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報近況了...(主要是因為害羞)
自從2007年初和老弟一起考了駕照,就幾乎把開車技術擱在一邊,
到了澳洲更不敢貿然上路,
結果隔了一年多再回頭練...
哇咧,剛開始簡直有夠慘,竟然連油門和煞車在那都分不清楚!!
所有車子性能都要重新適應,比全然的新手好不到那去,
第一天簡直就是在冷汗中熬過。
好在第二次比較適應了,慢慢地抓到握方向盤的感覺,開車時不會那麼緊張。
但一遇到比較突然的狀況,還是會讓我嚇得半死,
比如舅舅(好心陪我去練車)要我順道開回家的時候,
從練車場地(車很少的河邊道路之類)轉換到路人、家用車、機車、公車、計程車到處亂鑽的尋常馬路,
我的腦袋就會陷入亂碼狀態,
老是要舅舅幫忙抓方向盤,照他「減速」、「煞車」、「踩油門」、「快! 快過去!」、「停! 先讓他過!」的指令動作,
一整個頭昏腦脹啊~連自己怎麼克服那些狀況的都忘得差不多了。
下午剛去開第一次正式上路(不是在河邊一直開重覆的路繞圈)回來,
雖然又比上次進步了一點,
但還是像「劫後餘生」一樣驚魂未定。
感覺右腳好不靈活,都沒辦法在煞車跟油門之間轉換自如(如果我有在彈鋼琴,採起來可能會順一點),
眼睛也是,每次分神去瞥右邊的後照鏡,就會忽略掉前方狀況,
還有好多技巧有待加強喔...
比如右轉時要先看左邊有沒有來車、抓準時間切入切出車道(而且要先注意左右方來車狀況)等。
這讓我看著其它車輛的時候都忍不住帶著崇拜的眼神,
怎麼有人可以開得這麼順暢又快速呢?
目前我給自己的心理建設是:想像自己是車神!
這招以前考照時就用過了,雖然技術不會因此變好,但的確能幫忙定心神、增長信心,
最近看到有一句話說得很棒:「我們恐懼失去,於是更加恐懼,於是失去更多。」
我可不想因為害怕開得爛,就更加害怕,然後開得更加爛,最後出車禍啊。
不過我最佩服的還是舅舅,
不但要花時間陪我練習,還得隨時全神貫注留意我的狀況,
因為稍一不慎下場就是大家一起滅頂...@__@
- Jul 07 Tue 2009 18:07
又開始練車啦~
- Jul 06 Mon 2009 21:33
2008.10.14 Mulgas tour──風之谷(Valley of Wind)
(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摺自己用的Swag,然後綑好)
我們六點就起床了,這時氣溫仍非常低,大家都冷得直打哆嗦,我還把圍巾整個包住頭,活像個中東婦女^^;;;
在澳洲中部沙漠的第一夜比我想像中平靜,雖然稱不上舒服,畢竟Swag雖能保暖,但基本上不怎麼乾淨,裡面都是前人留下的沙子,而且有點像帆布袋,沒有睡袋那麼柔軟,就算實際上人是睡在(套在Swag裡的)睡袋,仍然有硬硬的觸感,而且我超級擔心我可愛的小睡袋會被弄髒,或跑進什麼蟲,好在我擔心的事都沒成真。
成堆的Swag。
早餐跟其它tour差不多,土司加果醬、水蜜桃、優格,大家都是混著吃。
收拾好東西後,就要前往第一個目標──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的Uluru-Kata-Tjuta NP(烏魯魯-卡塔丘塔國家公園)了。
在這個關卡要出示大家手上的門票(25AUD可憑票自由進入三天)才能開進去。
朝思暮想的烏魯魯(舊稱愛爾斯岩,Ayers Rock)近在眼前,剛看到的時候,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有種好不真實的感覺!瞬間我彷彿陷入瘋狂狀態,一看見就按快門。感覺它並不只是一塊單純的石頭,而是一種聖潔的化身,沙漠上孤零零立著這樣一塊大石,本身就給人一種神秘、不可思議的感覺了。不過,冒出地面的其實只是巨大古老石塊的一小部份而已,地底的部份深達六公里呢。
舊稱Olgas(奧爾加山)的Kata-Tjuta(卡塔丘塔,原住民語)就在烏魯魯隔壁,兩者似乎是屬於同一個石塊,經過五億年的風化侵蝕才成了今日這般模樣。
要開始健行囉~
Mark出發前作最後的打包。
Kata Tjuta是由36塊峻峭的礫石穹丘組成,當地原住民稱之為「多頭」,由於岩縫中有清水,所以在這裡見得到動植物,比烏魯魯有生氣多了。
出發。
總的來說,我最喜歡的景點就是Kata Tjuta。這裡的路不像國王峽谷那麼崎嶇難走,卻也不像柏油路那麼平淡無刺激,感覺不會太累,也不覺無聊,非常愜意愉快。加上隨時都有涼風吹撫,不像國王峽谷那麼炎熱,漫步其間讓人不由得想隨口哼個小調。
偶爾也有這種刺激的路出現,不會走到睡著。
她就是英國女孩Natasha,我在tour裡第一個認識的朋友。(不過最熟的反而不是她,哈)
同團另兩個台灣來的女生,Jamie及小白。兩個都是正妹,而且是有明星臉的正妹呢!我覺得Jamie長得像楊丞琳,小白則像大S。她們之前在同一個農場工作,默契自然沒話說,加上兩人都很愛照相,因此一路上都能見到她們擺出各種姿勢,拍千奇百怪的活潑搞怪照,讓我越看越覺得有趣。
藍得發亮的天空,紅得發亮的山丘,白得發亮的乾草... 構成一幅好豔麗的圖畫。
襯上一棵被陽光曬得銀亮的樹,就是另一種風情了。
從畫面應該看得出這個坡很陡吧~爬得我氣喘吁吁的。(天氣熱,特別容易喘)
山丘的岩壁近看就像這樣,很...平滑(?)
要休息,就隨便席地而坐。
我很滿意自己照的這張Yuko,好唯美喔^^(不覺得可以拿去當海報嗎?科科)
Sadie。歐美女生都比較大辣辣,不像東方女生會講究坐姿要淑女之類的,很隨性、豪爽(而且酒不絕口XD),是完全不同的一種文化。
我喜歡Kata Tjuta這種圓圓的丘壁。國王峽谷的線條太尖銳,給人冷峻的感覺,Kata Tjuta就比較柔和可愛。
George是個徹底的藝術家,為了拍好照片,完全不顧形象,但我最欣賞的就是她這種率性而為的氣息。好像春天的風一樣,頑皮、輕盈、溫柔,給人非常舒服的感覺。
這個團很自由,大家都是各走各的,想照相就停下來照,想聽解說或聊天了解更多,就黏著Mark,沒有規定好的行程(因為Mark是個很有彈性的導遊),我很喜歡這樣的旅遊方式呢。
有沒有覺得這風景很眼熟呢?宮崎駿當年的成名作『風之谷』(風の谷のナウシカ)就是以這裡為藍圖所畫的呢。因為『風之谷』是所有宮崎駿動畫中,我最喜愛的一部,因此到了這裡,最興奮的就是我了。想到這次tour一口氣朝了日劇(『喊愛』)、日本動畫、日本電影(『喊愛』)的「聖」,就覺得物超所值^O^
我們在這裡稍作休息,享用點心(tour供應的餅乾),Mark順便秀給我們看這種有趣的石頭。
它們應該跟我先前參加On the Wallaby團時,在河邊玩的那種彩繪石頭類似,都可以像粉筆一樣畫出不同色彩,當下我們拿著這「粉筆」到處寫紀念語,什麼XXX到此一遊之類的,玩得不亦樂乎XD
她是另一個日本團員Saori,是個很活潑開朗、很有喜感的人,常耍寶把大家逗得哈哈笑,就像團裡的開心果一樣。看她的外表就可以充份體會到這種特質了XD 我覺得她的眼睛和虎牙很好看,如果瘦下來一定是個可愛的正妹^^
出團前有一面之緣的譚雅,竟然真的在旅途中遇到了!慚愧的是,我並沒有馬上認出她來,是她先跑過來相認的,霎時間我倆都興奮得大叫!她說前一天在國王峽谷就有一直留意,看能不能遇到我,本以為會不斷錯過,想不到第二天還是讓我們遇到彼此了。緣份真是種巧妙又美妙的事物,能在不同時間點,把陌生的兩個人串起來,即使他們一輩子或許就只有這幾次機會相見。
也因為初遇時,我曾跟譚雅提過這天是我生日的事,因此她遇到我第一件事就是祝我生日快樂,讓我好生感動!團員們大都不知道這件事,Mark也是第一次聽說,他一臉訝異地說:「妳怎麼不告訴大家呢?這樣我們就可以一起祝妳生日快樂了。」呵,但裝作一付若無其事的樣子,到處去跟人家搭訕說「今天是我生日喔~」,實在不是我的風格啊~()
結果我從這時開始,才跟Mark比較有交流,之前總覺得他不是很想理我,有點保持距離的感覺,大概因為我是東方人吧,但這時聊天感覺還蠻不錯的。因為我們都對做菜有興趣,就交換了一下心得,當我告訴他台灣刨冰和小吃很美味時,他聽著聽著對台灣也產生起興趣了呢。
這個地方看起來也很有『風之谷』場景的fu。
我的自拍技術越練越神了(基本上人都可以跟風景合在一起)XD
一路上只有這類不起眼的路標指示遊客方向。我們是跟團來的還好,若是自助,應該很容易迷路吧?每當遇到這種情形,總是忍不住產生這類疑惑。
終於走到終點了。
之前提過的英國人Elliot。他這樣子好可愛喔,像個大孩子^^
別說我想歪,但是看到這山峰,直覺就是想到...內衣廣告XDD(
先到的人在涼亭休息,等比較慢的人。英國人是走最快的,已經坐好一陣子了,結果是我們這些愛照相的東方人「拖累」他們,看到我們時,男生還會調侃說:「我們都已經坐到汗乾了呢!」
人都到齊之後,我們就走到另一個小涼亭去,一起準備午餐。
大家分工合作把蔬菜、起士切片,分裝在容器裡,當作三明治的夾料。這種大家同心協力的感覺一直是參團時,我最喜歡的一環。幸運的是,我參加的團幾乎都沒有懶人,總是會有熱心的人主動把工作攬下,因此氣氛很好,不像有些團,聽說常只有一兩個人在做事,搞得大家不太高興,玩起來可就不愉快了。
看起來這麼大一群人,是因為我們團和譚雅他們團共用這個小涼亭吃飯啦。呵,沒錯,我和譚雅又遇到了,不過因為她在別團,不好意思一直跑來這邊找我,因此我們沒什麼機會多說話。聽她透露,她那團大都是年紀比較大的人,不像我們是年輕團,所以她似乎很羨慕我~
這樣照起來,好像不怎麼美味,其實味道很不錯喔。我很貪心,找得到的料通通給它加進去了(三明治夾鮪魚罐頭、蕃茄、起士、Chutney、美乃滋、甜辣醬等),包括圖中看不到的甜菜、水蜜桃之類的,Chutney醬味道雖也不錯,但不習慣的人應該也有,因為它有種很特別的味道,不太會形容。
吃完飯,就把自己的餐具洗乾淨。這時照樣會有熱心的人跳出來,不時幫大家洗碗,午餐時間就在大家的閒聊,及和樂融融的氣氛中結束了。接下來,就是大家期待已久的重點戲──烏魯魯啦!
- Jul 05 Sun 2009 15:25
大驚!麥可傑克森竟然死了!(道歉版)
在此要向麥可傑克森道歉,我實在誤會他了!我曾在6/26寫過這樣的話:
我對流行音樂沒有熱忱,也沒有研究,對麥可傑克森的印象,最初是來自成田美名子。這位曾以『雙星奇緣』大紅的漫畫家,在這部漫畫中提過她是麥可傑克森的迷,也很喜歡他著名的「月光漫步」,自此,我就記下了這號人物。
當然啦,就算沒聽過他的音樂,也絕對聽過這號人物,因為他不但是流行音樂界的傳奇,整型過度、戀童等負面新聞,也讓他足以繼續「家喻戶曉」。想不到,他再一次「獨領風騷」地佔去各大新聞版面,竟會是以如此令人震驚的形式。
上一次聽到他的消息,是他打算在倫敦舉辦個人生涯最後一場演唱會,想不到消息才傳出不久,他就突然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剛才在電視新聞上看到一連串關於他生平的介紹,我第一次對這個天王級巨星有了真正的認識。他五歲出道,沒有童年可言,有時會被父親打,年紀輕輕就承擔成名帶來的壓力與誘惑... 看樣子他始終無法真正逃開過去的陰影,因此他經常在訪問中提及對童年的遺憾,最喜歡的也是自己寫的一首叫『童年』的歌。
老實說,相較後來陰陽怪氣的樣貌,我更喜歡他還是黑人模樣時,充滿活力與動感的舞步與歌聲,有一種讓人不由得跟著激昂起來的魅力。(他的舞姿也常讓我想到哥哥張國榮,八零年代的舞步好像都是那種感覺的。雖然和現在一比,顯得俗擱有力,不像現在的舞步那麼帥氣,但其中的生命力卻是現在的舞步所欠缺的。)連老媽都覺得他以前看起來挺帥的。只是或許他一直自卑於黑人的身份,或說他希望換個面目過一種新的人生,結果走火入魔,到了無法自拔的地步,換上的面具反而像個小丑,雖然代表歡樂感覺卻有些悲傷吧。
題外話,看新聞轉播的「顫慄」,裡面麥可傑克森的臉,看了真的令人很「顫慄」耶,就像鬼臉似的。一開始我還以為他戴上猙獰的面具,想不到是我自己會錯意,他怎麼會好端端的突然看起來那麼嚇人?
我真的誤會他了,誤會得很深。因此,我想在這裡重新寫一次文章,以免有人曾被我無知的語言所誤導。
看到V的留言,就好奇真相到底如何,剛才無意中終於讓我找到,不禁深深為自己的無知與人云亦云感到慚愧。其實麥可傑克森並沒有去漂白,只是得了一種叫「白斑症」的病,這點連法醫都可以為他證實,從為Michael Jackson的容貌平反一文中舉出的諸多照片實例,也可以明顯看出不是謊言。我現在在試讀的書『哭泣的樹』,裡面的監獄監長就得了這種病,諷刺的是,書中卻嘲笑麥可傑克森是去漂白的。
對於整型,麥可傑克森自己倒很老實地承認,整了兩次鼻子,一次下巴。不過就像被誤解最深的偉大藝人──Michael Jackson說的,大家都可以去整型,有的割雙眼皮,有的注射肉毒桿菌,一堆韓國明星大大小小動刀幾十次的也有,為什麼就獨獨要拿麥可傑克森來開刀,對他大肆躂伐呢?很明顯的原因是,他太有名,而且他是個黑人。在種族歧視嚴重的美國,不說別的,光是這兩項就足以定一個人的罪,而這罪是群眾硬要扣在你頭上的。
再看到轟動世界的「孌童案」,以前看到新聞有報、報紙有登,就隨便看看,然後也隨便相信了。回想起來,覺得自己真可笑,明明一直認為報章媒體不能相信,只是用誇大不實的報導來增加銷量、收視率,為什麼還會不知不覺被他們的觀點影響,以為這些故事代表真相?沒有熱情或興趣的事,一般人很少會專程查閱相關資料,作深入了解,因此,很多人明明無辜,卻要為莫須有的罪,背負社會的謾罵與唾棄。我想到哥哥張國榮,他不也是如此嗎?若不是他死了,會有這麼多人去關心真相,關心他其實是個怎樣的人,然後成了他的迷?當時我已經感到悲哀,這次因為麥可傑克森,我又再度體會到那種說不出的揪心。
Michael Jackson誣告案的背後真相
Michael Jackson誣告案證詞實錄
看了上面的文章,我只覺得告他孌童的人,不是歧視黑人、嫉妒黑人如此有名的白人,就是想從中獲利的人,那些所謂「被害者」的貪婪醜陋嘴臉也讓人搖頭嘆息。
針對Michael Jackson的一場又一場醜態百出的鬧劇裡有一句話,讓我看了更是慚愧:「而對於被媒體誤導的人們來說,麥可只不過是他們茶餘飯後恣意嘲諷的對象而已。而且,看著一個巨星的隕落,是庸人們最感興趣的事情。縱觀社會歷史,往往會看到,當一個人被捧到最高,人們便以毀掉他為樂。」雖然我還沒有到後面說的那種地步,但沒查清楚真相就把有心人故意散播的謠言信以為真,變成他們利用的工具之一,想到就很不甘心啊。當看到Michael為何遭到媒體嚴重誣蔑,了解這些意圖毀掉麥可傑克森的人,背後是抱著怎樣的動機──因為他握有披頭四所有歌曲的版權、貓王及數不清的歌手許多歌曲的版權、全球第二大唱片公司Sony全部歌曲50%的版權,而且他不照媒體的遊戲規則做事,又是一名黑人──我心裡的感觸更深。
裡面有段提到,就像拳王阿里一樣,人們只有在這些名人走向下坡,或生病,或去世,不再對自己構成威脅,才會開始去讚揚他們的價值,將他們捧成不可多得的「英雄」。在那之前,那些近乎歌功頌德的文字是幾乎很少在媒體上看見的,幾乎是一片將之妖魔化的聲音。真正真誠的讚美,以及真相,永遠只有在粉絲的平反文章中才看得見。看到那段話,我又想起了哥哥。
流行天王到話題人物 麥可傑克森爭議人生落幕
【中央社╱舊金山25日專電】 2009.06.26 10:45 am
1980年代稱霸流行樂壇的麥可傑克森今天在洛杉磯過世,得年50。從流行天王淪為被深夜脫口秀主持人嘲諷的話題人物,他的一生宛如戲劇般曲折。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下午報導,法醫證實男星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今天過世,得年50。麥可傑克森的死訊成為全美各大媒體頭條新聞。
麥可傑克森的三哥傑爾麥傑克森(JermaineJackson)傍晚召開記者會指出,麥可傑克森很可能是因為心臟驟停(Cardiac Arrest)導致死亡,但確切死因仍要等待解剖報告才能確定。
熱門娛樂網站TMZ今天最先報導麥可傑克森緊急送醫,「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網站立即跟進。娛樂網站Hollywood TV拍到救護車離開麥可傑克森豪宅的影片。
TMZ網站報導,報案紀錄顯示,麥可傑克森助理今天中午12時21分從這位男星位於洛杉磯地區荷爾貝山(Holmby Hills)豪宅打911電話叫救護車,當急救人員獲報趕抵時,發現這位男星已經完全沒有脈搏了。
報導指出,麥可傑克森被送往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中心(UCLA Medical Center)時,對於醫護人員的緊急搶救毫無任何反應。
這位男星被送到醫學中心後,他的姊姊拉托雅(LaToya)被TMZ網站拍到一邊哭一邊跑進醫院。這位男星的母親凱薩琳(Katherine)同樣也被拍到抵達醫院。
麥可傑克森1958年8月29日出生於美國印第安納州,幼年時期的他與大哥傑基(Jackie)、二哥帝托(Tito)、三哥傑爾麥及四哥馬龍(Marlon)組成TheJackson 5合唱團,麥可傑克森年僅五歲就擔任主唱,俏皮可愛的模樣加上清亮動人的歌聲讓觀眾印象深刻,奠定他日後成為流行天王的基礎。
1980年代是麥可傑克森歌唱事業顛峰時期。1982年,他的「戰慄」(Thriller)專輯創下年美國銷售2600萬張、全球累計狂賣4000萬張的驚人紀錄,到目前為止還是唱片史上銷售成績最高的專輯。
事實上,唱片史上銷售成績最高的前三名,通通都是麥可傑克森一人包辦。位居亞軍的是他1991年推出的專輯「危險之旅」(Dangerous),全球累計銷售2200多萬張,第三名是1987年的專輯「飆」(BAD),全球累計銷售2000多萬張。
人紅是非多,麥可傑克森走紅之後,臉部多次整型、皮膚接受漂白等傳聞不斷,但真正對他演藝事業造成重大衝擊的則是1993年涉嫌性侵害男童風波。雙方在1994年以未透露數額的金錢賠償達成私下和解,但麥可傑克森的歌唱事業卻開始走下坡。
美國深夜電視節目脫口秀主持人,動不動就拿麥可傑克森的整型、男童性侵害疑雲等話題拿來大作文章,使得他從曾經叱吒風雲的流行天王,變成被人拿來開玩笑的話題人物。
雖然他在1980年代與1990年代賺進大筆財富,但男童性騷擾官司卻使得他必須支付龐大的律師費用。「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曾於2003年報導,這位男星負債約兩億美元,早就開始私下借錢償還某些債務,引發外界對於這位男星財務狀況的好奇。
麥可傑克森1998年以1700萬美元買下內有遊樂場、動物園的超級豪宅「奇幻樂園」(Neverland),多次傳出因為貸款遲繳而可能被拍賣的命運。2008年,加州政府房地產登記顯示,麥可傑克森已將「奇幻樂園」悄悄過戶到公司名下。
麥可傑克森的兩段婚姻更是八卦媒體捕捉對象。
他與歌壇傳奇人物「貓王」(Elvis Presley)的女兒麗莎瑪莉普萊斯里(Lisa Marie Presley)1994年5月結婚,1996年1月離婚收場。
他於1996年11月梅開二度,與曾任皮膚科診所助理的黛比羅威(Debbie Rowe)結婚,她為這位男星生下一男一女,但這段婚姻於1999年10月劃下句點。
【2009/06/26 中央社】@ http://udn.com/
- Jul 05 Sun 2009 14:20
想成為形象千變萬化的演員 ──『MW』山田孝之專訪(翻譯)
原文來自朝日新聞網頁。
6月29日登於朝日新聞
文:田中美繪・照片:南條良明
山田(孝之)出道至今,已過了十年。我盡量把所有照片資料收集齊全,對前後巨大的落差,不禁感到萬分驚訝。十幾歲時的照片上,那個帶有南國陽光笑容的少年,和眼前活躍的演員,真的是同一個人嗎?我忍不住懷疑。訪問當天,山田所散發出的氣質,則又完全不同。
山田參演過的戲劇、電影超過四十部,不只主演作品多,在戲劇及電影這兩個不同的領域裡,演過許多同名改編作品,也算一種異數。(註:不知是不是指山田經常演當紅電影改編的戲劇男主角,比如『水男孩』、『在世界中心呼喚愛』)僅僅25歲就有這樣的成績,其演員生命可說相當豐碩。
「我沒有傲人的學歷,也沒有什麼特殊才藝,只是,能夠遇到『演戲』這個工作,將自己的熱情傾注在裡面,真的很開心。原來像我這種人,也有這樣的工作降臨呀。能夠不帶迷惘地一路走來,實在很慶幸呢。」
山田表示,他沒辦法同時演出好幾個角色,而且一旦演出,就會徹底投入,到了甚至被角色的人生影響私生活的地步。
「比如我這次演的神父,雖然認為應該行得正坐得直,卻被個人的愛情徹底操弄,是個不乾不脆的人。這種不爽快的沉重感情,就連休假的時候也如影隨形,讓我整個人都陰沉起來了(笑)」。這樣子工作,未免太殘酷了,但山田如是說:
「我覺得,不持續追問什麼是人類本質、不去體會人情百態的話,就無法成為獨當一面的好演員。有時一定會遇到對的角色,別人對你的評價也會因此大幅提高,但那角色只表現出一小部份的人類而已。得到一個大紅的角色就固守這個形象,不肯突破,在我看來是一種浪費。我覺得這形象是應該要毀掉的。」
究竟人類這種生物擁有多少種面貌呢?想用自己的身體去確認的氣魄,在山田身上看得見。據他說,休假的時候,他會擺出架勢,一個人對著電視機,開始徹底模仿出現在螢幕上的人,有時是首相,有時是搞笑藝人。這個人果然是為了成為演員而生的啊。
[原文]
イメージが固まる俳優に
ならずに生きていきたい
デビューから10年を経た。その山田さんの写真と資料をできる限り集めてみて、変貌(へんぼう)ぶりに圧倒される。南の国の少年らしい笑顔を見せていた十代の頃の写真と、いま目の前にいる俳優は本当に同じ人だろうか。そういぶかしむほど取材当日もまた雰囲気がまったく異なっていた。
テレビドラマ、映画の出演作品数は40本を超える。主演が多いだけでなく、ドラマと映画という異なった世界でいくつもの同じタイトルを演じることも異例だ。まだ25歳、この年齢でこの実績。密度の濃い俳優人生だと思う。
「たいした学歴があるわけでもなく、なにか特技があるわけでもない。ただ、演じるという仕事にめぐり合って情熱を注げることがうれしい。自分のような人間にもそういう仕事が訪れるのだなと思うし、迷うことなくここまでこられたことはありがたいですよね」
同時に複数の役を演じることはできないのだという。そして、いま演じている役の人生を私生活にも投影するほどのめり込む。
「たとえば今回出演した映画の神父役は、正しいことをしなくてはと考えつつ、個人的な愛情に翻弄(ほんろう)されるかなりモヤモヤしている人間です。そういう割り切れない感情の重苦しさから、オフの日でも逃げないでウツウツとしているんです(笑い)」。それは過酷な仕事ぶりだ。しかし山田さんは言う。
「人間の本質はどうなんだと問い続け、自分でその感情を味わわなければ、俳優は成り立たないのだと思う。時には当たり役が必ず生まれます。それで評価が一気に高まることもあるけれど、それは人間の一部の表出でしかない。当たり役を得たから以後もそのイメージを大切にするなんて、僕にはもったいなく思える。それは壊すべきものです」
いったい人間はどれほどの顔を持つのか、それをおのれ自身で確かめようとする気迫が、山田さんにはある。オフの日にはテレビの前に陣取り、ただ一人で、画面に現れる人をまねし尽くすのだという。時には首相、時にはお笑い芸人。やはりこの人は、俳優として生まれたと思う。
(6月29日掲載、文:田中美絵・写真:南條良明)
[寫在後面]
看到山田說「沒辦法一次演出好幾個角色」,我直覺想到哥哥,他也是這樣,一投入就好像徹底化身為那個角色似的,所以在港片最興盛的年代,梁家輝等人是同時有四、五部片在拍,只有他是堅持拍完一部再拍下一部。本來我忍不住會想,同時演四、五個角色還能演好的人,跟一次只能演一個角色能演好的人,那個比較厲害?(雖然知道不該這麼比,但在最著迷的時候總忍不住在意這些無聊的事) 現在想想,好像也無所謂孰高孰低的問題,重點只是採取的方法不同罷了。不過有一點是能確定的,同時演四五部的人,要擔心的是不會演到錯亂,一次只演一部的人,要擔心的則是走火入魔,無法從角色擺脫而被過度影響(雖然哥哥堅持他不會,但我一直很懷疑)。
說到不定型,其實這真的要看運氣,就像山田自己說的,有時為了吃飯,不喜歡的工作也得接,很多被定型的演員也是如此呀。看看周星馳、金凱瑞,他們試著轉型去拍的其它類型片,票房不慘的有幾部?觀眾實在不愛看他們太嚴肅。何況並不是每個演員都有本事駕馭不同角色,有的人是全才,有的人就只擅長某一類型的角色,就像上面的比較一樣,我也曾在意這類比較,覺得全才是不是比較厲害,但現在也覺得,每個人資質不同,也有不同的成功方式,如果真的不適合,也沒必要勉強自己去突破。
不過,若有這種資質卻不去突破,故步自封,那當然是像山田說的一樣,浪費。
話說看到最後一段,我挺感動的。想不到山田私下是這樣練習演技的啊,果然很認真...
P.S. 『MW』即將在日本上映,最近宣傳又多了起來,我最注意的是7/8山田要上堂本剛的『真的有夠累』(正直しんどい),一整個期待啊啊啊!!!!! 我最想讓山田跟兩個人碰頭,一個是岡田,一個就是堂本剛,現在前者已經實現(應該算吧?雖然很短,互動也少...),後者竟然也差不多實現了(已經錄完影,只等播出),老天真的聽見我的祈禱了嗎?哈哈,實在太開心啦~ 看『白夜行』時就覺得裡面的山田超像堂本剛,能見到這兩人相對,實在是人生一大樂事!
- Jul 03 Fri 2009 23:33
[港片]『東邪西毒』新舊版比一比
託台北電影節主辦單位之福,總算看到這部令我望穿秋水的電影。打從聽到終極版(以下稱新版)即將問世的消息,我就一直抱著高度期待,期待王家衛用當年拍的四十萬呎底片剪出一部全新的故事,或者釋出更多從未曝光的畫面。雖然後來聽說新版無論故事還是畫面幾乎都與舊版無異,但衝著它被重新製作、上色、加特效、配音,我的期待依舊不減,至少,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它重新在電影院上映,已經很幸福了。
由於上一次看,是三、四年前的事,細節我忘了很多,因此觀影當天,我很驚訝,我竟然不如想像中激動,甚至沒有從前看DVD時的感動。我以為是事過境遷,觀影心態變了,後來拿出舊版重看,才發現,我不是不再愛『東邪西毒』,而是不愛這個新版。
我不想討論王家衛是不是江郎才盡,畢竟重新詮釋經典,或許本來就不可行。當然舊版不免有缺點,但也造成一種殘缺的美,硬要去填補這份殘缺,讓它變得完美,反而多餘了。
題外話,當天電影院幾乎坐滿,男女一半一半,讓我感到很溫馨。有些片段我自己看的時候,根本不覺得好笑,但大家笑成一片(比如洪七說「如果我死了,你不用帶人來看我,我不想做一條會說話的死屍」),突然間自己也覺得好笑起來,之後每次看到那些片段都會微笑,這種感覺真好!
[配樂]
和許多『東邪西毒』迷(不分中西)一樣,我還是喜歡陳勳奇配樂的舊版。它的音樂性很強,時而氣勢磅礡、詭譎迷離,時而情濃意長、蒼涼哀傷,且節奏抓得極好,忽動忽靜,張中有弛。光聽音樂,就能充份感受到劇中人濃烈扭曲的情感。我尤其喜歡有人聲吟唱的部份。
馬友友重新配樂的新版則相對地弱,沒能和畫面相輔相成,有各說各話的感覺,以盲劍客之妻摸馬(影射自慰?)、慕容嫣摸歐陽鋒等場面為最,使原先具有的奇異兼無奈的美感盡失。此外,新版配樂稍嫌平淡,盲劍客出戰馬賊,不再有「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悲壯,結尾亦不夠有力,舊版給人餘韻不絕的感動,新版則是「這樣就沒了?」的錯愕;一些靜態、沒台詞的畫面,也因此變得沉悶。
結果新版我喜歡的配樂,大都是沿用舊版的那幾首。
這時我才了解,為什麼看新版我看到很想睡覺,看舊版我卻是一眼就愛上;我也再次體認到配樂對於電影的重要性。同一個片段,採用不同配樂,給觀眾的感覺就會全然不同。合適的配樂能為電影畫龍點睛,造成加分效果;不合適的,則會讓好片失色不少。
[呈現方式]
新版加入許多風景畫面,此外,幾個舊版只用幾秒就帶過去的場景,新版都延長了,比如歐陽鋒的情人新婚之夜那段。但這些片段拉長,對理解劇情絲毫沒有幫助,只是拖慢敘事步調而已(王家衛可能會說他是在「醞釀氣氛」),加上弱掉的配樂,讓人更覺冗長。因此,雖然新版的片長比舊版短,實則沒有比較緊湊明快,只是刪去一些舊版中經典或沒必要刪的戲,反而減低了新版的價值。
另一方面,舊版大量運用前後呼應的手法,比如開頭及結尾都有歐陽鋒對付丐幫的片段,許多畫面甚至重覆出現,比如歐陽鋒的表情(饒富趣味的是,兩次對手不同);另一個很明顯的則是歐陽鋒以殺手經紀的身份,挑撥別人復仇的片段。可惜新版只保留了後者,嚴密對比的感覺淡化許多。
王家衛說新版要為哥哥張國榮致敬,但我沒看到幾個新增的哥哥鏡頭(這說明就算有增加,也是讓人查覺不出來的程度),倒是我心愛的畫面被剪掉不少。媒體報導時,常提到結尾停在歐陽鋒的畫面,似乎這就是「致敬」了,但這也是舊版原本就有的,只是把在那之前出場的其它人(交代後續部份)刪掉而已,這樣做有什麼意義嗎?
不知道將來出DVD,有沒有可能把舊版和新版裝在一起?聽說日版DVD畫質不錯,表示有一些現有素材可以運用,能不能想辦法讓舊版看起來更好,而不是把全副心力放在新版上呢?連原聲帶我都比較想收藏舊版啊...
下面是我後來用網路低調新版對照舊版,所找出來的差異,雖然我已經盡可能小心留意,還是可能有疏忽之處,歡迎眼尖的網友幫忙指正、補充。
1. 片頭片尾樣式不同,舊版是白底黑字,新版是黃底黑字加潑墨效果(且開頭增加演員名單),兩種我都喜歡,各有特色。
2. 歐陽鋒與黃藥師對打時,新版加了幾幕巨大的太陽畫面。
3. 歐陽鋒與丐幫打鬥的場面被刪:
據說這段是當年上映時,為了爭取觀眾而加的,參展時好像有被拿掉,但我覺得加了這段,更有前後呼應的感覺──開頭歐陽鋒獨力大敗丐幫,片尾再次與丐幫對陣,相似的場面再現,歐陽鋒的對手卻變為洪七(因為前幫主已死在他手裡?),獨具意義,刪去可惜。
4. 黃藥師對付馬賊的畫面被刪:
個人覺得沒必要,因為如此一來,之後提到馬賊,觀眾就不會知道前因後果,還不如刪去黃藥師和歐陽鋒打鬥的場面,畢竟這兩個朋友為何會打起來,故事中並沒交代,稍嫌突兀。不過我也承認,黃藥師一劍就搞得山崩地裂、人倒馬翻是誇張了點,不知王家衛是不是為此才刪掉它。
5. 刪去一大段令影迷津津樂道的歐陽鋒經典獨白:
「任何人都可以變得狠毒,只要你嘗試過什麼叫嫉妒。我不會介意其它人怎樣看我,我只是不想別人比我更開心。我以為有一些人永遠都不會嫉妒,因為他太驕傲。」
刪去這段實在太可惜。這番話除了帶出歐陽鋒是西「毒」的原因(因嫉妒而狠毒),他對黃藥師的看法,到了最後也有對比之效,因為事實上黃藥師也會嫉妒,而且他最嫉妒的人,就是歐陽鋒。
6. 新版以時序牌示不同季節,意圖把結構弄得清楚易懂一些。但我偏好舊版,讓觀眾自己去拼湊整個故事,想像空間大,樂趣也多。
7. 林青霞的聲音用原文(國語)配音:
雖然這樣比舊版搭軋,因為舊版配音實在抓不到林青霞的特色,但在一群說粵語的演員間,突然出現一個說國語的,感覺也有點怪。好在後來洪七和他老婆對戲時有出現家鄉話,顯示武林各地方出身的人都有,倒也解釋得通。
8. 慕容嫣砍中黃藥師時,舊版有貓被驚起(還是死在牆上?),新版刪去,改加一個金色燈影的水波畫面。這畫面在回顧黃藥師開玩笑說要娶慕容燕的妹妹時,也有出現。
9. 慕容嫣/ 慕容燕站在湖上練劍時,新版刪去了大叫的畫面。
10. 歐陽鋒對孤女的註解,舊版一氣呵成,都在孤女剛開始求他的時候說:「我不知道她是不是真的要為弟弟報仇,還是沒別的事可做。每一個人都會堅持自己的信念,在別人看來,是浪費時間,她卻覺得很重要。從這裡看下去,她好像一個人。」新版則把中間那句挪到孤女再次去求他之後才講(當時洪七已經來了),中間改留一段空白,催眠度攀升。
11. 歐陽鋒因孤女而夢見舊情人,新版加入兩個畫面:桃花盛開,及後面會出現的過去歡樂片段。
12. 盲劍客對付馬賊一節,新版刪去盲劍客衝上屋頂打鬥的畫面,並用模糊影像表現盲劍客看不見馬賊。此外,舊版用雄壯配樂搭上合聲來表現這一戰的慘烈,新版則盡可能將配樂減到最低,並加入盲劍客的呼喝聲。雖然在電影院看新版時,這一段我也看得很投入,回家翻舊版來看,卻發現還是舊版的剪接、配樂、整體呈現較佳,至少我個人較喜歡。不過盲劍客中刀瞬間,新版的呈現方式較有感覺。
另外,新版也加入一個沙子快速流動的畫面。
13. 盲劍客死後,舊版有一幕黃藥師坐在酒館喝酒,獨白:「那晚之後,我的那個朋友再也沒來過,我是為他而來,但他到死也沒原諒我。」新版則刪去。
14. 舊版洪七病重時,跟孤女說了一番話,「別做傻事」之後有一句:「記住,總會有個人在等著妳。」孤女聞言哭倒在病榻上,新版皆刪去。
15. 舊版是洪七在妻子照顧下康復後,孤女才離開;新版則是孤女沒等洪七痊癒就離開(真不合理),洪七妻子餵他喝粥的畫面也被刪了。我很喜歡這一幕,且這幕可以解釋洪七戰勝病魔的原因(愛的力量?),不懂為何要刪?
16. 歐陽鋒情人成他大嫂那天,在屋子裡找歐陽鋒的片段拉長,處理方式也很不一樣。舊版鏡頭較近且比較隱晦,情人都在畫面角落不明顯之處,很少整張臉、整個身體入鏡,新版則拉遠鏡頭,看到的是她的整個舉動。
此外,新版多加了兩人面對面的特寫畫面(歐陽鋒突然冒出來,嚇她一跳,兩人僵持著)。
17. 黃藥師獨白喜歡桃花時,加入桃花畫面。
18. 結尾刪去歐陽鋒與洪七雙雄正式對立的場面。這段我非常喜歡,被刪掉真是太揪心了!已成丐幫幫主的洪七酣戰一陣,才發現對手竟是舊識。我很愛洪七那個驚愕的表情,更愛歐陽鋒鎮定如昔,卻慢慢流露的張狂微笑,好像在說「我早知道有一天我們會對上!」
19. 眾所皆知,本來有一秒的王祖賢沒了。老實說,這次要不是特別仔細看,我還是不知道王祖賢在那。原來她在是結尾交代黃藥師後續時登場的,那一秒就是和黃藥師相對的鏡頭,但不是正面,又一閃而逝,難怪以前看都沒發覺。
慕容嫣的後續也被刪,她還是半男半女地出場。慕容燕的部份是打鬥戲,慕容嫣的部份是在坐一堆紅辣椒上,半痴半狂的模樣。
- Jul 02 Thu 2009 21:17
[自製MV]《濃情》(含歌詞)──歷年來台片段
[寫在前面] 這是2006年要幫哥哥張國榮辦五十歲生日會時剪的,當時用三首歌名有「情」字的歌剪了「情字三部曲」──濃情、心中情、當年情,每首歌代表一個主題。濃情代表的是哥哥當年來台點滴,有八零年代末~九零年代上節目、參加金馬獎等活動片段,還有整理一些年表。因為要在一首歌的長度內塞下這許多內容,難免有匆匆忙忙的感覺,文字部份可能得停格才能好好看清楚,是美中不足之處。但我盡量放入可看性高的畫面,像哥哥一些有趣的動作或可愛的小表情(我最愛他扮酷廚師,結果被火嚇到那邊XD),希望能引出大家心中對哥哥的濃情啦。
值得一提的是,MV中出現在哥哥周遭那些驚鴻一瞥面孔,大部份都來頭不小喔。有些是現在依舊當紅的,比如陶子(當年超級青澀)、小燕姐、董志成(扮成小妹在哥哥背後作怪那個)、張菲、黎明(衝出來抱住哥哥)、林志玲(混在一堆名模中,應該認不出來吧XD)、雪歌妮薇佛、張曼玉(遠遠的身影)、歐陽菲菲等,也有些是我小時候紅過一時,現在已經消聲匿跡的,比如王祖賢、方芳,都很令人懷念呢~尤其是方芳,我記得我小時候很愛看她的節目,不知何時她就消失了,巴戈也是...@__@
至於「濃情」,它是哥哥和紅姑八零年代主演的電影『殺之戀』主題曲,雖然電影本身比較偏驚悚,歌曲倒帶著一種溫馨夢幻的氛圍,我個人非常喜歡,聽了心情會跟著平靜起來,是首很好聽的慢歌。
濃情
曲:林敏怡 詞:林敏聰
濃而暖的情 蓋在柔弱的生命
一剎的安祥
是我在聆聽著你輕震的心境
緣盡似飄雲 那樣無助地相認
可變的將來
可會仍是我 因你變得更起勁
理不清多歡欣 多少高興
在腦內在各環境跳著未停
殺不清分不開的戀愛 直到未來
雖消失還更堅定
濃而暖的情 注在疲乏的生命
可變的將來
可會仍是我 跟你愛火裡交並
理不清多歡欣 多少高興
在腦內在各環境跳著未停
殺不清分不開的戀愛 直到未來
雖消失還更堅定(還更豐盛)
濃而暖的情 注在疲乏的生命
可變的將來
可會仍是我 跟你愛火裡交並
這點愛可會得勝
- Jul 02 Thu 2009 20:40
「濃情」──張國榮與台灣的點點滴滴
[寫在前面]
這是2006年要幫哥哥張國榮辦五十歲生日會時剪的,當時用三首歌名有「情」字的歌剪了「情字三部曲」──濃情、心中情、當年情,每首歌代表一個主題。濃情代表的是哥哥當年來台點滴,有八零年代末~九零年代上節目、參加金馬獎等活動片段,還有整理一些年表。因為要在一首歌的長度內塞下這許多內容,難免有匆匆忙忙的感覺,文字部份可能得停格才能好好看清楚,是美中不足之處。但我盡量放入可看性高的畫面,像哥哥一些有趣的動作或可愛的小表情(我最愛他扮酷廚師,結果被火嚇到那邊XD),希望能引出大家心中對哥哥的濃情啦。
值得一提的是,MV中出現在哥哥周遭那些驚鴻一瞥面孔,大部份都來頭不小喔。有些是現在依舊當紅的,比如陶子(當年超級青澀)、小燕姐、董志成(扮成小妹在哥哥背後作怪那個)、張菲、黎明(衝出來抱住哥哥)、林志玲(混在一堆名模中,應該認不出來吧XD)、雪歌妮薇佛、張曼玉(遠遠的身影)、歐陽菲菲等,也有些是我小時候紅過一時,現在已經消聲匿跡的,比如王祖賢、方芳,都很令人懷念呢~尤其是方芳,我記得我小時候很愛看她的節目,不知何時她就消失了,巴戈也是...@__@
至於「濃情」,它是哥哥和紅姑八零年代主演的電影『殺之戀』主題曲,雖然電影本身比較偏驚悚,歌曲倒帶著一種溫馨夢幻的氛圍,我個人非常喜歡,聽了心情會跟著平靜起來,是首很好聽的慢歌。
濃情
曲:林敏怡 詞:林敏聰
濃而暖的情 蓋在柔弱的生命
一剎的安祥
是我在聆聽著你輕震的心境
緣盡似飄雲 那樣無助地相認
可變的將來
可會仍是我 因你變得更起勁
理不清多歡欣 多少高興
在腦內在各環境跳著未停
殺不清分不開的戀愛 直到未來
雖消失還更堅定
濃而暖的情 注在疲乏的生命
可變的將來
可會仍是我 跟你愛火裡交並
理不清多歡欣 多少高興
在腦內在各環境跳著未停
殺不清分不開的戀愛 直到未來
雖消失還更堅定(還更豐盛)
濃而暖的情 注在疲乏的生命
可變的將來
可會仍是我 跟你愛火裡交並
這點愛可會得勝
- Jul 02 Thu 2009 13:45
[中國小說] 浮沉──人情百態盡收眼底,精彩絕倫的職場小說!
這本厚達五百多頁,總計38萬字的長篇小說,讓我冒著眼睛脫窗的風險,從天亮到天黑,天黑到深夜四點,幾乎中了魔地一口氣啃完。雖然拜又重又難拿的試讀本之賜,手捧得差點抽筋,不斷變化姿勢也令我腰痠背痛,我卻甘之如飴。套句書中的話講,「埋怨別人只能說明自己無能」,誰叫我平時不多鍛練身體呢?不過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故事太精彩,教我欲罷不能啦。
開始工作以後,我就對描述職場生態、闡述職場生存法則的書產生了濃厚興趣,打著「中國千萬上班族競相研習的職場勝經」旗號的『浮沉』,自然很快就勾起我的好奇心。我迫不及待想知道,這本蟬聯中國暢銷書榜的小說,是精準地寓教於樂,還是如『夢象成真』,只是裹上趣味糖衣的勵志書?
事實證明它屬於前者。作者崔曼莉宛如書中女主角喬莉化身的背景──年輕漂亮、聰明能幹,中文系出身卻在IT產業闖天下,一路做到高科技公司的CEO──正是一大要因。她的經歷豐富了這本小說的內容,讓它既真實又可信,甚至看著看著我還會忍不住懷疑,這些會不會就是作者的親身體驗?
精彩刺激的心理戰
「銷售不是戰爭,商場也不是戰場。戰場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商場,是需要雙生雙贏的。……你沒有敵人,也不需要消滅敵人,你要尊重對方,幫助對方獲取利潤,前提是,他必須和你合作。」
即便商場不是戰場,慘烈度卻不遜於戰場。需要有夠強韌的心臟、夠高的IQ與EQ、夠強力的壓力忍耐度、夠清醒的腦袋,才能過關斬將,免於被淘汰、利用、犧牲的窘境。血淋淋的現實不容抹滅,它一樣殘酷,身處其中的人只有面對它、設法解決問題,才能成為最後存活下來的贏家。
在閱讀過程中,因為缺乏相關背景知識,對外商公司的制度一竅不通,不懂代理商、售前、售後這些人的作用,一次接收大量資訊與說明,有時感到消化不良,但為了理出脈絡,了解角色間的利害關係,看懂他們運用的高明戰術與縝密佈局,我特別放慢閱讀速度,邊看邊思考吸收,倒也別有一番樂趣。
最令我享受的,是看角色們你來我往地鬥智較勁的過程,雖不見血,與真正的戰爭相比,緊張刺激度卻有過之而無不及,看得我血脈賁張,直呼過癮。或許因為角色大多聰明絕頂、心計深沉,有時笑裡藏刀,有時故佈疑陣,就算是同事、上司與下屬,也充滿了算計與謀略;幾句話、幾個動作,就能造成人際關係與情勢的微妙變化,不看到最後一秒,實在難以預測鹿死誰手。
人性的描寫真實而不夢幻
作者毫不掩飾地讓書中每個角色都有心理剖白的機會,這去除了些許神秘感與猜測空間,卻營造出另一種劇情張力。讀者看見的不只是角色們展現在外的笑容、親切、友善,還有他們隱藏在內的種種心機。
奇怪的是,對這樣赤裸裸的呈現,我並不感到沉重,也不因此憂鬱,只覺得人性就是這樣,即使不是為了完成抬面上的交易,人們依然會為種種原因──自尊心、利益、優越感、嫉妒等──而互相算計利用,就像喬莉的同事瑞貝卡,明明前一刻才和喬莉撕破臉,下一刻又「因為麗莎的惹眼渾身不自在,刻意和麗莎保持著距離,一句話也不多說,相反,卻緊緊和喬莉保持親熱的關係。」
很可笑、很悲哀、很現實──這樣的人,在你我周遭,卻並不陌生。
幸好角色們心機雖重,但基本上都各憑本事,沒有刻意的抹黑與陷害,也沒有黑道大哥拿槍恐嚇,只有偶一為之的性騷擾與小手段,是一種「灰暗的明朗」。有時這種互相利用的心機也透著一股幽默,令人不禁會心一笑:「他不聲不響地塞了個小間諜在自己身邊,這樣也好,大家彼此利用時都有了耳朵與嘴巴,省了傳遞的力氣。」
作者並未刻意醜化或美化任何人,每個人都有他的優點和缺點,每段關係也是。即便是最親近的戰友之間,也沒有所謂的掏心剖肺,依然保持著一定的距離與提防心。照理說這和古龍筆下的友情並不相同,不知為何,我卻能從這種微妙的關係中,看見古龍武俠裡肝膽相照的豪情:
「歐陽貴沒有生何乘風的氣。這就是何乘風,當初他被捕入獄,千里迢迢奔赴大西北去看望他的,只有一個何乘風;在他服刑期間,堅持給女兒匯錢的,只有一個何乘風;出獄後,勸他入行IT,從業務起家進入這個朝陽行業的,只有一個何乘風;可是等他入行後,想找何乘風一起撈好處私分桌子下面的錢時,斷然拒絕他的,仍然是何乘風;這麼多年過去了,他們在IT行業彼此發展,互不相關。此時雖然與他榮辱與共、同甘共苦,但仍然要防他一著的,還是這個何乘風!歐陽貴起身給自己倒了一杯開水,世界多麼美好,何乘風永遠愛喝茶,他永遠喜歡白開水,這就是人,能有這樣一個朋友,此生無憾。」
事實上,看這部小說,我總會不時想起古龍。那些城府極深的人們,無論是一付奸詐相的小人,還是心存仁厚的正面人物,都能讓我聯想到某些古龍小說的特定形象。而看到身為女性的作者,竟會不時冒出和古龍「英雄所見略同」的話,比如:「女人通常會這樣,欠了她們的錢財和物品都還好說,若欠了她們情債,只怕你用什麼都賠不清了。」也讓我感到很有趣。除去較為誇張變態的描寫,古龍筆下的女人百態,其實和崔曼莉筆下的沒什麼不同。
女版教父的誕生
──人只有自強不息才是正確的,在自己沒有強大之前,就沒有理由計較別人的態度。
原以為這部小說類似日劇『發達之路』,旨在描述小人物邁向成功的辛酸奮鬥過程。想不到看著看著,我發現它其實比較像『教父』。
喬莉受「賽思中國」前任總裁賞識,由總機小姐一路被提拔為銷售新人,又被業務總監陸帆選為七億大案子的負責人,看似風光得意,實則步步維艱,只是老闆們手上的棋子,而且還是被送去當砲灰的馬前卒。當美好的表象接連破碎,喬莉終於體認到「我只在自己的船上」,於是,她開始以驚人的速度成長進步,同時,卻也無可避免地,像『教父』的麥可般逐步「沉淪」。
自此,古龍名言「人在江湖,人不由己」漸漸發酵,我熟悉的滄桑味又回來了。
但仔細推敲喬莉的「變質」:奉老闆之命傳遞假情報、利用別人、挑撥離間,主觀看來卑鄙墮落,客觀來講卻是一種戰術運用。古代「兵不厭詐」,書中提過的「死間計」──利用註定要犧牲的間諜,讓敵方把假情報視為真情報──就是一例,或許這也是為何描述喬莉轉變時,作者要這麼寫:
「那些從家庭裡學到的、浸透了中國古典文化教育的優雅、禮讓、清高與士可殺不可辱的倔強,在此時全都土崩瓦解,但又似乎有著一脈相承的力量。……如果沒有小時候的教育,她在此時的動作不會那麼協調與流暢。」
一件事從不同面相觀之,就有不同解讀,自然無法輕易分出好壞,因此,目前為喬莉感嘆稍嫌過早。不過,前提是喬莉最終不會和書中某些角色一樣,為了自身利益存心利用別人,利用後還沾沾自喜,在心裡暗自嘲笑對方。若是如此,那就是真正的小人行為了。
實用的建議
小說中描述了不少商場上的黑暗面,比如送錢送禮以打通關節,自家花費隨意報公帳等(不知台灣有沒有中國這麼嚴重?),也透露女人,尤其是漂亮女人,在這個殘酷的環境裡,比男人更辛苦。成功了,人家說妳是靠肉體,失敗了,又說女人本來就不行;被性騷擾不能告訴老闆,因為「他也會很為難,而且大家以後合作起來會很尷尬……誰也不會為了員工得罪客戶」;被男同事追求不能明白拒絕,否則工作上有需要的地方,就只能自生自滅,甚至被扯後腿。雖然現在主張男女平等,社會上實質的歧視,卻仍無所不在。
「比如過去打仗,有的部隊要派出人去引誘敵人,有的部隊要放在退後的時候阻擊敵人,有的要做敢死隊,寧死打最後一個也不能離開戰場,你能說,派他們去的領導就是恨他們,就是為了害他們?」
另一方面,身在一個大團隊,講究的是團隊合作,就算被拱出去當砲灰,也是為了大局著想,不容私情作祟。在這種前提下,如果自己只是一介小卒,生殺大權全掌握在別人手上,該如何把握分寸,才能既自保,又有發展;既信任戰友,又小心提防,就是一門大學問了。
作者對此提出不少建議,對老闆、同性同事、異性同事、客戶等,該如何應對進退才得體,如何調整心態才不致落入絕望深淵等,見解精闢實用。而編輯也細心地把每個章節論述的重點整理成「商戰勝經」與「職場行走指南」。只是,如此一來,這本書反而比較偏「工具書」,而非小說了。個人建議把這些內容移至書本最後,既不妨礙故事流暢度,也能收到同樣效果。
續集值得期待
可能是因為書中女性除了喬莉,大多心胸狹窄、勢利虛榮,因此我的關注焦點多擺在那些多彩多姿的男性角色上,比如江湖味重的歐陽貴、知人識人的何乘風、處事圓融的狄雲海,及外冷內熱的男主角陸帆等。
作者最高明的地方,在於用下棋的方法安排劇情(聽說金庸也是如此),耐心鋪線索、擺棋局,因此架構細密嚴謹不說,也吊足了讀者胃口。要不是根據愛情小說種種公式,依稀可見陸帆是男主角的跡象,看完全書可能都還猜不出他最終會和喬莉一對,可見這段感情線發展多慢。目前看來,他們連互相吸引都談不上,就算互相吸引了,將來如何走在一起,也是一大難題,畢竟這兩人都對辦公室戀情敬而遠之,何況工作環境也不允許私情存在,這些都是我無比期待續集的原因。可惜作者還在寫,上網找到的第二部,只寫了不到一半,真是令人心急如焚。
總結來說,這部小說寫得非常出色,既有精彩的故事,又有實用的知識,讀來暢快淋漓、受益無窮。小缺點是不同角色的心理狀態接在同一段的情形不少,分界上有些模糊,若能轉換得更自然,閱讀起來會更順暢。
此外,中國式的對話雖然不是不能適應,讀起來畢竟有些彆扭,不知將來出版時,會不會考慮作適度修正,包括將一些中式用語轉換為台式說法?謹記幾個例子如下:
「摁」-->「按」;
「考拉」-->「無尾熊」;
『加勒比海盜』-->「神鬼奇航」;
『哈裡波特』-->「哈利波特」;
「姥爺」、「姥姥」-->「外公」、「外婆」;
「出租」、「的士」-->「計程車」;
「物件」-->「男朋友」(哈,這個說法讓我笑了一下,中國竟然用東西來形容人)
發人省思的佳句:
◎ 「這件事情幹成了是大功一件,你不可居功,要把它讓給你的老闆,只有這樣,他才會讓你堅持做完,如果這件事情幹不成,他會把責任全部推到你頭上,所以,不管成敗,你都要緊緊拉住他,這樣到時候,就算是你錯他也有部份責任,你才能躲過一劫。」
◎ 「凡人只可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要注意和人保持距離,若是讓他誤會了,只怕會對你不利,但也不可太遠,不可小家子氣,這樣會傷了別人的自尊。」
◎ 就像下棋,需要時常離棋盤遠一些,以觀大局,總結前路,觀察後路,分析之後的來來往往,從而決定現在的人生。
◎ 「不知道怎麼走,說明你離這盤棋太近了。」
◎ 「下多了自然就明白了路數,你不要著急,也不要急著給自己定棋路,萬事萬物順其自然。」
◎ 一個不想當將軍的士兵永遠都不能成為好士兵。
◎ 「你只和你自己在一條船上,只要記住這一條,你就能適當地關心別人了。……他們每一個人都是你的朋友,每一個人也都不是你的朋友。」……「正因為你只在你自己的船上,你才更需要去了解周圍的環境、周遭的同事,看看那些能為我所用,那些不能為我所用,你可以把別人拉來坐你的船嘛。」
◎ 「你是一個工作的人,不是一個生活的人,他們每一個人都是你的同事,同事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敵人,……是共事者。」
◎ 她忽然想起在中學時那次模擬考試,她跌到全班最低點的成績令她抬不起頭來,同學們看不起她,老師也不喜歡她,她那時候想著成績在九十八分甚至九十九分的同學時,也不敢相信,他們是怎麼做到的。但實際上,她後來也做到了,她做到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去做,每一天都不放棄。
◎ 「什麼事情都不能太好,太好了不好。」……「不下雨當然好,可是天天晴天,只怕明年的日子不好過啊。什麼事都過猶不及,久旱必久陰,明年夏天南方恐怕會有長長的雨季,到時候又是防洪又是防澇,日子又會在溼漉漉當中度過了。」
◎ 「要有大局觀念,要換位思考,把自己放在別人的處境上多想一想。有些事情,大家都是身不由己,不要太計較。今天這個人可能對你不利,明天也許會有利,一兩件事情不算什麼,只要能朝著目標邁進就是好的。」
◎ 在一件事情沒有表現出來之前,不要著急下判斷……一個人聰明是好事,但是自以為聰明就是愚蠢了。
◎ 「有些事情,需要注意裡面的一些小細節,比如剛才如果你先喝濃茶,再喝果汁,不僅醒酒的效果不好,而且非常傷胃,可是你只需要調換次序,先喝果汁再喝濃茶,你不僅不會傷胃,而且還能坐在這兒和我們聊天,這就是細節的問題、次序的問題,最後導致了結果的問題。」
細膩的職場觀察:
◎ 「老業務從來都只為自己,一個人算計得久了,就算原來再單純老實,十年下來,也比猴子還精,更不要說像她這樣的女人,一沒有家庭,二沒有孩子,唯一能抓緊的就是錢。你擋她的財路,就是她的仇人。」
◎ 「職場就是如此,不要說以權謀私,就算你利用職權幫別人辦成了事,你不收他的『禮』,就表示你不願意給他一個把柄攢在手上,就表示你不願意跟他坐同一條船。」
◎ 「在公司裡八卦倒成了人與人溝通的巧妙手段。……它讓喬利一下子覺得周圍所有的人都生動而立體起來,……他們都不再是職場中一個職位代號,而是一群活生生的人,由煩惱、欲望、失落、無奈等等組成。」
很有感覺(觸)的句子:
◎ 時間真快呀,她回憶起高中的時光,就像昨天一樣,那個時候覺得每一天都很長,要做很多很多事情,才能把早晨變成中午,中午變成傍晚,傍晚變成深夜,可是現在呢,每天不知忙什麼,眨眼就下班了,眨眼就上班了,眨眼一個星期過完了,眨眼三年多過去了,她沒有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業,感情生活也是一片空白。
◎ 世界上的人分成很多種,有的人最不能忍受邪惡,有的人最不能忍受卑鄙,有的人最不能忍受吝嗇,也有的人最不能忍受正派,不能忍受美好,不能忍受善良。
- Jul 01 Wed 2009 20:34
[精神分析] 孤獨──有了這本書,阿宅都不用驚了
一直以來,「人際關係」都被視為達成幸福的關鍵,彷彿有一段美好的人際關係,人生就能臻於圓滿。諷刺的是,這種心態有時反而會促成失敗。比如許多人都把婚姻當成救命符,認為結了婚就會更快樂,當期望與事實不符,在強大的落差感驅使下,很容易就會產生摩擦,埋下婚姻破碎的種子。
反過來說,社會普遍認為,喜歡獨處、不喜歡與人群接觸的人,精神上必定有某種缺陷;極度內向的人也比極度外向的人不正常。這種觀念無所不在,就算是那些被歸類為「不正常」的宅男宅女都難免受影響,產生自卑自憐的心理,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毛病。他們周遭貼心的親朋好友,自然更要卯足了勁地勸他們多出外走走、參加社交活動,好變得「正常」一點。
英國的精神科醫師──安東尼‧史脫爾教授,對此提出了一個新觀點。他認為我們不該把人際關係理想化,視它為達成幸福的唯一途徑,事實上,「孤獨」(獨處)也能為我們帶來人生的成就與幸福。他從幾種層面來討論孤獨對人生的重要性,這些心理學、行為學的知識,都出乎意料地有趣,且毫不艱澀難讀,寫得淺顯易懂:
第一、孩童能夠獨處,代表他有安全感(反之,則會黏人),若他能在獨處時自得其樂於想像世界,就有可能發揮創作潛力。這段讓我回想起小時候,把中國結當成一個妖嬌美女,玩得不亦樂乎,以及用貼紙簿那些八竿子打不著關係的不同人物、角色,想像一個完整故事的情景。多年沒再繼續這種「想像訓練」,時常覺得自己已經陷入思想沙漠,份外懷念那創作力源源不絕的時刻。
第二、睡眠也是一種獨處,腦部會在這段時間整合白天接收的種種資訊。因此,長時間不睡覺,就會開始產生精神問題。反之,睡眠充足甚至能促進精神健康。
第三、人在面對喪親之痛時,除了親友的陪伴支持,也需要獨處。許多有名的創作者,便是幼年在感情面有所損喪──不是喪親,就是被父母送到陌生環境成長──轉而在創作中療傷止痛,而享有莫大成就。
史脫爾教授也指出,年紀越大,人越關心與人無涉的領域,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創作者步入創作晚期時,作品多半不追求群眾的理解,而將重點放在表現自己的心境。
第四、一個外向、開放且擅於與人交際的人,很多時候也需要獨處,因為「外向的人也許太過與對象交涉,或在對象中喪失自己,因而沒有接觸到自己的主觀需求」;他們往往需要藉由獨處的機會讓自己喘口氣。
看到這段我忍不住拍手叫好,實在寫得深得我心。仔細思量,我偏愛獨處,似乎就是因為一個「累」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太複雜,不是因利益或權勢交關,無法彼此真心以對;就是事事顧慮太多,總要念著形象或面子,而無法隨心所欲。就算是多年老友,也難以掏心剖肺,還是得保留三分。在這種情況下,天天跟別人在一起,代表自己得天天戴上某程度的面具,偽裝成一個「出得了門,見得了人」的自己,好像分分秒秒都是緊繃的,多累呀!倒不如一個人的時候輕鬆。
第五、無論透過大自然還是藝術、宗教、創作,天人合一的境界,往往都是在孤獨的狀態中得到,也是種無法分享的私密體驗;與他人的各種關係反而會阻礙這種經驗。
第六、獨處能幫助獨創性發揮。因為在高度重視團體的社會,個人很容易被壓抑,也就很難產生創意;不太依賴別人或不與他人親近的人,反而較能忽視傳統,在思想上有所突破。
但史脫爾教授補充,孤獨並不是永遠如此正面。如果不是出於自願,它甚至可能會造成精神上永久的損害。比如被獨裁政權單獨監禁並實施「感覺剝奪」的囚犯,若不刻意以各種方式鍛鍊自己的腦力,最終就難免精神崩潰。
「卓越的人長期受制於孤獨,但是並不覺得他們的生命無意義」。
這本書並不是一般市面上教你如何活出自己的心靈叢書,而是從精神分析的專業角度來談孤獨,舉古今名人──或為作家,或為哲學家,或為音樂家,甚至宗教聖人──為例,證明孤獨並不如傳統觀念鼓吹的消極有害。雖然內容嚴肅了點(不是宅學寶典),卻雋永耐讀,適合想對孤獨這個心理領域多多了解,或者像我一樣因孤獨而煩惱的人來讀。雖然它沒有提出克服孤獨的方法,或給孤獨的人一些建議(比如「我該怎麼利用孤獨創造人生價值?」)主要重點還是擺在論述孤獨的價值上,但閱讀過程中,我的心情有說不出的輕盈飛揚,好像擺脫了一直壓在心頭的某種負擔,開始學著去欣賞孤獨本身的美好。
就像蔣勳在《孤獨六講》中提過的,「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而害怕孤獨,不就是一種寂寞嗎?寂寞,就算處於譁然人群之中,也依舊徬惶無助吧。
值得注意的是,史脫爾醫師並沒有因提出孤獨的價值就否定人際關係,他只是認為,無論孤獨還是人際關係,或世上任何事物,都無法直接把我們引領到幸福的疆土,或許我們永遠也無法觸及真正的幸福,因為人性永遠是充滿欲望、不輕易滿足的。雖然聽起來有點悲觀,其中卻也蘊藏一種樂觀的元素,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這層幸福的階梯踏上去,會是那一種展新面貌的幸福。
- Jun 30 Tue 2009 21:32
[俄國科幻] 曙光中的機器人──結合科幻與推理的警世寓言
詳細書本介紹請看這裡。
『曙光中的機器人』(the Robots of Dawn)是二十世紀三大科幻小說家之一──艾西莫夫廣受歡迎的「貝萊三部曲」之三,與前兩作『鋼穴』與『裸陽』相隔近三十年之久,因此在寫作風格和創作理念上,或許有所差異也不一定。我不敢斷言,因為我並沒看過前兩部曲,及艾西莫夫任何作品,包括好萊塢大片『變人』與『機械公敵』所依據的原作;甚至在試讀以前,我對這個得獎無數、產量驚人(一生著作超過五百本)的厲害作家,都還一無所知。直到啃完這本幾乎是前兩作頁數相加的厚書,才驚覺自己差點錯過一個無上珍寶,趕緊以自己都感到驚訝的速度,上網訂下『鋼穴』與『裸陽』。
之所以產生閱讀前兩作的衝動,並不是因為非得看過前兩作,才能充份理解第三部曲的內容。事實上就算不「念舊」,單憑書中簡單明瞭的前情提要,也足以理解之前發生了什麼事。它勾起我「溯源」興趣的,是地球人貝萊與人形機器人丹尼爾間特殊的友情(了解貝萊的個性,及丹尼爾是個怎樣的機器人後,就會知道我為何說特殊了)。我同時好奇前面的故事,是怎麼讓一個原本視地球人為傳染病源的索拉利女人,對貝萊發展出永生難忘的情愫? (我真的很喜歡這一對)
「是的,華莉絲亞博士,我在這件事上站在地球人這邊,不僅基於法斯托夫博士的指示,還因為他跟我是查案的夥伴──」丹尼爾頓了一下,似乎很困惑自己居然打算說出這樣的話,但他還是說了,「更因為我們是朋友。」
華莉絲亞說:「朋友?地球人和人形機器人會是朋友?哼,還真是相配,兩個都不像人。」
貝萊厲聲說:「但我們的友誼十分堅定。勸妳為自己著想,最好別想試探我們之間──」這下輪到他頓住,然後,似乎連他也非常訝異自己會說出想也沒想過的話,「愛的力量。」(P253)
喜愛BL的讀者看到這裡應該已經大流口水,迫不及待地調查起這本小說了吧(笑)
推翻「科幻不是我的菜」的傑作
科幻故事向來給人硬梆梆且陽剛的印象,甚至有些不切實際,難以像社會寫實小說或抒情小說那樣貼近生活,讓人產生直接的共鳴與感動,因此我雖不排斥科幻小說,卻也提不起什麼主動去看的動力。畢竟光是吸收作者架構虛幻世界的龐大設定,就得死不少腦細胞;想讀懂那堆圍繞科學、化學與數學公式的細節,更是讓人想到便起雞皮疙瘩。
好在這故事傷人腦細胞的,並不是那堆硬梆梆的設定,而是推理。作者一開始就丟出一個很有意思的「兇殺案」──「死者」是世上僅有其二的人形機器人,死因是「腦死」(正子腦凝結而無法運作),被控謀殺的兇手,則是他的製造者法斯托夫博士。這位聲名卓著的天才機器人學家,一方面聲稱世上除了自己,便沒有人能夠讓這精密的人形機器人腦子凝結,一方面卻又強調自己絕對沒有這麼做,那麼兇手到底是誰?這種匪夷所思的事情可能發生嗎?法斯托夫博士到底是善是惡?
看到這裡,我和被委託偵辦此案的貝萊刑警一樣,懷疑不是這位法斯托夫博士吹牛吹過頭(也就是實際上還有其它機器人學家辦得到),就是他在說謊(也就是他不承認罪行),想不到我錯了。作者還真的寫出一個不可能卻可能的犯罪,而且打從故事開頭就一直在埋線索,只是它們都太過細瑣,看似無關緊要,容易被忽略掉而已。
因此,我實在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高竿,竟能運用科幻元素來發展推理,讓推理更能天馬行空,卻又維持在合理的範圍內,不致荒誕不經,反能帶來深思空間。
唯一的小缺憾是,主角貝萊傾向「大量問訊」,然後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每句問話都帶有嚴謹的邏輯,因此看書時若不聚精會神,就會落後他的思考、開始陷入混亂。有時這讓我有點沮喪,也有點疲憊,好在故事三不五時就會迸出一些有趣的點,或者穿插一些吸引人的情感線作調劑,多少能幫助我舒緩緊繃的情緒。
「人」的定義是?
「一個非人形身體內的人形腦,其實不能算是人形。」(P141)
「對我來說,你只是一個地球生物,有人的外表,但是壽命短、易感染,充其量只是一種半人。」(P165)
「機器人只是機器人,一個人跟一個機器人,再怎麼說只能算是自慰。」(P309)
艾西莫夫最高明與厲害之處,在於不主動批判、表現主張(流於說教),而是客觀地呈現問題,將現代種族歧視、政治鬥爭、領土擴張等議題,寄寓在他所架構出的未來世界,讓人自己從中思考。
其中一個吸引我的主題,就是機器人與人的關係。
從上面引述的三句話,可以想到許多耐人尋味的問題,但最後都歸於一句話:「人」是什麼?是因為有人的外表,還是因為有人的腦袋,或自由思考的能力?如果具有人的外表才叫人,那外形逼真的機器人算不算人?若把人腦移殖到不具人形的機器身上,「人」是否就不再是人,而成了「機器人」?如果科技繼續發展下去,到某個階段,機器人的正子腦已能如人腦般運作,產生諸如人類的種種感情,他能不能算是個人?
當人某天像書中外圍世界的人一樣,從地球移居外太空後發展出高度文明,壽命高、科技發達、去除傳染病,聲稱自己比地球人優越的時候,地球人是不是反過來成為「未進化完全的生物」,就像現在的我們眼中的猩猩、猴子一樣?
如果一個人愛上機器人,他是患了「精神戀物癖」,還是在正常地戀愛?那個機器人只是自慰的工具嗎?
這樣推究下去,連我自己都快瘋了。但從電視上,我們看到科學家不厭其煩地研究,千方百計做出幾可亂真的人形機器人(日本似乎頗有斬獲),若上述情境某天會成真,這樣的「道德議題」自也不如想像中遙遠,人們終有一天會被迫面對。除非能就「人的本質」作徹底的定義,否則這類可怕的思想迴圈,就永遠也休想跳脫。
其它有意思的句子(可以試著思考看看):
◎「許多人寧可相信隨便拼湊的謊言,也不願意花點心思想一下,就只因為他們討厭地球和地球人。」(P148)
◎「對於生活其中的人,乏味反而是一種好事。歷史的趣味就在於當中充滿災難。」(P73)
◎「人總是能一眼看穿別人的蠢樣,卻對自己的蠢樣不知不覺。」(P160)
◎嘉蒂亞說:「昨晚我忘了提,詹德炬化後就會被送進機器人工廠回收利用,這是很自然的事。以後,只要我見到一個新出廠的機器人,就會忍不住看看他身上有多少部份是由詹德的原子構成。想想,那會是多麼好笑的事。」
「嘉蒂亞,我們死了也會被拿來回收利用。」貝萊說,「誰知道妳我身上又混雜著誰的原子,誰知道我們體內的原子有一天會出現在誰的身上。」
「你說得很對,以利亞,這番話讓我想到,理性分析別人的悲哀有多麼容易。」(P218)
◎「人類會說謊,機器人則會奉命說謊。」(P237)
◎「在長壽世界裡壓力比較小,科學家有三到三個半世紀可以專心鑽研一個問題,於是有人認為,一個人也可以在這麼長的時間中完成重大突破。這可以說是一種知識上的貪婪,只想獨自完成一件工作,獨佔片面成就;寧願見到整體的進展趨緩,也不願放棄自以為屬於自己的東西。結果,儘管外圍世界擁有大量有利條件,進展卻很緩慢,最後甚至趕不上地球人。」(P245)
◎「地球人的壽命短,習慣快速遞補死亡人口,不像我們尊重每個個體。他們會擠滿新世界,像昆蟲一樣繁殖開來。我們還沒準備好,他們就已經霸佔整個銀河。」(P425)
P.S. 感謝貓頭鷹出版社提供試讀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