想到英國人吧),卻在不安與神經質間穿插一種沉穩與悲傷,賦予Carter這個角色更複雜的層次,而不是個看來職過其實的小丑型年輕主管而已(有時我真的這麼覺得),讓人很難不把目光定在他身上,觀察他內心更深層的側面,這令我對Topher Grace的其它電影產生莫大興趣,很想看看他演其它類型的角色會是什麼樣子的。反而丹尼斯奎德依然難以贏得我的好感,覺得他的演技就是四平八穩而已…可能他的氣質和演戲方式就是不對我的味吧,我比較喜歡用眼神交流那種「眼神會發光、好像河流一樣眼波流動、感情豐富」的演員…但丹尼斯奎德的眼睛怎麼看都不亮,也就難以對我展現他(應該有的)魅力了。Scarlett Johansson則依然亮眼。雖然戲份不算多,但她把Alex這個女孩演得好特別、好有魅力,可能是因為Scarlett Johansson雖然外型美豔,但打從童星時期就一直給我一種中性的堅毅印象之故,她演的女性在美貌之下總有種聰慧、深層的特質待挖掘,讓人會對這角色在螢幕之外的一舉一動感興趣…而且她金髮白膚的外表也常會給我一種「她不屬於這星球」的錯覺…

總之這故事雖不算推陳出新、令人眼前一亮的類型,但至少它沒安排Carter轉而成為Dan的副手,這點已夠令我欣慰的,再來就是看演員啦,光這點就蠻值得花一兩小時在電視機前的了。

P.S. Carter常令我想到臭蛋,覺得他們同樣是私生活不太行的菁英份子,對自己的本事感到自傲,對生活卻有些不知所措…可能臭蛋不是這樣也不一定,但在看的時候我真的覺得像在看臭蛋,感覺好熟悉,超怪的!

下面是一篇在批踢踢看到的影評,我覺得觀點很新、很棒!

作者 asity () 看板 movie
標題 [心得] 大公司小老闆
時間 Sat Jul 2 13:55:09 2005
──────────────────────────────────

這部片我覺得,他其實在表達一種價值間的對抗
兩位男主角一位是家庭美滿、事業有成的中年男子
靠著人脈、熱誠,以感性從事他的廣告行銷
而另一位是新貴,靠著創意,在大集團裡嶄露頭角

這其實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男性形象
丹尼斯奎得其實象徵的是傳統價值中的好男人
一個可靠,有肩膀的,可以稱起一個家的男人
而且靠著情義去建立生意

而那位小老闆,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理想路程
進入一家好公司,追隨的時代的腳步,被大老闆提拔
開著名貴跑車
但是卻在私生活上,遭遇挫敗

當然,看的出來編劇及導演站在的是哪一邊
追隨時代的人,卻被淹沒在時代當中,
新興的管理人形象不過是經過妥善包裝後的漂亮口號
背後卻只是冷酷無情與唯利是圖的交易手段
正如同奎德所質疑的
當公司只注重成本與效益的時候
人在哪裡?
跨越國境的商業集團並不是個對人民負責的國家
而只是個跨越國境的壓榨
但是那樣的壓榨卻成為被信奉的價值
被奉行的規律
那些員工,根據這樣的價值毫無愧疚的資遣掉不需要的人
直到自己也被資遣的那一天

這樣的信仰,不就是存載我們的生活之中嗎?
被塑造出來的商場英雄
被商業雜誌傳播的企業文化(或著該說是意識型態?)
審或所謂的教育訓練
在口號之下,這些人,其實都只是同質性的可替代品
用過、即丟

而印在小老闆臉上的那一拳
正是舊有價值對資本主義浪潮的反動(至少被奎德包裝成這樣)
人生、歷練、經驗、人情、這些都不是有效率的事
但卻是維護過去社會關係的基礎
當管裡潮流意圖淹沒這些社會價值時,
從過去走來的這些人卻感到無力抵抗.............
那一拳,看在那位被女婿說服的大亨眼中
正像是個革命的號角,激起了他對自身的肯定和認同
同時也就成就了奎德的價值和認同

當然真要說,我會說這部片其實到最後走向了很父權的保守價值觀
但是他對現代大企業的批判我是肯定的
在剝削與交易之中,人該何去何從
誰該對他們負責?
當天下或遠見作了專題,讚揚某人有效為企業瘦身時
那些人,又在哪裡?他們的子女又在哪裡?
我想這些都是這部片所點出的問題~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晚上和爸媽一起看「敲開我心門」(Chiavi di Casa, Le,2004),這部電影得過非常多獎項,聽說也贏得不少觀眾的熱淚,然而不知為何,我看的時候並不會很感動,儘管好幾次都有種說不出的落淚衝動,卻是基於一種苦澀、鬱悶的感覺。

故事大意在說一個英俊帥氣的年輕父親賈尼(Kim Rossi Stuart飾)要陪十五年來第一次見面的殘障兒子帕羅(Andrea Rossi飾)到柏林就醫,在醫院遇到同樣有殘障女兒的母親(Charlotte Rampling飾),在和她幾度接觸後,他漸漸對帕羅的病從排拒到接受,願意正視自己的過去,並和帕羅產生感情。

片中的帕羅似乎是腦殘兒童,雖已十五歲,卻長得非常瘦小,一隻手不能正常活動,只能不自然地扭轉在一旁,亦有一隻腳不能正常走動,得靠拐杖才能行走。除此之外,他還有一些智能障礙和情緒管理困難,不知有多大部份是受他的病影響,有多大部份是出自自我防衛心理。感覺他說的許多話都是為了保護自己的自尊,比如在受到傷害時就問「現在是早是晚﹖」然後自己回答「現在很晚了,我得回家。我有很多事要做,我要整理房間、踢足球、洗衣服…」並自己幻想一個不存在的女朋友克莉絲汀,將自己封鎖在自己的世界。或許這就是為何片名取做”The Keys to the House”,不只父親需要打開自己的心門,兒子也需要,且更勝父親。這讓整個故事顯得悲觀、現實,難以讓人開心起來,大多時候感到異常沉重而非溫馨感人。事實就是這樣吧﹖去除好萊塢慣有的戲劇化蜜糖包裝,真實呈現的事實就是這麼傷人。

看電影時我一直懷疑父親願意接兒子回去和新家庭同住,會有多美好的結果,他的妻子就算能寬大到同意接帕羅回來,卻不一定能不用有色眼光看他、全心接納他。畢竟帕羅的病不只在肢體,亦在心靈,她能讓他接近她的小baby嗎﹖她會不帶驚恐地要他別做一些可能造成危險的事嗎﹖而這些反應,都只會傷帕羅更深罷了,就算賈尼試圖保護他,也不見得能隨時保持愛心與耐心,畢竟生活還是得過下去,除非他願意和醫院裡遇到的母親一樣辭職、全心照顧帕羅…但這是不可能的,他還有一個新家庭要養。因此打從賈尼提議接帕羅回家同住那時起,我對他們的前景就一直沒樂觀過。(有些影評似乎看到這裡都以為很喜劇化,但電影沒演到的現實可多著呢)而電影也真實地展現這些未來的可能性。就在結尾的馬路上,賈尼發現自己很難和帕羅一起走下去,因為帕羅的心還是隨時準備封閉起來,他能做的只有暫時停車到路邊痛哭一場…或許在他下車前看著帕羅時,心裡亦忍不住浮現和醫院裡那名母親相同的想法:「…為什麼他不早點死﹖」,深刻感受到一同生活需要多大努力、有多困難吧…(諷刺的是,這時安慰他「我在你身旁,別哭」的反而是帕羅…這才教做父母的心情複雜吧)

雖然不很喜歡這部電影(總覺得大綱我都猜得到),但男主角真是帥得沒話說(有趣的是,介紹這部電影的影評一定會提到「英俊帥氣的父親」),演技又很棒,光看他就是一種享受!雖然這樣有點不禮貌,但老實說,每次看父子一同出現在螢幕上時,我就會忍不住想:「這麼帥的老爸怎麼會生出這麼醜的兒子﹖」(媽跟我有同感)不過那個「醜兒子」雖然長相不出眾,演技卻是一級棒。在網路上查不到這個童星的相關消息,只能從導演的簡短評述中猜到他似乎不是天生殘障,所有的身心障礙都是他「演」出來的,這點真的很了不起,因為怎麼看他都像真的殘障…就算他真的是殘障,能演出這些內心戲也很厲害了。至於另一個母親,雖然她演得很出色,充份表現一個堅強母親心中的矛盾與脆弱,但可能是長相影響,有時我看到她竟會覺得她像殺人魔…^__^|| 有種令人不寒而慄的恐怖。這種想法一說出來立時就被媽嗤之以鼻,因為媽說她只看到一個傷心又偉大的母親…

片中有一點我覺得挺不錯的是提出父母面對殘障子女時的不同反應。願意承擔一切的通常是母親,父親往往因無法承受這個事實或因感到丟臉、尷尬而選擇逃離。印象中提出這個事實的,這部電影是第一部。

總之,雖然不是我自己很喜歡的片子,卻蠻值得一看的。下面是我查到的相關介紹:

今年代表義大利參賽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電影《敲開我心門》(The keys to the house)入圍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劇本、最佳音樂、最佳剪接和最佳音效 等七項大獎的提名。

這部感人肺腑的電影《敲開我心門》之前就已經在威尼斯影展上嶄露過頭角,榮獲了威尼斯影展「電影大觀」單元和特別獎「帕司納帝獎」的雙料最佳影片大獎。

被譽為「義大利布萊德彼特」的金羅西史都特,褪去過往調情聖手英姿,在「敲開我心門」飾演內疚卻無助的年輕父親。15年前他棄子而去,多年後想重新面對渴望父愛、貼心卻有殘疾的兒子。急著想在3天內償還兒子多年虧欠,發現事與願違而痛哭失聲。

義大利影帝+英國影后領銜主演,《敲開我心門》感動全歐洲觀眾這部由義大利製作拍攝的電影,不但將主要拍攝地點設在歐陸中心的慕尼黑和柏林兩大城市外,甚至更延伸到北歐的挪威去拍攝。

金羅西史都特精采動人的演出,成功打動威尼斯影展評審的心,讓他再次奪下鼓勵義大利電影為主的帕司納帝獎影帝獎,並且接連獲得義大利國際記者聯盟和義大利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身高188公分的金羅西史都特,5歲即跟著父親義大利演員吉可摩羅西史都特從影。現年35歲的他,已有30年戲齡。金羅西史都特展現自己多樣才華,義大利劇場界、電視界及電影都可見他俊帥身影。

除了男主角義大利帥哥金羅西史都特外,女主角還邀請了《池畔謀殺案》歐洲電影獎影后英國演技派女星夏綠蒂蘭普琳(Charlotte Rampling)一同參與演出,展現了這是一部「全歐洲的電影」的恢弘氣度。

「敲」片中的夏綠蒂,演一個堅強獨立的女性,被迫放棄自己喜愛的場生涯,耗盡青春全心全意照顧重度殘障女兒,成為醫院裡所有人師法的模範;英國影后夏綠蒂蘭普琳,2千年以法國導演歐容的「砂之謎」,提名歐洲影展最佳女主角,2003年再以歐容的「池畔謀殺案」獲歐洲影展影后,19歲出道的她,戲路寬廣,願意嘗試各種角色,英法義西語都精通,受到歐洲各國電影歡迎。

《敲開我心門》今年在歐洲各地陸續上映時,許多觀眾是在汨流不停的淚水中靜靜看完整齣電影的。電影中一個年輕父親在面對自己和初戀情人所生的殘疾小孩時,他無怨無悔地付出的耐心與心力都讓人動容不已。每個人都有過去,不論它是否曾經美好,誠懇面對與接納別人和自己的過去,是每個人一生中都必須要面對的課題。

《敲開我心門》是根據義大利知名小說家吉思沛龐帝基亞(Giuseppe Pontiggia)的暢銷小說【重生】(Born Twice)所改編。當《敲開我心門》的導演吉安尼•阿米里奧(Gianni Amelio)偶然讀到這本小說時,大受感動的他就想將龐帝基亞的【重生】以電影形式重現,以激盪出更多感動的火花。為了彰顯龐帝基亞在義大利的重要地位,導演甚至還在電影中安排了一幕戲:女主角夏綠蒂蘭普琳拿著龐帝基亞的小說【重生】推薦給男主角金羅西史都特時,告訴他「這內容很像是我們的故事」…。

龐帝基亞是義大利當代最偉大的作家與評論家之一,一向受到許多義大利民眾的尊敬與景仰。當電影《敲開我心門》在義大利上映時,片尾出現了這一排字「將此片獻給吉思沛龐帝基亞先生」時,不少義大利觀眾都含淚報以極熱烈的掌聲。《敲開我心門》正如龐帝基亞的為人處世一樣,總是帶給人們一股溫暖和感動的力量。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火柴人」(Matchstick Man,2003)的導演是大名鼎鼎的Ridley Scott,但這不是我租這部片的理由。當時我在店裡隨便逛著找著,看到這部片時,因為封面寫著影評的盛讚,加上主演除了Nicolas Cage外,還有個帥哥和看來挺可愛的小女孩,我想說新年期間租些溫馨感人的片也不錯,就租了,想不到劇情並不完全是「溫馨感人」,就像我當初看的影評寫的一樣,還得加上「出乎意料」才對!

騙子的世界,果然是六親不認,誰也不能輕易相信,否則只有被騙到一毛不剩。自稱「行騙藝術家」的羅伊(Nicolas Cage飾)和徒弟法蘭克(Sam Rockwell飾)行騙天下,專騙一些寂寞的老人等他口中「貪心的人」,雖然他認為這些人之所以上當是因為他們起了貪念,不值得同情,但他的良心譴責使他的強迫症越來越嚴重。某天,他意外發現自己原來有個14歲的女兒Angela(Alison Lohman 飾),在學著和她相處的同時,卻也因這個突然出現的女兒,把他的行騙事業帶到一個新的危機…

這故事的結局真的很出人意料,在我以為它可能會以俗爛芭樂劇般的溫馨父女情結束,或以難以預料的逃亡生涯結束的時候,導演和編劇選了最出乎意料也最殘忍的一種,那就是:所有的一切都是法蘭克向師父致敬的「青出於藍」之作,包括心理醫生、恰克和女兒,都只是騙局的一部份。可憐的羅伊完全中計,毫無招架之力,付出感情之後才知道自己被耍,但就像被他騙的那些人一樣,除了自認倒楣之外還能怎樣﹖幸好羅伊從這一課中學到的是:欺騙他人感情的人,終有一天會因此受苦,而學著真正去愛人、接受人,而非騙人、排拒人、強迫自己活在密閉的空間內。因此這事件對他帶來的是正面的影響,雖然他事實上沒有女兒,至少今後他有了個真正的家,也不必再活在謊言裡了。畢竟羅伊和法蘭克不一樣,他無法從騙局中得到自信與快樂,也無法真心認同自己的作為。

片中的三個演員表現都不俗,尤其是Nicolas Cage,可能是因為他把強迫症及戰戰兢兢的新任父親演得太逼真了吧,讓人覺得羅伊彷彿就是他本人。雖然Nicolas Cage實在不是個帥哥,四十歲不到就禿頭,但他真的是個戲精,眼神很迷人。(此時我才找到理由說明當年為何看了「Face Off」後,我有一段時間很迷他)而Sam Rockwell外型英俊,氣質則有點類似歐文威爾森,都帶有種可愛的喜感,演起遊走真實與謊言間的騙子,亦極具魅力。Alison Lohman則令我驚訝,她演Angela時竟已23歲左右了!但她怎麼看都像個小女孩說~~~而且稍化濃妝,她就能立時化身為「Big Fish」那個美豔純真的年輕版母親,完全看不出來呀!!我覺得她長得有點像克莉絲汀鄧絲特。

題外話,全片我最佩服的角色是Angela,這麼說帶有一點諷刺的味道,因為完全不受良心譴責、只享受騙人樂趣的法蘭克也就算了,從頭到尾都知道這是場騙局的Angela,面對一個真心對待自己的「老爸」竟能忍心一再欺騙他,實在太無情啦。如果片中她的角色真實年齡真是14歲,那她應該天生是塊騙人的料吧…(唉,回想片中的一切,就會覺得法蘭克實在太厲害了,竟然一步步把羅伊誘入陷阱,慢慢「勾」出他的信任和密碼)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晚上和爸媽一起看「天堂過客」(Heart and Souls,1993),這部由小勞勃道尼主演的電影打從之前跟老師通信時,聽老師提到它的故事大綱,我就一直很感興趣了,雖然買不到DVD,而這部VCD在播放前一定要先把所有章節run過一遍,讓人看到它可能的劇情發展,which is very annoying,但電影倒不負我的期待,劇情和演員都挺不錯的!(可惜的是爸媽,尤其是爸,笑聲不如我期待的大聲)

它的大意在說四個同時搭上死亡公車的男女---偷了十歲小孩古董郵票,卻無法替他偷回來的Milo、打算追回真愛的Julia、要上夜班的黑人單親媽媽Penny、一直沒勇氣在眾人面前唱歌的Harrison,不知何故死後一同進入新生兒Thomas(小勞勃道尼飾)的體內,和他度過了快樂的七年。然而,因除了Thomas之外,周遭沒人看得見他們,包括Thomas的父母及老師都相信Thomas有精神疾病,甚至因此造成Thomas父母大吵,四人為了不增加Thomas的負擔,決定在他七歲時向他告別,就此消失在他的生活裡。然而,在Thomas三十歲的時候,四人突然被來接他們的「天堂司機」告知,他們之所以進入Thomas體內,是因為他們搭上死亡公車之前,都有希望去做一件能讓他們的人生圓滿的事,因此他們獲得利用Thomas的身體去為他們完成這願望的機會…

這故事還蠻溫馨的,尤其是小Thomas和四人變成好朋友的安排(小Thomas長得可愛又會演,超討人喜歡的),以及四人願望實現的方式。結果可說圓滿實現願望的只有Milo和Harrison,Penny只來得及見到一個兒子,Julia則連愛人的最後一面都見不到,然而故事卻在最後兩段不圓滿的願望中,帶給我最多感動。原以為沒希望/ 時間實現願望的兩人,竟是以如此意外+不可思議的方式達到另一種型式的圓滿。我真的從沒想過那個跟Thomas老是窄路相逢,快被Thomas搞到起肖的警官就是比利!第一個想到此點的反而是媽,令我錯愕了一會…Anyway,看到Julia要Thomas代她完成無緣完成的愛情,並成為四人中唯一得以和Thomas擁抱的人時,我真的超感動的…或許這樣的結局會比面對年老已婚的愛人更好吧。(不過從言談間得知,那人失去Julia之後似乎一直單身,也鬱鬱寡歡…Julia真的太可惜了,失去這麼難得的專情男人)

更令我驚訝的是,原來Thomas長大後之所以會變成一個不願和他人深交的冷漠男人,是因為小時候失去了四個好友,並以為一切都是自己的幻想之故…看他眼眶帶淚,激動地對女友表白心事的時候,我的心情也為之激動起來…這時亦是小勞勃道尼在電影中最有魅力的一刻!!(開頭他比較不帥,應該是因為那頭髮型不適合他的關係吧)不過他的演技從頭到尾都很出色,光看他如何詮釋四人進入Thomas體內就很有看頭了。小勞勃道尼想必下過一番模仿的苦工吧,因為他實在把這幾個人詮釋得維妙維肖,看起來就像真的被附身了一樣…在音樂會上唱國歌的部份,他的歌聲也令人驚豔!看來他還蠻適合唱聲樂的嘛~~^__^(不過演他女友那位演技就蠻遜的,明顯是個花瓶…)

這部電影不是沒有老套的時刻及不盡合理的安排,但整體來說相當溫馨感人,頗適合闔家觀賞,中間略有些沉悶,但還蠻有創意、蠻值得一看的!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早上姐胡亂轉台,在AXN看到安吉莉娜裘莉和安東尼奧班德拉斯合演的「枕邊陷阱」(Original Sin),因為劇情感覺還蠻懸疑的,又是兩個我們還蠻感興趣的演員主演,我們倆個忍不住就一起看下去了。可惜開頭沒看到,結尾又因媽催著我們跟她一起「回娘家」,很多片段沒看到,看完後有點一頭霧水,不懂路易(安東尼奧班德拉斯飾)為什麼喝下毒藥卻沒死,也不知道Billy的下場如何…希望是因為這些空白讓我們看不懂並感到疑惑的,而不是因為劇情原本有漏洞或邏輯太牽強…

這是部關於愛與背叛的故事。描述富商路易認識了美豔的茱莉亞(安吉莉娜裘莉飾)後,深陷愛河難以自拔,卻發現真正的茱莉亞已在途中遇害,眼前的愛妻其實是個有段黑暗過去的謎般女人邦妮。邦妮雖然亦愛上路易,卻被過去所困,受控於在孤兒院一同長大的Billy,並一同騙取路易所有的財富,甚至他的性命…

安東尼奧班德拉斯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夜訪吸血鬼」中黑暗古老的吸血鬼,之後是「Don’t Talk to Strangers」中無辜被害的男友,想不到這次看到他,又是演個被女人害慘的深情男人,讓我對他的感覺從吸血鬼時期的「沒感覺」變成「同情」;加上他在片中雖屢次被騙得那麼慘,卻依然不願放棄對邦妮的愛,那種絕望參雜怨恨與愛的眼神有種下墜的黑暗,蠻吸引人的~~而姐則本來就覺得他很帥了,看到他在這部戲中的演出又陷得更深,看完後一直嚷著要我趕快去租這部片說~~~^__^|| 倒是之前我一直蠻有好感的安吉莉娜裘莉,不知為何,最近越看越看不出她美在那了,因此看路易及一群男人拜倒在她石榴裙下難以自拔,還有點難以理解說…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當年的預告)

今早終於跟阿民一起看完「Dog Day Afternoon」了。從一點多看到三點多…雖然已是半夜,但我早立定主意要守歲,就算阿民不跟我一起看這部片,我也要自己找另一部片來看,so…

第一次看有中文字幕的版本,終於把整個故事弄清楚了。其實跟我看英文版時的理解差不多,只不過有些細節當初沒聽懂而已。大概是已看過兩次、熟知劇情,現在時間又太晚的關係,這次我沒前兩次看得那麼感動,但Al Pacino在講電話及最後Sonny被捕這兩段的演出依然令我熱愛不已!他的眼神真的很能表現出複雜的情緒,雖然Al Pacino最為人熟知的是他富有感染力的演講,但在我看來,他沒有台詞,光靠眼神表達心境的演出最為成功也最具魅力。他甚至沒有什麼皺眉或苦著臉的表情,但光是眼睛的睜大與微闔、眼神的流轉,就能充份表現出Sonny的悲傷、絕望、壓抑...可惜阿民對這兩段經典沒我這麼崇尚,或許是有字幕遮住些微畫面的關係吧。

阿民看的時候經常動來動去,前半段結合喜劇與諷刺元素的部份還好,因為較容易讓人因爆笑而保持清醒,到後半段故事變得嚴肅後,阿民笑的時間相對減少,還因時間流逝而顯得越來越疲憊,讓我有點擔心他會因愛睏而無法專心看完整部電影,幸好不但沒有(雖然事後他說他真的很累),他後半段還看得很緊張,覺得心臟壓力好大呢!!因為阿民在看的時候有許多”期待”與猜測,即不知道角色們(尤其是Sonny)接下來的選擇會是什麼,會不會背叛Sal、會不會(這是阿民的希望)在Sal被射殺後故意有所舉動,讓自己也被殺…等,而劇情演變又很難讓人猜出答案,他才會看得這麼緊張。阿民說他覺得就這點來說,這個劇本或說這部電影寫/拍得很好,它不是”告訴”你一個故事,而是描述一些觀點,讓你用自己的想法來構成自己的故事。很多部份都是留空的,不作任何陳述或說明,而讓觀眾自己思考,這點讓這個故事顯得特別。我頗同意阿民的觀點,但他會很在意電影那些部份忠於原事件、那些沒有,比如人質們的反應,他會有點懷疑現實中是否如此(他是覺得他們太悠閒,不夠害怕嗎?但我覺得這些反應描寫得很真實耶)等,並想以編劇自己的改編來推知編劇的想法,有些時候我就覺得他太鑽牛角尖了。因為改編除了難以忠於事實(例如因無法訪問到Sonny---現實中叫John Wojtowicz---本人而無法推知他的心理狀態,只能自己推測)外,有時僅是為了增強電影效果或戲劇張力,可能沒什麼深刻的含義在裡頭,去猜每段戲的用意在那,只會把自己累死…

Anyway,有一點是我之前未曾想過的,就是最後Sonny出賣了Sal。阿民覺得Sonny或許希望讓人質平安被救出,讓自己和Sal死掉,才會立下遺書什麼的,後來他對Sal說的那些關於搭機逃到另一個國家之類的話,都只是他內心的希望或者幻想,因為他一開始就不甚相信他們能夠順利逃亡,這跟我頭兩次看電影時的感覺都不同說…我一直以為他直到最後都相信自己和Sal能夠順利逃出,因此最後功敗垂成,他望著人質和死去的Sal才會顯得萬般悲痛。我實在不敢相信Sonny會想要背叛Sal…不過聽了阿民的話,仔細想想又覺得蠻有道理的,因為電影中,FBI不只一次向Sonny暗示這件事,而聰明如Sonny不可能聽不出弦外之音,若說他完全沒打算出賣Sal,似乎又不太可能…看來Sonny的心理思考比我之前想的還要複雜許多…@__@

後來我上網查了一下IMDB及Wikipedia等網路資料上關於這部影片的介紹,也看了John Wojtowicz本人的影評(看以自己為藍本的電影,感覺一定很怪吧XD),才知道電影真的改編蠻多的,比如讓John Wojtowicz很不爽的”出賣Sal的暗示”及演他母親和妻子的演員表現方式(他說他母親並不是這種”過度保護”的類型,他妻子也不是這種又醜又囉唆的女人,他討厭這種好像把他搶銀行的罪過推給她們的描述,或至少暗示觀眾他會愛上男人是因為娶了這種女人);現實中他也沒有腳踏兩條船,而是先與妻子離婚才和Aron(電影中的Leon)結婚的。看了他的抱怨,讓我對這部電影的感覺變得有點複雜,雖然喜歡,卻又覺得它應該寫”this is inspired by the event…”而不是”this is based on the event…”,不然對當事人實在不太公平。就像Sal明明不是同性戀,卻硬被電視台描述成同性戀一樣,會給觀眾錯誤的訊息與印象。

除此之外,我也覺得編劇好像有企圖把Sonny描述成一個悲劇英雄,讓他搶銀行的動機更加悲劇性,即讓他有個never listen to him的母親和老婆,又債台高築之類的,即使他真正的動機就是為了Aron一個人…這樣真不知是好還是不好?

不過,我很高興John Wojtowicz本人也非常欣賞Al Pacino的演出(他去搶銀行的計畫還是以當天剛看的”教父”為基礎咧),說他把這個角色演得精彩萬分,應該頒個奧斯卡獎給他之類的,也很喜歡演Leon的演員的表演方式,認為他把Aron該有的神態及說話方式揣摩得非常逼真,許多他倆的片段都令他看得感動不已,甚至落淚(比如念遺書那段)…

下面就是John Wojtowicz的影評完整版。

Real Dog Day hero tells his story
by John Wojtowicz

from Jump Cut, no. 15, 1977, pp. 31-32

What follows is an article John Wojtowicz originally sent to the New York Times about his reaction to the film DOG DAY AFTERNOON, a film partly based on his life, and the Times’ interesting rejection letter. Jump Cut has reprinted this article from Gay Sunshine: A Journal of Gay Liberation, No. 29/ 30, Summer/Fall, 1976, ($10 for 12 issues. $15 Canada and overseas. Free to those incarcerated in prisons or mental hospitals. P.O. Box 40397, San Francisco 94140.) Gay Sunshine reviewed DOG DAY AFTERNOON in issue No. 26/27, and Jump Cut reviewed the film in issue No. 11/12.
In May, 1976 John Wojtowicz was transferred to the Federal Correctional Institution at Lompoc, California. where he still is. —Eds.
••••••• 

December 22, 1975
Mr. John S. Wojtowicz
P.O. Box 1000
Federal Penitentiary
Lewisburg, Pennsylvania 

Deer John:
I'm very sorry to say no to this after all of our correspondence, but this article just won't work for us. The problem is that I just don't believe you have profoundly come to grips with the motives for your crime, and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reality in this instance.
Sincerely,
William H. Henan
Arts and Leisure Editor
The New York Times
••••••••• 

This is the first newspaper article I have ever written, but it is necessary so you the people can know the truth. On April 23, 1973, I was sentenced to serve 20 years for armed bank robbery even though I made a deal and pleaded guilty. The powers that be did not keep their part of the deal even though I am a first offender. I'm now serving time at the U.S. Maximum Security Fortress at Lewisburg, Pa.

A movie entitled DOG DAY AFTERNOON starring Al Pacino (of THE GODFATHER) was made by Warner Bros. and based on the events of August 22nd and 23rd of 1972 for which I am now serving time. I am presently in the courts with the assistance of Mr. George Heath, another inmate in here who is a jail-house lawyer, because the Movie People (Artists Entertainment Complex. Inc. and Warner Bros.) have violated my contract with them. I have an agreement in writing for 1% of the net profits and a verbal agreement for 2% of the gross from the movie. It seems now that everyone involved is denying this. “Exploitation” is a dirty word, but I have been exploited as well as my family and friends.

I have had other problems with the movie, and I even had to launch a massive letter writing campaign after the Associate Warden, Mr. D.D. Grey and the Warden, Mr. F.E. Arnold in here both refused to let my movie in here after Warner Bros. had agreed to send it free of charge for all of us to see. I can report now that the outside pressure from both the Gay and straight newspapers was enough to make the officials hare relent and on Friday might, 10/3/75 and also on Sunday afternoon, 10/5/75, we here finally were able to see the movie. I was allowed to see a special preview of it on Friday afternoon, 10/3/75 all alone with the exception of a guard being there. It was a very moving experience.

The movie. DOG DAY AFTERNOON, contains everything from laughter, tears, love, hate, devotion, religion, to hope, drama, and thrills. The reason I call it a ”?” is because it leaves so much out and so many unanswered questions. What you are about to read are my own personal comments and feelings even though they may result in the movie losing money. They must be made.

The main reason I did what I did on 8/22-23/72 is never explained in the movie, and instead you the viewer are left with many questions. I did what a man has to do in order to save the life of someone I loved a great deal. His name was Ernest Aron (now known as Ms. Liz Debbie Eden) and he was Gay. He wanted to be a woman through the process of a sex-change operation and thus was labeled by doctors as a Gender Identity Problem. He felt he was a woman trapped in a man’s body. This caused him untold pain and problems which accounted for his many suicide attempts. I met him in 1971 at an Italian Bazaar in N.Y.C. after two years of separation from my female wife, Carmen, and two children.

Ernest and I were married in Greenwich Village in N.Y.C. on 12/4/71 in a Roman Catholic ceremony. We had our ups and downs as most couples do, and I tried my best to get him the money he needed for his sex change operation he so badly needed. I was unable to obtain the funds for his birthday on 8/19/72 and so, on Sunday, 8/29, he attempted suicide while I was at of the house. He died a clinical death in the hospital but was revived. While I went to get his clothes, he was declared mentally sick and sent to the Psychiatric Ward of Kings County Hospital in Brooklyn, NY. I went to see hin and I tried to obtain his release on 8/21, but was told he would not be released and would stay there for a long time until he was cured.

Soon 8/22/75, along with two others, I began what I felt was necessary to save the life of someone I truly and deeply loved. No monetary value can be placed on a human life, and as it says in the Bible - “No greater love both a man then to lie down his life for another.”

I regret the things that happened, but most of all that my friend, Sal Naturale, who was only 18 years old was murdered by the F.B.I.. It was not necessary for then to murder him, because he had been immobilized and unable to do anything, but yet the F.B.I. murdered him before my eyes. I was also immobilized and unable to do anything. The movie never shows this as it truly happened, as it does with so many other scenes in it. I estimate the movie to be only 30% true, even though it states - “This movie is based on a true incident that occurred in Brooklyn, N.Y. on 8/22/72.” All through the movie they take facts that were true but then present them differently. For example: It is true that the third person involved with us did panic and fled the bank at the beginning, but not as they have him doing it in one of the comical scenes, which are so rampant throughout the movie.

They have a scene with my mother and I outside of the bank talking to each other, but in real life we never did talk, and I never went out to see her even though she was there. A third scene shows me speaking to my female wife, Carmen, on the telephone. (The actress who portrays her in the movie is an ugly and greasy looking women with a big mouth, when in real life my wife is beautiful and very loving wife.) I did try to call her, but the F.B.I. cut the phone lines and air conditioning before I could get to speak to her on the line. I did not like the horrible way they tried to make her the blame or the scapegoat for everything that happened, especially because of the Gay aspects involved.

Now to one of the most despicable parts of the film. In it they hint very dramatically that I made some kind of a deal to betray my partner, Sal. It hurt me that the same F.B.I. who cold-bloodedly killed an 18-year-old boy can be depicted as having me help then. This is not true and there is no human being low enough in this world who would let the F.B.I. kill his partner in order for him to survive. It can be labeled as just Hollywood trying to sell a movie or just to increase the drama, but I call it sick.

Many of the men in here thought the movie was a good comedy, but most were outraged at how they misrepresented the truth and invented things that were so despicable. I even had some problems as a result of it, especially the part they invented that hinted of a deal with the F.B.I..

Now for a more pleasant side; the directing by Mr. Sidney Lumet was fantastic. The cast did an outstanding and monumental job as a whole. There are only two exceptions to this. First, the actress playing my wife, Carmen, made her look horrible and inferred that I left her and winded up in the arms of a Gay man because of her. This is completely untrue, and I feel sorry for the actress for having to play such a horrible role. Second, the actress playing my mother overdid her role, especially the overprotective Mother type baloney in it. Some of what they both said, as well as the actor portraying my lover, Ernest (called Leon in the movie) were true statements of facts, but did not really happen in the real life event as such,

Al Pacino’s performance has to be called “out of sight” and the best he’s ever done. I feel he deserves the Academy Award for Best Male Actor for his unbelievable performance. For almost two hours he was just fantastic. He made me laugh, cry, sweat, and feel uncomfortable at times all in one movie. His characterization was flawless.

I was very touched and cried in the most moving scene in the entire movie. the one in which he dictates my last will and testament. During this memorable scene over 1,300 men in here were completely silent, and you could hear a pin drop. For an hour and a half previously everyone was laughing, but then it all stopped, and the truth and stark realism was finally presented in one of the most moving scenes I've ever seen in a motion picture.

Chris Sarandon who portrays my male lover in the movie also deserves the Academy Award for Best Male Supporting Actor. It was his film debut and he was too much for words. He had to portray the widest range of emotions but do it in the right way. I feel he did it perfectly. If in real life Ernie had said those things and done those actions, he would have done them exactly as Chris did them. In the telephone scene between Pacino and himself his performance was unfathomable and a tribute to his mastery of an unbelievably difficult role. I was moved to tears by it because the realism was there and so professionally done.

My feelings over all on the movie were that it was a good comedy, but I did not think it was funny because it was about me and my loved ones. I felt the movie was in essence a piece of garbage. It did not show the whole truth, and the little it did show was constantly twisted and distorted. So it left you, the viewer with so many unanswered questions. I fault the screen writer, Mr. Frank Pierson, for not going into a more explanatory and deeper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eople involved. But Hollywood wants to make money, and if sacrificing the truth or exploiting the lives of real people is the way to make money, then that’s what they do.

I feel deeply hurt by the movie, and I hope that you the reader will remember the above if you have seen the movie or are about to see it. I have taken the movie people to court for the exploitation and for their breach of contract. But the battle will be a long and hard one, as will the one against the book people (Delacorte Press of N.Y. and Dell Publishing Co., Inc. and Patrick Mann, author of the hard cover and also the paperback entitled Dog Day Afternoon).

It is not easy for me or my loved ones because of my imprisonment, but I am determined to do what is right as God gives me the light to see that right. Ever since I arrived here at the U.S. Penitentiary, Lewisburg, Pa., I have been treated as a “Second Class Inmate” and denied the same rights that other inmates in here are enjoying. This is because of the homosexual motive and implications of my crime. I have been arbitrarily discriminated against and harassed by the officials here. I have complained repeatedly and also filed administrative remedies to the Warden, Regional Director, and Assistant Director, but I still fail to obtain relief. I am now in the courts over this.

Further, at the present time I cannot even get legal papers notarized by the officials here to send the courts because my jail-house lawyer, Mr. George Heath’s name is on then. Their refusal to notarize these legal papers is another violation of my rights in here. At one time they even refused to let me do this article for the New York Times, but after pressure from the Washington Post, they relented, and so now I am doing this article.

There is a prayer that the Alcoholics Anonymous have in here that I try to live by, and it goes like this: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the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晚上自己看完「衝擊效應」(Crash),是2004年的片子,由布蘭登費雪、雷恩菲利浦、珊卓布拉克等人主演,看大意是在講幾個無相關的人因為某些事件而被撞擊在一起。我對這種類型的片還蠻有興趣的,它上映時看到預告時就曾想進戲院去看,後來因故作罷,今天終於有機會看完整部片,感覺卻挺複雜的。可能是因為它的主題不似我之前想的那麼單純吧,還加了許多種族歧視的元素在裡面,或更正確地說,這部電影其實就是在探討美國的種族問題。

片中有各式各樣的人及種族,有開雜貨店但英文不太行的伊朗移民一家人、老愛爭論黑人歧視問題的黑人青少年(其中一個有嚴重的被害妄想症)、有病父親得不到良好醫療而有點憤世嫉俗的白人警察,及看不慣他作為的年輕搭檔、弟弟離家出走的黑人警察、有野心的州檢查官及他那缺乏安全感的妻子、非裔美籍的電視導播夫妻、鎖匠及他的七歲女兒等,不過這些人的命運基本上跟「警察」這個職業連成一線,從「種族歧視」及「融合不全」的命題出發,探討當他們彼此撞擊時,會將彼此的命運帶到什麼境地去。

「星光影評」關於這部片有段值得咀嚼的話:「在這個天使的城市裡,擦身而過很可能引發打鬥而受傷,而被人碰觸則是一種瘋狂的行為,而不再是表示親密了,撞擊儼然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不知是不是為此,片中每個人物的生活都是如此壓抑、如此痛苦到令人窒息,每個人都在一個沒有出口的迷宮打轉,迷失了自己。有些人到片尾驚醒了,有些人領悟了,有些人得救了,有些人則往下沉淪了。電影配樂刻意用了許多唱聖歌般的女高音,給人一種「醜惡下的聖潔感」,就像所有人物,沒有真正的壞人,也沒有貫徹始終的好人,只有一些迷惘困惑的凡夫俗子在生活中掙扎著尋求救贖。

這個主題其實很不錯,可惜表達方式因為過多巧合而顯得人工化。最讓我詬病的是安排性騷擾電視導播夫妻的白人警察萊恩和漢森後來又與這對夫妻不期而遇,透過救這對夫妻贖罪。這樣真的太不公平了!因為萊恩給這對夫妻帶來最大的傷害不只是性騷擾,還讓妻子覺得丈夫未在她受辱時出面解危、讓丈夫為自己不曾出面解救妻子而感到羞恥,讓他們從此心中有了疙瘩,但就因為他救了妻子,這對夫妻就不能再恨他了,即使他從未為自己的卑鄙行為道歉…我覺得與其如此,不如安排這對夫妻遇到其它好警察,讓他們了解到並非所有警察都是壞人,會比較說服我。此外,州檢查官的妻子從樓梯跌下時,她交往十年的好友竟寧願去美容院也不願來救她,反而是她原本看不慣的傭人瑪麗亞仗義相救,這種安排也過於平面化,或者說是老套或刻意,因此無法給我什麼感動。

比較令我感動的是鐵匠的故事,尤其是他對小女兒說隱形斗蓬的故事那段,給我一種很悲傷的感覺。因為過去生活的社區太混亂,讓女兒不敢正常生活,因此他必需創造一種「受保護」的假象來安慰女兒,假裝煞有其事地把自己身上的「防彈隱形斗蓬」脫下來給女兒穿,想不到這樣反而差點害死女兒…這種矛盾與衝突格外令人震撼。除此之外還有漢森警官(雷恩菲利浦的角色)。他呈現出來的形象一直比較正直,不願和性騷擾無辜民眾的萊恩同流合污、解救陷入危機的導播、願意讓黑人搭便車等。然而,真相卻是:他還是無法打從心底信任黑人。因為這種不信任,讓他犯下比其它不願停車的人更大的錯誤,而且是一生都難以彌補的錯誤…這算是全片最大的意外,也是最大的諷刺。

諷刺的還不只漢森,原本是搶車犯兼意外過失撞人犯的黑人青少年,撞到的竟是個人口販子,還意外救了一車的亞洲難民。片中雖然在探討黑人受歧視的問題,但無視此點的往往又是黑人。他們或是站在自己的立場看事情,或是希望以公正客觀的角度來處世,或是為免利益受損而忍氣吞聲,總之就是沒什麼人願意站出來申張自己的權益。比如那個弟弟失蹤的黑人警察、比如那個無視漢森申訴的長官、比如那個不願好好替萊恩的父親安排看診的黑人護士、比如電視導播…這些人在社會的歧視及不公的生活環境下失去反抗的勇氣,變得像在隨波逐流…這也是為什麼這部片顯得那麼灰暗,看後心情會變得低落的原因吧…

因此,雖然是部還不錯的電影,雖然它得了2005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我並不怎麼推薦這部電影。不過,倒是可以從中得到一些美國社會現存問題的常識就是了,如果電影忠實呈現了這些問題,而未經過太多戲劇化及誇大處理的話。(我不是美國人,實在難以判斷)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早和姐一起刷廚房地板,不知是不是手用力,牽動到腹部肌肉的關係,快刷完時我突然感到肚子不舒服,拉了一陣子肚子後(坐在馬桶上時難過得好似之前食物中毒),就覺得非常非常虛,只要直起身子就會不舒服,只能蜷著身體躺著休息,因此也不能照原訂計畫去愛買了,後來我一個下午都在看電視…

我把”Family Ties”二下、三、四集看完。三是關於小妹妹Jennifer及她朋友賈斯丁的故事,描述她的女性朋友因為她跟男生作朋友,就威脅或嘲笑她,使她一度打算放棄這段友誼;四則是關於父母去度蜜月期間,家裡由Alex作主,邀了一堆朋友來狂歡,其中一個跟他大妹頗來電,兩人還在晚上一起開車出去,把護妹心切的Alex搞得很緊張的故事。這集有較多MJF,我超愛他演這種想保護妹妹的囉唆哥哥,尤其是大妹打算收下對方收的花,他阻止無效後那句:”好,妳要收就收吧!Take the flower!But remember this: you’re breaking your brother’s heart!”超可愛的^__^

我也一併看完”Light of Day”(登龍有術),結果是失望透頂,因為我根本不懂這部片的重點在那!超討厭片中MJF的叛逆姐姐,搞不懂她在叛逆什麼、有什麼好叛逆的!她的論點我沒一個贊同,且光是她的外型氣質就讓我第一時間看了反胃了…因此對MJF不斷維護她、幫她的安排,我不但沒有共鳴,反而對這種作為完全無法理解。我覺得他應該即早離開她,最好棄她如敝屣,越早越好~~~此外,這部片中的唱歌部份都好長,但歌又不怎麼好聽,感覺好拖戲,也是讓我看得很不耐煩的原因之一…只有其中一首MJF的角色作的”You have no place to go”還不錯,歌詞蠻有趣的。總之,整體而言,這是部我一看就想馬上賣掉,再也不想看第二遍的爛片。

晚餐後,我繼續放”神通鬼大”來看(本想跟阿民一起看”Dog Day Afternoon”,而他也同意了,想不到因片長兩小時,而他明早六點半就得起床,因此後來他又不看了),阿民也跟我一起看到十點左右+結局。這部片是1996年由Peter Jeckson導演的,超高興MJF和他合作過!而它也是MJF最後一部主演的電影,之後他就轉戰電視,然後淡出了,因此它的意義格外重大。起初我以為這會是部血腥暴力又恐佈的怪片,因為聽說PJ的”新空房禁地”之類早期的片子盡是這種古怪的創意,為此在一些電影迷間小有名氣,想不到它根本不恐佈,雖然主題和鬼有關,但頂多只是部神怪喜劇片,對我而言連驚悚片都稱不上,畢竟片中的鬼不是好人就是極卡通化的壞鬼,一點也不嚇人。

它的大意在說一個五年前因離奇車禍而喪妻的建築師Frank(MJF飾),從死亡邊緣活過來後,就得到能和”好兄弟”溝通的能力,並以此詐財,過著不務正業的生活,並在其中一次”生意”中遇到美麗的女醫生Lucy,她之後在一連串離奇的暴斃事件中失去丈夫。為了查出真相,Frank和Lucy都被捲入殺人風暴,與古怪的FBI及十幾年前的殺人魔惡靈周旋。

片中蠻多ideas挺有創意的,但有些設定總覺得不完全周到,比如死後靈魂的特性。Lucy的老公死後並沒馬上被吸到”另一個世界”,Frank也可以自己控制要不要去,其它被殺的人卻馬上就被吸走了;Lucy老公的靈魂掉到土中,差點被埋住,還需要Frank拉他出來,也需要Frank的車載他才能前進,之後Frank卻能用飄的趕去救Lucy,是因為Lucy老公剛死,不清楚自己可以怎麼活動,還習慣以人的形式生活,而Frank因為已有許多經驗,所以不受限於人的思考模式之故嗎?不過有時靈魂能以自己的意志”碰”甚至”移動”東西,有時又會”穿透”東西(比如Lucy的老公會穿透Frank的身體),那靈魂到底有沒有能力和現實中的東西相接觸啊?又為什麼那個殺人魔死後能獲得那麼強大的力量繼續殺人,不必到陰界去,直到Frank垂死時才和愛人一起被無意中捲進去,最後下了地獄?

除此之外,我也搞不懂殺人魔的愛人Patricia跟她母親到底是何許人也,一開始她母親看來有破魔的能力,似乎一切都在她掌控之中,之後她卻輕易地被Patricia殺害了,Patricia也從片頭的”被害者”一下子變成”加害者”,感覺好奇怪…後來我看IMDB的影評,有人說在”導演版”有更多說明,開頭John之所以要加害Patricia是因為他和Patricia在玩”殺害她”的遊戲,這樣在真實世界中他才不會殺了她,即使如此我還是不懂Patricia的母親為何一開始知道如何趕走John,及Patricia為何要假裝聽母親的話,一直待在那棟房子裡,直到Frank出現才露出真面目。她明明可以繼續假裝下去的…而且為何獨有Frank的妻子被殺那次,她會出現在房子外,並在Frank的妻子額頭刻上數字,卻饒過Frank,之後也沒在任何其它被殺的人額頭刻數字了?總之,我覺得疑點超多的,卻沒好好地說明,或許PJ又犯了相同的毛病,覺得只要他拍得開心就夠了,故事合不合邏輯不重要?

Anyway,MJF演得很棒,雖然我不懂他和Lucy為何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就電到彼此(尤其是Lucy對他。她才剛死了老公耶!而且她老公還極力想救她,他太可憐了),但他在片中真的很帥,而且把悲傷、絕望、神經質的感覺演得很好,特別是女編輯被殺,讓他聯想起妻子死亡,進而以為自己是殺人兇手那場戲,他把那種神經繃到最頂點,接近崩潰邊緣的感覺表達得淋漓盡致。有IMDB的網友認為是因為帕金森氏症在現實中影響他,他才能把這種既疲憊又難過的感覺演好,但我覺得未必吧,畢竟之後的”Spin City”他還是可以演得完全看不出是病人啊!這樣聯想對MJF太不公平了…

其實這故事整體而言還蠻有娛樂性的,至少阿民在睡覺前看前半部就看得興味盎然(他看到那個FBI的部份笑得尤其誇張,覺得那人很怪很有趣),可惜它的結局虛掉了,出現了個老套的惡有惡報模式---下地獄,還讓Frank得到老婆批准才回到陽世和Lucy在一起…我還寧願Frank真的死了,只是變成Lucy的守護靈呢!!(反正Lucy看得見他,這樣活下去也蠻有趣的)不過沒辦法,聽說這是PJ第一部進軍好萊塢的電影,可能是因此才需用這種好萊塢的老套,以贏得票房吧。唉,不過MJF是因為”Heavenly Creatures”才答應接演這部片的,這部片卻沒拍得和”Heavenly Creatures”一樣好(雖然我還沒看過,但影評都說讚),以一部息影作來說,還是不夠格劃下完美句點啊…

P.S.之後我轉台看到”危險性遊戲”才剛開始播,就把它重看一次。因為之前下載的簡體版翻譯不好,很多劇情都沒看懂,這次看懂了才覺得故事蠻不錯的。不過雷恩菲利浦並沒之前覺得那麼帥說…可能是他的笑容多少假假的關係吧。但我還是喜歡看最後他死掉那段,姐也有特地跑出來看那幕哩~~~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ues
晚上邊烤蛋塔邊看「成功的秘密」(The Secret of My Success),一直看到半夜兩點才睡。不是這部片太長,而是因為中途太多太白痴的笑點,害我得不停按暫停來狂笑一番,才能繼續看,有夠累的~~~>__< 不過這真的是部很精彩的片子說!!看完後大呼過癮。不懂為何它在IMDB沒得到更高的評價…

它的劇情其實蠻簡單的,是關於一個從鄉下到大都市的大學畢業生,如何憑著才幹贏得高薪工作與美人心的成功故事。不過因為我之前看過的一些電影的相關題材,都是關於一個一無所有的人贏得一切後,發現金錢和高位並不能帶來快樂,反而會讓自己失去真正重要的東西,如真正的自我、朋友、價值觀等,而選擇在最後退出這個複雜的世界,回歸平凡,因此我原以為這部電影也會走相同模式,想不到最後故事卻是停在成功那部份,這點讓我挺意外的。不過這樣有何不可呢?成功也沒什麼不好,何況這部電影呈現出來的感覺並不像「穿著Prada的惡魔」之類的片子那麼壓抑,好像成功就得犧牲很多似的,而把向上爬的過程描述得積極樂觀又有活力,讓人覺得好像只要有幹勁,就有成功的一天,而給人一種無形的激勵與勇氣,我覺得這樣蠻不錯的。

我喜歡這部片子的快節奏與緊湊的劇情,每條敘事都像在跳躍一般,令人看得既期待又沒時間停下來思考一下故事的邏輯對不對,而只會沉醉於電影營造出來的幻想世界中,接受它誇張的邏輯(如一間大公司內的送信生竟可以同時假冒新來的上班族,卻不被兩邊的人發現),這樣真過癮!而且它的笑點點到為止卻又極富喜感,透過剪接、導演、配樂等呈現出來的豐富趣味俯拾皆是,比如那場兩男兩女在房裡四處走來走去那幕戲就拍得很有趣,它的配樂正好與前半部主角被自己的嬸嬸在車裡挑逗那場戲相同,一樣讓人看得血脈賁張又緊張刺激,這點是我覺得它最成功的地方!感覺以一部商業喜劇片來講,這部片具備所有受歡迎的要素。不論是演員、導演(從電影開頭,畫面的構圖就令人驚豔,看得出經過精心設計。它的配色也令人印象深刻)、配樂、劇情無一不佳,有許多台詞即使到了今天依然能引起共鳴,比如開頭Brantley(主角)到各公司應徵時的對話就深得我心。它的大意是說,每間公司都要求Brantley有工作經驗,Brantley就很不滿地說:「如果沒人肯給我工作,我怎麼可能有工作經驗?」面試的人聞言便反將他一軍說:「如果現在我給你工作,等你累積足夠經驗之後,你就會跳槽到更好的公司,虧的還是我們。如果你高中畢業就來上班,現在你已經有不錯的薪水和職位了。」於是Brantley無奈地反問:「那我上大學是要幹嘛的?」然後面試的人竟回答:「是去玩的,不是嗎?」這…真是一針見血。

呵,題外話,我覺得MJF在這部片中真的好帥,果然還是俐落的短髮適合他!(不過他在辦公室裡偷接別人電話那部份交差剪接,最後一個回到他身上的鏡頭,他竟由短髮變成長髮了~~~一看就知道是之後的pick-up之類,超不連戲,幸好之後就回歸正常)尤其是帶金色/淺褐色的短髮!而且我非常喜歡Brantley這個角色。他除了聰明、努力之外,也非常有野心,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確定目標後就積極爭取;在他的字典裡沒有「消沉」或「不可能」這類的字眼,他總是不顧後果,先做再說,難怪他會成功。雖然他假冒公司上層員工這點有點誇張,但想想這在現實中也非絕不可能啊,「神鬼交鋒」中的Frank及許多有名的詐欺師不就憑著假冒身份的本事(通常這要包括「大膽」與「自信」,還要熟知人的心理盲點)及一張巧嘴而瞞天過海嗎?何況Brantley對公司內部事務已下過一番苦工,比憑空造假好多了。

總之,這部片極具娛樂性,每個角色都塑造得不錯。唯一令我稍感意外的是,原以為Brantley最後會贏得「老闆」(也就是他的uncle)信任,想不到他卻是自己變成老闆了~~~哈。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本來只打算自己看”他不壞,他是我爸爸”(Tyven, tyven),想不到看的時候媽和阿民都被吸引過來了,還都看得很投入咧!(我說他們一個是抵擋不了家庭溫馨片,一個是抵擋不了可愛小女孩吧)

這部片好像曾獲2002年北歐國際影展挪威電影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挪威代表作的樣子,這點有些令人難以置信,因為它的題材老套,描述一個被控暴力傾向而無法贏得離婚後的子女監護權的父親哈洛,在母親的喪禮那天,因為妻子三年來不讓他見七歲的女兒麗莎,終於忍無可忍,私自跑去女兒學校找她,卻陰錯陽差演變成綁架事件,在帶女兒逃亡的途中,重新培養兩人的父女關係。此外,全片幾乎沒有配樂,其它方面也沒什麼特別引人矚目之處說…就連哈洛和妻子當年鬧翻的真相,也安排得不算完美(不過還可令人接受),不知讓它特別成功的原因在那裡。

不過我對這種”老爸陰錯陽差綁架女兒”的劇情還蠻有興趣的,因此當初忘了在那個電影節看到有播映時,就蠻想看的,雖然真的看了之後覺得不會特別喜歡,但也不難看就是了。片中的父女檔演技都不錯,小女孩長得雖不算可愛(對我而言),但以她七歲的稚齡就能演得這麼生動自然,真的很不容易,為她加了不少印象分;父親哈洛也屬於那種長相一般但演技不錯的類型。

比較讓我好奇的是,在結尾哈洛帶麗莎去逛動物園之後,這對父女的將來會變得如何,是得到重聚的機會,還是仍無法時常見面?麗莎的媽媽會不會因她對哈洛作不實指控而被判偽証罪或毀謗罪之類的,也令我好奇。此外,有一點令我感到不解,哈洛和他老婆到底有沒有愛過對方啊?總覺得他們都在意麗莎甚過對方,甚至為此反目成仇…雖然這也沒啥不對,但可能是我看過的一些故事中,情人往往為了對方而犧牲掉小孩,而影響到我對夫妻/親子關係的觀感之故…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等餅乾烘焙好的時間, 我就在一旁看今天剛買回來的”好萊塢醫生”(Doc Hollywood)。令我驚訝的是, 片子才開始播就令我感到失望, 但這不是劇情本身的問題, 而是DVD的畫面竟不是上下留黑的長型!! 也就是說, 它是經調整後的”電視畫面型”…the worst thing is, 它的翻譯很多還看不見。不知是因為畫面縮小, 所以有些在右邊的字就看不到了, 還是翻的時候就漏打了, 總之這讓我看得很不舒服, 一點也沒有花錢買DVD的感覺~~~(尤其畫質也不佳, 畫面不夠清楚且偏暗, 根本像錄影帶轉錄的) 連觀賞畫面都這麼差了, 更別期望可以看到什麼額外收錄的花絮了, 虧它還花了我390, 是最近買的片子中最貴的一支說…-__-

它的劇情其實不算新穎, 主要在說一個唯利是圖、夢想到LA(大家都代稱它為”Hollywood”, 地緣關係吧)當整型醫師賺大錢的年輕醫生Benjamin Stone, 在開車往LA的途中因一個小車禍, 被迫滯留在有醫生荒的小鎮勞動服務, 那裡是個人口外流嚴重、人口稀少的樸實小鎮, 只有一個老醫生和難搞的護士, 申請兩年都找不到願意到此的醫生, 因此鎮長百般施計要吸引Ben Stone留下。雖然在相處下, Ben Stone漸漸發現這個小鎮的可愛之處, 也開始懂得為他人著想, 並與開救護車的年輕單親媽媽露伊日久生情, 但他還是無法放棄到大都市發展的可能性…

看到這裡都知道, 最後不管如何, Ben Stone的選擇一定是回到小鎮, 只是在這樣老套的模式下, 怎麼發展才是這故事是否可看的重點。雖說我蠻驚訝Ben Stone在車子二度損壞後, 竟能在鎮民的共同出資下到LA去(本以為他註定被困在小鎮, 而他也認命了), 也覺得這樣的發展不錯, 畢竟他若不是自願留下, 將來一定會後悔的。但我實在不太喜歡他是因為得知露伊結婚是騙他的而回去…比較希望他是”回到”大城市後, 發現自己還是離不開小鎮。也許編劇這麼安排也有他的道理, 一來強調真愛至上, 二來Ben Stone的出身原本就是鄉下, 因此只以小鎮的純樸來吸引他留下有些牽強。但這樣感覺像是沒有露伊(美人)的話, Ben Stone就不會回去一樣, 那一開始安排他和鎮民間的有趣互動就沒意義啦~~我是這樣覺得啦。不過, 或許是Ben Stone從露伊的謊言中, 得知她為自己的犧牲有多大, 因此體會到留在心愛的人身邊還是最重要的吧。

要不是KJF太矮, 他在這部片中真的非常耀眼, 演技好又長得帥, 把一個滑頭但醫術高明的醫生詮釋得淋漓盡致, 他的轉變也令人感到合情合理, 印象最深的是他為了接生而讓車子被撞爛(這個安排老實說有點太巧合了)時, 那個似乎看開了、豁出去了、無奈中又覺得自己可笑的表情, 那個笑包含了很多層心理作用, 而MJF表現得很棒!而女主角Julie Warner的表現也不遜MJF, 她光是長相就相當討人喜歡, 是個氣質特殊的中性女星, 演一個集有個性、堅強又深情的女性極具說服力。雖然她知道Ben Stone邀她赴市長的晚宴是出自賭局, 雖然她知道Ben Stone總有一天會離開小鎮, 她還是無法壓抑自己對他的好感, 和他談了場若有似無的戀愛, 且願意在他離開前, 把自己獻給他。然後為了別成為他的拌腳石, 故作堅強地要他離開, 卻躲在車內邊哭邊目送他離開…由於她這樣的個性, 故事在中途的發展往往出乎我意料, 也有一些可愛的小插曲發生, 比如露伊要Ben一起到處灑尿, 讓鹿不敢接近, 以扼絕為了好玩而來狩獵的獵人等~~ 哈, 雖然這段我覺得有點嘔, 因為我老是在想他們有沒有洗手、褲子有沒有濺到尿之類的(因為他們邊跑邊尿嘛), 但想想這安排還真妙啊!露伊竟能不在乎地在別人, 尤其是個男人面前脫褲子尿尿, 她果然很特別…就像她俯出場便是全裸地在河裡洗澡, 還蠻不在乎地走到Ben面前一樣…(不過這段安排總覺得有點怪, 為什麼她要特地跑到有陌生人在的木屋前的河洗澡啊?)

總之這部雖不算非常精彩的故事, 但就欣賞MJF的帥氣和演技來看, 蠻值得一看的, 有些劇情也頗溫馨, 蠻適合闔家觀賞(除了那幕露伊全裸)。

P.S.我不太懂那個小鎮的老醫生有什麼特別之處, 為什麼後來他一通電話就搞定Ben的求職啊? 劇情也沒交代...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謀財真要命」(Greedy)在「Lucky Man」裡面,MJF對它的描述(大意)是:「它的票房奇慘,讓我成了票房毒藥,不敢相信這部之後還會有人想找我演戲。事實上製片他們拿到劇本的時候就知道這部片不會賣座,他們只是期望能找個演員來撐這部電影,等待機會渺茫的票房奇蹟。」看了這種描述還會期待這部片的,大概沒幾個人吧。不過因為MJF的片在台灣找得到的實在不多,它正好是其中之一,為了滿足最近想看他電影的欲望,在約略看了一下IMDB的評價,判斷它應該還有些觀賞價值後,我還是網購了這部片。

想不到,它和「小生當差」一樣,看之前沒投注太大期望,認為它應該不會好看到那裡去,看後卻發現它沒想像中糟,結構完整、故事也頗具娛樂性,還蠻令我驚喜的。(而且兩者都比「白宮夜未眠」好看多了)

這部片的劇情其實不算新穎:億萬富翁的親屬們搶破頭要得到大筆遺產,偏偏這個巨富Uncle Joe卻是個老狐狸,把身邊後輩們互揭瘡疤、故作純真善良的嘴臉摸得一清二楚,深深厭惡這些人的貪婪,而從未給他們得逞的機會。當這些各懷鬼胎的親屬們發現Uncle Joe竟在三星期前「引狼入室」,找來一個年輕貌美的披薩女郎同住,甚至可能將大筆遺產留給這個「狐狸精」時,他們急忙想出對策---找回當年看不慣Uncle Joe刻薄的待人處事而離家出走的大表哥之子,同時也是深得Uncle Joe喜愛的小姪子Dany回家,務必使Uncle Joe的心從貌美的Nancy身上移開…。

它的故事架構頗完整,但有時會造成我一些理解困難,比如Uncle Joe到底有沒有懷疑過Nancy?看結尾,似乎Nancy的貪婪到離去都跟Uncle Joe的破產一樣,只是一場戲,從Nancy得知Dany是貪婪的親戚們的「同伙」後開始上演,目的是導出後頭Uncle Joe破產到眾叛親離的主戲,以測試Dany的真心。若是如此,為何Uncle Joe還要像挑撥Dany一樣,故意也對Nancy說他有意把遺產給Dany?但若Uncle Joe沒懷疑過Nancy,他又憑什麼相信她真的是個不謀他財產的好女孩?總覺得像Uncle Joe這種疑心病過重的老人,不該如此輕易相信別人才對…

此外,我總覺得人或多或少都會像Dany一樣,明知貪婪不對,也憎惡貪婪,卻仍忍不住被金錢及權力誘惑,而以各種正當化的理由維護自己的貪心。因此他的女友在我看來有點「超凡」的感覺,似乎清心寡欲得有點不真實。當然,託她之福才讓Dany找回自我,但我還是覺得這樣會讓她的角色顯得比較刻板化,少了點人性,有點可惜。而且她這樣一個正直的人,到最後Uncle Joe公布真相、主張他們夫妻倆一起搬去豪宅跟他住的時候,竟會歡天喜地地接受,也不甚合理。

至於Dany,這個角色是充滿人性矛盾、相較之下有血有肉沒錯,但像他這樣搖擺不定也不太好,感覺他是那種會雪中送炭,但發達後又會有點得意忘形的人…也就是意志不夠堅定啦。因此我實在有點為他的未來擔心,畢竟Uncle Joe的破產是騙人的…難保之後他不會再度失去自我。最好的方法還是和金錢保持距離啊…話說回來,MJF在這部片中真的超級無敵帥!剛好長度的金髮、充滿矛盾的眼神…在在展現他的魅力。感覺Dany的造型非常適合他說~~~>O<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生當差」(The Hard Way)是KJF和James Wood合演的警匪喜劇片,雖然在IMDB評價不算高,但看了一下網友發表的影評,感覺似乎不錯。只是看了普遍評價不錯的「白宮夜未眠」後,我實在不太能相信評價了。幸好這部片比「白宮夜未眠」好看多了,雖然不是什麼富有教育性或啟發性的內容,卻很有娛樂性,很多橋段都超爆笑的,不會讓人去計較它的邏輯性及合理性(否則光是警察受命帶個大明星一起出任務這點就夠扯了);兩個主角---MJF和James Wood在一起的感覺也超棒。雖然MJF的角色從大明星變裝成普通老百姓的樣子實在令人不敢恭維,臉看起來比平時扁,身材感覺也比其它電影中的他更嬌小,但他的角色真的白爛(白目)得爆笑~ 不過他金髮的造型就超帥!(如果不去計較他的身高的話) James Wood則光是氣質就給人好感,不像麥可道格拉斯長相惹我厭,他演這種總是碎碎念的火爆刑警也很適合,看他老是躲不掉Nick(MJF)的糾纏就覺得很爆笑~~~^__^||

這部電影的劇情蠻卡通化的,大意在說:一個總是演英雄救美類型電影的大明星Nick Lang為了挑戰自己,打算去試鏡警匪片,為了能演出逼真,他利用關係進入警局,和他欣賞的個性警員Moss成為拍檔,但Moss恨不得能馬上甩掉他。經過一番相處之後,兩人不但成為莫逆之交,Nick還把Moss的個性「照單全收」到他的新角色裡。結局就是Moss等人一起去看Nick的新電影,因此我看到片尾曲還以為是戲中戲咧~~~

令我驚訝的是,這部片的高潮戲超多,多到有點出乎意料,每次我以為它要結束時,都還有下場高潮戲等著上演(戲院槍戰Nick瘋狂駕車頂樓對決)。不過整體而言都很有趣,看Nick假裝得絕症而瘋狂開車那幕最爆笑,其實故事若end在這裡可能會最好吧…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片來自開眼電影網

這次網購的三部米高福克斯(Michael J Fox)的影片中,我最想看的是『白宮夜未眠』(The American President),因為聽說MJF就是憑這部片讓人見識到,他當個主角旁的綠葉,也能發光發熱,為之後大成功的『Spin City』鋪路;MJF自己似乎也蠻喜歡這部的。想不到它根本沒預想中的好看,到後來我都在快轉,反而在IMDB評價不如它的『小生當差』及『謀財真要命』都比它有趣多了。
 
首先,最令人看不下去的就是男女主角---麥克道格拉斯和安妮蒂班寧。不清楚是角色的關係,還是演員本身的問題,總之我根本無法忍受多看他們任何一秒(偏偏他們是主角,戲份一定最多),也不覺得他們之間有什麼化學作用,不明白男的怎會當到美國總統,女的怎會變成什麼法律專家。他們根本一個滿心風花雪月,一個十足花痴嘛。看總統聽不進幕僚給的建議,一心談戀愛,把所有可能敗選的煩惱都丟給部下,就覺得他差勁透頂,完全無法引起我的共鳴;薛妮則幾乎從頭到尾都在傻笑,聽到她的笑聲我就反感。片中唯一可看的只有總統的幕僚們,他們才是腳踏實地活在現實中的人。
 
看總統抱怨自己為什麼當了總統就不能談戀愛、堅持親自下車買花,認為這樣才能向心上人表示自己的誠意,對照他的幕僚們,在約會前半小時內,都還不能確定今天能不能順利約到會,隨時都在準備為工作奉獻,就覺得總統加倍混帳。既然想談戀愛,怎麼不乾脆辭職算了?
 
總之,總統和他的白痴女友無一刻不令我火氣上升。真奇怪,美國電影以總統為主角時,都不會拍得太精彩,這部是,之前看的『空軍一號』也是,總統都是些自以為是的傢伙,好像憑一張嘴就能把先前輸的一切贏回來似的(最後安德魯發表一場演說,就贏回他的支持率和佳人芳心了)。這種過於樂觀的happy ending, 更令我抓狂。
 
再說,MJF的戲份沒想像中多,因為他只是個小小的內政顧問;他在這部片的表現,感覺也沒多亮眼。不過他在片中看起來還是好娃娃臉,像是在白宮工作的年輕小夥子,跟其它有點年紀的演員站在一起,就顯得有點詭異。加上他很矮,看起來更像小孩子。=__=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晚上自己看完「絕地再生」(The Island)。之所以會想租這片回家看,一方面是衝著蠻有好感的伊旺麥奎格,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上次無意中在HBO看到它的製作花絮,覺得導演雖年輕,拍攝手法卻蠻有趣的(追逐畫面幾乎都是用架在大小不等的車子的攝影機拍出來的,看起來格外有動感),個性也像PJ一樣幽默寬容,很得工作人員們的心,因此我很好奇成品拍出來會是怎樣。看後覺得它的構圖很用心,畫面拍得蠻震撼的,故事也很有趣,沒令我失望。

這是個關於未來的故事。當科技已進步到可以發展出複製人的時候,一個有野心的博士(他是豆豆先生演的耶!他這造型比波羅莫帥多了,可惜是壞人)利用社交名流渴望「長生不老」的念頭,為這些有錢人進行「人壽保險」,把複製出來的這些有錢人的「分身」集中在一間與世隔絕的大樓裡進行集中管理,在他們「出生」前先灌輸特定的「成長回憶」給他們,對他們謊稱外界受到污染,他們是搶救成功的倖存者,必需待在這棟大樓裡才有生存機會,但只要中了固定時段進行的抽獎,就可以外出到人類僅存的樂土---神秘島去。因此,「神秘島」成了這些人唯一的希望,甚至不斷計算著自己中獎的機率。然而,真相卻是根本沒有所謂神秘島,這些抽獎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圈套,在「本身」有器官遺殖或生產等需求時,利用抽獎把他們的複製人騙向冰冷的手術台上,等「盡了他們的生存價值」後,等待他們的就只有死亡。

伊旺麥奎格和Scarlett Johansson飾演複製人Lincoln 6-E和Jordan 2-D,兩個對彼此有好感但礙於「公司規定」(故意弄得好像桃花源一樣,讓大家保持心情愉快及和平相處,禁止暴力和性,進行國中為止的教育等)而沒有進一步發展的好友,發現了這個駭人的秘密並一同逃走。由於Lincoln 6-E,或說是任何E代的複製人,都產生一種連博士們也難以控制的「突變」---有好奇心,且Lincoln 6-E還更進一步地開始擁有他「本身」的記憶,因此他們得以順利逃亡到他的本身---Tom Lincoln家,尋求他的幫助,希望能將這個駭人的事實公諸於世,解救其他無知且無辜的複製人。我覺得最耐人尋味的地方就在於找到Tom Lincoln之後。原本以為這些有錢的「投資者」是被博士們蒙蔽了,不知道事實真相,才會贊成出資複製(博士告訴他們複製人都是植物人狀態,因此沒有道德問題),想不到涉及自身利益的時候,這些人一樣枉顧道義。其實想想也對,別說他們花錢做出來的複製人了,就算是另一個活生生的人,當這些人會對他們的利益或願望造成阻礙的時候,還不是一併除掉?就像博士雇來殺Lincoln 6-E及Jordan 2-D的殺手一樣,他的任務就是暗殺然後收錢,不論對方是「人」還是「複製人」都一樣。最後他會回心轉意來幫助Lincoln他們,其實不過是出於自身遭遇的心理反射罷了(因自己曾被烙印上「畜生」的記號,而同情同樣被烙印、不被當成人的複製人)…這點其實才是最悲哀的吧!

不過Lincoln 6-E有句話說得不甚正確,在設計除掉他的本身後,他對殺手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我只想活下去,為活下去不擇手段」,這是在「本身」為求自己利益,不惜出賣他們後給他的體認。但想想開頭為了幫助他們而被殺害的老麥,不就為了兩個陌生「人」而犧牲嗎?世上其實還是有好人的,就像最後Lincoln 6-E和Jordan 2-D其實可以安穩過日子,卻仍選擇冒險回去救其它人一樣。

By the way,Scarlett Johansson長大後真的是美人胚子一個,性感又有演技,演起這種中性角色也富有魅力,讓我更欣賞她了!她和伊旺麥奎格在一起還蠻相襯的說~~~伊旺麥奎格演兩個性格不同的角色,就算沒有刻意設計不同造型,也能透過演技展現出其中差異,而影響觀者對他們的好惡,真的很厲害!我甚至還有這兩人是不同演員的錯覺哩!連長相都有點不太一樣了…只是表情和氣質的差異,竟會差這麼多,真是不可思議!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晚上終於等到阿民一起看「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了!雖然這部之前在London就看過,但剛好這次租20週年紀念版DVD回來看,重溫之餘,順便介紹給阿民和媽也不錯。(可惜媽雖看得饒有興味,卻因身體不太舒服,看到一半就先去睡了)果然不出我所料,阿民和媽都笑得超誇張的,連之前跟我一起看過一遍的爸都在旁看得很開心(我猜他八成已忘了70%以上的情節)。阿民還說這部片雖沒有什麼值得深思的意涵在裡面,看完後卻只會覺得精彩,而不會令人想去計較劇情的真實性(這混帳竟然說「魔戒」就會!可惡)呢!太好了~~~^__^

本來我有點擔心,應阿民要求而調成英文字幕,他會不會很多劇情都看不懂(之前看「魔戒」幕後花絮時,我就覺得很多笑點是因為他沒看懂才不覺得好笑),幸好這部比「成名在望」及「越戰創傷」都淺顯易懂多了,大家幾乎都能充份enjoy it,只有少數不怎麼影響理解的未學過單字而已,讓我鬆了口氣…不過同時看畫面跟英文字幕真的好累!太久沒這樣,感覺也好不習慣喔…

雖然我覺得導演的立意很有趣,即:如果可以回到過去,看看父母親對自己描述的過去是不是過於誇大,和父母親作個朋友等,一定很棒,但像這種時空旅行的電影,免不了會產生一些邏輯上的疑點,這部也不例外(尤其它是喜劇冒險類的電影,對劇情邏輯的要求更不嚴謹)。若要探究,就會發現劇情漏洞百出,難以解釋的部份很多。比如說:既然Marty的母親是在他回到過去後,因認識他而產生將自己的孩子取名為「Marty」的靈感,那最開始時她是以何動機為他命名的?當她看到這個為紀念從前的初戀情人而命名的孩子,長大後和初戀情人長得一模一樣,不會嚇到嗎?又,為何她不選擇在第一個孩子,也就是Marty的哥哥出生時,將他命名為Marty?Marty改變過去之後,他的家人及身邊的人幾乎每個都受到影響,似乎產生出一種全然不同的命運路線,那為何Marty和女友都沒變?反正若要問下去的話,真的會沒完沒了,因此最好的觀影方法還是「關閉理性思考路線」,just enjoy the film,才是最明智的…

這次重看才注意到許多之前沒發現的有趣笑料,例如Marty剛回到過去時,被一個農村家庭誤認為外星人,以及後來他以「Darth Vader」身份要脅不成材的軟弱老爸開口邀老媽去舞會等,都超經典的!(Marty的「外星裝」造型也好可愛~~~~>o<)感覺第一部比第二、三部在細節設計上更用心也更機智,處處都是寶,難怪它至今仍是個經典。

題外話,令阿民笑得最誇張的人物,就是Marty的父母,尤其是他老爸,阿民下的評語是「比爸還龜」!後來我接著看了點幕後花絮,這個演爸爸的演員似乎也是個怪人說~~常作些令導演和編劇哭笑不得的提議,因此幕後訪問提到他時,他們都帶點嘲諷的語氣…^__^|| 反而演母親的女演員得到他們的盛讚,認為她既敬業又專業,每每都事前作好功課,上場一次ok什麼的~~(阿民覺得她長得挺美的,我倒覺得還好)令我驚訝的是,演博士的Christopher Lloyd本人竟非常害羞,私下很少講話,跟他在螢幕上活潑誇張的演出大異其趣,連導演都是到拍完片才開始跟他熟起來,真不可思議。說真的,他跟Michael J Fox無論缺少那一個,這部片都會遜色不少,很高興最後的版本是看到他倆合作的。(雖然導演和編劇原本就屬意由Michael J Fox來演Marty,但他因檔期問題無法配合,他們只好另覓人選,拍出來的結果卻不盡滿意,那畫面看起來超怪的!最後才又找Michael J Fox參與演出。結果他得白天拍電視劇、晚上拍電影,過著累斃了的好幾個月生活~~~不過還好他作了這個決定,否則一定會飲恨一輩子吧~~畢竟「Family Tie」現在沒什麼人知道了,「回到未來」卻是永遠的娛樂科幻片經典啊)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晚餐時隨便轉台,剛好看到HBO在播「世界大戰」(The War of the Worlds),雖然知道它評價不怎麼樣,但基於有Tom Cruise及可愛的達柯塔芬妮,我還是把它看完了。(除了開頭和中間一些片段外)看完後的感覺只有一種:受騙的感覺!

故事大綱在說一個不負責任的父親兼丈夫雷(Tom Cruise),受懷孕的前妻(她竟是米蘭達奧圖演的耶!真是意外的驚喜)所託,照顧兩個孩子:叛逆但富正義感的兒子羅比及才十歲卻早熟的女兒瑞秋(達柯塔芬妮),卻在此時發現外星人入侵地球,進行毀滅人類的計畫,雷只好帶著兩個孩子逃亡,在途中漸漸懂得如何以父親的身份保護自己的兒女。

不太敢相信這是一部改編自暢銷小說的電影,更不敢相信它的導演是大名鼎鼎的科幻大師史蒂芬史匹柏,因為整部電影的理論實在弱得可以,感覺虎頭蛇尾,前半部把外星人的可怕鼓吹得淋漓盡致,後半部反而不知該如何作結,只好安排一些類似「水土不服」之類的理由讓它們自己消失。這也就算了,最扯的是,雷和女兒瑞秋一路上逃得危機四起,到最後還接近瘋狂邊緣,不但服裝襤褸、渾身血與泥、驚嚇過度,為了保護瑞秋,雷甚至連殺人都幹了,想不到結尾大團圓的場景,從「完好的家」出來迎接他們的竟是健康、整潔、正常的前妻、祖父母,及失散在火海中(看來八成沒有生還希望)的羅比!看到這幕會很想給它咒罵幾句,難道編劇把觀眾都當成白痴嗎?如此一來,之前雷和瑞秋逃得那麼辛苦是在幹嘛?還是說,雷就是天生掃把星,所以跟著他的人要倒楣,遠離他的人反而安全?實在太詭異了!

題外話,之前看那本編劇的書說,關於這種「大災難」的電影,其最中心的問題一定不是「解決或逃離災難」,主角真正要面對的還是自身的人際關係或心理缺乏,於是,在逃難的同時,主角重新省思自己過往的人生,最後終於發現對己而言真正可貴的事物。這套模式在「世界大戰」裡完全說得通耶!套在其它類似影片裡似乎也是如此,好好玩喔~~~以前都沒真正意識到這件事說…

回歸正題,這部片演最好的,我覺得是達柯塔芬妮。她把一個十歲小女孩的心理詮釋得絲絲入扣,不管是開頭的小大人,還是驚嚇到歇斯底里,她的表演都好真實!(只是,和Elijah一樣,當他們念台詞已經完全不給人「念台詞」的感覺時,不管他們的外表再怎麼像天使般可愛,給人的感覺就是不像一些仍顯青澀的童星那麼可愛…可能小孩子就是要青澀一點,才像小孩子吧)Tom Cruise相較之下就弱很多,而且,老實說,他看起來一點也沒有爸爸的樣子,看他以父親身份登場,感覺超級怪的…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晚上放”Casualties of War”幕後花絮來看(因為它沒有字幕, 比正片更難懂), 看完後隨意轉了一下台, 無意間看到之前看過後半部的”The River Wild”, 雖然還是沒能從最開頭開始看, 至少比上次只看到結尾好多了, 看懂更多因錯過而資訊不足的部份。

這部片主要在描述搶劫犯Wade (凱文貝肯飾)和Terry綁架路上遇到的Gail (梅莉史翠普飾, 真巧, 一天看她兩部片)、Tom夫婦及他們的小兒子Roarke (Joseph Mazzello飾, 這是在”Radio Flyer”隔兩年後的作品, 因此他看起來長大不少), 要有泛舟穿越過兇險溪流經驗的Gail幫助他們離開那裡。片子拍得很驚險, 但有時我會覺得編劇故意製造張力製造得有點過頭, 以致Gail的許多決策顯得很笨。比如明知對方是危險的搶犯, 身上還有槍, 自己和丈夫兒子都在對方手上, 她卻還白目地出聲嘲笑對方及說些難聽的話, 也不怕對方一怒之下出手傷人, 真的很不智;Wade可能是為了取信Gail, 也可能是他真心不想傷害Gail(感覺他蠻喜歡Gail的, 除了說過她是個不可思議的女人外, 面對個性堅毅又”強壯”的Gail, 他似乎時常顯得手足無措), 在Gail划船途中他似乎打算把手上的大部份彈藥都丟到水裡, 但Gail卻笨到沒等Wade把子彈全丟掉就用槳把他和Terry掃進河裡, 最後在Wade拿槍威脅下也只能再把他們救上來…等, 往往讓我忍不住為他們捏把冷汗。哈哈, 其實我大可以不必緊張, 因為之前看過結局, 已經知道最後這家人會平安無事, 但看的時候還是老被嚇到, 真是…^__^||

看到後來, 我最搞不懂的是Wade。他到底是個好人還是個壞人呢? 看起來他喜怒無常, 殺人不眨眼, 非常恐佈, 但他對Terry卻十分愛護, 也不打算一開始就用威脅的方式逼Gail一家人就範, 而且除了Tom外, Gail和Roarke似乎都蠻得他青睞的, 他還不明動機地主動告訴Roarke他有槍…因此我總忍不住猜, 如果最後Tom沒出現, 達成越過險溪的目標後, Wade會不會主張殺掉Gail和Roarke? 我覺得不會說…(不然他根本沒必要答應Gail替Roarke鬆綁) 題外話, 凱文貝肯和Sean Penn一樣, 長得都是一張”壞人臉”說…一看他們演壞人, 就是會令人不由得毛骨慫然起來, 其中尤以凱文貝肯最典型, 我根本無法想像他演好人的樣子…不知是否因為如此, 他在許多電影裡才都演反派?

不過, 我真的很喜歡爸爸Tom!! 自己也說不太上來, 他整體給我的感覺非常好, 是個平時在家裡偏弱勢(因為工作忙碌加沉默寡言?), 在必要時候表現卻又不遜妻子, 穩重冷靜又警覺, 且拚了命也要保護家人, 真是個可靠的好爸爸~~ 讓我連帶地也喜歡上David Strathairn這個演員了^__^

P.S.它的主題曲竟是藤田惠美有翻唱的其中一首歌耶!! 可惜我不知道歌名, 它真的很好聽, 但和電影本身搭不太起來說…

P.S.在看這部片時, 隔壁台正好在播Johnny Depp的電影, 但反正沒從頭看, 根本搞不懂它在演啥, 只看到Johnny Depp演的角色後來兩眼都被弄瞎了, 但還是神槍手之類的, 因此後來我還是以”The River Wild”為主。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晚上自己看了Michael J Fox和Sean Penn演的"Casualties of War"(越戰創傷), 這部1989年的老電影改編自真人真事(丹尼爾藍在紐約客雜誌上的報導), 由擅長描繪人性弱點的驚悚片大師Brian De Palma(作品有"不可能的任務"、"角頭風雲"、"Scarface"等)執導。和"成名在望"一樣, 我是被演員吸引才在Amazon買這部片來看的(看"回到未來"系列後喜歡上Michael J Fox), 差別只在於這部片雖也有很多看不懂的單字, 但它光是大綱就讓人看得很震撼了, 因為劇情實在太強烈、太沉重, 畫面實在太令人不忍足睹。

Michael J Fox在片中演一個駐守東南亞叢林的新兵Eriksson, Sean Penn則演他年輕的上級(不知是不是我聽錯, 他才二十歲!)Meserve。由於Meserve的好友Brownie在一次突襲事件中不幸傷重身亡, Meserve悲憤之下便和同隊的一名伙伴到村莊挾持了一個貌美的女孩, 並伙同另外三人在路上強暴、毆打她。雖然Eriksson力圖阻止, 但被孤立的他根本沒有能力幫助那個可憐的女孩。

之前我在網路上看到的故事大綱只寫出"Michael J Fox飾演的好人和Sean Penn飾演的壞人對抗", 本以為是個單純的善惡對抗故事, 不管是善還是惡都是極端且無來由的, 但看了電影才知道事情並非如此單純。雖然有些士兵的確像”天生的惡”(或者說是愚昧?), 例如同隊的Hatcher, 純粹為這種殘忍的事感到興奮莫名, 覺得自己彷彿藉這種殘暴的行為英雄化了;但也有較理性的作惡份子如Meserve, 他本性並不壞, 只是在戰場上迷失了自己。和我看”冷山”或美英軍虐待伊拉克戰俘的新聞時感覺相同, 人像是在戰場---一個不知何時會失去親友, 或者失去生命的地方---上被激出人性中邪惡的部份, 也像是被導向邪惡之路。片中的Meserve他們因為失去好友Brownie, 就痛恨造成這場戰爭的越南居民, 認為都是他們在掩護那些作亂份子等等, 並任由這種”恨烏及烏”的心態無限擴大, 到正義化自己殘酷行為的地步, 以致面對一個無辜的病弱少女, 竟然可以冷血地對她施暴、加害。或許在伊拉克作戰的英美軍也有同樣想法吧, 認為都是這些”恐佈份子”的互相庇護, 才會害他們得離鄉背景到那裡去送死, 而用仇恨的眼光來看任何人任何事…是什麼讓人變得像惡魔一般? 就是這種已把對方視為”仇恨對象”而非”另一個活人”的冷酷吧…

另一方面, 也是在這種不知何時會”失去”的恐懼中, 人開始放縱自己, 認為價值觀和道德觀都是奢侈無用的, 因此還把”有禮”、互相尊重等人性教條掛在嘴上的Eriksson會成為大伙消遣排斥的對象, 也就在意料之中(其實他們說的也有幾分道理, 因為無論如何, 他們到戰場的目的是殺人, 不是社交。上一秒以禮相待, 下一秒還不是要像野獸般互相殘殺)。甚至到事件發生後, Eriksson試圖把同伴的惡行公諸於世, 他的兩個長官都還或苦口婆心或無情責罵地阻止他, 認為他這麼做就是無視同袍情誼、以怨報德(因為Meserve曾經救過Eriksson)等等, 對照擔心他公布真相而想殺他滅口的同伴行徑, 真是無比諷刺!! 片中一個很震撼的場景就是Eriksson死裡逃生後, 去找Meserve他們算帳, 說的那句:” Nobody cares, Meserve. I told everybody. I told them. You don't have to worry. You don't have to try to kill me, man. I told them, and THEY DON'T CARE!”看了真令人難過…

唉, 其實Eriksson或許有機會救那女孩的, 只是他沒能果斷地下決定帶她逃走。但想想也沒辦法, 他一個人根本做不了什麼。這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團體中的個人有多麼渺小, 就算有人不認同其它人的作為, 如Diaz, 為免眾人攻擊的矛頭轉向自己, 也只能屈服;Eriksson肯站出來反抗, 已經算很勇敢了…畢竟一個不小心, 他可能就會一起被殺…唉!! 即使如此, 那女孩的遭遇還是悲慘到令人不忍再看…(真佩服那個女演員, 演得出這樣的戲)

我很喜歡Eriksson片中說的一段話, 大意是說, 大家都認為反正自己時日無多, 乾脆就拋開一切妄所欲為, 但就是在這種有限的時刻裡, 更要謹慎於自己的所作所為, 因為或許這是更重要的, 比我們所認知到的還要重要(Everybody's acting like we can do anything and it don't matter what we do. Maybe we gotta' be extra careful because maybe it matters more than we even know.)

其實Meserve也說了不少讓人深刻體會到戰爭無情的名言, 無一不令人看了心情沉重的:
---“Yay though I walk through the valley of evil, I will fear no death. Cuz I'm the meanest motherfucker in the valley.
---“Oh, you wanna take an attack posture wit' me? Yeah, you got a weapon. Clark got a weapon, Clark got a knife! We all got weapons! Anybody can blow anybody away, any second. Which is the way it ought to be. Always.”

最後雖然Eriksson成功起訴這些人了, 但結局還是悲傷的, 因為造成的創傷已經再也無法彌補, 也無法讓冤死的人復活, 何況那些人將來會回來報復的預言又揮之不去…感覺這部片子真是從頭沉重到尾, 看完後胸口好悶, 只覺得心頭千頭百緒不知從何理清起…

題外話, Sean Penn真的很適合演壞人耶!! 但看他做惡的場景, 又會讓人感到一種絕望的悲哀, 他殘酷的吼叫有時都像伴著眼淚似的…實在很希望他是個好人啊!!>__< Michael J Fox在片中則超級無敵帥, 雖然他很矮又娃娃臉, 但真的很有魅力, 感覺他和Mark Hamill挺像的, 都有一雙彷彿會說話的藍眼睛(但和Elijah的眼睛又不太一樣), 也都很會用眼神表達情緒。可惜他倆的片都好難找, Michael J Fox雖然好一點, 但他大部份的片都只有英文版, 而且都找不到有特價的!! 嗚嗚, 真想多看一點他們的電影…

P.S.幕後花絮有一篇是Michael J Fox 2001年的專訪, 當時他的帕金森症似乎已經蠻嚴重了, 講話時身體都會一直搖動, 看來是不太可能再看到他出現在幕前了, 真令人欷歔不已…命運真是捉弄人, 他明明是個如此優秀的演員說…-__-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