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歐美翻譯小說 (10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若你在街上隨便問一個人,他們希不希望世界上不再有犯罪, 
  他們很可能會說:『當然,誰不想要這樣?』 
  但這句話並不能改變犯罪存在的事實。 
  婚外情也是一樣。它就在那裡, 
  我也可以整天坐在原地,期望它不存在, 
  但情況當然不會因此有所改變。 
  我還有另一個選擇,那就是挺身而出,揭露它確實存在的事實。」


翻開報紙,隨處可見公眾人物劈腿新聞,最近的例子就有影星翁家明、藤原紀香的老公陣內智則、梅爾吉勃遜等,立委高金素梅及前台北副縣長李鴻源的婚外情也鬧得沸沸揚揚,連大眾眼中的金童玉女都如此了,身為平凡人的我們又該何所適從? 

作者表示,她之所以想要創作這樣的題材,主要是從個人經驗出發。「我的靈感來自周遭人的不忠---已婚同事和朋友在酒吧做出不合宜的事,讓我總在是否該講出真話之間掙扎。雖然我始終沒說出來,但這件事一直如影隨形。」 

而她也一直在猜想同居對象是否對自己不忠,「有人告訴我他在外面偷吃,但他本人否認了。想到我或許永遠無法得知真相,就快要發狂。」因此作者創造出艾雪琳這個角色,透過她來敲響自己沒有勇氣去敲的門,也道出自己想對那些受傷女人---或許還有她本人---說的話。 

正如她在書中提到的,「人類的靈魂不可能活在否認之中,它會永遠追求真相。」我們當然可以保持鴕鳥心態,假裝一切不曾發生,但隱忍下去並不能讓感情回復原狀,也無法掩蓋已造成的傷痕,就像書中舉的鉛筆寫錯字,即使能用橡皮擦消去,那道痕跡仍不會完全消失。一味拒絕真相,最後傷害的只有自己。 

珍妮佛的作為或許像超人般帶有童話成分,現實中我們身邊或許沒有艾雪琳一般的存在,但書中那些女人的處境並非如此遙不可及,是我們有天可能(若沒有,當然阿彌陀佛)被迫面對的切身之痛。那一刻若真的來臨,我們是否能夠面對?又該如何面對?我想這是作者所要探討的主題。 

在這個「外遇爆炸」、女性同胞人人自危的時代,這本書提供了我們一種正面觀點,那就是學著面對真相,並試著放下,別讓傷痛蠶食自己的心。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得到心靈的平靜,而這是千金難買的。 


相關閱讀"忠誠檔案"小說介紹
                      "忠誠檔案"---忠誠與謊言的再定義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戀愛不要急 / 作者:田邊滿(劇本原著);丹後達臣(小說改寫)/ 
東販出版 / 1999年1月1日初版 / 類別:小說
 

 這是個輕鬆溫馨,又有點誇張爆笑的故事。來自琉球的明是個自信過度又純真的人,在經營酒把的父親因火災去世後,就賣掉酒把孤身一人前往東京,立志要出人頭地,及追求一見鐘情的女明星。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抵達東京的第一天,明身上所有的錢就被欠了一屁股債的涼給騙走了,走投無路的明只好去當他最不想當的酒保(調酒師),卻漸漸發現作為一個酒保真正的意義,並不只在調酒而已。其間因為幾次巧合,明又遇見了涼。於是,同樣是抱持著夢想才來這都市的兩人漸漸發展出一段微妙的友情,兩人也開始朝著各自的夢想努力。在互相關懷、幫助、與誤會中,兩人逐漸成長,結尾時雖然他們離自己的目標還很遠,但他們都相信:只要I Believe Me(相信自己),沒有不能實現的夢想! 

    這本書是衝著織田裕二和香取慎吾合作的同名日劇看的,雖然我始終沒看過日劇版,但劇中角色簡直就像為他量身訂做的一般,頗符合他向來熱情上進年輕人的形象。

佳句摘錄:

 ※想起許多往事,我的眼睛也溼潤了,可是我沒有流下淚來,人若老是往後看,也是無濟於事。 

 ※有人一看到我的打扮就一聲不響地走出面談室,有的人竟然還叫警衛趕我出去。沒辦法啊!我只帶了這套衣服。不可以用外表去判斷一個人,你爸媽沒教你嗎? 

 ※「一天到晚受到周圍的人關愛,其實是很累人的…麗小姐也是這樣吧?那種感覺很孤獨吧…被很多人愛,卻沒有一個人可以愛,妳一定很寂寞。」

 ※這時我立刻從西裝口袋裡拿出我最愛用的噴火槍,指著高柳。他臉色大變,他一定不知道是噴火槍,壞人總是會想像成不好的事情。

 ※人不能勉強自己,去成為那根本不是自己的人。

 ※我又感到孤獨,而無論和誰交談也都無法消除這種感覺。明明是個難耐寂寞的人,卻又想獨自一個人;或許就是這種矛盾的個性,讓我束手無策。有時候,這會讓我覺得,這世上我是一個人的。自己稱自己為『津守』,或許是想要縮短自己和他人之間的距離吧!津守英治這個人雖然沒有背負任何責任,但至少可以藉由和別人之間的接觸,來證明自己曾活在這世界上吧!


書名:風中之舞 / 作者:明風 / 光訊出版 / 民國88年6月 / 類別:散文 

 這是本探討人生的哲學性書籍,作者針對現代人雖然擁有相當進步的科技與生活水準,心靈卻較古人空虛的問題,進行深入且隱含嘲諷的探討。他認為所有的問題都來自自己。人們雖然抱怨著社會問題,自己卻同時也在製造社會問題;人們雖然抱怨父母扼殺了童年的自己,卻也同時在扼殺自己小孩的童年;人們雖然抱怨競爭壓力太大,卻也同時崇拜著成功的競爭者。所有人類現存的痛苦幾乎都不是因為無法生存,而是因為無法比別人優越。而問題雖然充斥在社會各個角落、充斥在每個人心中,人們卻都會選擇逃避,但是逃避只會帶來更多煩惱。作者指出只有先了解生命和死亡的意義,才有可能真正得到心靈的舒適。我個人認為作者對人性及心理的描寫很真實,但有些內容過於抽象,有點難懂。 

佳句摘錄:

 ※我們做學問的態度是什麼?我們會先設定一個目標,一種欲求的目標,然後畫地自限,最後我們變成是在自圓其說,而不是探索真理。真理是整體的,但我們習慣用自己所設定的目標來看待真理。

 ※過程是沒有答案的,因為答案是一種很深的陷阱,一旦你接受了一個答案,你將會否定其它可能的答案。

 ※我們一直在教導別人誠實,但自己卻在說謊;我們常常在教導別人友善,但自己卻充滿著機巧老練,這就是我所認為的教育問題。如果每個人都願意檢視自己的心念,那麼問題就解決了;而每個人都想去改變別人才是問題所在。

 ※風是如此地漂泊,以致於沒有企圖想要走什麼樣的路,過去與未來對它來說一直都不是一個困難,因為它只發生在此時此刻。過去是死的,未來還不曾存在,生命雖不言語,卻是活生生地呈現在眼前,它看來像是一場遊戲,在它來臨的時候,我將無從選擇。

 ※小孩子是很天真的,但在大人的眼中,他們必須被教導成為眾所認可的人,才能報答父母師長的恩惠。這是偉大的交易,但是偉大的背後隱含著微妙的暴力,如果這個小孩幸運地完成任務,他將很難再回到草地上玩耍,因為他會在意別人的眼光。

 ※人們的邏輯很難想像,他們所制訂的道德規範,不但製造出好人,也產生了更多的壞人。大家都在說壞人越來越多,不是嗎?事實上,好人不意謂著好人,壞人也不見得是壞人,只是為了要迎合或反對那些優勢的評議者。

 ※你無法論斷人,你頂多只能說他現在是好人,你怎麼能夠說他就是好人?…人事物一直在變,怎麼可能會有定論?…人們一直在下結論,有趣的是,那些結論隨時都會變。

 ※人們是因為沒有問題,所以不用想問題;還是有問題,而在逃避問題?似乎想問題是一種懲罰,大多數的人還是寧可去背一些別人給他的答案,但是這樣是不是就解決問題了?

 ※不管是品德高尚的或是庸俗的人們,他們繼續在教導別人一些連他們自己也做不到的事情。一個連自己都不了解的人,卻透過高尚的謊言來指導別人。所以無知的人們喜歡被指導,而指導的人也必須是無知的,否則他將會看清處這一切的無益。

 ※你喜歡跟卑微而勇於面對生命的人談心,似乎真實比較容易發生在他們身上。…那也就是為什麼智者都有無盡的淚水,他並不是在同情你的處境,而是深受你內在生命的感動。

 ※若不是經歷過所有所能經歷的,是很難真實地反省,因為你會覺得還有改善的空間。

 ※只有當生活失去了意義時,回憶才會成為很有意義的煩惱。

 ※如果只是一味地逃避跌倒,跌倒仍然會發生,只是除了跌倒之外又多發生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煩惱。這不但不能排除意外,更會增加跌倒的次數。

 ※快樂來了又走,痛苦也是來了又走,其實你並沒有真的得到或失去什麼。

 ※你不是真正的你,你只不過是舞台上的角色,你從小就被訓練要去扮演什麼角色,但是你已經記不得原來的你了。你原來是舞台外的人,你可以當一名觀眾,那麼你就可以了解那些劇情的愚蠢。

 ※一個人一開始可能只是致力於求得生存的保障,但是當生存沒有了後顧之憂時,他可能又不知道如何去渡過空虛的生活。

 ※有些人所佔有的資源,可能幾十輩子也用不完,他們浪費大半輩子的時間去爭取那些根本用不到的多餘的資源,這不但使生活變得盲目之外,還造成更多的貧窮。遺憾的是,幾乎全世界的教育都在製造這樣的人。

 ※或許這個世界看來很不友善,那也意謂著你的世界很不友善,不友善的自我如何能夠找到友善的世界?

 ※每一個壞人在還沒有做壞事之前都會說他是個好人,為什麼你總是認為只有別人是壞人?是不是別人做壞事被抓到了,而你還沒有?還是說你所做的壞事是大部份人都在做的,所以不會被認為是壞事?

 ※每一個人都曾經是好人,也都曾經是壞人,你沒有必要隱藏自己的罪惡而去攻擊別人的罪惡,罪惡不會因為你的攻擊而消失,這樣做只會助長罪惡的勢力。…那些罪惡都是我們所創造出來的,不然罪惡是怎麼來的,難道小孩子生出來就攜帶著罪惡?也許你會說是壞人帶壞他們的,但又是誰帶壞壞人的?幾乎沒有人會承認自己就是這個世界的罪惡創造者,幾乎沒有人會想要消除自己的野心,但是每一個人都想要消除罪惡,你覺得合理嗎?

 ※因為在生命的本質上,我們沒有分別,就如同所有的臟腑,都是來自同一個脈動。

 ※就像雨水從山坡滑落一樣,任何到達平地的水流都是取最短的路徑。這並不是說它不會受到阻力,而是它會依照自己的方式來選擇最沒有阻力的路徑,當然每一條水流將會不一樣,也就是說,自由之路不盡相同。

 ※它來得是那麼輕, 
         才能給予天空色彩,
         它走的時候是那麼沉重,
         所以聽見海的呼喚。
         眼淚並不是用來感嘆人生的無情,
         只有淚水才能感受到存在的深度。

 ※在進化的路上,不會有人迷失,也不會有人進化到高不可攀的境地,就像山坡上的水流,終究會流向大海。


書名:邊緣光影 / 作者:席慕容 / 爾雅叢書 / 1999年5月1日 / 類別:新詩 

 這是一本非常美的詩集,字裡行間充斥著一種無奈與淡淡的哀愁。作者透過對日常生活細膩的觀察與感觸,將一些虛度光陰的惋惜、對人生的感嘆與驚喜、對去世父親的追悼、對故鄉的愛與緬懷…這些細瑣的心情,一一化為美麗的詩句,讀來令人感同身受。例如「獨幕劇」就把人生譬喻成一齣戲,透過演出者--- 也就是我們--- 的唯一一次演出,寫出戲終人散的淒涼、幕落即得為下齣戲再度升起的悲哀、為生存不斷掙扎卻依然得不到幸福的不甘,以及人生無法重來一次的無奈,把我心中對人生隱藏的疑問和不安完完整整地寫出來了。 

佳句摘錄:

消失了的是時間
累積起來的 也是
時間

XXXX

有人終其一生都在書寫大綱
只有少數的人書寫細節 那千絲萬縷
當靈魂和生命的髮膚互相碰觸
互相刺入時的種種感覺

XXXX

所有的悲傷
其實是不斷重複前來的
所有的寂寞 也是

當要刪除的 終於
超過了要吐露的那一部份之時
我就不再寫詩

XXXX

當謊騙已經習慣於自身優雅細緻的形態
當生活已經變成了一處精心設計的舞台
我要怎樣才能在眾人之前
向你舉杯而不顯得突兀
要怎樣才能堅持自己的信仰不是錯誤

可是 黎明從來沒有真正甦醒
當黑夜從來沒有真正來臨
這身後走過的荒漠是太遼闊與沉默了吧
為什麼即使已經是結伴同行
每個人依然不肯說出自己真正的姓名

XXXX

「啊!給我們語言到底是為了
禁錮還是為了釋放?」

XXXX

一直忘了問你
在皮影戲裡最曲折動人的劇情
到底是光 還是那影子

XXXX

祖先深愛的土地已經是別人的了
可是 天空還在
子孫勇猛的軀體也不再能是自己的了
可是 靈魂還在
黃金般貴重的歷史都被人塗改了
可是 記憶還在

XXXX

在火焰熄滅了之後 我們
才開始懷想
你那曾經熱烈燃燒過的靈魂

在歌聲消失了之後 我們
才開始明白
那歡樂旋律其實來自斑駁的傷痕


書名:人生試金石 / 作者:王鼎鈞 / 作者出版,吳氏總經銷 / 1975年12月 / 類別:散文 

這本書並沒限定一定年齡的讀者,只要同樣對人生有所徬徨,不管是青少年還是成年人,都可以翻開來看一看。為了做到深入淺出,作者盡量避免將篇幅花在述說虛幻的道理上,而適當地穿插一些易懂、一般人常會遇到的小故事或實例作說明,透過它們給讀者意見與啟示,使人更易明白其中蘊涵的道理,也比較容易針對這些事件中主人翁---很有可能也是自己的---缺點來改進,這是我欣賞這本書的原因。雖然每篇篇幅都不長,但文字雋永,很能達到發人深省的效果。只是可能因為作者寫這本書,已是好久以前的事情,有些內容已不符合現狀,難免有點遺憾。不過,不管是古人或今人,面臨的人生問題或疑惑,應該都大同小異吧!所以書中提到的道理,很多還是具有參考的價值。 

佳句摘錄:

 ※事業的「根」應該深植心中,堅忍不拔,不隨外物遷移。外物常變,如果心隨物移,則花開花落,月圓月缺,此心那有安靜的日子?事功那有成就的一天?

 ※社會好比一座學校,每一種行業好比是一門功課。有人幹那一行都合適,也有人幹來幹去總覺得格格不入。如果你有這種遭遇,且莫自暴自棄,可能這是你的過錯,也可能不是。很可能,你還沒有找到合腳的鞋子;也可能,鞋店裡所有的鞋子都不合腳,你得自己另外訂做一雙。

 ※每一個人都是來買他最合用的東西,而不是來買最好的。
         對,合用要緊,好壞其次,每一個老板用人恐怕都是如此。

 ※做壞事的人自知理屈,能忍受一切盤根錯節之處,做好事理直氣壯,容易憤慨負氣,以致人間好事多磨,而壞事常成。

 ※你們不用看竹的標準看梅?當然不。也不用看梅的標準看竹?當然不。要是那樣,竹和梅都一無是處了,是不是?我們不會故意把世界弄得那樣醜陋。我們就梅發掘梅的優點,就竹發掘竹的優點。

 ※人在失意的時候得罪了人,可以在得意的時候彌補;在得意的時候得罪了人,卻不能在失意的時候彌補。

 ※大多數人的心好比兩隻箱子,一隻藏著惡念,一隻儲存善念,兩隻箱子都閉得緊緊的,全看你打開的是那一隻箱子。他究竟是要幫助你,成就你,激勵你,還是要出賣你,輕視你,毀壞你,往往是臨時隨機而定,那要看你的言行舉止誘發了他什麼樣的動機。

 ※對壞人不要絕望,手裡握一把屠刀的人,有立地成佛的資格。好人的價值在於做好事,做好事要有本領,而壞人是有本領的人,惟其有本領才欺壓善良,惟其有本領才入水斬蛟。如果壞人不肯壞到底,不知什麼時候有一念之轉,把那一套「功夫」拿來正用,所有忠厚老誠謹慎自愛的人都要黯然失色了。

 ※圓球堆不高,方塊滾不遠。過份討好別人反而招致輕視。

 ※人在仰視時易低估自己,俯視時易低估別人,得意時易自狂,失意時易自卑。其實人之聰明,誰不如我;我之智慧,亦未必弱於人。

 ※放任自己的個性,難免挑惹別人的個性;包容別人的個性,難免壓抑自己的個性。智慧,是知道兩者無可避免;修養,是能夠兩者恰有分寸。

 ※那個喜歡說「告訴你一個秘密」的人,往往也把這一套話告訴別人,所謂秘密,早已公開。我們聽他這套話不是受愚,就是受累。

 ※洩密往往由於自炫多聞,一吐為快。當一個人覺得保守秘密比洩露秘密更為快樂時,這人真正成熟了。

 ※人生好比一個童女在黑夜裡提著一盞燈籠,如果她把燈籠添油加亮,就照亮自己也照亮了別人。如果她吹滅燈籠使別人無法分享那光,就連自己也陷入黑暗之中了。


書名:愛情工事中 / 作者:廖輝英 / 皇冠文化 / 2000年7月1日 / 類別:小說 

 這是由數個描述錯過、曾經、或誤會的愛情小故事所構成的書,內容描寫細膩而深刻,筆觸自然而簡單,沒有困難的文字,只有豐富的情感。每篇題材都十分貼近生活,很能深入現代人的心。像外遇,不管故事的主角是那外遇的女人,還是面對老公外遇的妻子,作者在兩方心理上都有相當程度的著墨。透過她的描寫,現代隨處可見的速食愛情、三分鐘戀愛、及對愛情不負責任的態度躍然紙上。或許從這本描述愛情的書,我們可以看到的不光是沒有結局的愛情故事,還有現代人匆匆忙忙、虛幻盲目的生活態度。看完後我們真該好好地、用心地想想,我們都知道這個社會病了,但它到底是那裡病了?會不會病的就是我們自己? 

佳句摘錄:

 ※當我們剛剛愛戀一個人的時候,往往會不由自主在心裡承諾要好好、溫柔的待他;然而,隨著時間消逝,我們很快就忘了這個承諾;或者雖然依舊記得,但已無力再堅持下去,因為,那種情腸消失了,再也追不回來;也或者,我們的溫柔轉換了對象,再也無法放到最初相愛的那人身上了!

 ※人生的事從來不會靜止在那兒不動,等著你計畫好再去對付的。舊問題沒解決,新事端又來,新舊交疊,把你逼到擂台上的角落,任由命運這對手拳打腳踢。

 ※十幾個小時在人的一生當中,算是一溜眼就過去;但一年兩年、甚或五年十年不也一樣?有時候,妳越希望天長地久,越不能如願,倒不如放輕鬆,不要設想或預定目標,反而快樂一點。


寫於2000年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太短暫,不應該活在黑暗中。」

這句話出自書中主角—珍妮佛‧杭特,一個從事「忠誠調查員」這個前所未聞的奇特職業,專門為懷疑另一半不忠的女性提供服務,以臥底身份「艾雪琳」進行調查的獨立女性。造成她這麼做的動機,主要是童年時親眼目睹父親外遇,為了不傷害母親,多年來拚命隱藏這個秘密,卻在父母離婚後,驚訝地發現母親需要的不是善意的謊言,而是一個真相。

雖然將珍妮佛推入這一行的,是一個無心插柳的事件,但正是這份震驚與領悟,促成她毅然辭職,步上揭發真相的漫長路途。期間,珍妮佛有時面對難以抗拒的誘惑,有時承受他人無情的批判眼光---畢竟這份工作,乍看之下只是在破壞他人感情---有時無意間淪為政治鬥爭的工具,有時遭到男方卑劣的報復。儘管有這許多挫折,也儘管為了投入這份工作,需要對最愛的家人朋友撒謊,為了堅持「追求真相」的理想,珍妮佛不曾猶豫。

故事發展至此,似乎全書最具可看性的部份,就在於珍妮佛如何智取色誘這些守不住貞操的男人並全身而退。然而,作者並未滿足於這些刺激有趣的情節描寫,將它塑造成一部正義對抗邪惡的英「雌」故事;她選擇丟出一些思考性的問題給讀者,讓人在輕鬆大笑、熱血沸騰的同時,也能靜下心來省思「忠誠」及「謊言」的意義。

作者在書中佈置了幾個衝突,比如好友蘇菲的要求、父親的再婚、母親的秘密等,一步步讓珍妮佛將眼光從他人的事件,轉向自己身上,首度嘗試去面對而非逃避自己的問題,並開始過去從未有過的思考:站在當事人的立場來設想。過去的珍妮佛只負責將事實提供給她的客戶,一概不提供任何建議與意見,也從不思考自己所做的一切會為對方帶來怎樣的衝擊。可以說她雖懷有高尚的目標,卻活在自己的象牙塔中;雖然追求著真相,卻只看得見(或說願意去看)部份的真相。切身的問題逼迫她正視這一點,也終於讓她有所領悟。

但最關鍵的部份還是在此---珍妮佛不但違反自己的原則談起戀愛,打算放棄「艾雪琳」的身份,還發現自己深愛的人也隱藏著一個秘密。這次事件進一步迫使珍妮佛正視那個她一向選擇忽視的問題:什麼是不忠?是「有肉體關係的意圖」,還是「愛上他人的念頭」?作者在書中雖回答了部份,其實仍是將問題丟給每個讀者去回答,因為重要的不只是找出真相,還有學習面對真相,與評估真相對自己的意義,從而決定該如何反應,而這些是難以尋得一個標準答案的。

另一方面,作者為珍妮佛安排了一個矛盾的狀況:她為了保護母親,才隱瞞父親不忠的事實,事後發覺這只會傷母親更深,而以「追求真相」為畢生職志;但她卻又落入同一個迷思,為了保護年幼的姪女、逃避親友的反對,而選擇以編造的故事來隔離那些她認為殘酷的事實,結果不但讓自己疲於奔命,生活也變得一團混亂。

雖然珍妮佛在「說出真相」與「隱瞞事實」間擺盪的過程,描寫得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卻也帶出無論出於善意或惡意,「謊言」本身就具有荒謬性與傷害力的事實。最後,珍妮佛的領悟是:自己編造的故事,「其實是基於一個錯誤的觀念或假設,以為謊言好過冰冷殘酷的事實」,但其實「兩者一樣深具毀滅性」,為這一連串事件下了一個最好的註解。

在這個離婚率高、速食愛情盛行、傳統愛情觀失去立足點的時代,人人講究的似乎是效率與物欲;對於忠誠的定義,也比以往更為模糊。但在這種社會潮流與變遷中,仍有一些事物是不變的,只是被人們忽略了。這本書以不同角度切入愛情、忠誠、信任等面向,透過珍妮佛的故事,指出愛情的脆弱與不可靠,卻也肯定人性的光明面與真愛的存在,使全書充滿積極樂觀的氣息。

正因這種兼具娛樂性與教育性的特質,讓這本書既不淪於說教,也不流於低俗;緊湊有趣的故事發展、輕鬆的調性,更讓人一拿起便捨不得放下。雖然在一些議題的發展上,它只有點到即止,未作更深一層的探討,但此篇並不是整個故事的完結,因此整體而言還是相當令人期待與肯定的。



[寫在後面] 作者這幾天有寄信給我們,說"忠誠檔案"確定要由動畫特效公司Curious Pictures的Marina Grasic拍成電視影集。我上網查了一下,這個執行製片之前製作過2004年奧斯卡最佳影片《衝擊效應》、備受好評的電影《紐約我愛你》及《Copying Beethoven 快樂頌》等,應該是個挺有品質保證的製片,看過作者自己弄的影片預告就挺希望它影像化,感覺很適合而且好像會比書好看,期待到時的成果!!^^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潔西卡‧布洛迪 著              鄭淑芬 譯



大膽、創新、性感的話題之作
宛如搭上人生、慾望、背叛及愛的雲霄飛車
已賣出包括英、法、德、俄等八國版權!

(亞馬遜評價4.5顆星)



在永遠放棄雙面人生之前,她決定接受最後一次任務。
沒想到,這次任務卻改變了一切…
 
兩年來,珍妮佛一直是個臥底的「忠誠調查員」,接受懷疑情人或丈夫出軌的女人雇用,測試對方的忠誠度。在「艾雪琳」這個化名的掩護下,珍妮佛已經揭發數百名不忠的丈夫、未婚夫和男友。當然,她絕不會真的跟這些人上床,只會測試他們出軌的意圖。
 
然而,「艾雪琳」或許改善了無數女人的人生,珍妮佛自己的人生卻危在旦夕。從小到大的好友打算找「艾雪琳」測試自己的未婚夫;一封惡意的轉寄郵件則讓她努力建構的謊言幾近崩解。雪上加霜的是,珍妮佛竟發現自己戀愛了---究竟她該如何面對接踵而來的難題?在愛情與理想之間,她又該如何作抉擇?
 
潔西卡‧布洛迪以明快俐落的敘事節奏,帶領讀者思考不忠的定義與界限;宛如《雙面女間諜》加上《慾望城市》的故事情節,在嚴肅的探討中,又不乏令人會心一笑的幽默。讀了這個故事,不論男性或女性,相信都能對愛情、忠誠與信任有新的認識。


新書預告
 


[專業推薦]
 
《忠誠檔案》是一本流暢好讀的通俗小說。
 
以一個從父親外遇留下心理陰影的女生,化身成為迎合各種男性以測試不忠的「忠誠調查員」為主角,一步步開展出有如辦案般的愛情辯證。
 
在這個人人自危的八卦年代裡,本書或許可撫平不少背叛者或被背叛者的焦慮,因為人們最終可能發現:這凡夫脆弱的世界,沒有誰可以宣稱自己握有「絕對正義」。
                                                                ----------------- 陳樂融(作家、主持人)
 

宛如《雙面女間諜》遇上《慾望城市》…一本精彩的處女作!

                                                               --------------書評網站<Bookluver>
 

劇情引人入勝,即使是男性也能充份享受閱讀樂趣。
                                                             ---------------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
 

娛樂性極高…我絕對贊成每個人都去買一本來看!
                                                            --------------書評網站<The Story Siren>
  

你將為它廢寢忘食!
                                               ----------------明尼亞波里星壇報(Minneapolis  Star-Tribune)


機智、有趣、迷人的處女作。
                                            ----------------柯夢波丹英國版雜誌(Cosmopolitan UK)
 

《忠誠檔案》是塊寶石。布洛迪將女主角塑造得真實可信,關於出軌的劇情有些部份意外地打動人心。若你渴望瞠目結舌、曲折難料的故事,這本書會是你的最佳選擇。
----------------英國《世界新聞報》(News of the World)
 

姐妹們,團結起來吧!只要妳厭倦男人那過動的拉鍊,這部全面性的報復童話鐵定合妳胃口!
----------------今日美國報(USA Today)
 

這本書將都會小說帶入新的境界;銳利、大膽、不可捉摸。布洛迪對人類行為觀察敏銳——尤其是男人的行為。
-------Beth Harbison,《Shoe Addicts Anonymous》及《Secrets of a Shoe Addicts》作者
 

作者創造了一個令讀者喝采的角色,說了一個詼諧有趣的故事。每個希望快速撥號鍵上都有一個真實「艾雪琳」電話的讀者,都會愛不釋手。
                              --------------Jennifer O’Connel,《Insider Dating》及《Dress Rehearsal》作者


輕快、機智、敏銳、充滿魅力。《忠誠檔案》以生動有趣的說故事方式,敘述一個女人試圖以自己的力量改變世界——一次除掉一個對感情不忠的男人。潔西卡‧布洛迪精彩的初試啼聲之作,絕對值得一讀!
                                                      -----------Alyson Noel,《Fly Me to the Moon》作者


這個劇情緊湊、充滿魅力的故事,兼具性格鮮明的角色及毫不拖泥帶水的情節;主角珍妮佛杭特,亦即艾雪琳,令人聯想到電視影集《雙面女間諜》的Sydney Bristow---雖然珍妮佛並不是除暴安良,而是揭露不良丈夫們的惡行,且總是搭商務艙去執行它。一本精彩的處女作!
-------------------美國羅曼史小說評論雜誌《浪漫時代》(Romantic Times)
 

潔西卡‧布洛迪寫了個觀察敏銳、引人入勝的故事。珍妮佛和她的分身---艾雪琳---帶領讀者搭上一輛人生、慾望、背叛及愛的雲霄飛車,讓讀者一翻開就捨不得放下。
-----------------------《今日浪漫小說書評》(Romance Reviews Today)



[作者介紹]

潔西卡‧布洛迪-- Jessica Brody
 
現年29歲的潔西卡自幼夢想成為作家,2001年自麻州史密斯學院畢業(雙修經濟及法文,輔修日文)後,進入米高梅影城擔任採訪部及商管經理。2005年,她辭去工作,成為專職自由作家及製作人,《忠誠檔案》是她的第一部作品,其續集將於2009年夏天問世。2010年春天,她的第一部YA小說亦將出版。
 
潔西卡目前居於加州,除寫作之外,最近亦為Cyur Films製作劇情長片。更多相關訊息請上網:www.jessicabrody.comwww.thefidelityfiles.com 
  


[寫在後面] 這是我進公司後接手的第二本書,雖然跟”一片花海的聲音”一樣,”忠誠檔案”也不是從頭到尾由我負責文案,我主要做的是修改潤飾的工作,還有弄PPT檔(上面兩張圖就出自PPT檔)、為預告片加字幕等,不過能有我參與的書出版,心裡還是挺開心的^^
 
這作者蠻厲害的,可能因為她從事電視製作工作的關係,竟然替自己的書剪了個超讚的預告片,當初我其實對這小說的內容沒啥共鳴,就是看了那個預告片,被性感到炸掉的女主角煞到,才對這故事另眼相看的。視覺對人的影響果然很重大^^;;; 看了預告片我也覺得,這故事若改編成商業電影或連續劇,應該會有不錯的成績,因為它故事賣點夠,題材也吸引人。據作者說這不是沒有可能,她已經在進行籌拍動作,就不知將來會不會真的在電影院看到它了~ 如果能的話,那真的很屌啊!^o^
 
另外一個讓我很滿意的部份是封面。原本的封面同樣是那個女生,但是色調比較暗,而且沒有任何留白,乍看之下我覺得很符合這小說的風格,就大力主張採用,看久了卻又覺得它的調性太”沉”、太”重”,跟它偏輕鬆有趣的故事不太合,可能會讓讀者誤以為是什麼文學古典大作而忽略它,因此跟老闆討論之下,還是決定請設計者作個修改,結果出來的成品比我們想像中都讚,現在我們都越看越愛這封面了呢^^
 
題外話,我們公司還真有趣,目前出版的小說大都是作者的處女作,該不會之後會變成一種”傳統”吧?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娜希姆‧艾瑟非 著          鄭淑芬 譯


過多久,悲傷才會止息? 
走多遠,悲傷才能遠離? 
如果一輩子都無法擺脫悲傷,該怎麼辦?
 
 
一個關於如何走出傷痛的故事
讓你看見生死的界限
生命的絕望與希望
失去與獲得
 
以及…

重 新 開 始
的勇氣



她成天與死亡為伍,以為自己已把死亡看得透徹。
直到唯一的親人—年僅五歲的女兒-意外身亡,她才發現,原來自己從未了解過死亡……
 
潔思敏‧塔拉海,伊朗裔美國籍的獨立女性,同時也是個成功的癌症專科醫生。她懷孕後,才發現孩子的父親已不久人世,但她仍堅強走過喪夫之痛,獨立扶養女兒。經常面對臨終病人的職業,讓她以為自己既瞭解死亡,也瞭解悲傷。

相依為命的五歲女兒‧艾芮雅的意外死亡,帶給潔思敏莫大打擊。她發現,以往自己給病人家屬的安慰,對自己完全起不了作用;好友與男友的愛與關心,亦無法撫慰自己的傷痛。因此,她買了張環球機票,逃離充滿傷心記憶的西雅圖,踏上療傷的旅程。

在旅途中,潔思敏持續寫信給三個已經不在人世的摯愛:伊朗奶奶(瑪瑪尼將)、女兒艾芮雅,以及艾芮雅的父親賈斯汀;也寫信給她的好友點點與男友亞歷山大。她在信裡回憶過往,也敘述這趟旅行的種種經歷:她在瓜地馬拉跟著原住民耕種大地,在西藏的尼院靜坐著思考生死,最後回到家鄉伊朗,與斷絕往來多年的父母重聚,並深刻體會到美國與伊朗這兩種不同文化,面對悲傷的不同態度。最後,她的悲傷終於得到釋放,也終於能夠坦然接受生命的無常與無解。

這本書深切刻劃出親情之愛的偉大與沉重、人生之路的順遂與無常、生命之覺的光明與希望,宛如徜徉在花海中,聆聽大地的聲音,身心都得到舒緩與解放。---生命充滿奇蹟,悲傷終將過去,美好與光彩的出現,在於願意重新開始。


逝去,
可以是另一個開始。



[作者簡介]

娜希姆‧艾瑟非(Nassim Assefi)
 
伊朗裔二代移民,內科醫生,專攻婦女健康及國際醫療。畢業於衛斯理女子學院、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及哈佛醫學院住院醫師訓練單位,目前為西雅圖大學教授、喀布爾人道救援志工兼地下騷莎舞蹈教師,及哈瓦納的熱心音樂家。平時居於西雅圖,旅行過四十幾個國家。著作多為科學性質,《一片花海的聲音》是她的第一本小說。


[專業推薦]

Assefi的文筆充滿魅力、智慧與尊重,值得一讀。
------ Bharti Kirchner西雅圖時報
 
坦誠、真摯、悲憫、充滿智慧…《一片花海的聲音》是小說新秀中的閃亮明珠。從一個美國移民遭遇悲劇之後的心情,來探討嚴肅但動人的主題:家族傳承以及心靈慰藉。
------ John Marshall,西雅圖郵訊報書評家
 
文字優美,心痛卻真摯的情感纏繞心頭,久久不散。從一個伊朗裔美國人對伊朗的疏離、救贖與和解,揭示美國和波斯文化的互相衝突與影響。
------ Rory Stewart,《The Places In Between》作者
 
最吸引讀者的並不是潔思敏對她旅程的描述,而是她的人際關係,最好的例子就是點點這個溫暖的存在、支持她的伊朗大家族,及亞歷山大的思念。但最重要的還是Assefi女士那充滿魅力、智慧及尊嚴的筆觸,讓這本書值得一讀!
------------------西雅圖時報 (The Seattle Times )
 
Assefi女士以優雅寬容的筆觸,描繪傷心的女主角在不同文化中的體驗,並且深入未知的領域,探索悲傷的各個層面。呈現在讀者眼前的,有時是赤裸裸的傷痛,有時是超然的客觀。《一片花海的聲音》呈現真實的人性,也昇華了人性。
------ Jenna Blum,《Those Who Save Us》作者
 
 
毫無疑問地,在處理悲傷這議題上,《一片花海的聲音》是我見過最貼近現實的小說之一,同時也是文筆最優美的一個。
----- Rabbi Michael Goldberg博士,安寧牧師/ 大學教授/ 作家
 
Assefi女士的文筆充滿有力的感情及詩般的語句…《一片花海的聲音》是本精彩的處女作,也是在悲傷議題上有意義的研究。
------- Lindsey Rowe,西雅圖雜誌(Seattle Magazine
 
這本優秀的書才華洋溢。它嚴肅地思考人生最大的不幸,並以有趣的方式描述牽涉其中的人們成長的過程。它從這個世界鮮為人知或了解之部份的豐富素材,得到某些有話題性的問題,因此《一片花海的聲音》是一項顯著的成就,想必能吸引許多有鑑賞力的讀者。
------ Bob WillliamsCompulsive Reader Book Blog
 
 
Assefi女士的主題---陰陽兩隔的失落感,及從獨自哀悼而來的精神創傷---深入人心。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讀者評價]

我會把這本書推薦給任何有深刻悲痛的人,特別是失去子女的父母。它的故事本身優美,所探討的失落舉世皆然,其影響力(至少對我而言)強大且具療效。
------六年前喪女的讀者Mountain Mama
 
無論你是為人父母、為人妻或為人夫、為人子女、旅行者,或來自移民者家族,你都會愛上這本書。它不但性感、感人、富有洞察力與異國風情,有時甚至帶點幽默。
-------讀者BB loup
 
Nassim Assefi女士的小說具有信服力、引人入勝;利用不同敘事者的書信靈巧地編織出一個錯綜複雜的故事,非常真實可信。
                                                                        ---------讀者Liana H. Montague



[寫在後面]
這是我進出版社後經手的第一本小說,雖然文案並不是從頭到尾都由我寫(因為這本書從我進公司前就開始進行了),但稿是我校的、文宣是我寫的,文字及PTT檔也是我修改過的,在我看來,它就是我的第一個”baby”,意義重大。
 
我很喜歡設計者設計的封面風格,跟這本書的調性很像,充滿光彩與希望,而這正是阿姨(老闆)希望能表現出的感覺(阿姨簡直愛死這本書了)。它的內頁排版也很簡潔乾淨,翻起來很舒服,整體很不錯。不過我第一次看這部作品是至少兩年前的事了,印象已經很模糊,因此得找時間重看才能寫心得。^^
 
之後八正文化的網站開幕,會再把PPT檔傳上來。這個比較可惜的是字型在不同電腦上有些無法顯現,但特效及呈現的方式,我還挺滿意的~^^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照片來自博客來

這是曾為哥哥張國榮在日本出過兩本寫真集---慶&所有---的總編輯志摩千歲女士,紀錄她與哥哥在1998~2001年間共事與相處點滴的回憶錄。

看完這本書,心裡的感覺稱不上澎湃,只是有種淡淡的、難以言喻的感覺。或許是因為,我是在哥哥死後才開始注意到他、喜歡他、慢慢去"追溯"他過往的戲和音樂,看到的都是哥哥在鏡頭前活躍的樣子,因此對哥哥的死總有種不真實感,覺得這人應該還好好地在某處活著才對...
                                                                               
看這本書,再一次加深我這種感覺。
                                                                               
本來我對這本書完全沒興趣的,因為我雖喜歡哥哥,也欣賞他的歌,但我對寫真集和私下的哥哥不若電影來得有興趣(因為一向會讓我深深著迷的都是演員,不是歌手);可是越接觸哥哥的電影,越對他感興趣,就越想多了解一些哥哥的其它面貌,再加上之前在批踢踢的張國榮版逛精華區時,無意中看到一些這本書部份內容的翻譯,很喜歡志摩女士"旁觀者"般冷靜客觀卻又不失感性的筆觸,才決定找這本書來看。

我覺得日本人寫作的方式真的跟台灣或香港人很不同,就跟他們文化中帶有的特色一樣,簡單乾淨不花俏,看起來很舒服,是一種樸實的美感,光是以白色為主的封面設計、俐落的排版風格已令我心儀,真的很希望哥哥的紀念書籍--The One and Only及盛世光陰也能以這種風格製作(老實說上述兩本書頗讓我失望)。
                                                                               
正因身為日本人的志摩女士具有這樣的寫作風格,讓我蠻想找日文原版來看看的,有很多東西經過翻譯難免失真,不過大致上這本書翻譯流暢,感覺很不錯。
                                                                               
說回對內容的感想,有一個感覺是不可思議,明明志摩女士自己也說,她跟哥哥談不上深交,翻翻他們的來往史,的確,也只有在製作"所有"跟"慶"的時候有交集;雖說認識了三年,但中間只憑伊媚兒聯絡,甚至斷了聯絡的時候居多,但在這樣的交往前提下,志摩女士對哥哥的描述卻生動又貼切,彷彿兩人已是深交多年的老友一樣,字裡行間充滿諧趣與溫馨。

比如哥哥明明說要戒煙卻偷抽煙,還把煙塞到她手裡裝作若無其事;以及她幫哥哥安排住另一間旅館,問哥哥意見時,他竟然可以機關槍般講個沒完等,哥哥透過她細膩的筆觸活生生躍於紙上,我甚至懷疑由哥哥的至親好友來寫,都沒法寫得這麼生動,如果說這一切只是出於志摩女士異於常人的觀察力,我只能深表佩服。
                                                                               
老實說,雖然我已經變成哥哥的fan,但我不太喜歡那些太感性、太神化哥哥的文章,志摩女士的文章正好避開令我反感的毛病,只是忠實地呈現出她眼中的哥哥(在此想補充一句,真的很佩服志摩女士的記憶力啊,連三年前到哥哥家吃飯,哥哥穿什麼樣的衣服都記得。看了這本書後,我努力回想三年前發生的事,印象居然都很模糊...真糟糕);而且她的筆觸是冷靜且盡量客觀的,對哥哥的意見及感想,不管好壞都會提出來,而不會一味讚揚哥哥,讓讀者得以窺見哥哥真實的另一面,這點我很欣賞。例如哥哥竟然把簽名會消息事先透露給媒體知道,當時她心裡的震驚及不快,從字裡行間都感受得出來(不過,她的不快是跟朋友有爭執誤會那種,有些看了覺得蠻有趣的^^)。
                                                                               
志摩女士的觀察有一點我覺得和其它人都不一樣,就是她眼中的哥哥並不認為自己帥,有時甚至對外表有些自卑;但其它人談哥哥,多是說他知道自己美、也愛美,且有些自戀。或許哥哥的自戀跟別人想的不一樣,並不是對外表,而是對自己在鏡頭前的表現吧


說到這,後記(編者寫的)有一段話我覺得說得很對,一般大眾對哥哥的印象,往往跟認識哥哥前的志摩小姐一樣,把他和高傲不羈、醉生夢死劃上等號,以為他就是蝶衣,是旭仔,是何寶榮。或許因為哥哥的代表作是"霸王別姬"及王家衛的電影,大家公認這幾個角色他演得最好,再加上王家衛能夠挖掘出演員潛在的特質又是出了名的,大家會做這種聯想無可厚非,但無論哥哥是否具有這種潛在特質,那終歸是戲,哥哥還是哥哥。

就像張叔平說的一樣,私下的哥哥其實不像何寶榮,還比較像井然有序的黎耀輝,因此這種聯想、由此產生的誤解及對哥哥的反感,實在沒有道理。至少和哥哥相交後的志摩女士,就印證了這個成見是錯的。

有一點想特別提出來說,就是令人火大的香港媒體。其實台灣媒體也好不到那去,我是指娛樂新聞之類的,那些主持人在提到哥哥的新聞時,講話都有點半嘲諷的感覺,聽起來不很舒服;不過香港媒體的行徑,看這本書的描寫尤其令人反感,難怪哥哥會想搬到日本。如果日本人會英文,或者哥哥會日文就好了。也許搬到日本去,哥哥就不會有今天這個結局,誰知道呢?
                                                                               
還有一點想講的,就是看哥哥身邊的人對他的回憶,最有趣的一點是:雖然有本質上的相同處,如:優雅、要求完美、親切...等,其中又有些微不同。像之前看某個和哥哥合作過的工作人員回憶哥哥的文章,他眼中的哥哥很有巨星光彩,以致他跟阿倫及張學友都能像哥兒們相處,和哥哥卻總有份距離,覺得哥哥帶有天生的威嚴與高貴氣質,讓他面對哥哥都不免緊張;但在志摩女士面前的哥哥,卻像個淘氣的大男孩,不是巨星,只是個普通人,會任性會撒嬌,不高興時也會沉默不語或發脾氣,感覺志摩女士筆下的哥哥最像個"正常人"---一個普通的、有血有肉的人,這也是這本書吸引人的地方。

                                                                             
最後,跟志摩女士一樣遺憾的,是那本他們討論得熱烈無比的"高級篇"寫真集終究沒拍成,哥哥的導演夢也胎死腹中(唉唉,我大概一輩子都不會去看"20 30 40"吧,一看就會想到當初如果由哥哥來拍會怎樣@__@),不過現在我對"所有"及"慶"越來越感興趣了,只是得等我變有錢人才買得起...哈哈,扯遠了,總之我覺得這本書寫得很好,相當值得推薦。
                                                                               
多麼希望志摩女士能再寫更多更多啊...


首稿寫於2006.1.12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澳洲,打工度假"這本由麥吉他和小希合著的打工度假經驗分享書,是這次要跟我同行的朋友買來後借我的。但我一直拖到今天才正式看完(一方面因為邊看邊作筆記啦),看完後心裡真是滿滿的感動,也有種躍躍欲試的興奮。(雖然看到裡面大部份的分享經驗談都說他們一年過後,預算和賺來的錢全都花光光,只賠不賺,不禁感到害怕。畢竟行前準備已經投入不少資金下去了...)

其實它在提供重要及必要資訊方面只能算是本入門書,要得到真正實用的訊息還是該去大背包論壇爬一下文,但我覺得對出發去打工旅遊心存迷惘或不安的人,它是本很棒的心理建設書。至少麥吉他(這本書的遊記大部份出自他的手筆)的心得及體悟就深深打動了我,也帶給我勇氣,讓我去思考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究竟為什麼要花一年去打工度假。

下面是我喜歡的文章節錄,大都是一些哲理性的、引人思考的部份。(麥吉他和小希的前言因為我實在太喜歡,特別是麥吉他的文章,寫得簡直深得我心,所以幾乎通篇都打上來了...@__@)

麥吉他寫的前言"旅行的意義":

"這不是我想要的!"身邊很多人總是重覆說著這句話。而這些人大部份的症狀是,對目前生活現狀不滿,卻又自覺無力改變,於是躲在怨懟中等待奇蹟降臨,希望某一天,空中會伸出一隻手,把自己拉出泥沼,從此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

我稱這種性格是"高塔中的公主",被現實囚禁在城堡當中,一心期待王子騎著白馬來解救自己。(中略)錢鐘書的小說《圍城》裡,主角的人生就是一座座的圍城,逃出這個困境,又掉進另一個泥沼。每當現實陷入自己無法挽回的狀況,主角就順著忽然降臨的契機,用力拉扯,結果卻陷入更深的枯井裡。這個假性契機和我們等待的奇蹟,在本質上沒什麼兩樣。

我想最大的問題在於,公主們也不知道離開高塔之後要何去何從。換句話說,就是我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自己想要的。在這種情況下,住公主的高塔,反而帶給她們安全感。走進原野、得到自由,卻更令公主們畏懼害怕

因為我們沒有方向,不知道該往那兒走!

生命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我們很容易發現什麼是自己不想要的,但反過來,要找到什麼是自己想要的卻不容易。尤其在資訊爆炸的今天,這似乎成為一個難題。以前的人沒有太多自由,子承父業,連終身大事都由家人決定。現在的人選擇太多,反而很容易陷入猶疑不定的狀態中,結果還是不能過著自己想要的人生。(中略)

一旦離開了熟悉的環境,資源變得有限,身上的行李空間也變得錙銖必較的情況下,我們就必須開始選擇,什麼是該丟掉,什麼是該留下來。當我們不能繼續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必須再一次找尋新的事物來填充時間時,什麼是死也不能放棄? 什麼事是最大的興趣? 這些事情將成為"我真正想要的"。(中略)正是這些事情塑造了自我,越是困窘的流浪生活,越能發現真實的自己!(後略)

[感想] 很不幸地,我想麥吉他所形容的"高塔上的公主",我也是其中一員。有時我會想,在去英國前,明明我對現狀沒有什麼不滿,頂多罵一罵把我們當白老鼠的教育部及無聊的考試制度之類的就算了,根本不會像現在這樣,甚至對家或台北感到難以忍受,因此去英國對我而言,究竟是好是壞? 我是因為"由奢入儉難",才開始作起奢侈的夢想嗎? 特別是當我對媽提起這類想法時,她總是不以為然地告訴我:"境由心生,如果心是滿足的,不管在怎樣的處境、住在怎樣的環境,都會感到滿足。"於是我又會開始懷疑自己對現狀不滿,是不是只是EQ不夠高的結果? 試著找尋改變,是不是一種無意義的舉動?

但是,看了麥吉他這篇文,我多少感到一絲安慰。至少我可以這麼告訴自己:"想要嘗試改變並沒有錯,而且嘗試本身比維持現狀需要更大的勇氣!"

小希寫的前言"年輕的流浪是一生的養份":

"年輕的流浪是一生的養份"這句話是林懷民說的,(中略)雖然當時沒什麼感覺,可是後來他說年輕時走過許多地方的經驗會成為一輩子的養份,視野變寬廣,對世界的好奇度會增加。他說要一個人旅行,不跟團,沒有同伴一起自助旅行。只有一個人的時候,才會有機會和自己對話,也才能和別人對話

(中略) 很多人會問說:"這樣跑出來閒晃一年,那工作應該怎麼辦?回去會不會成為找工作的弱勢?"我記得以前國中的時候,長輩都說,考上好的高中就一帆風順了;上了高中,又想說考上大學就OK了;上了大學,就想著申請好的研究所...然後呢?再奮鬥個幾年,四十歲退休,人生四十才開始是嗎? 會不會到那個時候又有人說:"抱歉,還沒輪到你。"等到視茫茫、髮蒼蒼、齒搖髮禿才後悔總是將希望放在未來,而不是現在,至少我不想這樣過。這一年的經驗是否會為找工作加分? 誰知道呢? 工作是生活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大部份選擇出國的人都是對現況有所不滿,想要找尋改變的可能性。在台灣,媒體不斷地在製造焦慮,傳達一種成功的生活典範,一切都是如此的理所當然。可這真是我們想要的嗎? 很多人不喜歡,卻不知道什麼才是自己真正想追求的生活。(中略)一年過後,從澳洲回到台灣,又要再度面對,(中略) 現在回想起來,在澳洲那麼辛苦都過了,還有什麼好怕的呢?

視野變大,有些事情變得沒那麼重要。常常聽到有人說:"我也不喜歡這樣,可是我沒有辦法!" 在台灣,的確是很少看到"另類"的生活方式,社會不鼓吹年輕人該特立獨行,照著既定的行為模式走就好了。出來走走,看到其他國家的年輕人,每個人的文化、背景都不同,互相交流,激盪出一些火花,才知道原來還有這麼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後略)

[感想] 我喜歡林懷民那段話,也喜歡小希為它下的註解。至少經過英國一年的生活,我可以很肯定地說"真的就是這樣!" 我知道社會上很多人過得很苦,就算自己不滿現狀,也完全無力改變,因為他背負的不只是自己的人生,還有一家老小的生計問題;甚至他遭遇太過淒慘,根本讓他無力去思考自己想要什麼。但是,就一般中上收入的家庭來說,如果不需要為家裡的經濟煩憂,操心的只是自己的人生,只要有點積蓄,何樂而不為呢? 書中有其它背包客提到,台灣和歐洲年輕人最大的不同是,歐洲年輕人往往很年輕就自己出來旅行,錢不夠就去工作,日子過得很刻苦;台灣年輕人則錢比他們多出一倍以上,卻總認為自己錢不夠多,不能出國旅行。我想差別只在於自己願不願意嘗試、想不想為人生帶來一些改變。做不做得到,那又是其次的問題。而且就像小希說的,"不斷思考,而且懷抱永不放棄的信念,我相信成長總在堅持之後開始,而好運也是。"如果真的有心,就算原本有父母朋友等的反對壓力,到後來可能也會轉為助力啊...

其它我喜歡的句子還有:

----在百花爭豔的世界,只有留存到最後的菁英才能成為最佳賣相的搶手貨,然而在這種大量生產的邏輯裡,稍微不合標準的結果就只能倒地滅亡嗎?

---幸好有幽默女神存在,我們才懂得用憐憫和嘲諷面對無賴和愚夫,不然我們就會軟弱地去憎惡他們。

---人生旅程就是這樣,越接近終點的每一步,要花的力氣可能就跟之前的總和一樣多;好好走完這一步,沒有想像中容易,而這最後幾步路得一個人走完。

---我喜歡待在可以看到世界的地方,它的寬廣讓我意識到自己的渺小。


 

[後記]

為什麼要去澳洲打工度假?

自從我公開這個決定後,不只一次有人問我。要不然就是帶著羨慕的語氣,用看"有錢人"的眼神對我說:"真好~~如果我XXX(研究所、工作、金錢等等因素)OK的話,我也想去。"

其實這個問題我自己也難以回答。就像當初決定去英國一年一樣,或許我只是厭倦台北這個城市,再也受不了台灣的狹小與利益至上的普遍價值觀;也或許我只是不滿這個偏好"宅"在家裡,每天把"該做的事"(工作之類)做完後,就看看喜歡的電視、上上網,似乎如此度過一生也無所謂的自己,而渴望作點改變,希望能為生命帶來一點刺激或一些未知的什麼,讓自己不是麻木於生活之中,或讓習慣來操控我的生活,而能自己主動積極去過生活吧。

當初從英國回來時,我的確有所改變。真的,出國可以改變許多事,雖然當時的我除了上語言學校及偶爾和朋友、家人出遊外,大部份時間還是待在家裡,但我的價值觀、打扮等等都有顯著的改變。看到各國的人不同的生活方式---比如有些日本人都已年近三十,卻為了圓夢,不管是拍電影,還是學做一雙手工皮鞋,毅然辭去工作來到英國半工半讀---就覺得自己以往隨主流價值觀走的思考方向: 考好學校、進好公司、賺許多錢才是成功的人生---有多麼狹隘與渺小。這一年讓我得到前所未有的寶貴經驗,也讓我得到追夢的自信。

但是,回到台灣後,隨著時間增長,總覺得自己越來越偏離當初的方向,又回到老路上了。有一種慢慢被生活所吞噬的恐懼與焦慮。不知是人性本就如此,還是我這人定性不足,我只有在身邊沒有網路或電視的時候,才會好好去細細品味生活、去看看周遭其它事物。而當人生卡在初出社會,必需在岔路作抉擇的時刻,這種煩躁感更是把我壓得喘不過氣來。

因此,我又開始尋求改變。

其實本來沒打算去打工度假的,當初純粹是想出國走走,再接觸一下世界不同的價值觀,再受一次衝擊,給自己一點正面的力量而已。因此找的都是出國作義工一類的資訊。但因為三四月開始找這類資訊時,剛好錯過一些報名機會,加上義工也要自己花許多錢,最後我索性決定去紐西蘭打工旅遊。至少可以一邊賺旅費,不是全然地花錢。

只是,紐西蘭實在太龜了,目前一年只開放六百個打工度假簽證名額給台灣,今年又不再公布剩餘名額。在預約申請簽證必需的體檢那關就充滿不確定、開始申請日期又卡在期末考的情況下,最後我還是只能忍痛捨棄這個因"魔戒"而讓我充滿夢想的國家,改到另一個開放打工度假簽證給台灣非學生的一般民眾的澳洲。(幸好後來有看"喊愛",多了烏魯魯,即愛爾斯岩這個想去的目標)

其實比起很多對打工度假充滿憧憬,將之視為"圓夢"的人,我只是個小ㄎㄚ,上網查資訊不勤、也不怎麼到書店翻相關書籍與積極準備行李,完全抱持著"隨緣"的懶散態度。就連出發在即的此刻,想到出發都還會讓我不禁有些迷惘起來,懷疑"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並害怕看不了想看的電影、無法定時上網、無法定期追日劇...這些仔細想來根本無傷大雅的事。

但是,看完這本書後,我得到了勇氣。雖然不確定它夠不夠堅定讓我至少撐完頭幾個月,但我看著麥吉他及小希他們既慘烈又豐富的一年之旅經驗談,及從中得到的人生體悟,還有他們所見識到的種種美景,我心裡那種尋夢的熱忱又燃燒起來了,那種即將離開熟悉環境、到一個完全陌生的未知國度,還得處理一堆從沒自己經手過的申請稅號、銀行開戶等手續的不安,似乎也沖淡了些。

就像書中其它背包客所說的,"年輕時不要只追求穩定,應該多投資自己、開拓視野",特別是當人生只有一次的時候,該怎麼運用,我想應該沒有對錯之分。不過我覺得,就算過著別人眼中理想的完美生活,如果在自己閉上眼那一刻還存有"我這輩子到底在幹麻?"的念頭,這種人生就是錯的。至少它不是我眼中"對"的人生的定義。

另一個背包客說的話我更喜歡:"享受人生並不需要任何技能和準備,「衝動」才是必要條件"。可能因為我就是個衝動的人,很多別人眼中不可思議的事往往就是憑著一股衝動完成,或許因此繞了許多路、浪費許多時間,卻也因此得到許多技能相關知識與經驗(比如威力導演是在想自己剪MV的衝動下學的、Frongpage是在想為V6做網頁的衝動下學的,etc.),我也從中學到一件事: 世上沒有什麼事是白做的,就算乍看之下是無意義的事,也總有些深意在裡頭。畢竟人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慢慢塑造出"自我",慢慢成長的啊...

還有一個背包客說:"不要總是問問題,該學習自己找答案",很能引起我的共鳴。可能是因為從小我就有種近似覺悟的認知:靠別人不如靠自己的關係(因為上課聽不懂而要問別人時,就得低聲下氣,讓自尊心高的我盡量自己想辦法解決)。因此雖然身邊長輩總是試著告訴我他們的人生經驗,希望把我導向"正軌",讓我的人生路走得順遂一點,我還是想自己闖闖看,想自己找找看之後的人生該如何走下去的答案。我想這也是給沒定性、懶惰又沒耐性的自己,一個很大考驗與成長的機會吧。

而且就像小希的前言提到的,沒有人能保證照長輩的話走下去的人生就OK,人生還是充滿變數。舉例來說,提出到澳洲打工度假一年的是麥吉他,留在澳洲進行第二年打工度假的卻是小希;非常渴望參加CVA的是要跟我同行的朋友,目前確定要參加的卻只有我...

這就是人生啊。永遠難以預測的人生。

因此就算有不安,就算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像其它背包客過得那麼精彩,至少在三十歲這個還算年輕的時限裡,我想試著闖看看,讓自己不至於可能就套牢在一個特定工作和生活模式裡度過一生...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之一)

『白夜行』是東野圭吾自1997年起,在集英社「小説すばる」連載至1999年1月的作品。單行本1999年8月發行,至今已賣超過120萬部。曾讓他獲得直木賞提名,但和其它四部作品(『秘密』、『單戀』、『手紙』、『幻夜』)一樣都鎩羽而歸,最後讓他得獎的只有一部『嫌疑犯X的獻身』。

關於東野老師的作品,我看得不多。目前只看過『手紙』、『嫌疑犯X的獻身』及這部『白夜行』,因此要作一個統整性的評論還嫌太早。但就我看過的部份,我發現東野老師偏愛「犧牲奉獻」的母題。不管是『手紙』中的哥哥也好,『嫌疑犯X的獻身』的石神也好,『白夜行』中的亮司也好,總是為了身邊某個最最珍惜的人犧牲自己,用這僅有的光來照亮對方

然而,三部作品中,只有『嫌疑犯X的獻身』明確說明石神的心境與奉獻動機。『手紙』雖未直接描述剛志的心路歷程,但同樣描寫過他的奉獻動機,只有這部『白夜行』可說從頭到尾都處於謎團之中。

雖然最後透過老刑警笹垣的口(及求證),了解到桐原亮司小學時代曾在圖書館邂逅西本雪穗、兩人都在看『亂世佳人』這本書,亮司也經常展現自己剪紙的才藝給雪穗看,但兩人是不是對方的初戀、亮司犯案是因為無法接受一向敬愛的父親竟是頭野獸,還是為了心儀的女孩;之後亮司為雪穗做的一切究竟是為了替父親贖罪還是出於對雪穗的愛,就不曾在作品中明白表示過。

雖然照東野老師本人的說法,很有可能是後者,因為他理想中的「純愛」似乎就像亮司或石神這樣,是一種不論對方有無回報,都不因時間空間而改變的愛;何況到頭來,活在陽光下的只有雪穗,亮司即便靠雪穗得到的情報從事非法事業賺錢,他的人生也都是繞著雪穗轉,如何讓雪穗爬得更高,似乎就是他生存的唯一意義。

至於被奉獻的那方又如何?

在東野圭吾的小說中,被奉獻的一方通常不好受。『嫌疑犯X的獻身』中,花岡母子的下場就不必說了,『手紙』中的弟弟根本就因哥哥一廂情願地奉獻而就此改變了一生;『白夜行』中的雪穗或許算是唯一的受利者,但就劇情來看,就算亮司不替她殺了父親,很有可能某天她也會自己這麼做,甚至她的母親,也有可能不是為了庇護亮司而殺的,因為那是個只會要她幫忙賣春還債的無良母親,何況當時她已找到一個可以領養自己的最佳對象。

因此,亮司與雪穗的互利共生關係很可能不是基於愛,而是基於利益交換與秘密共享。正因他們都清楚自己與對方的罪,才能繼續互相隱瞞幫助下去。

因此,雖然自桐原洋介的命案後,他們就過著平行線般毫不相關的生活;他們周遭發生的事件,與兩人的切身利益卻是密切相關的。而這所謂「利益」,正是一般人,尤其是他們那種社會底層的邊緣人,所夢寐以求的上流生活與金錢。凡是與這一切有所抵觸,或試圖挖出他們過去的人,全都會以各種方式被封口或處理掉---小說中的亮司與雪穗,就是這樣一種被社會環境逼迫到宛如怪物般的人。

而這,就是小說與日劇最大的不同點。

小說本身屬於懸疑推理範疇,描述筆法是跳躍式的,很少為彼此作連結,因此每個事件都維持在「謎團」階段,總是發展到一個階段就嘎然而止,開始另一個毫不相關的事件,看不見後續發展;為了製造更多懸疑氣氛,諸如笹垣多年來不斷在追查案件、松浦和彌生子有不倫關係等事實,都到最後才會揭曉,牽扯進來的人物也更多更雜,讓人更難釐清真相;日劇中主要敘事者亮司及一切的旁觀者/追蹤者笹垣,在小說中的戲份甚至少得可憐,可能是因為他們一為「影子」或說「幽靈」般的存在(之所以用「般」來形容,是因為自始自終亮司都沒提出死亡證明),一為隱蔽身形以便追捕獵物的獵人般的存在之故。

而小說之所以會被稱為社會派推理小說,可能是因為除了雪穗和亮司童年的不幸遭遇外,小說還一併提及一些當時轟動社會的案件,比如宮崎勤的連續拐騙女童命案等,留給讀者不少醒思空間之故吧。只不過,可能因為是推理小說,也可能是東野個人喜歡留空間給讀者自己去思考,因此小說大多只提供明確的「事實」,也就是亮司和雪穗犯的種種罪行,並不曾企圖去批判什麼,或帶給讀者什麼訊息;就連男女主角的心境,也讓讀者自己去想像。到了最後,留下的除了一團謎,還是一團謎;讀者除了知道先前發生的一連串事件原來都是這看似不相干的兩人所共同犯下的之外,對更深入的事實可說一無所知。畢竟亮司已經死了,雪穗絕不可能說出真相,一切只能歸於猜測,屬於「推理懸疑小說」的『白夜行』就此結束,剩下那段可供思考、關於社會及家庭問題等等的部份,只是喜歡推理小說而翻開這本書的讀者,或許就不會主動去想太多了吧。而日劇將這層想像具體化,因為製作人「不願將雪穗和亮司描寫成兩個怪物」,而對兩個主角的心路歷程甚至個性有大幅改編,並增加不少雪穗身世的悲苦度;同時透過圖書館員及笹垣的口,直接丟出一些道德議題給觀眾去思考。要說我喜歡日劇版大大多於小說版的部份,應該就是這裡了。

只不過,仔細一想,或許東野還是有意無意地暗示雪穗和亮司是社會問題的產物,至今亦為此而苦的事實。因為雪穗不孕,且到後來連進行性行為都會產生障礙(如果那並非裝出來的話);亮司則無法射精,永遠無法有自己的孩子。(雖然奇妙的是,姦屍是他自己的主意)而且雖然小說中的亮司犯罪時顯得更不在乎,不管是教唆賣春、製造偽卡、盜領錢、還是傷害女性,犯下的罪比日劇更多更廣,且自願為之者居多,充份表現出「為了活下去,我什麼都做」;但殺人後,亮司沒有一次不是陷入低潮與極度疲憊之中。如果是一個已經對犯罪沒有感覺的人,應該不會有這種反應才對。甚至有些良心盡失的兇手,還會照樣開開心心過他的生活,一點也不會自己所做的事感到難過或罪惡。這種人在新聞裡也看過好多次了。

「一個愛錢的人,所以每個人都討厭他,我也討厭他。那個時候大概每個人都覺得他死了活該吧。」(亮司為父親下的註解)

「一個破破爛爛的地方,一些小老百姓像蟲子一樣蠢動,只有一雙眼睛特別利,在那種地方,一刻都不能大意。」(亮司眼中的故鄉)

「我也遭遇過和美佳相同的事。不,是更可怕的事。當時我比現在的美佳還小,真的只是個小孩子。但惡魔不會因為你是小孩就放過你的,而且惡魔還不只一個。」(by雪穗)

「有總是活在太陽之中的人,也有不得不生活在漆黑的深夜中的人。那麼,人究竟在恐懼什麼?就是至今照耀著自己的太陽下沉、籠罩著自己的光輝即將消失這件事。(中略)而我呢,從來沒在太陽底下生活過。(中略)從一開始我就沒有所謂的太陽庇護,因此我也不會有失去一切的恐懼」(by雪穗)

亮司與雪穗偶爾的真心話,多少透露了環境及過去的事件對他們造成的影響。很明顯地,小說中的雪穗雖然不曾在孤兒院遭到神父性侵,但不知幾歲開始,她就被母親逼著一同賣春。就像現在新聞常看到的那樣,才七八歲的小孩就開始在喪盡天良的母親逼迫下,面對社會最黑暗的一面。就是這樣,造就她對母親的恨、脫離現狀的極度渴望,以及黑暗扭曲的心態。

因為什麼都沒有,所以也無所畏懼。

從前高宮誠曾因自己不具有雪穗那般的事業野心及膽識而感到自卑。或許在幸福家庭銜著金湯匙長大的人,多少都像他那樣,有著維持現狀就好的心態。只有雪穗這種極度苦過的人,才會不擇手段往上爬。也因為不會恐懼失去,更能放手一搏。

雖然雪穗的內心世界在小說幾乎成謎,但她像這樣透露的隻字片語,卻又給人一種說不出的沉重感…

就因為這樣,也因為亮司偶爾對園村及典子展現出的溫柔,即使恐怖,小說中的雪穗和亮司對我而言,仍只是悲哀的「人」,而不是扭曲的怪物。

(之二)

小說和日劇賦予兩位主角的犯罪動機是相差很多的,一種是因為在底層拚命掙扎求生過,因此利用周遭的人之餘,也互相利用/幫助,不擇手段往上爬;一種是為了讓彼此獲得幸福,只能不斷犯罪下去,就算自己想回頭也會顧慮到對方而回不了頭。因此比起互利共生的關係,日劇中的雪穗和亮司乍看之下更像一對鴛鴦大盜(之所以說「乍看」,是因為我到後來已不認為他倆之間是戀愛關係)。難怪當初播出時,日劇會受到那麼多小說讀者的壓力,認為它曲解了整個故事;也才會引起那麼大的爭議,不同意見的觀眾爭辯著雪穗和亮司的行為究竟該不該原諒。(為了讓對方幸福、讓兩人可以再度走在陽光下,而犧牲那麼多無辜的人,究竟應不應該、可不可以原諒云云)總覺得若是小說,那種「該不該原諒」的議題就會淡化了,一來故事的本質是推理懸疑小說,只不過追查到後來,才知真兇是對互助的男女罷了,就像看『金田一少年事件簿』一樣,讀者可能只是同情猜測一下這對兇手的遭遇與動機就算了;二來正因兩人犯罪的動機從未明講,讀者只能從他們事後得到的利益來推測動機,因此要爭論這個問題也很難找到立論點。這可說是小說的聰明與狡猾之處。

話說回來,正因小說本身是懸疑推理性質,若已先看過日劇,知道所有事件發展、甚至真兇是誰,多少有點失去樂趣。只是,由於小說和日劇在敘事上有很大不同,日劇基本上是以亮司為敘事者,以雪穗和亮司為中心來發展整篇故事;在小說中,敘事者則不斷變化,事件亦發生在他們週遭,只不過「正好」這些事件多少都和雪穗及亮司有關罷了。因此,先看小說的人,可以看日劇來「補足」(或說「以另一種角度來解釋」比較適當)雪穗和亮司的犯罪心路歷程;先看日劇的人,則可以看小說來了解事件相關者的內心世界及後續發展、得知雪穗和亮司在他們心目中是以怎樣的形象出現,並對每個事件有更多面向、更深入的了解。也因小說篇幅夠,可以描述更多細節,也有更多變數,即使看過日劇還是可以感受到「未知」的刺激和猜測劇情的樂趣,因此兩種觀看方式各有優劣,並不會因為先看過其一,便失去看其二的價值。

何況,看完整部小說,我更確信日劇是一種「再創造」的產物。因為它只延用了小說的基本架構與人物,對於事件背後動機及犯案手法的解釋都屬原創,而後者因為日劇在時間點上的更動,本就無可避免。畢竟小說是1973~1992年,橫跨19年之長的故事,日劇則考量到兩個演員實際年齡問題,擔心過度超齡演出會造成反效果,因此一口氣縮短五年,也由小說近尾聲的1991年開始發展起。這樣的更動當然會造成許多犯案細節改編的必要性,畢竟有些當年容易鑽的科技漏洞,在現今可能需要更高的科技知識才能辦到。另一方面,一些日劇中相當重要的象徵,比如『亂世佳人』及亮司的剪紙(手牽手的男孩、女孩,及船的剪紙),甚至「太陽」及「白夜」,也都是小說中提過,但並未多加刻劃而被日劇放大/列為重點處理的部份。因此,要把日劇當作貫串小說的謎底也罷,把日劇的詮釋當作小說的補足來看也行,但我更傾向把兩者視為不盡相同的兩個故事,把日劇視為編劇森下佳子及石丸製作人這兩個原作迷的「同人誌」,才不會因為對其中之一抱有過多期待,而用過於嚴苛的眼光來審視另一方。

話說日劇雖一口氣縮短五年,小說所涉及的事件倒大多都有提及,沒什麼大更動(誰死誰活不一定就是了),不同的只是細節。雖然有些細節一旦更動,就連相同的台詞,可能都會給人完全不同的感覺,但整體而言改得相當流暢,關於這點我還挺佩服編劇森下佳子的,一些可能考量到日劇集數而不得不刪減掉的人物,她都能巧妙地把其中較必要的人物和主要出場人物作適當結合,重新作排列組合,結果而言並不會給人奇怪的違和感;就連增加戲份的角色也都能發揮最大的功能。因此以一部改編作品來看,其實日劇是相當成功的。只可惜正因年代改變與時間範圍縮短、登場人物作了刪減與改編,或者礙於集數限制而無法作充份說明解釋,有些事件的邏輯性及合理性不若小說強,比如園村及奈美江的事件說明不足,以及笹垣自一開始就懷疑年僅11歲的小學生謀殺親父母等等,因此有些部份我反而傾向小說的解釋就是了(雖然小說嚴格來講,要挑毛病也不是沒有)。

不過,就我個人來說,剛看小說時,我覺得小說略勝一籌,因為少了日劇過多的文藝調(「你是我的太陽」是主因),那種冷靜更引人入勝;但看到後來又覺得各有勝出之處,也各有我喜歡的特色,尤其到了分歧點的中後段,我個人就喜愛日劇多於小說,因為日劇後三集的爆發力及情感強度實在拍得太精彩了,但我仍不否認小說的寫法也很成功。因此感覺上和看『手紙』電影及小說時類似,覺得兩邊都不錯、都值得推薦。

(之三)

當初日劇播出時,曾有不少網友質疑雪穗和亮司執著的「追訴期」問題,認為當時還未成年的兩人就算犯下殺人罪,應該也不必坐牢才是,何必這麼積極要逃到追訴期過的那天。而正因日劇中兩人之間明顯有愛情成份存在,也有撐過追訴期後再度牽手散步的約定,他們所做的一切、以及故事到終點為止給人的無奈與宿命感,才會那麼深。日劇中,打從一開始,亮司和雪穗兩人所犯的罪就像冥冥中註定的一般,不得不為之的成份多於蓄意的成份:亮司並非刻意殺害父親,雪穗也是為了庇護亮司才謀殺母親。這種種可說都與小說(的暗示)反其道而行。

追訴期的問題也是,在小說完全不是問題(就算是,爭議也不若日劇大,畢竟在1973 年,少年法等相關法條還未制定的可能性很大),因為小說中亮司和雪穗的目標很明顯地不是追訴期這麼簡單,他們要的是「利用各種手段,找到在社會順利生存的方法」,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亮司希望藉此把雪穗送入她渴望的上流社會。因此,即使在19年後,桐原洋介命案的追訴期早已過時,雪穗和亮司的犯罪還是不曾稍止,只要是阻礙他們---或許說阻礙雪穗---順利之路的障礙,便毫不留情以各種手段加以鏟除。也是因為這樣,老刑警笹垣對兩人的追捕才沒有休止的一天。

題外話,對日劇中亮司和雪穗終究沒機會一同在陽光下牽手一事感到遺憾的觀眾,看了小說應該就會了解,就算他們真的撐到追訴期過的那天,照樣無法牽手走在陽光下。因為他們過去的一切,和歷年來共同犯罪的一切,都是不可以也不可能曝光的,否則就完了。因此之後他們勢必要繼續以陌生人的身份活下去。日劇中的亮司或許早就預想到這點,才決定自殺吧。而小說的亮司,則可能是把死視為永無休止的犯罪的一種解脫方式?

不過關於追訴期這點,小說倒提出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笹垣不放棄追查的理由。日劇中給的理由也不錯,小說則有另一種耐人咀嚼的況味:「的確,被打入冷宮的不只這個案子,其它更大宗、更兇狠的案子,最後連邊都摸不到的多的是…(中略)我會特別放不下那個案子是有理由的。就因為這個案子沒破,結果讓好幾個無關的人不幸。那時候應該把那個芽摘掉的。就因為沒摘掉,芽就一天天成長茁壯,長大了還開了花。而且是作惡的花。」

也就是說,日劇和小說的笹垣追查的理由,基本上是相反的。日劇版是笹垣過去的經歷,造成他不願冤枉無辜、不顧一切都要查出真相的心態,逼得雪穗和亮司不斷犯案,以求撐過追訴期;小說中笹垣則是因為雪穗和亮司不斷犯案,才會盯上他們,且為了不讓更多人受害,而決心把他們繩之以法。這兩種寫法,感覺真的差很多,會讓人對雪穗、亮司、笹垣留下完全不同的印象:日劇版會趨於同情前者,小說版則會更多地認同後者…

總而言之,可以確定的是,小說版亮司所犯的罪,幾乎沒一件不是為了雪穗個人的利益,而不是為了讓兩人有再度走在陽光下的機會。不管是藤村郁子,還是江利子那些事都一樣;反之,雪穗所犯的罪也都是為了亮司。不管是協助他”處理”掉奈美江,還是幫助園村脫罪…他們的的確確是互「利」共生的槍蝦和蝦虎魚啊…

(之四)

就『白夜行』和『嫌疑犯X的獻身』來看,東野似乎喜歡製造一些「看似如此」的情境來誤導讀者及書中警察的思考方向,提供一些似乎一眼就能看穿謎底的線索,實際上那些只會讓人往錯誤的方向追查下去,反而擴大整個謎,讓人越發疑惑;只有解構一切,放棄先入為主的思考,才有可能撥雲見日。很多「懸案」或「謎案」,不就都是人先入為主的觀念影響判斷嗎?例如小說中,最先發現桐原洋介屍體的小孩(小說中是菊池的弟弟)在警察詢問時,就已說過當時門的確打不開,但因「常識上不可能」---如此一來,兇手也無法通過---而被偵辦人員以他才九歲、驚嚇之餘可能記錯等理由而加以否定;此外,一般也不會懷疑看來無辜、特別是年僅11歲的小孩子。笹垣一開始就和其它刑警一樣,都以「常識及經驗」來判斷,才會錯過追查亮司和雪穗的最佳時機;但後來笹垣試圖把所有「常識」拋開,把各事件解體、再重新還原,真相才開始慢慢展現在眼前。

可能就是基於這樣的誤導企圖,故事才會自一開始就不斷提供一些明白的線索,暗示看似無辜純潔的雪穗有可能是個城府極深、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女人;讓即使沒看過日劇的讀者也能輕易猜出她與亮司之間必有某種不尋常的關係。他們互助的事實越明顯可見,讀者就越會確定他們可能是一對鴛鴦大盜。但問題是追究他們的過去,不但沒有一絲相連性,兩人的人生也一直是平行的,甚至雪穗還和別的男人結了婚;且一個是疑似加害者的女兒,一個是受害者的兒子。這可不是一般鴛鴦大盜會有的行徑。因此,「他們究竟有什麼關係?」也就成了全書最大的謎,而這點不到最後是不會解開的。

另一種可能性,則是熟知推理小說慣用手法的東野,反過來利用讀者「看來全然無辜的人反而是兇手,看來非常可疑的反而是無辜的。」這種被一般推理小說「練」出來的心理,在故布疑陣上達到更佳效果。但不管是那一種,因為我先看過日劇,就算東野真的是運用這種心理技巧,對我也沒什麼用。要說先看過日劇有什麼缺點,大概就是這點吧。果然還是先看小說比較好。畢竟日劇自一開始就不賣懸疑的關子,也在開場就點出亮司會死的事實了…

話說回來,日劇一開始就讓笹垣對雪穗及亮司抱有很大疑心也有個好處,就是像『嫌疑犯X的獻身』一樣,明明打從一開始就知道犯人是誰,而嫌疑犯透露出的疑點也不少,似乎在故事開始不久就有馬上被視破的跡象,然而在這種艱險的情況下,故事究竟該怎麼繼續下去,就成為觀眾或讀者最感興趣的問題。就這點來說,日劇倒創造出與小說截然不同的懸疑氣氛。

題外話,我想東野圭吾一定對七零、八零年代作了不少查證,關於當時的銀行業、社會經濟及電腦發展狀況都描寫得很詳盡,反而是對此知識不足的我看得一愣一愣的。想到當時電腦還如此不發達,現在卻幾乎人手一台電腦,不管上網還是查資料都如此方便,就深深體會到時代真的在不斷快速變遷之中;看到新聞報導現在電動車正在進行研發,就不禁聯想到再過十年、二十年,或許滿街都是最新型的電動車,而現在的汽車都進了博物館,就感到很不可思議…

(之四)

從最開始的笹垣,到接下來的江利子、秋吉雄一、園村友彥、奈美江等人,唐澤雪穗和桐原亮司只是這些不斷更迭的敘事者眼中反映出來的影像罷了,完全看不見他們的內心變化,也見不到他們私下的溝通交流。不知是否因此,這兩人呈現出來的形象也就和日劇多少有不同之處。感覺更加無機質,更加冷靜無畏,更加深不可測。

笹垣會花一段時間才開始懷疑雪穗與亮司,不是沒有原因的。除了兩人從不曾有交會點外,雪穗那異於常人的美貌與魅力也是原因之一。相對於日劇中不論外型還是思考模式(因為自己不幸,就希望別人不幸,或希望得到幸福)都較接近一般人的雪穗,小說中的雪穗是個美到令人屏息、氣質出眾的完美形象,臉上總是掛著似乎能看穿一切的微笑。打從一開始,東野就以貓來形容雪穗:給人一種莫名的誘惑與神秘感,接觸她的人總會不由自主地被她的魔力給吸引。而雪穗與生俱來的敏銳直覺、聰明頭腦與近乎天然的演技,則與完美的外型相輔相成,把身邊幾乎所有人都騙得團團轉,就算對她有所懷疑也會自責自己心胸狹小、思想扭曲,而不願多作聯想。因此,不管是受害者江利子、曾偷偷調查雪穗過去的家庭教師正晴、老油條笹垣還是精明的筱塚學長,有一段時間都以為自己對雪穗的反感只是多心或胡思亂想。然而,正因為小說中的雪穗堅強到宛如谷崎潤一郎筆下殘酷又美麗的戰鬥女神,反而讓人不會像看日劇那樣去非議她的所作所為,而會去思考究竟她過去實際經歷了什麼,讓這個看似得到一切的女人仍認為自己從未生存在陽光下;她身邊所有愛她崇拜她喜愛她甚至最後反而因此受害的人,對她而言又有什麼意義(因為小說中就連江利子等人也是被她的外表迷惑而主動接近她,習慣這一切的雪穗或許根本不曾把這些人放在心上吧)。

題外話,正因小說把雪穗描寫得太過美麗,因此我忍不住猜測,或許也是這份魔力讓亮司不可自拔。畢竟小說中雪穗當年並沒有和母親一起死的打算,也不曾在孤兒院受過更多欺凌,亮司對她理應不帶有額外的愧疚心理才是。如果真是這樣,那與其說亮司愛上雪穗,不如說他是吸了鴉片無法自拔比較貼切;他犯罪的理由可能也跟『嫌疑犯X的獻身』類似,都是為了守護自己心目中「最美麗的東西」…

不過,如上所述亦可知,小說中的雪穗所受的災難,幾乎可說只到十一歲為止;而且她既沒有和母親一死百了以庇護亮司的打算,且很可能在初遇養母時便已對親生母親蘊含殺機,這樣的雪穗,不是比日劇恐佈幾百倍嗎?很多人一定會想,有必要因此做到這種地步嗎?但想到現在不少青少年弒父弒母弒祖父母的新聞,以及小學生就集體欺凌、強暴或殺害同學的新聞,或許雪穗所做所為也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現實相較之下似乎還更黑暗些。或許看了這些情節會感到難以接受、認為人性不可能如此黑暗的人,只是活在象牙塔中不自知罷了。何況,有時候犯罪根本不需要什麼悲慘的過去作為理由。之前曾在書店稍微看了一下令人髮指的2000年陸續發生的十六、七歲少年無差別殺人或弒親解析書,很多人家境其實都不錯,也不能稱上問題家庭,只是因為父母關係疏離、個性孤僻,或受同學欺凌,在充滿暴力的電影電玩及漫畫催化下,就把非現實的情節搬到現實上了。再看看現在新聞越來越頻繁出現的三歲小孩被母親同居人或保姆打到住院病危的消息,這些小孩長大後,會不會又是另一個雪穗呢?我想,該指責的絕不只雪穗一個人或類似的人,也不是一個抽象的「社會」,而是漠視這一切發生的每個人吧。

再說到雪穗要求亮司去凌辱的對象---藤村郁子、江利子及美佳(雪穗再婚對象十五歲的女兒),其中之二都是因為討厭她、故意和她唱反調,才遭到她的報復。但因雪穗總會擺出宛如天使般溫柔的臉孔包容受傷後的她們,因此反會被這些人依賴…看到這裡越發覺得雪穗像個魔女一般,還不只是一般的反派而已。不過現在很多政客或奸商不也一樣嗎?往往外表一付高貴上流的模樣,背地裡做的卻是見不得人的勾當,還總能把自己的行為義正嚴辭地正當化,得到社會的尊敬…這種人和雪穗,那種比較值得躂伐呢?如果社會上容許那種人的存在,甚至尊敬他們、為他們的行為找藉口加以包容,又何必特別譴責雪穗?

言歸正傳,小說中的亮司相對於形象完美無缺的雪穗,則是個怎麼看都令人聯想不到光明的男子。雖然童年時期的雪穗和亮司同樣給人陰沉、難以捉摸的形象,擺脫地獄般的生活、化身千金小姐後的雪穗,卻有一百八十度的轉變,成為一個人見人愛、像是永遠與黑暗無緣,也不曾處於黑暗中的光明形象,只有偶爾閃動異樣光輝的那雙貓般的眼睛,透露出一絲野性氣息。亮司與之相反,打從童年出場那時起,就是個如同科學家般,總是以異常冷靜的眼光在觀察周遭事物、不帶明顯感情起伏的人。成年後開始日日與犯罪為伍的亮司,雖然似乎比童年時多話了點,卻還是大抵不脫下流階層掙扎求生的感覺:過於早熟的個性與不輕易相信別人的精明能幹、總是看準非法謀利時機而能適時抽身、掛著一絲看不出情緒起伏的冷笑與不屑…就連他偶爾稍露一絲溫情的對象---園村及典子,也差不多是帶著八分利用的心態在交往。如果說雪穗是極善於隱藏自我、外型高貴的貓,亮司就明顯是被棄置路旁的野貓,只能憑自己的力量求生存。當初看完日劇的友人曾非常感嘆惋惜地說:「看了會很想問,這個男的所做的一切,究竟是為什麼?」若看到小說,她的感觸想必會更深。因為小說中的亮司直到最後,仍忠實地執行雪穗交付的一切,直到被迫結束自己生命的那一刻(因此小說中亮司的自殺,意義也與日劇全然不同)。

小說並未透露太多亮司的內心世界,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雖然他犯罪的心路歷程不若日劇演出來的那樣,有一些關鍵事件造成他一步步沉淪,而更多地像是他早已認命地做雪穗要他做的一切,但小說中的亮司同樣渴望走在陽光下。而雪穗雖然沒有明講,但她內心的渴望,也許和亮司一樣。在亮司的「守護」與自己的「努力」下,理應閃耀著光輝,有如別人眼中遙不可及的太陽般耀眼的雪穗,其實從來就不認為自己處於陽光下過。

「我的人生,就像走在白夜中一般。」
「我從來就不曾受到太陽照耀,因此我也無所畏懼。」

亮司和雪穗為自己人生下的註解,充份表明一在明,一在暗的兩人,心裡那塊黑洞與絕望,或者還有一種被逼到絕境、放手一搏的覺悟。

「我小時候,曾經養過好幾隻貓,全都是撿回來的,不是有血統證明的貓。但是,我自認為以同樣的方式來養。然而貓對人的態度,則依牠們被撿回的時期而有所不同。在嬰兒時期被撿回來的貓,從懂事的時候開始就一直待在室內,在人類的庇護下生活,所以對人類不太有戒心,天真無邪又愛撒嬌;如果是有點大才撿回來的貓,雖然會跟你親近,但是戒心並沒有百分之百解除。因為你餵牠,牠才暫時跟你一起生活,但絕對不會掉以輕心---可以看出牠們似乎對自己這麼說。」

筱塚這番話,似乎道盡雪穗的心境。不知東野圭吾是不是有養貓,從貓身上有這樣的聯想,而創造了雪穗這樣一個角色?看了這番形容,我才了解為何打從一開始,東野筆下的雪穗就是個酷似貓---微微上揚的眼睛令人想到貓,有種高貴神秘又令人難以親近氣息---的女人。或許這也說明為什麼不管對百般照顧、關心自己的養母,還是崇拜、喜愛自己的江利子,雪穗都無法真心以對,甚至可說不帶什麼感情成份。因為她隨時抱著戒心在跟身邊所有人交往,就算對方對自己再好,她也只會利用別人,而不會對那人剖白內心。因此,雖然雪穗的人生相較之下,比總是過著見不得光的日子、孤獨的亮司多彩多姿好幾倍,應該也少有獨處的孤單時刻,但她的心一直是孤獨的,或許她還希望周遭人可以全都離她遠一點。這麼一想,就覺得雪穗和亮司一樣孤獨,只是孤獨的種類不同罷了。

到最後一刻,可說是以死完成最後任務的亮司,及永無止盡地以假面具「完美」地活下去的雪穗,都沒有擺脫惡夢的時候。相對於這樣殘酷的結局,或許日劇可以當作一種遺憾的填補品,至少日劇中的亮司最後找到一個了解他、願意對他伸開雙臂的人;雪穗最後終以另一種形式和亮司再度在陽光下牽手。不過,因為日劇關於亮司與雪穗的動機幾乎是原創,將「再度在陽光下牽手」作為他們(至少是最開始)的行事目的,而小說中的雪穗心裡一直愛的或許根本不是亮司,而是一輩子都得不到的筱塚學長,因此這樣的比較八成沒多大意義。只是總覺得比起小說,日劇還是仁慈一點,道德教訓意味也濃厚一點就是了。

最令我在乎的是,亮司於雪穗究竟有何意義?只是恰巧有著共同悲慘回憶的同伴而已嗎?還是一個比較特殊存在的仰慕者?如果她愛的人自始自終都是筱塚學長,那她為什麼要縫那個收藏剪刀的小布袋給亮司,又為何要把自己的店取名為「R&Y」,甚至在兩人都想遠離的故鄉開三號店?但要說亮司可憐,那也未必。因為自始自終都相信亮司的奈美江,以及始終深愛亮司的典子,不也都在被利用後遭到狠狠丟棄?或許這場人生賭局,打從一開始就沒有贏家與輸家之分。

不管如何,到了最後,一切還是回到原點,沒有留下任何答案。就連可能可以解開的謎團,也因亮司的死亡宣告中止。目睹亮司自殺的雪穗當時在想些什麼?唯一照亮她的光源消失了,往後的雪穗又該依靠著什麼活下去?在筱塚學長及笹垣的阻擾下,她有辦法繼續維持婚姻及事業嗎?

一切的一切,到最後仍是團謎。只剩下笹垣為兩人下的註解,留下深深的低迴:「他們只是想守護自己的靈魂罷了。其結果,雪穗從不肯讓人見到自己的真面目,亮司則至今仍在那個漆黑的通風管裡徘徊著。」


 

文章標籤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1973年,在一棟廢棄大樓裡,發現了一具身上帶有多處刺傷的男屍,雖然他的身份姓名馬上就被查出,是在附近經營當鋪的老闆桐原洋介,然而關於他為何要到廢棄大樓、為何要在事發當天領出一百萬現金、殺害他的兇手是誰、這一百萬事後去向如何,卻都是一團謎。曾與他數度往來的嫌疑犯---客戶兼情婦西本文代不但有不在場證明,事後還與另一疑似嫌疑犯的情夫先後意外死亡。整個事件成為懸案。

在此之後19年間,桐原洋介的獨生子桐原亮司與西本文代的女兒西本雪穗,各自過著宛如平行線般毫無交會的生活,然而在他們四周,卻不斷發生匪夷所思的奇怪事件…

曾於2006年改編為日劇而帶動爭議性話題的『白夜行』,是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1999年的作品,曾獲提名直木賞。書中所有事件都透過主角周遭相關人士的描述來呈現,因此未知的部份充斥全書,「充滿謎團」可說是這部小說最大的特色。它不是單純一部解謎性質的懸疑推理小說,而將社會底層人物的掙扎與悲哀搬上抬面,供人省思檢討;或許這是因為東野不像一般推理小說家一樣重視解謎,而重謎團漸漸揭曉那刻帶給讀者多大的衝擊吧。就這點來說,這部作品的風格非常類似推理大師松本清張的『砂之器』,同樣以一個陷入謎團的懸案展開,同樣以一個令人震撼又惋惜不已的形式結束,留給讀者無限低迴與思考空間。犯案動機與造就犯案的社會環境因素,才是這兩位作家真正關心的地方。因此,這兩部作品都可稱得上「社會派型作品」。

兩部作品中,都有一位鍥而不捨、追根究柢的刑警,為求真相四處探訪查證,成了事件最後解謎的關鍵。『白夜行』略顯不同的是,書中的刑警一直是隱形式的存在,到快結尾才再度現身,不像『砂之器』可以從頭到尾目睹刑警慢慢抽絲剝繭、理出頭緒的過程。而書中主角為求生存與脫離社會底層所付出的努力,也因互利共生者的存在而增加整個謎團的懸疑度,這些都是『白夜行』值得一看的特色。我的建議是,若還未看過日劇或小說,先看小說再看日劇會有較大收穫,因為推理小說若一開始就把謎底曝光,解謎的過程就不那麼有趣了;但若先看過日劇,不代表小說就不具可讀性。日劇中不曾出現過的人物、細節、劇情更動,甚至完全相反的犯案動機,都可提供讀者另一種思考方向與閱讀樂趣。

總括來說,小說和日劇正好相反。很多看日劇看到一半就被它的黑暗嚇到而不敢看下去的人,小說應該不會帶給他們這種困擾,畢竟真正的黑暗出現在最後,小說也從未刻意將道德議題或兇手動機搬上抬面。一切在猜測中開始,也在猜測中結束(當然,結尾的猜測多了根據)。只留下「為了生存,人可以做到什麼地步?宿命般的過去,真有擺脫的一天嗎?」的疑問,以及「人心究竟可以黑暗自私到什麼地步?」的省思,讓人讀後低迴不已。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突然有個可怕的想法。就和正晴、江利子、筱塚學長這些人所猜測的類似。我腦中也出現一個不願承認的猜測。

當初正晴的猜測是:發現母親自殺的雪穗,很可能不是趕緊找人來急救,而是把現場布置成意外死亡的樣子。因為母親若被發現自殺死亡,對她將來在社會上的形象很不利。

突然想到松本清張著名小說『砂之器』中的和賀英良。那個有著和雪穗類似的窮苦不堪過去,不擇手段要往上爬,甚至不惜殺害恩人的男子。因為他的過去對未來會造成很大影響,是絕對不能曝光的,因此只要觸碰到這點的人,都得死。

雪穗是否基於同樣理由而使手段封住藤村郁子的口呢?

而江利子的猜測,是雪穗真正愛的既不是高宮誠,那她最愛的或許是追求自己的筱塚學長。無法接受這一點的雪穗便使計讓她遭遇不幸,主動離開筱塚學長。

筱塚學長的猜測,則是唐澤禮子的死,或許是雪穗不願分心神來照顧昏迷不醒的母親,以免事業受到影響。不過我覺得更可能是小說中喜愛仙人掌的禮子,在要挖庭院的土作新盆栽時,無意中發現掩埋其中的屍體,而遭雪穗滅口。

至於我的猜測,則是或許連亮司的死,都在雪穗的計算之中。或許因為她查覺到笹垣已經尋線找到她這裡來了,而這次再也無法像先前那樣殺掉今枝了事,要讓一切線索斷絕,就只有讓亮司死。因此故意讓亮司扮成臨時演員的聖誕老人,發送笹垣一看就知道是亮司做的剪紙,故意把亮司逼上絕路。因為她知道,在那種情況下,亮司是不會束手就擒的。否則,亮司不可能在見到笹垣出現時瞬間露出驚訝的表情,如果一切也在他預料中,亮司怎麼可能會感到驚訝?問題是那瞬間他是覺得自己被背叛,還是覺得索性順水推舟,讓一切就此結束,就沒有人知道了。

如果真是這樣,亮司也只是雪穗一顆相較別人重要許多的棋子罷了。我實在不願承認也不想接受這樣的推測是真的啊…

仔細一想,雪穗第一次在外人(將負責大阪店的店長夏美)面前吐露真心話,也就只有那麼一次,而那次正是在笹垣及筱塚找上她家之後。如此想來,那番話或許具有什麼其它意義也說不定。

「…人究竟在恐懼什麼?就是至今照耀著自己的太陽下沉這件事。對於籠罩著自己的光輝即將消失這件事,人們感到無限恐懼。(中略)而我呢,從來沒在太陽底下生活過。(中略)在我頭上並沒有太陽。總是夜晚。但是並不黑暗,因為有代替太陽的事物存在。雖然不像太陽那般明亮,對我來說已經足夠了,因為有那份光,我才能把夜晚當作白天,一直活到今天。妳懂吧?從一開始我就沒有所謂的太陽庇護,因此我也不會有失去一切的恐懼。」

那句「我也不會有失去一切的恐懼」,是在暗示就算連亮司也失去,都無所謂嗎?

我的猜測如果是真的,那雪穗不只堅強冷酷到難以置信,也不是只有「悲哀」兩字可以形容…其實反過來說,正因為她過去一無所有,有的只是惡夢,她才更不能失去眼前所有一切。她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這個目的而做的…這真是個天大的矛盾。

不過,日劇中的雪穗,一切災難似乎是從桐原洋介的事件開始;小說中的雪穗,一切災難卻似乎是在桐原洋介的事件劃上終點。受害的時間點不同,心靈的創傷也就不同。可悲的是,小說中的雪穗真的就此誰也不相信,如果上述猜測是正確的,或許連亮司也不例外。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二十)

結果,最後雪穗還是嫁給筱塚學長的堂哥了。

之前她遲遲不答應,是因為在內心深處還懷著和筱塚學長在一起的夢想嗎?而喪禮那次主動誘惑筱塚學長,卻遭他拒絕,把這樣的可能性完全斷絕,她才終於死心答應。是這樣嗎?

如果是這樣,那雪穗又打算從康晴一家得到什麼呢?這次絕不可能像和高宮誠一樣是想要讓亮司可以進Memorix的ID及密碼,應該也不會是巨額贍養費才是。最糟的猜測,就是她想以此來報復始終反對這門婚事的筱塚學長…

不管如何,看到日劇不曾有的”再婚”,我還是感到萬分驚訝。因為不帶任何”得到利益”的前提的婚姻,照理說不可能發生在雪穗身上才是。既如此,為什麼?

至於為何需要殺死禮子,這點倒是沒有多作說明。有可能如日劇演出來的那樣,是因為禮子無意中發現自家庭院埋了屍體的事實;也有可能如小說中雪穗部下私下咬舌頭說的一樣,是怕照顧昏迷不醒的母親需要花費很大心力,屆時會無法專心致力於工作…當然,我本人的希望當然是傾向前者,但就小說中雪穗的行事作風來看,後者卻也不無可能…

(之二一)

看到笹垣對筱塚學長抽絲剝繭地分析一切,越來越覺得小說中笹垣把懷疑的對象轉移到雪穗和亮司身上的過程比日劇合理太多。因為很多”懸案”或”謎案”,不就都是人先入為主的觀念影響判斷,導致思考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嗎?笹垣一年後才想到當時命案現場的門完全打不開,因此兇手很可能是從通風管離開的小孩子,向那小孩(小說中是菊池的弟弟)求證後,確定當時門的確是打不開的,當年他在證言裡也這麼說,卻被偵辦人員以”常識上不可能”(因為如此一來,兇手也無法通過)加以否決。此外,一般也不會懷疑到看來無辜的小孩子。

但是,就算笹垣本人想追查,署裡也不見得有這種想調查下去的氣氛。畢竟一個當鋪老闆那可能成為懸案的命案,不是可以讓新組長揚名立萬的大案子,因此新組長根本無心繼續追查,迫使笹垣孤軍奮鬥。雖然我對警察那行實際上的狀況不清楚,但就聽過的來說,似乎真是如此,畢竟如”大搜查線”的台詞所說的一樣,”警察也只是公務員罷了”,真的具有正義感而有追查真相決心的,實在屈指可數。何況社會這麼亂,各種案件和殺人案多不勝數,要每件都徹底清查就實際來說也是不可能的。

只是,日劇版一開始就讓笹垣對雪穗及亮司抱有很大疑心也有個好處,就是像”嫌疑犯X的獻身”一樣,明明打從一開始就知道犯人是誰,而他們透露出來的可疑之處也不少,似乎在故事開始不久就有馬上被破案的跡象,然而在這種艱險的情況下,故事究竟該怎麼繼續下去,就成為觀眾或讀者最感興趣的問題。就這點來說,日劇倒創造出與小說截然不同的懸疑氣氛。

(之二二)
原來小說中並未中氫化鉀毒的亮司,在離開典子後,還是利用典子給他的方便---帝都大學附屬藥劑師的方便,設法入侵筱塚企業的電腦,並將資料外洩,以轉嫁給筱塚學長,讓他被貶職。

----這該不會也是雪穗報復的一環吧?

而當年菊池被陷害的細節,在小說有更為詳盡的說明,也更為環環相扣,到不管菊池還是笹垣來看,都很容易在思考上遇到死胡同的地步。因為當年菊池之所以會去看電影,是母親店裡的客戶給的票,票上的期限只到那天為止,而那個客戶追查起來,其實就是雪穗。(只不過當時菊池拿去威脅亮司的照片拍的不是雪穗和他父親,而是母親和松浦就是了。但這照片對亮司而言還是很不利,因為若父親被殺當時,母親正和松浦搞外遇的話,他本身就沒有不在場證明了)怎麼看都會覺得他們兩個這種一箭雙鵰的計謀非常高明。

不過話說回到典子,她果然從頭到尾都是為了”被利用”而被接近的。真的很悲哀啊…和奈美江一樣,老是在吃男人的虧,然後最後一個遇到的男人,決定了自己接下來悲慘的人生。不知道小說中的典子以後還有沒有辦法相信男人,或說,任何人?

再說到雪穗要求亮司去凌辱的對象---藤村郁子、江利子及美佳(康晴十五歲的女兒),其中之二都是因為討厭她、故意和她唱反調,才遭到她的報復。但雪穗總會因此受惠,因為她會擺出宛如天使般溫柔的模樣包容受傷後的她們,因而反而會被這些人依賴…看到這裡越發覺得雪穗像個魔女一般,還不只是一般的反派而已。不過現在很多政客不也一樣嗎?往往外表一付高貴上流的模樣,背地裡做的卻是見不得人的勾當,還總能把自己的行為義正嚴辭地正當化,得到社會的尊敬…這種人和雪穗,那種比較值得躂伐呢?如果社會上容許那種政客的存在,甚至尊敬他們、為他們的行為找藉口加以包容,又何必特別譴責雪穗?

(之二三)

結果,典子其實當初只是隱約感到亮司拿那瓶氫酸鉀去做了什麼,對於”什麼”就沒特別去追究,因此也不知道他殺了人。悲哀的是,就算知道亮司是個罪大惡極的人,就算亮司利用她之後就從她的生命中完全消失,她還是深愛亮司。

如果亮司可以跟典子在一起,或許真的可以過著在太陽下平穩的人生吧。可惜一切已經不可能回頭了。

而把美佳害慘的雪穗又是如何?雖然原本我越來越覺得雪穗恐怖,但後來雪穗偶爾說出稍稍透露內心世界的話,又讓我不禁陷入沉思。

“我也遭遇過和美佳相同的事。不,是更可怕的事。當時我比現在的美佳還小,真的只是個小孩子。但惡魔不會因為你是小孩就放過你的,而且惡魔還不只一個。”

“一日のうちには太陽の出ているときと、沈んでいる時があるわよね。それと同じように、人生にも昼と夜がある。もちろん実際の太陽みたいに、定期的に日没と日の出が訪れるわけじゃない。人によっては、太陽がいっぱいの中を生き続けられる人がいる。ずっと真っ暗な深夜を生きていかなきゃならない人もいる。で、人は何を怖がるかというと、それまで出ていた太陽が沈んでしまうこと。自分が浴びている光が消えることを、すごく恐れてしまうわけ。…(中略)あたしはね、太陽の下を生きたことなんかないの。(中略)あたしの上には太陽なんかなかった。いつも夜。でも暗くはなかった。太陽に代わるものがあったから。太陽ほど明るくはないけれど、あたしには十分だった。あたしはその光によって、夜を昼と思って生きてくることができたの。分かるわね。あたしには最初から太陽なんかなかった。だから失う恐怖もないの。”

上面這段因為日劇幾乎完全延用,而且用在此處有種令人非常非常悲傷的感覺,因此就直接引用原文了。它的譯文是:

“在一天當中,有太陽升起的時候,也有會日落的時候對吧?同樣地,人生也有白天與黑夜之分。只是不像實際的太陽那般,有定期的日出與日落。因人而異,有總是活在太陽之中的人,也有不得不生活在漆黑的深夜中的人。那麼,人究竟在恐懼什麼?就是至今照耀著自己的太陽下沉這件事。對於籠罩著自己的光輝即將消失這件事,人們感到無限恐懼。(中略)而我呢,從來沒在太陽底下生活過。
(中略)在我頭上並沒有太陽。總是夜晚。但是並不黑暗,因為有代替太陽的事物存在。雖然不像太陽那般明亮,對我來說已經足夠了,因為有那份光,我才能把夜晚當作白天,一直活到今天。妳懂吧?從一開始我就沒有所謂的太陽庇護,因此我也不會有失去一切的恐懼。”

在日劇中,雪穗是在圖書館員到訪”R&Y”大阪新店時,因為決心要和亮司去自首,而對她說出後半這段話。小說中雪穗則是對將來負責大阪店的部下有意無意地說出這整段話的。雖然是在安慰不知自己能否勝任的部下,雪穗卻是帶著真摯的表情在說。或許表面上看來冷靜,實際上看到笹垣和筱塚學長一起出現在家門口的一瞬間,她就已經知道,一切接近尾聲了吧。(小說中園村並沒有再去找笹垣說出實情)

很明顯地,小說中的雪穗雖然不曾在孤兒院遭到神父性侵,但不知幾歲開始,她就被母親逼著一同賣春。就像現在新聞常看到的那樣,才七八歲的小孩就開始在喪盡天良的母親逼迫下,面對社會最黑暗的一面(那種才三歲就被母親同居人打到快變植物人的小孩也屢見不鮮)。就是這樣,造就她對母親的恨、脫離現狀的極度渴望,以及黑暗扭曲的心態。

所以,因為什麼都沒有,所以也無所畏懼。

從前高宮誠曾因自己不具有雪穗那般的事業野心及膽識而感到自卑。或許在幸福家庭銜著金湯匙長大的人,多少都像他那樣,有著維持現狀就好的心態。只有雪穗這種極度苦過的人,才會不擇手段往上爬。也因為不會恐懼失去,雪穗更能放手一搏。

雖然雪穗的內心世界在小說幾乎成謎,但她像這樣透露的隻字片語,卻又給人一種說不出的沉重感…

P.S.亮司既然無法射精,那會不會不管藤村郁子還是江利子,實際上都有被他強暴過,只是沒在體內留下精液,才被判斷”沒被強暴”的?

(之二四)

亮司母親這部份,果然和日劇有很大不同。

日劇中,彌生子很快就查覺了亮司犯案的事實,甚至為了包庇兒子,選擇在洋介被殺的大樓裡開酒店。但小說中,她對一切幾乎一無所知,刑警們也沒試圖從她口中問到什麼,就算有,也像在無意中問起般地套話。難怪到最後,彌生子都還活得好好的。

看來一切如我所料,那種因家庭和社會因素造成的悲劇性,在小說裡感覺淡多了。笹垣得知雪穗的悲慘遭遇及與亮司真正的連結時的驚愕度,也大大不如日劇版。或許當了一輩子警官的笹垣,對這種戀童癖的變態嫌犯已經看得夠多了吧?

---本來我是這麼想的,但看到笹垣在腦中還原當時發生的一切,又覺得不是這樣。有一種更深的無奈在醞釀著。

洋介在鄰居和一般人眼中,都是個溺愛獨生子的好父親,而亮司對父親也相當敬愛。但是,洋介被發現時,身上的傷痕卻不只胸前的致命傷,而是有好幾處刺傷。

“…那一瞬間,在少年心中,父親只是一頭醜惡的野獸。他的肉體一定是被悲傷與憎惡所支配。至今,笹垣仍記得屍體所受的傷,那些傷痕,也是少年心頭的傷。”

記得以前日劇播出時,有網友質疑過,明明殺了疼愛自己的父親,亮司對此卻似乎完全沒有悲傷的感覺,未免太不合理。但我覺得,這或許是理所當然的吧。因為在通風管目睹一切的時候,以前那個美好父親的形象就已經完全粉碎了,甚至可說亮司至今的世界、所相信的一切都完全崩壞了。除了雪穗,還有什麼值得相信的事物呢?

“その後、二人の間にどういう取り決めがなされたかは分からない。おそらく取り決めらしいものはなかったどろうと笹垣は想像している。彼等は自分たちの魂を守ろうとしているだけのだ。その結果、雪穂は本当の姿を誰にも見せず、亮司は今も暗いダクトの中を徘徊している。(之後,兩人之間到底有怎樣的協定,就不得而知了。恐怕並沒有所謂的協定吧,笹垣如此想像著。他們只是想守護自己的靈魂罷了。其結果,雪穗從不肯讓人見到自己的真面目,亮司則至今仍在那個漆黑的通風管裡徘徊著)”

(之二五)

至於松浦,在日劇中,松浦對亮司雖然多方威脅,是個亦正亦邪的存在,卻也像亮司的另一個父親般,對亮司具有特別的意義。然而,在小說中,亮司對松浦似乎只有恨,沒有別的。

“亮司殺害松浦的直接動機,應該是因為松浦知道他的不在場證明的秘密。(中略)但笹垣認為他還有另一個動機。因為沒有人能夠斷定桐原洋介的戀童癖,不是肇始於彌生子的外遇。在那個二樓的密室之中,亮司勢必被迫聽見無數次母親與松浦之間的醜態。都是那個男的,害我的父母發狂了---即使他如此認定也不足為奇。”

這是笹垣的內心獨白片段。他所猜測的,很可能就是亮司所想的。只不過,亮司從不曾在松浦的暗示下提出死亡證明書,從頭到尾他都是”桐原亮司”,只是一個”有如幽靈般存在的桐原亮司”罷了。至於他是懷著怎樣的心態在守護雪穗,又是為了什麼甘願屈居這樣的地位,是因為深愛雪穗還是同樣受她利用甚至威脅,就不得而知了。

(之二六)

終於看完了。

就和”手紙”一樣,結局留了好大的空白讓讀者自己去想像。照小說的寫法看來,亮司可能只是臨時起意自殺的,因為當時那種被追捕的情況,怎麼看都不像逃得掉。而他一旦被抓,一切就完了。

但是,雪穗呢?

小說中,亮司的屍體是在許多刑警的圍繞---包括無傷的年老笹垣在內---被發現的。他的自殺也是,在眾目睽睽下,就在雪穗的新店裡進行。身為總店長的雪穗,不可避免地當然也目睹了全程,甚至她還在笹垣的注視下,也站在旁邊注視著亮司的屍體。

但是,她臉上沒有一絲表情。或許,這沒有表情的表情,才是雪穗真正的樣子。而雪穗以沒有表情的表情說句:”臨時工的僱用,都是由這裡的店長負責的,我不清楚。”就轉身離開了現場。而且,一次也沒有回頭。

當時的雪穗在想些什麼呢?唯一照亮她的光源消失了,往後的雪穗又該依靠著什麼活下去?在筱塚學長及笹垣的開誠布公下,康晴還能接受這樣的女人為妻嗎?雪穗將來的命運會如何?一切的一切,到最後仍是個謎。唯一能用來稍稍猜測謎底的線索,也就只有雪穗先前那一段隻字片語了。

想當然爾,小說中的亮司既然一直沒有突破心理障礙,自然也不會留下遺腹子,日劇中那種還稱得上讓人感到欣慰的結局,不可能出現。也因此,那份空白帶給人的深思低迴也就格外深刻。

其實小說一直到很後面都沒太吸引我的,但到笹垣開始試著解謎那刻起,一種淡淡的悲哀就一直充塞著字裡行間。可以理解沒看過日劇的讀者若讀到最後一頁最後一行,心裡的震憾會有多深。

果然一直到最後的最後,一切基本上都還是謎團,就連可能可以解開的部份,也因亮司的死亡宣告中止。

“俺の人生は、白夜の中を歩いてるようなものやからな。”
“あたしには最初から太陽なんかなかった。”

腦中不斷回想的,就只有這兩句亮司與雪穗為自己的人生下的註解。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十四)

“雪穗,我啊,想回故鄉看看。”

這句在日劇中算是亮司遺言也是永遠遺憾的話,在小說中不佔有任何空間或重量。因為,典子並未因查覺亮司犯罪的事,而剪斷和他的關係,事實上她已經變得不能沒有他了。而且,亮司還真的如典子所希望的,帶她回自己的故鄉看看。

也是在那時候,亮司第一次對別人提起自己童年的事。---當然,他是用談別人人生的口氣,談起自己童年時代發生的一切。這段不知為何,總讓我感到一種淡淡的哀傷。

“一個愛錢的人,所以每個人都討厭他,我也討厭他。那個時候大概每個人都覺得他死了活該吧。”就是他為自己的父親下的註解。

另一個和日劇很大的不同處,在於亮司母親似乎始終都會活在世上的事實。

這麼看來,日劇中亮司母親和古賀,很可能都是日劇的犧牲者。

不過,不看到最後不會確定這件事,因此還有待觀察就是了。

我好奇的是,明明眼前的人就是母親,卻得裝作陌生人的樣子擦肩而過,當時的亮司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如果小說版的亮司對母親也懷著日劇那樣的母子親情的話,或許亮司不會好受到那裡去,但如果他對母親也像對父親那樣懷著厭惡甚或痛恨的話---

那,亮司真的是一個很孤獨的人啊。

(之十五)

果然如我所猜測的,亮司之所以回故鄉,主要目的應該是殺害禮子。令我驚訝的反而是他願意帶典子到與自己過去切身相關的那些地方去走走這點。難道他不怕典子從中查出什麼,最後逼得自己不得不把她滅口嗎?

不管如何,或許亮司本來就希望有個人可以傾訴一切吧。雖然不是真正的”一切”。

小說中的亮司看起來雖狠,但他不像是完全沒有良心的樣子。因為每次他殺人,都會顯得很疲倦且不開心。如果是一個已經對犯罪沒有感覺的人,應該不會有這種反應才對。甚至有些良心盡失的兇手,還會照樣開開心心過他的生活,一點也不會自己所做的事感到難過或罪惡。這種人在新聞裡也看過好多次了。

因此我還是無法把亮司歸類為一個壞人。

但雪穗又如何呢?犯罪後的雪穗是帶著微笑,還是帶著沉重?由於亮司身邊的”敘事者”都是見得到他犯罪後真正模樣的人,因此可以從他們的描述得知亮司的狀況;雪穗身邊的”敘事者”卻是些雪穗一輩子也不可能讓他們看見自己真正心情的人,因此,雪穗的心理狀況相對於亮司來講,也就格外神秘。看來,不管小說還是日劇,最引人爭議的都會是雪穗無疑了…

(之十六)

可能是因為小說中對雪穗與禮子間的互動沒有詳細描述過,畢竟禮子不曾作過”描述者”角色,很多她倆間的事都是透過外人的眼光來看的,因此,我對禮子的同情也就不若日劇來得大。

日劇中的禮子真的是個慈母中的慈母,對雪穗簡直是無微不至,雪穗到最後還是不得不殺了這樣一個難得的母親,怎麼看都令人難以釋懷;小說就不一樣了,因為在雪穗母親死前兩人就已認識,又是親戚關係,禮子領養雪穗的感覺和日劇已有很大差別,雖然關心雪穗的態度一致,但就是有那裡讓人覺得還不夠。可能是小說的禮子並沒盡最大努力想讓雪穗打開心房、真正成為她的”母親”之故吧。

(之十七)

天啊,小說中的筱塚學長不只沒有懷疑雪穗陷害江利子的事,甚至還有喜歡上她的衝動---真是令人難以相信。

更令人難以相信的是,雪穗似乎也一直對筱塚難以忘情。

小說中的雪穗真正喜歡的人,果然是筱塚嗎?還是說,一切也只是她佈的局,為了讓筱塚由懷疑她轉為愛上她,而故意施展魅力加以誘惑?

總而言之,我實在想不到”我不懂怎麼去愛人”這句話,從小說版及日劇版的兩個雪穗口中說出來,感覺竟會差這麼多。

P.S.小說中的雪穗有種不可思議的魔力,會讓見到她的人不由自主地喜歡上她,或許也是這份魔力讓亮司不可自拔?畢竟小說中雪穗當年並沒有和母親一起死的打算,也不曾在孤兒院受過更多欺凌,亮司對她理應不另外帶有愧疚心理才是…如果是這樣的安排,那亮司與其說是愛上雪穗,不如說是吸了鴉片無法自拔比較貼切;他犯罪的理由可能也就會跟”嫌疑犯X的獻身”比較類似,都是為了守護自己心目中”最美麗的東西”…

(之十八)

看來日劇中”古賀”的下場已變為”今枝”的;”古賀遺孀”和笹垣的後續關係也已變成”繪里”(喜歡今枝,曾幫過他很多次的女孩)的…

而笹垣得知典子的管道,正是繪里。因為典子曾在亮司殺害今枝那個夜晚,偷偷從他的公事包找到今枝事務所的名片。

至於更前面一點的差異,就是西本文代並沒有拿桐原洋介被害當天領出來的錢去還。也就是說,小說中的文代並沒有殺害洋介的”直接性證據”,同時也有不在場證明。

果然在細節安排上,有好多好多不同。奇妙的是,這些安排在日劇都改編得蠻順暢的(雖然有些部份因改編而多少不盡合理,如文代被懷疑那部份),中心主旨也沒什麼轉移,但若說有,也只能算是一種編劇本身的創意或思想,我並不會對此反感就是了。(當然,如果”你是我的太陽”這句台詞可以少說幾遍,我會覺得更好)

只是,小說中既已過了近二十年之久,也就是說桐原洋介的殺人案追訴期其實已經過了,這點和日劇有很大不同。儘管如此,看小說也知道,雪穗和亮司照樣無法牽手走在陽光下,因此就算日劇版的亮司與雪穗也熬過追訴期,他們還是得以陌生人的身份活下去吧。這個事實應該不會也無法改變。亮司會不會是早就預想到這點,才決定自殺呢?@__@

不過關於追訴期這點,小說倒提出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笹垣不放棄追查的理由。日劇中給的理由也不錯,小說則有另一種耐人咀嚼的況味:”的確,被打入冷宮的不只這個案子,其它更大宗、更兇狠的案子,最後連邊都摸不到的多的是…(中略)我會特別放不下那個案子是有理由的。就因為這個案子沒破,結果讓好幾個無關的人不幸。那時候應該把那個芽摘掉的。就因為沒摘掉,芽就一天天成長茁壯,長大了還開了花。而且是作惡的花。”

也就是說,日劇版和小說版的笹垣追查的理由,基本上是相反的。日劇版是因為過去的事件讓笹垣不願再冤枉無辜,決心查出真相,而逼得雪穗和亮司不斷犯案;小說中笹垣則是因為雪穗和亮司不斷犯案,為了不讓更多人受害,才會盯上他們,決心把他們繩之以法。這兩種寫法,感覺真的差很多,讓人對雪穗、亮司、笹垣留下的印象也不同。日劇版會趨於同情前者,小說版則會更多地認同後者…

總而言之,到目前為止可以確定的是,小說版亮司從頭到尾所犯的罪,幾乎沒一件不是為了雪穗個人的利益,而不是為了要讓兩人再度有走在陽光下的機會。不管是藤村郁子,還是江利子那些事都一樣。反之,雪穗所犯的罪也都是為了亮司。不管是協助他”處理”掉奈美江,還是幫助園村脫罪…他們的的確確是互”利”共生的槍蝦和蝦虎魚啊…

不過說到奈美江,她算是在亮司人生中停留過一段時期,對他也很有好感,卻不得善終的唯一一個”悲劇人物”。不知為何唯獨對她,亮司特別狠心呢?果然還是當考量到自己和雪穗的利益時,就不得不背叛了…嗎?(亮司本來也打算幫奈美江逃亡,但大概是臨時發生什麼事,才會突然改為背叛)

P.S.有件有趣一點的差異,那就是古賀在小說中算是笹垣的親戚,因為他後來娶了笹垣的外甥女;而笹垣卻一直被瞞在鼓裡,因此他還記很二十年左右哩,哈哈。

(之十九)

果然,小說中的笹垣是因為多年追查,才慢慢在腦中形成一套雪穗和亮司犯罪行為的推理。畢竟當年文代會有”意外死亡”的可能性,完全是因為雪穗作假證之故。若笹垣懷疑文代死因不單純,自然也會懷疑雪穗說謊。

這時他還提出一個猜測,就是在文代生前,禮子很可能已提出過要撫養雪穗,只是被文代拒絕---或許雪穗就是因此而早已有拋棄親生母親的念頭。如果這故事到最後都是在旁人猜測動機之中結束的話,這的確不無可能,那雪穗真的是很恐怖。

總之,看到現在,越來越確定小說結局不會朝向日劇那種令人悲哀震撼的路線發展,而大概會像推理小說解謎一樣,慢慢抽絲剝繭道出真正的兇手及犯案經過。實在不知道自己對此有什麼具體的想法。因為老實說,看到目前,我對小說不會有那種想一口氣啃完的衝動,它也不會在我心裡引起太大漣漪;但因為預知結束方式落差會很大,這份不確定感也讓我有另一種型式的衝動想趕快看到最後…真是矛盾。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十)

笹垣總算出現了!看來日劇中的笹垣其實是分擔了小說中今枝與笹垣這兩個角色的功能啊~~也就是說笹垣一直是警察,私家偵探其實是今枝(不過笹垣多年來一直在抓雪穗和亮司,這點倒沒有變過。)。因此日劇中笹垣的台詞很多都是透過今枝的嘴說出來的;日劇中笹垣對筱塚說的話,可能其實是笹垣對今枝說的,比如槍蝦那個比喻;有些笹垣的台詞甚至本來是筱塚的,例如雪穗身邊親近的人都會得到不幸云云。因此日劇可說是把一切重新排列組合而成的產物,不過排列組合得還蠻順暢成功的,這點倒是無庸置疑。至少我剛看小說時會覺得小說略勝一籌,因為少了日劇過多的文藝調,那種冷靜更引人入勝;但看到後來又會覺得各有勝出之處,也各有我喜歡的特色,因此目前感覺又和看”手紙”那時一樣,覺得兩邊都不錯了。只是不知看完小說時,這種感覺會不會還維持下去?

另外,我也想到,或許東野之所以故意在前面的劇情明顯暗示雪穗和亮司互相協助,是為了擴大這整個謎,讓讀者越發迷惑。因為他們互助的事實越明顯可見,讀者就會越確定他們必定有某種關係,且因他們是一男一女,一定馬上就會聯想到他們可能是一對鴛鴦大盜;但問題是追究他們的過去,不但沒有一絲相連性,且一個是疑似加害者的女兒,一個是受害者的兒子,兩人的人生也一直是平行的,甚至雪穗還和別的男人結了婚,這可不是一般鴛鴦大盜會有的行徑。因此,「他們究竟有什麼關係?」也就成了全書最大的謎,而這點不到最後是不會解開的。令我好奇的是,小說版既沒有圖書館阿姨這號人物,最後追查的方向該往那裡才好?最後解謎的關鍵人物又是誰呢?

(之十一)

唉,原來連亮司打算謀殺的對象,也從笹垣轉為今枝了啊。而且,日劇中的亮司,最後終沒用氫酸鉀,反而為了救笹垣害自己中毒;小說中的亮司,卻似乎真的用這招殺了今枝…

果然,小說中的亮司,罪比日劇重上許多許多倍。

不知為何,我還是喜歡日劇版那個最後決定正面殺害笹垣的亮司…

有趣的是,日劇版中亮司與雪穗相遇的那時候,差不多就是小說版一切結束的時候…算算中間隔了二十年左右呢。因為桐原洋介在小說中命終的那一年,是1973年。

(之十二)

喔,結果因為小說也多了”筱塚康晴”這個暗戀雪穗的角色,才促成小說中的筱塚學長去參加雪穗養母的喪禮啊。這點也有很大不同呢。

典子那部份也是,亮司去接近她的時候,日劇是安排他裝出一付溫柔善良的模樣,小說則維持他的一貫形象,就是個壞壞情人的感覺,教典子見了一次就再難忘記。兩種安排都不錯,兩種亮司我也都喜歡(不過小說中的情欲戲真是多又描述詳盡到令人臉紅啊)。

越到後面,越覺得日劇版後半的安排比小說版好。

(之十三)

原來亮司”できない”指的不是他不能從事性行為,而是他不能射精啊…

也就是說,雖然他可以勃起,也可以讓女方得到快感,自己卻永遠達不到高潮,也不可能有生孩子的機會。

看到這裡覺得有點悲哀。亮司永遠只能是”給予”的一方,為了滿足對方而做所有一切,但自己卻無法真正得到快樂。

而當典子暗自告訴自己,若亮司無法得到高潮,那她也不要有感覺時,亮司卻第一次用溫柔的語氣跟她說:”這樣就好。”

或許在亮司心裡,”讓女方得到快感”已經成為一種他給予愛的方式吧。就算不是愛,也是一種他認為能讓對方感到開心的方式。因此,就算自己不會有感覺,他還是會定期主動求愛,盡量滿足典子那方面的需求。(不過,用手和嘴來試試看,這點在小說中倒是亮司自己提出來的)

就算小說中的亮司沒被典子的痴情感動,或許典子對他而言也是一個特別的對象吧。就像他對園村的態度那樣。畢竟他的人生簡直是一片空白,一片孤獨,能在其中佔有一些餘地的人,對他而言應該都有一點重要性才是。不過,典子在小說中雖然比日劇中更好哄騙出那瓶氫酸鉀,卻也在笹垣告知前就自己查覺出亮司可能有拿這瓶氫酸鉀去犯罪的事實,不知如此一來,她會採取什麼措施呢?會離開亮司嗎?還是假裝若無其事地和亮司繼續生活下去?

人生似乎相較之下比他多彩多姿好幾倍的雪穗又如何呢?雖然接觸過的人多過亮司許多倍,應該也少有獨處的孤單時刻,但她的心一直是孤獨的,搞不好她還希望周遭人可以全都離她遠一點哩。這麼一想,就覺得雪穗和亮司一樣孤獨,只是孤獨的種類不同罷了。

P.S.我原以為笹垣奸笑的形象是日劇自己加的,原來小說中他出場時就是這付賊賊的嘴臉啊。看來是我誤會武田鐵矢了,我還以為是他詮釋角色的問題咧。不過,從言談中可知,小說中的笹垣有一段時間都不曾把矛頭指到雪穗頭上---有沒有指到亮司就還不得而知---,因為雪穗掩飾的功力實在太高深,讓具有刑警敏銳直覺的笹垣和聰明的筱塚都只有直觀且模糊的”感覺”而已。這點我倒希望日劇版可以延用。畢竟這麼一來很多部分比較說得通。而且不懷疑雪穗和亮司,不見得笹垣就不會繼續調查亮司父親及雪穗母親的命案,畢竟疑點太多卻破不了案,對笹垣來說一定是個無法忘卻的遺憾,更何況之後發生的幾個案件又陸續把他倆牽扯進來,最後本來就有可能懷疑到他倆頭上,這是沒有問題的。

不過,如果日劇真的這樣演,感情上我又會覺得有點遺憾就是了。因為笹垣對童年雪穗說”說了一個謊,就得不斷說謊”那段話,及七年後和亮司在馬路上重逢那幕,都是我心目中相當精彩的橋段啊~~~

P.S.呵,看到小說中形容亮司的長相,總是提到”瘦臉”、”尖下巴”,這些明顯與演”白夜行”時期的山田無緣的象徵,就忍不住有點想笑。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九)

目前看到犯罪上最大的不同點,大概就是雪穗和高宮誠那部份吧。雖然和日劇相同,小說中雪穗也不斷利用自己墮胎的”事實”來打消高宮誠作不孕檢查的念頭,並讓高宮誠對自己懷有一定的罪惡感;並故意製造高宮誠外遇的契機及”酒後施暴”的證據以加強自己的論腳,以得到離婚後領取高額贍養費的機會,但小說中的高宮誠的確有和千都留外遇,最後也有和千都留在一起就是了。

怎麼說呢,雖然這樣安排對他本人來說或許比較好,至少他的確有外遇之實,後來也能藉著和千都留共組家庭得到真正的幸福(或許日劇中的誠最後也有跟千都留在一起吧,不過沒演出來,就留給觀眾自己去想像了),只有值得同情的指數下降,但我還是覺得日劇版的安排比較有趣。因為那算是一種”意外的趣味”吧。

---一心讓丈夫和從前心儀的女人巧遇,以製造他們舊情復燃的契機---雪穗這樣的心機,彷彿和當初與母親一起死了,就一了百了的企圖一樣,被老天爺看穿而沒受到成全。因此,高宮雖然和千都留重逢,兩人似乎對彼此也還有情意,卻始終沒讓自己跨越理智那條線,這大大違背了雪穗的本意,製造出一個有待解決的難題,這就是這段劇情最有趣的地方。小說版很可惜地讓一切隨著雪穗的安排走,沒有預料外的衝突發生,就這點來說,日劇版的安排比較高明。

題外話,若雪穗只是個單純的女孩,高宮誠實在是個天殺的沒良心傢伙!因為自己曾把女友搞到要墮胎的地步而決定走上婚姻,卻又決定在結婚前一天去對另一個心儀的女孩告白,若成功了就拋棄一切和她在一起,失敗了就乖乖結婚---天下那有這麼好康的事?簡直太沒擔當了。而筱塚竟還打算幫他,果真如姐所說,當男生外遇時,通常男性朋友都比較願意幫忙隱瞞他的女友,甚至替他製造和外遇對象出遊的機會;女性朋友就比較不會幫同性好友做這種事。

此外,如果雪穗只是個普通盡責的妻子,高宮只是”偶然”和三都留重逢而舊情復燃,雪穗不也是唯一受害者?已經為老公放棄那麼多了,卻換來一場空…因此,要說值得同情,高宮誠實在沒什麼好同情的,要怪也只能怪他遇上比他更高竿的騙子,把他的人生捏在手裡,沒給他什麼真正主導的空間。

話說回來,看到小說中的雪穗和亮司類似,到後來都有從事性行為的困難時,如果那不是她刻意服藥造成的結果,而是因為童年陰影造成的心理障礙所影響,那雪穗也真是個悲哀的女人。因為她一輩子從事的性行為,從來都像賣春一樣,不是和自己真正喜歡的人在一起。而相對於”無法進入別人”的亮司,雪穗是”無法讓人進入”,不管身體還是心靈都是。

“我小時候,曾經養過好幾隻貓,全都是撿回來的,不是有血統證明的貓。但是,我自認為以同樣的方式來養。然而貓對人的態度,則依牠們被撿回的時期而有所不同。在嬰兒時期被撿回來的貓,從懂事的時候開始就一直待在室內,在人類的庇護下生活,所以對人類不太有戒心,天真無邪又愛撒嬌;如果是有點大才撿回來的貓,雖然會跟你親近,但是戒心並沒有百分之百解除。因為你餵牠,牠才暫時跟你一起生活,但絕對不會掉以輕心---可以看出牠們似乎對自己這麼說。”

筱塚這番話,似乎道盡雪穗的心境。或許這也說明為什麼雪穗不管對百般照顧、關心自己的養母,還是崇拜、喜愛自己的江利子,都無法真心以對,甚至可說不帶什麼感情成份。因為她隨時抱著戒心在跟身邊所有人交往,只有知道自己一切的亮司例外,因此就算對方對自己再好,她也只會利用別人,而不會想要對那人剖白內心…

不知東野圭吾是不是有養貓,從貓身上有這樣的聯想,而創造了雪穗這樣一個角色?看了這番形容,我才了解為何打從一開始,東野筆下的雪穗就是個酷似貓---微微上揚的眼睛令人想到貓,有種高貴又帶刺的氣息---的女人。或許雪穗就是貓的代言人吧。 

P.S.目前看來,在小說中,另一個私家偵探---今枝似乎取代了笹垣的調查功能,除了當初商業間諜那件事的調查之外,又另外接受筱塚的委託,為他調查雪穗這個人。不知這會不會影響接下來的故事進展?笹垣又是在什麼時候才會出場、才會產生什麼影響性的作用?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六)

天啊。原來連松浦的設定也和日劇不同呀。

小說中的松浦,似乎自亮司父親的事件後就沒和他往來了,直到亮司二十三歲左右(從園村的年紀來推算的)才再度出現…這麼說來,他會再出現,是為了威脅亮司囉?那麼至今一直在亮司背後操作的黑手究竟是誰?

另外,由於松浦出現時對園村提到亮司”從小就是個陰沉的孩子,讓人猜不透他的想法”,因此我突然想到,日劇實在不該安排首次出場的亮司和附近的小孩在那棟廢棄大樓遊玩,畢竟圖書館阿姨提過在遇到雪穗前,亮司是個不會笑的孩子呀…看那樣子實在不像…

(之七)

小說中的亮司,果然不算太壞,事實上,一開始我就一直不會覺得亮司壞,通常令我感到恐怖的多是雪穗。姑且不論這樣的感覺是受到日劇的先入印象影響,還是因為小說中的亮司多少顯得比較有人情味。畢竟相較於總是顯得聰明乖巧又溫柔的雪穗,總是顯得粗暴冷漠的亮司反而比較”正常”吧。

不過,怎麼也想不到那個看來精明能幹,非常會算計的亮司,在見到松浦的一瞬間,竟會震驚成那樣。甚至可以解釋成帶有殺氣。因為從園村眼中看來,亮司那瞬間的表情極其陰暗扭曲,是他從未在亮司臉上看過的表情。但是,那只在亮司臉上維持了一瞬間就轉變為極其自然親切的笑容了。這部份真的很耐人尋味啊…

然後,亮司因為松浦的介入,不得不加入一個被他視為非常危險的非法”事業”,卻要園村別碰,也別讓他的女友知道這件事,甚至拒絕園村主動提出的幫忙,這部份卻更讓我低迴良久。看來雖然日劇有種種改編,但亮司對園村倒同樣帶有一份特別的感情啊。甚至有些事也會對他說,比如他小時候家裡是開當鋪的。當然,就亮司和園村已認識多年,也共事多年這層關係來說,知道這點事實在太少,但對象是那個不可能讓別人知道他過去的亮司,意義就格外不同,表示或許他對園村有一定程度的信賴與好感。

在亮司”一直像走在白夜的人生”中,園村可能是其中唯一可稱為”朋友”的人物吧。

(之八)

終於看到”我的人生就像走在白夜一般”這句台詞出現了…

1985年的除夕夜,在亮司和園村及園村女友一起舉杯許下新年願望時,亮司許的願望是”能在陽光下行走”,當園村女友覺得他許這願望太孩子氣,開玩笑地問亮司是不是忙到沒空出門時,亮司說了這句話。

總覺得,好悲哀。

之後,亮司在小說中第一次展現出他剪紙的才藝(之前只有笹垣在他房裡看到那幅船的剪紙時,點到過亮司會剪紙而已),為園村他們剪了一幅預先祝賀他們將來結婚的圖。那張圖彷彿就是亮司和雪穗願望的翻版,因為是一個男孩和女孩手牽著手的場景,不過看描述應該是剪得相當細緻,不是日劇中出現的白底黑形狀。看到這裡,再聽到亮司語帶暗示地說,將來他們開的那家電腦店就靠園村他倆去經營時,心裡又是一陣難過。

和日劇相同,想必就是在那晚,亮司殺了松浦吧。不過過程應該是比日劇艱困許多,因為再度現身在園村面前的亮司顯得很狼狽,身上的衣服不是沾了泥巴就是破了。而且他一回到店裡,就整個人沒力似地蹲在地上垂著頭…

小說中的亮司一直以堅強的形象出現,或許他脆弱的部份,現在才開始要慢慢顯現出來吧。唉,我還是不知不覺地被這樣的亮司吸引啊。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四)
果然連筱塚學長的事件也和日劇不同啊。

小說並沒直接點明雪穗對江利子的嫉妒,反而一直維持鼓勵她的溫柔角色。目前看來,讓雪穗想毀了江利子的原因,可能還是和筱塚愛上江利子,並主動為她”變身”,讓她變得越來越美、越來越耀眼有直接關係吧。本來一直以雪穗的跟班身份(跟小說的”好友”不太一樣),心甘情願像雪穗般的影子待在雪穗身邊,甚至把這件事視為一種值得自傲的事的江利子,竟然慢慢脫離自己的掌握,化身為比自己更美好的形象,對雪穗來說應該難以忍受吧。

不過,雪穗對此採取的手段比日劇更狠,是用嫁禍給倉橋學姐(筱塚前女友)的方式來進行的,而筱塚對這件事也沒有什麼懷疑。畢竟小說中的雪穗從未表現出喜歡筱塚的樣子,和他私下交談的情形幾乎也可說是完全沒有…

另一方面,小說中的園村用處的確比日劇大多了,不只是亮司的跟班或必要時的代罪羔羊那麼簡單。亮司所從事的盜版智慧財產及製作偽卡等”事業”,他全都有參一腳,而且因為他數理好,大學念的科系也是以此為考量選的。不過,畢竟小說橫跨的時間幅度長過日劇許多,因此向前推的時間也長(應該是以小說寫成的時間1999年向前推的),亮司他們當時所處的科技環境和現在也就不可同日而語。在他們高中時代,電腦還非常不普及,科技也不發達,可能因為這樣,有些科技或法律漏洞比較好鑽吧。(這樣一想,雪穗和亮司會想撐過法律追訴期搞不好也是因為那時針對未成年犯罪者的相關法律並未制定)因此這部小說的日劇改編跟『白色巨塔』有點類似,都要因應現代的情況而對劇情,比如一些犯罪手法作調整,若編劇或劇組的人思慮稍不周詳,很可能就會出現一些犯罪上的漏洞也不一定,畢竟我本人雖不怎麼覺得,但很多網友似乎都對日劇的犯罪手法提出質疑…

不過,不管怎樣,從很多跡象來推斷,日劇中設定的一些亮司及雪穗的心理轉折點都跟小說完全不同,倒是可以確定的。因為亮司在高中畢業,也就是照日劇安排會提出死亡證明的時間點之前,就已經開始和園村及奈美江從事非法工作,甚至江利子的裸照都拍過了;但日劇中的亮司是姦屍後拋棄最後的良心,決定就此成為幽靈,正式拋棄”桐原亮司”這個身份,成為遊走於法律邊緣的人,才開始積極用非法手段自己賺錢,後來也是迫於無奈才去傷害江利子(相較之下小說的亮司真的狠多了,還打那種電話給筱塚…)。小說中兩個主角的犯罪心態,果然都需要重新去審視…單純以”從日劇演出來的部份以外的角度來切入事件”這樣的觀點來看,是行不通的。此外,在犯罪各事件這方面,小說的邏輯性比較強,像奈美江那件事,我就終於搞懂為什麼奈美江會被追殺等等的事。(不過也有可能是日劇翻譯作得不夠好,沒表達清楚的影響就是了)

其實後來轉念一想,要說小說裡並未呈現出兩個主角的內心世界,這也不太對。要說也只能說”沒有呈現出他們私下交流的細節及亮司的內心世界”,因為日劇中對雪穗的心態其實也沒多作描述,在這種情況下,對雪穗心態所作的揣摩也就比較多。果然未知的事物就是比較引人好奇啊。就因為有空白,才會想去窺知、猜測那空白中蘊含著什麼。或許這就是小說中兩位主角的魅力來源吧。和日劇全然不同的魅力。

P.S.原來真的有高宮誠這號人物啊。看來那位正晴先生最後是沒追到雪穗了…

======================================================================

(之五)
想不到,連雪穗假裝懷孕以讓高宮誠產生結婚念頭那次的驗孕棒,也是亮司幫她弄來的啊…當時園村不小心害女友懷孕去墮胎,為了警惕自己而把驗孕棒及保險套帶在身邊,結果他讓亮司看了驗孕棒後,亮司就跟他借去”給某人”看了…那個人想當然爾就是雪穗。

此外,原來當初高宮誠曾有追江利子的意思。因為他雖然對雪穗有意思,但認為她高不可攀,也不認為她會接受自己,剛好江利子讓他覺得相處起來很舒服,而打算向江利子告白。搞不好這就是小說中雪穗傷害江利子的動機也說不定。因為高宮誠打算就算被江利子拒絕,也不會轉而追求雪穗,而當時偷偷和筱塚學長交往的江利子,根本不可能答應高宮交往的要求…這麼一想,就會覺得雪穗更加恐怖了,因為她是個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的女人啊。但是”白色巨塔”中的財前(小說版)不也是這樣嗎?許許多多故事中的配角及現實中的人物也是這樣,只不過他們很少化身為故事的主角,吸引讀者全部的目光罷了。若不是主角,決大部份的讀者似乎都有同情帶有悲慘過去的邪惡配角的傾向,要不就是抱著”反正是反派,當然會作惡”的心態來看待他們,也就不會在道德議題上多作思考了。日劇的觀眾們也是這樣吧。要不然,我不相信看過這麼多多少牽涉到社會議題的日劇、漫畫及電影的網友,會對雪穗和亮司這樣的人感到陌生。

不過,小說版因為是”推理小說”,不是以偵探為主角就是以犯罪者為主角,因此像”白夜行”這種情況或許還不算罕見;但以連續劇來說,讓犯罪者為主角的邊緣題材就不多了,印象中也只有以前那部田中美佐子主演的主婦協助分屍工作那部(劇名一時想不起來),可能也是考量到這點,才把亮司和雪穗很多犯案動機都”可饒恕化”一點,對他們的遭遇也安排得坎坷一點吧…若照小說原本安排的這樣演,而且又是以亮司及雪穗的角度來看事情,他們可能會遭到所有觀眾的唾棄也說不定…畢竟世上沒人喜歡”壞人”,見到”壞人”也多是先痛批,不會去思考他們為什麼這麼做,是怎樣的社會因素讓他們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同時也會認為遭遇不夠坎坷的話,更有罷手不幹、放下屠刀的”義務”與”可能性”。就像大家會認為會弒父弒母的人通常家庭會不健全,父母有酗酒後痛毆孩子的習慣之類的,如果是看來一般的小康家庭的孩子,就會認為他相較之下比較不可饒恕,並感到震驚…

當然,要讓年輕觀眾喜歡雪穗和亮司這樣的犯罪者,也有一種方法,就是讓他們像小說這樣行動,只呈現出他們在事件相關者眼中的形象,讓他們顯得全然冷酷與不在乎。這對崇拜”強者”的許多人來說,應該是相當酷的偶像吧。其實我多少也有類似的心態啦,或許這就是人類可悲之處?尤其當這些看來冷酷無情、沒有人性的角色,在某些時候流露出一些溫情或類似一般人類的感情時,就更顯魅力…只有”既要犯罪又無法完全擺脫良心的拉扯”這種犯罪者,才是絕大部份人厭惡、不屑的對象吧…

事實上看到現在,我有點迷惘。因為雖然看過日劇,知道大部份的劇情走向,但就算事先對劇情一無所知,光看小說刻意的暗示,還是會猜出雪穗和亮司在互相幫忙,且彼此的事件都有關聯,只是對他們互助的動機不甚明瞭罷了,還不至於是一團謎的情況。那麼,東野圭吾是為什麼用這種筆法呈現這部小說呢?更多謎題不是更好嗎?不斷釋放一些明顯的線索給讀者,讀者在真相大白時的驚訝度不就會減少了嗎?至少我就會那樣。那種”咦?原來這個事件是亮司/雪穗幫忙的啊?”的感覺就不存在了…而且,劇情時常有意無意地透露雪穗並非完全無辜,處處顯示出她的可疑,這種用意我也很感好奇…還是說,利用讀者”看來全然無辜的人反而是兇手,看來非常可疑的反而是無辜的。”這種被一般推理小說”練”出來的心理,反而在故布疑陣上有更加效果?唉。偏偏我已經知道犯人的的確確就是亮司和雪穗,要猜也沒得猜了,實在不知道我在完全無知的情況下看這部作品,會作出怎樣的猜測…還是一句話,可惜啊!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三)
目前又看到一個不同之處了。小說中出現了「中道正晴」這個被雪穗吸引的家庭教師。因為他是大學生,因此我在猜搞不好他就是日劇版的「誠」(不過說不定之後真的會出現誠這個人物啦)。總之,因為被雪穗吸引,又無意中聽到禮子提到雪穗的過去,有一次還目睹雪穗接到一通「英文演講比賽協會」打來的電話後,在晚上十點瞞著禮子偷跑出去攔計程車(我想那應該就是姦屍事件),而對雪穗越來越感好奇,開始調查她過去的事件。另一方面,他研究室裡自製的電腦遊戲被亮司盜版改裝去賣,搞不好也是雪穗在內神通外鬼。由於有這些日劇不曾演出的變數,因此我也就看得份外緊張,不知事件還會朝怎樣的支線發展。畢竟小說是橫跨19年,比日劇多了足足五年,中間一定有更多事件發生吧…不知道死亡人數有沒有因此比較多?(受害者應該是理所當然地比較多…)

其它不一樣的地方還有幾處,比如和雪穗一起發現文代屍體的管理員回想當時情形時,說雪穗當時沒哭讓他頗驚訝,跟禮子在喪禮上見到撫棺痛哭的雪穗形象相差甚多,讓聽到這矛盾的正晴感到相當疑惑。還有園村友彥跟花岡夕子那部份,原來小說中亮司有警告他們千萬別私下和女客見面,但初嘗禁果的園村忘不了和夕子作愛的滋味,偷偷接受她的邀約,時常在旅館見面作愛,後來被她老公查覺,夕子表示之後可能有一段時間不能見面,為了發洩暫時不能見面這段期間的性欲,園村使盡全力和夕子做,才會讓年過四十又有酒精問題的夕子承受不住而心臟麻痺而暴斃。雖然他有戴保險套才和夕子做,可能這樣就不會在夕子體內找到他的精液,但因夕子老公早已知道夕子和他往來的事,屆時第一個會懷疑到他,園村才會擔心自己接下來會被警察逮捕。而亮司本來不打算幫園村的,只警告他就算被警察抓了也不准洩漏他的事,否則下場自負,但因他臨時發現園村也有做電腦軟體的能力,才會突發其想決定幫他解圍。這種種都和日劇相差甚多。

不過和日劇相同的是,小說中夕子死去到亮司姦屍,中間都經過一段時間,如同有些網友指出的,夕子的屍體這時早應已僵硬,無法進入才對,為什麼亮司還有辦法姦屍呢?如果他只是用針筒注入自己的精液,這樣就不叫姦屍了不是嗎…

另一方面,我也查覺日劇版似乎刻意加強了雪穗身世的悲苦度,大概是為了讓她犯罪的動機更引人同情一點吧。因為目前看來,小說中的雪穗既然沒進過孤兒院,也就不可能受到院童欺凌、還被神父強暴了;而且小說中的文代似乎沒有酗酒傾向,為雪穗帶來的困擾也就不若日劇那麼大。就因為這樣,小說中的雪穗更讓人毛骨聳然。尤其是後來正晴作出和我同樣的推測,猜想雪穗可能早就預想到母親會有這麼一天,而盡早抓住禮子這個依靠,並故意把母親自殺死亡(如果不是他殺的話)布置成意外現場,只是因這個想法太過恐怖而阻止自己繼續想下去;而查覺正晴對自己的過去有所調查的雪穗,施展苦肉計在他面前演了一場悲情戲後,出示當時她「忘了帶出門」的鑰匙上用的鑰匙圈,以表示自己之後再也不敢忘記帶鑰匙出門(因為當時她要是沒去請不動產的人來幫忙開門,早個半小時發現文代的話,文代就有救了),打消正晴的懷疑時,鑰匙圈上的小鈴噹響了一下,正和前面不動產的人帶雪穗去開門時,注意到雪穗走路時身上會發出鈴聲的描述一致,也就是說當時雪穗明明是有帶鑰匙出門的。看到這裡,真有點不寒而慄。不管雪穗是發現母親自殺時,「順理成章」地布置成意外;還是一開始就企圖謀殺,只是混淆現場讓人搞不清是意外還是自殺,當然後者的可能性大一點,這兩種可能性都很恐怖。我想,看日劇中的雪穗毀掉江利子、殺掉養母而痛批雪穗的網友,看到小說版可能會嚇得說不出話吧,要不可能只會以「心理不正常」來為雪穗下註解…@__@

只是,心細如髮的雪穗,為何會冒這麼大的險讓正晴知道她的鑰匙圈有附鈴噹,這點我就想不通了。因為要是不動產的人在正晴面前提到鈴噹的事,事跡不就敗露了嗎?

題外話,我真希望同一個製作團隊可以拍一個忠實於原著的版本,用解謎的方式來還原真相,一定很有趣。不過到時雪穗和亮司的戲份就會變得很少了…@__@話說看到這裡,我也有種感覺,覺得日劇比較像社會寫實愛情片,小說則就是一般的推理小說。就算看到有人被殺什麼的,目前來說也不會覺得太過黑暗,和當初每看一集日劇就會陷入沉思的感覺不同。不過,搞不好看到結局時,小說帶來的震撼會強過日劇許多倍也說不定,這點我倒是蠻好奇的。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之二)
早上起床繼續看『白夜行』(一早起來就先看看書,感覺蠻悠閒的),又發現了一些小說和日劇不同的地方。

之前看日劇,只有笹垣和雪穗養母(唐澤禮子)講關西腔,但小說中西布施這個虛構的地名(記得是這樣)是大阪的一個地方,因此幾乎所有登場人物講的都是關西腔,差不多只有幾個例外,雪穗和養母反而是其中之一,跟日劇正好相反。我這才注意到在這點設定上,日劇也和小說不同。

本來我以為日劇之所以這麼安排,一來因為八千草薰本來就是關西人,可以講一口道地又優雅的關西腔;二來只有武田鐵矢可以把關西腔模仿得比較精準,就不安排一些可能聽起來會違和的關西腔從其它演員口中出現了。不過現在看來似乎又不是這樣,可能真的只是設定不同的關係。小說中的唐澤禮子因為早期住在關東,關東腔講得比關西腔更流利,因此為了撇清和過去以及與亮的關係的雪穗,會想模仿她的口音,也就頗為合理。此外,小說中的禮子其實是雪穗的遠親(雪穗的父親是她的表兄弟),在雪穗母親一亡故後,就收養了雪穗。而在那之前一兩年,其實她就有見過雪穗,雪穗也為了跟她學茶道而會主動去找她,漸漸地連插花和和服穿法都想學,甚至講話的方式,這也就是為什麼雪穗明明有一個低俗的母親(但長相應該是很美的,因為笹垣有提到雪穗長得像母親),卻顯得非常優雅高貴之故。可能這就是雪穗企圖藉著一己之力爬上高處的證明吧。日劇雖改了不少細節,對雪穗的這種企圖心倒沒作更動。

不過,令我好奇的是,該不會雪穗一直去找禮子攀關係,也是一種弒母的「前製作業」?或至少,她可能早有離開母親去跟隨禮子的打算吧。只是,這樣算來,小說中的雪穗和禮子至少從9歲就開始來往了,禮子真的算是她另一個母親,如果最後雪穗還是毫不留情地殺了禮子,感覺真的很恐怖啊…

另一方面,日劇中的奈美江並不知道亮司姦屍的事,小說中的奈美江卻知道,這件事就是她轉述給園村友彥知道的。但那時她或許已經被亮司吸引了也不一定,不但變成他的「經理」,還對剛得知此事而震驚不已的園村說:「不准對這件事多作想像,不然我是不會原諒你的」,這種反應真耐人尋味啊…

P.S.話說我好喜歡小說中操著一口關西腔的亮司,這讓他多了一種很特別的氣質說…(很喜歡他語尾加一個「や」)好遺憾無法看到日劇中的亮司也講關西腔…題外話,難怪東野圭吾的小說人物經常有講關西腔的,因為他本人就是大阪出身的嘛。一開始看關西腔的對話時多少會有點疑惑,不過看久了,摸清一些規則後,倒越來越能進入狀況了,反而看得很享受呢。^__^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一)
這兩天開始看『白夜行』原作,因為已經看過日劇,知道所有劇情發展,因此多少失去點樂趣。畢竟看推理小說,打從一開始就知道犯人是誰的話,就不有趣了。

只是,正如先前經常看到的評論所說,小說版和日劇版在敘事上有很大不同。日劇版基本上是以亮司為敘事者,以雪穗和亮司為中心來發展整篇故事;在小說中,敘事者則不斷變化,事件亦發生在他們週遭,只不過「正好」這些事件多少都和雪穗及亮司有關罷了。因此,先看小說的人,可以看日劇來「補足」雪穗和亮司的犯罪心路歷程;先看日劇的人,則可以看小說來了解這些配角的內心世界、得知雪穗和亮司在他們心目中是以怎樣的形象出現,並對每個事件的細節有更多面向的了解。兩種觀看方式各有優劣,就看個人如何取捨了。(這時多麼希望有個讓人失憶的機器,可以讓我把先看的那項記憶消去啊…)

從最開始的笹垣,到接下來的江利子、秋吉雄一、園村友彥、奈美江等人,唐澤雪穗和桐原亮司只是這些不斷更迭的敘事者眼中反映出來的影像罷了,完全看不見他們內心的變化,也見不到他們私下的溝通交流。不知是否因此,這兩人呈現出來的形象也就和日劇多少有不同之處。感覺更加無機質,更加冷靜無畏,更加深不可測。

日劇中的雪穗,可能童年版的福田麻由子還多少接近原著形象吧,總覺得綾瀨版的成年雪穗雖然有原著般的魔鬼身材與天使臉孔,但那種絕頂聰明與優雅的感覺似乎還不夠;而福田雖然氣質比較接近,但長相來說好像又不如小說描述得那麼美豔,也就是年紀輕輕就能令男人們為之驚豔的美貌,像隻貓般邪氣的誘惑。而亮司就差更多了,不知是否因為小說中的亮司甫出場就是弒父後的關係,看起來陰鬱早熟,從小就是個不多話、只會在一旁像科學家般冷靜地觀察周遭百態的小孩。為此,初次見到他時,笹垣還有種背脊一寒的感受。就這點來說,日劇中的童年亮司明朗多了,雖然同樣絕頂聰明,但個性上比較接近一般小孩子。(其實日劇版的雪穗童年時期也比小說明朗一點,至少在大人面前還多少會裝出乖孩子的模樣。小說中的雪穗對笹垣他們都是愛理不理的)

就因為主角形象和日劇似近非近,因此我在看的時候也就常常陷入混亂,既不覺得自己在看一個完全新的故事,卻也不像在看同一篇故事。嗯,其實每次先看改編作品再看原作,多少都有這樣的情形,比如『白色巨塔』、『手紙』、『魔戒』,不過每次碰到這樣的情形,感覺還是很怪就是了。畢竟已經有對角色的先入印象,看小說時難免會直接把演員的臉和感情表現方式代入角色…

目前我最在意的,果然還是亮司。小說中的亮司呈現出來的形象(在别人眼中看來),和雪穗一樣堅強冷靜。其實仔細想想,日劇中的亮司只要不是在母親或雪穗面前,呈現出來的不也是這種形象?不過因為小說中完全看不見亮司柔弱的一面,因此這個角色也就更加具有魅力與神秘感。很好奇他總是掛在臉上的冷笑或銳利的眼神底下,內心在盤算著什麼,對這一切又有什麼感覺?也覺得好不可思議,這樣冷靜厲害的人物,會活得身不由己,且愛雪穗愛得那麼深,可以為她犧牲一切。不過,即使顯得對任何事毫不在乎,亮司還是會散發出一種引人同情的氣息,這種感受在某幾幕格外深刻。一是他在奈美江面前拿出便利商店買回來的便當和啤酒(大概是晚餐)開始吃的時候;一是他第一次介紹園村從事牛郎工作時,園村等人在房裡發生關係的期間,他一個人待在廚房面向牆壁,默默地翹腳抽著菸的時候;一是他聽奈美江說從事賣春仲介只不過是出自年輕人的遊戲心態時,憤怒地把她壓在地上作出要性侵她的模樣時…

另一方面,雪穗也令我驚訝。或許是因為小說中的雪穗並沒打算和母親一起死,因此她的心態更難以捉摸之故吧。不過想到現在不少青少年弒父弒母弒祖父母的新聞,以及小學生就集體欺凌、強暴或殺害同學的新聞,或許這沒什麼奇怪的吧。現實似乎相較之下還更黑暗些。或許看了這些情節會感到難以接受、認為人性不可能如此黑暗的人,只是活在象牙塔中而不自知罷了。不過看到這樣的雪穗,我直覺想到的是谷崎潤一郎筆下宛如戰爭女神般的女性:美麗、堅強、殘酷,男人只不過是踩在她腳下的養份罷了…這樣的女人彷彿根本不把世人放在眼裡,也不可能愛上任何人。因此,看到雪穗為亮司縫那只放剪刀的小袋子時,我也很好奇,雪穗是真的愛亮司嗎?還是只是在利用他而已?這也是不看到最後不會明白的事吧…(只希望不要看到最後都不明白…@__@)

除了角色,劇情其實仔細一想,也和日劇出入頗大。(光是時間點就很不一樣了。日劇自童年版後一下跳七年,小說則從四年後開始敘述)因為小說大部份都不說清,留很大空白慢慢發展,且總是跳躍式地敘述各個事件,很少為彼此作連結,因此每個事件都維持在「謎團」階段,看不見後續發展,也看不見日劇中「追蹤者」角色的笹垣對每一事件的感想與註解,感覺更耐人尋味。很多日劇中直接點明或發展的事,比如笹垣一開始就懷疑雪穗和亮司、松浦和彌生子有不倫關係、在背後控制亮司進行賣春仲介的是松浦等,小說至今都並未點明過,甚至笹垣打從亮司父的命案之後就沒再出現過了;在各事件中出現的關係者也更多更雜,如亮司父命案還牽扯到「雪穗母的愛人」(我猜可能也是性交易對象)等,因此事件的真相也就更不易摸清。基本上我還蠻喜歡這樣的寫法,這樣很多細節都比較說得通,在案件的鋪陳上會合理一點(後面如何發展我是不清楚啦…這是就目前看到的部份來說)。畢竟笹垣一開始就懷疑小學生弒父母這件事本身就挺詭異的了…

目前我只看到園村友彥和奈美江成為亮司「盟友」的經過,還不清楚接下來會如何發展,很好奇日劇表現出來的部份在小說中的原貌是如何,也很好奇結局會如何安排雪穗的下場。是悲傷呢,還是看來仍若無其事地正常生活下去呢?雖然已經知道大部份劇情走向,這些未知的部份還是讓我猜測得心急,恨不得先翻到結局那頁去看看,還得拚命忍住,好累呀…>__<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下午到誠品K完『嫌疑犯X的獻身』,真是感觸良多啊…

雖然還沒看過『白夜行』,但聽說『白夜行』的寫法是以一團謎開始,故事發展到最後才公布犯人的真面目及犯罪內幕、動機,從這點看來,『嫌疑犯X的獻身』是完全相反的,犯人打從一開始就確定是花岡靖子及美里這兩母女了,她們為了躲避靖子前夫富熞的糾纏,臨時起意(或者也可說是慌亂中的意外)殺了他,並在暗戀靖子的鄰居兼數學天才石神的協助下,開始一連串與警方鬥智以隱瞞殺人真相的過程。

這故事令人緊張之處也在這裡:怎麼看靖子母女的不在場證明都有許多疑點,警方也很快懷疑到她倆身上,甚至石神,究竟他們該怎麼脫罪,就很吊人胃口了。特別是石神的大學同學,同時也是辦案刑警的好友---物理教授湯川學(他似乎也是東野圭吾其它幾部作品的主角),擁有和石神不相上下的智慧,兩人間的對決也是一個令人緊張的關鍵。

只是,在這看似不同的情節安排下,東野圭吾偏愛的「犧牲奉獻」母題還是沒有改變,石神對靖子,正如亮司對雪穗一樣,都是全然地犧牲,全然地純愛,完全不求回報。因此,我實在忍不住懷疑東野是不是有精神潔癖?畢竟他那偏現實的故事中,總以這非現實(偉大無垢的愛)的思想貫串其間嘛。不過想想日本作家多少都有一些個人偏好的「特異的愛情方式」,因此他這樣並不算特立獨行就是了。

話說回來,雖說石神和亮司類似,都以無私的愛在奉獻自己,但石神比亮司更可憐,因為他的外表根本就不是可以吸引靖子的類型---圓臉、短矮身材、細眼、看起來總是面無表情…完全無法和靖子的老客戶工藤先生,甚至她那討人厭的前夫相比,因此他打從一開始就不存在得到靖子的念頭,只希望能暗中保護她和美里就好。為了堅定自己這層信念,他甚至不惜成為另一個殺人犯,並把掩護靖子母女的一切行動都以自首為前提來策劃…

坐牢對石神來說,或許也是一種幸福,畢竟他無牽無掛,又希望能靜下心來,全心做自己多年來進行的數學研究,但這樣的愛,對靖子母女而言還是太沉重了。沒有人能在知道這麼沉重的內幕後,還安心地迎接幸福、佯作無事地生活下去。特別是湯川學對靖子母女顯然不抱任何同情,漠視石神真正的願望而告訴她實情,也難怪最終靖子會決定去自首…

換作我是湯川學,的確也會希望靖子知道真相。因為她明明殺了人,也還沒脫離嫌疑,卻想以女人的身份得到幸福、擔心自己會一輩子在石神的控制下,永遠不能去找男人,實在很不要臉,尤其有了富熞這個前車之鑑,她竟還不收心好好和美里相依為命,也難怪美里查覺老媽打算和工藤在一起後,會自殺未遂…

而石神的癡心固然令人感動,真相揭穿後,我卻不太能同情他。我實在無法接受他只是為了保護靖子母女,就殺了一個和他無冤無仇的無辜人。

不過,雖然我始終不怎麼喜歡靖子,但我還蠻同情她的。為什麼她殺了富熞就不行呢?既然這個社會不能實行正義、幫她擺脫掉這個瘟神,她只好自己下手啊!難不成要等那一天她們母女自己被富熞逼上絕路嗎?但這個社會就是這樣,明明那個受害者本來就該死,卻總把罪加在「實行犯罪」的人身上,口口聲聲只要他們贖罪…唉!

話說東野圭吾雖憑這本書首度拿下直木賞(他先前曾因『白夜行』、『手紙』、『幻夜』、『秘密』獲提名,但都落選了),但我並不覺得這本書特別精彩,也不覺得裡面的推理或謎底特別吸引人,看到最後,老實說也沒啥餘韻,倒是故事中的石神每每讓我想起亮司,反而讓我欷歔不已。看著看著,我忍不住想到老弟,如果犯罪是基於單戀而不是兩廂情願,他還會認為這只是個「愛情故事」嗎?但我覺得兩廂情願也沒啥不好啊,何況亮司和雪穗的羈絆主要是基於犯罪,而不是愛情;兩人的關係也複雜到不是「兩字」就可以概括的了…記得當初看連續劇時,我還一度很難過兩人後來連擁抱都沒有了。

我之所以不怎麼喜歡這本書,有一個原因是它某些部份有「漫畫化」的感覺,也就是主角湯川學和草蕹太有金田一或柯南那種偵探漫畫的影子,因此減弱了些故事中現實層面的震撼感,比較有商業氣息,不若『手紙』來得真切感人,更別提要和山崎豐子那一連串深刻又富社會抨擊內涵的作品相較了。不知『白夜行』或東野的其它作品是不是也以這種風格寫成呢?

最後的書評有一段我蠻喜歡的,它分析說這部作品之所以叫『嫌疑犯X的獻身』,是有雙關涵義在內的。因為石神和靖子原來都犯下殺人罪,兩人都算「嫌疑犯」,而石神起先為了靖子去自首,是一種「獻身」;後來雖非石神所願,靖子也為了石神去自首,同樣是一種「獻身」,這和我先前以為的,「獻身」純指石神的犧牲奉獻,是很不同的。但也要看到最後,才能理解這雙關語的涵義就是了。


L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