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歐美翻譯小說 (10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小說和電影版各有優缺點,總結來說,小說前半部比較吸引我,也描 寫得比較細膩、具說服力;但後半部和結局,我則偏好電影版。

生野慈朗導演在訪問中提過,不想用太多篇幅描寫歧視及悲慘,不知 是否因此,電影中關於直貴在剛志甫犯罪那幾年的生活,很多都輕輕 帶過,剩下的留給觀眾自己去想像。

正因小說前半部處處描寫直貴碰壁的過程,看他活得那麼艱辛,就忍不住希望周遭的人別發現剛志的事;對他越來越不想提筆寫信給剛志,也就很能理解。在這點上,我覺得電影的鋪陳略顯不足。

小說中,直貴的求生、追求夢想、和朝美交往,差不多是階段性地進展,也就是上個事件結束,才發生下個事件;直貴前半有段時間沒寫信給剛志,是因為同時兼顧大學、樂團及工作,忙得分身乏術之故 。而電影去掉此一部份,又把直貴的夢想和愛情全部串聯在一起、讓 它們同時發生,也就難免給人直貴寫信給剛志是有一段沒一段的感覺 ,中斷和繼續都有點令人莫名其妙。

此外,小說中的直貴到後來像是以一種漠然,或說絕望的態度在生活 ,幾乎不會為任何事掉淚,包括和朝美分手、去找被害者家屬,這點也和電影中的直貴差很多。

因此,看小說時,我腦中不斷浮現這些場景映像化的樣子: 直貴乍聽到剛志犯罪的消息時,整個人彷彿被掏空的反應、為了賺搬家費及生活費,得盡快去找工作,面試卻因一定會被問及親人,而屢遭碰壁的慘況、在學校和職場都被冷漠以待、好不容易找到夢想卻被迫放棄的無奈…

小說中的直貴比電影孤獨好幾倍。電影中的直貴,有關心他的死 黨寺尾、由美子、酒吧老闆;小說中的直貴卻一直是一個人,除了由美子外,幾乎一無所有。雖然寺尾一度成為他的知交,卻也在拆夥後,變得疏於聯絡。也難怪到後來不管發生什麼事,直貴都不再有情緒上的反應;見到一件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也早在得到前就先做好失去的準備。然而,直貴的反應越漠然,我就越同情他。

看了小說,我越發能體會朋友為何會覺得兩兄弟中,直貴比較可憐。 然而,我之所以有這種感覺,會不會因為故事是以直貴的視點來敘述 ?若換成剛志的角度,我會不會也覺得剛志比較可憐?因此,想到後來,我還是覺得這樣的比較沒有意義,而放棄了。

不過,小說中剛志殺人那部份,倒描寫得比電影版真實殘酷多了。 剛志之所以選上緒方老太太家犯案,原來是因為她是唯一讓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有錢人,而她之所以會讓他留下深刻印象,則是因為幾年前剛志當搬家工人時,曾因工作努力而特別被她嘉獎過…這真是無比諷刺!下手的對象,竟然是對自己有恩,而不是有仇或者厭惡的人。

小說也提到一點電影未提及的事實,那就是直貴身邊的人並不認為他有錯,也不會厭惡或欺負他,反而怕他心裡難受,而在他面前表現得小心翼翼,那些電影中演出來的:一知道剛志的事 ,就馬上開除他或把他調職的事,幾乎不存在。大家好像都只會暗自希望直貴主動提出辭呈,就像那個欣賞他工作態度、很阿莎力的善良老闆一樣。大家會希望直貴得到幸福,卻只寄望由其它人來給他幸福,這個世界的殘酷和冷漠,或許就在這裡。不是真的帶有惡意或歧視,卻自然而然地將那人排拒在自己的生命之外,這點讓我感觸很深,也讓我想了很多。

換作是我,面對陳進興的家人,會有什麼感覺?在看這部作品之前的我,雖然知道他們是無辜的,但一定也存著和這些人一樣的想法,希望他們離自己越遠越好,擔心那一天他們可能會為自己帶來威脅。甚至,我可能潛意識裡還會覺得他們討厭…

此外,之前看電影安排朝美遭到機車搶劫,曾覺得有點刻意,像在對照剛志的強盜殺人似的,想不到小說同樣有過搶劫事件,只不過被害者是直貴的女兒實紀。直貴也因這個事件,重新審視向被害者家屬道歉這件事所代表的意義。

原本直貴對搶劫者的父母上門道歉、事隔多月仍不斷寄禮慰問一事不太諒解,認為此舉無異在他們的傷口上灑鹽,但由美子說:「我覺得他們很了不起。因為就算我們想忘,看到實紀的傷痕也忘不了,但世人卻會漸漸淡忘此事。一想到除了我們之 外,還有人也忘不了,就感到欣慰。」也是因為這樣,直貴才終於下決心去拜訪受害者家屬。雖然這番話說得很有道理,但老實說,不管安排誰受傷,我都不怎麼喜歡,總覺得太過巧合。

總而言之,雖然在一些細節上,我比較喜歡小說的寫法,但最讓我感動的部份,卻是電影版獨有的。比如直貴和社長,雖然小說中他們見過不只一次,也有讀者認為把他們會面刪減為一次很可惜,我倒覺得電影版那一次對話的意義更深於小說中的兩三次,至少更讓我喜歡。

小說中的社長有點在暗示直貴作選擇,看他要保護妻子女兒,還是保護哥哥,因此直貴堂堂正正活下去卻屢遭碰壁時,他說直貴「還太天真了,未能完全領會他的意思」。因此,直貴決定和剛志斷絕關係、辭職搬家,到新地方重新開始。最後他之所以發不出聲音,想必就是內心深處仍無法斬斷這份血緣之故。

迥異於小說版「為了自保,就得在妻女和哥哥間作取捨。這份捨也是哥哥犯罪所需面對的一項刑罰」的主題;電影版一再強調的是「 親情是無論如何都難以割捨的,為了自保而逃避,不管逃到那裡都沒用,只會一再重蹈覆轍。」由此主題,電影版衍生出不少我心目中的經典對白,比如社長說的「你不是要找一個沒有歧視的地方,而是要在這裡活下去」,以及由美子說的「不管你再怎麼逃,都是沒用的 」、「我們沒有做錯事,我絕不要逃」,這種堅強和覺悟相較之下更讓我感動。

和被害者家屬面對面那幕,不知是因為翻譯後少了原味,還是原作本來就寫得比較平淡,並沒有電影版那種震撼。因此,小說是前半段及一些細節讓我認同,電影則是後半段及關鍵劇情讓我感動,各有各的好處,我兩者都喜歡。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八月13日 星期一

終於在火車上把『家日和(いえびより,奧田英朗著,2007)』看完了。這是由六個短篇故事集結而成的小說:

「サニーデイ」(ずっと家族から幸せをもらっていた)
「ここが青山」(俺って家にいるほうが向いてるかも)
「家においでよ」(理想の部屋が、今日出来上がるのだ)
「グレープフルーツ・モンスター」(別の人生もあったかな)
「夫とカーテン」(地味でも安定した日常を望んでいる)
「妻と玄米御飯」(絶対にこの輪に入っていけない)

第一篇在講一個生活無味的家庭主婦,某天發現上網拍賣舊物品可以讓自己得到意外的成就感,而沉迷其中無法自拔,甚至連老公以前買的一些值錢的東西(她以為沒價值的)都不小心賣掉了,卻在生日那天發現,其實老公小孩都還是在關心著自己。這故事有柴門文及羅川真理茂的風格,雖然平淡,但結尾會令人不覺熱淚盈眶。

雖然我不喜歡這個主婦,但想想我似乎跟她一樣,也在網路上尋求認同感,比如寫了文章就想Po上去看網友們的回應如何,若大家都大推我的文章,就會覺得非常開心之類的…或許我也是個寂寞的人,或說沒有安全感的人吧。

第二篇在講一個突然因公司破產倒閉而失去工作的男人,意外發現自己其實比較喜歡待在家做家事,而變成男主內女主外的生活方式。(他太太反而比較喜歡出外工作)但周遭的人不了解這點,一味以自己的方式體貼他們,比如盡可能不聊這方面的話題,或鼓勵先生要好好活下去、同情他的處境,反而顯得很滑稽可笑。

這是一篇顛倒社會價值觀的作品。男人不見得一定要出外工作,也不見得從中才能找到自己的生存價值。而且夫妻倆因為曾有過一段男主外女主內的生活,也就更能體會彼此的感受,而相處得更好。感覺上這是最溫馨可愛的一篇。

第三篇也蠻有趣的,一個才剛和太太分居的男人,著手布置自己的新家。因為他不再需要像以前一樣事事順從老婆的意見,能放手去把房間布置成自己理想中的樣子,比如買一台大電視和好音響等等,結果吸引了一群公司裡被老婆管得死死的、毫無在家生存空間的怨男同事們,大家都把他家當成休閒假日好去處,沒事就聚在他家集會,一群人反而變得麻吉起來,甚至引來其中一人的太座懷疑,以為老公在搞外遇。XD

後來男主角終於和分居的妻子聯絡,結果發現太太竟曾到過自己的公寓。這段給我的印象最深,因為他太太的心理我很能理解:多少期待老公會因為自己的離去,而過得一蹶不振,想不到他一個人竟反而活得更開心,似乎自己在不在都無所謂,而驚訝到幾乎是逃著離開的。真淒涼@__@

不過結局感覺很有希望,因為兩人經由此事,似乎都找回當初戀愛的感覺,也比較能體諒對方了,或許會有重新開始的機會。我想這篇要講的就是這個:不能因為在一起習慣了,就處處要對方配合自己、不再互相體諒,只有時時都保持當初第一次邀對方來家裡時那種緊張、介意對方看法的心情,婚姻才能維繫得更美好…

至於第四篇,老實說我不太喜歡,它和第一篇同樣以生活乏味的主婦為出發點,描述主角在一個新來的年輕推銷員每週以「賓至如歸」的態度拜訪後,就會夢到「葡萄怪物」強暴她的春夢,而將之視為生活中唯一的刺激與樂趣。為了每週有更新鮮更美味的夢,她會在銷售員每次上門時特意接近他、聞他的體味或摸他的肌肉之類的,以讓夢有更多發揮的材料。

老實說我很受不了這種情節,也覺得太不真實了,那能那麼剛好,當晚就能夢到自己想夢的東西啊!若要說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她理應每晚都能夢到葡萄怪物才是啊。或許這只是作者用來比喻主婦生活之無趣與沉悶的寫作手法,但會讓我感到無比沉重壓抑與不快,完全無法產生同理心,因為換作是我,自己在家也能找到樂趣^^;;; 不過日本主婦真的蠻可悲的,因為沒出去工作,連零用錢都沒有,平時只能省吃儉用,偶爾外食就當作是無上的享受與奢侈,老公孩子也都個個忙自己的事,完全不知自己的人生是為誰為啥而活…難怪有那麼多神經失常的主婦,因為受不了生活壓力而外遇、發瘋殺人之類的,光想像這種生活我都快受不了了@__@

第五篇就還不錯。一個冒險心旺盛、每隔一段時間就想自己出來創業的老公,這次又異想天開地要開一家窗簾店,且又在沒事先知會老婆的情況下遞出辭呈、著手準備開店事宜。起先這個老公看起來不怎麼可靠,因為他很多事若沒老婆在旁幫忙指點,就做得零零落落,連顧店的店員也找了兩個感覺很差的,一看就覺得這次創業應該也沒希望了。想不到劇情到後半急轉直下,太太先是發現自己兼職在家畫插畫,每次有令人驚豔的作品出現,就是老公要自己出來創業的時候,也就是說,或許是擔心家計的潛意識讓她得以發揮出潛能;接著,太太又在輔助老公的過程中,發現老公令人尊敬的一面。因為老公做事總是單刀直入、果斷又爽快,且富冒險精神,有時反而能快人一步得到成功,這次生意就是這樣做起來的,而老公先前的人脈也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結尾雖然老公的事業一成功,她自己的插畫就又回歸平凡,不再有佳作出現,但兩夫妻的感情已經更進一步。這樣的結局是有些遺憾,畢竟太太還是像附屬品一樣,沒什麼自己發揮的空間,不過整體而言還蠻溫馨的啦。

第六篇在講一個剛得獎的作家,因為太太接觸了「自然主義派」,開口閉口都提健康食品或保護環境,每餐都煮糙米飯,也不太煮肉,讓他和兩個兒子都叫苦連天。因為實在太過反感,本來他想把太太和那幾個自然派的朋友寫進自己的下篇作品中,但後來為免破壞夫妻感情還是作罷,決定到出版社去熬夜趕稿。其實這篇作品還蠻有意思的,因為它諷刺了一些時興的自然派的矛盾態度---比如口口聲聲說要保護地球,卻把自己的小孩送去私立學校,而非走路就能到的公立學校之類的,且有時只是淪為主婦間宗教般的狂熱崇拜與流行跟風,沒什麼實質理念與思想。但作者也和故事中的老公一樣,不願完全醜化這些人物,他所安排的結局感覺多少有些肯定這些自然派。至少故事中的作家就很清楚太太鼓吹健康食品,對自己的確有好處,太太也的確是為自己著想才這麼做。

總之,這六篇作品都還不錯,雖然沒什麼讓我特別感動或想一再重溫的橋段,卻蠻能反映現代人的家庭生活。話說我還是第一次沒查字典、直接看完一本日文小說哩!雖然有些不懂的字,但直接忽略一路讀下去,倒也沒啥理解障礙。感覺這樣還蠻充實的^O^ 看來以後可以慢慢嘗試都看原文…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去打工前,因為還剩一點時間,我就跑去校內誠品看書,看到一本在談2000年日本少年無差別殺人事件的心理狀況探討書,感覺還不錯。裡面講的幾個案例都是在日本接二連三發生的15~17歲不等的少年弒親或無差別殺人事件,發生的時間之密集,讓人光看介紹都很沒真實感,例如有個造成不認識的老夫婦一死一傷的17歲少年,他殺人的動機就很匪夷所思:「需要體驗殺人」,在他之後一個挾持巴士的17歲少年則是看到這新聞後心想:「糟了!被搶先一步了」而「趕緊行動」。此外還有「因為母親欠賭債沒告訴他」或「被欺負,怕讓母親擔心」而弒母的…

由於時間不夠,我只來得及把第一個案件大致瀏覽一遍。那個17歲少年的情況真的好特殊,他從小就對死亡很感興趣,也很好奇殺人的滋味、殺人後的心情等,認為殺人和殺蟲沒什麼分別,也就是「身為人類的同類意識低落」;且殺人事件每天都在發生,實在沒什麼特別的,因此他不能理解為何這事件會引起社會軒然大波。雖然我不能茍同他無差別殺人的行為,但對這點卻頗認同。社會上有多少人會因為殘害動物、虐殺動物而被判刑,又有多少次,社會會因此起軒然大波?只因為其它人是同類,所以殺了有罪,以玩弄甚至解壓心態殘殺動物,就沒有罪或罪比較輕嗎?會以殘酷手法虐殺動物的人,對「人類」還抱有多大正常對待的心態,我根本就很懷疑。一直認為會愛護動物的人才會愛護自己或他人,如果心中存有虐待、殘酷這種因子,對生命的本質就不抱有尊重了,如何能善待自己和他人呢?

言歸正傳,這位少年之所以會選老人下手,一方面因為他認為老人不應該存在(這點微妙地跟他的出生背景相矛盾。因為他主要是祖父母養大的,他在談到祖父母和父親時,都用敬愛的口吻,顯示出他對老人又愛又恨),一方面他覺得不該殺「有將來有夢想的年輕人」;而他之所以選不認識的人下手,則是因為就算是討厭的人,只要認識都會下不了手…不只是分析下手對象,在對警察描述自己的罪行時,他總能保持詳細客觀,很少感情波動,到一種病態地冷酷的地步,能客觀地看待自己這次的行為並加以分析,這可能跟他數理強、是優等生的背景有關吧,總覺得他好像走火入魔的科學家,讓人要恨他也恨不起來,卻也難以喜歡或同情他…

不知為何,日本好多這種怪怪的精神狀態的人喔。有把自己緊閉在家中一角、十幾二十年不肯踏出一步的人;有以殘虐手法對待同學的優等生;有跑到街上無差別選擇對象殺人的少年…是因為日本過於嚴肅、潔癖的文化造成這種怪現象的嗎?總覺得相較他國而言,日本因精神狀態不穩而造成社會問題的情況格外嚴重…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剛才(十一點多)把山崎豐子原著的『兩個祖國』看完了。這部從兩個禮拜前就開始利用搭捷運上下班時間看的小說,主要在描寫移民美國的日裔第二代面對二次大戰珍珠港事變後,夾在美國與日本這兩個祖國間的掙扎,及不斷得對美國表示其忠誠的悲哀。

看這部小說,一直忍不住聯想起台灣和中國的關係。小說中,許多日裔第一代,也就是直接移民美國的老一輩,他們對日本多半帶有比美國強烈許多的「祖國情懷」,雖然在美國維生,卻始終不把美國當作他們的「國家」,自美日開戰以來就不斷在內心期盼日本戰勝,日本宣告投降後,也表現出極大的哀傷。相較於他們的「簡單明快」,日裔二代所要背負的包袱沉重多了,其心理糾葛也更複雜。當然,他們的抉擇和心理狀態各自不同,書中的天羽家三兄弟大致可以代表其中三種典型。

主角---長兄天羽賢治是個在美國出生、在日本受教育的記者,雖然他對日本也抱著血源之祖國的情感,但在戰爭中他選擇了美軍一方,擔任美軍語學官的任務,負責教導軍中的日裔二代日語、解讀日軍通訊、勸降日軍等工作。在書中看到,雖然他的抉擇明確,且始終堅持以客觀的角度來審視這場戰爭,戰後也致力於公平審判的實現,但他的內心糾葛與遭遇卻是全書最複雜悲哀的。在美國,他始終被懷疑忠誠心、遭受歧視(事實上這也是許多黃種移民的處境,在珍珠港事變後,日本移民的處境更形困難),因而才回日本受教育。然而在日本,他依然無法逃離被檢視懷疑的命運,兩邊都認為他不是「自己人」,都懷疑他會臨陣倒戈,因此他只能在兩邊被拉扯、被擠壓。雖然他選擇為出生的國家服務,但他始終難以拋卻對日本這個母國的眷戀。就某程度而言,其實他真的「兩面不是人」,真的就是個「叛徒」。無法真正選擇任何一方的天羽賢治,最後會走上自殺之路也就不足為奇了。若他能和友人查理‧田宮一樣,從頭到尾都認同美國,或許就不會以悲劇收場。

同樣帶有鮮明對照的還有賢治生命中的「兩個女人」---妻子惠美子和外遇對梛子。惠美子是個完全在美國「土生土長」的日裔二代,她對日本的情誼薄弱,甚至極力想撇清與日本的關係,跟查理、甚至賢治的小弟勇比較相近(勇為了證明自己對美國的忠誠,自願加入歐洲戰線,結果為營救兩百五十名德州美軍,兩百多名日裔二代戰死,六百多人受傷),因此與賢治格格不入,最後賢治就選擇了與他較相近、雖同樣在美國出生長大,卻對日本抱有強烈感情的梛子。

老實說,雖然我不喜歡惠美子,但看到故作溫柔狀的梛子,我更覺得反感,也就無法對她因染上核爆而死亡前留下的遺言有任何感覺:「臨死之前,我心中最感到悲傷的是,我竟然因為自己誕生的祖國---美國投下原子彈而喪失生命。從小學以來,就向著星條旗宣示忠誠,唱著『美國萬歲』的國歌而成長的我,真是美國的敵人嗎?」表面上,這個日裔二代似乎是無辜地被祖國背叛而冤死,實際上,我卻覺得這是她自己的選擇。在美日開戰不久,她就跟雙親一起回日本去了。既然她認同的「祖國」是日本而非美國,又何來這番感慨呢?

何況,不就是因為待在美國、賺美國錢吃美國飯的這些日本人,不分一代二代,許多都希望日本戰勝、站在日本那邊的緣故,美國人才更無法把他們視為自己的一份子嗎?他們有什麼資格期望美國認同他們、相信他們的「忠誠」?能說一口流利英語的賢治也就罷了,有許多人連英語都不學、連英語都不會說,而堅持要以日語溝通,這樣的族群,能真正融入移民社會才怪!甚至天羽忠---賢治的二弟,因待在日本受教育期間開戰,而成為對戰美國的日軍---還把生養自己的美國當成敵人作戰,並且一度對幫助美軍的哥哥賢治不諒解,同樣能說一口流利英語的人都這樣了,不會說英語的就更糟了。

當然,像他們這種遭遇是蠻悲哀的,就像夾在父母間的小孩一樣,非得強迫他們選邊站,不容許他們對另一方存有任何感情的環境是太殘酷了點,但我聯想到現今存在美國、英國等移民多的國家所存在的種種問題,甚至台灣與中國間複雜的糾葛,還是忍不住討厭起這些搖擺不定的人來。要嘛就別移民,待在自己的母國堅持下去,要嘛就認同自己移民的土地,以展開新生活的心態好好為人家效忠,如果這樣還遭到歧視、欺負,那是那國家本身有問題,再來責備人家不遲,否則都只能說是他們自己的問題。像現在英美等國屢次發生的恐怖事件,犯案者都不是中東國家人民,而是在英美土生土長受教育的中東裔人民,不就是因為無法好好融入當地社會,堅持自己對「血源母國」的感情,而連累其它中東裔的英美人永遠必需想辦法證明自己的忠誠心?或許他們也是因為從小就不被認同為英美人,而心理扭曲產生復仇心態,但懷疑方與被懷疑方若沒有一方妥協,就只能永遠這樣無意義地互相傷害下去,最後誰能得到好處呢?這才是最大的悲哀吧…

P.S.題外話,怎麼山崎豐子老師的作品老是悲劇收場啊?『白色巨塔』以財前病死作結、『兩個祖國』以賢治自殺結,『華麗一族』則以鐵平自殺後蕭條的萬俵家情狀作結…難道沒有快樂一點的作品嗎?真是看了心頭都不禁沉重起來…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由於「華麗一族」的後勁太強,除了三四節我忍不住都在看批踢踢日劇版上的討論外,放學後(今天不必上班)還跑去天才書坊站著把結局那整段看完。因為日劇版很多人都對鐵平自殺不置可否,認為他這麼做於事無補、太軟弱等等,呈正反意見兩極化的情形,因此我很好奇原著到底怎麼處理這段。
                                                                               
結果...
 
根本沒有鐵平的遺書
沒有鐵平和大介那番"你沒生下來就好了"的對話
沒有砸死電動魚    沒有野豬
甚至連鐵平的身世之謎都從未在萬俵家公開過
大介和鐵平和寧子    都只是"懷疑"鐵平是亂倫的產物
                                                                               
但是這番懷疑就夠大介憎恨的了
也夠鐵平受的了
                                                                                
而鐵平之所以自殺
並不是因為"人生主要繞著父親轉"   也不是為了萬俵家
而是因為得知父親拿自己作幌子陷害三雲和鋼鐵廠的自責和悲憤,讓他選擇自戕謝罪
(原著中,三雲之後辭去總裁之位,還病倒了,加深鐵平的歉疚)
他無法忍受自己竟兩年多來受父親蒙蔽,從未看清父親的野心
                                                                               
另一方面,鐵平也是想以自己的死向大介抗議,表示不願再受大介擺布的決心吧
(原著中,大介連鐵平搬出去都視為天大之事,深怕被社會視為他這個家長無能的象徵;
鐵平被逼退職務後,他也多次表示要"幫助"鐵平,幫他找了好幾個工作,但都被鐵平回絕了)
                                                                               
感覺小說中的鐵平    重視鋼鐵廠和夢想勝於萬俵家
他搬離家時幾乎沒有眷戀,堅持不要父親和其它家人送他、要他們站在門口看他走
反而經過鋼鐵廠時滿心不捨    和日劇中那個處處為家人設身處地著想的形象相差甚遠
                                                                               
至於生死之謎完整的真相    則永遠只有大介知道
鐵平和寧子可能永遠也搞不清楚自己的父親/孩子的父親是誰
(因為血型驗出來時    只有大介在場)
一子二子三子她們    則可能連父兄有這層恩怨情仇過都不知道...
                                                                                
唉    之前看了日劇深深受到撼動的自己    不禁感到無力
實在沒想到原著和小說差這麼多啊...
就連我超欣賞的那句「為什麼不看看明天的太陽」的結尾語,原來也是出自木村本人的”創意”
聽說是因為他無法認同鐵平最後選擇自殺,可能是為了鼓舞觀眾才加的…
為什麼每次山崎老師的原著中的人物,比起日劇,情感面總是弱了些呢…
像「白色巨塔」中,財前和里見並不是日劇中那種推心置腹的好友關係;
這部劇中父子間矛盾的情感也在原著中不復見,真可惜…
好想看小說以更長更細膩的篇幅,來描述這段綿延兩代的糾葛啊…
                                                                               
所以鐵平拿爺爺的獵槍自殺    只有在日劇中才有特殊象徵意義了吧...
 
P.S.不過我終於知道鐵平為什麼自殺前要脫鞋襪了,原來是要用腳趾扣獵槍的板機…想到昨天看這段時跟有些網友一樣,傻傻地以為鐵平是打算把自己凍死,就覺得自己很白痴…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看到現在,我才開始懂MJF的一些笑點。他講話真的很好笑,語氣充滿幽默與反諷,比如他描述「回到未來」在英國首映時,他被安排坐在黛安娜王妃旁邊,本來他超級興奮,還打算偷偷幻想自己正跟黛妃約會,想不到入場前喝的啤酒竟害他電影才開始就想尿尿。偏偏皇家禮儀規定在黛妃對他說話前,他不能自己主動找她說話,就算黛妃對他說了什麼,回答:「不好意思,殿下,我想尿尿。」也不是個明智的選擇,害他只好憋尿兩個小時,哈哈!

MJF還描述電視迷跟電影迷的不同:電視迷比較放鬆、親切,遇到他時,拍他後背的態度之親密自然,甚至讓他有種「我們可能打從高中就認識了」的錯覺;電影迷則比較瘋狂,見到他就像在森林野餐時遇到「Sasquatch(傳說中生存於北美洲西北部森林中的野人)」一樣(可能比喻「稀有動物」吧?);至於兼兩者立場的粉絲,可能就得考慮一下自己該拍拍他的背,還是衝上來撕破他的衣服……總之,MJF說話就跟他本人一樣,帶有一種莫名的喜感,這點就要看原著才能充份感受到。不過我還是打算去買翻譯本,把一些我不懂的人名之類的引用搞懂,這樣一來,我一定會覺得這本書更好笑的。
 
其實這本書除了幽默之外,正如書皮背面的書評所描述的,也充滿內省與智慧,比如MJF描述「沒錯先生/小姐(Yes man)」的部份。他說人一生總會遇到許多「不」,比如父母為了保護孩子或教導他們,會不斷對他們說「不」;但同時,說「不」也為這些孩子樹立個人領土,讓他們成為有別於他人的獨立個體。以前他和許多孩子一樣,夢想著到一個「沒有所謂『不』及『不可能』的國度」,成為明星後,這就不再是夢了,很少有人會跟他說「不」,甚至一個本來打算開他罰單的交通警察,也會在看清他是誰後放他一馬。他以為這就代表自由。

後來他才發現,自由和「脆弱」是一體的,因為沒有自己的領土,邊界是模糊的,他也就失去保護自己的力量。這時他會去想兩個問題:我真的值得這一切嗎?如果不,萬一某天其它人發覺這點怎麼辦?因此,為了繼續成功下去,在別人都對他說「是」的時候,他也選擇對別人都說「是」。然而,「這只會讓你擱淺在某處,那兒都去不了」。

這段話帶給我很大衝擊,可能因為我也是那種「沒錯先生/小姐」吧。害怕失去,或許正是因為沒有足夠的自信,來維持別人對我的喜愛,因此只能盡量粉飾太平。很悲哀,但要破除這樣的迷思,又豈是一蹴可幾的呢?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在火車上繼續看”Lucky Man”,總算給它看到破百頁了(這幾天不時拿出來看的努力成果)。

有趣的是,演員自述經歷時,往往給我一種「他得到某角色/ 成功」是憑幸運的感覺,他本人似乎也覺得自己隨時都可能失去一切,下部片不見得會賣座之類;但當敘述者是與演員合作過的導演、製片、其它演員或影評之類的人時,這感覺又會變成「他們能跟這麼棒的演員共事,真是幸運」。這就是「敘述者的錯覺」吧?亦或是「從自我觀點出發來看別人,都覺得自己沒那麼好,別人則都光鮮亮麗」?我覺得這點還蠻耐人尋味的…… 

XXXX

看電影或影集時,常覺得選角平凡或故事普普,甚至是大爛片/ 劇,但看米高福克斯提到影劇製作的「幕後秘辛」,就會發現背後其實都有一番嚴密的運作,以確保它們能得到票房或收視率;而且「計畫開拍」不等於不會「胎死腹中」,在這種情況下還能產生爛片/ 劇,真令人難以置信!

另一個諷刺是,老闆們的眼光不見得準確。他們想捧的人不見得捧得紅,認為不會紅而不想捧的人則可能一炮而紅,就像MJF(米高福克斯的簡稱,以下皆同)在面試”Family Tie”中的Alex Keaton一角時,公司高層Brandon嫌他身高太矮,一直希望找別人演,但後來憑”Family Ties”大紅、獲提名得獎的卻都是MJF,而不是當初Brandon想捧的母親角色Meredith(我看了一下IMDB的得獎表,只有另兩個演他妹妹的女演員及客串來賓偶爾得到提名,父母角色是主角,卻沒有任何提名或獎項。事實上有的話就沒天理了,我一直覺得他們演得不夠自然) 

XXXX

但是,大紅之後的生活,如同MJF自述的,卻充滿互為矛盾的「便利」與「不便」。大眾是用自己的期待來看演員們,想透過他們滿足自己無法實現的夢,或看他們演出自己羞於在人前表現的黑暗與欲望。大家只是在進行一個「雙贏」的棋局,你演得開心,我看得爽;我得到快樂,你得到銀子。但演員很容易在錢與名聲中迷失,甚至不知道那一個才是真正的自己。就像MJF面對書架上一排以自己為封面的雜誌,看見的形象卻都那麼虛無,因為每一張都是符合那家雜誌要吸引的讀者群來拍的,比如”Playboy”是性感象徵等。大家只是利用這些演員來說自己想說的話,而不是讓這些演員自己說話。

諷刺又好笑的是,MJF在訪問中提到他喜歡一種加拿大進口的酒,隔天馬上就有人把一卡車的酒送到府上,還不忘提醒他喝完了隨時通知他們XD 

XXXX

真的很開心MJF有機會演出「回到未來」,這部一生最大的代表作(他的成功作品中,最有機會流傳後世的就這部了)。他能得到這角色簡直是奇蹟。雖然劇組本來就屬意由他演,但”Family Ties”的製片Gary不願影響進度而代他回絕了,要不是劇組找的另一個演員還是讓他們不滿意,無論如何都想找MJF來演,不惜花錢重拍已完成的部份、花工夫配合MJF的時間表(讓他白天拍”Family Ties”,半夜再趕拍「回到未來」),讓兩邊皆大歡喜;要不是MJF的表現沒讓「回到未來」的劇組失望,不曾再度換角,MJF可能就沒機會出現在這部大作中了。世事真難料,也真有趣啊,該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強求也無用。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往花蓮的火車上,因為坐我旁邊的女生一直回頭和坐在後面的伙伴談笑,動來動去又吵來吵去的,雖然她大多有壓低聲音,但沙沙沙的聲音在耳邊聽起來反而更刺耳,令我一刻也不得安寧,根本無法定下心來讀「魔戒」英文版(畢竟看英文要比看中文費心力),最後只好睡覺或看「兩個人」。這是這次姐借我帶來花蓮跟媽一起看的。她最近越來越喜歡唐澤,這本書也成了她的聖經,每天都會翻上幾回。我開玩笑地說:「妳真的要借我們帶去花蓮嗎?這樣妳就沒聖經翻囉」時,她還回說:「沒關係!我已經都背下來了!」(就算是開玩笑也很驚人)由於我第一次看姐這麼喜歡一個明星,尤其自李奧納多之後,姐就沒特定迷過那個演員,因此這令我格外驚訝~~。

我在火車上一路看,到花蓮後又奮鬥了好一陣子才把它K完。我覺得這真的是本勵志小書說!不只勵志,裡面也有很多可以當作參考的人生經驗談,寫得很深刻很有哲理,因此我每每看到一段就停下來思考一番。(不過有時會停下來,純粹是因為想不通唐澤這麼帥,怎麼會一直不紅、被看作「貌不驚人」之類的)而且,看到唐澤不論經過多少阻難,始終不肯放棄成為演員的執著,也令我欽佩不已。他的目的不是賺錢,這點他在書中也說得很清楚,就算找到可以賺得高薪的工作,如果對成為演員沒有幫助,他就不願意繼續。這點倒跟Al Pacino蠻像的,為了當上演員吃盡苦頭、什麼都做過,卻直到近三十歲才有出頭天…相較之下,哥哥八年才大紅,真的完全不值一提。何況這八年大多只是比較不紅,並不是完全不紅,真的淒慘的只有頭兩三年而已…

不過,我真的很好奇曾想捧唐澤當歌星的吉村先生後來怎麼了,唐澤紅了之後,還有和他見過面嗎?還有設法幫他找工作嗎?總覺得唐澤還是該為吉村先生付一點責任,雖說這責任並不是他的錯,是吉村先生自己一廂情願,但總覺得有人相信自己到這種地步,在自己被唾棄的時候肯定自己,就算他想提跋自己走的是全然不同的道路,和自己的理想背道而馳,還是多少該抱著感恩的心情…(或許唐澤真的不適合唱歌,他紅了之後出的唯一一張專輯似乎不怎麼賣,不然之後怎麼會沒下文)


我最喜歡的書中名句如下:

「不管是任何家庭還是任何人,都有兩副面孔,一副是平常的臉孔,另一副則是應對進退的臉孔。不管在外人的眼光中是如何漂亮的面孔,私底下都是千瘡百孔、傷痕累累。就像我們不會用有缺口的碗乘飯給客人一樣,我們會將秘密或羞於見人的部份藏在廚房的角落。但是,生性敏感的孩子通常目光比較敏銳,他們會發現那些『有缺陷的碗』,並且為自己家裡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碗而煩惱。在隔壁同學的家,絕不會看到這樣的碗。其實任何家庭都有這兩種面目,只是小孩子察覺不到這兩者之間的差異。」

「如果你所做的就是自己想做的事,不論別人怎麼批評、對待你,都可以當成是經驗的累積。但是,不論是出自內心的焦慮,還是受別人言論的影響,只要是在一個非自己所願的地方遭人輕視、侮辱,都是何等難堪的事。…我遇過各式各樣的人。其中有些被批評得一文不值之後,便從此一蹶不振。其實,天生我材必有用,無論別人怎麼貶損,你應該還是有可取之處,只要全心全意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就行了。任何人都會有經驗不足和失敗的時候,不過,那也只是一時罷了。無論別人怎麼輕視你,都不要完全否定自己。同樣是遭到輕侮,有些人會一蹶不振,有些人則是越挫越勇。這兩者之間的差異,究竟是在什麼地方呢?恐怕是那個人認為自己絕非廢物的自尊心吧!」(最後這句讓我想到哥哥…他就是這樣吧)

「由於社會的景氣好,所以一般人都坐擁汽車、享受名牌。在這樣的年代,金錢就等於人,同時也決定了男人的價值。在別人尚未評論你的才能之前,你就感覺自己已經跟不上時代了。不僅僅是來自過於繽紛的世界的誘惑,心裡更是吹起了一陣陣的冷風。在這種時候,唯有『不看、不聽、不說』,專心凝視自己想要的東西,對其它的事物一概視而不見。」(看這段我突然想到,或許唐澤和山口智子的戀情得以開花結果,很大部份原因來自她的「富有與幸運」,因為她跟唐澤曾深愛過的前女友不同,不需要他幫忙分擔家計,找一份不是演員的可糊口工作…唉。有點好奇後來唐澤那個女友心裡是怎麼想的,會不會後悔自己不多堅持一點?不過若她之後找到一個更值得她託付的人,那可能還好一點)

「人的一生中會有重大的轉折時期,而且其方法大致可歸為兩類吧。一類是藉由外在的巨大力量所做的改變;另一類則是自我改變。所謂的『自我改變』,並非去運用當今時下所流行的心理學理論。首要之道,就是先試著改變自己的外觀。就算你不是一位立志想當演員的人,這種事也頗值得玩味。在走投無路的時候不妨試一次看看,說不定會很有趣。如此一來,你給別人的印象,也就是穿著、談吐、表情等等,都會有驚人的改變。…不光是外表而已,說不定連內在也能達到某種程度的改變。」(我覺得這是真的。尤其是要有自信,因為我在英國一年最大的收穫就是這點)

「愛情也好、功名也好,你越是性急,越是有強烈欲望想得到的話,相反地,攘家會變得越吝於給予。」

「牛慢慢地走
無論在原野、山上、路上、還是河裡
只是筆直地
前往自己想去的地方
由既不會飛也不會跳
只是一步一步地
撥沙、翻土、踢石頭
牛仍是慢慢地走
(摘自高村光太郎的「牛」)」(這首詩是書中提過的,雖不是出自唐澤的手筆,但我非常喜歡,雖然只是平凡的描述,卻給我一種說不出的感動和啟發。感覺人生就是要像這樣,不論身在何處都堅持自己的方向,而我正是欠缺這種堅決的特質。總是覺得其它道路或許也不錯,而一再三心兩意,最後反而一事無成…像牛這樣雖然慢卻一步步實現目標,才是最重要的吧…)

「仔細一想,其實『自卑感』也是一種相當奢侈的感覺。努力為生活打拚的人,若是在無意中環顧四周,會發覺周圍的人都擁有各式各樣的東西,直到這個時候,他才會注意到自己所沒有的東西。」(之前就有聽過類似的話,說「自怨自唉」是有錢人的專利。那我算有錢囉…哈,因為我老是在自怨自唉嘛)

「我同時也為『演員的個性』這個問題做了一番思考。所謂的演員,難道不是意味著一位平時無色透明的人,運用演技而得以千變萬化嗎?譬如說有某個人殺了人,這個人不會一開始就長得一副像殺人犯的臉,一個平凡無奇的人,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殺了人,如此才像是真正的戲劇作品。」(我也這麼覺得耶。或許這是唯一一種讓我抱有成為演員的希望的解釋吧,畢竟唐澤的長相在我看來相當出色,連他都要拚得這麼辛苦了,何況我呢)

「某位賽跑選手說過:有些跑者是去參加基礎訓練的時候,才發現幾乎所有人都已經有一定的水準。可是,在思考自己有無這方面的才能之前,他只是一味地跑,但在不知不覺當中,他已經成為一位勝利的跑者了。我覺得這種人才是真正的跑者」

「眼前的人雖然個個看起來都光鮮亮麗,但是,他們應該也不是一開始就完全適應這種氣氛才對。他們一定是藉由工作、聊天、吵架,或是一起去喝過幾次酒之後,交情才逐漸加深,進而變成能暢所欲言的朋友。想要一開始就適應,的確是有點勉強。不管面對什麼人,反正剛開始就只能用自己的方式說話,將自己表現出來。」(這段話後來媽看了也很喜歡,還說要叫阿民來看看呢。)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少爺

這幾天斷斷續續地看,終於把夏目漱石的『少爺』(坊っちゃん)看完了,真的很好看呢。

文雅的書名『少爺』,乍聽之下像在描述翩翩公子風流倜儻行徑的故事,實際上卻完全相反。主角是好人家的兒子沒錯,但家道已經中落,生來父不疼母不愛,母親會病死,有一半可能是被他氣死的。他和個性南轅北轍的哥哥處得也不好,父親一過世,兩人就分了家,他只分到一筆錢,後來拿去念大學花掉了。

這樣的背景設定,加上少爺個性莽撞正直,徹底貫徹江戶男兒好打抱不平的特色,和原先預想的佳公子形象,更是八竿子打不著關係。

但這樣的「少爺」不但不令人討厭,反而相當討人喜歡。或許是因為他夠簡單,違背良心的事絕對不做。這份帶點傻氣的可愛,讓他極具特色。

例如剛入校教書時,校長對他講一堆要做學生精神領袖云云的話,少爺自覺做不到,竟馬上要把聘書還人家。這份率直的真性情,讓人不知不覺喜歡上他,對他所做的傻事一笑置之。

故事從少爺的角度來陳述,主要是他大學畢業後到鄉下教書時目睹的種種不公平現象。在那所偏遠的中學裡,有被他戲稱為「貍子」的校長、稱為「紅襯衫」的教務主任、稱為「蠻鼓」的美術老師、稱為「瓜紐兒」的英文老師,及稱為「刺蝟」的數學主任。少爺認為這些鄉下人之所以會勾心鬥角、眼界狹窄,全是因為他們粗鄙無知,和東京比都不能比。姑且不論這個觀點是否正確,仔細觀來,這些人其實代表著社會上各種典型人物:

對作惡者睜隻眼閉隻眼的上司;滿嘴動聽的大道理,卻暗中使壞心眼的所謂「高知識份子」;肚子裡有點墨水便自以為高人一等,愛說一些別人聽不懂的艱深詞彙來滿足優越感,同時又對上司極盡拍馬之能事的勞工階級;聽天由命隨波逐流,不怨天尤人也不思反抗的平凡人;聰明有人望又深思熟慮,對歪曲的世道卻無可奈何的領導型人物。

故事發展其實一點也不令人暢快:少爺大學畢業後沒什麼發展,只能去鄉下中學教書,在學校不但不受學生歡迎,還在值夜班時被惡整。最喜愛(或說尊敬?)的瓜紐兒被紅襯衫陷害到更偏僻的地方教書,他也無能為力,後來紅襯杉的目標轉到他和刺蝟,他們雖然成功痛扁紅襯衫和蠻鼓一頓,卻也沒能揭發紅襯衫人面獸心的真面目,把他嫖妓的真相抖出來(當時沒有CCD啊),只能就此辭職回東京,做個鐵路局的技工維生。

這樣壓抑落魄的發展,居然沒讓讀者因此陷入情緒低潮,我想正是因為少爺獨具一格的思考與獨白模式,讓這些事件搖身一變,成為極具趣味與諷刺性的「笑料」,頂多讓人邊笑邊搖頭嘆息(我大多是笑中帶淚),而不會就此跟著意氣消沉吧。

少爺提出的觀點都很有趣,比如對整他的學生,少爺有如下批判:

「這群小鬼頭,既然沒勇氣認帳,就壓根兒別淘氣多好。他們以為只要沒被抓到證據,就可以厚著臉皮假裝不知道。我讀中學的時候,何嘗不淘氣,但是從沒有一次夾著尾巴逃跑的,我就有這份骨氣。好漢做事好漢當,做了就是做了,沒做就是沒做,犯不著撒謊逃罰,因此我雖淘氣,卻是心神潔淨。淘氣和受罰,是難兄難弟。唯因有罰,淘起氣來才更夠味兒。像他們,只想淘氣,卻要盡量避免受罰,這種劣根性那國有?…進了學校,不斷地說謊作偽,背著人惡作劇,然後大搖大擺地畢業,他們便誤認為這就是受了教育。」

又如以下這段話:

「仔細想想世上大部份人,好像都在獎勵為非作歹,好像都相信不學壞就不會在社會上功名成就。偶爾遇到一兩個正直的純真的,就輕蔑地混說人家少爺,說人家少不更事。若是如此,小學和中學的倫理教育,就別教學生們不許說謊,要正直什麼的。學校索性教學生說謊法、疑人術、如何利用人多好,對社會對他們本人,豈不有用多多?」

我不禁想,是否就是因此,夏目漱石才把這個故事的主角叫「少爺」(帶有反諷的寓意)呢?

少爺對於借錢還錢的觀點,同樣獨樹一幟:

「我借過阿清三塊錢,都過五年了,還沒還,不是不還,而是不能還。阿清把錢塞在我懷裡的時候,開頭也沒想著要我馬上還,我也不和她那麼生份。我越是想今天還、明天還,便越是等於懷疑阿清的好意,就等於玷污了阿清美好的存心。」

因此,後來他把刺蝟請他的一分五厘錢還刺蝟,還曾造成兩人一場冷戰。這個對金錢關係的解讀讓我有點自慚形穢,因為從小我就把錢算得很清楚,借錢還錢從不馬虎,也不希望別人馬虎,否則就會介意大半天,或許像少爺那樣會活得比較快樂自在吧。

最後非提不可的,是少爺和阿清之間超越母子的感情。阿清是在少爺家幫傭的老太太,也是唯一看得出少爺的優點,欣賞他、疼愛他的伯樂。雖然少爺最終並沒如阿清所料想的,成為買得起大房子的大人物,阿清還是一樣尊敬且喜愛少爺。書中最令我感動的一段,莫過於不會寫字的阿清,硬是用亂糟糟的平假名寫了封長信給少爺(這是她打過三四天草稿的結果),這樣的深情,令我不禁胸口一熱,熱淚盈眶。這本書總是令我難以自制地感動落淚,內心澎湃不能自已。敘事風格上的冷靜,使它既不煽情,也不令人感到沉重,充滿一股難以言喻的魅力。

看完『少爺』,忍不住想繼續看『我是貓』。我想我已經開始明白,為什麼夏目漱石的作品會歷久不衰,被奉為經典了。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開始看前陣子網購的日文版『ふたり』(兩個人)了。這是唐澤壽明1996年出版的自傳,內容跟文學史讀到的小說不同,並不難懂,所用的文法不難,只要查一下幾個不懂的單字就可以看得很順利。

如同先前在討論區上看到的感想一樣,這本書蠻值得一讀的,除了可由唐澤忠於事實的陳述了解他的家庭和演藝圈外,也能不時得到些啟發。

比如說,唐澤年僅15歲就決定退學,專心走演藝這條路,但這個決定並非奠基於任何已到手的機會,像岡田或堂本剛那樣,是姐姐替他們投履歷給經紀公司,得到進演藝圈的機會等等,而單純是想把所有時間花在自己最想做的事上。這麼做雖然很魯莽,如同他高中老師警告他的,不把高中念畢業將來很可能會失敗,但唐澤說的也有道理,在做之前已經先想到失敗的事,還能做什麼?

我很驚訝唐澤之所以想成為演員,是因為李小龍的關係,而且,還不只是折服於李小龍在螢幕上的強韌。唐澤對此有一段描述,他說李小龍每次打敗對手,總會露出一種難以形容的悲傷表情,勝利明明是一件值得喜悅的事情,為什麼他看起來一點也不開心?或許李小龍明白,所謂勝利就是踩著別人的失敗,不斷累積起來的東西,也或許是強過所有人的那份寂寞作祟,不管怎樣,李小龍那份神秘的悲哀深深吸引了他,讓他渴望成為演員,揭開李小龍悲哀表情的真相。真是個特別的理由啊…

對於自己的家庭,雖然和哥哥一樣不愉快,但比起每談至此就不免感傷欷歔的哥哥,唐澤描述時有種客觀的坦然,像在談別人家的事一樣輕鬆,不知是否他本人開朗的個性所致。據他形容,跟自己無論在長相還是性格都最相似的父親(哇,那他爸爸一定也很帥)是個怪人,總是奇裝異服,而且行事喜怒無常,讓他們三兄弟從小就生活在如同暴風圈般的環境裡,因此父親這面「借鏡」也就成了唐澤壓抑自己內心那份相似的狂暴的最大動力,痛恨父親這種給家庭帶來不幸的性格,讓他絕不願變成像父親那樣。

不過,唐澤也說到,以前看別人家幸福的樣子,總會覺得很羨慕,覺得別人都過得那麼幸福,為什麼自己家卻是這樣;長大後他才漸漸明白,人總是有「人前」及「人後」兩種面貌,人後的面貌不如人前那般光鮮亮麗,會比較隨便、不好看,因此每個家庭都有它自己的問題,不是只有他家才有缺點。我很喜歡他這段話呢!可能是自己有類似煩惱的關係吧。因為看得見自己的缺點,總覺得自己在家跟在外面的形象不同,代表自己表裡不一,很怕被朋友看到家裡的自己後對我的印象會破滅,進而不想跟我繼續做朋友什麼的。也覺得別人比我好太多了,似乎在家跟在外面一樣溫和快樂…現在聽唐澤這麼說,猜想或許他在家也是另一種面貌,不禁感到安心,至少不是只有我一個人這樣啊…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晚把『藏』下集看完了。上集用了上週一星期的時間,下集卻只花了一個晚上。不是我看的速度變快,而是上集雖精彩,至少還能勉強自己忍到每天上下學坐捷運的時間才看,下集卻因情節緊湊又緊張,讓我急於想知道下一步劇情發展而捨不得放下書本,結果就這樣一口氣看完了,到凌晨兩點才睡…^__^||

這部小說是宮尾美登子於1993年完成的,並曾於1995年改編成電影,好像也有舞台劇及日劇版本,內容在講新瀉縣大地主---田乃內家的喜怒哀樂,故事主要環繞現任地主意造、小姨子佐穗,及盲眼女兒烈展開。整篇故事一氣呵成、劇情緊湊有張力,幾無冷場,而且描述人物愛恨情仇也很精彩細膩,每個角色都活生生地躍於紙上,牽引著讀者的喜怒哀樂,真的是部很棒的小說!難怪自出版後大受歡迎,銷售量至今已超過85萬本。

故事中的意造雖是東京帝大畢業的高材生,但個性溫和,從不違逆父母的意思,因此畢業後就選擇回家鄉繼承父業,並接手父親三左衛門開創的釀酒事業(因越後地區產好米好水,適合釀酒,只是釀酒需要用硬水,而越後產的是軟水,因此釀起酒來會比較辛苦)、和母親屬意的新發田體弱美女賀穗結婚。然而體弱的賀穗生下的孩子個個都很虛弱,結婚十五年生的九胎,不是一出生就夭折,就是活不過三四歲,因此意造特地為第十胎的女兒取了個堅強的名字「烈」,希望在大風雪之夜出生的烈,能順利長大。

偏偏命運作弄人,長得比母親更美麗,比父親更聰明的烈,雖然不像兄姐般小小年紀就夭折,卻患有先天的眼疾,七歲就被醫生宣告註定會失明。原本這件事讓烈既悲傷又憤世嫉俗,但在家族接連發生不幸之事的同時,感受到自己身為田乃內家唯一接班人那份責任,又讓她整個堅強起來,並成為父親以及整個家族的精神支柱,讓意造一度放棄的釀酒事業再度興盛。這種絕望中帶有希望的感覺,讓故事不致一直灰暗下去,我覺得這樣很好。因為田乃內家實在太倒霉了,老是在值得開心的時刻遇到變故,因此看到烈打算撐起釀酒業的時候,我還擔心這時作者又會安排個「天來橫禍」讓他們墮入絕望深淵哩。幸好沒有…雖然烈後來年僅二十歲就守寡、年僅46歲(看到這數字我驚了一下,哥哥啊…)就去世,但她有兒子輪一郎繼承她的遺志,也不怕田乃內家的香火斷絕,已算是最好的結局了。畢竟烈本來連出嫁的可能性都很低呢…

看這本書會深刻感受到那種舊式大家族的羈絆。很多事都不能只顧自己,也要顧到整個家族,因此有時得做些不得已的決定。就好像意造娶足可做他孫女的阿關,而未照妻子遺言娶小姨子佐穗,與其說是為了讓阿烈有個新媽媽,才能不遇事就逃避到佐穗那裡,真正學會獨立,不如說是為了找個年輕健康的女人生子,以延續田乃內家的香火(畢竟婚後意造不想也不敢分開佐穗和阿烈),然而,這個決定反而造成阿關和佐穗兩女的痛苦。

老實說,我看到阿烈因為佐穗的一味庇護,七歲在東京沒繼續求醫,又不肯照父親的話讀艱深一點的書時,對意造不娶佐穗的決定有點幸災樂禍,因為怎麼看佐穗都太寵阿烈、太愚鈍了,實在沒有把阿烈教好的本事,早點讓阿烈脫離她,對阿烈會比較好。雖然意造不娶賢慧溫柔又暗戀自己已久、幾把青春都付出在田乃內家的佐穗,只是擔憂佐野家的血統或許有夜盲症的隱因,怕會再生下像阿烈的孩子,這對佐穗真的很不公平,但看到佐穗聽阿村(意造之母)透露要安排她和意造成婚後,喜不自勝又漸以女主人自居的樣子,我又贊成意造的決定。然而,原以為佐穗在得知意造要另娶他人後,會失態地一哭二鬧三上吊,或者哀怨地跑回新發田家,就此不管田乃內家的一切,想不到佐穗卻出奇地冷靜、理智,為了阿烈,也為了能留在心上人身邊,她還是願意壓抑悲傷,帶著尷尬的立場留在田乃內家。這樣偉大無私的愛情真令我對她刮目相看。因此到後來我反而跟阿烈一起站在她那邊,跟著討厭起阿關和意造來了。而且到結局意造終於向佐穗提出同住的要求,雖然缺個名份,但看到佐穗的單戀終於得以開花結果,我還是忍不住為她高興萬分。

這個故事嚴格說起來,沒有真正討人厭的人物,每個人都有他的無奈與可憐之處。阿關雖然在丈一郎出生後,母仗子貴,變得有點恃子而驕,但之後她連續失去兩個孩子,又沒有逃離田乃內家這個大牢籠的能力,只能在這個大宅院消磨青春,真的很可憐。意造說起來並不是真的愛她才娶她,只不過希望年輕的她能為死氣沉沉的家帶來活力,進而生下後代,以讓他盡家族之長的責任罷了,因此即使阿關這種溫溫吞吞、一點也不精明能幹的女人怎麼看都不像適合當少奶奶,意造仍執意把她娶進門,又遲遲不肯答應離婚。這和當初阿村只因賀穗的美貌就執意要她當田乃內家的媳婦一樣,只因他們一個念頭,就害許多人被牽連而受苦。我就在想,如果當初阿村選的是佐穗,田乃內家還會這麼悲慘嗎?至少不會連續九胎都夭折、又演變成迎進什麼都不會的阿關當繼室的地步吧。如果是健康、賢慧又性情溫和的佐穗,一定可以跟意造夫唱婦隨白頭到老,跟一群兒女幸福地生活下去的。因此說起來一切都是阿村不好,不過如果真是這樣故事也說不下去了,而且她也不是做了什麼罪大惡極的事,我還能接受啦。

P.S.聽說當初電影版演賀穗的是黑木瞳,這點跟我想的一樣耶!只是我理想中演佐穗的是天海佑希,除了她跟黑木瞳感覺很相似之外,也因她演阿春時,聽說兒子松千代丸戰死的消息後整個人呆住的樣子,感覺很適合演佐穗聽說意造要另娶他人的那一幕…(由『小早川伸木之戀』中的加奈演也不錯)如果意造由唐澤壽明演就更完美了!畢竟他演過類似個性的小早川嘛。只是我實在想不出有誰適合演阿烈,因為她的形象太美麗了,想不出日本有那個女演員有這種特質…當年是一色紗英演的,但總覺得還不到我想像中的標準說…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羞恥」以一個女讀者為中心,描述她被專寫私小說(日本近代特有的小說形式,從自然主義發展而來,作家通常以第一人稱「我」為主角,並以身邊發生的事來寫作,第一部私小說是田山花袋的『蒲團』)的小說家誤導,以為他過的生活和他在小說中描寫的一樣苦,到後來發現事實並非如自己想像,而為自己的自作多情感到丟臉。

諷刺的是,看這個故事我聯想到的是太宰治本人,雖然他寫這故事的用意或許是在諷刺其他作家。因為某位評論家認為太宰治那「類似私小說,卻又不是私小說」的文風有「誤導讀者,使其信以為真」的危險,他總是把小說中的一切描述得太真實了,就像這部仿女性心理來寫作的短篇集一樣,很容易令當時看慣私小說的讀者們不加設防地全盤接受。

「女生徒」則是讓太宰治贏得北村透谷獎的小說,描述一個少女從早到晚多愁善感、想像豐富的心境變化,把青春期的少女那種天真爛漫又愛胡思亂想的個性描述得淋漓盡致。小說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以下這段文字:

「…誰都不知道我們的苦惱,如果我們現在立刻變成大人的話,我們的苦惱、寂寞說不定就會變得很可笑,一切只能追憶。可是,在成為大人前,該如何度過這段漫長討厭的期間呢?誰都無法告訴我們。似乎只能置之不理,就像出痲疹一樣。可是,也有人因痲疹而死、因痲疹而失明,放任不管是不對的。」

這段話我覺得說得超有道理的。接下來一段話則令我想到哥哥:

「儘管我們每天這樣悶悶不樂,動不動就生氣,但在這期間,因失足墮落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就此斷送一生的卻大有人在,甚至還有人心一橫就自殺了。等到悲劇釀成以後,世上的人們就會很惋惜地說:『啊!如果再活久一點就會了解了,再更成熟一點,自然就會知道了!』然而就當事者的立場來看,我們可是好痛苦、好痛苦地熬到那個時候。我們拚命地努力側耳傾聽,試圖從這世上獲取某些東西,反覆地記取不痛不癢的教訓,唉、唉地自我安慰,但我們就是常犯著可恥的過錯。我們絕不是享樂主義者,若遙指著那遙遠的山峰,說走到那邊會有好風景的話,我們一定會照著去做,我們知道那絕不是謊言。可是此刻我們的肚子卻是非常地痛,對於腹痛,你就算看到也會視而不見,然後告訴我們:『喂喂,再忍耐一下,能爬上山頂的話就會好了。』一定是有人搞錯了,最壞的人是你。」

「千代女」也很有意思,女主角是個小學時因舅舅鼓吹,發表的作文都在雜誌等刊載,而成了眾人眼中的天才少女,但她本人因為害怕受人矚目,不願朝寫作發展下去,結果過了好幾年後,當某天她不甘於就此平凡的自己,開始試著重新寫作時,已經寫不出什麼有趣的文章來了。這個故事給人有點悲哀的感覺,不知道它的用意是在諷刺那些被「天才」兩字束縛一生的人,還是不懂得把握機會,之後才在後悔的人呢?

「十二月八日」則是主婦用寫日記的口吻記錄日常生活的故事。它的開頭就很有趣:

「如果過了一百年,當日本正在熱烈慶祝紀元兩千七百年時,在某土堆的一角發現了這本日記簿,了解在百年前的重要日子裡,我們日本的主婦是這樣生活,說不定會有些歷史參考價值,因此,就算我的文章寫得很糟,還是要注意不能扯謊。不過凡事都要考慮到紀元兩千七百年才能下筆,實在很辛苦。」

哈哈,想想我寫日記多少也抱著這種心態,不過我還沒想到未來那麼遠,只想到老的時候拿出來看,一定是感慨萬千吧,到老得不能外出時,整天待在家看日記回憶也不錯,搞不好那時我得了老年痴呆或失憶症,什麼往事也不記得,看日記像在看別人的故事,倒也新鮮。

上面這幾個是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故事,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篇,每篇都不錯,寫得很吸引人,一讀就讓人忍不住追讀下去。不過看的時候總多少聯想到太宰治本人,想著他是不是藉著這些女主角天馬行空的思考,在發洩自己對社會、對當時作家、對生死的不滿與感觸呢?尤其是「對當時作家文風」及「對死亡」這兩項,因為好幾篇都有描述到,更讓我好奇。但整體而言,故事總帶著一種明朗的氣息,實在很難相信作者會有厭世的念頭,甚至在此小說集問世前就已有多次自殺紀錄…

太宰治會不會就是感情太細膩敏感,把一切看得太透徹了,才會受不了這一切呢?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女生徒』是太宰治中期(大致上屬他和石原美知子結婚後,身心都暫時安定下來的時期)以女性獨白方式寫成的幾個短篇作品集。這一兩個禮拜主要利用坐捷運上下學的時間斷斷續續地看,今天總算看完了。覺得這是一本很不錯的書呢。

由於名著課我們這組報告的就是太宰治,對他的印象主要停留在戰後無賴派那「反一切社會價值」的憤世嫉俗與頹廢,以及多達五次自殺紀錄的厭世心態,對他的作品原本抱著「一定很黑暗」的預設心理,想不到這本書卻充斥著一種溫暖的人性關懷,用細膩的觀察描述著許多年齡背景都不同的女性內心情懷,讓我有種重新認識太宰治這個作家的感覺。

「皮膚與心」這篇作品,女主角因為得了最討厭的皮膚病,開始一連串漫無邊際的聯想,我覺得很有趣。這篇讓我有種想把以前想到的故事「手心」重新搬出來寫的欲望,想從一件身邊的小事為主題描述人的心態。剛好因為最近想到手就覺得很溫暖,很想被某個大大的手握著,所以就把「手心」當作男女主角的主要牽連,讓女主角因為從小父母離婚,對父親唯一的印象就是牽著她的大手,而對男人的手有種莫名的仰慕;而男主角則因為母親帶著自己自殺時,自己放開母親的手,沒跟她一起死而對手帶有一種恐懼。不過想歸想,也不知啥時有時間把它寫出來…目前要看的電影還有日劇實在太多啦…-__-

『葉櫻與魔笛』最讓我感動,它描述的是溫暖的姐妹情誼。病重的妹妹為了安慰從未交過男友的自己,偷偷為自己寫了一些「情書」,並安排對方和自己「分手」;無意中發現這些信的姐姐為了妹妹,假裝成那個實際上根本不存在的男人寫信給妹妹,但因為這一切本來就是謊言,因此妹妹從一開始就知道姐姐的苦心了。唉,發現真相的那一瞬間,一向不敵親情溫馨故事的我馬上就熱淚盈眶了…

『蟋蟀』中的描述者是個打算和丈夫分手的女人,因為她實在受不了本以為氣節清高的沉默丈夫,在成名後露出的真面目竟是如此無知、俗不可耐。她在故事結尾時說:「我想,在這個世界裡,你應該沒錯,錯的反倒是我。」這句話讓我思考良久。很多時候都會想,「積非成是」這句話說得不是沒有道理,因為當周遭的人一致認為某種行為或現象才是對的時候,堅持另一種看法的人只會被認為是不合群、不合時宜、長不大罷了。正如『白色巨塔』中的里見,他堅持信念的作法往往被解讀為「太過天真」、「太孩子氣」,鵜飼醫學部長等人總在勸他「快點長大」,似乎貪腐或做些違背良心的事才算是「大人」,這樣的想法真的很奇怪。而且我發現人們往往有兩套標準,既宣揚道德卻又認為邪惡與醜惡之事是不得不存在的。就像現在學校裡教導一堆禮義廉恥的道德觀念,父母同樣以此教育孩子,但出社會後若還照這套標準行走天下,就註定被人當成傻瓜,那些教人這套觀念的教師和父母自己就不見得照這套標準行事,這不是矛盾至極,又極端諷刺嗎?或許太宰治就是看多了這類事,感到厭倦又厭惡,才會藉這篇故事發洩一下自己的煩悶吧。

我又想到,自己的很多感覺都是被別人牽著鼻子走的,自己的自信也是建立在這上面。就好像如果我穿了一套自己覺得不錯的衣服上街,周遭的人卻都用異樣眼光看我,我一定會越看越覺得自己穿得很沒品味,而失去自信;相反地,若周圍的人一直稱讚我穿得很好看,那麼即使最初我覺得自己搭配得不怎麼樣,也會越看越滿意。又比如一個藝術家,雖然很有才華,但因他的見解是具有前瞻性的,不為當世所接受,而一直活在批評與漠視當中,這樣下去,很可能到最後他已認為自己一文不值了…。

(12月8日開始寫的)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剛才上"近現代文學選讀"課,同學詳細介紹『浮雲』的作者---二葉亭四迷。由於這次期中考名著的範圍包括近代文學的特色,我預先讀了下學期才會上到的文學史部份,對二葉亭四迷已有基本認識,因此他的幾項重要事蹟:開啟言文一致運動、翻譯俄國文學等,對我而言並不陌生。然而,關於他這個人,卻是今天才第一次有初步了解。

原來二葉亭四迷跟哥哥一樣,也是個完美主義者,因此別說翻譯跟寫作,就連寫封信給老師,都要花上半小時不斷斟酌字句並加以修改,直到滿意為止。這樣的個性雖然讓他活得很累,卻也讓他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因為不管做什麼事,寫作也好翻譯也好,當教師也好當官員也好,他總是用最嚴謹認真的態度去面對,因此他能把翻譯文章翻得連俄國人都嘖嘖稱奇(因為他不只要求字句翻得精確,連標點符號都盡力翻到和原文一樣,也要求譯者盡量讓自己處於與作者相同的寫作狀態,以翻出同樣的風格與感情),也能在任哈爾濱警務學堂提調代理一職時,不到數月就讓財政由虧轉盈。他真是個不可思議的人!

最令我感到佩服的,是他擔任東京外國語學校教授時的授教方式。由於他總是一字一句教得非常嚴謹詳盡,因此就連小學課本程度的內容,都得花一個月以上才教得了一頁;為了讓同學有所進步,暑假他也會利用休閒時間在家另外開課,讓學生自由來上課,並把握每年校外教學的機會跟同學互動。簡直就太完美了嘛!我覺得像他這樣的上課方式,雖然考起試來一定很累,上課也會上得很吃力,但正因他是個文學跟語言底子都很紮實的老師,這樣一步一腳印的上課方式才更能培養更優秀的下一代,讓學生打下穩健的基礎。因此我不禁羨慕起他的學生來…反觀我目前的老師,感覺都是打混居多,常常一問三不知,就覺得有點悲哀。只是不知二葉亭四迷上課紮實歸紮實,講話枯不枯燥就是了,否則空有滿腹學問,還是免不了讓人想打瞌睡啊…

題外話,我也喜歡二葉亭學生時代的俄國老師的上課方式呢!他會朗讀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給同學聽,然後要同學針對作品主角們的性格加以評論,讓他們作寫作練習。就是這種練習激發二葉亭四迷對文學的興趣。我覺得這樣很不錯,因為看了一篇作品,要討論它是屬於什麼流派、什麼意識流、從各專業角度來評論實在太艱深太困難了,也比較枯燥乏味,若能從一些同學感興趣的點來切入,例如讓他們針對故事或角色發表心得,大家互相討論、交換意見,不但可以更了解作品,對作品的印象也會加深,從而培養對文學及寫作的興趣及技巧,是個很聰明的作法。如果將來我有機會當老師教授這方面的課,一定要比照辦理。呵…不過主要是因為我本身就很喜歡這種互相切磋討論的過程就是了…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早名著課上到志賀直哉(1883-1971),他是個被稱為「小說之神」的日本近代作家,和武者小路實篤同屬「白樺派」,還得過文化勳章。

雖然是個名號如此響噹噹的人物,但台灣人的我還是第一次聽到他的名字,他的作品也是上課聽了介紹才知道。不管是「暗夜行路」、「和解」,還是「在城崎」,都是些陌生到不行的作品。不過聽了同學的介紹,我覺得志賀似乎是個很有特色的作家,和往常的名著課一樣,又讓我透過課程,產生對這個作家的興趣。

志賀直哉的作品大多是短篇,只有費十多年(1921-1937年)寫成的「暗夜行路」是長篇。其中,我最想先找來看的是「在城崎」。這篇作品是志賀被山手線電車撞傷後,以到城崎養傷時的見聞心得為主題寫的。他目睹了三種動物:蜂、老鼠、蠑螈的死,從而產生一些生死之感,我覺得這個主題相當有趣、耐人尋味。

首先,志賀看到已死的蜂,寂寞地躺在路邊,牠旁邊的同伴卻沒有一隻停下來為牠哀傷,甚至連牠的存在都沒注意到似地,只是照樣庸庸碌碌地為生活忙碌著;接著,志賀看到一隻脖子上插著竹籤的老鼠掉在水裡,雖拚命想救自己、爬出水面,卻總因脖子上的竹籤及圍觀人們訕笑中朝牠丟出的石頭而失敗;後來,志賀自己在水中看到蠑螈,一時起了玩心,拿石頭往牠旁邊丟去想嚇嚇牠,想不到被驚嚇的蠑螈誤跳往石頭砸的位置,反而被石頭砸死了。老師講評時說,志賀貫其一生的作品不時在探討像這樣的「偶然」性:蠑螈因為他偶然的舉動而死,而他自己則在偶然的機運下大難不死(被電車撞還能奇蹟生還)。

總覺得,不論是志賀直哉、川端康成還是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都好有原創性、好新穎喔!川端康成是用一個個童話及寓言來說明一些人生志向及社會現實;芥川龍之介是透過歷史或佛典故事重新加以詮釋、賦與這些呆板的原作豐沛的意涵;志賀直哉則是以自己的生活經驗為出發點,來描述許多日常生活中的瑣事堆積起來的感悟,每種風格都很值得一看。上了名著課才發現,日本小說家並不全如我接觸前所想像的,都把重點放在死亡和性上、充滿灰色與絕望,仍有許多可看之處啊!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昨天跑去金石堂把"白色巨塔"全套買回家了。

之前本來打算在書店看完後,覺得好看再買,但一方面最近天氣變冷,書店卻開著凍死人的冷氣,又只能坐在窄小窗邊看,感覺像活受罪;另一方面,看到下集,覺得這部小說很值得珍藏,最後還是決定先敗回家了(幸運的是,金石堂正在特價,全套69折)。經昨晚+今早猛啃,終於把它看完了,看完後的心情,只有「感觸良多」可以形容。

雖然小説中的財前和日劇不一樣,不是抱著高升後要做更多事的理想,純粹是為了個人野心在追求名利,官司前後始終以傲慢的態度待人處世,既冷酷,又殘忍,別人都是他向上爬的棋子而已,但或許因為小說採人性化而非浪漫化、極端化的處理,除了寫他的冷酷無情,也會寫他面對挫折的不安與恐懼、面對與佐佐木庸平酷似的病人慌張得失去方寸、面對母親和兩個孩子時,真情流露的瞬間,因此在我看來,財前終究只是個被權謀利益迷惑的凡人,而不是魔王。

令人惋惜的是,官司第一審時,包括鑑定人權威的醫生及法官在闡述財前的責任時,提到身為醫生,應抱持強烈倫理觀念、為病人著想的心,與奮戰到最後一刻的熱忱,曾讓財前陷入思考;參觀集中營、到黑部水壩度假時,面對殘酷的人間慘劇,以及難以抗拒的自然力量,財前的心也曾軟化動搖,一瞬間,我以為他會決定痛改前非;甚至後來他自己得病,委託東醫生為他開刀,東醫生每天都來看診,讓他首度體會到手術後,醫生定期的看診對病人帶來的心理激勵及安定作用有多大,而加深他心底對佐佐木事件的悔意。然而,這些到頭來只在他心頭留下短暫漣漪,他依然故我,一直到死,都不曾留下隻字片語要對佐佐木家屬表示歉意,反而留下封再無機會用到的上訴狀,彷彿在訴說他最後的執著。正如里見內心的獨白所說,這就是人性的業障啊……

之前曾不怎麼希望財前敗訴,就如前幾篇文寫的一樣,我擔心一旦敗訴,財前的醫師生涯就會隨之告終。但看到後來,我的想法改變了。里見離開大學後,到沒有扭曲倫理觀的近畿癌症中心工作,反而更能發揮所長、專心從事想做的研究,因此財前就算因為官司而失去浪速大學教授之位,對他也不見得是壞事。尤其看了小說後,我深刻體會到日劇版鵜飼醫學部長提過的「財前和里見兩人看似不同,其實很相似」是什麼意思,更覺得財前若能到里見那樣的工作場所去,對他會比較好。

日劇缺乏篇幅來描述細節,小說倒常提到醫院工作的種種。財前升為教授後,雖然態度比副教授時代更目中無人,但看得出他對研究及醫學抱持的熱忱並不輸給里見,即使再怎麼忙,他大都會親自出席醫局舉辦的抄讀會,定期和醫局員們討論最新的醫學發展,並提出自己的見解,的確有盡到指導醫局員的本份;而且身為東教授16年的學生,財前其實很多時候仍有東那學者型的影子,例如他就曾因鵜飼為了特診病人的事打斷抄讀會感到不滿。總覺得財前只是近墨者黑,如果他身邊盡是些像里見般的人就好了。偏偏里見離開後,留在他身邊的就只有佃、安西、鵜飼這種小人……

此外,柳原後來決心到偏遠地區的無醫村去當醫生,想藉著幫助人來贖罪,如果能讓財前也回復到這種為人醫者最原始純正的心態,或許他也能有所改變吧。可惜官司輸了以後,還不知道財前會因為此事帶來職位上什麼影響,財前就因病過世了,一切疑問都成了謎。

XXXX

後來我大致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想法,意識到自己先前太鑽牛角尖了。比如說我懷疑,為了佐佐木庸平的死亡,把那麼多活著的人拖下水,或者像小說中,近畿癌症中心的醫療團隊派健檢車到偏遠地區,花費許多人力物力,一個個為村民詳細檢查,以期及早發現癌症,以致醫生們幾乎弄壞身體,這樣的犧牲到底有什麼意義。我會有這種想法,是覺得世界人口已經夠多了,已經因此造成太多自然或社會問題,何必那麼拚命替病人延命或治療呢?就算因病死亡者再多,人口總數也沒什麼明顯變化。但看到黑部水壩一節的描寫,我又有另一種想法。很多事都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現在看起來是為死去的人/病人而犧牲活著的人/醫生的幸福、健康,其實是在為後來的人鋪路,讓他們得以在這個建立起來的基礎上進步。就這點來看,犧牲絕不是白費,而是有價值的。

很多事真的就像這樣,是一體兩面的,現在為我定期追蹤青光眼的長春診所許慶堂醫生,就是一個像里見一樣尊重病患,又耐心、細心看診的好醫生,每次我去掛號,隔壁醫生門口的燈號一跳再跳,許醫生的燈號卻總會停留十分鐘以上,以致超過看診時間還沒辦法休息。有這麼樣一位醫生在身邊,病人真的很幸福。只是醫生自己,還有幫忙的護士、醫局員,就得犧牲自己的健康與時間,勞心勞力地配合醫生的看診習慣了。這樣的醫德說來容易,做來卻難,沒有奉獻的精神、體力、耐力是難以做到的,因此若沒有具備同樣信念的護士與醫局員在身邊,醫生會很難做人吧……

言歸正傳,不管看日劇還是小說版,我都常忍不住把這個觀點套在里見的家庭上。老實說,我簡直不敢相信里見會娶三知代這樣的女人為妻,雖說她很可憐也很偉大,為了讓丈夫能專心研究,甘願過著清貧的生活,並忍受忙碌的丈夫無法陪在身邊的寂寞(有時覺得里見和關口律師或佐枝子相處的時間還多於待在家),但她的價值觀和里見實在差太多了。佐枝子和里見在一起時,反而更有心靈相通的感覺。尤其小說裡那個輕靈透明、如春風般溫柔平靜的佐枝子,深深觸動我的心弦,絕代風華令人心醉,若里見能早點遇到她就好了……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為文學史上到"源氏物語", 為了讓腦子對書中複雜的人物關係有些印象
把國中還高中時期買的漫畫版(大和和紀作)翻出來大致"複習"了一遍
這麼做效果果然蠻大的, 記那堆人名跟官名都輕鬆多了
(雖然老師沒要求我們記這些...)

記得以前看"源氏物語"之所以看到第八集就看不下去
除了因為畫風到第八集就突然變醜這個現實的因素外
最主要還是對源氏那花花公子、處處留情的形象感到不以為然
雖然源氏跟"天龍八部"的段正淳一樣, 口口聲聲每個女人都是他的真愛
也強調每次戀情他都是認真的, 可是結果呢?
那些女人對他而言, 只是生命中一個又一個的過客
他對那些女人而言, 卻是一生唯一的摯愛

因相貌相似他母親而吸引他的藤壺夫人(源氏有戀母情結?)
說起來可算是源氏一生中不斷追逐的影子
他愛藤壺夫人愛得最深也最痛, 或許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好的
後來他娶的便是貌似藤壺夫人的紫之上, 如果他真能娶到藤壺,不知會不會照樣到處採花?

總之源氏前半段因得不到藤壺夫人而成了花花公子
還可以解釋成他索性自暴自棄
但到後來越看越覺得他只是把"自己罪孽深重"掛在嘴上的種馬一匹
他的痛苦比起藤壺夫人, 根本是小ㄎㄚ
因為跟他的一段不倫戀, 藤壺夫人年紀輕輕就削髮出家
天天為贖罪而念經, 沒有過一天快樂日子
源氏呢? 他是很痛苦沒錯, 但他身邊卻總少不了紅顏知己相伴
透過跟她們的一段段露水姻緣, 減輕他內心的煎熬
他的痛苦怎能及藤壺夫人之萬一?

被流放那段時間也是, 他口口聲聲自己寂寞痛苦
但紫之上在家裡受著跟他同樣的思念之苦, 乖乖獨守空閨
他卻又在明石交了明石夫人這個紅顏知己, 還跟她生了個女兒
真不知道他怎麼還有臉回家面對紫之上?

藤壺和紫之上或許還好, 畢竟不管再怎麼說
她們都是源氏心中永遠的最愛, 誰也無法代替
其他女子大多只能默默凋零, 
在源氏又覓得新歡後,懷著思念與怨念度過餘生, 就像六條御息所那樣,多悲哀啊!

明知道心上人有數不盡的"愛", 自己只是那數不盡的愛中的一個
明知非得跟許多其它女人分享這個男人不可
遇上源氏的女人卻像動物遇上天敵一樣, 個個終究逃不了深墮情海的命運
一兩個幸運的還有理性可以阻止自己愛下去,在其它男人身上找到依靠, 
大部份就只能抱著源氏回頭的期望,一生在等待中渡過

源氏雖不是天皇, 但他愛過的女人絕對組得了一個強大的後宮
等待他的女人們, 也都像那些渴望天皇一夜臨幸的妃子般可憐...

想起"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的湯瑪斯
他也和源氏類似, 過著雖有摯愛特瑞莎, 卻天天外遇的生活
因為他的人生信條裡, 性愛和戀愛是分得很清楚的
他渴求不同女人的身體帶來的刺激感, 卻只想和特瑞莎同枕到天明

源氏和湯瑪斯, 同樣因到處尋花問柳而讓妻子傷透心
但湯瑪斯只想和其它女人作愛, 在那些女人身上, 他感覺不到愛情的元素
相較之下, 特瑞莎是不是比紫之上幸福多了呢?
至少, 湯瑪斯從頭至尾愛的只有特瑞莎一個
源氏的愛卻要同時分給好多好多女人...

或許這就是一個長相俊秀無雙、氣質才華出眾的男人的宿命?
我不願這麼想
只覺得, 被源氏愛上, 是女人們的沉重負擔!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雨にも負けず

雨にも負けず    風にも負けず
雪にも夏の暑さにも負けぬ
丈夫な身体を持ち

欲はなく決して怒らず
いつも静かに笑っている

一日に玄米四合と味噌と少しの野菜を食べ

あらゆることを自分を勘定に入れずに
よく見聞きし分かり   そして忘れず

野原の松の林の蔭の
小さな萱葺きの小屋にいて

東に病気の子供あれば
行って看病してやり

西に疲れた母あれば
行ってその稲の束を負い

南に死にそうな人あれば
行って怖がらなくてもいいと言い

北に喧嘩や訴訟があれば
つまらないからやめろうと言い

日照りのときは涙を流し
寒さの夏はおろおろ歩き

皆にデクノボーと呼ばれ
褒められもせず   苦にもされず

そういうものに   私はなりたい


以下是我參考「kenji」導演黎煥雄的翻譯後翻的中譯版:


不要輸給雨,不要輸給風
不要對雪屈服也不要被暑熱打敗
保持身體健康

沒有欲望,亦決不瞋怒
總是靜靜地微笑著

每天吃糙米四合、味噌與蔬菜少許

凡事不把自己考慮在內
仔細看仔細聽,弄懂了就不忘記

原野上,松林裡
住在小小茅屋中

東邊有生病的孩子
就去照顧他

西邊有疲憊的老媽媽
就去幫她背稻捆

南邊有人即將去世
就去告訴他死亡沒什麼好怕的

北邊有人爭執口角
就去勸說那是無聊枉費的

赤日乾旱時,憂心流淚
夏季異常冷寒時,不安地踱步

寧可被人看成傻子
沒人稱讚,也不苦惱

我希望能成為
像這樣的人



[寫在後面] 宮澤賢治(1896~1933)是有「日本的安徒生」之稱的近代作家。不同於許多頹廢與絕望傾向的作家,宮澤先生的作品表現出一種向上的希望,他把失去知己---妹妹的痛苦,化為救世的決心,一生為改善農民生活而奮鬥不懈,以致操勞成疾, 37歲就得肺結核去世。在他的作品"銀河鐵道之夜"、"春與修羅"、夜鷹之星"中,處處可見他這種獻身救世的精神,宛如一股清泉般流過人們的心。

上面這首"不輸給雨"是他去世後,在身邊小筆記本裡發現的詩作,被評為"最膾炙人口的近代詩",在日本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名著課上到這部份時,我竟無法控制自己地濕了眼眶,即使在考前複習介紹宮澤先生的講義,依然每看一次就有流淚的衝動,也不知道是那股清新的文風還是思想震撼了我。

宮澤賢治並不是一個滿口大道理,說一套做一套的人,直到去世前一天,他都還在為農民解決肥料問題,宮澤先生說,希望自己能成為詩中描述的那種人,但詩中的人不已是他人生的最佳寫照了嗎?我不知道世上竟真有這樣純潔的靈魂……

宮澤賢治有很多具原創性及趣味性的童話傳世,比如"要求很多的料理店"等,都有值得思考的東西在內,上課聽過簡介後我對他的作品產生莫大興趣,之後一定要一一找來看。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賜給我們眼睛的
為什麼能使小小的瞳孔映現出如此大的宇宙
他何以造出這樣的東西來?
大自然自己是不長眼睛的呀!
是誰給予人類觀賞美的眼睛?
我真佩服他
很想聽聽他說話
算我瞎吧!

我的耳朵能聽種種聲音
聽宇宙的優美詞曲
大自然自己是不長耳朵的呀!
是誰賜與人類這樣能感應美的耳朵?
我對他佩服極了
真想聽聽他說話

算我瞎吧!
也算我聾吧!
通向我的心是宇宙的心? 是靈魂? 是神?
我不知道
但我感覺到了宇宙無限美麗的心
大自然自己是不長心的呀!
是誰把這麼美麗的心送到我的心中來了
我要聽聽他說話



[寫在後面] 武者小路實篤(1885~1976)是日本近代文學家,屬於"新理想主義"的"白樺派",對他而言,創作是為了讓生活和生命變得更好,也是為了把人類的命運扶上正道,因此曾致力於類似烏托邦組織的"新村"建設。

武者小路是上週名著課介紹的作家,他同時也是劇作家及畫家,在課堂上,報告的同學有展示他的畫作投影片,畫風很樸實自然,就跟上面這首詩一樣,雖然沒有精雕細琢的技巧修飾,卻能讓人感受到其中的真情,且童趣橫生,給我的感覺很像小時候看過的某畫家畫展(忘了名字)。那個畫家早期也蠻重視技巧的,到了老年畫風一變,變得樸實可愛,蓼蓼數筆便完成一個人物或瓜園,看似簡單的線條,卻蘊含著大師多年的功力,想模仿還未必能得其精髓,想想畢卡索也是這樣,他並不是不會畫那種精雕細琢的寫實畫,甚至畫得比很多人好,只不過他志不在此,想挑戰的不是"技巧"而是"意境",試著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罷了。

總覺得比起那堆文藻華麗又艱澀難懂的新詩,這種一看就懂、卻又回味無窮的詩更合我胃口。

如果找到日文原文再po上來……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野小町(834-880)短歌七首

他出現,是不是
因為我睡著了,
想著他?
早知是夢
就永遠不要醒來。

當慾望
變得極其強烈,
我反穿
睡衣,
暗如夜之殼。

我知道在醒來的世界
我們必得如此,
但多殘酷啊——
即便在夢中
我們也須躲避別人的眼光。

雖然我沿著夢徑
不停地走向你,
但那樣的幽會加起來
還不及清醒世界允許的
匆匆一瞥。

見不到你
在這沒有月光的夜,
我醒著渴望你。
我的胸部熾熱地漲著,
我的心在燃燒。

你留下的禮物
變成了我的敵人︰
沒有它們,
我或可稍忘
片刻。 

花色
已然褪去,
在長長的春雨裡,
我也將在悠思中
虛度這一生。



[寫在後面] 小野小町是平安時代六歌仙與三十六歌仙之一,生平不詳,據說是個才貌雙全的大美女,與楊貴妃、埃及豔后並稱世界三大美女,所留下的歌作多是戀歌,以詠夢居多,歌風豔麗纖細,感情炙熱真摯。

最近文學史上到平安時代,老師規定同學要分組報告,我們這組是負責"古今和歌集"的部份。雖然我是上台報告的人,但在整理同學各自找來的資料時,自己也順便上網搜尋了一些補充,就無意間發現了上面這首和歌。

我沒去查證原文,不知道它的翻譯正確率如何(簡體書一些和歌都會加油添醋地翻出許多歌中沒有的內容,有時還會翻錯)但就中文翻譯看來,這首歌寫得相當美,完全道出一個戀愛中女子的心境。比如「雖然我沿著夢徑/ 不停地走向你/ 但那樣的幽會加起來/ 還不及清醒世界允許的/ 匆匆一瞥」,以及「你留下的禮物/ 變成了我的敵人/ 沒有它們/ 我或可稍忘片刻」,都把陷入苦戀,渴望見戀人一面卻不可得的苦澀心情描寫得淋漓盡致,我相當喜歡。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